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南大自主招生难倒一片考生
郑州大学自主招生“麻辣试题”
山寨“安徽大学”招生骗局
门槛提高致考生减少1/3
艺考难 从艺更难
敬请关注读书人网站http://www.reader8.cn
●张千帆,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宪法学会副会长,2011年和14位学者及社会人士向国务院递交了联合署名的《关于提请国务院审查并修改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的建议》,呼吁取消高考和招生工作中的考生户籍限制
部分参与发布民间版《随迁子女输入地高考方案》的家长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本报记者 王远征 摄
高考将至,学生们在教室里用标语激励自己。图/CFP
3月3日,列席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开幕式的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对媒体表示,高考改革方案“很快会出来”,甚至“用不了十个月。”此言一出,社会哗然。
如何兼顾北京家长和孩子利益的同时,不损害非京籍纳税人及其孩子的合法权益成为当前焦点问题。有家长清醒地认识到,异地高考之争,“不是一个群体和另一个群体的利益竞争,也不是一场零和游戏。从长远来看,大家都是受害者。”
高考地的两难选择
“我儿子已经上高二了,多半是赶不上了。”看到新闻,申益并没有松一口气。
2000年,作为某IT高新技术企业的引进人才,申益成为第一批北京工作居住证持有者在北京工作。“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孩子就在北京读书,因为有北京绿卡,在读中小学时享受市民待遇。”
“孩子小的时候,总想着离高考还早,以后政策就变了,没曾想一晃10多年过去了,还没任何松动。” 申益无奈地嘟囔。
申益目前最现实的难题是,如果政策不变,孩子明年就得回老家高考,而根据当地规定,有户籍但没有学籍的孩子只能以社会考生身份报名,不得报考提前录取院校、军校,“可儿子一心想进军校。”
与申益有着相同困扰的家长并不在少数。根据我国目前的高招制度,考生只能在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以北京为例,据北京市教委公布的数据,截至2011年秋季开学,义务教育阶段有47.8万多随迁子女。在现有政策下,这些孩子只能以借考形式参加中考,不能报考北京市高中,不得在京参加高考。
“但回老家也不行啊。”山东人张猷说,抛开家长的难处不说,孩子从生活上到学习上都很难适应,“各地高中教育方式不一样,甚至考试科目都有差别。而且交流都成问题,尤其是江浙一带,一口京片子的孩子回家连方言都听不懂。”
2006年,张猷被单位派到北京接手分公司的管理,“当时把老家的房子都卖了。” 姐姐的前车之鉴让张猷打定了主意,“绝不把孩子送回去。”
“我姐在北京呆了20多年,没有北京户口,儿子初中时转回山东。但没有家长管,老师又管不过来,加上这个阶段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叛逆、自制力不强,养成了很多坏毛病。无奈之下,孩子上高三时,我姐只好再回山东咬咬牙又买了套房,专门陪儿子读书。”类似的故事,在随迁子女家长的QQ群里还有很多。
“为什么孩子们从上幼儿园开始就在一起,长大了反而被划上了另类的印记呢?”2005年就带着5岁的儿子来北京的武涛说,从上幼儿园开始,同班家长就建了一个QQ群,她是群主,“大家在群里一起讨论报哪个兴趣班,周末去哪玩,关系很融洽,他们不知道我没有北京户口,我们生活在一起,感觉都一样。”
但武涛发现,现在上六年级的儿子早已明白了外地学生和本地学生的区别,比如外地孩子不能享受“一老一小”医保。“学校每年发医疗保险表,他会跟我说,妈妈,那个表我们不用填。”
“最近看电视,儿子看到留守儿童这个词,就问我是什么意思。为了方便理解,我说,以前在老家,对爸爸而言,你就是留守儿童。没想到,儿子低头想了想说,哦,那我很快又要成留守儿童了。”武涛听了很心疼,“户口就像卡在我们每个人头上的紧箍咒,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紧。我们以为孩子小不懂,其实他什么都明白。”
与武涛一样,申益和张猷都曾遭遇类似的情况,因为没有北京户口,有体育特长或音乐特长的孩子没法代表学校比赛,评三好生、优干也往往有诸多阻碍。
张猷有一次还因此去学校理论了一番,“孩子是学校的打击乐首席,有次参加大型演出,表演前没几天突然把我的孩子撤下了,换上了一个北京孩子。我气不过,去学校找老师。学校最终出了个折中方案,两个人的表演变成了3个人。”
张猷觉得,表演是小事,但孩子应该有被公平对待的权利,“我不想让他觉得,自己被划成了另一类人。”
尽管面临两难抉择,但多数城市新移民不会再返回原籍,因为相当一部分新移民的事业、家庭、不动产、交际圈均已扎根在迁入的城市,返回原籍面临着巨大的代价,有些孩子甚至因此“被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