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镇远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23)传统风貌型 贵州镇远

        镇远者,“远镇一方”也。“山水古城,流光镇远”。有人说“镇远是一幅画”,是一幅“朴素中见珍奇,淡雅中显神韵”的水墨画,一点不过誉。镇远县隶属黔东南州,位于贵州省东部武陵山区,是贵州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是贵州的东大门,素有“滇楚锁钥、黔东门户”之称。两千多年历史的古镇,依河而建,远观颇似太极图,融佛、儒、道三教文化内涵于一炉,各种古巷道、古民居、古码头相映成趣。

 

  历史溯源

  镇远是座历史悠久的苗乡古城。西汉时属武陵郡。汉高祖五年始设沅阳县。隋、唐置梓姜县。宋高祖绍兴元年置镇远州。元世祖至元十八年,置镇远沿边溪洞招讨司,后改为军民总管府。明洪武五年改置镇远州,隶属湖广。永乐十一年置镇远府,隶属贵州。清袭明制。民国初,置镇远道。1949年11月8日镇远解放,为镇远专员公署驻地。1956年建立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为自治州首府。1958年州府迁往凯里,改镇远为县。1986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据史书记载,镇远古称"竖眼大田溪洞",属"鬼方"。从夏到商,世居着荆、梁二州的西南,泛称"荆蛮"。追本溯源,古代的镇远,地处历史上"五溪蛮"和"百越人"聚居的结合部。宋绍定元年,公元1226年,赐名镇远州,"镇远"这一名称从此沿用至今。

 

  历史积淀

  古城镇远,自秦召王30年设县开始,至今已有2280多年的置县历史,其中1300多年作为府、道、专署所在地,198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使镇远积淀了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众多瑰丽的文物古迹和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现已形成了五张国家级旅游品牌,即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镇远、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舞阳河、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龙洞古建筑群、日本在华反战同盟“和平村”旧址、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铁溪景区,另外还有省级风景名胜区高过河,以及保持明清风貌的古民居、古巷道、古码头等省、县级文物古迹160余处。城内氵舞阳河自西向东呈“S”型蜿蜒贯通全城,形成了“九山抱一水,一水分两城”、山水城浑然一体、天人合一的独特的太极图古城风貌,被中外游客誉为“东方威尼斯”。

  镇远是一座“以军兴商”的城市,是一座“移民”的城市,是一座多元文化交融的城市。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镇远自古以来就以“欲据滇楚、必占镇远”,“欲通云贵、先守镇远”的政治、军事要地著称于世,素有“滇楚锁钥、黔东门户”之称。历史上曾经屯兵2.8万,供奉白起、王翦、廉颇、李牧四大“东方战神”的四官殿以及石屏山上的古长城和众多的关、屯、堡等就是历史的鉴证。镇远也是湘楚中原西通滇黔至缅甸、印度等东南亚国家“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明清时期衍升为黔东地区政治、军事、商业、文化的中心,历史上的“八大会馆”、“十二戏楼”至今仍有部分保存完好。长期以来,中原文化、地方民族文化、域外各国文化在这里相互渗透、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包容性文化,有“传统文化迷宫”之称。至今这里还仍保存着几百年前民风古朴、服饰依旧、寨寨有长号、户户吹唢呐的尚寨乡土家族部落,“三月三”侗族情人节,“九月九”苗家丰收节等民族传统节日活动,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客。

  镇远是中国民族重工业的发祥地。李鸿章、张之洞在“洋务运动”中创办的股份制企业——青溪铁厂,比武汉汉阳钢厂还早三年,“天字第1号”钢锭现仍存放在镇远。

 

  旅游文化

  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境内文物古迹众多,自然风光优美,民族风情浓郁。

      镇远是中国山地贴崖建筑文化博物馆。城内古街古巷曲径通幽,石桥城垣错落有致,碧水晨雾姿态万千,春江渔火诗意盎然,有雄伟奇特、蜚声中外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龙洞古建筑群和明清古民居、古巷道、古码头、古城垣等160余处,观赏价值与科考价值俱高。其建筑风格为青砖黛瓦、高封火墙、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每一块青石板、每一块青砖都记载历史遗迹,泣诉着千年古镇的沧桑。古朴典雅的古城风貌,吸引了众多海内外建筑、艺术专家、学者前来考察写生。

  镇远是“山雄水美”之地。雄伟绝壁石屏山蜿如雄狮昂首挺胸,姿势嵬嵬傲然,碧水如诗,舞阳河如一条凝碧的玉带,呈“S”型蜿蜒贯通全城,山水城浑然一体倒影成画,构成了太极图上的石屏巨镇,形成了“九山抱一城,一水分府卫”的独特风貌,被中外游客誉为“东方威尼斯”。还有风景秀丽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舞阳河,神秘幽邃的省级风景名胜区高挂河和吴敬梓笔下《儒林外史》第四十三回中描述的龙神嫁妹(铁溪景区)之地。已孕育出四张国家级旅游品牌,即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镇远、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舞阳河、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龙洞、国家级舞阳河镇远水利旅游风景区。

  镇远是西南大都会,是明清中央政府进军东南亚必经之路,也曾是商业物资集散地。自从徽商、湖南中区文化渗透进来后,盐船争流,商贾如云,历史上形成的八大会馆、十二戏楼,吸引了逐利而居的商人,由军事重镇演变为商业都市,当年远古的商业物流、船只航运、码头、海关税收居贵州第四位,构成西南“清明上河图”的繁荣景象,充满财气,是富庶之地,如今仍完整保留的江西会馆、福建会馆和府城大码头、禹门码头、冲子口码头、天后宫码头、上北门等码头,可以说是这段繁盛历史的见证。

  镇远是一座充满崇尚山水、崇尚文明、崇尚文化、崇尚和谐精神基调的古城。长期以来,中原文化、地方民族文化、域外各国文化在这里相互渗透、交融,形成了独特包容性文化,有“传统文化迷宫”之称,青龙洞留下的富有哲理的格言、对联等可佐证。当时地方京剧、花灯戏、河灯、社火的繁荣,商业与军事的格局合理,城外防御军事体系浑然天成,体现了“威镇远方军事的强驽之首”而“云南丽江之末”的军事演变过程。充分发挥了雄霸黔东大门军事堡垒和中国南丝绸之路作用。而今镇远人民仍保持着质朴、淳厚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每年举行各种民间传统活动,如:“三月三”、“九月九”等。其中源自明代的端阳龙舟文化节,以舞阳河为赛场,极具盛况,久负盛名,充分展示出“歌舞地”[吴敬梓《儒林外史》语]的古朴绚丽风采。民间传统活动的兴盛,反映了镇远经济文化的繁荣。

  镇远古城历经千载沧桑,至今城址未变,古韵悠然。与时俱进的镇远人民立足当代,秉承历史,充分利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龙洞古建筑群、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舞阳河、国家级舞阳河镇远水利旅游风景区和贵州青酒这五大无形资产,确立了富民强县建市中心目标,狠抓交通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工业和旅游业三大产业带,唱响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山藏洞窖青酒城、黔东工业园区、中国喀斯特山乡优质牛业四张特色品牌,建好电能、冶金、青酒、旅游、特色农业五大支柱产业发展思路。切实转变观念,着力培育旅游经济,以历史文化为载体,以建筑文化、宗教文化、会馆文化、河商文化、军旅文化和民俗文化为主线,以人文景观、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为特色,坚持古典与现代并存,发展与保护兼顾,实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跟进、全民参与,广辟融资渠道,切实加大文物古迹保护的投入,深挖历史文化内涵,全面实施旅游开发带动战略,重塑文化大县,打好“中国苗疆古城”旅游品牌,构筑“充满经济活力,富有文化特色,人居环境优良”和“水在城中,城在山中,山在林中,林在园中,人在景中”的山水园林古城和中国西南明清影视城。充分发挥名城旅游经济效应,推进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发展。

 

  主要旅游景点

  舞阳河风景区

  舞阳河风景区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所辖的镇远、施秉、黄平三县境内。面积625平方公里,分为历史名城镇远、铁溪、上、下舞阳、云台山、杉木河、黑冲、飞云崖、旧州古镇、重安江十大景区共394个景点。是我国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民族风情为一体的全方位、多层次、高品位的风景名胜区。是中国国务院1998年审定公布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舞阳河以高峡平湖、瀑泉飞流、喀斯特为主体;山色水韵风光迷人。“破镜重圆”半含水中半露峥嵘;鸳鸯夫妻结队戏水,情深意浓;奇妙的三叠水、珠落玉盘直泻深潭;喊泉神灵有喊必应,呼之水出、止呼水隐;石峰神形如“孔雀开屏”、形态逼真;“大圣师徒”前往探幽,忙里偷闲,整个景区一湾一画,一步一景,令游人忘返留连。

 

  千年镇远城

  国家重点历史文化名城镇远距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城内古迹比比皆是,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0余种。在号称黔南第一洞天的飞云崖,明代王阳明,清代林则徐、何绍基等历史名人曾于此留迹,今存碑刻摩崖甚多。镇远古镇位于舞阳河畔,四周皆山。河水蜿蜒,绕了一个巨大的“S”形太极图,将城区一分为二,北岸为旧府城,南岸为旧卫城,远观颇似太极图。自明至清,更是府(州)卫(县)同城,县置南岸“鱼眼”称卫城,府设北岸“鱼眼”称府城,如此阴阳合一的太极城市形态,堪称得天之独厚。两城池皆为明代所建,现尚存部分城墙和城门。城内外古建筑、传统民居、历史码头数量颇多。城东的青龙洞,是一组规模极其宏大的明清宗教建筑群,其间既有佛教寺庙,又有道教宫观和儒家祠庙,三教合一,蔚为壮观。此外,沿舞阳河畔还有天后宫、吴王洞、石屏山、铁溪等旅游景点。这就是太极古镇——镇远古城。

  镇远古城占地3.1平方公里,古城有八大会馆、四洞、八祠、九庙、十二码头与府卫古城洹,吴王洞、四宫殿、古全井、古戏楼等名胜古迹近200多处。主要历史名胜包括青龙洞,中元婵院,万寿宫,祝圣桥,香炉岩,天后宫,府卫古城洹,吴王洞,四宫殿(东方战神庙),和平村,周达文故居,古城中的寺庙、庵堂、馆祠、亭阁、宫阙、古民居、古巷道、古码头等。镇远古城是一个完全由名胜古迹集成的“传统文化迷宫”。

  镇远古镇是一个多元化融合的古城,汉民族与侗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和睦相处,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闽粤文化、土著文化与城外文化的融汇,使镇远成为多民族、多宗教、多社会的博物馆,被专家称为“世界文化保护圈”。

  镇远古镇的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6.4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秋温煦。

  镇远古镇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被誉为“传统文化的迷宫”、“自然与文化的完美结合的胜地”。集文化名城、名山丽水、自然文化、民族分情为一体。因此也被誉为“完美的山水古城、难得的度假胜地”。

 

  镇远古民居

  镇远古民居既有江南庭院的风貌,又有山地建筑的布局,这种江南与山的的完美结合,使镇远的民居建筑的布局,这种江南与山地的完美结合,使镇远的名居成为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其中“歪门邪道”是镇远的民居建筑中独具特色之处。

  镇远古巷道

  镇远古城古巷道狭长幽深,其结构错综复杂,有石牌坊巷、四方井享、复兴享、仁寿巷、冲子巷、米码头巷、紫宝阁巷、陈家井巷。这些交叉衔连、互相达通的巷子,组成了镇远古城生生相息的血脉。古井遍布全程、形状各异、有圆有方。有的形如猪槽,有清澈见地的自然浅井,也有深达余丈的吊井。较有名的四方井、猪槽井、琵琶井、陈家井、园觉井、南门沟味井等。古井春夏秋冬盛泽不涸,且水质极佳,甘冽爽口。

 

  苗侗两族大村寨

贵州镇远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23)传统风貌型 贵州镇远

  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是全国最大的苗族村寨,全寨1200多户、6000余人,苗族占99%。黎平肇兴侗寨有900多户人家、3800余人,故有“侗乡第一寨”之称。全寨有5个家族,每个家族有一座鼓楼,共5座鼓楼、5座花桥、5座侗戏楼,这些极富侗族建筑特点的建筑物至今保存完好。

 

  激情杉木河

  景区以清澈晶亮的泉水、险峻嵯峨的峰丛为主体,具有“雄、秀、幽、奇”自然特色。步入景区,河床白砂铺垫,砂丘一尘不染;水中鳌蟹结队,鱼虾自由遨游;两岸悬壁藤蔓,古树临空舒展;千年古峡一派生机盎然。杉木河自助漂流回归自然,妙趣横生有惊无险,是贵州东线兴起绿色生态旅游的热点,是人与自然情深和谐一脉相依的绝世经典。

 

  古朴青龙洞

  青龙洞古建筑群位于镇远古镇城东中河山,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曾几度毁于兵、火,几度修复,古建筑群经历代修建始成现代规模,至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共有单体建筑40座,占地面积2.1万平方米,现存建筑总面积6665平方米。它由青龙洞、中元洞、紫阳洞、万寿宫、香炉岩、祝圣桥等多组建筑物组成,布局奇巧、工艺精堪。集儒、道、佛、会馆、桥梁及绎道建筑文化于一身;分别采用了“吊”、“借”、“附”、“嵌”、“筑”等多种工艺,硬是在一段悬崖上筑出中元洞、紫阳洞、青龙洞、万寿宫等一片阁楼洞天。

  由于坐落在舞阳河畔残岩断崖绝壁,千仞仰望,如悬空殿宇,层层叠叠,极为壮观,堪称黔东一绝。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龙洞背靠青山,面临绿水,贴壁临空,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翘翼飞檐、雕梁画栋。这些古建筑依山因地,与悬崖、古木、藤萝、岩畔、溶洞天然合成,融为一体,真是巧夺天工。既有临江远眺的吊脚楼,也有恬静幽邃的寺院禅台,有朗朗书声的学子院,更有锣鼓喧天的戏台,集天下山水楼阁荟萃为一方。

  整个建筑群重重叠叠参差不齐,纵横有致,沿庭院小径漫步,登斯楼而极目,如临海市蜃楼,蓬莱仙岛。为江南汉地建筑与西南少数民族山地建筑文化相结合的绝妙典范。有“西南悬空寺”之称,是贵州省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原生态高过河景区

  高过河自然风景区是一个鲜为人知而又充满野趣神韵的旅游处女地,位于镇远北部羊场与尚寨乡的洞塘,西至大地乡路腊村境内,以龙江河的上段---高过河为轴线,向西北蜿蜒11公里,河流落差200米,两岸原始森林植被拓展数公里景区内山势险峻,河谷深切,森林密布,人迹罕至。那里没有现代都市的喧嚣,也没有令人生厌的工业污染,而是一处纯粹自然成就的幽地,是一块难得净土,是一个“它不模仿别人,也不重复自己”的未知世界。

  风景区地处高原山地,海拔高度在900至1,200米之间,地貌属中切割、低溶蚀台地。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温度为14℃-15℃,景观类型属亚热带高原河谷景观,它是山体、森林植被和生物资源的有机结合,是多种风景要素的综合信息反映,重山复岭,高旷冷峻,莽莽林海巍然深秀,高峡深涧奥秘莫测,构成了风景区原始美、野性美的基本格调。由峻岭险峰、急流险滩、流 泉飞瀑、岩溶穿洞、原始森林、寺店遗址等45个景点集中组成的风景名胜区,形成了险、峻、奇、幽的景观特色。整体美感度大,观赏价值品位高,物种丰富,自然植被良好,环境质量优越,适于开展生态旅游、漂流、探险、科研等活动,富于较强的刺激性。

铁溪景区

  铁溪位于镇远城北部,发源于黄桑与大坝交界处,全长21公里。因河床的特点和流经地段的不同,故有不同称呼:源头至马路河村一段,称“甘溪”;马路河村至龙池一段,称“马路河”;龙池至黑塘沟口一段,称“龙塘河”;黑塘沟至新桥溶洞一段,称“翁子河”;新桥溶洞至铁溪口一段,称“铁山溪”。铁山溪所流经地带,有幽壑深谷、峻岭崇山、奇岩异洞、飞泉伏流,也有原生植被、珍稀动物,是一处临近城镇而又风光奇丽、环境清幽的地方。

  《儒林外史》龙神嫁妹神秘地——铁溪景区。文学名著《儒林外史》总共有50回,却用了3回的篇幅描写镇远。在第四十三回,吴敬梓写道了“龙神嫁妹”之地--铁溪。以翁仲河的溶洞奇、龙池水的宝蓝和深不可测,以及郁苍幽深的森林和峡谷令人神往。铁溪的名山胜水早在五百年前就吸引了众多南来北往的游人。

  镇远铁溪是一个以优美的神话传说、原始的森林植被、奇特的钟乳岩洞著称的自然景区。这里的龙池平静如镜,深不见底,带着海一般的湛蓝,如同一面宝蓝色的镜子,被誉为“云贵高原小九寨”。

 

  中国北侗族最大寨——报京

  报京侗寨古称京档洞,位于贵州镇远县城东南部37公里,是报京乡的中心寨,周围有松柏、极有、白岩、龙奔等十几个侗族村寨。报京东邻三穗县,南连剑河县,海拔800米。年平均气温15.2摄氏度,冬无严寒,夏无酷署,气候宜人。由于自古交通闭塞,保留了较为古老的生活方式:有独特的侗语,独特的服饰和独特的侗族习俗。报京寨位于镇远县城南偏东37公里处,坐南朝北,四面高山环抱,古木成荫。全寨有三百五十八户,均为侗族,由高到低自然分成上、中、下三寨。

  报京寨民居多为五柱四瓜和五柱六瓜的木构穿斗式吊脚楼,一般为四架三间,侧面多加披檐或配偏厦。底层为厨房、碓房及畜圈、堆放杂物层;二层为堂屋、卧室及火塘层;三层为贮藏层。明间前部退一步架安装板壁,故过廊较宽,一般为待客、纳凉、憩息及妇女做针线活的场所。整个建筑除前廊敞开之外,其余均用木板封装,双坡屋面上覆盖小青瓦。粮仓及厕所均另建于屋外,且为架空建筑,通风良好。报京寨民居中还带有苗族建筑文化的痕迹,最明显的是每户明间廊口均有美人靠。

 

  和平村

  是全国爱主义教育基地、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平村”是国民党政府军政部第二日军俘虏收容所,设在镇远卫城十字街东侧五云山下,原镇远总兵署中营衙门。前有巷道北通卫城上北门,面临濞阳河,后依五云山,有卫城南门通金堡苗乡,力圆面积50000平方米。至今,仍保留着当年“和平村”半圆拱形大门和高高的围墙,并恢复了当年的“新生班”、“研究班”、“训练班”、“哑子室”、“职员室”,供游客参观。

 

  周达文故居

  周达文故居亦称“周公馆”,位于镇远县卫城和平街南侧,原系周达文祖父周炳元于光绪初年修建的住宅,其父周瑛承继祖业,周瑛1905年留学日本。回国后,任国民政府驻日参赞、领事。后为外交官。周达文故居占地1250平方米,是一座四合院,四周为高大的风火墙,内设前后天井,建有前厅后厅和厢房。前厅大门挂有伍修权同志书写的“周达文故居”金字匾。正堂中央安放着周达文大理石塑像,左边为居室,有古式木床、木柜等;右为展览厅,有图文并茂的展板和展柜,较详细地介绍了周达文生平和中共镇远地下支部,还展出了斯大林写给周达文的信、周达文的自传和中共镇远地下支部成员的像片等。周达文故居也是中共镇远地下支部旧址。

 

  苗疆古长城-府城垣

  镇远府城垣,位于镇远县城北石屏山山顶上,建于明代初期。府城垣北跨石屏山顶几个山头,东起于石屏山东段的悬崖之顶,顺山势起伏延伸向西直至天后宫西侧下石屏山西段南麓至水北岸。南临水,以水为天然屏障。人称:“屏山为城,水为池,金汤之固,其无逾于斯乎”。专家考证后誉为“南国苗疆的塞外长城”。

  府城垣全长2公里,高5米,宽2.8米,沿北侧砌成垛口,共有间隔一致的英垛口76个,每个垛口0.7米见方,上有2米宽可作行人道用。城墙中段有方形炮台一个,炮台西南50米为城垣最高点。海拔688米处有士兵守宿指挥堡一间,东西长9米,南北宽3米,占地27平方米。基石全为长条细凿青石垒砌,每边中部均有长方形台阶进入堡内。城墙全系正方青石细凿砌筑,凝结材料为糯米石灰砂浆。经过600多年风雨侵蚀,露出部分的石面全部呈青黑色,与城垣周围石质各异。据专家考证,砌筑城垣所用石料,全从山下采集,凿成料石,然后一块一块运上山,整个工程之浩大,令人叹为观止。

  登临城墙,环顾四周,心中顿生豪迈之情。来到城墙东端,脚下是几十丈高的悬崖边缘,俯睨身下,山岭峡谷之中,青龙洞古建筑群尽收眼底,此时你把酒临风,将宠辱皆忘。

 

  相关民俗

  镇远古民居把中原四合院的原型,搬到山上改造成山屋,吊脚楼、回廊等多种形式的山庄式院落。既重现了江南庭院的风貌,又体现出山地建筑的布局;即有堡垒式的森严,又兼有商贾大户的豪气。这些建筑是木石结构的完美结合,小处可见精雕细刻的花草鱼虫,大处则显出挥洒自如的豪放,它们是明清时代“西南都会”人们安居乐业的真实写照,又表现出商人财源通达的商业理念。江南与山地的完美结合,使镇远的民居成为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观。镇远的民居建筑中最绝的就是“歪门邪道”了。凡开在小巷道旁的各家大门绝不会与小巷平行或垂直,小巷也决不与大厅正对,而是有意地将门的朝向转一个角度,斜斜地对着街道,即所谓“邪”(斜)道。老住户们说,这“歪”与“斜”是遵从风水先生的说法:“以南为尊”是一种富贵之相,又能“财不露白”。

 

  旅游特产

  有镇远青酒、陈年道菜、霉豆腐、苗乡腊肉、天印贡茶、姜糖、木锤酥、弥猴桃片、苗银、苗绣等,在兴隆街和顺城街两条步行街道的各个旅游商品店都能买到,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隶属于零起点礼品店的民俗挂件、苗饰族人.多彩贵州风原创店、小城故饰民族服饰,其连锁店汇集了镇远大部分特产及特色礼品,产品很具特色。

  天印贡茶

  出产于镇远县都坪镇天印村,据陆羽的《茶经》考证,至少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了,其实它早在唐代就已成为全国的名茶之一,历经宋元时期,到明清就更负盛名了。清代初年军阀吴三桂曾在这里“以茶易马”扩充兵力,此时就以“贡茶”著称。20世纪60年代,天印贡茶还两次参加全国茶叶品种定型会在京展出,深受国内外茶商好评。

  天印贡茶之所以颇受青睐,主要源于其产地海拔度、日照时数、土壤、生态植被等自然条件皆适宜茶树的生长发育。除此而外,在采摘、加工方面都有其科学的讲究,主要采用传统的手工加工而成。出产的成品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维生素B、茶多酚、抗氧化剂类黄酮、无机盐矿物质、咖啡碱等。它具有清热解毒、清脑、消除疲劳、利尿、助消化、维护皮肤、抗衰老、遏制心脏病发作等功效。正所谓:“常喝天印茶,幸福千万家。”天印贡茶将以其独特的魅力迎得人们的美誉。

 

  姜糖

  行走在镇远的古街上时,您一定会感受到一阵阵扑鼻而来甜丝丝的古怪气味,在古城街道的大小店铺,还可以看到现场拉制姜糖的场面,姜糖师傅会极其夸张地将姜糖团挂到门旁的铁钩上拉长、绕圈、再拉长,如此这般地反复拉扯,现场表演成分大过买卖,然后还出售还带着温热的姜糖。其实姜糖的制作方法是用生姜、红糖、水等原料一起放铁锅里熬,当熬成粘状时,把它倒在青石板台面上冷却,等冷到可以拉出丝来,就把这一姜糖团挂到门旁的铁钩上,迅速地拉出一条条的糖条,摔到青石板上,然后另有人马上用剪刀把它剪成拇指大的三角形,便是姜糖了!姜糖是一种很好吃的特产,闻着喷香,咬着酥脆。它不象糖果那样的甜得发腻,也不会象生姜那样辣得透不过气。稍微的甜和恰到好处的微辣,令人唇齿留香,回味悠长。姜糖系贵州镇远名产之一,相传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姜糖的特点是味甜,略带姜味,绵软滋润,香味浓郁,爽神开胃,生津活血,属疗效食品。

 

 

  镇远青酒

  自古贵州出好酒,独特的山,独特的水,独特的气候,使贵州酿酒得天独厚,镇远土特产品青酒系采用来自高原地表深处的优质矿泉,吸纳优质高梁、小麦、糯谷、玉米之精华,镇远地方特产青酒借助贵州精湛传统的酿酒工艺陈酿精制,并置于经亿万年演变形成的贵州喀嘶特山洞内长期窖藏,自然老熟而成,喀嘶特山洞内,湿润的空气,丰满恒定的气温,从而使洞藏青酒更显酒体晶莹透亮,芳香浓郁,落口爽甜,青酒回味绵长,成为饮后不干口,不上头,不易醉的美酒佳酿。

 

  美食

  贵州饮食酸辣为主,镇远美食种类非常丰富,特色美食有:陈年道菜、酸汤鱼、牛肉粉、油炸粑、烤鱼、红酸汤、腊肉火锅、豆花火锅、苗家炸辣蟹、肠旺面、糯米粑、袁家嫩豆腐、镇远特色火锅等。

  陈年道菜

  陈年道菜系贵州省镇远县特产,深褐色,香味奇特,在腌菜中,别具一格。相传为镇远青龙洞中的道士所创,故称“道菜”,由于此菜储藏愈久,品质愈佳,味道愈美,因而又称“陈年道菜”。镇远劳动人民,每逢春季春菜旺盛时,有腌制长盐菜、干盐菜、寸寸盐菜的习惯,镇远古镇美食、镇远地方特色风味菜陈年道菜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演进而来。镇远是贵州东部的水陆码头和交通要道,又是许多商品的集散地。随着客商往来,陈年道菜的美名也享誉四方,到了清代,曾为进奉皇室的贡品。

 

  肠旺面

  是贵州极负盛名的一种风味小吃。在贵州众多的小吃中,肠旺面有山西刀削面的刀法,兰州拉面的劲道,四川担担面的滋润,武汉热干面的醇香,以色、香、味“三绝”而著称,具有血嫩、面脆、辣香、汤鲜的风味和口感,以及红而不辣、油而不腻、脆而不生的特点。

  酸汤鱼

  贵州镇远酸汤鱼的酸汤有多种,最常见的便是白酸、红酸和辣椒酸。白酸是用米汤发酵而成,红酸是当地的野生西红柿腌制而成,而辣椒酸则是糟辣椒炮制而成。三种酸味各领风骚,天然浑成,色泽从米白、红渐成耀眼的大红,味道鲜美无比。

民族节日

五月五 龙舟节

位于县城中心地带,始于明代。每逢农历五月初五,近10万城乡居民,群集古城镇远,观看赛龙舟、放河灯、唱民歌等文化娱乐活动,当地人称:“五月五”龙舟节。先后在青龙洞前150多米河段两岸,建有码头、看台等。二十世纪70年代逐步将赛场迁到新大桥至吉祥寺码头河段。2002年,将龙舟赛场设在卫城墙上北门与盘龙街之间河床。同年8月,贵州省第五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龙舟赛在镇远举行。2003年在盘龙街河岸修建有15级台阶,长400米的观赛台。镇远的龙舟节不仅是当地人民端阳节的节庆活动,更是全国龙舟运动的浓缩。2006年端阳节,中央电视台对镇远龙舟节进行了全球同步直播,2007年镇远作为全国少数民族龙舟赛论坛的举办地,突出了镇远龙舟节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代表性,2007年,由镇远龙舟运动员组成的的贵州龙舟队,在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镇远龙舟节的民族性、竞技性、参与性是其它地区龙舟节无可比拟的。

六月六 吃新节

位于镇远县金堡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南22公里。此俗始于清初,农历六月初六,近千苗族村民,身着节日服装,群集金堡歌场,开展赛歌活动,欢度“六月六”吃新节。歌场呈长方形,面积500平方米。辟有传统歌台。吃新节也称卯节或吃芯节。活动时间一般为三天。活动期间,未婚青年唱飞歌、摇马朗。老头子在采鼓堂教孙子们吹芦笙、跳木鼓舞。中年妇女参加跳牵手舞(俗称团结舞)和转身舞等。

小伙子开展骑马竞赛活动。中年男子参加斗画眉、斗鸡等活动。每年前来参观活动中外游客、民族界、史学界的专家学者数千人次。

八月八 土家族唢呐节

位于尚寨乡苗屯村,距县城北46公里,始于清末。唢呐为红白喜事之用,喜事吹欢乐调,丧事吹悲伤调。平时为朝阳寺庙会吹奏助乐。该地每户一支唢呐。随着时间推移,演变为赛技术。1998年8月初8,举行全村吹唢呐竞技大赛。2000年,全乡举行第一届唢呐节。以后每年举行一次八月八唢呐节。尚寨不仅有“森林之乡、桂花之乡、茶油之乡”美称,还有“唢呐之乡”的美誉。自古以来,土家人民就有吹奏唢呐的习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独特的唢呐文化。在尚寨,村村寨寨有唢呐,男女老少会唢呐,红白喜事吹唢呐,逢年过节奏唢呐。唢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一年一度的尚寨“八月八”唢呐节,各式各样的土家民族风情推陈出新,一一展现。百人唢呐大合奏、长号仰天齐奏,唢呐一人吹两支、两人交叉吹两支、一人吹三支等,唢呐绝技应有尽有,土家娶新娘、唱山歌、吹木叶、摆手舞、敬竹筒酒等民风民俗古朴淳厚、浓郁独特。土家族地戏、傩戏、上刀山、下油锅、踩铧口等表演更是精彩无比、神秘至极。每年八月八日唢呐节,除表演唢呐竞技外,还开展地戏、傩戏和上刀梯、下油锅、踩铧口等绝技活动,吸引上千人到尚寨苗屯参观考察和领略体验土家风情。

------------

镇远——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最美的十大古城之一、东方威尼斯、滇楚锁钥、黔东门户、湘楚中原西通滇黔至缅甸、印度等东南亚国家"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九山抱一水,一水分两城、山水城浑然一体、天人合一的独特的太极图古城风貌、中国民族重工业的发祥地  

概况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镇远,位于贵州省东部,地处湘黔两省的怀化、铜仁和黔东南三地区五县接壤交汇之处,全县总面积1878平方公里,总人口26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48%。镇远交通便利,区位优越,湘黔铁路、株六复线、320国道、沪瑞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距铜仁、湖南芷江和贵阳飞机场分别为90公里、170公里、270公里。

  古城镇远,自秦昭王30年设县开始,至今已有2280多年的置县历史,其中1300多年作为府、道、专署所在地,198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使镇远积淀了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众多瑰丽的文物古迹和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现已形成了五张国家级旅游品牌,即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镇远、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氵舞阳河、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龙洞古建筑群、日本在华反战同盟"和平村"旧址、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铁溪景区,另外还有省级风景名胜区高挂河,以及保持明清风貌的古民居、古巷道、古码头等省、县级文物古迹160余处。城内氵舞阳河自西向东呈"S"型蜿蜒贯通全城,形成了"九山抱一水,一水分两城"、山水城浑然一体、天人合一的独特的太极图古城风貌,被中外游客誉为"东方威尼斯"。

  镇远是一座"以军兴商"的城市,是一座"移民"的城市,是一座多元文化交融的城市。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镇远自古以来就以"欲据滇楚、必占镇远","欲通云贵、先守镇远"的政治、军事要地著称于世,素有"滇楚锁钥、黔东门户"之称。历史上曾经屯兵2.8万,供奉白起、王翦、廉颇、李牧四大"东方战神"的四官殿以及石屏山上的古长城和众多的关、屯、堡等就是历史的鉴证。镇远也是湘楚中原西通滇黔至缅甸、印度等东南亚国家"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明清时期衍升为黔东地区政治、军事、商业、文化的中心,历史上的"八大会馆"、"十二戏楼"至今仍有部分保存完好。长期以来,中原文化、地方民族文化、域外各国文化在这里相互渗透、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包容性文化,有"传统文化迷宫"之称。至今这里还仍保存着几百年前民风古朴、服饰依旧、寨寨有长号、户户吹唢呐的尚寨乡土家族部落,"三月三"侗族情人节,"九月九"苗家丰收节等民族传统节日活动,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客。

  镇远是中国民族重工业的发祥地。李鸿章、张之洞在"洋务运动"中创办的股份制企业--青溪铁厂,比武汉汉阳钢厂还早三年,"天字第1号"钢锭现仍存放在镇远。

  现在的镇远,是一个以工业为主,旅游、农业同步发展的县。特别是近年来,我们在不断深化对县情认识的基础上,按照黔东南州委、州政府"四圈一区"的经济产业布局,确立了打好一张品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着力两项建设(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确立三大目标(创建优秀旅游县、规划建设新城、撤县建市),实施四大战略(工业强县、农业稳县、城镇带县、文化旅游兴县),发展五大产业(电力、冶炼、酿酒、旅游、特色农业)的发展思路,对全县的生产力布局进行了调整,突出工作重点,按照非均衡推进的原则,把全县划分为黔东工业经济区、舞阳河文化旅游经济区和龙江河特色生态农业经济区,切实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旅游产业化和城镇化步伐,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2007年完成地方生产总值14.95亿元,完成财政总收入1.7亿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21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261元。

镇远古城历经千载沧桑,至今城址未变,古韵悠然。热忱欢迎社会各界宾朋前来镇远观光旅游,指导工作,投资创业,共同发展。

名城

身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其境内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龙洞古建筑群和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平村(包括国民党日军收容所旧址及斯大林翻译、中共早期共产党员周达文先生故居),还有天后宫、万寿宫等一大批古迹,它们原为古时在黔的外省商人的会馆。县城外的铁溪河,具有传奇色彩,是清代著名小说家吴敬梓笔下所涉及的地方(见《儒林外史》第43-45回)。总之,名胜古迹众多,星罗棋布。

除了人文景观外,还有丰富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采。这里居住着铜,苗等十几个世居的少数民族,民族风情独特而浓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舞阳河就位于这里,著名景点有孔雀天屏,狮子峰等,舞阳河支流铁溪河更是寻幽探奇的好去处。

经百万网民网上投票,百位媒体记者、旅行社负责人、资深旅行家组成的“平民”专家投票评选的“中国最美旅游胜地排行榜”新鲜出炉。中国最美的十大古城最终揭晓。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镇远2009年3月6日荣获“中国最美的十大古城”称号,位居第五。

工业

工业基础良好,已搬至镇远县城的镇远铁合冶金有限公司,前身为清溪铁厂,为中国近代第一家官办实业,比汉阳铁厂略早。新建成的黔东工业园,位于湘黔高速公路旁,在镇远县的清溪镇和羊坪镇均有占地,园区刚一建成,就有将近几十家企业落户这里,其中最大的为黔东火电厂,该园为黔东南州重点工业园之一。

经济

羊坪镇和清溪镇为镇远县的经济重镇,其中一条名为舞阳河的(风景名胜区舞阳河的下游)流经羊坪镇境内。羊坪镇人口约2万,分别与铜仁地区的玉屏县,湖南新晃县,以及黔东南管辖的三穗县、岑巩县接壤。该镇的地理位置极其优越,和岑巩新县城隔河相望,附近有铜仁地区的大龙经济开发区(该区为贵州省重点经济开发区之一),湘黔复钱铁路贯穿全境,湘黔高速公路在一旁,距离1公里。距离黔东火电厂10公里,至火电厂的专线铁路即从镇的火车站引出。

明星捐建

当红影视明星,“内地四小生”聂远,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远哥”,他的家乡就在这里,就在这美丽而古老的地方—镇远。2008年其家乡遭受了百年不遇的大雪灾,他在百忙中抽出时间为家乡捐了款,前一年他还亲自到家乡,参加捐建希望小学仪式。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39351/168174637223.html

更多阅读

盘点: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城组图

盘点: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城(组图)古往今来,风流人物数之不尽,而那些缔造了这些神奇人物的历史文化名城在时代的变迁中,依然生机俨然。泱泱大中华,历史悠久,疆土辽阔。而在这片土地上林立的那些历史文化名城,见证了多少朝代更迭,遭受了多少战

声明:《贵州镇远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23)传统风貌型 贵州镇远》为网友让我一次爱个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