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间道 医间道16-19

第十六章:旅行第四站之治法(下)
  第二法:吐法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记载“其高者,因而越之”, 指病所在上部(高),如咽喉、胃脘等病症,可用升散或涌吐(越)的方法治疗。
  张从正在他的《儒门事亲》中就说:引涎、漉涎、嚏气、追泪,凡上行者,皆吐法也。
  《串雅》记载“顶、串、截”为走医三大法。所谓药上行者皆曰顶;下行者皆曰串;故顶药多吐,串药多泻;截者,使其病截然而止。顶、串之法很类似于吐、下之法,至于截法,凡是能迅速终止疾病发展进程,迅速取效的方法都可以称为截法。
  吐法是通过药物以及外界刺激,使人体产生呕吐,以去除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毒物的一种治疗方法。
  这句话的意思是,病邪侵入人体内部,如果所在的部位较高(胃脘以上),那我们就可以采用发越、涌吐的办法来进行治疗。
  这句话也大致指出了吐法的适应症,那就是当致病物质 (如毒物、宿食等)或病理产物(如痰涎等)停留在人体胃脘以上部位而形成的各种病症,我们就可以使用吐法,使这些致病物质或病理产物从口腔排出体外,从而减少或消除这些有害物质对人体的进一步伤害,并恢复人体原有的内在平衡。
  任何一种治法的选择,实际上都是中医“因势利导”观念的具体体现。
  但由于吐法在使用过程中会给病人带来某些不适,不易为病人所接受,还有些病人对吐法存在恐惧心理,所以目前很少有医生在临床上使用这个吐法了。事实上,吐法在某些疾病的治疗上,有着其他方法无法取代的效果。
  比如说饮食积滞在上脘,引起胸膈饱胀、胀闷不适、嗳腐吞酸、饮食不思等病症,时日较短者,如果用吐法使积滞在上脘的食物得以吐出,那患者立刻会感到明显舒适和轻松感,这种效果是消食药远远比不上的。
  再比如,误食了某种毒物,如果立刻使用吐法,将毒物吐出,则可以把毒物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限度,等等。
  本人曾治愈一例小儿咳喘的患者,因患儿不会吐痰,痰液均被吞入胃中,咳喘半月余,近几天不进食,切脉时右关郁浮而滑,后采用压舌根促其呕吐,竟然吐出棉花絮样白痰一摊,患儿当儿即开始进食,咳嗽吐后减轻大半,随后调理脾胃而愈。
  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治疗痰饮方后,备有点天突、捏喉结法,来刺激咽喉部,起到涌吐,此上两法,不需用药,起效甚捷,唯医者需自身体验,感受其妙处,加深印象。如此则危急之时,仓促之间,可以随手取效,本人切身实验过,疗效确切,不可小视此法,附如下:
  1、治痰点天突穴法:
  点天突穴以治痰厥,善针灸者,大抵知之。而愚临证体验,尤曲尽点法之妙。穴在结喉(颈间高骨)下宛宛中。点时屈手大指(指甲长须剪之)以指甲贴喉,指端着穴,直向下用力(勿斜向裡),其气即通。指端,当一起一点,令痰活动,兼频频挠动其指端,令喉痒作嗽,其痰即出。
  一妇人,年二十许。数日之前,觉胸中不舒,一日忽然昏昏似睡,半日不醒。适愚自他处归,过其村。病家见愚喜甚,急求延医。其脉沉迟,兼有闭塞之象,唇动。凡唇动者,为有痰之征。脉象,当系寒痰壅滞上焦过甚。遂令人扶之坐,以大指点其天突穴,俾其喉痒作嗽。约点半点钟,咳嗽十余次,吐出凉痰一碗,始能言语,又用干姜六钱,煎汤饮下而愈。
  岁在甲寅,客居大名之金滩镇。时当孟春,天寒,雨且雪,一兵士衣装尽湿,因冻甚,不能行步,其伙舁之至镇,昏不知人。呼之不应,用火烘之,且置於温暖之处,经宿未醒。闻愚在镇,曾用点天突穴法,治愈一人,求為延医。见其僵卧不动,呼吸全无。按其脉,仿佛若动。以手掩其口鼻,每至呼吸之顷,微觉有热,知犹可救。遂令人扶起俾坐,冶以点天突穴之法,兼捏其结喉。约两点鐘,咳嗽二十余次,共吐凉痰碗半,始能呻吟。亦饮以干姜而愈。
  2、捏结喉法:
  得之沧州友人张××,其令人喉痒作嗽之力尤速。欲习其法者,可先自捏其结喉,如何捏法即可作嗽,则得其法矣。然当气塞不通时。以手点其天突穴,其气即通。捏结喉,必痒嗽吐痰后,其气乃通。故二法宜相辅并用也。
第三法:下法
  下法,顾名思义就是攻下。提到攻下,大家立即会想到大黄!
  其实下法的目的是攻逐体内积滞,通泻大便,借此以逐邪外出的治疗方法,运用除了药物还有其他途径,比如推拿也可以起到攻下的作用。
  下法具有通导大便,排除肠胃积滞,荡涤实热,攻逐水饮、寒积等作用,用以治疗邪在肠胃,实热内结,大便不通或寒积、水结、停痰留饮等实邪证候。由于里实证病情有寒热的不同,患者体质有虚实的差异,因此在立法上又分为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等类型。因里实证的病情有轻重缓急之别,又有峻下与缓下的区别。
  本人运用下法治疗最多疾病是小儿停食的患者,经常下午和晚上发热,患者不思饮食,大便不畅,医院运用西药,可以短时间控制体温,药力过后,体温又升高,病之根源在于胃肠道的宿食,此类患儿经常碰到,通过下法,攻下体内宿食,患儿就能很快康复。举个例子:
  患儿 男 3岁 ,午后发热伴胃胀三天。患儿三天前,端午节吃粽子后,消化不良,出现午后发热,服健胃消食片无效,第二天下午发热,遂到三甲医院就诊,具体治疗方案不知,患儿用药后热退,至夜半又发热,体温38度,情急中服退烧药后缓解。第三日下午前来就诊,就诊时面颊潮红,精神较差,腹胀如鼓,大便3日未行,体温38.5度。诊断:小儿停食。治疗:攻下积食。处方:牵牛子粉5克 伴白砂糖加少许开水调后嚼服。疗效:患儿服药后2小时,解大便一次,腹胀减轻,热退;3小时候解大便2两次,腹胀消失。当晚吃稀饭一碗。病愈。此法治疗小儿停食,真妙法也。
  附:牵牛子粉用法及用量:取牵牛子1公斤,小火炒焦后,研成细粉,1公斤只取600克左右初粉,剩余400克尾粉不用。用法:药粉与白砂糖(红糖也可以)拌匀后加少量开水调匀后嚼服(味道不错,不苦且香甜)(体质虚弱可以分两次吃,如果吃一半1小时后就腹泻,可以不服剩下的一半,如果服药后2小时还未腹泻,吃完剩下的一半)。
  有人可能担心牵牛子有毒,这个大可放心,牵牛子炒后泻下作用较强,毒性较小。三岁以下每次2-3克,三岁以上及成人每次4-5克,对于停食的病人,一般一次治好了。
  体质虚弱的患儿,分两次服用,两次间隔时间为4小时左右。
  本人每年使用不下于100人次,这几年至少也用过三五百人,未见一例中毒的,使用时把握好一个原则,即“中病即止”。患者服药后出现腹泻后,即不再继续服用此药。
  对于下法的运用,还有很多案例。
  曾治疗头晕患者,西医检查为血粘度高,中辩证为痰湿阻滞中焦,运用健脾、理气、化痰、泻下的药物,病人排除大量粘腻大便,头晕三剂而愈……
坎卦者,一阳藏于二阴之中也!
  肾脏者,火伏藏于水之中也!
  有谓水火相克,如何共存?
  有人将肾之阴阳,比作一杯开水,水为之阴,热为之阳,此虽能阐述些许,但与本质相差甚远!
  观坎卦之卦形,参天地之造化,就可明白十分:
  大地之核为地核,实为一团熔浆,其热极高,好似肾阳!
  地核之外,厚土之下,为地下水,终年循环长流,好似肾阴!
  大地之厚土,好似胃土!
  没有地下水之阴寒,没有厚土之掩埋,则地核中熔浆之火并会上越,发为火山!
  人体没有肾阴之制约,没有胃土之湿润而沉降,则肾阳上亢,其火上冲,上焦被炙!
  水本属阴,火本属阳;阴阳之间,有相互吸引之力!
  何问:水被火蒸,自会日日减少!火被水淹,自会日日渐熄!两者相处,何能长相厮守而互不相损?
  答曰:能思至此,则天地造化已明三分!
  放眼天地之间,能补充地核之能者,唯有太阳。
  能补充地下之水者,天之雨降!
  有雨、有光,则大地处于平衡。
  君不见数月阴雨霏霏,大地甚感阴寒?
  君不见数月无雨之润,甚感天地之燥烈?
  人身之中,也是如此。
  肺之敛降,化气为水,入三焦,入膀胱,入肾之深潭。肾水得以补充,即所谓“肺为肾之母”、“ 肺为水之上源”,此肾阴之来源也!
  心火之照耀,温暖胃土,热量下传,为肾阳之来源。
  君不见凡心阳虚衰者,肾阳也必虚衰?
  君不见内经云:男子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
  上为阳,下为阴。
  阳虚首当虚于上,此事物之本源!
  上虚则无以温下,下始虚也!
  时医者,不明此理,不愿深思,见下虚即补下,不知下须有因!
  其一:上先虚,心阳不振,如日无光,肾阳来源无继,复被肾阴之寒所淹,日久自然亏虚!上下皆寒!
  其二:心火本该借胃土下行补养肾阳,奈何胃气上逆,心火无以下达,上热无法济下寒,自成上热下寒之势!
  虚火上炎之说,本为肾阴虚而肾火亢,但火之亢有胃土之覆,可以暂固。但若胃气上逆,则土不伏火,而成阴虚火亢之势。
  其实人体上本属阳,下本属阴;火本属阳,水本属阴;火之于上焦,原本在本为,何来上冲之说?
  “上冲”者,胃气也,胃气逆,则下焦之虚火也逆!
  若下之阴虚,则增其来源,来源为何,敛肺生肾,补养肾水,阴分充足,可以吸引上焦之火下行!
  若下之阴不虚,其虚火之形成,实为胃气不降,心火不能借其下达,火独亢于上,不能补养肾阳而成。降胃气则浊气皆降,心火也必将徐徐下行,哪有阴邪流连之处?
  若上焦已是火虚,心阳已不振,出现阳微阴弦之脉,温阳心阳为第一要义,心阳足,肾阳自足也!
  医道本是如此,借天地以参人身,有何神秘可言乎?
  试问君兄:心之为火,如丽日当空,五脏阳气之来源,其盛则五脏无寒,但过亢五脏又受其煎,如何能不亢不熄?
第四法:消法
  提到消法,很多人就会想到消食之法,其实消法内容非常丰富,我们临床经常用到消法,只是没有注意到罢了。
  但凡一切有形积滞,不能通过下法清除的,均可以采用消法,小到气、血、痰、湿之淤积,达到肿瘤包块之形成,在治疗时无不运用消法。但有一点必须明了,既然是谈“消”,必须有实性物质形成,有局部淤积之表现,如果纯虚无实之证,不可使用消法,否则徒伤正气,与身体无益。
  消法运用范围比较广泛,凡由气、血、痰、湿、食等壅滞而形成的积滞痞块,均可用消法。由于致病的原因和病情的不同,消散的方法可分为消食导滞、消痞化积、软坚散结、消肿溃坚……
  消法与下法均可消除有形之邪,但两者作用不同。下法是在燥屎、瘀血、停痰、留饮等有形实邪必须急于排除,且有可能排除的情况下使用。消法则是在慢性的积聚,尤其是气血积聚而成的徵瘕痞块,不可能且无条件排除的时候采用。
  消法也属于攻法,只不过力度比下法轻,消之过久,必然会损伤正气,所以消法运用的同时,适当辅以扶正的药物,这样消之有力,而无伤正之弊。
  临床上我们常用的四消丸,就是消法的代表,此方组成:大黄(酒炒)、猪芽皂(炒)、牵牛子(生)、牵牛子(炒)、香附(醋炙)槟榔、五灵脂(醋炙)。功能为消水、消痰、消食、滞气,导滞通便。用于一切气食痰水停积的治疗。
  消法内容丰富,在这里,我想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消法在疮科中的运用。
  临床上我们见到长疮的病人,治疗时首先得分阴阳,阴阳分得不对,效果就大打折扣,本人运用“消法”,总结出一方,对阴阳之疮均有效应,而且疗效异常,自定为“阴阳拔毒膏”,结合案例,介绍如下:
  患者,刘某,男,43岁。小腹出现皮下包块15天。患者15天前小腹出现一小红点,稍痒,用手捞后,第二天出现小红疙瘩,未予理睬,三天后长成20x30mm大小包块,包块色白,质硬,伴胀痛,到药房购买”独角膏”外用两天。包块没有变小,反而增大,长至35x40mm左右,遂到人民医院就诊,收入院治疗,采用点滴抗生素、灯烤、外贴医院自制膏药,治疗四天,包块有继续增加趋势,无奈中托人寻求良方。发病第十五天,经人介绍前来就诊。就诊时小腹包块如手掌大,蔓肿无头,位于肚脐下四寸,周边略红,质硬,压痛,中间皮色略暗,中央有米粒大小溃破。诊断:阴疽(阴寒阻滞、气血瘀滞)
  治法:温经散寒,拔毒消痈
  用药:阴阳拔毒膏外贴,每日一贴。连用三天。
  患者贴一贴后,第二天上午换药,肿块已缩小1公分左右,自中央溃破处流出黄色毒液;第二贴用后,包块缩小一半,继续流出黄色毒水;第三贴用后,中央溃破处开始流白色脓性分泌物,用拔罐器,拔出浓根如丁,消毒后,上SMZ粉,三天后换药,包块消失,溃破点愈合。
  阴阳拔毒膏配方及制法:
  配方:红藤400克 三七100克 川芎100克花椒100克穿山甲粉50克生草乌100克生川乌100克生马钱子100克辽细辛60克雄黄30克乳香60克没药60克天丁50克冰片20克蜈蚣30条 藤黄50克 广丹粉适量,麻油2000ml。
  制法:第一步:三七、川芎、花椒、 生草乌、生川乌、辽细辛、 乳香、没药、天丁、蜈蚣一起打成粗粉同生马钱子放在一起备用。
  第二步:冰片、雄黄、藤黄共研成极细分备用。第三步:将红藤加水1500ml煎两边,合并煎液后,小火浓缩成大约80ML左右,加入麻油,小火加热,直至不再冒气泡,开始冒白烟后加入第一步准备的粗药粉,改为小火炸,炸至药材焦枯为度。然后用钢丝筛网过滤,观察所得药油的量,按照500ml油配200克 广丹粉的比例,加入广丹粉,边加热,边用木棍搅拌(要用大一点的锅),待药油与丹粉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剧烈浓烟,药汁转变得黑色粘稠时,及时离火,边搅拌,边冷却,待反应结束后加入第二步准备的药粉,不断搅拌至均匀,冷却成膏。第四步:将第三步所得膏用冷水泡一周,每天换水一次。一周后,阴阳拔毒膏即成。用时根据包块大小,用刀切取一小块,放在牛皮纸上用火烤化摊开,贴在患处。
  此膏阴疮三贴转阳,阳疮一贴出浓,出浓后再贴一贴,不可多用。此膏治疗多例险疮,效果均神奇异常,有缘人事珍惜之。
中医的很多东西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没有统一的标准。
  但这也是事物的本质,就好比前面我所讲的,每个医家对疾病的认识角度不同,治疗思路也就不同,但最终结果可能相同。
  西方式的标准化,看似科学,其实也有很多弊端,我写个一个感悟,发上来大家看看:
  一根棒子的随想
  一次一个朋友随口说了一句,“如何将这根棍子弄成一样长的两截?”
  “用锯子锯开不就是了?”
  “能一样长吗?”
  我沉思了一会,是啊!能锯得一样长的两截吗?
  如果用尺子量可能是一样长!
  如果用卡尺来量呢?
  用卡尺测量是一样长!
  如果用更加精密的仪器呢?
  再继续下去,从分子、从原子......
  简单的一根木头想弄成长短完全一样的确不可能!
  那我们为什么要追求一致呢?
  孔子追求中庸之道是一种境界,中能做到吗?
  老子的无为而治,放弃人为的改动,由心而发,是否更加接近于本质?
  如果你是两弟兄,父母给你们一样的食物、一样的衣服、一样的教育条件......
  在他们心中真正的做到了对两个小孩的完全一致?绝对没有孰轻孰重?
  我觉得与其刻意的追求一致,不如随心而发,顺应自然!
  天地原本就是不平衡
  阴阳原本就是不平衡
  真因为有了不平衡的基础,才有了纠正不平衡的动力存在!
  有了变化的动力,才有了事物的变化!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帝曰:何以然?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从现代物理学看,地球是倾斜着的。
  地球的自转轴并非垂直于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 ,而是倾斜了 23.5度。
  天地都是不正的,有偏心的,况乎人类?
  在正与不正之间,便有了变化,有了生机......
  一味追求正,而看不到事物的根本是偏,所以永远达不到自己理想的境界,孔子追求一生的“正”,颠沛流离多年,能否找到心中的“正”?
  道家的思想更加接近事物的本源,“无为而治”不是无为,而是大为!
  西医的治疗思路是不断的微观化......
  我们是否有能力将一根棍子分成等长的两截?我们有没有必要一定要分成绝对的等长?
  人的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对于一个八十高年的晚期癌症病人,我们继续放化疗的意义有多大?
  我们使用抗生素,将体内的细菌一扫而光,有无意义?
  我们需要与疾病共同生活到寿终正寝,还是牺牲健康,换出短期的赶尽杀绝?
  中医的治疗思路更加接近于道学。
  就好比棍子的分节,中医要求是按照需要来分成两截,虽然没有卡尺量的那样准确,却很实用。
  人活在天地之中,顺应天地规律,顺应道而生存,顺应道而生长收藏,顺应道而养生!
  中医更加接近于疾病的本质,但治疗时却是通过纠正人体的过偏而改变疾病!
  千年古树身上很少不长瘤的,树瘤没有死树死亡,却成了支撑庞大树冠的基础。
  寿终正寝之人,身上是否也有一些肿瘤,既然有!为什么人却能安享晚年?
  儒家与道家之争,其实归根结底是“正”与“不正”、“中”与“不中”之争。
  “正”和“中”是一种追求,精神上的追求,永不可及的追求!但却能规范一切!
  “不正”和“不中”是事物的本质,是本源。因为天地皆“不正”!
  因为有“不正”,才有“正”之目的,但“正”之后却又偏离了事物本质!
  两种境界,两种思维方式。
  两种追求!
  这也是中医与西医之争!
  正如服装,完全的对称是一种美,是人们通常的追求。但不对称的美确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美! 因为它更加接近于本质!
  
  中医的发展缺乏的是理论的整理、完善、创新!这方面需要有悟性、敢于实践、用于承担责任的一大批年轻人,而不是年近七旬的老中医,他们精力太有限了!最近看了网上许多论坛的文章,有能力的人不少,需要的是组织他们,进一步的学习,进一步的培养......
  中医的根是“易”、是“道”、是哲学,所以说中医是不可能灭亡的。西医走到一定的时候也会借用中医的思想来作为指导。任何学科到了最高境界都是相通的!
 我想因该不会,如果左右阴阳是对称的,那么脏腑的能量就应该不对称!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帝曰:何以然?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上面这个图中的脏腑分界线是不正确的,应该是倾斜的。我们可以画出这条倾斜线,这样就能比较准确的说明问题。
  

不太理解“脏腑能量分界线”,为什么要有这根线存在?
  你用这线解释了“脾属阴,主湿,但能量右倾斜,意味着虽然脾脏属阴,但升发的是人体的清气、阳气!脾喜燥!胃属阳,主燥,但能量左倾斜,意味着虽然胃属阳,但胃气沉降的是浊阴,胃喜湿!” 那么肝呢,常说肝为刚脏,体阴用阳,在你的图中怎么看呢?
  --------------------------------------------------------
  肝气主升,具有升发之性,如同初生之嫩苗,阳气旺盛,肝脏升发的基础是肝阴,没有大量的肝阴作为基础,肝脏也只能是无本之本,所以说肝体阴而用阳!
  其实这条倾斜线反应的是一种趋势,即左侧由阴向阳转变,右侧由阳转阴的趋势;肝脏在左侧,也符合这种趋势!
  任何图形的描述都带有作者的主观思想,人体的左右分界线、阴阳分界线、脏腑能量分界线都不是非常整齐的,非常标准的!
  因为每个人的脏腑能量比例各不相同!
  有的人心火重!
  有的人肝火重!
  有的人肺火重!
  不同体质导致了不同的个性!
  脏腑能量的比例不同,自然分界线也不完全相同。
  画此线的目的是建立一种模型,我们可以依照这种模型来理解人体的脏腑规律、疾病规律。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也是一种模型!
  温病的卫气营血辩证也是一种模型!
  本人设此模型,希望能将中医复杂的理论简单化、明了化、直观化!
第十八章:学习中医之医理
  本文章之名称定为:《医间道》,是想在医学林海之中描绘出一条学习中医的道路,便于同行及中医爱好者行走,我也就算是个修路的人;同时也是想阐述中医之道,借“道”释“医”。这个目标很高,时常甚感力不从心,但为了中医之振兴,愿将这些年来对中医的感悟写出来,希望看了《医间道》的人不要大呼上当。
  自古以来,理是最难说清的,有句话讲: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中医的很多道理就是这样,几千年来的争执就是这样过来的,从不入流的医生,到临床大家,相互之间互相贬低的事情时有发生。中医要发展,必须要在理论上达成共识,。简而言之,就是要形成标准,这样才能便于学习和推广,而要形成标准,只有站在全局的角度,从大的视野来谈论医理,才能取得共识,不然盲人摸象,各执一词。
  就好比同一个病人,有的医家说是肾阳虚,有的医家说是心阳虚……
  要从大的视野谈中医理论,并让所有人都认可,难啦!
  这必要要有较强的传统文化功底!同时要有较强的临床经验才行,那么如何将治疗疾病的理说得透彻,而且大家都能认可呢?我想只有从道的角度,从自然规律的角度来谈论,这样理解问题才能让大家都能明白。
  举个例子,关于用药剂量大小的问题,有的人喜欢大剂量处方,随手就是黄芪100克,有的医家喜欢小剂量处方,黄芪10克左右很常见,究竟多少合适?
  在《太氏药谱》中有这样一段话:
  “凡久病、重病和老年性疾病,往往胃气虚弱,不耐重剂,须从小量、微量开始,欲速则不达,好比奄奄一息的火炉,加煤是必须的,但若多量猛加,反而灭火。如果由微量开始,少添、勤添,很快就能燃烧起来。治病的道理同样如此,轻可去实,可以理解为以轻治重,轻中出巧,轻中寓速,好比桌上的灰尘,用鸡毛掸轻拂即去,若用大扫帚,不仅去尘不净,反而刻痕留迹......”
  我们细细体会这句话:好比桌上的灰尘,用鸡毛掸轻拂即去,若用大扫帚,不仅去尘不净,反而刻痕留迹。然后再想想处方剂量大小的问题,我们会有一个很直观的认识,不是人云亦云。
  假如我们对中医所有的理论都有了较为直观的认识,这样我们就建立了一个相对比较明确的体系,就不会犯一些错误!
  这种体系建立的支架是什么呢?是阴阳、是五行,支持阴阳五行的基础是什么呢?我觉得是生活,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道”,只有达到了这个层面,不论是养生、治病、还是认识疾病,就会豁然开朗!
  在这一章,我将借用老子的《道德经》,结合中医理论,结合临床来谈一些医理,这些个人的感悟希望对朋友们有些帮助。
生活中处处有道,那简单的说究竟什么是道?
  借用《生命可以如此》中的一段话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可以说得不那么玄,道就是法则,宇宙运动、发展的根本法则。像做生意有一个生意之道,成功有一个成功之道,做任何行业都有它自身的一个道理,做到一定的程度,你找到一定的窍门了,这些都是各个程度上的道。道就是隐藏于一切之中的法则。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要顺应这个宇宙运动、发展的法则,‘背道而驰’要出大问题,一定是‘顺道而行’。所有道,都统筹在一个大道里面;而大的道就在小的道里面的运用。中医就是道在医学领域里面的运用。任何一个东西运用的好坏,成败,都是表明了这个法则运用得怎么样。人的世代生活沿绵不息,我们一定要明白自己所处得这个世道、环境的一个根本的规律是什么,逐渐找到宇宙的大道在这个时代的印证,它的表现形式,它的落脚处。当我们明白了在这个时代里面道的显化,形式,我们就知道我们应该做什么了。
  “道就是隐藏于一切之中的法则。”世间有正道,也有歪门邪道;人体的生理机制有法则;疾病的形成同样也有法则……
  我们谈医论道,论的就应该是“法则”,一种大家都能认可的法则!
  《道德经》第二章中写道“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这句话从阴阳的角度来看,说的是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从道的角度看,谈的是事物间的普遍规律,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音与声、前与后,不论什么时候总是相生、相成、相形、相盈、相和、相随的,这些基本的法则我们随处可见,如果我们认识事物的深度能够达到如此境界,同时如果能将其与自己从事的工作联系起来,则意义重大。
  比如临床上遇到高血压的病人,我们通常想到的是降压,其实“高”与“低”同时存在,在血压高的背后,隐藏着血压低!可能有人会问,血压低从何说起,我们可以从下面几类患者来分析来体会“低”的地方:
  第一类患者:由于患者脑部供血不足引起。患者脑部的供血不足,身体反射性的要求心脏提供较高的血压来满足脑部供血的需求,这类病人虽然血压高,但自觉症状反而不明显,如果单纯服用降血压的药物,血压正常了,病人反而头昏加重。治疗时寻找到引起脑部供血不足的病因,针对这个问题进行治疗,病人的高血压就能治愈。这类病人最常见的病因是颈椎的病变,通过辨证治疗颈椎病,高血压自然就好了。
  第二类患者:患者四肢外周的供血较差。外周的供血较差,身体反射性的要求心脏提供较高的血压来满足外周供血的需求,这类病人一般舒张压高,单纯服用降压药效果较差,纵然血压正常了,头舒服了,但四肢却乏力,有的甚至手足发麻。这类病人大多痰湿较重,血脂血粘度高,通过健脾化痰、活血通脉来治疗,外周血液供应好了,血压也就自然正常了。
  第三类患者,下焦肝肾阴虚。肝肾阴虚,阴不函阳,肝阳上亢,出现血压高,镇肝平肝的同时补养下焦,才是治疗的根本。
  从分析中可以看出,高与低、虚与实永远是相对的,只有透过现象看本质,针对本质寻求最优解,才能达到治病的最佳效果。才能感悟医学之法则!
  我们再来看一对:“寒”与“热”!
  当病人向我们说“热”、“上火”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条件反射的考虑开清热的药物,其实在“火”的背后是寒!患者体内一定有地方有寒,因为正常人体的气机会对流,寒与热之间是可以平衡的,试看经常吃冰糕、喝冷饮的人,凉物天天吃,还是叫热,吃得月经不调了,吃得下肢发凉了,胸中还是燥热。其实患者胸中躁动的热量,正是人体的阳气,如果我们能将它引到寒邪重的部位,用自身之寒来散自身之热,岂不妙哉!如何引?得明白为什么患者自身不能寒热对流,找到失调的脏腑,针对这些根本问题治疗,不是见热治热,见寒治寒。有时候活血化瘀可以治上火;有时候疏通经络就可以散寒;有时候用药外敷可以引火下行;有时候稍加意念,就可以导火运行……术的方法很多,但道是根本,是关键,一味追求术是舍本逐末!
  经常有病人和中医说西医治疗是“头痛治头,脚痛治脚”。作为中医如果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见火就下;见虚就补;见实就泻;见血压高就用镇肝药……这与一般西医“头痛治头,脚痛治脚”又有何分别?
  高明的西医也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也会治本,比如通过抗凝来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发生;比如通过治疗胃病来治疗心脏的不适……
  任何学科到了一定的高度,达到道的境界,都是相通的。更不用说同时治病的“西医”和“中医”。一个真正的西医大家,思想达到一定的境界,他会借用中医的思维来帮助西医;同样中医要被世人接受,首先得被西医接受,中医人必须自身要深入了解西医,站在中医的角度,借用现代医学的成绩,提升自己在医道中的悟力,这样不仅仅自身提高,也容易被西医接受!
  当我们相信切脉的同时,也可以借用现代仪器来验证我们的脉象,比如当我们切脉认为患者患有卵巢囊肿时,可以通过做B超来验证,这样西医、病人都会很信服。反过来我们看到胆结石的病人报告单,我们再切脉就会体会到胆结石的脉象特点,这样自身的切脉技术就会得到提高。虽然我们肉眼没有扁鹊穿墙的透视力,但借用现代仪器,我们都可以做现代的扁鹊……
  再来看一对:“难”与“易”!
  “难易相成”,难与易是同时存在的,一个事情,对于张三可能很难解决,对于李四可能很容易解决。
  “难”与“易”,永远是一对双胞胎!
  想到事情“难”的同时,一定要想到事情的另一个方面“易”,常常易这一面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举个例子:对于面瘫的治疗,本人曾经采用牵正散加减,患者治疗十余天未见起色,后配合针灸治疗月余始愈。有次一个病人说我的治疗效果太慢了,他们老家一般三天治愈,我不相信,患者在附近多处打听三天治愈的医生,均为找到,最后不得已回老家治疗。患者一周后来见我,病已治愈。细问治疗过程,言老家医生是一草医,用一种药粉,凉开水调匀,餐巾纸包裹后塞对侧鼻孔,一天就好得差不多了!患者怕我不信,还顺便带了一点药粉给我研究。我查阅大量资料后得出,此粉乃槐树内皮研成,后来我也配制了一些,效果果然神奇异常。
   “难易相成”,当一个复杂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时,其实问题的背后已经准备了一个很容易解决的办法,世间万物均有生克之道,任何疾病都应当有解决办法,这是铁定的规律,只是我们需要去研究和探寻!找到这个办法而已。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写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对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理解,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一个是生的角度,一个是灭的角度。
  何为生?由无变有,由有变博为之生!
  何为灭?由盛转衰,由衰转亡为之灭!
  前一句谈的是一缕生机,后一句谈的是一缕消亡。
  这样理解生死,理解生死各有其道,我们对人体的疾病形成,身体的恢复才会有深刻的认识。
  可能许多人不太理解,道生一,谈的是生,为什么又谈到灭?
  如果你将“道”理解为“道既是万物生发之道,也是万物消亡之道”,就不会有疑惑了!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借用《扶阳讲记》中的一段话:
  《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实这也是个层面问题,你站在“三”的层面或者是万物的层面,与你站在“二”的层面,甚或“一”与道的层面来看问题,是完全不同的。站在“三”的层面或者是万物的层面,事物是五花八门的,所以对治疗的方法也是千差万别,但若回到一个层面,走到“二”上来,问题就变得简约了,完全变成了两个因素(阴阳)的对待关系。再若回到一个层面,走到“一”的层面上来,那就更简约了,古人说,“至道不繁”,正是指此而言。但话又说回来,越是至简至约的东西越是不容易把握,也越不容易让人生信…….
  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再结合临床来看病理之道。
  临床上经常碰到胃气上逆的病人,这类病人时间长点就会出现慢性咽炎,上逆的胃气迫肺,导致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失常,宣发太过,出现脂溢性脱发、慢性湿疹;胃中浊气上逆,导致人体清气不升,患者就会出现经常头昏……
  这类病人找西医看,会下这些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病、慢性咽炎、脂溢性脱发、慢性湿疹、脑供血不足……
  看到这一系诊断的时候,我们如何治疗?
  如果我们站在这些疾病的层面,即“三”的层面,下药就会很庞杂,内服外用一大堆!
  当我们站在肺气宣发太过、胃气上逆的层面,即脏腑的层面来看问题(即“二”的层面),治疗就简单了不少!
  如果我们能看到胃气上逆为关键(即“一”的层面),其他的病均为胃气上逆所致,这样我们就很简单了。只用一味药——枇杷叶,坚持服用一段时间,所有的病都好了。
  有时会为了起效快些,治疗时以“一”的层面为主,同时结合“二”、“三”层面,患者恢复就很快了!
  看到这里,再想想制方中的君臣佐使,就应该明白,君药是针对“一”而设的,并非量大就是君药,一个处方的君药用的对与不对,非常关键,因为这反映立方之人有没有看到问题的最高层面!
  “效如浮鼓”不是神话,如果你理解透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理解了疾病发展的过程,看病就是个比较轻松的活了。
  前面讲了疾病的传变之道,下面再看看人体的生理之道——一缕生机!
  癌症晚期的病人,一些脏腑、器官都在衰竭,可谓疾病已经发展到“三生万物”的层面,这时的治疗再追寻一,解决疾病之“一”的问题意义已经不大了,就如同已经进入冬天,想将枯黄的树叶退回到青葱翠绿已经是不可能的。此时培养一缕生机,由一生二,由二生三,慢慢扶正,或许可以看到第二年的春天。
  曾经治疗一肝癌晚期大量腹水的病人,西医放疗、化疗均做完了,包块也控制了,就是体质差,动弹不得,大量腹水,反复利尿、补充蛋白两月余,腹水仍然不消。后经过小剂量中药扶正,加药物泡脚,治疗月余,腹水消退,体力恢复不少。
  当人体的脏腑功能因病已经进入了冬季,就没有必要再想着回到今年的夏天了,培养生机,迎接明年的春天更有意义!
第十九章:学习中医之临床
  前面讲了药、方、法、理,看完后对中医有一个整体的感觉了,原来是这样啊!
  那如果遇到疾病我们如何来分析,如何来解决呢?前面讲的这些东西够不够?如果我们面对病人,能解决问题吗?
  可以这样讲,如果能将前面的东西融会贯通了,再结合中医教材,系统看看书,大多数疾病是完全可以拿下来的!
  如果仍然拿旅行作为比如,可以说我们已经进行了一大半的旅程,接下来我将结合具体病例,结合道学,结合我们前面讲的内容,来谈中医!
  为了给大家鼓劲,我们先来看两个案例。
  第一个:几瓣大蒜治好的急症
  今年3月份的一个晚上,一位患者过来就诊,诉咽喉肿痛,吞咽困难。发病已有一周,曾在卫生所静脉给予抗生素治疗三天,分毫无效。自购金嗓子喉片服用后,当时稍稍缓解,用药之后反而加重,就诊时声音嘶哑,发音困难。
  诊脉:双寸浮数而紧,双尺沉细无力。舌尖红,舌根白。四诊合参,当为虚火上炎,复受寒凉,形成虚实夹杂之寒包火型无疑。当时已是深夜,如何能让病人及时缓解病情?思虑片刻后,处以如下治疗方案:
  1、大蒜两瓣,捣碎后外敷两脚涌泉穴。
  2、大蒜四五瓣,拍碎后,用开水泡茶喝。
  患者有些疑虑,“能有效吗?”
  我说:“大蒜外敷,能将上冲之虚火向下引,引火归源,病情及时缓解;大蒜泡水喝,能散喉部之寒邪,虽然只是几瓣大蒜,但寒热错杂病机可以化解,放心使用!”
  第二天患者复诊,病已愈十之六七,咽喉已不痛,吞咽也不痛,声音略有嘶哑,随后开中药三剂调理。
  下面再举个例子:
  一位网友发现母亲不断的用手擦眼睛,询问后得知,最近出现溢泪症状(就是老百姓俗称的“风流眼”),户外尤为明显。初步查看后,泪小点帖附良好,泪道未见明显阻碍。西医对此没有十分有效地解决办法,后寻求我治疗意见,我说了一个处方:
  生牡蛎30克,枸杞子25克,白蒺藜20克,车前子15克
  煎服,日3次,患者按此方用了七天,症状好了一半。
  随后处方调整为:生牡蛎30克,枸杞子25克,白蒺藜20克,车前子12克,菊花15克 酸枣仁15克 煎服,日3次。
  又用了七天,患者室内室外都不流眼泪了,而且觉得眼睛看东西还要比以前清楚了。
  从这两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医治病的效果是很神奇的,并非所说的中医慢,辩证准确,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那么我们想一想,为什么这几味药治疗“风流眼”会起效,他们是如何在人体产生作用的?
  想通了这个道理,就可以解决一系列的问题了!
  回忆一下我们前面章节讲的内容:肝气从人体左侧上升、肝开窍于目、肝藏血,这三点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过,下面我们结合修改后的地图看看:

 肾水随着肝气的升腾,能够经过肝经上升,进入肝脏,滋养肝阴,补充肝血。
  肾水随肝气上升入心,即能济心火,同时也为补充心阴。
  肾水随肝气上达于目,则双目湿润。
  肾水在肝气升发之力作用下产生的运动变化,是正向作用。
  另肾主封藏,能够收摄肾水,这样不至于因肝气升发,肾水升腾太过,这是反向作用。
  一正一反,平衡协调,人体心、肝阴分才能保持平衡,双目才能感觉正常,既不会干涩,也不会溢泪。这是人体的生理过程,是生理之道。
  如果肾虚,封藏力不够,升发显得太过,则水湿升腾,肝经被肾水所浸泡,只好借其所开之窍排泄,故出现溢泪了!
  第一次处方:生牡蛎、枸杞子、白蒺藜、车前子
  生牡蛎入肾,其性收敛,增强肾的封藏之力,从下焦入手。针对溢泪为治本,针对肾虚为治标;枸杞子补养肾精,针对肾虚为治本;车前子清利肝经水湿(这一点在《医学与生活》:眼镜的感悟中写的比较清楚,有兴趣了解的可以在丁香园或我的博客上看原文)。
  这三种药相结合,则病情可以控制。用白蒺藜,因为没有看到患者本人,老年患者,推测可能夹有肝风,所以加一味祛风的药,这样至稳至妥。如果临证四诊时无风证,可以不用此药,上三味药即可。患者服用七天后,病情只好了一半,按照常理,七天应该治愈,只好一半,说明除了肾虚之外,确有肝风,风为阳邪,易袭阳位,所以第二次处方加菊花,轻轻之品,清利头目之风。
  很多人对加酸枣仁不理解,车前子服用七天后,肝经水湿被清利的同时,容易出现清利太过,导致肝血生发不足,连带心血也会不足(肝不生心),用酸枣仁养心肝之阴,防止车前子用药过久出现伤肝阴的副作用。
  看完了第二个案例,我想说几个问题:
  1、车前子使用过久,伤及心、肝之阴,还有没有其他的药物也有这种情况?
医间道 医间道16-19
  2、流泪过多可以如此分析,那么小孩子口水过多的问题如何分析?小孩子鼻子流大量浓鼻涕的问题?病人经常吐唾沫如何分析?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车前子使用过久伤肝阴、伤心阴,这样的药物还有没有?
  回答是肯定,当然有!
  还是让案例来说话。
  2009.11.12日下午,一个老病号过来急诊,就诊时双人扶入诊室。患者下午上课时突发眩晕、呕吐,视物旋转,伴嘴唇、手指发麻,就诊时仍不时恶心,切脉左寸细微若绝,右寸关浮郁有上越之势,两年前曾发过一次,医院诊断为脑供血不足。结合脉象考虑为金侮火,即心阳不振,肺金侮之,进一步加重心脏气血供应不足,导致大脑缺血缺氧,形成清阳不升,浊阴上逆的病机。急重掐右侧内关穴,重按左手劳宫穴,意在调畅胸中气机,改善心之供血,大约三分钟后缓解,切脉,左寸稍细,与刚来时明显增强,右寸关上越之势明显减弱,遂冲小柴胡颗粒一包服后,自行回家。整个过程前后大约十来分钟。病人走后,细思病人病情,患者素来有心阳虚衰,心血不足,经常每月都要服上一两付养血通脉的药物才感到精力充沛,前几天,单位发抗H1N1流感中药三包,当时我观其药中有淡竹叶20余克,患者执意要服,我不便明言阻止,今观其脉,乃竹叶清心火、伤心阴之祸也!
  竹叶清心火,利小便。
  我们再想想经典名方导赤散,用生地、竹叶、木通、甘草治疗心经火热证,其中的竹叶、木通清心火、利水湿,生地养阴。既然用利湿药,清热利湿,为什么又加养阴药,难道不怕增加湿邪,抵消利湿药的作用,使疗效大打折扣?如果不用生地行不行?
  绝对不行!
  上面的例子就是使用竹叶所致;曾经有人用大量利湿通淋的药物治疗急性膀胱炎,三天后,患者尿频、尿急好了,但出现心慌、心悸,在医院做心电图,心律不齐,早搏。吃倍他乐克几天,控制不好,后来找到我,看了看前面医生开的处方。患者服用大量利湿通淋的药物,车前子、淡竹叶入心经,利湿通淋的同时伤了心阴,心血不足了,我让病人吃了些酸枣仁、柏子仁,第二天就好了。
  导赤散中的生地就有防止竹叶伤心阴的作用!
  除了竹叶、车前子外,还有吗?
  还有,如灯芯草!
  临床中体会,凡是利湿的药物,都有伤阴分的可能。观其入何经何脏,就可明白将会伤何脏之阴。
  药物是双刃剑,治病就是纠偏,就是折其病势,短期可以,长期必伤脏腑,或伤阴,或伤阳……
  能明白此理,则就不会做一个鲁莽的医生,就会感受到“医术”是一种“艺术”!
  为了加深印象,我们在看看其他利湿药。
  泽泻,利湿的同时容易伤肾阴,不可久用,若久用必须要配养肾阴的药物。六味地黄丸的配伍就是典型的代表。
  桑白皮清肺火的同时容易伤肺阴,所以对于肺火旺盛,干咳者,用此物时必须要配合养肺阴的药物。即便是痰多者,久用,大剂量使用,仍需要考虑伤肺阴之弊端。
  要成为一个高明的中医,必须对每味药了如指掌,这样用药才会不失偏颇,起效才能立竿见影。
  说说容易,做到很难啊!
  很多病人和医生总认为中药无副作用,其实,如果药性用反,病人服后会出现明显的不适反应,愚者自认为是起效反应,殊不知身体已伤。肝阳上亢的病人,即使血压不高,柴胡用量也要少,而且其用意为反佐,否则,肝阳更亢!
  大气下陷的病人,纵然有嗝逆等表现,赭石、枳实、旋覆花、竹茹、沉香、枇杷叶等也均要慎用,不是因为这些药物毒性大小问题,而是药性升降的问题。
  也许你用枇杷叶将人治死了,自己还不知道!
  肠道本有积寒,纵然心火亢盛,黄连、黄芩也要慎用,用时别忘了配上艾叶、茴香、附子、干姜等!
  药物对人体造成不适就是毒性,药物之所以称之为药,皆具有偏性,用药不辩升降沉浮,动手便错,治病不辨寒热虚实,淡竹叶、车前子也能杀人,作为医者,当慎之又慎!
  火神派强调姜桂附,我们要看到补阳过度会伤阴,大剂量使用附子、桂枝,往往会伤及心阴,导致心血不足。附子导致心律失常就是伤了心阴,如果剂量盲目加大,有时还会暴亡。
  心脏就好像一个油灯,你将灯火烧得很旺的时候,光亮是很大,但却消耗了大量的油,补充灯中的油才能使火光持续,不然的话,结局一定是油干灯熄!
  从太极来看人体(在《太极与医学》中写的很详细,此文发在丁香园、爱爱医和我的博客上,有兴趣的可以看看),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只有阴阳的不断转换补充,人体这个大太极才能正常运行。
  夏天固然万物生长旺盛,但如果一年四季都是夏天,万物的生命反而会过早衰亡。
  我在这里不是反对火神派的思想,个人认为凡事有度,有张有弛,才能顺利发展。
  真正的火神派祖师郑钦安,也是强调阴阳各自的重要性,倒是现在的火神派却一味提倡补火,还提出“补火生阴”之说,初学中医者切不可勿入歧途。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37151/113645281558.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图书馆书架间行道宽度 图书馆书架ytxingda

图书馆书架间行道宽度按:图书馆书架间行道多宽比较合适?我猜图书馆学专业的老师一般不讲,我学习图书馆学,也从未把它当作一个问题来看待。我最近在云农附中支教,学校新成立,图书馆还未建成。今天书架运来后,副校长让我去看看如何摆设,图书

花间道 花间道茶水分离杯使用

花间道文/郭亮兵  作者语:  我把自己写好的《花间道》再看了一遍,发现感人的东西并不是很多。只是自己得意于文章标题的异想天开,于是这篇文章自己也就会觉得弥足珍贵了。  人生大体需要四种类型的花朵浇灌的。我把这四种类

《道医治疗学》论时疫瘟疠 末法瘟医

时间:2009-05-14 11:24来源:老子学院 作者:熊春锦《道医治疗学》论时疫瘟疠 论甲型H1N1猪流感流 熊春锦目录: 一、时疫的概念 二、时疫的分类 三、道医学分析 ㈠智能文明的特征 ㈡时疫生灭分析 ㈢揭开病毒的真相 ㈣时疫气机中的关键

胃肠道间质瘤 胃间质瘤能治愈吗

并非所有的恶性肿瘤都是癌——胃肠道间质瘤一提到恶性肿瘤,“癌”恐怕会是最先出现在大多数人脑海中的第一个字,也是最令患者及家属胆寒的一个字。的确,在所有恶性肿瘤中,癌的发病率是最高的,但是作为一名临床医生,我认为十分有必要提醒广

转载 太乙道医祝由术传人班 天医祝由科流传秘旨

原文地址:太乙道医祝由术传人班作者:周隐谦 周隐谦,字笔昙。号鹤云子,乃昆仑法脉太乙道门二十四代正统师脉传人。出生于中医世家,自幼随父习医,民间法术。系统学习过民间中医,民间法的传承,以及宫廷梅花银针,回阳十七灸法。十七岁出外游学,游

声明:《医间道 医间道16-19》为网友任逍遥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