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打通全身经络 怎样理解经络

怎样打通全身经络 怎样理解经络

        学过西医的人,大都否定经络的存在。理由很简单,在把人体解剖后,找不到这玩艺。他们觉得用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东西作为治病救人的依据,当然是不科学的。为此,他们便去攻击中医是“伪科学”。人们否定经络存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医自己都解释不清“经络是什么东西”。面对西医的质疑,中医要么无言以对,要么引用前人之说大谈“阴阳”、“五行”等等,自己都云里雾里地没弄清楚,当然说服不了别人。为此,中医在双方的攻防中一直处于绝对的劣势。

    经络是中医治病救人的理论基础,针灸也好,用药也罢,凡事必讲经络。我们的祖先早就非常明确地指出了经络和穴位的构成,并且以长期的、广泛的实践证明其是可信的、有效的。我们在承认中医药有效的同时,就无法否定经络的存在。如若不信,让中医扎上几针,立马应验。换句话说,我们的祖先已经证明了经络是存在的,除非能够证明古人所绘的经络图是虚构的,否则,我们便不应该去轻率地否定经络的存在。
    当然,古人并没有给我们讲清楚经络是什么东西,或者说将之神秘化了,最终使得后人都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但是,这并不能成为我们否定经络存在的理由。
    仅仅因为看不见经络的“形”,就否定经络的存在,不仅过于武断,也缺乏应有的“科学精神”。我们所应该做的,是本着所谓的“科学精神”去探究未知的事物,搞清楚“经络”到底是什么东东,而不应去贸然地否定古人的成果,对自己的祖先缺乏应有的尊重。
    其实,经络的本质问题,涉及到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哲学的根本区别,或者说,涉及到传统文化的定位,并不是一个中医所能讲得清楚的。
    所谓的“天人感应”,则是指将人类自身置于自然之中,将人类自身视为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从宏观的、整体的角度去感知和体悟世界万物。自然万物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如形体、颜色、声响、气味、磁场等等),向四周释放证明自身存在于世的信息,其中一部分能被人体所感应到,包括人类感官所能感知的一切信息,以及所引起的人体变化(如太阳黑子运动会使人产生焦躁情绪)。人类认识万物(包括人类自身)的过程,即其与自然相互交流的过程。
    中医作为一门具体学科,当然是以“天人合一”与“天人感应”思想作为哲学指导理论的。其基本假设是,在环境适宜的前提下,人是不会生病的,甚至不会衰老的。正是因为环境(即“天”)的变化,如季节、天气等等变化,能够被人体所“感应”到(不一定有明显的知觉),即所谓的“外邪入侵”,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中医是从宏观的、整体的角度去探究体外环境及体内环境的相互影响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并据此来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例如,中医所用的术语,如“热”、“毒”、“寒”、“风”、“湿”、“伤”等等,都集中体现了这一点。因此,中医并非不科学,而只是与西医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

    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便是“气”。我国古人认为“气”为万物形成之根本。大自然中“气”的运动,都有一定的规律,和相对固定的通道,如风向、寒流、暖流等。这些现象,一般是无形的,不能为人的视觉所感知,却能被人类的触觉所感知。
    人活着必须呼吸,也就是说,人体内也有气流在运动。体内气流运动并非仅限于呼吸系统,如同自然中水里有气一样,人体血肉中都有气。人体内气流运动的通道是什么样的呢?基于“天人感应”这一指导思想,我国古人就会去探究。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我们的祖先最终发现了这些人体内气流运行的路线,便是“经络”。
    那么,我们的祖先又是如何发现“经络”的呢?其中的关键在于“穴位”的发现。“穴位”的发现具有偶然性。例如,一个人伤着了合谷穴所在的地方,虽然手被划伤了很痛,但是同时,他却发现原先牙痛的症状减轻了,甚至消失了。于是,下次牙痛时,他便会去捏掐或刺破合谷穴所在的地方。这样的经验被推广应用后,人们便发现了合谷穴。经过成千上万年的这种积累过程,我们的祖先最终一个一个地发现了人体的“穴位”。当将这些不同的“穴位”连结起来,所得到的路线图,便是“经络”。
    如果说“经络”相当于自然界中寒流与暖流的路线的话,“穴位”则相当于自然界中存在的大大小小的风口。对这些风口施加 小小的影响,便会改变气流运动的强弱、方向等等,这就是针灸治病的原理所在。
    气是无形的,所以“经络”也是无形的。活人体内有气流在运行,死人则没有。构建在尸体解剖基础之上的西方医学,没能发现活人体内的气流运行,自然无法理解“经络”的存在。一些人据此来否定中医的科学性,实在是在卖弄自己的无知,十分地可笑。

    经络就是人体真气运行的通路。人体的真气,寅时从手太阴肺经开始,卯时到了手阳明大肠经、辰时到足阳明胃经、巳时到足太阴脾经、午时到手少阴心经、未时到手太阳小肠经、申时到足太阳膀胱经、酉时到足少阴肾经、戌时到手厥阴心包经、亥时到手少阳三焦经、子时一阳来复到足少阳胆经、丑时到足厥阴肝经,寅时又从肝经到肺经,一天24小时周行不殆,是一个“如环无端”的纵圆形结构。

       有人神神秘秘的说他在返真归零的状态时,就能够看见排列有序的人体经络,我是不相信的。这样吹嘘,自然就把一个真真切切的人体经络说成是“假”的了。诚然,虽然人体经络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我从几十年的中医治疗实践过程中,相信经络是肯定存在的!中医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源于远古,服务当今,在两千多年的医学长河中一直为保障中华民族的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医经络学说是中国人民在几千年实践中总结的精华。如果没有中医经络学说,当今中国人口不可能是世界之最。中医经络学说为中国人的繁延昌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大约二千五百年前,中国诞生了第一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在这部典籍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贯穿于全书,那就是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古人发现人体上有一些纵贯全身的路线,称之为经脉;又发现这些大干线上有一些分枝,在分枝上又有更细小的分枝,古人称这些分枝为络脉,“脉”是这种结构的总括概念。《内经》十分具体地,系统地,全面讲述了经络的循行分布、与脏腑关系、病候以及经络系统中经别,络脉、经筋、皮部的内容。还提出了经络的根结、标本、气街、四海等理论,成为指导我们火罐、推拿、针刺、艾灸及临床各科的重要依据。《黄帝内经》对经络系统及其功能的认识主要来自于长期的临床观察,也包含一些推理分析的结果和取类比象的描述。由于《黄帝内经》的概念体系是二千多年前的,确实给现代人理解它的思想内涵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此,从文献和实验等多个方面揭示古典经络概念的内涵,是中医研究者的任务。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医学家,《本草纲目》的作者李时珍(1518年-1593年)曾言:“任、督二脉,人身之子、午也。乃丹家阳火阴符升降之道,坎离水火交媾之乡。人身气血,往来循环,昼夜不停,医书有任、督,人能通此两脉,则百脉皆通。”说明他老人家也看重经络。

    中医有句广为人知的“行话”叫做“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如果哪条经脉不通或者说哪个地方气路不通,哪个地方就“痛”就有毛病。这说明什么?您哪有毛病哪儿才不通,只要没有毛病的地方,经络、气路都是“通”的!经络极敏感的人的经络固然是“通”的,经络极不敏感的人的经络也是“通”的,若不通,就会“痛”,就会有疾病。这是经络学说的又一层窗户纸,一捅就破。但千百年来,人们总在经络学说上兜圈子。

    实验证明经络能够沟通内外,联系肢体;运行气血,营养周身;抗御外邪,保卫机体。

一、沟通内外、网络全身

    《灵枢·海论》指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的协调与统一,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动,是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而实现的。经络中的经脉、经别与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纵横交错,入里出表,通上达下,联系人体各脏腑组织;经筋、皮部联系肢体筋肉皮肤;浮络和孙络联系人体各细微部分。这样,经络将人体联系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经络的联络沟通作用,还反映在经络具有传导功能。体表感受病邪和各种刺激,可传导于脏腑;脏腑的生理功能失常,亦可反映于体表。这些都是经络联络沟通作用的具体表现。

二、运行气血、协调阴阳
    《灵枢·本藏》指出:“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全身各组织器官只有得到气血的温养和濡润才能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能将营养物质输布到全身各组织脏器,使脏腑组织得以营养,筋骨得以濡润,关节得以通利。

三、抗御病邪、反映病症

    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经络“行血气”而使营卫之气密布周身,在内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在外抗御病邪,防止内侵。外邪侵犯人体由表及里,先从皮毛开始。卫气充实于络脉,络脉散布于全身而密布于皮部,当外邪侵犯机体时,卫气首当其冲发挥其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屏障作用。

四、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应用针灸等治法要讲究“调气”,要明了经络的通路。针刺时的“得气”和“行气”现象是经络传导感应现象的表现。《灵枢?九针十二原》还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要取得疗效,针刺时首先要“得气”,再“行气”,最后“气至”,亦即“气至病所”得气、行气、气至是针刺传导感应的全过程,是针刺取得疗效的关键。可见,针刺调整虚实是通过传导感应而实现的,而针刺感应是在经络中传导的。经络在针或灸的刺激下,可起到双向调节作用,使之向着有利于机体恢复的方向转化。临床及实验研究表明,经络对机体各个系统和器官都能发挥多方面,多环节,多途径的调整作用。

    经络就像是人体四通八达的网络,在正常情况下能运行气血,协调阴阳,传递信息到人体各部。当发生气血不和及阴阳失衡等病症时也是通过经络将疾病的信息反映出来。针灸等治法是通过激发经络本身的功能,疏通经气的传导,使机体阴阳处于平衡状态。如《灵枢?刺节真邪》所言:“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平复”。

    我们常常会被手足各自的三阴三阳的“走势”弄得很纠结。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这概括说明了十二经脉的分布特点,内部隶属于脏腑,外部分布于躯体。经络作为运行气血的通道,是以十一经脉为主,其“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将人体内外连贯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手太阴肺经:主要分布在上肢内侧前缘,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手阳明大肠经:主要分布在上肢外侧前缘,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足阳明胃经:主要分布在头面、胸腹第二侧线及下肢外侧前缘,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足太阴脾经:主要分布在胸腹任脉旁开第二侧线及下肢内侧前缘, 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 分布其外部。 
    手少阴心经:主要分布在上肢内侧后缘,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手太阳小肠经:主要分布在上肢外侧后缘,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足太阳膀胱经:主要分布在腰背第一、二侧线及下肢外侧后缘,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 布其外部。 
    足少阴肾经:主要分布在下肢内侧后缘及胸腹第一侧线,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手厥阴心包经:主要分布在上肢内侧中间,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手少阳三焦经:主要分布在上肢 外侧中间,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足少阳胆经:主要分布在下肢的 外侧中间,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足厥阴肝经:主要分布在下肢内 侧的中间,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循行走向是: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正如 《灵枢·逆顺肥瘦》所载:“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经络的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别道奇行”,故称“奇 经”。     如果说十二正经是长江黄河,奇经八脉就是洞庭湖鄱阳湖等大湖。这是什么意思呢?十二正经的真气充足,就会如长江黄河的水量充足般会“溢”到奇经八脉这八个大湖里储藏起来。大江大河的水量不足,湖泊就不会有足够的储水量,大自然如此,人体也如此。如果奇经八脉没有足够的真气,人体可就容易生大病了。奇经八脉如果伤着了,是非常难治的,因为很少有药物可以直接进入奇经八脉。奇经八脉为什么叫奇经八脉?因为十二正经是手三阴对手三阳,足三阴对足三阳,都是成“对”的,奇经八脉则都是独立的,所以叫“奇”   任脉,主管全身的阴脉,这条阴脉之海,一般医书都是这样描述它的起止路线:“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事实上,能看得到经络的人会发现,任脉常常是随着我们的呼气下降,从两目到人中到咽喉一路往下到会阴穴,当然,它也可以“倒”过来,从中极(肚脐下约四指处)向会阴下行再上毛际一路往上。这条经脉有三个小周天训练的大穴:膻中、关元、会阴(即中丹田、下丹田和会阴穴所在区域),这三个大穴如果“通”了,连成一线,小周天就算“通”了一半了。
  任脉上还有一个重要“穴位”:人中、肚脐和颐。“人中”,顾名思义,是“人体的中心”,因为它连接着任督二脉,连接人体的阴阳,所以一般急救,人们都懂得掐掐“人中”,晕倒的人就会醒来。古传中医有一个急救密法,对刚刚晕死过去的人,往心脏的方向用力揉按鱼际(手掌里面,拇指根部至腕关节中那块肌肉隆起的外侧肌群),同时用力掐人中,刚刚晕死过去的人就能活回来。   督脉,总督全身的阳脉。为什么身体前方的任脉反而是“阴”,后背的督脉却是“阳”呢?用达尔文的猴子变人论来看比较好理解,爬行动物都是背部对着太阳的,正对着太阳的地方,自然是“阳”,正背着太阳的,就是“阴”。当然,达尔文未必正确,大家也可以理解为人在田地里劳动时,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背部正对着太阳,所以脊椎骨的这条经脉——督脉,是全身的“阳脉之海”。医书一般这样描述督脉的起止:“起于下极之输,并于脊里,上至风俯入脑,上巅,循额至鼻柱”。如果小周天“通”了,返观内察,便可见督脉随着我们的吸气上升。于一呼一吸之间,吸气督脉的真气由下而上,沿着脊椎骨上行到头顶,接着往下行至人中,呼气,人体中气从人中一路往下一路至会阴。按古传中医的说法,督脉上有小周天上的六大穴位:尾闾、命门、大椎、玉枕、百会、上丹田。这六个大穴道如果“通”了,连成一线,就是督脉“通”了。这就是为什么古人管“通”周天叫做“通督”,毕竟督脉上的大穴比任脉多了一倍。《庄子·养生主》中有句话叫“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历代注释《庄子》多见乱注一通,其实庄子说的就是这条督脉。有点类似西医所说的中枢神经。我们从小就知道“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直立行走和能够用手劳动”,古传中医则认为,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这条督脉是直立的,人体的脊椎骨是直立的,上面左右两侧挂满了五脏六腑,前后循行着任督二脉,如果能保证真气在这条督脉上通行无阻,可以直接强肾、补脑,使人得以颐养天年。那么这条督脉确切位置在哪里呢?千古以来很少人说得清楚。甚至那些能“返观内察”的人,也有不同意见。但总不离脊椎这条人体中枢,我比较认同的督脉位置,是在脊椎骨的骨髓中间那条比头发还细的“线”——这是普通人的督脉,经络极敏感的人,督脉相对宽、粗些,而修行有素、精气很足的人,则更宽大些。
  冲脉,是我们五脏六腑十二正经的海,我们的五脏六腑都领授着这条经脉的气血濡养。返观内察这条经脉,可见其随我们的吸气上升。起于小腹,下出于会阴,向上行于脊椎之内,其外行者经气冲于足少阴肾经交会,沿腹部两侧,女人到胸部就散开(所以女人胸大与否就看这里真气是否充足),男人则继续上行达咽喉,环绕口唇。女人胸部大小、男人胡须多寡,都取决这条经脉!如果女子胸部小,往往会长“胡子”,就是这条冲脉(也叫太冲脉)不够通畅。
奇经八脉还有五条:    1)阴维脉,随吸气上升,起于小腿内侧,沿着大腿内侧上行到腹部,与足太阴脾经相合,过胸部与任脉相会与颈部。     2)阳维脉,随吸气上升。起于足跟外侧,向上经过外踝,沿着足少阳胆经上行髋关节部位,经肋后侧,从腋窝后上肩膀,行至前额,再到项后合于督脉。阴阳维两条经脉负责联系于调节六条阴经和六条阳经,因而有调节气血盛衰的作用。  
  3)阴跷脉,随吸气上升,起于足舟骨的后方,上行内踝的上面,向上直行至大腿内侧,经过阴部向上沿着胸部内侧,进入锁骨上窝,上经人迎的前面,过额部,到目内角,与足太阳膀胱经和阳跷脉相会合。4)阳跷脉,随吸气上升,起于足跟外侧,经外踝上行腓骨后缘,沿着股部外侧和肋后上肩膀,过颈部上挟口角,进入目内角,与阴跷脉会合。这两条经脉共同主管眼睛的开合和下肢的运动。所以这两条经脉如果“通”了,也可以治疗失眠和下肢不灵活。  
  5)带脉。这条经脉最有特色,其它经脉都是“纵”向的,只有这条带脉是“横”的,它的具体位置,差不多就是我们穿裤子系皮带的那一圈。它起于季肋部的下面,斜向下到五枢、带脉、维道穴,这三个穴位刚好“压”在胆经上,带“横”着绕身一周。起到“约束”全身其它经脉的作用。这条经脉对女子尤其重要,差不多可以说,凡是妇科病,都与任、冲、带脉有关。古人常用带脉来调经止带、疏通肝气、化解淤积。现代从事中医、养生的人,提起带脉,多着墨不多,一言带过。古传中医有专门的密法理“通”这条带脉,前段时间有网友提到他的小孙子有水疝,敲打带脉,有利于消除小腹肥肉、防治妇科疾病和治疗小儿疝气。方法很简单:把皮带抽了,自然站立,两手握空心拳,用后溪穴沿着腰带来回捶打108下。  

下面是奇经八脉的循行路线:


1、督脉 
    循行:① 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阴部,② 向后行于脊柱的内部,③上达项后风府,进入脑内,④ 上行巅顶,⑤沿前额下行至鼻柱。 
主要病候:脊柱强痛,角弓反张等症。 
交会腧穴:长强,陶道、大椎,哑门、风府、脑户、百会、水沟,神庭 
2、任脉 
    循行:① 起于小腹内,下出会阴部,② 向上行于阴毛部,③ 沿着腹内,向上经过关元等穴,④ 到达咽喉部,⑤ 上行环绕口唇,⑥ 经过面部,⑦ 进入目眶下(承泣穴属足阳明胃经) 
主要病候:疝气,带下,腹中结块等证。 
交会腧穴:会阴、曲骨、中极、关元、阴交、下脘、中脘、上脘、天突、廉泉、承浆。 
3、冲脉 
    循行:① 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阴部,② 向上行于脊柱内,③ 其外行者经气冲与足少阴经交会,沿着腹部两侧,④ 上达咽喉,⑤ 环绕口唇。 
主要病候:腹部气逆而拘急。 
交会腧穴:会阴,阴交;气冲;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都、通谷、幽门。 
4、带脉 
    循行:① 起于季胁部的下面,斜向下行到带脉、五枢,维道穴,② 横行绕身一周。 
主要病候:腹满,腰部觉冷如坐水中。 
交会腧穴:带脉、五枢、维道。 
5、阴维脉 
    循行:① 起于小腹内侧,② 沿大腿内侧上行到腹部,③ 与足太阴经相合,④ 过胸部,⑤ 与任脉会于颈部。 
主要病候:心痛,忧郁。 
交会腧穴:筑宾;府舍,大横、腹哀;期门;天突、廉泉。 
6、阳维脉 
    循行:① 起于足跟外侧,② 向上经过外踝,③ 沿足少阳经上行髋关节部,④ 经胁肋后侧,⑤ 从腋后上肩,⑥ 至前额,⑦ 再到项后,合于督脉。 
主要病候:恶寒发热,腰疼。 
交会腧穴:金门;阳交;臑俞;天髎;肩井;头维;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风府、哑门。 
7、阴蹻脉 
    循行:①起于足舟骨的后方,②上行内踝的上面,③直上沿大腿内侧,④经过阴部,⑤向上沿胸部内侧,⑥进入锁骨上窝,⑦上经人迎的前面,⑧过颧部,⑨到目内眦,与足太阳经和阳蹻脉相会合。 
主要病候:多眠、癃闭,足内翻等证。 
交会腧穴:照海、交信;睛明。 
8、阳蹻脉 
    循行:① 起于足跟外侧,② 经外踝上行腓骨后缘,没股部外侧和胁后上肩,过颈部上挟口角,进入目内眦,与阴蹻脉会合,再沿足太阳经上额,③ 与足少阳经合于风池。 
主要病候:目痛从内眦始,不眠,足外翻等证。 
交会腧穴:申脉、仆参、跗阳;居髎;臑俞;肩髃、巨骨;天髎;地仓、巨髎、承泣;睛明;风池。

另外,历代医、道两家,都有丹田位置的争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是所有的“争议”都是围绕着“肚脐”来,不管是“脐下三寸”还是“脐下四指”还是“前三后七”,无不是围绕肚脐来说事儿,可见肚脐的位置,对医道两家都特别重要。其实,宏观点看,把丹田的位置理解为“肚脐周围”就行。中医常教人用艾草熏肚脐,培育壮大丹田之气,道理就在这里。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39151/902925776062.html

更多阅读

怎样理解换手率是什么意思? 换手率是什么意思

怎样理解换手率是什么意思? 1、 换手率是指个股日成交量与其流通盘的比值,它反映了个股的活跃程度,在实战操作之中,对量的研判是非常重要的,换手率是值得长期关注的指标。其原理和方法: 大家知道,热门股的重要特征是股价表现活跃、成交量

什么是中国梦,怎样理解中国梦 怎样理解实现中国梦

什么是中国梦,怎样理解中国梦内容提要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开始了屈辱的历史,从此也开始了民族复兴的历史,也就是开始了中国梦的历史。  □回顾近代以来的历史,可以看得很清楚。孙中山先生提出了“振兴中华

怎样理解0是不是最小的偶数 最小的偶数是多少

怎样理解0是不是最小的偶数最小的偶数是()。到底答案是不是0?一时让我们几位老师拿不定主意。怎样理解0是不是最小的偶数呢?在教人教版教材的时候,教材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偶数,因为0也能被2整除,所以0也是偶数(人教版第

声明:《怎样打通全身经络 怎样理解经络》为网友退不出回忆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