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教学模型 中医功能学模型之经络穴位

此前在课程中,我一直强调中医是一种由外而内的学问。原因很简单,当年在缺少实验室和解剖学手段的情况下,只能通过望闻问切等外在观察手段获知内在病理变化。由此而来的中医叙事方式以及中医文本也都具有由外而内的特征。比如,黄帝内经讲女子一七,肾气盛,齿更发长。齿更发长是外在表现,是可以看得到的,说明什么呢,说明内在已经肾气盛。同理,女子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其中“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是内在的,怎么得出的结论呢?是通过“月事以时下,故有子”这种外在的现象得出的。稍微有些疑问的是女子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装。看似全部是外在描述,没有做到由外而内,而且还有啰嗦的嫌疑。但不要忘了,中医讲肝主筋肾主骨,此处的筋骨坚,其实想要表达的真实意图却是肝肾的功能最强大。所以从总体来讲,中医的这种由外而内的思维方式和叙事风格没变。

既然思维方式和叙事风格都是由外而内的,那么解决手段应该也有这样的痕迹。前面我们探讨了气血、脏腑等功能学模型,根据五行生克的模型也知道了相互关系和运行规律,但这些气血和脏腑什么的都在体内,有了问题怎么解决呢?中医总不能开膛破肚切这里切那里吧。因此,还是那句话,由外而内。

比如一个房间的灯不亮,只要不是灯丝烧了这种极端的器质性坏死,我们会尝试按一按门口的开关。虽然灯在屋里,开关在门口,好像没什么关联,但墙里有根线在连接着。所以我们只要动动外面的开关,屋里的光明问题说不定就解决了。即使接触不良了,重新收拾收拾开关这里,或者看看电线的接头,也多半就解决了。

脏腑就像那盏灯,它们的问题,怎样才能由外而内的解决呢?或者说,它们门口的开关和电线在哪里呢?答案就是穴位和经络。基于这种寻求解决内在问题的外部方法,中医建立了另外一个功能学模型——经络模型。

中医的想法是,既然我不能直面脏腑,直接动它们,但我可以通过经络或者穴位去监控它们,甚至干涉它们。因此,经络和穴位的在方法论上具有二合一的功能,既被动的监控与主动的干涉。

灯的功能只需要两种表达,一种是关,一种是开,类似二进制的0和1,所以弄一个开关就可以了。但脏腑的功能远远超过这两种,表达就更复杂,一个开关解决不了问题,所以就是一串的开关(说到这里,突然想起亚洲气质舞王尼古拉斯赵四的名言,没有什么事情是一个撸串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串。膀胱经一串不行,就用了两串)。这些开关就是穴位,而且对其方向顺逆、力度大小、介质不同等刺激,所激发的功能也各不相同。

因此,经络和其上的穴位,是古人建立的一种由外而内的方法论上的功能学模型,目的是对脏腑进行监控和干涉。这样虽然没有用解剖学的手段,仍然也作用到了脏腑。

中医教学模型 中医功能学模型之经络穴位

我们在讲解脏腑功能学模型的时候已经阐述过,某些脏腑的功能是几个器官的功能之和,而另外一些脏腑的功能又是某些器官的功能拆分。对于脏腑来说,经络更像是网络,而脏腑是网络里的主机。只是有些经络主机不止一台,对于几个器官功能之和的脏腑来说,它们的经络更像是一个具有多台主机的重合系统。因此,虽然我们可能面对的是同一条经络,但刺激其上的穴位,却可能干涉的是不同主机(器官)的功能。比如脾经,某些穴位干涉运化,某些穴位干涉胃口,某些穴位又干涉统血。

这些穴位非常多,学起来是个大工程。

并且,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我们刺激彼经脉的穴位,却可能干涉此经脉的脏器。这样一来,就不是单一的线的问题,而是结成了网。好像一条条的多肽,由于侧链上连接的化合物之间相互作用,几条多肽的肽链之间又纠缠起来。由三级结构过渡到四级结构,功能一下子又丰富起来。因此这个模型又过于繁复起来。为了简化模型,古人又总结出来背俞穴和腹募穴,来治疗相应脏腑的毛病。如果躯干部位不方便治疗,还有四肢的五腧穴可以干涉。有了这些规律性的穴位,就比较方便学习了。

了解一些经络模型的知识,对于学习中医的学员来说是必须功课。甚至对于学习经络检测来讲就更是必须功课。但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则不一定非得详细记住其具体位置,只对其走向和循行路线有个大致的印象就好。

以下,我们从胆经开始,对联系12脏腑的12正经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足少阳胆经

起于目外眦,向上到达额角部,下行至耳后,沿着颈部行于手少阳经的前面,到肩上退后,交出手少阳经的后面,向下进入肩部缺盆。

一支脉,沿耳后进入耳中,走耳前至外眼角。

另一支脉,从外眼角分出,下向大迎,会合手少阳三焦经至眼下,下连盖过下颌角,下行颈部,会合于缺盆。

由此下向胸中,通过膈肌,散落于肝,属于胆。沿肋里,经腹股动脉处,绕阴部毛际,横向进入髋关节部。

外行主干从缺盆下向腋下,沿胸侧,曲折过季胁,向下会合于髋关节部。由此向下,沿大腿外侧,下向腓骨头前,直下到腓骨下段,下出外踝出外踝之前,沿足背进入第四趾外侧“足窍阴穴”。

    足背一支从足背“足临泣穴”分出,进入大趾趾缝间,沿第一、二跖骨间,出趾端,回转来通过爪甲,出于趾背毫毛部。由此接足厥阴肝经。如图



胆经属胆、络肝,因此肝经胆经互为表里。联系心、咽喉、胸乳等,因此胆经能量变化,同其它经络组合,就会反映出所经路线的生理病理状态。

足厥阴肝经

起始于足大趾背毫毛部“大敦穴”,向上沿着第一、二趾骨之间上行到足背,经过内踝,上行至膝部,沿着股部内侧,进入阴毛中,环绕阴部,上达小腹,挟胃旁边,属于肝、散络于胆,向上通过膈肌,分布胁肋部,沿着咽喉部气管之后,向上进入进入鼻部,向上出于眼角,上行出于前额,与督脉交会于头顶。

头部一支脉,从“目系”下向颊里,环绕唇内。

腹部一支脉,从肝分出,通过膈肌,向上流注于肺。由此接手太阴肺经。


肝经属肝、络胆,联系目、咽喉、胃、肺、头部以及生殖器。因此肝经能量变化,同其它经络组合,会反映出所经路线的生理病理状态。

手太阴肺经

起始于中焦胃部,向下散络大肠,回过来沿着胃上口,穿过膈肌,属于肺脏。从肺系——气管、喉咙部横出腋下,浅出“中府穴”、“云门穴”,下循上臂内侧,走手少阴、手厥阴经之前,下向肘内,沿前臂内侧桡骨边缘,进入寸口(桡动脉搏动处),经过鱼际的边缘,出大指内侧的末端“少商穴”。

腕后一支脉,从腕后“列缺穴”分出,走向食指桡侧,出于末端。由此接手阳明大肠经。

肺经属肺、络大肠,因此肺经与大肠经互为表里。肺经联系胃、鼻、咽喉、气管、支气管、皮肤、甲状腺等。同样与其它经脉组合,会反映所经路线生理病理状况。

手阳明大肠经

起于食指末端桡侧“商阳穴”,沿食指桡侧缘向上,通过第一、二掌骨之间,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沿前臂桡侧进入肘外侧,经上臂外侧前边上走肩端,出肩峰部前边,向上交会颈部“大椎穴”,前入缺盆,散络肺,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上行的一支脉,从缺盆上行颈旁,通过面颊,进入下齿槽,出来挟口旁,回绕上唇,交会人中部——左边的向右,右边的向左,上夹鼻孔旁,分布在鼻孔两侧。由此接足阳明胃经。


大肠经属大肠、络肺,联系口、下齿、喉咙、肩部、额角等等。与其它经脉组合,可反映所经路线生理病理状况。大肠经尤其与人的上下两个开口部位有关。于上,反映人的上呼吸道问题,如鼻炎、咽炎等;于下,则多反映便秘、痔疮等问题。

足阳明胃经

起于鼻翼两旁“迎香穴”,上行至鼻根部,再向下沿着鼻外侧“承泣”穴,进入上齿龈内,回出环绕口唇,向下行于下颌交会“承浆穴”,再向后上行于耳前,沿发际到达前额,与督脉会于“神庭穴”。

面部支脉,从“大迎穴”前下行,沿喉咙经“大椎穴”进入缺盆,向下通过横膈属于胃,联络脾。

缺盆部直行支脉,经乳房下行至小腹两侧“气街”。

胃下口部支脉,沿腹里下行至气街与前支脉会合,再下行至膝盖,沿着胫骨外侧前缘下至第二足趾外侧“历兑穴”。

胫部支脉,从膝下“足三里穴”处分出,进入足中趾外侧。

足背部支脉,从足背上“冲阳穴”处分出,进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由此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胃经属胃、络脾,因此脾经胃经互为表里。联系口、喉咙、乳房、膝关节等。与其它经脉组合,可反映所经路线生理病理状况。尤其女性,不仅反映胃的问题,更反映膝盖和乳腺方面的问题。如心情压抑者多患乳腺小叶增生甚至乳腺癌。

足太阴脾经

起始于大趾内侧末端“隐白穴”,沿着大趾内侧赤白肉际处,经核骨(第一跖骨小头)后,上行至内踝前边,再上小腿内侧,沿胫骨后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膝股内侧前边,进入腹部,属于脾,散络于胃。通过膈肌,挟着食道旁,至舌根,散布舌下。

    腹部一支脉,从胃部分出,上行通过膈肌,流注心中。由此接手少阴心经。


脾经属脾、络胃,联系心、咽喉、舌、生殖器、肌肉等。与其它经脉组合,可反映所经路线生理病理状况。

手少阴心经

起绐于心中,出来属于心脏的系带(与其它脏器相连的组织),下过膈肌,散络小肠。

上行的一支脉,从心脏的系带部向上,挟咽喉,到目处。

外行的一支脉,从心系上行至肺部,向下出于腋下“极泉穴”,沿上臂内侧后缘,行于手太阴、手厥阴两经的后面,下向肘内,沿前臂内侧后缘掌后豌豆骨部进入掌内后边,沿小指的桡侧出于末端“少冲穴”。由此接手太阳小肠经。


心经属心(大脑神智)、络小肠,因此心经与小肠经互为表里。联系头脑、食道、舌头等。与其它经脉组合,可反映所经路线生理病理状况。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心经不但反映心血管诸问题,更反映头脑神智的问题。

手太阳小肠经

起始于小指外侧末端“少泽穴”,沿手掌尺侧上行至腕部,出于尺骨茎突,向上经肘内侧当肱骨内上髁和尺骨鹰嘴之间,沿上臂外后侧,出肩关节部,绕肩胛部曲折向肩上,进入缺盆,散络于心,沿食道,通过膈肌,到胃部,下行属于小肠。

    上行的一支脉,从缺盆上行,沿颈旁,上达面颊至目外眦,弯向后,进入耳中。

另一支脉,从面颊部分出,上经颧骨,靠鼻旁到内眼角。由此接足太阳膀胱经。


小肠经属小肠、络心,联系食道、胃、肩膀等。与其它经脉组合,可反映所经路线生理病理状况。小肠经异常变动,一般反映在肩胛处,尤其“天宗穴”。现代人的工作经常坐着,比如操作电脑。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会导致颈部和肩部疼痛,因此,只要一出现肩痛,大家就以为是坐出来的问题。其实有些人的肩痛,是由于小肠经异常变动引起的,比如有些人拉肚子,也会导致肩痛。

足太阳膀胱经

起始于内角“睛明穴”,上行额部,交会于头顶。

头旁一支脉,从头顶分到耳上角。

直行主干,从头顶入内络于脑,复出项后部由“天柱穴”分出下行。背部内侧一支脉,沿肩胛内侧,夹脊旁到达腰中,进入脊旁筋肉,络于肾,属于膀胱。腰部一支脉:从腰中分出,夹脊旁,通过臀部,进入腘窝中。背部外侧一支脉:从肩胛内缘分别下行,通过肩胛,经髋关节部,沿大腿外侧后边下行,与前者会合于腘窝中。由此向下通过腓肠肌部,出外踝后方,沿第五跖骨粗隆,到小趾的外侧“至阴穴”。由此接足少阴肾经。


膀胱经属膀胱、络肾,因此肾经与膀胱经互为表里。联系目、脑、心、腰背、腿、足跟等。膀胱经与其它经脉组合,可反映所经路线生理病理状况。

足少阴肾经

起始于小脚趾下边,斜行向脚底心过“涌泉穴”,内出于舟骨粗隆下,沿内踝之后,分支进入脚跟中;上经小腿内,出腘窝内侧,向上沿大腿内后侧,通向脊柱经“长强穴”属于肾,散络膀胱。

上行一支脉,从肾向上,通过肝、横膈,进入肺中,沿着喉咙,挟舌根旁。

胸部一支脉,从肺出来,散络于心,流注于胸中。由此接手厥阴心包经。


属肾、络膀胱,因此肾经、膀胱经相表里。肾经联系喉咙、舌、肝、生殖器、腰脊等。与其它经脉组合,可反映所经路线生理病理状况。中医讲肾经、膀胱经都属水,主骨。因此,肾虚的人一定是骨骼的钙质吸收出了问题。所以肾虚之人要么腰酸背痛腿抽筋、骨质疏松、骨质增生,要么内心烦扰恐惧心慌。

手厥阴心包经

起始于胸中,浅出属于心包,通过膈肌,经历胸部、上腹和下腹,散络上、中、下三焦。

胸部一支脉,沿胸内出胁部,向上到腋下,沿上臂内侧,行于手太阴、手少阴之间,进入肘中,下向前臂,走两筋(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进入掌中“劳宫穴”,沿中指桡侧出于末端。

掌部一支脉:从掌中“劳宫穴”分出,沿无名指出于末端。由此接手少阳三焦经。


心包经属心包、络三焦。因此心包经、三焦经互为表里。心包经联系胸肋、喉咙、耳后部等。与其它经脉组合,可反映所经路线生理病理状况。与心经相比,心包经更加反映与心脏有关的问题。

手少阳三焦经

起始于无名指末端“关冲穴”,上行小指与无名指之间,沿着手背出于前臂伸侧两骨(尺骨、桡骨)之间,向上通过肘尖,沿上臂外侧,向上通过肩部,交出足少阳经的后面,进入缺盆,分布于膻中,散络于心包,通过膈肌,广泛属于上、中、下三焦。

胸中一支脉,从膻中上行,出缺盆,上向沿脖子外侧,联系耳后,向上出耳上方,弯下向面颊,至眼下。

耳后一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耳前,经过上关前,交面颊,到外眼角,由此接足少阳胆经。


三焦经属三焦、络心包,联系肩膀、颈部、耳前等。因此三焦经、心包经互为表里。与其它经脉组合,可反映所经路线生理病理状况。这里尤其需要强调的是,三焦经所属三焦由于不是一个具体的脏器,而是微循环中的淋巴循环部分,因此,看三焦经的能量数值,更要与其它位于上、中、下三焦中的各脏腑结合起来看,才有实际意义。

对于初学者来说,很多经脉具有分支,无法一一记住,那么,主要记住气血交接的那些主干即可。关键是记住气血流注的方向。

接下来再简单介绍一下重要的穴位。

背俞穴:背俞穴分布在背部膀胱经的第一条经脉上,膀胱经是主要的排毒经脉,因此,背俞穴都与相应的脏腑排毒有关。排毒是中医营养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这些穴位名称与定位要牢记。

一椎大抒二风门;三椎肺俞四厥阴;

五心六督七隔俞;八椎胰俞紧相随;

九肝十胆仔细找;十一脾俞十二胃;

腰一三焦腰二肾;腰三气海四大肠;

腰五椎下关元镇;小肠膀胱骶骨寻;

中膂白环椎尾沉;

腹募穴:募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胸腹部的腧穴,可治疗相关脏腑之证,常与背俞穴配合使用。募穴分布不像俞穴那么规律,有的在本经脉,有的在别的经脉,有的是单穴,有的是双穴。肺经本经募中府;胆经本经募日月;肾经本经募京门;肝经本经募期门;脾经本经募章门;分布于其它经脉的是,位于胃经的大肠募天枢;以上均为双穴。其余都分布于任脉,均为单穴,有心包募膻中;心募巨阙;胃募中脘;三焦募石门;小肠募关元;膀胱募中极。


五腧穴:井荥输经合。这是典型的打比方的叙事手法,描述的是井中泉水从小到大的不同阶段。井为井水,像水的源头;荥则像刚刚冒出的泉水微流;输则像水流由小到大;经则像水流变大畅通无阻;合则像江河入海,所以五腧穴反映的是经脉气血的大小。但是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它们只反映气血的强弱大小,与流向无关。

井荥输原经合歌:

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

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

厉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

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

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

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

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知,

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所宜。

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

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索。

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

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

在不方便刺激躯干部位的穴位的情况下,位于四肢的五腧穴不失为另一种选择。

未完,待续……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38151/95265692244.html

更多阅读

中医诊断学笔记_悟新先生 马维琪中医诊断学笔记

中医诊断学笔记第一章绪论概念:根据中医学理论体系,运用一定的方法来收集资料,再加以分析判断从而对疾病进行辨证、诊断的一种方法【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含义、内容,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原则2、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

中医儿科学 中医儿科学-概述,中医儿科学-特色优势

中医儿科学是研究小儿生长发育、预防保健和疾病诊治的一门学科。数千年来,它随着中医学的发生、发展,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以中医学理论体系为指导,中国传统的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为手段,研究自胎儿至青少年这一时期小儿的生长发育

声明:《中医教学模型 中医功能学模型之经络穴位》为网友时光旅行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