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位读国际课程的中国孩子,都应该上这样的汉学课


每位读国际课程的中国孩子,都应该上这样的汉学课

看点 好课,我们负责点赞!“大指点课”第一期,外滩君“点赞”上海市外国语大学附属双语学校樊阳老师主导的“汉学课”。这门课,打破学科壁垒,集合文史哲教学,融合大文科知识,颠覆传统“历史”“地理”“政治”的硬性分割,并融通中外。在国际课程班里,这样的本土文化课程最匮乏。


提示:今晚8点,外滩教育SAT群再次开讲!点击“报名”入群。


文| 严柳晴 编辑| 吴妍娇


汉学课的主导教师樊阳


汉学课的主导教师樊阳是个读书人。读书人家的藏书多。办公室的桌角与旮旯里,朋友圈的相册和教案里,落下一串又一串的书单。读书人俯身浅吟,缓步而行。人文教育也是“读书人”的教育,读书多了,自能体会错落旁通之妙。


樊阳有一个“人文讲坛”,开设25年。虽在斗室之间,在闲暇讲授,却随着日积月累,而声名在外。这一堂学科融合的汉学课,樊阳用上了二十余年的积淀——在上外附属双语学校国际高中课程的“国际视野”中,打破学科壁垒,集合文史哲教学,融合大文科知识,颠覆传统“历史”“地理”“政治”的硬性分割,并融通中外。


汉学课旨在弥补人文教育之失:目前国际教育体系中,缺少本土文化课程。传统教育中,文史不分家,而现代教育体系下,学科间泾渭分明。缺乏美感、思辨,与现实脱节的人文教育模式需改观。


此外,“融合”亦为学科发展大势所趋。教育界认同:打破学科界限,益于综合素养培植。但知识归并、学生互动等问题尚待探索。樊阳老师在上外附属双语学校美高AP国际高中课程体系中主导“大文科”教学,或被视作融合教育的一枚探针。


探课DISCOVERY


1

课时合并,学科间内容紧密咬合


这门汉学课“神合貌离”——在课时上,它整合4大学科:语文、历史、地理、政治。四门课也分别由四名老师担纲。课程牵头人樊阳介绍,汉学课在具体课程设计上,“四足而立”,他们各有侧重,但同时合之为一,并不像传统的课程那样泾渭分明。


这4名教师每周抽半天时间,一同备课。与其说备课,不如说是一场头脑风暴,将各自学科背景的内容,错合成统一的、多维度的授课模式——因为人类的历史本就是一场大戏,地理为台,政治为幕后,历史为导演,文学则是舞台上出演的一幕悲喜剧。




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贯穿始终:人一旦被发掘出对知识的欲望、对美感的追求,人文教育便能实现优雅变身:将苦口婆心的劝学,变成看戏演戏一样的乐趣。


樊阳说,文科教育应该润物无声。兴趣与训练都很重要:如何在激发兴趣之后,设计完善的学科框架,辅以完善的训练,最终能使学生找到求学之乐,养成阅读习惯,最终沉淀人文素养?


在樊阳看来,学科之间本无界限,都是养成人文素养的途径。在他牵头的汉学课上,课程设计相互交叉。以时间段排序,每一个时间段,将置身于一个立体场景。文明起源、百家争鸣、魏晋、唐宋元明清……每个时间段,教师为学生设计若干主题。在同一主题上,课时与授课内容紧紧咬合。


比如,今年3月,汉学课程进行至“楚辞”环节。文学教师讲解楚辞中名篇《山鬼》。在传统的语文课上,楚辞生涩难懂,不太好教。那些颇古板的老师,喜欢抛出问题:文章怎样分段?表达什么思想,用了哪些修辞?


而樊阳与学生们讨论的问题大不相同:


他们讨论文学作品中的爱情,比如,对“失恋”的表达,山鬼与西方神话中的方式为何不同?一样变成鬼神,女子化作凄厉山鬼,深藏山坳,忧思终日,而西方的美狄亚则彪悍复仇。这类人物角色的不同,出于何种原因?是演绎方式不同,还是文化土壤不同?


紧接文学教师的讲课,史地政教师继续和学生讨论。历史教师集中讲授秦汉时期的历史;地理老师讲授这一时期楚国地理地貌,为什么楚国的歌舞流行?与地理状况与历史状况有关吗?而哲学教师将以其文化视角,讲授楚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比如,张扬婉转神秘的楚地文化,怎么通过战争、交往而影响了整个中国文化?楚地文化,影响今天对文化的认知吗?


2

课程设置动静相宜


在整个大课程的配套中,“动”、“静”两者皆备。静态课堂是传授讨论与经典阅读;动态课程中,“行走”与课堂结合,学生到博物馆、文明故地边走边看,将学生置身在历史场景中。


换言之,这门课的旨趣也和中国的传统读书人相似——“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你可以说它源于现代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也可以说它根植于民族国学传统。师生同切磋的书院式教育,是一种可能被我们忽略的优秀传统教育形式。近代的教育已将传统的文脉斩断。因此,我们的探讨课程,并不是‘西化课程’,而是捡起了遗失的东西,也是人类教育传统里珍贵的东西。”


对于学生的认知来说,“动态”的行走课程带给学生直接的形象认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樊阳介绍,上一学期,课程共有4个单元,“配套”四次出行。比如,第一次行走,与“神话”课程结合,师生同游上海博物馆。


在青铜器的钟鼎文中,看到汉字的优势,其他任何一种语言,都会随着发音而变化,而中国始终维持着稳定的文言系统,从而让我们跨越几千年,和古人对话;再比如,商朝到周朝祭祀器皿的花纹、格局的变化,感受到古人们逐渐‘敬鬼神而远之’——从更重视神灵,到重视现世生活的逐渐变化。


博物馆里,教师与学生同处古代的语境中,故事的讲述自然映衬着时代背景,恍如穿越。比如周朝有个齐侯匜,一枚齐侯为虢国孟姬良女所作的器物。孟姬女是虢君之女,齐侯匜上一段文字,记录了该女子从虢国远嫁到齐的故事。“齐侯乍(作)虢孟姬良女宝匜,其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


“这看似简单的记录中,隐含着家国的隐恨与叹息:齐非正统姬姓侯国,但是贵为春秋五霸之首,虢国立国者是周文王的弟弟,但到春秋时已沦为各大国政治角逐后的一个小国,作为一个远嫁的美丽公主,婚姻里一定有政治的因素。她的内心是怎样的复杂?”樊阳启发学生,“父王必须把她嫁出去,国家才能生存。当你看到这些字,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去想:政治,军事方面的信息隐藏其中……”



师生随处切磋,相互发问


在场景里,师生随处切磋,相互发问,不为任何书本框架所缚。在豫园,师生探讨园林中的道家思想。有时探讨还会从场景延伸到课堂中,或者一次简单的讨论,或者模仿国际课程的哈佛辩论赛公,作一场辩论。如文庙探讨儒学回来,大家一起讨论,儒学中既讲“大义灭亲”,又为何讲“父为子隐,子为父隐”?


樊阳坦言,动态课程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兴趣激发应该指向广泛、大量的阅读,包括一定的文言训练。


“汉学”教研组给学生们开出的书单中,涉及《庄子》《论语》等本科中文系、历史系学生必修的文学教材。尽管学生都面临出国考试,课业任务繁重。但在老师的带领下,他们真正做到了走近经典的目标。


3

本土内容的“国际视野”


这是一门针对国际课程班学生的课程。课程在设计当中,会将中国文化置入人类文明的大背景中。


因此,中西对比的教育,在课程的设计中随处穿插。比如,讲到神话一课时,教师启发学生作中西神话对比:为什么中国的神话故事玄虚模糊,而西方的神话则有鲜明的故事框架?


再比如,提到诸子百家时,教师会与学生探讨:道家在世界上处于什么地位?为何今天的道家受到全地球人的追捧甚至吹捧?


还有,中国字与西方字体的差别在哪里?汉学课中的“汉字单元”开设了一系列书法课,临摹碑帖,找到书写中国字的感觉。




除了中西对比之外,课程还强调文化、文明与现实的联系。在现实问题上,学科之间的对话、文化之间的对话更有张力。师生们在课堂上探讨雾霾,探讨教育,探讨伦理、社会与人生智慧。“这些并非刻意为之,”樊阳说,一日,他与学生同行文庙。探访《论语》墙,他因地取材,以激发学生思考:文庙处在破陋老城厢,如今已被高楼环抱。传统文化是否渐趋没落,是否应当被现代社会丢弃?


在樊阳看来,在国际视野的培养计划中,不能缺失“本土文化”。上外附属双语学校国际高中整体的美高AP课程中,非常重视“汉学课”的价值。上外附属双语学校副校长王敏告诉外滩君,不仅国内教育系统重视双语学校的本土课程,海外学校同样对汉学充满兴趣。


未来,在与海外姐妹学校的交流中,汉学课也将作为一个文化输出的载体。对学校来说,构成教育互动的一个媒介;对学生来说,则不仅是人基本素养的培养,也是一种文化情怀的培育:一个具有本土文化情怀的人,才能在整个人类文化的语境中,与其他文化相互对话”


点课DISCOVERY


这堂汉学课中,“研讨”环节颇有妙思。老师是研讨课的核心角色,与学生一起参与分组讨论。讨论并不是“简单聊几句”,而是介入对方的立场与思路:


你认同山鬼的情感表达方式吗?

她为何这样表达情感?

你说自己认同美狄亚,从情感上接受,还是从理性层面的欣赏?


同学的回答各不相同,不乏头头是道的议论。有人从东西不同的文化层面剖析;有人从情感表达方式,论及“中国古代女性无人权”;有人蹦出一句:美狄亚想要控制男性,而男性不想被控制。唤起一阵笑声。


这是一种经典的人文教育教学方法。无论书院式,还是学院派,中国也好,西方也罢。人文教育的方式离不开几种经典模式:阅读,切磋、探讨。


这类古典方法,长期以来,被学科分界森严的教学体制所淡忘,语文教育一度成了“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的僵化变态体。而与其说教师是一个“教书匠”,不如说是一个媒介——将学生引入人文殿堂的通道。而学科之间的融合,与其说是一种国际趋势,不如说是人类经典教育方式的回归。


课程活跃度的核心要素在哪里?和其他学科相比较,人文教育是一种艺术化的教学,模式易学,功力难求。教师自身的积淀、学养,眼界,是激活课程的核心要素。


而于此同时,大文科对学生思维、基础能力的要求较高。师生能否在思维层面发生交流,除了师资与高质量生源外,宽松的学习环境与资源的支撑也不可或缺。


课程信息DISCOVERY


主导老师

樊阳


从业二十余年,曾发起“樊阳人文讲坛”

“人文行走项目”,旨在推动公民教育。


课程设置:4学期

学时:每周5*40分钟

好课征集




“大指点课”征课啦!无论你是学校还是机构的任课老师,只要你的课程足够有创意、有想法、有意义,甚至脑洞大开,我们都愿意为你点赞!欢迎各位老师邀外滩君来“点”课!联系请发邮件至:Tbeducation@qq.com


点击关键字阅读外滩教育2000+篇优质文章


探校录|少年书房|家长课|数学思想

学英语|大考场|美高党|国际课程

小留学生日记|批判性思维

钢琴课|酷老师|写作课|牛娃录|排行榜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37351/332800390337.html

更多阅读

(转)开超级跑车的中国孩子 超级跑车

《开超级跑车的孩子》是流行男性杂志《GQ》七月刊的一篇文章,文章中描述了“富二代”的生活以及北京独一无二的“超级跑车俱乐部”。文章使用实名,讲述了六个20岁左右的年轻人的故事:这群企业家的子女拥有自己的豪华跑车,他们在“超跑

国际著名的中国舞蹈家 金星 中国著名舞蹈家方俊

金星百科名片金星金星,出生于沈阳,朝鲜族。杰出的现代舞舞蹈家,国际著名的中国舞蹈家,获得荣誉无数。“上海金星现代舞蹈团”团长兼艺术总监。她的代表作有《红与黑》、《上海探戈》等。随着她在世界各地舞蹈巡演的成功,她在现代舞创作和

读《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中的女人 曼哈顿的中国女人

赴美的中国女人不计其数,我却在千万中读到了这位特别的曼哈顿女人----周励。(英文名为JULIA)起初以为她仅仅是一位不出名的作家,深入了解她和她的作品后才明白她身兼数职。大多数人都认为她是一名很成功的商人,的确她是很成功了,但是她的

美国人流行收养中国儿童 美国人收养的中国孩子

来美才1个多月,经常能见到白人中年人和黄皮肤的孩子在一起.场景1: 在来美国的飞机上.我和老公申请了前排靠窗座位,这样就可以给索菲申请一个婴儿床,漫长的13个多小时的飞行我们和宝宝都能轻松点.发现同样是前排,但是在中间的位置,有

声明:《每位读国际课程的中国孩子,都应该上这样的汉学课》为网友斯文痞子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