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暴铁甲狮王 我为铁甲狂

狂暴铁甲狮王 我为铁甲狂
1953年9月1日,装甲兵工程学院的前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装甲兵工程系在北国冰城哈尔滨建立。“时光荏冉,岁月如梭,风云变幻,地老天荒。”弹指间六十年光阴一瞬而过。装甲兵工程学院校址屡迁,校名多易,但“信念、使命、献身”的办院宗旨依然如故,为“陆战之王”造就精英将才的步伐一刻也没停止。
在装甲兵工程学院创建六十周年的日子里。本刊记者走进这所光荣院校,所见所闻无不令人振奋。在炮声隆隆的演兵场、安静神秘的试验室、书声朗朗的教学楼里;从白发苍苍、学养深厚的院士专家,年富力强、运筹帷幄的各级领导,再到朝气蓬勃的莘莘学子,全院上下无不闪现着人民军队刻苦学习、努力拼博,“能打仗、打胜仗”的万丈豪情。
徐航,少将军衔,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院长。幕春的一个上午,记者见到了百忙之中的徐将军他军姿严整、讲话掷地有声,在向记者致以简短欢迎后,谈话就进入正题
还是先自我介绍一下吧。我是河南省南阳市人,南阳是我魂牵梦绕的故乡,家乡的山水有太多值得回忆的地方。南阳古称宛,东汉时期,南阳是当时全国的第二大城市,与首都洛阳齐名。大科学家、文学家张衡在他的赋中曾有“游戏宛与洛”的名句。南阳曾是医圣张仲景的故乡,他的巨著《伤寒论》至今仍是每一个中医必读的宝典。南阳还是诸葛亮的隐居之地,虽然对孔明先生究竟是在河南南阳还是湖北襄阳隐居历来有争论,但清朝嘉庆年间顾嘉蘅的名对“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辩襄阳南阳”早已对此给出了中肯的评述。徐院长一番对家乡深深的眷恋之情,透射出这位儒将的博学和赤子之情。
我是1979年考入装甲兵工程学院的,这也是改革开放后学院首次通过高考从地方应届高中毕业生中录取学员,学制5年。毕业后我留校当了10年教员,然后又选调到机关工作,担任过处长、部长、副院长、总部装甲局长等职务,2009年就任院长。
记者:徐院长,您可以简略介绍一下学院的历史吗?学院主要承担看哪些教学任务?
徐:我们学院的前身是1953年在哈尔滨成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稗学院”(哈军工)的装甲兵工程系,1961年以该系为基础在西安组建“装甲兵工程学院”,1969年迁到北京卢沟桥畔。这期间校名也几经变化,1986年复名“装甲兵工程学院”,1999年由总参谋部转隶至总装备部。
我院主要承担本科生、研究生、继续教育和外军留学生四类培训任务。全军装甲机械化部队初级军官的学历教育,主要集中在我们学院培养,同时我们还承担着武器装备科研、部队技术服务、为总部机关决策提供业务咨询等任务。
建院60年以来,我院为部队培养了大批优秀学员,他们为我军装甲机械化部队的发展壮大、高技术条件下装甲机械化部队的信息化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忠诚和才智。
记:徐院长,学院被誉为“陆战之王”的摇篮,您能否介绍一下学院的软硬件建设实力?
徐:从哈军工开始,学院就始终注重人才为本、开放办学;坚持人才兴院和科技强院战略:广纳贤才,攻坚克难,凝心聚力,着力打造名师领衔、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方阵,取得了一批批丰硕的成果。学院现有中国工程院装备再制造工程学科缔造者徐滨士院士和全电化坦克专家臧克茂院士2人,有“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获得者2人,“求是奖”获得者3人,18人被评为全国、全军优秀教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者115人。改革开放以来,学院取得了3 000余项教学科研成果,其中国家级奖项、军队级一等奖60余项。学院作为全军首批对外开放单位之一,先后接待了70多个国家300余批军事代表团,派出500余人赴40个国家和地区担任技术专家或联合国军事观察员,分别与波兰、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大学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国际合作关系。同时,我院还注重发挥地缘优势,开办了“名人名家大讲堂”,先后邀请了杨振宁、周光召、徐匡迪、陈至立、周远清、二月河等名人名家来院讲座,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文化氛围。
学院始终注重办学条件、文化氛围建设。目前,学院辖有3个主营区,占地近7 000亩,总建筑面积63万平方米。建有装备再制造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装备作战仿真中心、装备保障研修中心、装备动力研究中心、陆军高新工程装备培训与实验中心和陆战平台全电化技术实验室等100多个实验室、专业教室和多个专业训练场、实践科目训练基地。隶属于我院的装甲兵某研究所,是目前陆军规模最大的研究所,在装甲装备论证、试验和保障研究领域居国内领先水平。经过60年的建设发展,学院已经全面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学科研保障体系和完善的学习工作生活服务体系。现代化的设施、正规化的管理、社会化的保障为广大官兵营造了和谐向上、安全有序的良好环境。“美丽校园”和“数字化校园”工程建设,将进一步提升我院办学育人的信息化水平和生活温馨化质量。
记:学院在教学实践中有什么鲜明的特色吗?
徐:1986年中央军委赋予我们学院进行“指技合训”试点任务,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培养复合型人才之路,得到了部队的广泛认可和总部的表彰奖励。
记:什么是“指技合训”?
徐:我军“装甲兵之父”许光达大将有句名言:“没有技术就没有装甲兵部队。”从中可以看出装甲兵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兵种。对于现代战争来说,装甲兵不仅对指挥素养要求很高,对技术要求也很高。在以前的教育训练中,指挥员、技术员是分开施教的。这样的结果就是懂指挥的不懂技术,懂技术的又不懂指挥。事实证明,这种育人模式是不科学的。从装甲部队岗位任职要求看,排、连、营甚至到团级指挥员都要在坦克上指挥作战,而坦克上各个岗位都是有战斗职责的,指挥坦克也要在一线打仗,战时坦克损坏,指挥员也要参与维修任务。只有指挥员、战斗员、技术员三合一的复合型人才,才能适应装甲机械化部队的岗位任职需要。现在我军一线装甲部队的中级指挥员有半数以上都是我们学院“指技合训”培养的复合型人才。记:军委习近平主席对军队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学院是如何在新的形势要求下着力培养新型人才的?
徐:习主席对军队建设抓得很紧,多次强调军队是要随时准备打仗的,要能打仗、打胜仗:要坚定不移地把信息化作为军队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方向,要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促进部队战斗力不断提升。习主席指示抓住了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本质和核心。我认为信息化建设绝不仅仅是技术或装备问题,而是要通过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与装备的最佳结合,针对不同作战任务构建基于信息系统的新型作战体系,形成基于体系作战的非对称作战能力。因此,新型军事人才培养无论是教育思想观念、教学内容体系,还是训练方法,都要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型。为什么这样讲呢?机械化战争,比如二战时期、几次中东战争,指挥员关注的是作战平台(如坦克)的数量和质量。而信息化战争,指挥员面对的是多维一体的信息化战场,指挥的是信息化武器装备,使用的是陆海空一体化的指挥信息系统(如美军在海湾战争中的信息化装备),信息化运用将贯穿战争的全过程、全时空、全领域,而人的信息化素质就是进入信息化战场的“通行证”。换句话说,没有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是驾驭不了也打不赢信息化战争的。而我们学院在学员的学历教育阶段,就着力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和联合意识,夯实他们的系统思维、信息运用、判断决策和指挥控制能力基础,使他们能在未来的信息化战争中完成好谋划、组织和指挥重任。
说到现代的联合作战,是相比于过去的合同作战而言的。过去机械化的传统作战模式无论我军还是外军都是以“合同作战”为主(如诺曼底登陆作战、朝鲜战争、我军一江山岛登陆作战等),都是以某一军兵种为主,其他军兵种配合的作战模式。而现代战争的基本形态是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也就是联合作战,各军兵种深度融合、密切协同,形成整体战力。培养能够胜任体系作战的新型军事人才,必须打破单一兵种自成体系、单个专业互不交叉等落后观念,培养学员的联合作战意识和信息素养,为培养学员的军事指挥能力打牢思维和技术基础。所以,近些年我院在深化“指技合训”基础上,又扎实推进了“人才模式、教学模式、育人环境”三个转型,旨在构建能够体现陆军部队指挥体系完整性和信息系统完整性的知识体系结构和能力素质要求。
记:您能否就其中的某一个实际存在的问题,比如体系作战的非对称能力展开讲一下呢?
徐:我们学院是装甲兵工程学院,我就以被冠以“陆战之王”美誉的坦克为例谈一下你的问题。
1916年6月,坦克第一次出现在法国索姆河战场上,震惊了世界,从此坦克开始成为名副其实的“陆战之王”。在一战后期尤其是在二战和历次中东战争中,坦克一直是陆战场上制胜的利器,历史上也曾出现了诸如库尔斯克会战、阿拉曼之战等双方动用几千辆坦克在广阔的草原沙漠上厮杀的战争奇观。那时的指挥员看中的是坦克的数量和质量,如苏军的T-34、“斯大林”式重型坦克对德国的“虎”式坦克等。曾几何时,“坦克是反坦克的最好武器”成为至理名言。就坦克本身而言,也从当初的原始状态发展到了今天在机动、火力、防护三大性能都近乎尽善尽美的水平。但是纵观最近几次高技术条件下的现代化战争,“坦克是反坦克的最好武器”这句名言,还灵验吗?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伊拉克损失了3 800辆坦克,而美军才损失了十几辆!客观地讲,伊拉克的T-72坦克虽然比美国的M1A1稍逊一筹,但战技性能差的并不是很多,十辆T-72拼一辆M1A1也不会输那样惨吧?为什么结果是这样呢?因为美军打的是“体系作战”,而体系作战的本质是不对称作战。美军占据了海陆空天所有的战争制高点,伊军坦克在还没有和美军坦克面对面厮杀之前,就已经被取得绝对制空权和掌握伊军坦克全部动向信息的美军用攻击机、“阿帕奇”武装直升机和各种先进的非对称战争手段打得七零八落了。退一步讲,如果让美第4机步师和伊军共和国卫队的坦克单打独斗,那伊军肯定不会输的这样惨。
记:徐院长,海湾之战以后,曾经有些国内的专家和军迷们把伊军的惨败归结于伊军的落后战术和士兵的低劣素质。他们断言,如果由我们的解放军或者越军使用伊军的武器,则结果可能完全不一样,您认可这种说法吗?
徐:我不认可!诚然伊军的战术确实有落后的地方,如把T-72埋在沙堆里充当固定火力点,有些伊军士兵未及开战即弃车逃跑等,但这些都是次要因素,如果换上我军则不可能犯这种低劣的错误。但假如我军从作战观念、技术素养、驾驭现代化信息作战能力上,不能与美军平分秋色、势均力敌的话,再勇敢的士兵流再多的鲜血、付出再多的生命代价,也不可能取得战争胜利。现在已经不是单凭勇敢不怕死就能战胜敌人的冷兵器时代了。正因如此,军委首长才反复强调,要求我军能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什么是高技术条件下的战争?就是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我们的古人说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没有信息化的高技术武器是打不赢现代化战争的。这和过去经常批判的“唯武器论”完全是两个概念,绝不能混为一谈!
记:近几次局部战争都大量使用精确制导武嚣,往往没等坦克等陆战兵器登场,战争就结束了,因此产生了“陆军无用,坦克无用”等论调,有些国家如英国甚至停止了其主战坦克“挑战者”的生产
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徐:首先必须指出,英国停止“挑战者”的生产,主要是由于其国内财政紧张,大幅度压缩军费和国家战略环境的改变造成的。
“坦克无用论”并不是这几年产生的论点,这种论调是因为反坦克导弹和火箭简等坦克“天敌”的发明与使用,使得“陆战之王”的作用受到严重挑战。经典的战例是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的1973年10月8日,埃及军队使用苏制“萨格尔”AT-3反坦克导弹和RPG火箭筒,仅用3分钟就击毁了以色列王牌军190装甲旅110辆M60坦克中的85辆。这一日被西方军事家称为“坦克败给步兵之日”,为“坦克无用论”作了最好的注脚。但对“坦克无用论”这一问题要做客观的分析和说明。首先,现代战争是装备体系对抗,各种兵器都有其自身的定位和作用。美军在攻占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的作战中仍然是由坦克部队首先进入的,如果派步兵可能就会有很大损失。世界上“万能武器”是没有的。洲际弹道导弹厉害吧?但仍有反导手段可以对付。航母是海上“巨无霸”,但仍有反航母导弹可以让它不敢恣意妄为。现代坦克是集中了新材料、自动控制、激光、红外、计算机等诸多当今最新科技的产物,是所有陆战兵器中人们关注度最高、投入研制费用最多的陆军武器,价值也以数百万美元计。但一枚价值只有它几十分之一的反坦克导弹就能摧毁它,能不让其产生某种悲哀吗?但是话又说回来了,未来的战争中,尤其是两个交战国作战体系对等的情况下,在陆地作战中使用什么武器来达到夺占对方地面目标、控制其作战人员、战争资源、掩护己方步兵前进或后退呢?只有坦克能担此重任,虽然它在现代战争中有很多天敌,但也正说明了它的重要。综合各个陆上作战要素的考量,坦克仍是必不可少的。换句话说,目前在陆战武器中还找不出可以替代坦克的武器!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坦克仍将是陆战场上的重要杀手。
记:徐院长,现在回到学院的教学实践上来,有一个问题请教您既然学院现在致力于培养复合型的能指挥信息化战争的学员,那么在教学上是如何优化人才培养、推进教学模式转型的呢?
徐:我们现在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优化重组教学内容。适应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需要,按照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目标,模块化构建基础理论教学内容,专业化构建装备运用教学内容,集成化构建综合演练教学内容,实战化构建实兵实装训练内容。二是深化改革教学方法。改变以往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注重由“基于知识”向“基于能力”转变,倡导“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推行研讨式、案例式、自主式教学方法,加大“模拟化、网络化”集成训练力度,培养学员自主学习和主动思考能力,推动教学由“知识积累型”向“能力创新型”转变。三是拓展创新培养空间。按照院校教育高于部队、严于部队的要求,从难设置训练科目,从严制定考核标准,以增强创新意识为基础、以激发创新思维为核心、以提高创新能力为重点,大力培养学员创新素养:注重学员的特长发挥,制定实施个性化培养计划,通过组建学员俱乐部、参加各类特长竞赛、开展训练大比武等方式,鼓励学员全面发展、创新发展;坚持开放办学,加强与国内外、军内外相关领域合作交流,推动院校与部队联教联训,提升站位、拓展视野,丰富学员的经验阅历。
在培养学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同时,我们还以“铁心向党、铁血育人、铁骨砺剑、铁拳打赢”的铁甲文化和以“创新、协作、共享”为核心的信息主导文化熏陶学员,使学员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树立敢打必胜的献身精神。
记:谢谢徐院长在百忙之中接受我刊的采访!
徐:由衷地希望广大有志青年学生,能通过阅读贵刊投身国防事业,加入我们学院,为我军装甲机械化部队建设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爱华网 www.aIhUaU.com欢迎您转载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37951/860384981626.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我为钱狂 我为钱狂迅雷下载

原文地址:我为钱狂作者:海盗VAN好像从很小的时候起,我就有个被认为是怪癖的爱好--喜欢收集纸币,尤其是外币。说得俗点是见钱眼开,说得高尚点就是纸币收藏。不管别人怎么看,自己乐在其中。有朋友要出国,一定会缠着让他给换几张没收到的币

任公是谁?——读《我为书狂》及其它 重生之我为书狂sodu

任公是谁?——读《我为书狂》及其它其一,考证前几日,读石涛编的《我为书狂——爱书人的痴言梦语》(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9)。该书收录了梁实秋先生的《书房》一文,文前有一段按语,曰:经过大约四十年的销声匿迹,到了九十年代,梁任公的文章才

《我为歌狂》:腾格尔唱崔健摇滚重新定义大叔

当看了《我为歌狂》第二季的第一期后,“腾格尔疯了吗”的感概不绝如缕,以往我们可以看到不少综艺节目里模仿腾格尔唱歌的歌手们的样子就像是疯了似的,可当腾格尔也模仿起别人的时候,他就像其他模仿他唱歌疯了的人一样,或许疯了一样的模仿

所多玛的罪恶下 By:我为卿狂

所多玛的罪恶(下部 巴比伦)——巴比伦啊,我为你设下罗网,你在不知不觉中被缠住;你被寻着,也被捉住,爱是华丽的巴比伦.——第八章 蛾摩拉(8-1)明昧在那之后,撒加没有再见过穆.他或许还留在希腊,或许已回到泽美路.撒加不知道,也不想知道.他根本只

我为伊狂:深圳,你被谁抛弃?

深圳,你被谁抛弃?我为伊狂深圳命中注定要成为一个开创中国新时代的幸运儿。2002年10月12日,深圳,阳光明媚。莲花山上,小平同志目光深邃,步履矫健……莲花山下,第四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隆重开幕。这一年一度的高交会不但是深圳市

声明:《狂暴铁甲狮王 我为铁甲狂》为网友与月相惜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