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名篇导读 中国文学名篇导读(三)

中国文学名篇导读(三)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制作/荷花小女子    

中国文学名篇导读(三)

目录

21、聊斋志异 蒲松龄
22、红楼梦 曹雪芹
23、儒林外史 吴敬梓
24、近现代部分 吴沃尧
25、官场现形记 李宝嘉
26、老残游记 刘鹗
27、孽海花 曾朴
28、呐喊 鲁迅
29、徬徨 鲁迅
30、女神 郭沫若
21、聊斋志异 蒲松龄 

【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清代著名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山东淄博)人。出身累世书香的破败的地主家庭,自幼聪慧,19岁考中秀才,以后屡试不第;31岁为生活所迫应同乡知县孙蕙之聘,去扬州宝庆做幕宾,第二年便回乡里为塾师;其间又去应乡试几次,皆未中,之后便集中精力创作《聊斋志异》,大约40岁时便已大体写完,此后又不断补写充实,直到晚年才最终完成这部辉煌巨著。71岁时,他才被补了一个岁贡生,对士子落第的痛苦及科举制度的腐败有深切体验。76岁时去世。作品除《聊斋志异》外,文集四卷、诗集六卷、戏剧三种及通俗俚曲等读物多种。有《蒲松龄集》行世。

【著作导读】

《聊斋志异》是清代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它是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发展的高峰和总结。全书共491篇,故事来源非常广泛,或作者亲身见闻,或借览旧有题材,或采自民间传说,或作者面壁虚构,但是它们大都以花、妖、狐、鬼来概括当时的社会关系,从各个角度反映了17世纪中国的时代面貌,反映了人民的理想愿望和要求,歌颂了真善美,抨击了假恶丑。从题材内容看,作品可以分为以下五个方面:第一,暴露社会黑暗,揭露和抨击封建压迫和残害人民罪行的作品。这是该书最有思想深度和价值的作品。《促织》以成名一家为捉一头蟋蟀而演出的悲剧,暴露了统治者的荒淫昏庸;《红玉》写退职的宋御吏公然抢人妻妾致伤人命而被害者却“无路可伸”的悲剧;《梅女》写一典吏为300钱的贿赂不惜逼死人命的悲剧,等等,它们都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制度的吃人本质。此外,这类作品还有《梦狼》《公孙九娘》《野狗》《窦氏》等。第二,歌颂青年男女纯真爱情和为争取自由幸福而斗争的作品。这是该书篇幅最多最精彩的作品。《青凤》写狂生耿去病与狐间娇女青凤真挚相爱的故事;《瑞云》写妓女瑞云不以贺生贫穷而嫌弃他,贺生亦不以瑞云变丑而变心;《晚霞》写龙宫歌伎阿端和晚霞,冲破龙宫的一切不合理规范逃到人间,做了夫妻。此外,这类作品还有《婴宁》《阿绣》《寄生》《青娥》《阿宝》等等。第三,揭露科举制度的弊端及其对读书人的精神毒害的作品。像《叶生》中的叶生、《于去恶》中的陶圣俞、于去恶等等都有真才实学却困于名场;《司文郎》则更具讽刺意味,通过能用鼻子嗅出文字好坏的瞎和尚的感慨,一针见血指出“帘中人(主考官)并鼻盲矣”的本质。这类作品还有《考弊司》《王子安》《三生》等。第四,歌颂被压迫人民反抗斗争的作品。其中有大冤未伸寸心不死的席方平(《席方平》)、有变成猛虎咬死仇人的向杲(《向杲》)、有女扮男装手刃仇人的商三官(《商三官》)等等。第五,总结生活经验教训歌颂高尚道德的作品。如《宦娘》写鬼女宦娘成人之美的品德、《劳山道士》写好逸恶劳希图侥幸成功的心态、《狼三则》所寓含的人生哲理等等。

该书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用传奇法而以志怪”(鲁迅语),在幻想性和现实性的基础上进行神异而不荒诞、奇幻而不飘逸的艺术构思,在光怪陆离的花娇狐鬼世界中仍然透露着浓厚的人间气息。情节生动曲折引人入胜。


22、红楼梦 曹雪芹 

【作者简介】

曹雪芹(1715?~1763?),清代著名小说家。名沾,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祖籍辽阳,先世原为汉族,后入旗籍,自曾祖曹玺起,三代任江宁织造达60多年,为皇帝管理织造和采办宫廷用品,兼替皇帝搜集情报,祖父曹寅尤为康熙帝所信用,达到曹家在政治、经济上的鼎盛时期。雍正初年因牵连统治阶级的内部政治斗争,其父被免职,家产被抄,举家从南京迁回北京,时芹约十三四岁。从此曹家一蹶不振,日渐衰微。晚年,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举家食粥”,但仍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专心从事《红楼梦》的写作与修订。后因遭妻亡子夭的打击,在过度忧伤和悲痛中得病去世,靠朋友帮助才得以草草埋葬。他性格傲岸,愤世嫉俗,豪放不羁,才气纵横,嗜酒,善谈吐。能诗,善画石,但作品绝少流传。

【著作导读】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金玉缘》。清代长篇小说,是我国古典小说现实主义艺术发展的高峰和总结,是在思想和艺术上都取得了高度成就的伟大作品。它的版本有80回本和120回本两个系统。80回抄本系曹雪芹创作脂砚斋评点本,简称“脂评本”,现已发现十几种脂评本。120回本系程伟元刊印的曹雪芹高鹗合本,1791年第一次印本称为程甲本,第二年的修订重印本称程乙本。高鹗的40回续书完成了宝黛爱情悲剧的结局,使《红楼梦》成为一部首尾完整的小说,但故事结尾违背了曹雪芹原意,写了宝玉中举贾府复兴,人物性格也有很大改变,其中虽不乏精彩之处,但远不及前80回。

《红楼梦》以封建贵族青年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及其叛逆性格与封建势力的矛盾冲突为中心线索,通过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盛及衰的发展历史,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种种尖锐复杂的矛盾斗争和统治阶级的罪恶本质,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发展趋势。它的思想内容是广泛深刻的,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揭露了贾府主子们肆无忌惮地对下层人民进行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的行径。薛蟠打死冯渊,不了了之;贾赦夺走石呆子家藏的20把扇子,并使石呆子家破人亡;王熙凤弄权铁槛寺,贪图3000两银子逼得张金哥与长安守备公子双双自杀;等等。第二,揭露了封建贵族阶级穷奢极侈的享乐生活。这个钟鸣鼎食家族的日常生活就连皇妃贾元春见了都再三感叹“太奢华过费了!”一张药方子要花上千两银子才能配成;一顿最普通、便宜、“不得罪人”的螃蟹宴,竟让乡村老太婆大吃一惊,认为这够庄稼人吃一年。这种过度的挥霍糜费是加速贾府破败的主要原因之一。第三,揭露了贾府末世子孙的荒淫无耻腐化堕落和他们的内部斗争。贾赦、贾珍、贾琏、贾蓉等人都是些伦理纲常遮盖下的衣冠禽兽,正如柳湘莲所说贾府是“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而那些父子母女兄弟姊妹姑嫂夫妻及嫡庶亲戚们表面上笑语声声温情脉脉,背地里却“一个个像乌鸡眼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探春语),“抄检大观园”是其内部斗争暴露得最充分最精彩的一个片断。第四,表现了奴隶与主子的对抗性矛盾,赞扬了他们的反抗斗争。以死抗议王夫人的金钏儿、拒绝做贾赦小老婆的鸳鸯、敢于触怒主子的晴雯、宁死也不愿受侮辱的尤三姐等等,都是敢于维护人格尊严和争取与他人一样生活而进行悲剧性抗争的形象。第五,热情歌颂了贵族内部叛逆者民主色彩的思想和他们的斗争。宝黛对自由和幸福的向往追求,反映了那个时代对个性解放和人权平等的要求,闪烁着初步的民主主义光芒。贾宝玉是全书的主要中心人物,是从封建贵族内部分化出来的叛逆者,他的可贵个性是平等待人、尊重个性、尊重女性、蔑视功名利禄、厌恶四书五经,他与林黛玉的爱情就建立在这种叛逆的思想基础之上。林黛玉是那个阶级的另一个叛逆者,她保持着纯真的天性,爱自己所爱、憎自己所憎,我行我素,很少顾及后果得失;她支持宝玉的叛逆,这均是封建统治者所不满意的,所以她与宝玉的爱情注定是场悲剧。薛宝钗是一个牢牢把握现实利益、孜孜以求富贵荣华的为封建统治者赞许的形象,她在才思敏捷中夹带着狡黠虚伪,在端庄秀丽下透露着市侩习气。王熙凤是封建掌权者的典型,她媚上压下、随机应变、恣意妄为、飞扬跋扈,集奸诈阴险贪婪于一身。

在艺术上《红楼梦》达到了中国古典小说前所未有的高峰。首先,它像生活本身一样丰富深厚、逼真自然。它打破了“好人一切都好,坏人一切都坏”的写法,也打破了传统小说单线式结构的方法,在立体交叉中反映全方位的生活。其次,在艺术表现上普遍运用了对比观照的手法。女性与男性、大观园与社会、黛玉晴雯与宝钗袭人、焚稿断痴情与出闺成大礼等等都构成了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对立比照。再次它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流畅、洗炼深厚,极富表现力。

《红楼梦》的高超之处,就在于它在西方文化大规模输入中国以前,就发生了冲破中国传统文化隔离的夺人之声。薛宝钗与林黛玉之间的差异,集中地表现了传统道德规范下的矛盾冲突。黛玉是恋爱,是情感沉醉于意境;宝钗是婚姻,是理智把握住现实;黛玉是自然表现自己的灵性,宝钗是有意适应生活法则;黛玉代表闺阁中知识分子情感,宝钗代表一般家庭妇女理智。前者超越传统规范的束缚,其特性是做诗气质对做人气质的抗拒。由此而带来的悲剧,正说明传统的伦理道德具有强大的排他性和封闭性。

总之,该书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23、儒林外史 吴敬梓 

【作者简介】

吴敬梓(1701~1754)清代著名文学家。安徽全椒人。出身于名门望族。受家庭教育影响,他的思想是正统儒家思想,但又带有一定程度的进步的民主思想因素,他憎恶科举制度,鄙视功名利禄,把治经作为“人生立命处”和改良社会的根本。他的作品除《儒林外史》外,尚存《文木山房诗文集》四卷,另有《诗说》七卷已佚。

【著作导读】

《儒林外史》历来有50回、55回、56回等歧说,今流行本即人民文学版55回本。《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性作品,作品以十多个既独立又有联系的故事,展示了一幅18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它以封建土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从揭露科举制度及其奴役下士人的丑恶灵魂入手,刻画了特定时代各个不同阶层者的众生相,在善善恶恶的爱憎分明中透露了作者的社会观与人生观。抨击腐蚀士人灵魂的八股取士制度,写出它的腐败与不合理,是该书的主要内容。小说一开篇就展现了两个被科举制度摆弄得可怜又可笑的人物,周进与范进。周进应考到60岁还是一个老童生,一天参观省城贡院,不觉悲从中来,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别人可怜他,凑钱替他买了一个监生,取得乡试资格。可是当他一旦中了举,做了官,就连一些往日侮辱过他的人也恬不知耻地阿谀起他来;他也因此而自得,并反过来成为科举制度中压制士人的工具。范进从20岁开始应考,直到54岁受周进赏识才中了举人,捷报传来,范进高兴得发了疯。从这些病态的众生相,作品揭露了科举制度的弊病所在。对官场的揭露与批判是该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须发白才中进士的王惠,一出任南昌太守就搜刮民财。作品还塑造了以匡超人为代表的在科举制度的腐蚀下蜕化变质的儒林小丑。以王德、王仁这两个人物为代表的形象,则集中体现了封建道德的虚伪性和残酷性。除了这些儒林群丑外,作者还肯定歌颂了以王冕、杜少卿为代表的正面形象,他们鄙弃功名富贵,是作者有意塑造的与假儒相对立并寄托了以此挽救世道人心的希望的形象。但这些人物仍然没有脱离正统的儒家思想,企图以他们恢复古礼古乐来改变堕落的世风,只能反映出作者的思想局限性。

该书表现出高超的讽刺艺术的成就。首先在十分冷静严肃的态度下遵循着严格的现实主义的原则。作者没有参予形象的评论,但是无处又不体现着作者讥弄嘲讽的态度。其次在恰到好处的白描手法基础上运用了比照夸张的技巧,将笔墨探伸到人物的灵魂深处。再次在结构上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与中心事件,以相对独立的故事单位及其形式上的衔接过渡,力求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现儒林众生相。最后,在讽刺上寓庄于谐、寓悲于喜,形成“戚而能谐,婉而多讽”(鲁迅语)的艺术风格。


24、近现代部分: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吴沃尧 

【作者简介】

二十四史名篇导读 中国文学名篇导读(三)

吴沃尧(1866~1910),清末小说家。又名宝震,字趼人,号我佛山人。祖籍广东南海佛山下,生于北京破落官僚家庭,20余岁去上海谋生,为各报撰文,皆小品。1905年赴汉口,任美国人所办《楚报》中文版编辑。夏间,反美华工禁约运动兴起,激于爱国义愤主动辞职回上海。 1907年主编《月月小说》,并热衷教育事业,1910年病逝于上海。其著作甚多,较有影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痛史》《恨海》《九命奇冤》《新石头记》等,以《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最为著名。

【著作导读】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是晚清谴责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与李宝嘉《官场现形记》齐名,被列入晚清四大谴责小说。全书108回,以“九死一生”者为线索,写他帮助一个厌恶仕途终于弃官经商的朋友从事商业,将他在各处所见所闻的“怪现状”贯串成近200个小故事,从“官场”和“洋场”两个角度来揭露当时政治状况、社会风尚、道德面貌和世态人情。

对“官场”的描写,作品笔墨集中在三个方面:腐化堕落、对内凶残对外怯懦、贤良方正人物的命运。几乎贯串全书的反面人物苟才,是小说刻意塑造的腐化堕落的官僚典型。他捐班出身,无学无识,只是由于诌媚、行贿,不知廉耻,甚至用尽心机逼迫自己年轻的寡媳去给两江总督做五姨太太,才在官场上飞黄腾达;他两次因声名狼藉被革去官职,但都能以巨额贿赂,东山再起,这是那个“不怕天大官司,只要地大银子”的封建官场的最好写照。对内凶残对外怯懦是这些官僚的本质特征,中法战争时,驭远号兵舰长官看到海上一缕浓烟,疑为法国兵舰,竟自开水门沉没军舰,坐舢板逃命,谎报军舰在激战中被击沉。中日战争,陆军叶军门亲自写信给日军,乞求敌人让他逃跑。与这些行止龌龊无耻的官僚相反,陈仲眉、蔡侣笙、吴继之等颇有才学、精明能干的贤良方正之士却不能容身官场。对“洋场”的描写则重在展现这个鬼魁世界中光怪陆离的怪现状。在这里尔虞我诈,骨肉相残、谋财害命、故弄风雅,各种奇行怪事,应有尽有。作品正是以半封建半殖民地糜烂得满目疮痍的这一角,集中地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纲常名教、伦理道德在金钱势力的冲击下土崩瓦解的现实。对当时十里洋场及整个中国国民精神支柱的崩溃,作品所开出的“药方”是恢复旧道德,表现出作者社会历史观的局限性。


25、官场现形记 李宝嘉 

【作者简介】

李宝嘉(1867~1907),清末小说家。字伯元,号南亭亭长,笔名游戏主人,讴歌变俗人等。江苏武进人。少擅长诗词歌赋,亦善制艺、篆刻。屡应省试不举,愤至上海创办《指南报》《游戏报》《世界繁华报》,是晚清小报的创始人之一。光绪二十九年(1903)应商务印书馆之聘,主编《绣像小说》半月刊。他的著作有《官场现形记》《文明小史》《中国现在记》《活地狱》《庚子国变弹词》和《海天鸿雪记》等。《中国现在记》和《活地狱》《海天鸿雪记》都是未完稿,所以以《官场现形记》和《文明小史》成就最高。

【著作导读】

《官场现形记》是晚清谴责小说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共五编,60回,结构安排与《儒林外史》相仿,演述一人后即转入下一人,如此蝉联而下。作品以晚清官场为表现对象,集中描写封建社会崩溃时期旧官场的种种腐败、黑暗和丑恶的情形。这里既有军机大臣、总督巡抚、提督道台,也有知县典吏、管带佐杂,他们或龌龊卑鄙或昏聩糊涂或腐败堕落,构成一幅清末官僚的百丑图。总括这些封建官吏的特点,无非贪、诈、媚三字。

贪,写官场上爱财如命,贪得无厌地向人民榨取钱财,侵吞公款的现象。军机大臣华中堂在京城开个古董店,专门经营买卖官缺的生意,而其中黄胖姑公然就说“一分行钱一分货”。一个在京住了多年的兵部大堂兼内务府大臣被派往浙江查办案件,这是“上头有意照应他”,“好叫他捞回两个”,他果然不负期望,逼索回了20000两银子。就连老佛爷慈禧太后都承认“通天底下一十八省,哪里来的清官”。结果是“国衰而官强,民贫而官富”。诈,写官场上欺世盗名、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矛盾。标榜程朱理学的继承人抚台傅理堂暗地里嫖赌淫逸,与妓女养了私生子,却又不认账;胡统领奉命剿“匪”,心里惧怕,一路拖延,待“匪”远去,则强拉良民,指为“强盗”,去邀功请赏。媚,写官场上逢迎谄媚、卑躬屈膝的丑态。有媚上司,譬如炮船管带冒得官为保官位则假装寻死胁迫亲生女儿献出肉身供上司淫乐;媚洋人,譬如地方最高长官文总督不喜吃饭时通报来官,一日巡捕在他吃饭时报有客来拜,他对巡捕既骂又打,等巡捕说来官是洋人,他顿时气焰矮了大半截,忽然又打巡捕一个耳刮子骂道:“洋人来了,为什么不早回!”在艺术上,该书就是用这种夸张烘托渲染的讽刺艺术来写人叙事,颇为生动形象。但由于辞气浮露,笔无藏锋,笑柄连篇,所以稍嫌缺乏深刻的思想力量;而且叙述官场惯技,颇近雷同,读来不免有千篇一律之感。


26、老残游记 刘鹗 

【作者简介】

刘鹗(1875~1909),清末小说家。字铁云,别署洪都百炼生。江苏丹徒(今镇江市)人。出生官僚家庭,不喜科场文字,承袭家学,致力数学、医学、水利等学问。光绪十四年(1888)至二十一年(1895)先后入河南巡抚吴大澂、山东巡抚张曜幕府,帮办治理黄河工程,获得声誉,以知府任用。后上书请筑铁路,开采山西煤矿。八国联军侵入北京,他向联军购买太仓粮食,设平粜局以赈饥民,被劾私售仓粟,获罪流放新疆,病死于乌鲁木齐。他在医学、天算、治河、金石等方面均有著述;文学方面著有《铁云诗存》和《老残游记》,以后者影响最大。

【著作导读】

《老残游记》系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全书共20回。作品通过摇串铃的江湖医生老残在山东行医时的所见所闻,暴露了当时官场的丑闻。在作品《自叙》中他说:“棋局已残,吾人将老,欲不哭泣也得乎?”他深刻地认识到封建社会“棋局已残”的现实,为了“补残”,作者从批判现实鲜为人知的现象“清官尤可恨”入手,以挽救垂死的封建主义制度。

对“清官”的丑恶本质的揭露,是作品不蹈袭前人而能言人所未尝言的创新之处,也是它的最大特色。“历来小说皆揭赃官恶,有揭清官之恶者,自《老残游记》始”(该书16回原评)。作品塑造了两个所谓“清官”的形象:玉贤和刚弼。以“才能功绩卓著”而补曹州知府的“办盗能吏”玉贤,上任未到一年,就用站笼刑罚站死了2000多人;民众于朝栋一家因和强盗结冤被栽赃,玉贤不细加调查就将于家父子三口站死在笼里。案情大白后,他怕断送自己急于做大官的前程,竟放走强盗,造成假象。所谓“清廉得格登登”的清官刚弼,刚愎自用,主观臆断,滥施酷刑,在审讯贾家13条人命案时,对魏氏父女严刑逼供,铸成骇人听闻的冤案。揭露“清官”暴政,作者有其鲜明的用意,他说:“赃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盖赃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为非,清官则自以为不要钱,何所不可?刚愎自用,小则杀人,大则误国。”这种认识比其他谴责小说自是更进一层。老残是作者肯定的正面人物,他关心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同情人民疾苦,是非明,侠胆义肠,是作者理想的投影。但作品攻击太平天国、咒骂义和团、诬蔑资产阶级革命党,则是没落思想的体现。该作品在艺术上也很有特色,突出的是“叙景状物,时有可观”(鲁迅语)。


27、孽海花 曾朴 

【作者简介】

曾朴(1872~1935),清末民初小说家。初字太朴,改字孟朴,又字小木、籀斋,笔名东亚病夫,江苏常熟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20岁中举,做过中书舍人。受洋务派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影响,倾向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后,任江苏省议员、官产处处长、财政厅长、政务厅长等职;北伐战争后,离开政界;晚年在上海开设真善美书店,写完《孽海花》。此外,还著有《鲁男子》等多种文学作品。

【著作导读】

《孽海花》,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也是近代小说中思想和艺术成就都比较高的一部。全书30回,附录五回。本书前六回为江苏苏州人金天翮所作,后交曾朴修改、续写。全书以名妓傅彩云和状元金雯青的故事为线索,描写了从同治初年到甲午战争近30年间的文化推移和历史政治变迁。故事写新科状元金雯青途经上海,娶名妓傅彩云为妾。金出使英国,携彩云同往,在英国闹出颇多话柄。回国后,雯青病死,彩云在天津复为妓,人称赛金花。

奠定该作品在文学史上地位的是它的进步思想倾向和现实主义精神。它是近代文学中第一部以同情态度来描写民主革命和民族革命的作品。它把革命党人写成是“个个精神焕发、神采飞扬,气吞全球,目无此虏”的英雄人物,与此同时,作品又对洋务派、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甚至君主立宪等思想加以肯定和赞扬;它借革命党人的口发出了“现在的革命,要组织我黄帝子孙民族共和的政府”,这就已经是在明目张胆地试图建立新制度新政府,与清廷分庭抗礼了。作品还塑造了孙中山、陈千秋等革命者的形象,热情歌颂他们的革命活动,这在晚清谴责小说中也实在是个大胆的创举。该作品在艺术技巧上也很有特色,这就是“结构工巧,文采斐然”。但由于它“尚增饰而贱白描”,(鲁迅语),追求轶事趣闻,对赛金花的风流韵事流露出艳赏之情,还由于它对重大的历史事件缺乏历史唯物的分析而大都给以唯心的解释,所以削弱了作品的批判力度,带上了明显的思想局限性。


28、呐喊 鲁迅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生,少年时代在家乡读私塾,喜爱民间文艺。1898年赴南京求学,改名周树人,其时读到严复翻译的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著作《天演论》,受其进化说思想影响较深。1902年4月去日本留学,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先学医,后改治文学,致力于改造国民的劣根性。1906年开始从事文学活动,译介俄国、东欧和其他被压迫民族的文学作品,与周作人合作编译两集《域外小说集》。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等地任教。中华民国建立后,应邀到南京教育部任职,1912年5月,随教育部迁往北京。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以后,在《新青年》编辑钱玄同的劝勉之下,于1918年5月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并第一次署名“鲁迅”,从此便一发而不可收,写小说,写杂感,写新诗,投身五四文学革命运动,创作出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专著《中国小说史略》,显示了新文学的实绩。1926年9月,鲁迅离京南下,担任厦门大学文科教授,讲授《汉文字纲要》,创作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1927年1月赴广州,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从此与中国共产党人有了直接联系,开始阅读党的刊物,思想逐步接受马克思主义。蒋介石窃夺大革命胜利果实以后,血的教训“轰毁”了他的进化论革命观。1927年10月起定居上海,专事文学著述和翻译,主持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进行长期不懈的韧性战斗,终于从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成伟大的共产主义者,成了中国文化革命的伟人。这一时期,他创作完成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杂文集《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

【著作导读】

《呐喊》系鲁迅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1923年8月作为北京“新潮文艺丛书”之一出版。初版收小说15篇,1930年1月第13次印刷时,抽去《不周山》(后改名《补天》,编入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此后各版,均依此只收14篇。

《呐喊》中的作品,创作于1918年4月至1922年10月,编集前曾分别发表于《新青年》《新潮》《小说月报》《晨报副刊》《时事新报》幅刊《学灯》等报刊。1922年12月3日,鲁迅编定《呐喊》,写《自序》,凡三千言,回顾小说创作的起因,说明命名《呐喊》的缘由。

《呐喊》描绘了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时期的中国社会现实。首篇《狂人日记》以彻底的不妥协的批判精神,从整体上“暴露家庭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借“狂人”之口,对“吃人的礼教”进行了有力的控诉,产生了惊世骇俗的深远影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孔乙己》《白光》,则是对封建等级制度“吃人”的具体描绘。《呐喊》特别注重反映农民的痛苦生活,《故乡》描绘了近代中国农村迅速破产的真实图画,通过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强烈对比,揭示出“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社会现实对于广大农民从身体到心灵的严重摧残。《阿Q正传》是鲁迅的杰作,它塑造了一个落后而不觉悟的农民典型阿Q,活画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阿Q的“精神胜利法”正是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所普遍存在的国民性;阿Q的悲剧是辛亥革命不彻底的必然结果,鲁迅揭出这一病苦,是为了“引起疗救的注意”。《社戏》描写了一群机智勇敢、天真纯朴的农村少年,是鲁迅童年时代一段最美好生活的回忆。

《呐喊》通过艺术形象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充分体现了五四时代精神。《风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反映张勋复辟丑剧的唯一文艺作品,《药》塑造了民主革命先行者夏瑜英勇不屈的形象,暗示出他与民众的隔膜是革命不能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呐喊》是“中国新文艺上真正的、划时代的杰作”。(许寿裳语)李大钊称《呐喊》是“中国最好的一本小说”。茅盾赞赏鲁迅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呐喊》的“题目、体裁、风格、乃至里面的思想,都是极新奇的”,“是一个新辟的天地”。鲁迅自己也认为:《呐喊》“由于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总之,《呐喊》奠定了鲁迅作为中国近代小说之父的历史地位。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化的奠基人,同时是封建文化的破坏者。在他的整个文化生活中,从批判国民的劣根性着手对传统的封建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中国现代文化思想的初期,还没有哪一位文化人能够赶得上他那样深刻、有力而且具体形象地对传统封建文化进行批判而取得的功绩。


29、徬徨 鲁迅 

【著作导读】

《彷徨》是鲁迅的第二本短篇小说集,1926年8月作为“乌合丛书”之一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收入1924年2月至1925年11月创作的小说11篇。书前扉页上摘录《离骚》诗句作为题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彷徨》的主题是《呐喊》的继续和发展,它侧重描绘五四运动前后的中国历史现实,农民和妇女形象在本书中依然占有重要地位。首篇《祝福》描写了贫苦的农村劳动妇女祥林嫂的悲剧命运。祥林嫂勤劳善良,她希望以自己辛勤的劳动来换取起码的生活条件,但在接连不断的迫害和灾难的打击下,终不可得。她不但在物质上被剥夺得一无所有,沦为乞丐,更严重的是在精神上倍受蹂躏,终于在人们燃放爆竹、祝福迎春的时刻,怀着对死后地狱的深深恐惧和疑惑,悄悄地离开了人间。小说通过祥林嫂的一生,深刻地表现了旧中国农民和妇女的苦难,对毫无人性的封建社会发出了愤怒的控诉。末篇《离婚》的主人公爱姑是又一个农村妇女典型,她大胆泼辣,在受到丈夫遗弃之时,整整闹了三年,但在七大人出面调停的时候,在强大的封建势力面前,爱姑感到莫测高深,最后竟由心理优势转为劣势,从充满幻想变成完全屈服了。爱姑的反抗失败启示了人们:面对黑暗腐朽的封建势力,任何个人的反抗都无济于事,唯有真正觉醒和团结起来,作更坚决的斗争,才有获得解放的希望。

知识分子题材在《彷徨》中的份量更重,在11篇小说中占了八篇,因为这是鲁迅最熟悉的一个社会阶层。《在酒楼上》和《孤独者》所描写的是辛亥革命以后陷于彷徨以至没落的知识分子典型,吕纬甫和魏连殳都曾是反封建的斗士,但在遭受了一系列的挫折和打击以后,他们的理想破灭了,以致不得不向环境低头,一个变得颓唐消沉,一个更是寂寞地死去。《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是五四时代的青年知识分子,他们追求个性解放,争取婚姻自由,但由于缺乏远大的理想,爱情便失去了附丽,在获得短暂的欢乐以后,很快就跌进了痛苦的深渊,这说明个性解放如果离开了社会解放的大前提,那将是根本无法实现的。《彷徨》中的第三类知识分子形象,是《肥皂》中的四铭和《高老夫子》中的高尔础,作者以犀利辛辣的讽刺笔法,无情地剥去了他们卫道的假面,暴露出无耻而肮脏的灵魂。

《彷徨》在艺术上“脱离了外国作家的影响,技巧稍为圆熟,刻画也稍加深切”,“技术虽然比先前好一些,思路也似乎较无拘束,而战斗的意气却冷得不少。”鲁迅的这一自我评价,是符合作品实际的。

从《呐喊》到《彷徨》的轨迹,是鲁迅这位中国现代文化奠基人单个发展的轨迹,但是,这又似乎是整个现代文化人在那个时期的富有普遍性的表现。于是,当我们翻开中国现代文学史或思想史或其他什么的,我们所以见到许多曾同鲁迅一起呐喊过的文化人,这时期也一样彷徨;所不同的是鲁迅由此走上了更坚决更彻底的反对封建文化、制度的道路,而许多彷徨者则继续彷徨下去,以致背离原先呐喊的道路。鲁迅作为现代文化思想奠基人的伟大正在于此,这使我们想起了但丁,恩格斯说:“欧洲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鲁迅就是中国封建史的终结和现代史的开端的但丁。他以自己的前半生的足迹结束了中国封建制度下知识分子叛逆者的道路,他又以自己的后半生致力于中国现代无产阶级文化创建工作,使之成为中国无产阶级文化思想的伟大先驱。


30、女神 郭沫若 

【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省乐山县沙湾镇人,1892年11月16日生。1914年初赴日留学,1916年夏秋之交开始新诗创作,1919年下半年到1920年下半年是他的“诗的创作爆发期”,此间创作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重大影响的、充分体现五四时代精神的诗集《女神》,从而使他与鲁迅一样,成为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1921年7月,郭沫若与郁达夫、成仿吾等发起成立了新文学社团“创造社”,在文学青年中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1923年4月离日返国,致力于前期创造社的文学活动,创作《星空》《瓶》《前茅》等诗集。1923~1925年间,创作了以妇女解放问题为主要内容的历史剧《卓文君》《王昭君》等,1926年结集为《三个叛逆的女性》出版。此后到广州,参加北伐战争,先后担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宣传科长兼行营秘书长、副主任、代理主任等职,从事实际革命斗争。1927年3月底,他奋笔写下著名的讨蒋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在全国人民中产生了巨大影响。同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2月,在党的安排下,亡命日本达10年之久。

抗日战争爆发后,郭沫若秘密归国,出任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1941年12月~1943年3月,他在大后方重庆接连创作了《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等六部大型历史悲剧,成了他一生文学生涯中的“第二青春期”。

新中国成立后,他积极参加国家行政领导工作和社会活动,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等重要职务。

【著作导读】

《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新诗集,1921年8月上海泰东图书局初版发行,以其强烈的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和鲜明的积极浪漫主义特色轰动于世,开创了一代革命的诗风,是中国白话新诗的真正奠基之作。

《女神》分为三辑,含《序诗》在内,共57篇作品,是五四高潮时期的产物。第一辑是三个诗剧:《女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合称“女神三部曲”,主要是歌颂反抗专制独裁,创造民主和平的“女神”这一圣洁形象。第二辑共30首诗,写得雄深豪放,气度不凡。开篇《凤凰涅槃》是诗集中最长,同时最能体现诗人爱国主义精神的一首诗。它以古代神话传说为题材,借凤凰自焚更生的故事,象征着旧中国包括诗人旧我的毁灭和新中国以及诗人新我的诞生,从“凤凰”这一艺术形象身上,体现了诗人与祖国的同一命运,成了五四时代精神的号角。《炉中煤》的副题是“眷念祖国的情绪”全诗四节,用的都是十分巧妙的比喻,倾注了对祖国的深挚怀念之情,表达了诗人甘为祖国献身的决心。《女神》中还有不少诗篇歌颂大自然的伟力,大自然常动不息的伟大力量同诗人狂飚突进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一股铲除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洪涛。第三辑23首诗,不如一、二辑那样情绪高昂,反映了诗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软弱性。

 美景美图

 精品美文

 音乐空间

 音画图文

 职场技巧

 感悟哲理

 星座运情

 生活智慧

 史海钩沉

 健康智慧

 书画古玩

 网页特效

 电脑技巧

 在线书架

 精美相册

  您已阅览   分 秒   感谢光临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37251/226050234499.html

更多阅读

康凌:中国文学的世界地位与莫言获奖无关

康凌,1987年生于上海,复旦大学文学硕士,现于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攻读博士。译有《周作人:中国现代性的另类选择》,编有《蘧庐絮语》、《海上中文系》,并参与《胡风全集》、《丘东平作品全集》、《丘东平研究资料》的编辑,文章散见《文学》

中国文学简介 中国文学博大精深

中国文学简介中国文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学 ,以汉民族文学为主干部分的各民族文学的共同体。中国文学有数千年悠久历史,以特殊的内容、形式和风格构成了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审美理想,有自己的起支配作用的思想文化传统和理论批判体系。

杨四平:海外认同与现代中国文学输出

一、世界文学地理与“发现”中国“世界文学”的提出与“中国文学”视界有关。是中国古典文学启发了歌德、马克思、恩格斯等人预见到了超越民族文学边界的“世界文学”,为“世界文学”的提出及其初步构架提供了最初的材料、动力和愿景

浅谈中国文学史中的渔父形象 屈原和渔父人物形象

浅论中国文学中的渔父形象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以其独特的姿态傲立于文学史,但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他们往往都无法摆脱儒、道的纠葛,无形中便与隐逸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中国古代的隐逸文化中,“渔父”这个

声明:《二十四史名篇导读 中国文学名篇导读(三)》为网友里予占戈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