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钱逊 来源:学习时报 字数:1488
以儒学为主干的中华文化最核心的精神就是人的修养问题,做人的问题,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大学》里面讲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问题是儒学的根本精神,也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修身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也是所有人立身的根本。学习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化的意义就在这一点上。
在修身过程中,最核心的问题是什么?我认为可以用五点来说明。
第一点是讲“义”,就是崇德。把道德精神的追求放在第一位,放在物质生活追求前面。第二点讲“群”,乐群。在处理个人和群体的关系上,要把个人当作群体的一分子,放在群体中间。不能只为个人,而是要把个人发展、个人价值、个人命运放在群体中思考。群体包括小到家庭、家族,大到民族、国家,今天以至于全人类。个人的发展要和群体的发展、群体的利益相结合,群己统一。第三点讲“和”,贵和。这一点讲得比较多,大家比较熟悉。然而对和的意义,还需要仔细思考、理解。我们说和为贵,这个并不只是一个善良的愿望;也不只是说,人与人相处不要动不动去斗争,不仅是简单地讲和气;而是有着深刻的理论基础的。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这样的认识:整个宇宙、整个世界是一个和的世界,是由多种成分、多种因素依一定关系共处一起组成的统一世界,和是宇宙万物存在的基础和存在的方式。和为贵是在这样一种根本认识上提出的最高价值标准;由此,我们处理一切问题都要本着和而不同的原则去处理。世界是和的世界,所以要以和为贵,要和而不同,这是和的三层含义。第四点讲“礼”,尚礼。礼是从践行的角度讲。前面讲的义、群、和这些精神在行为上落实在什么地方呢?就要通过礼。《论语》说克己复礼为仁,就是说一切按礼去做,就是仁。礼是一种规矩;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讲礼也就是一切要守规矩。这些规矩就是义、群、和等精神价值的行为体现。为什么中国能成为礼仪之邦,就因为中国有守礼的传统。第五点是讲“耻”,知耻。《论语》上说要“行己有耻”,就是要有羞耻心。这是讲道德的基础。西方的道德建立在宗教信仰的基础上,信仰上帝。中国没有这样一种宗教传统,中国人的道德建立在羞耻心的基础上,或者老百姓经常讲的做事要凭良心。有羞耻心,人就会有所不为,自觉不做违背道德的事;如果没有羞耻心,所有一切道德就失去基础,一个人就会无所不为。
这五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回答了做人的基本问题。义、群是回答人生的两个基本问题;和是从对世界的根本认识提出待人处事的根本价值观和原则;礼是从践行落实的角度谈;耻则是从道德的基础上谈。这五个方面构成一个体系。中国人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性格和精神面貌,其实离不开这五点。当然,这五点具体落实到每一个时代,或者每一个人身上的时候,又有具体的内容,有时代的内容,所以需要根据新时代的要求创造性地去理解和解释,使其有创新发展。
关于读经典,我觉得可以从读一本经典开始,比如从读一本《论语》入手。《论语》这部书应该说是整个儒学的源头活水,里面包含着最基本的东西,儒学的文化基因,而且这本书也比较容易读。当然不管学什么,要和自己的日常生活与工作实践结合起来,不要求把握到一个非常系统的理论。首先是和自己实践生活相结合,逐渐在这个基础上有一个系统的理论上的认识。
至于党性修养,我想其基础是做人的修养,是基本的做人的修养在共产党人身上的体现。如果不懂得基本的做人道理,基本的做人的要求都做不到,就谈不上党性修养。同时我建议我们的领导干部、共产党员再读一读刘少奇那本《论共产党员的修养》,那里面把传统修养的学说和共产党的思想建设很好地结合起来,做了创新性的解释和发展。这本书在共产党的建设上面,在那个时代一些进步青年的成长上起了非常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