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心理
作者 | 齐海静
Q心理签约咨询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哈尔滨工程大学应用心理学硕士。擅长关系、压力、成长等心理咨询。
我本不叛逆,因为我怕失去。真的。我爱你们,但却爱得胆怯。我用力讨好,但是你们的要求却越来越多。我用力去学习,胆战心惊的让自己做到最棒,至少是你们认为的最棒。我开始越来越在意你们的看法,我开始越来越敏感你们的一举一动。你们的每一个要求,我都拼命去完成。可有的时候,真的会无能为力,真的会累,又不能让你们知道,我只想让你们夸夸我。我的自尊心越来越强,介意的东西越来越多,你们也越来越小心翼翼,生怕一个不小心得罪我。这变成一个可笑的轮回。我们在其中演着不知所谓南辕北辙的角色。沉默成为我们之间最常用的手段……
这种现象,往往发生在对自己、对子女要求极其严格的教师、医生等家庭。
亲子的零沟通,是家庭自身孕育出来的。一味逼骂棍棒的时代已经过去,取而代之的是亲情要挟、教育逼迫的时代,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控制”这件事却贯穿其中。
因为要求复杂,标准严苛,控制感掺杂胜负心,孩子除了负担朋辈对比的压力,还承担了父母没有明说却无时无刻不在散发威力的骄傲感。
你的孩子没有出人头地,没有让人羡慕的成绩,没有傲人的各项技能,甚至不如你,他仅仅只是没有杀人放火,你受得了吗?
地位不对等,我们可以沟通;权力不对等,我们可以沟通;只有你听不下去的时候,我们才没有办法沟通。我们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也永远不能跟一个不听别人说的人沟通。
首先,做好去了解孩子的准备
虽然你做过孩子,但你只做过一次孩子。
● 不管是抵触为出发点,还是好奇为出发点,打开大门,尝试去了解,不评价,不否定。尽量了解多地孩子,从孩子自己口中,而不是别人口中。
● 同时,了解自己的骄傲,理解孩子的骄傲。拿你既成的丰功伟绩去对比尚未开工的少年,这个实在不公平。
虽然都是学习这件事,但是拿结果评价过程,过程就会苦不堪言。而遗忘结果,获得过程中的努力、运气和能力,会使得自己的骄傲变成对别人的藐视。
说话不行,就写信,写信不行就留言。给他时间和空间去了解父母抛的橄榄枝。吵架也是沟通,控制情绪去理解,是做父母的修炼。
这种不容易只有当他做了父母才能体会的。总在等他长大,会明白你的苦心,既然他终有一天会理解,等他去理解你的逼迫,还不如等他理解你隐忍的痛苦。痛苦的理解要等他长大,记恨的解除却是要等他成熟。
情绪容易出来是父母角色自身赋予的属性。你怎么不听话?你这样怎么不像话?家庭赋予父母以在上的地位和孩子对话,但是,
沟通中以上对下的对话
是持续不了多久的,
对话双方的角色要对等才能继续。
比如,婴幼儿时期,父母都会用专属的“妈妈语”跟孩子对话:“吃吃、饭饭、玩玩”。那个时候我们就明白要用孩子能明白的方式跟他对话。现在,更是如此。不是他语言发育完备,他的逻辑思维就发育完备。
其实,孩子对父母的忠诚是超乎想象的。你的要求对于他而言,都是不打折扣的命令。
为了你爱他这件事,
他会有意识无意识付出一切。
你的要求让他明白,你爱他是有条件的,你喜欢什么样子的孩子,他就会往那个方向去努力。可是有的时候,你的要求是矛盾的,混乱的。可是他还是在按他的理解去讨好你,为了你夸他一句。因为他还不知道,父母其实也还不是完美的。
可是最初你爱他的时候,就是纯粹的爱。
生命是延续,不是重复。
你的骄傲你拥有就好了。不能要求他既能文,又能武,毕竟他只是一个人,不是两个人。
- 图文下方,留下你想说的 -
↓ 到APP里瞅瞅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