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容之达
经过数周准备,真朴读经晚课《道德经》终于上周六与读者见上了面。
周末的京都,雾霾处车水马龙,而真朴书院的一隅却静谧雅致。数张长方形的桌子拼接,简洁有秩,大家围坐着畅聊老子的《道德经》——一部流传几千年的古书,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万经之王。
读《道德经》 照见自己与它的距离
世人多读《道德经》,可为什么我们要读它?
“读经课不要读“死”经,而应该以自己的人生去观照,看到自己离经典的远近”。讲课一开始,真朴书院特别邀请的读经老师便为大家点出读经的意义。正如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而不是单纯地把知与行划分开来。
在老师的分享下,读者们也一一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去分享了自己对《道德经》对体会和感悟。人与道,是须臾不可离也。但我们常会被一种“道”所迷惑,而生出执念。这种道,也可以说是一种习惯或者观念。但你习惯的这种“道”,在另外一种“道”里面却不一定能适应。
读《道德经》找到通向自由的方式
在这世界上,人最终的需求不过是想通过一种什么样的方式让自己变得更自由。所以,读《道德经》便是希望大家能在其中理解到各种不一样的“道”的存在,而做到像孔子所讲的“随心所欲不逾矩” 的自由。老师总结道。
真朴书院版《道德经》 融名家之说汇集而成
《道德经》存世至今,流传着很多注本,尤其是河上公与王弼的版本最为著名。但其实所谓的注并不是非常重要,那只是别人从《道德经》中所理解到的一种“道”。重要的是自己对原文的理解,能够帮助到你理解在人生中遇到的种种。
大家听的入迷,翻开讲义,书院为大家准备的《道德经》注本,是把各家之说整理汇编,便于借鉴及讨论。由此,除了河上公和王弼的注本,苏澈和司马光的注也被收入了这次的读经讲义之中。
打开开阔辽远的世界 从第一章开始
《道德经》总计八十一章。第一章为“道可道,非常道”。面对玄之又玄的说辞,很多人便望而却步了。其实,读《道德经》重在对第一章的细致解读,其余八十章不过是对第一章总纲所做的种种阐释。
而第一章所讲的是一个更开阔、更辽远的世界。那里,存在所有的可能性。常道,便是这各种可能性;而可以说出来的“道”,只代表了其中的一种可能性。所以,读《道德经》,不要固执于自己的眼光,而要放眼更广袤的世界。老师如是言。
分享生命的感悟 一次晚课的意义
大家分享着各自对第一章感悟。透过老师所讲的“道”的各种可能性,把自己从最近的烦恼中解脱了出来,感叹破除我执的东西确能让自己自由许多。
大家的种种发言,也正暗合了读经课之意义所在——对于生命的分享。其实,读书不必要求全部读懂,那所谓的读懂不一定是真懂。不求甚解,能有自己一点点切身的体会便好。
时间不觉流逝,读经课很快便接近了尾声。
书跟心一样是镜子,心里有的才能看得到,才能把自己的人生照出来。所以,不要照书读书,要用自己的人生去了解真正的《道德经》。
真朴书院读经晚课“十条天机”之泄露版
1. 大家对道德经的解读,一定要跟自己生活去理解,不能把书读死了。如果把这本书读活了,你一辈子都用不完。
2. 常道,是各种可能性;说出来的“道”,只是你的一种可能性。
3. 我们只讲存在,不讲对错。因为对错也只是自己一种主观的判断。
4. 道可道,非常道。它实际在讲的是一个更开阔、更辽远的世界。
5. 我们常常会被一种道迷惑。这种道,也可以说是习惯、观念。当你习惯了一种道,再进入另外一种道里面就不一定适应了。
6. 学习知识不要把知变成知,行变成行。所以,阳明先生说要知行合一。
7.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道,比如经商有商道,做人有伦常之道、夫妻之道、情爱之道。道实际上是须臾不可离也,就在我们身边。
8. 美与丑等名相不过是人自己的见识,并非真正的大道。因此,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要适度地做事。
9. 河上公的“养生”:养,为从小变大;生,为从零到一。所以,这里的“养生”不是平常所说的身体保健,而是生养之意。
10. 实际上,道德经里没讲多少东西。老子自己也只是说“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中国地图里暗藏的天机 藏在《道德经》里的天机,你知道吗?](http://img.aihuau.com/images/e/76395/301106041130017549542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