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人被宣布将要面临死亡时,可能会考虑到许多问题:如想弄清楚死前患的是什么病?如果智力不迟钝的话,会考虑将要和亲人分离的情景;根据自己原有的希望,回顾一生,并作出评价;关心他所不熟悉的向死亡过渡的状态。而一个人在临终的表现,又和他以往处理问题的方式有关。
有的人可能对死害怕得很,以致否认它,甚至以倨傲的态度对待它;一个成熟的人,则可能回顾一生,整理他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带着满意的心情离开人间。对于人将死亡时的心理过程,心理学家研究得出了一个普遍性的结论。
临终前的心理过程:
1、不愿意承认事实。当一个人知道死亡将近时,一般的反映是感到震惊、头脑混乱,无法接受事实,陷入短暂的空白状态,继而开始封闭自己、不与人交流,其内心却异常复杂,痛苦。
2、变得易怒。慢慢开始对身边的人怀着敌意,甚至拒绝医生的治疗。
3、讨价还价。表面上冷静克制,心底却对生命抱着强烈的期望,“如果有可能,我一定……”且想方设法,如千方百计探索民间治疗秘方等。
4、沮丧。当得知健康无法换回,死亡不可避免时,万念俱灰,有人哭泣,有人内疚,有人想自杀。
5、接受。接受死亡的事实、不再妄想,感到疲乏和软弱,需要保持安宁,清醒期变短、次数减少,消极静默,通常在平静和无痛苦的状态离开人世。
国外曾报道过500例临终者的观察记录,其中除90例肉体上蒙受疼痛或某种痛苦,11例精神忧虑,2例有明显的恐惧症状,1例心理欣慰表现,以及1例有强烈自责感外,近90%的人都没有什么特别的迹象。可见,当一个人面临死亡,基本上都是从震惊到平静,从而安详地离开这个世界。
发明家爱迪生在临终前凝视窗外,轻轻地说“那里是非常美的”,就平静地死了;亨利格林(一代名医)在临死前最后的自我诊断——当他数完最后一次心跳时,说了声“停了”,平静地告别了人世。对于明智者而言,死亡并不神秘、并不可怕,只不过是生命现象和活动的停止而巳。死亡是一种个人体验,当生命逐渐迈进死亡的门槛时,除了家庭、社会支持的临终关怀外,更重要的是在于个人对于死亡的正确、睿智的认识和修养。
因此,老年人不应该回避对于死亡的认识和讨论。我们只有对未来事物充分地认知,才能不陷于盲目、混沌、畏惧。重要的是,在活着的时候,应该尽各种生命力量来抗衰老、延缓衰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坦然地走好这一步;在离开人世之前,我们应该先确立生存与死亡的意义,对死亡有思想准备、不回避,必要时对死亡做出决断,从容不迫。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哭着来到这个世界”,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努力后,枝展叶茂,如果最后能有尊严地、平静地“笑着闭幕”,那么,这一生才是真正圆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