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麦兵营位于红岛路5号,现中国海洋大学校园内。德国侵占青岛时期,兵营共建有营房四座,是在清军“嵩武兵营”旧址上建筑的。第一、二营房建于1903-1905年,第三、四营房建于1906-1909年,均由德国汉堡阿尔托纳区F·H·Y施密特公司设计施工,耗资约50万马克。营房建筑古典构图,作横三段纵五段划分,中央与两端突出阶梯形山花作重点装饰,明显带有19世纪末期欧洲建筑的手法,门窗为四分阶段圆券,是当时青岛德国建筑的常用手法;而密排工字钢梁,中间填以三合土的楼层构造则是当时青岛德国建筑习见的构造技术。大楼主体为3层楼房建筑,另有阁楼和地下室。地下室多为一层,但前排左侧楼房(第一主楼)地下室则为二层。每座大楼设计有三道大门,楼内为内走廊,高大宽敞。走廊两侧为士兵宿舍,房间窗户高大,多为拱型,宽敞明亮。每间房舍外面走廊墙体上镶嵌一个木制枪橱,以储藏架设枪械。另外还建有会议室、卫生间等附属设施。楼内楼梯为花岗岩条石拼接,设计精巧,坚固美观。在大楼山墙上镶嵌着古代兵器“矛”与“盾”的标志。这四座营房的平面分别是"H"型,围成一练兵场。营房的阶梯式山墙山花及新哥特式的装饰为当时德国兵营建筑的通例。先期完工的两座兵营的山墙、山花、墙基和外廊护栏均用花岗粗石砌成,后来日本建造的另外两座楼房兵营的外形、结构则较简单。营房的南面筑敞廊,营房均建有同宿舍和厕所分开的盥洗室。
日德战争时,俾斯麦兵营成为青岛德军战时总指挥部。德军战败投降,日本取代德国侵占青岛。俾斯麦兵营为日本青岛守备军占用,更名为万年兵营。1922年12月10日国民政府收回青岛后,俾斯麦兵营更名为青岛兵营,由参加接收青岛主权的国民党陆军第5师第10旅用作驻地。
1924年5月,由胶澳督办公署支持、实业界集资筹办私立青岛大学,校址选定原德国俾斯麦兵营。 校长由胶澳督办高恩洪兼任。自此,这里又历经国立青岛大学、山东大学、山东海洋学院、青岛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的变迁,成就了从兵营到学府的百年传奇。
游后感言:从德国兵营到大学,这种变迁在国内众学府中也算独树一帜。
推荐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