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众号为云南省中医药管理局官方微信,如果您还未关注,请点击上方蓝色“云南中医”进行关注。
当前,似乎进入全民“补肾”时代,各种传媒对根据中医名方六味地黄丸的制成的中成药进行全天候、立体式广告“轰炸”,生产商使出浑身解数,影视明星倾情代言,客观上宣传了中医中药。下面简要介绍中医名方——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具滋补肝肾之功效,主治肝肾阴虚。症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盗汗遗精,以及小儿囟开不合之症;或虚火上炎而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或消渴;或虚火牙痛,口燥咽干等。
六味地黄丸出自宋代名医钱乙所著《小儿药证直诀》,其在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金匮肾气丸”基础上减去附子、肉桂而成,早用于儿科。宋神宗年间,山东人钱乙在京都汴梁行医,因治好长公主和皇子仪国公的疑难病症而名声大噪,受皇帝赏识招为太医,当时太医多是几代家传的“世医”,而钱乙从一介“草医”进入太医行列,故常被老太医轻视,常有意刁难。某日,一太医拿着钱乙开的儿科方子前来“讨教”。他略带嘲讽地问:“张仲景《金匮要略》的地黄丸有八味药,而你这方子只有六味,好像少开了两味药,大概是遗忘了吧?”钱乙说:“张仲景的八味地黄丸是给大人用的。小孩子阳气稚嫩,所以减去肉桂、附子这两味壮阳药,制成六味地黄丸,以免孩子吃了过于暴热而流鼻血,你看行吗?”这位太医听了,连声道佩服。钱乙的学生把老师的话记载下来,编入《小儿药证直诀》一书。这样钱乙所创制的“六味地黄丸”流传开来,后世家广泛拓展了其于临床运用范围,清代医家汪昂所著方剂学专著《医方集解》将其作为第一方详加解注。
中医儿科学理论认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脏腑娇嫩,虽是指小儿五脏六腑的形与气皆属不足,但其中又以肺、脾、肾三脏不足更为突出。这一方面是由于小儿出生后肺脏、脾脏、肾脏皆成而未全、全而未壮所致,还因小儿与成人一样,需要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且处于生长发育迅速发展阶段,必须满足这一时期特殊的生理需求。所以,小儿对肾气生发、脾气运化、肺气宣发的功能状况要求更高。因此,相对于小儿的生长发育需求,经常会出现肾、脾、肺气之不足症状,表现出肺脏娇嫩、脾常不足、肾常虚的特点。
针对小儿“纯阳”、“肾常虚”等特点,宋代医家钱乙在仲景“金匮肾气丸”基础上减去附子、肉桂而成六味地黄丸,因效佳而流传于世。
六味地黄丸配方特点是“三补三泻”:其中熟地黄滋肾阴、益精髓为君药,山茱萸酸温滋肾益肝,山药滋肾补脾共为臣药,共成三阴并补以收补肾固本之功,此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义。本方配伍的另一特点是“补中有泻”,即泽泻配熟地而泻肾降浊,丹皮配山茱萸以泻肝火,附苓配山药而渗脾湿,此即所谓“三泻”。如此配伍,虽是补泻并用,但是配“泻”是为了防止滋补之品产生滞腻之弊,实际上还是以补为主;再从本方“补”与“泻”的用药量来看,“三补”的用药量大于“三泻”的用药量,这也说明本方以滋补肝肾之阴精为主。
现代医家大大地拓展了六味地黄丸治疗范围,广泛用于泌尿、生殖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疾病,如治疗肾炎、肾病综合征,不孕、不育,预防食道癌,过敏性鼻炎,更年期综合征,绝经后骨质疏松,高血压病,糖尿病,慢性疲劳综合征,黄褐斑、神经衰弱,甲亢,防治冠心病等,并具调节人体免疫力和延缓衰老等功效。其他疾病,只要符合肝肾阴虚的症候,都可以根据中医“异病同治”的理论来指导服用六味地黄丸治疗或辅助治疗。注意的是,脾胃虚弱的可以选择在饭后半个小时后再服用,避免长期服用对胃肠造成不良影响。
作者简介
何青松:副主任医师,富源县人民医院副院长,中医科学科带头人。从事中医临床及科研教学16年,对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有较深的体会。致力于中医药文化的推广,代表作有《〈亮剑〉与中医'亮剑'》。
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编 校/陈思思 排 版/代叶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