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意象 诗词意象琐谈

         意象是诗词的核心构件,鉴赏诗词从意象人手,能准确把握意境,进而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本文试从以下三方面略陈拙见: 
         一、构建意象的基本模式 
         意象是融合了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它由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两部分组成,“意”为筋骨, “象”为血肉,二者肉骨称适、契合无间。诗人在创作时,常要撷取与诗人自我形象或思想情感在某方面有相似或相通之处的客观物象进入诗词,构成内涵丰厚的意象。例如,李清照的名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中的“黄花”意象,就与诗人自我形象有相通之处:形体枯皱、色泽焦黄的菊花与因思念丈夫而容颜憔悴的诗人相似。词人不直言情怀,只用 “黄花”这一意象,就把对丈夫绵绵无尽的思念涵蕴其中,细心的读者自然能从中咀嚼出个中滋味。 
         一般而言,诗人构建意象的基本模式有三种: 
         模式一:撷取相似之象表现意。客观物象能够被诗人摄人笔端构成意象,通常情况下因为客观之“象” 在音、形、色等方面有与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观之“意” 相似之处的特点。例如,“莲”与“怜(爱)”谐音,所以古诗有“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西洲曲》)的名句,“莲子”即为爱你。再如 “流莺”有漂荡流转、无所栖托的特点,所以漂泊、漫游、外宦的文人士子特别钟情“流莺”,在诗词中借以抒写心曲:韦应物的“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寒食寄京师诸弟》)、李商隐的“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流莺》)、寇准的“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春日登楼怀归》)等诗句都是用“流莺”来展示漂泊客居的情怀。又如,李白绝句《黄鹤楼闻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诗歌后两句用通感手法,不仅“梅花”意象描摹出《梅花落》笛曲非常动听,而且“梅花”季候的严寒与诗人遭流放的冷落凄凉心境契合。这种模式构建的意象常见的还有:残月、凉月,浮云、片云,回雁、归鸟,日暮、黄昏、飞蓬、转蓬等等。 
         模式二:塑造人化之象折射意。这种模式指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塑造富有人格性情的意象,该意象呈现出的思想感情即是作者情思的折射。先来看一道高考试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街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 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2005年高考福建卷) 
         要正确问答该题,须明白颔联构建意象的模式是“塑造人化之象折射意”:上句用拟人手法塑造富有人情的雁儿带走愁心来表达自己流放遇赦忧愁散尽,下句用拟人手法塑造君山有意为诗人衔来好月表现内心的喜悦,愁去喜来,高兴之情溢于言表。再如2005年高考浙江卷“诗料”: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这首诗也是“塑造人化之象折射意”杜牧言“绿荷”含“恨”,其实是以“绿荷”之“恨”折射自己之恨,他把自己的情感灌注到了风荷之中。杜牧是个有政治抱负之人,但时运不齐(通“济”),受排挤时常怀着壮志难酬的隐痛外出为官,因而“多少绿荷相倚恨”折射了他伤感不平之意。清人张文荪《唐贤清雅集》评此诗: “极失意时极有趣景,极无理话极人情诗,胸中别有天地。” 
         模式三:借助不变之象反照意。这种构建意象的模式指诗人借诗词中描述的长存不变之象来反观时代变迁、人事盛衰。例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诗歌正是借长存不变的山水明月俱在,让人于言外反思而得六代繁华俱归乌有之.慨叹。刘永济在《唐人绝句精华》中评曰:“但写今昔之山水明月,而人情兴衰之感即寓其中。”像这种“借助不变之象反照意”的构建模式还有:“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获秋”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姜夔《扬州慢》)等。再来看 2003年高考北京卷的“诗料”: 
         江楼旧感 
         赵    嘏 
         独上江楼思渺茫,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诗歌后两句用长存不变之象“月、风景”仍在,让读者反观到诗人因不知去年侣伴今年漂泊何处而流露出的怀念和怅惘之情,一颗孤独的心在被无声啃噬着。 
         二、抓住诗词的关键意象 
         一首诗词中常有很多意象,有的是关键意象,有的起到烘托陪衬作用。所谓关键意象,既指引发或表现情思的意象,也指贯穿或统摄全篇的意象。鉴赏诗词,抓住了关键意象,有助于更深层次地透视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张继的《枫桥夜泊》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中的关键意象是“(满天)霜”和“钟声”,前者统摄全诗,寒霜给诗歌笼罩一层清幽冷寂的氛围,让人感到寥落凄凉;后者强化和表现情思,它不仅使本就客愁浓郁的诗人更加愁苦,而且悠悠的声音似乎就是那绵长愁思,缭绕在霜天空际,久久不去。再如, 2005年高考江苏卷的“诗料”是李益的《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玉人来。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人幌,为拂绿琴埃。”贯穿全诗的意象是“微风”,它是引发诗人思绪的媒触;颈联风动露滴,以动写静,营造清冷幽静的氛围,传达出孤单寂寞的情怀;尾联期盼微风入帘幔,拂去绿琴尘埃,微风成了盼望故人,相见的寄托。 
         下面以2005年高考辽宁卷诗歌鉴赏为例剖析抓住关键意象的作用: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 
          方维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船犹,有去年痕。 
          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 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现的又是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诗歌中的“月黄昏”即月昏黄”,与林逋《山园小梅》的颔联“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中的 “月黄昏”相同,都是为了押韵把“月昏黄”写成“月黄昏”。诗中“月黄昏”是统摄全篇的关键意象,该意象形色模糊、朦胧、昏黄、暗淡,给全诗景物披是了昏黄、暗淡、朦胧的“昏纱”;结合次句“闭”字的动中沉寂、三句半枯枫树的萧索滞重、尾句的孤寂怅惘可知,“月黄昏”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落寞、怅惘的心绪。 
         三、分析意象要谨防定势 
         古诗词中的某些意象,因经过文人的多次使用而 具有相对固定的思想情感。“流水”经过大成至圣孔 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喟之后便与时光短暂、韶光易逝有了不解之缘,“牛羊下来”经《诗经》中 《君子于役》诗使用后就同思念家乡、眷恋亲人联了 姻,“杜鹃”因为望帝杜宇的的凄切传说从此似乎和悲 哀痛苦形影不离。正是因为这些意象具有相对固定 的“意”,后代读者在解读占诗词意象时才有所依循。 2004年高考广东卷诗歌鉴赏诗料是杜甫的《江汉》: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 长途”。题目是“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显然四个意象具有传统固定的内涵:“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漂泊的孤独、落寞之感:“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精神。 
         所幸的是,因诗人性情、知识、爱好、视角等的不同,即使同一物象被不同的诗人甚至同一诗人撷取人诗成为意象,它们身上所附着的“意”有时也会有所不同。譬如,同为“浮云”,李白诗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中“浮云”附着了漂泊之慨,而他 的另一诗句“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登金陵凤凰台》)中“浮云”则粘着了奸臣之意。因为同一物象粘附着不同的情思意趣才使得意象在发展中创新,呈现缤纷多彩之势。如芳草,不仅是思乡怀人的媒触,还是渲染荒凉的物件,在孟浩然的“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留别王维》)诗句中又指意隐居,但在苏轼词句“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两江· 月》)里又是幽美之物了,它附着了喜悦、欢愉之情。可这种“一象多意”的意象给诗词鉴赏带来了些许困难——分析意象要谨防定势。我们来看2005年高考天津卷诗歌鉴赏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湖州歌(其六) 
         汪元量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南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仔细咀嚼汪元量诗便会发现,解读“大江东去水悠悠”一句不能定势分析“流水”意象,它附着的不是上文所说的常见意——暗示时间短暂、生命流逝,而是以悠悠而逝的江水象征南宋王朝的一去不复返,这与诗人首句“北望燕云不尽头”产生的茫茫之感是契合的,出与后两句“断”了“四百州”的土地和人民而产生的不胜依恋之情一致的;因此,“大江东去水悠悠” 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时的悲痛心情。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倒是以流水暗示生命流逝,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 
          因此,解读诗词意象切勿定势分析,要根据诗词的内容做具体分析,如此,才能更准确地透视作者融铸于诗词的思想情感。(本文转自网络)

古诗词中的意象 诗词意象琐谈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37151/558263542560.html

更多阅读

古诗词中的色彩美 四月醉芳菲 阅读答案

古诗词中的色彩美  “诗中有画”。诗歌虽然不能像绘画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却可以通过语言的描写表情达意,唤起读者相应的联想和体验,展示出一幅幅多彩的画卷。  许多诗人写诗在运用色彩上往往追求复色搭配之美。用色时,或组合,或

二、古诗词中的春夏秋冬 春夏秋冬又一春

二、古诗词中的春夏秋冬(2011-10-11 09:24:19)原文地址:二、古诗词中的春夏秋冬作者:阿常二、古诗词中的春夏秋冬(一)、描写春天的古诗词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汉乐府古辞《长歌行》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对谁裁出,

古诗词中的杜鹃鸟意象 杜鹃鸟意象

古诗词中的杜鹃鸟意象杜鹃鸟身体黑灰色,尾巴有白色斑点,腹部有黑色横纹。春末夏初时常昼夜不停地鸣叫,这是一种美丽可爱、富有灵性和神奇传说的益鸟。杜鹃鸟又叫杜宇、布谷、子规、望帝、蜀鸟等。杜鹃鸟意象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的常

古诗词中的春夏秋冬 古诗中的春夏秋冬作文

古诗词中的春夏秋冬【原创】 尹秀芝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每个季节,各有特点。无论是春的百花,夏的浓荫,秋的红叶,冬的瑞雪;抑或是春的和风,夏的熏风,秋的金风,冬的朔风;再或是初春的柳枝,盛夏的荷香,深秋的蓝天,严冬的腊梅、、、都可以在古人的诗

声明:《古诗词中的意象 诗词意象琐谈》为网友岁月不待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