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伤亡最惨重的战役 战争中,为何双方会付出惨重伤亡去争夺一个小据点?

嗯...我觉得解释为「非理性竞争」,有些片面了。

据点的争夺,其实如问题评论中 @白一鸣 所描述的,有很多战术和战略角度的思考。由古至今,我们其实能看到很多「争夺据点」的例子,我就举几个例子来说明「据点争夺」的必要性吧。

1. 中世纪,1562年,日本,「第四次川中岛合战」。
简单交代下交战双方的背景:

上杉谦信势力来自于图中正上方的上越地区,由于获得了当时名存实亡的幕府将军的支持,得到了名分上的「关东管领」一职,便用这一名号号令关东地区的周边势力,一心想要「上洛(入京)」。但是上杉往西部进军的路线,被一处叫做「亲不知子不知」的天然断崖阻碍着,无法实现兵力的大规模入侵,所以上杉的进军京都路线,必然要从交通较为发达的南线进行。首先就是要进入由北条势力控制的关东平原。
当时图中的各方关系是:
1. 武田与北条是盟友关系,上杉带领10万大军进攻北条后,发现武田是个无法逾越的屏障。
2. 德川和织田是「背对背」的盟友关系,双方与武田尚无冲突。织田的兵力基本留在西线,而德川则与同属这一地区的今川家进行着拉锯战。
3. 朝仓当时还未成为织田的死对头,但与上杉的关系也谈不上亲密。
所以当时上杉方的策略是,绕过北条,而是通过入侵武田领地,来撕开一个缺口,进入织田和德川的腹地,从此一马平川进入京都。

而武田晴信的势力盘踞在图中红色的位置,已经有了几百年的历史。武田势力在该地区可谓是一呼百应,而到了川中岛合战之前, 武田家已经先后征服了盘踞在该地区的几个小势力,但还未能把势力铺到上杉的门口。于是洞察到上杉势力意图的武田晴信,就决定在双方势力的缓冲区「川中岛」来阻击上杉的入侵。

在这个战例里,川中岛地区作为双方交战的主战场,自然有其优势:
1. 地处山区中的盆地地带,适于展开战力进行决战
2. 由两条河流汇聚而成的三角洲地带,适合步骑兵混同作战,也可以实现更多的战略发挥。
3. 有主干道连接双方的势力区域,便于兵员和物资输送。
但是同时,川中岛地区也有个严重的问题:地处河流冲积平原,一旦驻扎在三角洲地区,很容易被地方切断后援。所以从当年8月起,武田和上杉双方一直在川中岛地区「捉迷藏」:

1. 上杉方把大本营驻扎在川中岛北方的善光寺,紧邻茶臼山,从北方谨慎地观望川中岛地区的局势。在确认武田军的动向之后,大军进入了川中岛地区。
2. 武田军得知上杉军已进入川中岛地区后,知道此时渡河决战必败,因此转向进军茶臼山,威胁上杉军的退路。
3. 上杉得知武田军前往茶臼山后,没有按照常理回退善光寺,而是继续深入渡河,在妻女山下开始扎营。意图有二:切断武田势的后援线路,形成「围点打援」;依山背水列开阵势,逼迫对方在狭窄地区进行决战。
4. 武田知道从茶臼山越过平原进攻妻女山的风险太大,两次渡河会让部队战斗力大幅下降。而另一方面,因为武田军的本队仅仅动员了20000人,虽然在人数上目前处于优势,但一旦过于靠近上杉势力,被两面夹击的可能性很大。因此武田晴信转而越过川中岛,进入了海津城。与上杉谦信中间拉开了一个山坳。
这里很有意思的是,双方在互绕圈子的同时,也在摸索对方的决战意图。而这里面的四个据点:善光寺、海津城、茶臼山和妻女山,其实都在川中岛地区的边缘。争夺这些据点的意义在于,从任何一个据点都可以俯瞰整个战局。一旦有大军入侵,这些据点可以依靠自身的防守优势来不断侵扰敌军的薄弱环节,以此牵制对方进军,破坏进攻节奏,为我方援军的到来争取时间。

上杉占据妻女山,武田进入海津城后,战争就进入了决战阶段。一方是双方的布阵都依山傍水,直接互攻的话,双方都可以踞守本阵寻找反击;另一方是各方也都在往川中岛地区调遣更多军队,在战局发生更多变数之前都希望尽早决战。于是日本战国阶段,最为精彩的一次决战就开始拉开了帷幕:

9月10日当晚,武田晴信决定使用「啄木鸟战术」来歼灭上杉军。(「啄木鸟战术」是仿照啄木鸟捕食的方式命名的:在树干上虫洞的反面敲击,惊动虫子后虫子会从洞口爬出,然后啄木鸟再绕到正面把虫子捉个正着。)他把20000人分为8000人的本队,以及12000人的别动队。本队的8000人大张旗鼓地渡河进入川中岛,摆下防守型的鹤翼阵,等待上杉谦信第二天早晨来应战。而别动队则悄悄趁夜色顺着河边摸向妻女山,一旦上杉军开拔,便从后方夹击上杉的本阵。

但是上杉谦信绝非等闲之辈。他看到武田踞守的海津城里出现了大量的炊烟,便知道武田军今夜必会开始决战,而目标绝不会是川中岛,而是妻女山。他命令手下全体军士将兵器用草和布包裹好,趁着夜色悄悄走下了妻女山,绕到较远的地方静静地渡河。之后他本身带领着12000人的本队,趁着夜色在武田的鹤翼阵正面,立起了车轮阵。而另1000人则备守在妻女山对面的河岸,来防止武田军别动队的渡河。这一切都发生在夜色的黑幕里,双方就好像京剧《三岔口》中的情景一样,在彼此摸索着。



第二天早晨8点,随着阳光将晨雾渐渐驱散,武田晴信看到自己的本阵前竟然赫然出现了远超过本队兵力的上杉军,才知道为时已晚。武田本队中的众将都是武田军的股肱之臣,无不奋力前来救援主公,但奈何上杉军的先锋是猛将柿崎景家,在混战中武田军的军师山本勘助,追随武田家三代的诸角虎定,以及武田晴信的亲弟弟武田信繁都先后战死。而上杉谦信本人更是骑着高头大马杀到了武田晴信的面前。在决战中双方主公的个人对决,可谓是战史中的希例。汉诗有云:

鞭声萧萧夜渡河,
晓见千兵拥大牙。
遗恨十年磨一剑,
流星光底逸长蛇。
--赖山阳《川中岛》

而此时摸到了妻女山上的武田别动队,也发现了这其实是上杉谦信的「空城计」,于是急忙渡河支援本队。上杉军守渡口的1000人仅仅拖延了1个小时不到便被全歼,而武田别动队赶到川中岛战场的时候,恰好是上杉谦信杀入武田晴信本阵的时候。得知后方恐形成包围之势的上杉谦信连忙命令全军后撤,且战且撤,退向了善光寺。而武田军此时收拾军势,士气低落已无法进攻善光寺,于是便等待上杉谦信退兵后也慢慢退回己方势力。

虽然与我国动辄几十万人的大冲突的规模无法比拟,双方投入的兵力仅有20000人和13000人,但对于中世纪的日本来说,这已经是相当庞大的职业军队冲突了。战损比例方面,武田军损失了4000多人,死亡率超过20%,而上杉军的战死数量也超过了3000人。

而此战中的两大据点:海津城和善光寺,在之后的较长一段时间里,在一南一北的位置上起到了控制川中岛地区的作用。因此川中岛之战中对据点的争夺,是为了获得整个地区的控制权。

2. 中世纪,1097年,巴勒斯坦地区,第一次十字军「安条克攻城战」
旨在于「解放圣地耶路撒冷」为目的的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开始于1096年,在与位于欧亚大陆咽喉的拜占庭帝国获得妥协之后,十字军大军得以进入君士坦丁堡,渡过了博斯普鲁斯海峡,正式踏上了亚洲的土地。


越过海峡之后,十字军帮助拜占庭帝国获得了隔岸相望的土耳其城市尼西亚。自此十字军开始深入欧洲人久未踏入的中东地区。土耳其人组织的几次反扑,由于十字军进军稳健,并且不时地获得来自拜占庭的军事援助,因此都被击退。到了1097年夏天,十字军已经纵向跨过了小亚细亚半岛,并把地中海沿岸地区的土地都奉献给了拜占庭帝国。当然,在他们掠夺过之后。

而此时出现在十字军面前的「据点」安条克,正是决定了这次十字军远征是否能够到达耶路撒冷的分水岭。

安条克自古罗马帝国时期开始就是近东地区最大的都市之一。自公元6世纪起便建立起城墙,并且不断加固的这一大都市,面临奥隆特斯河,背靠希尔比斯山,俯瞰幼发拉底平原。不但易守难攻,而且对于十字军来说有重要的意义:拿下安条克,就等于获得了幼发拉底平原的入口,占据了平原北部的控制权。在此处集结整顿的军队,就可以一马平川直捣耶路撒冷。


而事实也如同十字军所想象的,在拿下安条克之后,他们的征途所向披靡。从安条克出发仅仅用了7个月就拿下了圣城耶路撒冷。然而,在安条克这里,十字军就付出了8个月时间以及战死上万人的代价。

安条克围城战中的攻防转换,迅速得让人眩目。这里地处塞尔柱土耳其人和埃及法蒂玛王朝控制范围的交界处,长期以来法蒂玛王朝和塞尔柱土耳其人的纷争让地缘政治扑朔迷离。十字军在1097年下半年到达安条克城外后,因为兵力仅有不足5万人,所以他们并未急于攻城,而是从城东北面和西面开始包围战。然而由于兵员短缺,这种包围战也进行得毫无效率:城市没有处于完全包围之中,物资和人员仍可以通过城西北角和南面的城门出入安条克。

11月,热那亚船团的补给运达十字军营地,然而还是不能供给十字军过冬之用,于是围城的十字军领主率领2万士兵前往安条克南方征收粮食。安条克的守卫者认为有机可乘,企图出城击溃残余围城军,但被士气高昂的十字军击败,退回城内。南方征收粮食的十字军也遭到了德卡克苏丹的阻挠,无功而返。


12月,德马克苏丹重整兵力,再次逼近安条克城。而双方在安条克城外对峙的时候,发生了大地震。十字军遭受了饥饿和地震的双重打击,被迫退回安条克的西侧山区。而德马克苏丹也因为地震,被迫转而处理国内事务,不战而退。

此时埃及人希望可以与十字军签订共同对抗土耳其人的协议,来到了十字军位于安条克城外的营帐。但他们到了以后才发现,十字军的目的不是安条克,而是法蒂玛王朝占有的叙利亚和耶路撒冷。看来十字军只能孤军奋战,拿下安条克城。而令十字军更为不安的一个消息是,来自美索不达米亚北部的领主凯尔布卡,正在准备一支数倍于十字军的大军来为安条克解围。

看来十字军的唯一希望就是在凯尔布卡抵达这里之前,拿下安条克。然而凭手中的兵力,攻下安条克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十字军想了一个主意:他们设法收买了城南面入口姊妹塔的一位守城官,并假借调兵对抗凯尔布卡的时机,杀入了安条克城内,开始了一场掠夺和屠杀。

6月5日,拿下安条克之后,十字军仅仅喘息了2天,便在城墙上看到了凯尔布克的大军。所幸十字军入城时并未摧毁安条克城的城墙,坚固的城防让凯尔布克的首轮攻击无功而返,转而包围安条克城。

十字军中的饥饿并未因为入城而得到缓解,反而有越来越多的十字军士兵开始逃离安条克。他们在逃回君士坦丁堡的路途上遇到了君士坦丁的皇帝阿列克西斯一世,却向皇帝诉说安条克已经被土耳其人包围攻陷,十字军已经全灭的臆造之论。皇帝本人便下令援军撤军,安条克的十字军彻底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6月10日,也许是饿昏了的缘故,有很多信徒声称看到了耶稣和圣母玛利亚降临到了城中。而同时,城中的一位老修道士自称获得了圣安德烈的启示,说是城中其实埋藏着「隆基努斯之枪」。
(这玩意儿不是应该在月球轨道上吗?)
令人尴尬的是,在场的教皇使节悄悄对将领们说:「君士坦丁堡也刚刚找到了隆基努斯之枪啊...」但是这不重要,将领们带领士兵们开始挖掘城中的教堂,掘地三尺也找不到的时候,老修道士自己跳进了坑中,举起了一个锈迹斑斑的枪尖。

一时间群情激昂,城里的基督徒都认为遭受饥饿、被围困都是来自神的考验。老修道士更是声言,如果城中的人绝食五天的话,天使们会加入他们的战斗,指引他们通往胜利。



故事毕竟是故事,时间转眼到了6月28日的决战日。凯尔布卡在城外列开阵势,但他惊奇地发现,站出来迎战的十字军数量远超过他的想象:几乎所有信仰基督的居民也加入了十字军的阵营。激战中十字军士兵勇不可当,甚至穿过了凯尔布卡在城外燃烧的野火堆来进攻。凯尔布卡的联合军竟然很快开始分崩败退。十字军守住了安条克,直到1268年才再次被埃及人攻陷。

老修道士在战后因为「声称获得了圣徒的启示」而被责令进行「神圣审判」,随后死于烧伤,令人唏嘘。

在安条克攻防战中,双方投入的兵力超过10万人,而由于战死、饥饿和疾病流行,损失的人数超过一半。对于安条克据点的攻守,显然不是因为「非理性投入」,而是因为从任何意义上讲,战略、补给、交通、休整,甚至是宗教意义,都没有放弃的理由。

更重要的是,据点的存在,给了「以少胜多」的奇迹一个发生的理由。我们看到安条克围城战中,几千人对抗几万人的战斗都是因为背后有强大的城防在支持劣势的一方。无论隆基努斯之枪是不是真的,但那几百年筑下来的城墙可确实为十字军争取了宝贵的休整时间。

================
吃完饭来接着写凯撒和高卢人、日尔曼人之间,关于「据点」的例子。

3. 公元前58年-前51年,西欧,凯撒与高卢人,「高卢战记」
高卢地区,也就是西欧的腹地,现今的法国、德国地区,在当时生活着大量的原住民,构成了高卢人的各个部落。在凯撒染指这一地区之前的几百年里,罗马人和高卢人发生了一系列冲突,但最终高卢人与罗马人建立了一定的盟友关系,并且通过交易使罗马文化开始渗透进高卢的野蛮人部落里。他们表面上与罗马达成了盟友或是互不侵犯的关系,但内心中还是对罗马军队的到来充满了不满。

而另一方面,由于来自中亚地区大量游牧民族的入侵,日尔曼人的生存压力也越来越大。一些日尔曼人开始往高卢地区渗透,这也威胁到了与罗马结盟的高卢部落的安全。与高卢的部落不同,日尔曼人在战斗方面更强悍,他们有轻骑兵与步兵的混同作战方式,并且更加排斥罗马文化。凯撒借抵抗日尔曼入侵之名,于公元前58年带领军队进入了高卢地区。
在高卢和日耳曼边境上,一些高卢部落已经趁机投靠了日尔曼人,联合起来对抗罗马人。罗马军团与日尔曼-高卢联军发生了数次激战,击溃了日尔曼人的大举入侵,同时也收复了大量的高卢部落。双方的军事装备其实相当悬殊:
嗯,大概就是兰尼斯特( Lannister )和卓戈人( Drogo )的区别。

在这一时期里,凯撒收编了大量的高卢部落,并在这些部落里设立兵站,以供传令、补给和整编之用。正是如此,凯撒才能带领他的8个军团(每个军团1万人左右)驰骋于高卢境内。进入不列颠的罗马人因为吃不惯英国料理,进攻了两次都没能待下来。不列颠的征服要等到10年之后才有结果。

转眼到了前54年的冬天,罗马人进入高卢的第五年,凯撒照常命令留下4个军团在高卢各地筑营过冬,而自己带着4个军团去了伊比利亚。因为长期以来的合作关系,过冬军团的补给都由当地的高卢部落来免费提供给罗马军队。但由于当年土地严重歉收,高卢部落普遍无法承担起罗马军团高昂的开销,于是一场高卢人的大反抗就在此时点燃了火种。

驻扎在阿杜土卡(今天比利时叫做通厄伦的美丽小镇)的罗马军团由凯撒的副官撒比努斯指挥。当地的高卢部落首领安比奥利克斯率领手下精壮战士对这支军团进行了尝试性攻击,但因为罗马军队的据点防御完整,收获甚微。于是安比奥利克斯前去军营里尝试谈判,并且假装无意间漏出了「大量的日尔曼人已经准备全面进攻这个兵站」的信息。

待他走后,撒比努斯与手下的军官科塔开始了长时间的争论,是继续据守兵站,还是后撤到其他军团的驻地,一起共同抵抗日尔曼人的入侵?最终的结果是科塔和其他军官屈服于撒比努斯的决定,开始准备行装。然而,在他们离开据点后的第二天凌晨,他们进入了一处山谷。早已守候在此的安比奥利克斯带领俄博隆尼斯部落,对这一万多人的罗马军团开始了屠杀。尽管罗马军团装备精良,但在输送物资的状态下,马上被高卢人杀得血流成河。整编一万人的军团外加五个大队的罗马战士,在当天仅仅逃出了几名幸运儿。

受到安比奥利克斯起义胜利的影响,高卢其他地区的部落也纷纷开始反抗罗马军团。西塞罗和拉别努斯的军团都受到了一定的侵扰,但由于他们固守据点,没有损失大量的兵员。

消息传到凯撒和罗马时,无疑是一枚重磅炸弹。罗马自建国以来,从未有过如此屈辱的损失。凯撒迅速组织了军团的反扑,发誓要夷平一切在比利时的高卢部落。五万罗马精兵进驻比利时地区,对首先起义的俄博隆尼斯部落进行了灭绝性的屠杀。该部落只有安比奥利克斯一人奇迹般地逃出了罗马人的包围圈,但从此便消失在了茫茫的欧洲大陆。

前54年这个冬天罗马损失的不仅仅是一个军团,而是在高卢地区的威信。仅仅一年后,维钦戈托利克斯就率领着高卢部落联盟,对罗马人发动了全境总攻。这是历史上最后一次,高卢人和罗马人之间的战争。

之前我们说过,罗马人在高卢地区的驻扎,主要通过「兵站」这一形式来完成。而当维钦戈托利克斯起义的时候,高卢人对罗马人开始了「坚壁清野」的作战。罗马人各处的兵站均遭到烧毁,供给不足,使罗马军团在各地都遭遇了苦战的局势。尽管罗马人在攻下阿瓦隆(现在的布鲁日)时获得了一定的战果,屠杀了城内居民在内的共4万多人,但在围困格尔乔维(今天的克莱蒙费朗)时,罗马人突然意识到这是一个陷阱:一旦攻下了这座城市,罗马人即使可以进城,也将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城中的粮食已被守军消耗完毕,而包围圈内的兵站也全被高卢人控制着。
日军伤亡最惨重的战役 战争中,为何双方会付出惨重伤亡去争夺一个小据点?

凯撒手中此时握有五个军团大约五万人,而攻城时的死伤已经接近5000。为了防止进一步「非理性投入」,凯撒决定撤军,并同时暗中与高卢联军中的日尔曼人接触,雇佣了大量的日尔曼骑兵。当罗马人开始撤军时,果不其然高卢人一拥而上准备追击,但此时日尔曼骑兵突然倒戈,击溃了缺乏骑兵经验的高卢步兵,护送凯撒离开。法国人和德国人的梁子,在2000多年前的此时,就已经结下了。

吃到了没有据点的苦头,凯撒开始迅速准备回撤罗马势力范围。而高卢人则在维钦戈托利克斯的带领下,对凯撒的军团开始了追击。但由于日尔曼骑兵的加势,以及罗马重步兵的训练有素,高卢人的进攻被逼退后,反而变成了被追击的对象。维钦戈托利克斯带领手下的八万人逐渐撤到了一处叫做「阿莱西亚」的城市中。这里就是罗马与高卢故事的最终落脚点。

在之前的例子中我们说过,「据点」的意义在于:1. 提供补给;2. 休整部队;3. 城墙防御。城防坚固的据点中,一千人的守军可以轻松抵抗一万人的进攻。但在阿莱西亚这个例子里,守军是八万人,而进攻方的罗马军团仅有不足八千人。

八万人的守军是优势吗?在凯撒的眼里,绝对不是。因为当时正值冬去春来的时节,离粮食收割期尚早。原本不大的城市里,储备的粮食势必有限,因此凯撒采用了围困的战术,意图迫使高卢人不战而降。

我们第一个例子里,武田晴信曾经说过一句很出名的话:「人は城、人は石垣、人は堀(人就是城堡,人就是城墙,人就是护城河)」。而反过来,如果你的士兵不够,那么城墙、护城河都可以成为你的将士。凯撒在此时想到的就是「帮阿莱西亚修护城河」:

1. 在阿莱西亚城四周,距离几十米的地方筑起一圈四米高的城墙;
2. 在城墙内挖两道4.5米宽,1.5米深的壕沟,并灌水;
3. 在护城河里面再挖五条1.5米深的窄沟,底下放上铁钩和尖刀,上面盖住植被;
4. 最后在窄沟里面挖6米宽1米深的宽沟,让步骑兵都无法快速冲锋;
5. 在最外侧城墙里设置二十多个监视岗,并在城内设置兵站,让士兵可以互相协同作战。

阿莱西亚的守军自然不能坐以待毙,但当他们出来进攻时,都遭到了日尔曼骑兵的迅速打击。工事日以继夜地进行,仅仅用了三周时间就完成了。而此时,25万高卢联军也杀到了阿莱西亚,准备解救维钦戈特利克斯。罗马军队顺势全部躲进了城墙中。

之后就是令人绝望的围城:城里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想进去。但由于凯撒的「城墙」设计巧妙,一方面可以阻止城内军队冲出来,而在城墙内外侧机动作战,也可以让围城军队无功而返。这种「用据点包围据点」的战法,在历史上也从未有过,凯撒实在是一位奇才。

到了围城的第三个月,城内守军和凯撒的罗马军团双方的军粮均已告罄,战争的胶着状态终于随着最后一次绝望的突围,以及仓促的应战画上了句号。维钦戈特利克斯带领着六万人马从城西北和西南面同时突围,而城外的高卢人则集中攻击城西南角。凯撒的军队在中午时分已渐渐接近崩溃,但在 布鲁图·阿尔比努斯(我们后面还会提到这个人)奇迹般的领导下,城西北角的罗马守军重整阵势,抵挡住了维钦戈特利克斯的最后一次冲锋。

几近绝望的维钦戈特利克斯撤回城内,面对勇敢地集结在反抗罗马的旗帜下的各个高卢部落的首领们,说出了下面这番话:

「这场战争,无关我个人的荣耀,而是为了解放高卢全境的人民。如果命运就注定让我失败的话,那我只能顺从它的旨意。是在这里把我的头颅割下,还是把我活着送交给罗马人,我全听诸位的选择。」

而以血性、耿直、刚强为著称的高傲的高卢人...


选择把他捆了送给了凯撒...(为什么不照着剧本演?!为什么不是大家一起高喊「 Viva la liberté! Viva la Gaule! 」然后一起杀出去?!)

在那之后:

1. 城中的高卢人无论贵族、士兵还是平民,除一小部分被罗马军团收编之外,一律编入奴隶。
2. 高卢人就此一蹶不振,被罗马人同化后又被日尔曼人侵略,同化,成为了后来的法兰克王国。
3. 维钦戈特利克斯被押回罗马游街,作为凯撒辉煌胜利的战利品,被关押数年后处刑。
4. 凯撒自此将高卢全境彻底征服,成为了其霸业的奠基石。但好景不长,在罗马被元老们一人一刀刺死。
5. 布鲁图·阿尔比努斯 (奇迹般地拯救了凯撒的指挥官)是刺杀凯撒的主谋者之一。在凯撒死后,远征讨伐在埃及的马克安东尼,兵败被杀。
(我最喜欢电影之后的「多年以后大家的归宿」部分,往往能从这些归宿中感到世事无常,不知道有没有同好?)

而这一战役中,据点的意义在于:
1. 对撒比乌斯来说,据点就是安家立命之所。在陌生的环境里,据点的存在就为有生力量提供了庇护所。
2. 对维钦戈特利克斯来说,据点无异于牢笼。过于依赖据点而忽视了对于地域的掌控,就会作茧自缚。
3. 对于凯撒来说,据点的意义是能够将城内外的敌军分而克之的工具。活用工具才可以克敌制胜。
4. 对于高卢人来说,阿莱西亚据点的意义,就是摆脱全民族被奴役的命运。

最后,感谢各位的阅读!我知道这实在太长了...一旦开始写,我就会觉得故事讲起来越来越有意思,但我却没有考虑到各位的耐心...大过年的,就把它当作亲戚们打麻将时, 您感到无聊时的读物吧!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38351/729691613290.html

更多阅读

历史上伤亡最惨烈的十大地震 地震灾害的伤亡主要有

历史上伤亡最惨烈的十大地震智利刚刚发生的8.8级大地震举世震惊,这次地震的震级数明显高于前不久的海地大地震(7.3级)。震级与地震所释放的能量有关。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大致相当于美国投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所具有的能量。震级每相

日本公司:赢得最重要的战役

  编者按:2008年年初,一本名为《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的书再次将全球的目光拽到“世界工厂”,由中国制造所引发的阵阵国际反倾销风波曾让我们头痛不已。然而从去年年底开始,我们又为不断下降的出口数据心急如焚。  中国制造似乎正

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役 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战役

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战役----索姆河战役。请跟小编来了解一下。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战役索姆河战役,1916年7月1日爆发,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双方伤亡约134万人,其中英军45万余人,法军34万余人,德军53.8万人。英、法军未达

世界规模最大的战役 世界规模最大的战争

世界规模最大的战争当今世界已经没再发生过类似第二次世界大战这种规模大、影响大的战争,当然人们现在追求世界和平不想发生战争,接下来就由小编解读下当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I,简称二战,亦

世界规模最大的战役 世界规模最大的战争

战争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无论是否古代还是现代一旦发生战争百姓的流离失所是在所难免的。下面是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战争的资料。世界规模最大的战争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前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的主要转折

声明:《日军伤亡最惨重的战役 战争中,为何双方会付出惨重伤亡去争夺一个小据点?》为网友人间四月芳菲尽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