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改”推行五年,始终引人关注。五年来,政府相继出台了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推动城市公立医院改革,取消药品加成等一系列政策,力图改善患者的就医现状,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但同时,“新医改”在努力补齐医疗服务体系的各种“短板”的同时,也凸显出新的“短板”。
2015年7月,正值又一批医改政策整装待发之际,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了《中国医改发展报告(2009-2014)》(简称报告)。报告指出,“新医改”总体进展良好,改革成效逐步显现,居民健康状况持续改善,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显著增强,但也表现出对“人”的重视不够这一短板,影响了改革效果的实现。
至于“新医改”对哪些的“人”的重视不够,该如何做才能体现对“人”的重视等问题,7月23日上午,参与报告研究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曾益新,在接受财新记者采访时做出了解答。曾益新表示,所谓的“人”主要指医生,尤其是基层医生。
回顾中国“新医改”实施以来医疗卫生状况的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改变尤为明显。曾益新指出,经过政府的努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硬件方面确实改变很大,但是人这方面的因素相对地变化小一些”,“房子建起来了,设备有了”,基层全科医生还没有完全到位。
医生缺乏是基层医疗做不强的关键
医生的缺乏,正是基层医疗做不强的根本症结所在,更是中国分级诊疗难以全面推行的关键原因。在曾益新看来,分级诊疗的目的在于分流大医院的患者,让大部分患者在家门口就能看上病。一个合理的医疗体系内,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各司其职,患者的小病小痛可在基层得到处理,严重的病症或者疑难杂症才需要到大医院解决。
可当下中国的情况是,大部分患者宁可花费更高的成本,挤在大医院排长队,也不愿前往基层的医疗机构。由此,患者的就医体验较差,而大医院的医生的工作负担加重,由此也容易引发医患矛盾。
“分级诊疗,基层得有人托住患者”
“能够真正起到健康守门人的作用”,“守门是靠人去守,不是靠设备去守,更不是靠房子去守”。曾益新认为,靠医疗保险来引导病人分级诊疗固然重要,但医生到位是分级诊疗的前提,没有好的医生,即便取消大医院门诊、强制患者去基层,也不会有好的结果。
因此,曾益新建议,医改下一步要加强对基层医生的关注,而这种关注首先要从改善医生待遇做起。他指出,很多医生不愿意下到基层,主要原因就是“前途不够光明”。一方面,基层医生得不到与工作相匹配的物质回报,另一方面,他们也得不到应有的社会认同。
如果能为基层医生建立一个合理的价值回报体系,让他们得到足够好的待遇,看到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和职级晋升空间,那么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会大大提高,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医学毕业生愿意下到基层。
关于回报对基层医生的激励作用,曾益新举了一个具体的例子。据曾益新介绍,美国著名医疗集团凯撒医疗集团创业之初,曾是南加州一个有几千工人的工地附近开设的诊所,但问题是没人受伤时,医生护士就没有收入,而有人受伤其本人承担全部治疗费用又显得很昂贵。于是他们建立了一个新制度:每个工人预交1.5美元的费用作为工伤治疗的费用,保证医生护士有固定收入,万一受伤了,就用大家筹集的钱免费治疗;更主要的是,医生和护士会主动去巡查工地,捡钉子、捡铁片,开展“工伤预防”,因为工伤少了,治疗花费就少,结余的钱分配给医生护士就多,从而形成了多赢的局面。
曾益新认为,中国的基层医务人员也需要有一个激励机制,通过合理回报来激励基层医务人员主动做“捡钉子”的工作,即开展公共卫生、健康管理、及时处理小病急病、合理转诊疑难重病。这种工作的社会效益是极其巨大的,不亚于大医院医生的工作的价值,应该得到社会全方位的回报。
延伸阅读:聚焦医改扎实推进 确保完成年度任务助力深化医改 打造管理式健康医疗服务甘肃中医特色医改 看病费用全国最低医改后三级医院门急诊量降13%福建医改“三明样本”点赞 注重中医改“痛点”福建三明 多套组合拳击中医改“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