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開始接觸街頭攝影時我用的是18-50mm焦距的鏡頭,也用過24-70mm,最後把十幾年前大學時期因為攝影課買的50mm定焦鏡翻出來去博愛路清洗了一番,裝到相機上之後就再也沒拿下來過。
很多街頭攝影師說最理想的鏡頭焦距為35mm,因為這種廣角焦距能在擁擠的街頭給攝影師足夠的構圖空間,涵蓋的範圍較廣,能將人物及大部分的周邊環境拍進去,也有人說50mm最理想,像布列松,幾乎所有作品都是用50mm拍攝,因為他認為50mm是人眼的焦距,WYSIWYG,這是程式設計師常用的詞,「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Get」,即「所見即所得」, 透過觀景窗用50mm看到的事物等同於你肉眼看到的。但用50mm鏡頭又牽扯到相機是否是所謂的全幅機,因為非全幅相機用50mm換算後會變成約80mm 的焦距,大部分的消費型相機都非全幅,也就是說你在觀景窗裡看到的畫面並不是實際的50mm。(這是另一個議題,有興趣可以上網看看什麼是全幅相機)。
不管是28mm,35mm或50mm,或最近Canon的40mm餅乾鏡,我覺得只要是定焦鏡都很適合街頭攝影,以下是從我的經驗來看為什麼定焦鏡比較適合街頭攝影的原因。
(圖片來源:B&H)
輕便
街頭攝影通常要一直走路,定焦鏡通常比較小,輕便好攜帶,帶著中大型變焦伸縮鏡對我來說就像是走在街上遛啞鈴。
發射~ (圖片來源:visualizeus)
大光圈
通常定焦鏡頭的光圈都比較大,最常見的像是F/1.4,F/2,F/2.8等,萊卡還有出到F/0.95的(這鏡頭光圈開最大拍鼻尖可能眼睛嘴巴都會是糊的),這樣在夜晚或陰天的狀況下也比較好拍攝,能給你更快的快門,當然你也可以在光源不足的時候將ISO飆到最高,我個人不喜歡照片出現太多雜訊,因此通常ISO最高不會超過800。大光圈還有個好處,就是能拍出很多人愛的像是奶油溶掉及巴黎八里分不清的模糊背景,又稱Bokeh。
南大門市場 / 首爾 / 韓國 by Ethan Chiang
定焦鏡的先天限制讓你認真思考構圖
過去使用變焦鏡頭時常在看到拍攝目標後左手開始忙著調焦距,把焦距調到最遠拍幾張,調到中間拍幾張,調短一點再拍幾張,拍完低下頭看看LCD螢幕滾着轉盤,嗯…不對,再把相機舉起來調焦距拍個幾張,這種不斷拍攝希望能中個幾張的行為叫做“Spray and pray“,是”碰運氣“的意思。變焦鏡頭可調整的焦距選擇會讓你猶豫不決,畫面來臨時會無法決定該用那個焦距構圖,像光是24-70mm中間就有多少焦距可以選?變焦鏡會讓你無法專心而不斷地嘗試性的按快門,而無法思考或感受你要拍攝的環境或對象。但定焦鏡你沒的選,要靠雙腿去zoom in zoom out,定焦鏡會讓我慢下來觀察,認真的考慮構圖,並更有把握的按下快門。用定焦鏡在街頭走上一天有運動減肥效果…真的…。
信義商圈 / 台北 / 台灣 by Ethan Chiang
照片的“深度”
變焦鏡調到遠端焦距拍攝時,拍攝主體以及背景之間的距離會變得很近,意思是拍攝主體及背景之間的空間是被擠壓的,這樣照片很容易失去視覺上的“深度”。
比較不會被注意
街頭攝影通常要拍的時人們自然的狀態,意思是盡量不會想讓人們發現你在拍攝,但如過你帶著的是一個中長型變焦鏡,很難不被注意,定焦鏡好比星爺描述的折凳,“折凳的奧妙之處,它可以藏在民居之中,隨手可得, 還可以坐著它來隱藏殺機,就算被警察抓了也告不了你, 真不愧為七種武器之首!”…好我知道這比喻有點牽強,但你懂我的意思…
明洞 / 首爾 / 韓國 by Ethan Chiang
看到更多細節
街頭攝影時用遠距變焦鏡頭只能站在遠處鎖定「明顯」的目標,像是遠處的某個人物,某台車,某個大招牌,用定焦鏡可以讓你走入人群,看到更多用遠距鏡頭看不到的細節,像是情侶間的小動作,親子間的互動,光影細微的變化等等…
貞洞 / 首爾 / 韓國 by Ethan Chiang
我自己在街頭拍攝時偏愛50mm,也許35mm及28mm等廣角鏡能在畫面中涵蓋更多東西,但我被一句形容布列松攝影配備的話所吸引,
“布烈松不相信廣角或是長鏡頭,覺得那個只會扭曲人性,扭曲眼睛所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