为突出某种思想,强调某种感情,让同一字、词一再出现的撰联方法,称为反复法。反复是汉语重要的修辞手法之一,运用反复修辞手法,能够突出思想感情,突出事物的某一特点;可以使联句分清层次脉络,既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增添旋律美和节奏感。反复有时是联意的反复,有时是用字的反复,但决不是重复啰嗦。如下联:
在新城,演新戏,欢迎新同志,迎接新胜利;
除旧貌,破旧习,打倒旧军阀,摧毁旧世界。
据《井冈山的武装割据——革命历史资料丛书之二》所载,1928年12月11日,红五军到达宁冈县新城,在欢庆红四军和红五军会师的万人大会上,会场两侧贴了这副楹联。这副楹联上联反复用了四个“新”字,使欢迎新战友的气氛更加热烈;下联反复用了四个“旧”字,表达了红军战士摧毁旧世界的坚强决心。再如:
山美水美风光美,宏图更美;
人新事新气象新,伟业长新。
这是一副春联,通过“美”、“新”两字的4次反复运用,把春天的美和新、事业的美和新、祖国的美和新表现得淋漓尽致。
反复大致可分为断续反复、连续反复和首尾重复三种。断续反复是指将反复运用的字、词杂乱地分布于对联之中,没有一定的规律。如下联:
身在匡庐,不见庐山真面目;
足临胜境,方知胜地豁心胸。
这是庐山牯牛岭清风阁联,“庐”、“胜”各重复两次,写出了游人登庐山后的第一感觉。
借债办公,债愈多而亏空愈大;
择缺清累,缺甚苦而弥补甚难。
上联重复“债”、“愈”二字,下联重复“缺”、“甚”二字,清楚地说明了两个生活中的道理。
断续反复大都只是从联句的内容方面考虑的,基本不注意反复在对联形式方面所起的作用,故使用的比较少,平时较多使用的是连续反复。所谓连续反复,是指将重复的字或词有规律地运用于联句之中,以达到强化情感,美化形式的目的。可以是一个字的反复使用,如:
开关早,关关迟,迎过客过关;
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
这副楹联看似平常,实则暗藏机巧。其中“关”字与“对”字均为复字,而“关关”与“对对”又貌似叠字,其实前一个“关”与“对”是作动词用,后一个“关”与“对”是作名词用,意义各不相同,整副楹联叙事简明又富有情趣。
也可以是几个字或词组的反复。如:
三十年前,县考无名,府考无名,道考无名,人眼不开天眼见;
八十日里,乡试第一,京试第一,殿试第一,蓝袍脱下紫袍归。
相传清朝大余县有个戴衢亨,勤奋好学,才华颇高,可因县官不识才,到30余岁连个秀才也没捞到。他的朋友出于义愤为他买了个秀才,得以取得乡试资格。在80天里,他由乡试到京试再到殿试,连中三元,被点为状元,衣锦归乡,感慨之余,写下了这副楹联。联语中“考无名”与“试第一”各自间隔出现三次,形象地表述了自己仕宦途中的坎坷经历,同时警告了那些玩忽职守、埋没人才的官吏,堪称联坛佳话,联中上品。
还可以是短语或句子的反复。如:
佛言不可说,不可说;
子曰如之何,如之何。
年难过,年难过,年年难过年年过;
事无成,事无成,事事无成事事成。
上联是明代一位被被罢官的太守所书门联,下联是陈毅1923年所写的一副春联。
在反复联中,还有一种首尾重复的撰联方法,就是在开头和结尾部分有意地运用同样的字、词,使形式上首尾相重,文字上前后呼应,音韵上流畅悠圆。如下面两联:
异姓胜同胞,笑他人同胞异姓;
三分归一统,恨当年一统三分。
紫竹林中,紫竹丛生,般若慈云垂紫竹;
莲花台下,莲花经诵,庄严实相现莲花。
上联是云南石屏关帝庙联,下联是某佛寺联,通过首尾重字(词)的运用,达到形式上相呼应,重复中显韵致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也有人把“反复”分为“反复”和“复辞”两类,认为反复法中,中间不能有任何字将反复的词语分开。如果中间夹杂了其它的字,则应该算作“复辞法”。
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版本:终校版 转贴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