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朋友到故宫游玩,出来后说除了看房子就是看房子,没啥意思。
说故宫看起来没啥意思,是因为来玩时心中没有知识储备,不会看。
在占地面积72万3600余平方米的故宫里,有一个8平方米的小去处,就足够你我玩味良久。
因为这8平方米的小室内,藏着中国近两千年的文化史,藏着中国两百多年来的变迁史。
这8平方米的空间,就是乾隆皇帝的三希堂,位于故宫博物馆养心殿的西暖阁。
“三希堂”的名字,就蕴含着三段历史:一是书法艺术史,二是士人修身史,三是皇帝尊师史。
2三希堂里的书法艺术
先说书法艺术史。
“三希堂”命名,最直接的原因是里面藏着乾隆皇帝最喜爱的三件稀世珍品。乾隆皇帝是很儒雅的皇帝,一辈子作诗上万首,题字遍全国,所以他认为的珍宝不是金银珠宝,而是几幅字。一幅是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王羲之(303年-361年)的《快雪时晴帖》、一幅是王羲之儿子王献之的《中秋帖》,还有一幅是王羲之侄子王珣的《伯远帖》。这三件墨宝,被乾隆帝所珍爱,特意贮存在此,不时把玩。
乾隆皇帝对此极为感慨:
彼三人者、同族同时,为江左风流冠冕,今其墨迹经数千百年治乱兴衰,存亡离合之余,适然苍萃于一堂。虽丰城之剑、合浦之珠,无以踰此。子墨有灵,能不畅然蹈忭僻而愉快也耶。

3三希堂里的士人修身
再说士人修身史。
“三希堂”命名,除了因为看得见的宝贝,还有看不见的宝贝——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精神。
宋朝的理学,将中国儒学推倒了一个新高度,而因为写过《爱莲说》而被我们熟悉的北宋大儒周敦颐(1017年―1073年)则是理学的开山鼻祖。他所著的 《通书·志学》写道:“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
这句话讲了读书人修身的三个层次(逆序):士人希望成为贤人,贤人希望成为圣人,圣人希望成为知天之人。
皇帝,自称天子。乾隆皇帝采用“三希”命名书房,显然是提醒自己不懈追求,勤奋自勉,最终达到“知天”的境界。
最后说皇帝尊师史。
乾隆皇帝采用周敦颐的这句话给自己的书房起名字,是受了自己的授业恩师蔡世远的影响。蔡世远给自己的书房起了个名字“二希堂”。在给皇家“打工”,读书人、臣子不敢随便称“天”,所以他特别“此地无银三百两”地解释说:“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或者谓余不敢希天,余之意非若是也。尝慕希文、希元之为人、故曰二希。”
蔡世远说自己是因为仰慕希文(北宋宰相范仲淹)、希元(继承朱熹理学正统的真德秀),而为书斋起名“二希”,不是因为只敢实现周敦颐所说“三希”中的“二希”。
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及时学生是未来的一国之君。老师的书房名字给乾隆的影响如此巨大,以至于他继续使用老师的典故,给自己的书房起名“三希堂”。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乾隆皇帝继位十余年后,提起自己的老师,仍然执弟子礼,只称字不称名。在乾隆皇帝所作《三希堂记》中说:“昔闻之蔡先生名其堂曰二希。”
而按照古代称呼名字的规矩,则是君称臣名,长称幼名。
你看,仅仅“三希堂”这个名字,就贯穿起了从四世纪东晋王羲之父子、叔侄,到十一世纪北宋周敦颐开始的理学大家(包括乾隆皇帝老师仰慕的南宋真德秀),到乾隆师生,直到二十一世纪今天的故宫博物院三希堂。
旅游,如果有文化作为积淀,会越游越厚。否则,没有文化积淀,全国各地走走看看,建筑差不多、寺庙差不多、风景差不多,行万里路到最后也就越走越薄了。
作者:何评时代,二马资深编辑,微信公众号“古语今世”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