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的医患沟通,良好的医患互动,有助于医生对病情的准确诊断与治疗。但偏偏有些病人的瞧病方式让医生很不感冒,甚至让医生很反感。
健康时报去年进行的“医生不喜欢的看病方式”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要求医生开假诊断证明”排在第一位,占27.75%;排在第二位的是“托熟人看病还要加塞”,占26.59%,第三位是“挂号爽约”占9.51%。其他的依次为“比较就医”占8.78%、“电话/微博问诊”占6.26%,其他方式占21.11%。
看病,谁不想托关系、找熟人?
看病找熟人的好处,谁都能随口说出一大堆:一是能节省时间尽快看上病,不用早早去医院排队挂号,尤其是外地患者,在北京多呆一天就要多花费很多钱。二是可以避免医生开“大处方”,很多医院里的药价要比外面药店贵,有的医院为了防止患者拿处方到外面药店买药,开处方时使用的是代码,如果找熟人,就可以拿不是代码的处方到外面的平价药店买药了。三是就诊时不用战战兢兢地看医生脸色,而是想问什么就问什么,能问多久就问多久。如果碰到需要手术的大病、重病,能够及早地安排床位,找一个经验丰富的“一把刀”,那更是大多数病人千方百计绕着圈子找熟人的重要原因——图的就是个心里塌实……
但是,看病找熟人真的那么好吗?记者的调查表明,想象和现实还是有一定差距。
患者: 看病找熟人可能付出“代价”
调查数据:记者在几家医院随机调查了50位患者,其中90%认为能找到熟人总比不找好;5%认为还是按照正规程序看病好,既不用欠人情,出了事还可以理直气壮地“讨说法”;5%的人遭遇过找熟人看病的恶果,表示绝不找熟人看病了。
据报道,贵州省医学会对所完成的100多例医疗事故争议技术鉴定进行分析,发现缘于找熟人帮忙,日后患方反目引起争议的竟占1/5。而河北省一项统计显示:两成医疗纠纷缘于看病找熟人。
在复杂的人体器官上“动刀子”,难免会出一些差错,这就是医疗事故无法完全避免的主要原因。万一这差错是出在熟人手下,那结果真是让人说不出的尴尬。去年,记者的一位朋友临产前,住到自己小姑子所在的妇产医院。她小姑子是刚毕业到这家医院工作的护士。朋友从住院到小孩出生,小姑子跑前跑后,找了不少熟人。可是,孩子出生时突然发现有病,放在保温箱里观察三天后就夭折了,家人何等悲伤自不必说。朋友是剖腹产,可是一个多月后,拆完线的刀口仍然不能愈合。医生说可能是皮肤愈合得慢,过几天就好了。然而,又过了一段时间,刀口处不但没有愈合,反而有脓水流出,朋友只好到另外一家医院检查。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医生竟然从没有愈合的伤口处挑出几厘米长的缝线——拆线时居然没有拆净!恼火的朋友联想到出生后三天就夭折的孩子死因并不明确,于是决定上法院告那家医院。可是,她小姑子听说后,哭着哀求嫂子千万别告医院。原因是她毕业后为了能到这家医院上班,家里找了很多人,花了不少钱,如果告这家医院,自己还怎么在这里呆下去?况且小孩的死因没有足够的证据。犹豫再三,善良的朋友只好自认倒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