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巨埋儿也就是故事埋儿奉母。讲述了晋人郭巨为供养母亲而活埋亲儿、巧得黄金的故事。其本质是理学用三纲五常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如果故事是真实的,郭巨未免过于残忍;如果故事是虚构的,是对于人性的误导。
“埋儿奉母”故事本身,说晋代有一个叫郭巨的孝子家境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与妻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欢天喜地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原来是一个带有悲喜剧性质的童话故事!其所传播的,无非是“孝心能得好报”这样的理念。其实灌输这一理念的神话,在“二十四孝”中还有一些。比如春秋剡子的“鹿乳奉亲”、东汉董永的“卖身葬父”、东汉姜诗的“涌泉跃鲤”、三国孟宗的“WWW.aIhUaU.coM哭竹生笋”等,无不是说孝行能感天动地,神人共赞。这样的孝德神话,与孟姜女哭倒长城一样,可视为一种感人的艺术夸张,如若真将其当成现实生活,那就像把魔术当成特异功能一样,必然十分纠结
鲁迅先生在《二十四孝图》一文中谈到郭巨埋儿的故事时写道:"我最初实在替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黄金一釜,这才觉得轻松。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辛辣地讽刺了这个故事宣扬的愚忠愚孝与对待儿童的残忍。
名家点评
鲁迅在《二十四孝图》与《后记》中的评论
至于玩着“摇咕咚”的郭巨的儿子,却实在值得同情。他被抱在他母亲的臂膊上,高高兴兴地笑着;他的父亲却正在掘窟窿,要将他埋掉了。说明云,“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但是刘向《孝子传》所说,却又有些不同:巨家是富的,他都给了两弟;孩子是才生的,并没有到三岁。结末又大略相象了,“及掘坑二尺,得黄金一釜,上云: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我最初实在替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黄金一釜,这才觉得轻松。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家境正在坏下去,常听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亲竟学了郭巨,那么,该埋的不正是我么?如果一丝不走样,也掘出一釜黄金来,那自然是如天之福,但是,那时我虽然年纪小,似乎也明白天下未必有这样的巧事。——《二十四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