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几时有诗朗诵配乐 中秋读诗|明月几时有:人月两难圆

中秋读诗|明月几时有:人月两难圆2014-09-07 三书 慈怀读书会

文/三书(古典文学博士)


|《水调歌头》乃是《水调歌》的第一段,故此得名。相传《水调歌》为隋炀帝开汴河时所自制的曲调,后来为唐人演为大曲。苏轼这首一经写出,便传唱不衰,宋元时期尤盛,但凡要中秋对月即景抒怀唱曲,总少不了这首。|


《水调歌头》

北宋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明月几时有诗朗诵配乐 中秋读诗|明月几时有:人月两难圆

苏轼在词序中说,这首词作于丙辰中秋,即公元1076年的中秋之夜。当晚,皓月当空,苏轼欢饮达旦。天亮后,他写下这首《水调歌头》,并以此词怀念他的弟弟苏辙(字子由)。


那年中秋,苏轼身在密州(今山东诸城),苏辙在济南。自六年前颍州一别,他们兄弟二人便没有再见。苏轼专门请求从杭州北调来到山东,但二人仍然无缘相见。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这句要么借用了李白的《把酒问月》,要么就是与李白不谋而合。两位天才诗人端起酒杯,抬头望见一轮明月,于是诗句脱口而出。李白先问:“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苏轼再问。


然而李白通篇只是把酒问月,所问的只是月。在如水的月光下,他的忧伤在于“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千年后,明月依旧,人事全非。


苏轼在词中接下来又问:“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实质上还是问明月几时有,不过却从时间引出了空间。天上宫阙就是传说中的月宫,里面住着仙人。在仙人的世界里,可有岁月流逝?

缘何发此一问?原因正在于月亮给我们的永恒感。月宫里没有岁月流逝,更没有人间惆怅。这让苏轼心向往之,欲乘风归去。归去,就是退出仕途,回归本然,就像陶渊明的归去来。陶渊明归去后,来到田园,因为他性本爱丘山。苏轼此时在望月,他想归去的是月亮上那个仙人的世界。


但是那琼楼玉宇,又太过凄冷。高处不胜寒。所谓知人论世,我们不妨联想苏轼当时的人生处境,感受他那一刻的心情。来到密州时,苏轼正值不惑之年,40岁是一个男人的盛年。虽然仕途多阻,令他有归去之意,但他并没有出世的决心,所以才会欲去又恐。


苏轼毕竟是苏轼,他并没有在这进退两难的困境中彷徨,达观是他一贯的风格。我们还记得在《前赤壁赋》中,当那位吹洞箫者感伤人生的短暂与虚无时,苏轼道:“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那也是一个月圆之夜。

月圆,人难圆。“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亮不似人,何以圆缺不定?月如无恨月长圆。月亮不应有恨,但为什么偏偏在人别离的时候圆,这岂不让人伤感?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在世,悲欢聚散,就像月的阴晴圆缺,都是很自然的事,自古以来,莫不如此。世界本无常。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尽管未能与家人团聚,但只要人长久,大家虽隔千山万水,也还可以共此明月,天涯咫尺。

本文转自公众号:新京报书评周刊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38751/465155730491.html

更多阅读

明月几时有两岸共婵娟 千里共婵娟的意思

昨天,2010年9月18日,是一个不平常的日子,79年前的这一天,日寇的铁蹄践踏了我们的东三省,使9.18成为了“国耻日”。昨天,又恰逢一年一度中秋佳节的前夕,北京育英·贝满校友老专家合唱团、中央音乐学院少年合唱团与台北蘭心合唱团以及日盛金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古诗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说明作者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当时虽已41岁,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

声明:《明月几时有诗朗诵配乐 中秋读诗|明月几时有:人月两难圆》为网友比目吻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