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业十四年(618年)李渊于长安建立唐朝。
唐钱币,唐朝时国家法定的通货。武德四年(621年),唐高祖废隋五铢钱,铸“开元通宝”,钱径八分,重二铢四丝,每十文重六斤四两。字为欧阳询所书。自此以后,“钱”成为“两”以下一级的重量单位。中国钱币由此改称通宝、元宝或重宝,不再以重量为名称,钱文也由篆书改为楷书为主。“开元通宝”轻重大小比较适中,便于流通。
一开元通宝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发行“开元通宝”,由书法家欧阳询题写,文字庄重、隽秀、挺拔,时称其工。其字在篆隶之间,其词先上后下,次右左读之(即直读,读作开元通宝)。自上及右回环读之(即旋读,读作开通元宝),其义亦通,流俗谓之开通元宝钱。”形制仍沿用秦方孔圆钱,每十文重一两,渐而成为我国的重要单位。其钱直径为八分,和24毫米,和汉五铢钱较为相近,重二铢,和4克左右。“开元通宝”种类达百余种。初唐开元通宝光背无文,中唐起钱背开始有星、月及其他纹饰,晚唐会昌开元则在钱背面加上钱局所在地名。在规格上,开元通宝基本是小平钱,但唐代也铸有少量“开元通宝”折十大钱,属开炉纪念性质,后代也有伪造。“元”字第二笔有左挑、右挑、双挑区分,其中又以后两者较少见。
除铜质开元通宝外,唐朝也铸造过金、银质开元通宝。(另外还有玳瑁、铁、铅等材质)这两种贵重金属币仅限皇家赏赐,供显贵玩赏,并不投入流通,因此存世量极小,尤其是金开元,更弥足珍贵。金开元通宝是仿铜开元通宝铸造,并不作为流通货币使用,为宫廷赏赐钱。
唐朝始终通行“开元通宝”,公元907年大唐终结,但“开元通宝”并未随之退出历史舞台。
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梁、后晋、闽、南汉、南唐、吴越等政权皆铸造和流通“开元通宝”,甚至在形制方面有所发展,如闽国王审知所铸“开元通宝”,比之唐代开元字体更为雄劲豪迈;南唐还铸出“开元通宝”对钱(即两枚钱币除书体不同外,在材质、大小、穿孔等方面完全一致,成双配对)分隶、篆两种钱文,是为中国对钱鼻祖;而吴越则铸出馏金“开元通宝”。
迟至宋初仍有“开元通宝”在铸造,如清源节度使陈洪进一方面清源不铸宋廷钱币以示其独立性,另一方面清源铸造开元钱又可在宋、吴越境内和海外贸易中通行无阻。此后,历代都有铸造所谓开元大钱,但这类开元钱主要是开炉钱或戏铸钱性质,类似近世纪念币的功能,不用于流通。“开元通宝”至此已融入中国文化之中。
清雍正年间两广偏远地区的市面上还有大量“开元通宝”流通,时清廷特准以“雍正通宝”兑换。事实上开元钱的流通一直持续到清末。此外日本奈良时代和越南吴朝皆仿制唐“开元通宝”,朝鲜的铸币虽钱文不一,但皆仿开元形制,从中折射出盛唐时代中华文明的巨大影响力.
二乾封泉宝 唐代稀见钱币之中的“乾封泉宝”,该钱为唐高宗李治乾封年间所铸,铸时仅八个月。唐朝政府速将其回笼销熔改铸开元通宝,这就是乾封泉宝存世不多的缘由。该钱之所以铸时仅八个月,有其特殊的历史原因。
乾封泉宝”钱为唐高宗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铸,是唐代第一枚年号钱。《新唐书·食货志》载,此钱“径寸,重二铢六分,以一当旧钱之十”。图为一枚从一唐代钱币窖藏中寻得的“乾封泉宝”钱,此钱铸制精美,字口深峻,钱身硬绿锈,径2.5厘米,穿宽0.7厘米,厚0.14厘米,重4.4克。唐代稀见钱币之中的“乾封泉宝”,该钱为唐高宗李治乾封年间所铸,铸时仅八个月。唐朝政府速将其回笼销熔改铸开元通宝,这就是乾封泉宝存世不多的缘由。
鉴别:面文“乾封泉宝”,背有“天、策、天府、天策”等,书体有楷书、隶书等。
三乾元重宝唐肃宗乾元元年七月,御史中丞奏请铸行“乾元重宝”,以乾元重宝一枚当开元通宝十枚。 乾元重宝折十,径2.7厘米,重5.97克,钱文隶书,顺读,书法精妙,有光背及背下俯月、朱雀、穿上或穿下祥云或星文的。政府于乾元二年铸行乾元重宝重轮钱,钱背面外廓双层,故叫“重轮钱”,以一当开元通宝五十文。重轮钱钱径3.5厘米,钱文隶书,顺读。这两种“重宝”在发行中不断减值,乾元重宝重轮钱流通至第二年,改为一当三十,开元通宝小平钱与当十钱皆以一当十,后再改与乾元重宝重轮大钱都以一当三,直至一当一行使。
到肃宗死后代宗继位时,便下令停铸大钱,独行开元通宝小钱。乾元重宝为圆形,内有方孔,铸有凸文“乾元重宝”四字,隶书直读。初铸轮廓深峻,后期较为轻小。宝应元年后所铸乾元小钱,背有星、月、祥云、瑞纹。乾元重宝初以1当开元通宝10,两种钱币同时流通。
唐朝唐代宗李豫大历年间(公元766年--779年)西北地区地方铸币,中原比较少见,面文旋读,直径为2.3厘米,重约3克,制作粗陋,铜色昏浊。隶书“大历元宝”四字旋读,书体朴实有力,有大小两种样式。如今存世量已较少,古泉珍品。分为:大历元宝 隶书 小平 光背 ;大历元宝 隶书 小平 背月; 大历元宝 隶书 小平 光背小样;大历元宝 隶书 小平 背月小样。
五会昌开元
唐代中期,至会昌年间,淮南(今扬州)节度使李绅率先铸造进呈一种背面铸有“昌”字的“开元通宝”钱,以纪年号“会昌”。于是朝廷下令各地州郡仿效淮南的做法,铸造背面有纪地文字的开元钱。这些背面有纪地文字的“开元通宝”钱,因铸造于唐代会昌年间,故后世通称之为“会昌开元”钱。
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朝廷下令各地所铸均于钱背增添地名,统称会昌开元。背文记有“昌、京(长安)、洛(洛阳)、益(成都)、荆(江陵)、襄(襄阳)、蓝(蓝田)、越(绍兴).、宣(宣城)、洪(南昌)、潭(长沙)、兖(兖州)、润(镇江)、鄂(武汉)、平(昌黎)、兴(兴平)、梁(汉中)、广(广州)、梓(三台)、福(福州)、桂(桂阳)、丹(晋城)、永(零陵)等23种,“永”字铸量最少,次为“丹福平桂”等。
会昌开元中还有一些特殊版别,也相当罕见,如“京”字反书,称反京;“福”字在背穿右的称右福;背穿右蓝、穿上下各有云文的称蓝三云;背穿右蓝、穿左大王、穿上下太平的称蓝大王;又有双重背文的如“京”字称双京;两个“蓝”称双蓝。
鉴定
开元通宝延续时间长,铸造地区广,要绝对断代、断地区实际上不可能,但可以大致加以鉴别:
1、初唐或唐官炉铸工精美,元字第一笔特短,元字第二笔有左挑、右挑、双挑、不挑四种流传少而伪品多,得壹钱特征是背有月纹、星月纹,光背者少。
2、唐肃宗铸乾元重宝,以一当十,径2.8厘米,重7克,又铸重轮乾元重宝,重22克,一当百。
3、代宗时又规定重宝、重轮均以一当一,便和开元钱一样大小,钱背也有星月纹,背有云雀纹者为古祥之意。代宗铸大历元宝,德宗铸建中通宝。此二币币存世少而铸作不精,中原少见而新疆地区屡见,说明其铸地、使用地即在当时西域地区。
4、懿宗时铸咸通玄宝,铸造时间极短,存世极少。
5、史料记载会昌开元约24种,是各州钱炉于钱背加盖“昌”字戮,与原文并不一致,且印记盖得十分随意,不规整。若发现文字秀丽规范,或背文有“扬”者,定为伪古。
想了解更多钱币收藏知识和市场行情,可关注“掌眼典藏”古玩拍卖网。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