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经方学习之路
关注经方时间不短了,资料也收集了一些,从今天开始,正式的开始学习经方,顺便把实践的一些成功和失败的事情记载下来,给自己一个提醒。如果时间再充分,就和岳父学习一些针灸技法。
经过一段时间思考,背诵经方是学习经方最佳的办法。怎么背呢?思考过一些时间。因为现在不是学生时期,无论工作还是家务都非常耗费精力,背诵需要一定的方法。第一个阶段,背诵伤寒论的条文,398条,一条一条的背诵。然后,背诵伤寒论的方歌。以此为基础,同样开始背诵金匮要略的条文和方歌。这些做到背诵不打奔的时候,再看名家讲解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以及熟记一些名家的临床案例。积累到一定的阶段,应该就会知道自己该怎么诊断疾病了。
上周不小心受到些风寒,鼻塞流涕。四肢发冷。在老婆要求下,吃了些感冒药。桑姜感冒片。3日后观察,毫无效果。本来觉得感冒不严重,就没有放心里,没有想到,还挺顽固。虽然无发烧感觉,但是就是不见好。
于是自己给自己开了6剂桂枝汤。每剂桂枝15克,白芍15克,生姜15克,甘草10克,大枣4枚。这个方子剂量大约是符合书里的剂量。不过晕头的是,原书里面是炙甘草,我小心再小心,还是把炙甘草给弄成了甘草。每副药是1.5元(不算生姜和大枣,这些药店让自备)。
考虑到多方因素,我在下午4点钟2副药一起煎汤。不过水放的多了些。最后鼓动了大致50分钟,足足弄了900毫升左右,5点钟喝了1半,晚上8点剩下一半热水烫热后服完。感觉非常辛辣刺鼻。不过每次喝完,就觉得一股热气从胸口扩散至四肢。四肢不在寒冷。后半夜肚中空空,感觉饥饿。第二天起床后,鼻子不在鼻塞流涕(只有很少清涕,中午就没有了)。中午把药渣再煎了一遍(考虑到明天不在服用,废物利用了),然后把药汁放瓶子里,下午和晚上在单位服用。
昨天抄录了1到28条伤寒论条文。看见前辈们几十分钟能够把伤寒论条文背诵一遍,于是乎就想念一遍看看需要多长时间,结果近1小时只念了150多条,o(︶︿︶)o 唉,功力差的远啊,不能和前辈们比较,还是慢慢下功夫吧。快晚上12点了,还是休息休息哈。
把398条分成8个部分,每个部分大约50条,这样看相对于我这样没有大块整块时间的人来说,比较合适。每个部分念上300遍然后再开始背诵,这样比较合适,期间参考经方名家们的讲解,这样理解就快了,功夫也容易上身。
听一些师傅们说,金刚经每天读不低于15遍,根性好的念满1080遍,根性差的念满5000遍,就会出一定境界。这个方法学习伤寒论也是一样啊。周易参同契也说想搞懂成仙的法门,就要念千周万遍。呵呵,伤寒论的难度应该比这个差些吧。
不在好高骛远的看书了,即使时间少,也要慢慢的踏踏实实的看书。。。。。。
外甥女今年14岁了,有夜间还偶尔有遗尿的习惯,真是让姐姐一家头疼死了。去了聚丰堂药店找坐诊的老中医开了一周的药,花了300元,结果什么事情也没有管,比较郁闷,姐姐让我试试找一些办法。我在网上搜索了下经方——小儿遗尿,结果发现真武汤和五苓散比较适合外甥女。于是根据实际情况给外甥女开了3副五苓散。服用后发现效果不错,于是把方子给了姐夫,让姐夫顺便买了些空心胶囊(中药面比较苦),上周2开始服用的,到了现在,一周整了,没有出现遗尿,观察中。。。。。。
今天系统研究总结了下生脉散。网友是老师,因为教学治疗好,家长都爱把孩子送给她当学生。今年她教的小学毕业班60多人,耗费心神很多,嗓子也不好。我觉得这个方子非常适合她,就推荐给她。方剂:党参10克。麦冬15克。五味子6克。捣为散。装入胶囊,每次上课前吃2克。。。。。。
炼器的第一重要处是能够化腐朽为神奇,只要功夫到了,一根枯草也有它的妙用。炼器的过程人也在同时被炼。各种法门无不如是。不能以为简单就轻视。
中午听说外甥女前天晚上又尿了一次床,比较郁闷,看样子五苓散没有取得理想中的疗效。准备用真武汤。仔细看了下外甥女,有感冒症状,舌苔比较白,应该有寒气,这个或者是尿床之因。或许用真武汤有效果吧。另外,在网上看到黄煌教授认为五苓散是夏令用的方子,或者时令也占一个原因吧。如果下次真武汤失效了,打算夏天再彻底治疗。剩下几个月最多实验一些偏方罢了。
摘自伤寒论慢慢教
南投有一个老医者,从小脾肿大,只有小学毕业,就在家自己读《伤寒论》读了三十年,现在有很严重的绝症的病患他也处理得很好,他身边有一些帮忙他的小姐,也都是他医好癌症的,用一些很普通的方,可以治到大病,医术好得不得了。天底下,只要我们好好的跟《伤寒论》做朋友,做二三十年,总是有益处的。
我觉得读《伤寒论》最有趣的部份,是即使读到现在最无聊的条文,也会觉得自已开药时,自己医术有变好,每读几条,就会进步一点,这是很确实的感觉,当然这是一个慢慢修炼的过程,如果要变成天下万包医的境界,这要跟《伤寒论》做三十年的朋友,因为我不认为我一个教书匠,能帮你们做这件事,因为我自己的学习计划是还要跟《伤寒论》做二十年的朋友,看看医术会怎样。因为我就算很用力教,听了也会忘记,或许有些方没有用到,会忘记它的存在,我觉得它并不艰难,它表达很浅白,问题是我自己读《伤寒论》第一遍、第二遍时,还是处在完全不能上手的状态,所以如果这是同学这是第一遍读《伤寒》,我想不必期待太多,至少多学几条,就有多学几条的好处,家常感冒,总是愈来能愈处理得好,如果因此能跟《伤寒论》变得交情更好,读它二三十年,会有蛮奇妙的经验。
昨天今天伤寒论前50条条文读了2遍,每遍一般11分钟左右。
如果颈脖子痛甚至连头也痛,这很可能是伤寒论中说的太阳病,名家刘渡舟有言:
后背疼、脖子疼的。在临床,现在这种病很多,尤其是妇女,脖子疼,来医院一看就是颈椎病,治又治不好。这个病,我们用《伤寒论》太阳经病来辨证。“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就指出了“头项强痛”了。那么足太阳膀胱经它走在什么地方呢?脖子。所以古人注解《伤寒论》说:“项,为太阳之专位;头,为三阳之通位。”头痛有少阳病因、阳明病因、太阳病因,所以头是“通位”。脖子痛,这个就是太阳经的病,所以是“专位”。该怎么办呢?我想大家都知道,有汗的用桂枝加葛根汤,无汗的用桂枝加麻黄加葛根汤。葛根是治脖子疼的神药,很有效,一吃就好。记住,这是指中央一带,脖子甚至到后背都管用。但是,如果你说后背、脖子疼,两边到肩胛也疼,这样再用以前的方子就不管用了。为什么呢?因为这两侧属少阳。太阳行于后,阳明行于前,少阳行于侧,要用小柴胡汤。跟我实习的学生知道,我治后背和肩胛痛,好用柴胡桂枝汤,小柴胡汤加上桂枝、白芍,吃了就好。你看怪不怪,加上柴胡就管两肩,不加就不行,这就是经络,经络辨证嘛,没有这个怎么行呢?
同事脖子疼的时间不短了,我打算用这个经方给他试试看。
楼主:我就是背痛脖子痛两侧肩夹骨痛向上头两侧耳朵眼睛都痛 去医院说是劲椎病也治不好 我还腰痛尾椎都痛 求药方准确剂量 感谢
层林尽染
于博,我亲爱的弟弟
尚于博工作室
女御宅
蔡澜
『印度』童工的苦难艰辛震撼人
汇说天下
沙井村嘉天国际爆炸——我与死
小不点
西安科创路爆炸现场最新进展
层林尽染
只听到青绿的细流声
柴静
再一波攻击又将展开?
不是神话
谨防历史重演
诱家(五)
李部Danielle
王珞丹姐姐神似杨幂
西藏新鲜羊奶啥味道
小宝宝变身邪恶女斗士
萌宝宝嘲笑对方是奶牛
2011年中国拳击冠军赛
恬淡清虚
11月21日
雪祥
11月20日
聂政仗剑
11月13日
豁然开朗
11月7日
我爱我家
11月7日
滴灵洗…
11月4日
大栋背
11月4日
当下一念
11月3日
红星美…
11月3日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柴胡桂枝汤(2011-10-20 16:44:41)转载标签: 柴胡桂枝汤 分类: 经方时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柴胡桂枝汤》
肩背疼痛(肩周炎)
刘渡舟医案:于某某,男,43岁,1993年11月2 9日初诊。左侧肩背疼痛疫胀,左臂不能抬举,身体不可转侧,痛甚之时难以行走,服西药“强痛定’’可暂止痛片刻,旋即痛又发作,查心电图无异常·某医院诊为“肩周炎’’,病人异常痛苦。诊时自诉胸胁发满,口苦,时叹息,纳谷不香,有时汗出,背部发紧,二便尚调。视舌质谈,舌苔薄白,切其脉弦。辨为太阳少阳两经之气郁滞不通,不通则痛也。治当并去太少两经之邪,和少阳,调营卫。方选柴胡桂枝汤加片姜:柴胡16克,黄芩1O克,半夏1O克,生姜1O克,党参8克,炙甘草8克,桂枝12克,白芍12克,大枣12克·片姜黄12克。服3剂,背痛大减,手举自如,身转灵活,胸胁舒畅。续服3剂,诸症霍然而痊。
按语:刘渡舟教授认为,治疗肩背痛当抓住太阳、少阳、督脉三经。肩部为少阳经,背部为太阳经、督脉。久痛入络者,其血必结,可加片姜黄、桃仁、红花、川芎等药活血通络止痛。若背痛连及腰部,头身困重而苔白腻,妇女兼见白带量多者,常用羌活胜湿汤而取效。
真心痛(冠心病心绞痛)
李天云医案:刘某,男,54岁。因阵发性胸痛,气短胸闷两天,于1982年8月2 2日以冠心病,心绞痛收住院。病人两天前,夜间突然憋醒,心前区压榨性疼痛,肢冷汗出,约持续2~3分钟消失,次日又出现阵发性疼痛数次,痛后自感胸闷气短,查体BP21.3/13kPa,双肺听诊正常,心音低钝、律整,腹软,肝脾大小正常。经输液治疗3天,疼痛次数不减,仍胸闷憋气,疼痛有时较剧,邀余诊治。病人胸痛胸闷,心慌心烦,纳呆乏力,恶寒肢冷,观病人面色潮红,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有力,拟胸痹症。柴胡桂枝汤加全蒌、丹参、枣仁治之。服3剂,症情大减,胸痛除,食增神爽,守方继服,调治一周痊愈出院。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桂枝加葛根汤》 项背拘急
刘渡舟医案:刘某菜,男,41岁。患病已三月,项背强紧,顾盼俯仰不能自如,自汗出而恶风。问其大便则称稀搪,每日二三次,伴有脱肛与后重等症。切其脉浮,视其舌苔白润。辨为桂枝加葛根汤证,其大便溏薄,肛肠下坠后重,则为阳明受邪升清不利之象,为“太阳阳明合病”。处方:桂枝15克,白芍15克,葛根16克,生姜12克,炙甘草lo克,大枣12枚。服药后,不须吸粥,连服7剂,诸症霍然。
按语:本证在项背强急的同时,并见下利、下坠与脱肛,实补原方之所略也。后世用本方治疗外感不解,又有下利之证,每获效验。刘老认为,本方用于治疗风寒背部痹痛,以及下颌关节炎等,亦有较好疗效。
落枕
程昭寰医案:马某某,男,18岁。患落枕,每年3—5次,发作时头不能侧顾,项强及有背拘急疼痛,每次发作针刺按摩3—5次,即能获效。但偶感风寒,旋又发作,偶有汗出、怕风,要求服中药断其根,乃用汤药。就诊时见:舌质谈,苔薄白,脉浮迟。余曰:疏一方,发作时服3剂,再发再服。疏方;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3片 大枣5个 炙甘草9克 葛根15克,当归12克。如此服用2次,遂不再发。
按语:落枕常发,发则见项背强几几,汗出,恶风,脉浮迟,桂枝加葛根汤证备,是用之即效。
昨晚开始电话让外甥女坚持搓肾俞。每日几百次。按:舌苔白,体内应该有寒气,最近又感冒。感觉尿床和肾阳虚有关系。阳气生发,这些问题应该都会解决的,毕竟真武汤也应该是温阳的路线,能够少吃药尽量少吃为好。先试试。
感觉上,中医就如同中国的内家拳法,西医如同外家拳法。境界高低冷暖自知。中西医到了一定境界是相通的。虽然,从建国到2004年,西医增长70倍,中医没有增长,而且中医的质量不如55年前。但是,民间没有执业资格的中医又有谁知道存在多少呢?只要是好的东西,必然有存在的道理。继承的人不会少,真谛永远是爱好者那边掌控着。至于西方国家,虽然从中医这边偷师,从中药方上下手,不会没有成效,但是,中医的秘密真的是在药物上面吗?真的是那样,和西医又有啥区别了?随证治病,辨病知机的神髓没有良好的古典中医理论真的能够掌握吗?没有良好的中国古典文化理论真的可以掌握中医理论吗?
现在的西方发展中医药,我个人到没有什么忧虑的,因为在内部不能发展的东西借用外界的力量是必然的。如果说将来中国人需要向西方人求取中医道统,那才是最可笑的,官僚可以那么做,民间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官方的中医不能代替中国的中医实际水准,就好像中国散打不能代替中国武术一样。
为什么伤寒是万病之源?因为假设没有外力诱导的前提下,一个人除非天寿已尽,即使虚弱到最低状态也不会病,不会死。伤寒就是外界的病邪。了解了如何处理伤寒也就是说明中医理论有了扎实的基层,处理万病也就有了根基。在此基础上再研究外邪的变化,就是研究杂病了。伤寒杂病论基本上把中医理论说绝了。当然,这本书主要侧重于治疗,而养生的很多内容不包括在内。
完整的中医是养生,治疗包括在养生之内。而广义的说。中医包括导引,按摩,针灸,汤液,服气乃至到祝由数等等十几科手段。发展到极致就是修道成仙了。呵呵,当然那个修真是极少数人才可以研究的。但是不能因为自身没有见过没有研究过就说不存在,如方舟子一样,自以为是,坐井观天,哗众取宠只能被内行人贻笑大方。
昨天上班的时候,同事看我拿的丹参说,他年轻的时候挖过这个。据他所知,丹参煮水喝可以治疗皮肤病,心脏病,和提高免疫力,而书本中所说就部知道了。和他挖丹参的人中有心脏病的喝了3年多,心脏病不翼而飞,而且常年不感冒,所以觉得能够提高免疫力和治疗心脏病,还有一个皮肤病的,喝了7天,身上皮肤病渐轻。
气的概念在中国传统中的解释和西方传过来的是不同的,中医对于气的研究非常深刻。经络的内容就是气在人体如何运动的介绍。气在佛教里也非常重要,号称住世的罗睺尊者就是练气后成为罗汉并且长生不死的。而道家的说法:三寸气在千般用,三寸气罢万事休。也说明气的重要性。在阴符经和道德经里面,都说明了欲要长生的秘诀在于练气,也就是如何控制住自身的气,只要把气控制好了,肉身的大问题就解决了。
在研究经方里面的药物问题,我总是思考一个问题,现在社会的环境对于中药生存非常不利,治疗效果会打折扣。但是,经方里面的治疗效果是因为方药组合产生的作用影响了气脉呢还是单纯的靠药物处理了身体问题呢?如果是后者,那么中药和西药的区别恐怕也不大了吧。印象里,有个老中医治疗一个非常重的病人只用了非常轻的剂量(3克)。所以我认为,药性的问题虽然重要但不是绝对的,只要药物没有变,方子的组合才是最关键的。只有调整好了药方,才可以影响到人体的气脉,才可以治病。
中医的效果是需要实践来验证的,如果张仲景的水平和现代的普通中医差不多,那么也不会存在医圣的说法了。譬如武术,好的拳种都是厉害的拳师验证过的。比如太极拳,如果没有过去如杨露禅等太极高手验证,现在那些花园里的练太极拳的人能够证明太极是有效的武术吗?同样的道理,现在的很多医院的普通中医就好像那些花园里练健身的水平,怎么能够靠他们来验证中医的疗效呢?但是,很多诋毁中医的人,也太过无知了。比如想出名的方舟子,他的说法大体就如同看过花园里的练太极健身的后就诋毁太极拳是健身不同西方运动,护身不如西方拳击一类的功夫罢了。
或许再过几十年,方舟子的孙子(如果他有孙子辈的话)也想超过他爷爷的名气,就会这么诋毁太极拳啦。毕竟现代的环境,武术也是越来越不适合社会环境了。
针灸是否需要练气功
前几日总是有想要学针灸的师弟问我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如果作为一个好的针灸师是否必需要练气功?在针灸过程中是否需要发放气功以达到针效?核心问题就是气功与针灸有没有关系。我一开始的回答是这样的:针灸经典《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是否提到需要在针灸过程中发气?是否提到学习针灸需要练习采天地之气?师弟们的回答总是说没有。对的,经典里没有提,所以我的结论是练气功与针灸没有什么关系。可是师弟们总是不相信,而且用期盼的眼神看着我,希望让我告诉他们针灸师必须有很高的气功功底。于是有了下面的对话。下面的师兄就是我,师弟是经常和我聊天的师弟的缩影。
师兄:先不讨论针灸师治病是否需要借助气功,反过来问如果一个气功师给人治病需不需要借助针灸?
师弟一脸茫然。
师兄:说具体点,气功师通过气功给人治病的原理是什么?我曾经热衷于气功,亦练习过气功,而且也小有成效,以我的理解气功师给人治病的原理就是将一种信息或者是能量或者称之为气的东西通过意念输入到患者体内。以后咱就将这个东西称之为“气”,气由患者体外传输到患者体内有没有必要借助一根针灸针?
师弟还是一脸茫然,然后回答:可能不需要吧!
师兄:气这种东西(暂称为东西)是不受时空限制的,即如果你在北京凉着肚子了,肚子疼,我在山东远距离对你输入温暖的气,很快你就会好(这不是迷信,二十年前气功热的时候,掌握这种技术的气功师非常多,基本可以排除采用心理暗示)。
师弟:我听说我们那里原先就有个像师兄您说的气功师,而且可以远程诊病,后来国家打压,现在不知去向了。
师兄:回到刚才的话题,气功师可以不受时空的障碍为病人发气,那么如果这个人真的会气功的话,还需要借助一根针吗?直接对人体发气岂不更好?也就是说一个会气功的人根本没必要用针。那么反过来如果你用针那就说明你的气功不行。
师弟:也有这样一种可能,气功师如果配合针灸,可以少用点气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师兄:看来你还是不了解气功。气功师给人治病需要消耗自己的气吗?这些是糊弄外行的,真正的气功师给人治病是调动天地之气给病人治病的,而只有没入门的门外汉才调用自己苦练的真气给人治病。如果你不清楚建议看看八十年代末的气功书籍,建议看看智能气功,这个功法坚持的时间比较长,比较中性,不容易出偏,有些功法国家不让练了就别看。气功师治病既然是调动天地之气,天地之气很丰盛,调动天地之气的能力与针无关,而决定调动气是否成功以及气功的疗效,关键看气功师的意念强弱和病人的配合,扎不扎一根针与调气没关系。
师弟:那针灸的治病不是在调气吗?您总是教我们注意针下得气,注意对气进行补泻。针灸治病的原理是什么?
师兄:其实所有的治疗方法,只要是黄老学派的,都可以用一个理讲通。上古之人用祝由治病,然后发展到针灸治病,最后发展到用药物治病,虽然采用三种治疗手段,其实治病的道理是一样的。祝由治病的道理与气功治病一样,可以说气功就是一种祝由,舞蹈也是一种祝由,其原理就是调动天地之气,形成一个气场,影响病人,将病人逆乱得病的气场纠正过来。最简单如果你心情不好,看到一个人在跳优美的舞蹈,或者弹奏古琴(古琴最早是巫治病的一种工具),很快心情就宁静下来,甚至可以忘记痛苦。同样如果一个人有气血不通之处,巫师通过祈祷或者跳舞或者弹琴等等,将天地之良性轻快之气导入患者体内,自然而然不通的气就会疏通,疼痛便愈。当然巫发展到一定阶段,将兵器改编成一种工具,施于人体,这个被改编的兵器便是针灸针(可以看看黄龙祥对针灸器材的考证,最早的针灸针就是一种兵器),而且《内经》亦言针为九兵之一。任何人看到针灸针都会有些畏惧,没有人会看到针灸针想去与它亲个嘴,因为针灸针便是一种兵器,充满了杀气(所谓气就是信息),萧杀之气很强,只要扎针感觉针下得气之后,就说明针与人体气脉相连,这种萧杀之气便立刻进入人体内,如果该条经络有不通之处,则会势如破竹迅速将经络打通,如果这条经络的气处于低沉状态,则可通过柔和手法快速使其亢奋;如果这条经络的气处于亢奋状态,则通过重手法迅速使其压制。而且针灸本身所带之气就很强,所以《内经》反复强调谨慎使用针灸,“针可以杀生人,不能起死人”。针灸针本身就有这么强的气还需要你发气干嘛?再多说一点,中药的治病原理也是一样,不同的植物以及植物的不同部分含有的天地之气不通,有的潇洒,有的调达,有的亢奋,有的沉静,对人体出现了不同的状态,选用几种药,组成一种有偏性的气,来纠正人体偏的状态。如果明白中药是用气治病,而不是有效成分治病,那么方子没必要开那么大,有点气就够了。
师弟:听师兄一言有所领悟,师兄您说针灸要谨慎,为什么现在针灸科的大夫扎针没杀过人?
师兄:你怎么知道没杀过人?杀人他们也不知道。其实关键是他们虽然扎针多,针都扎在肉里,没和人体的气发生感应,所以他们的疗效也很差啊。一旦你扎的针灸针与人体的气发生感应,其产生的疗效相当惊人,绝对是“气至有效,效之信若风吹云”。有一件事必须记住,取穴太多浩气,我一个朋友曾经有句名言“十根针灸针连起来就是一个刀口”,如果给人拉个口子很明显会耗气,那么给病人扎上像刺猬一样多的针对病人的损害也不小啊。
师弟:那么听师兄说练气功与针灸没有关系了,我们就不用练气功了。
师兄:这可不是我的意思,请问锻炼身体与学医有没有关系?如果你体力不行如何坚持读书,如何能有好的效率,如何能坚持为病人治病?所以我建议你们没事多练练气功,将身体调理好,将心调静,这样读书也会有灵感,看病也会有体力。而且练气功有利于手指的敏感,使得扎针心灵手巧。仅此而已。
师弟:您这么一说为什么还是有很多老师让学生练气功?
师兄:这是中国传统保守的陋习,中医若想发展,必须改掉这个恶习,中国传统行业都存在保守的现象。如果我教了你三年,你扎针的疗效总是不如我,你猜我会告诉你是因为我没告诉你真东西呢?还是会告诉你是因为你气功功底太差,要好好修炼个十年八年的?我想多数老师会选择告诉是你的原因,而非他不真心教。我见过以前一个老针灸师行针灸手法的时候用袖子挡着行,学生问他是不是不想让学生学到才故意挡住的。而那个老针灸师给的答案是针灸不能见风,我用袖子是为了挡住风,别说虔诚的学生还真信。
清波注:中药治病靠的是药性而不是成分,的。
失理而后法、失法而后方、失方而后药。(转载)
老子曾言“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其大意为:当道失传之后,人们就重视宣扬德,当德失传之后人们就重视宣扬仁,再之后就是义,再最后就是礼。当大多数人都在宣扬礼的时候,说明社会已经杀父弑君盛行,社会就开始出现混乱了。当所有人都重视义的时候(此为大义),没有兄弟能不团结,没有子孙能不孝顺,没有官员能不廉洁,不用约束而礼行天下,可是如果没有义而只强调礼,则必然要混乱,没有义的礼就是作秀。当所有人都重视仁的时候(此为天下同仁之仁),天下的兄弟姐妹都互相敬爱,不必有血缘亦如兄弟,因为仁者爱人,而没有仁的义也是不完整的。当所有人都重视德的时候(此为天地之德),天地之大德曰生,每个人都重视自己之德,每个人都散发着生生之气,这个气可以感染别人,而不再要求别人,由内心生出的仁心方是真正之仁,没有德的仁也是不完整的。当所有人都重视道的时候(此为天地之道),那就不可言说了。老子绝对不是反对孔子的礼,而是站在很高的高度看礼,正如孔子曰“从心所欲不距”,只要从的是本心,是不会感觉有礼束缚而所行皆合礼,但是若不从本心而只用礼束,则不在束缚中死亡就在束缚中爆发。
天地由道德仁义礼组成,中医由理法方药组成,万物一理。失理而后法、失法而后方、失方而后药。当中医界都在提倡特效药、某药治某病、某药的化学成分的时候,其实就已经预示着中医必然要灭亡,中医如果用药治病是不会有什么疗效。当中医界开始提倡某方治某病,某方治某证的时候,中医的法就已经费了,这时候的中医就个经验医学,岁数越大看得越好(当然现在很多老专家还停留在药的层次,如果重视药就算他活到一千岁也不会看病,他退休的水平和毕业的水平一样)。用方子对常见病可以取得不错的效果。当中医重视法的时候,就可以称得上中医了,所用之法为天地之法,在明白了该用某个法来治病之后,在法的指导下选方、选药,明白了法,则方和药才是活的,有生命的方药,而非死方,死方怎能医活病。当然如果法是在理的指导下选的,那才是真正的中医高手,而理必须是天地之理,阴阳之理,而非自己琢磨的理。当中医失传的时候,若要兴盛必须先兴药,然后再兴方,最后才兴理,当中医之理兴盛的时候,中医就真正的兴盛了。当然如果理明了,而方和药还不明白,说明你的理错了,不是天地之理。
淳于意学医对我们的启示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与淳于意为同时期人,在《史记》中记载了淳于意的学医经过,为第一人称记录,可见为淳于意自述而司马迁做的记录,现摘录于下:
自意(淳于意)少时,喜医药,医药方试之多不验者。至高后八年,①得见师临菑元里公乘阳庆。庆年七十余,意得见事之。谓意曰:“尽去而方书,非是也。庆有古先道遗传黄帝、扁鹊之脉书,五色诊病,知人生死,决嫌疑,定可治,及药论书,甚精。我家给富,心爱公,欲尽以我禁方书悉教公。”臣意即曰:“幸甚,非意之所敢望也。”臣意即避席再拜谒,受其脉书上下经、五色诊、奇咳②术、揆度阴阳外变、药论、石神、接阴阳禁书,受读解验之,可一年所。明岁即验之,有验,然尚未精也。要事之三年所,即尝已为人治,诊病决死生,有验,精良。
文的大概其意思是淳于意学医多年,治病亦多年,起初用药多不验,亦当有很多验者,可见其说自己不验的医生是多么的难得。后来又跟随公乘阳庆学习,老公乘阳庆看到淳于意是可造之才,然后告诉他“尽去而方书”,就是忘掉所有以前学到的知识,然后传授他先古遗书,多年的学习方书没有使淳于意成大医,然而学习先古遗书一年后医技便大增,三年后就成大医了。而现在好多学医者学了一辈子了,还是头疼治头,或自诩水平高,而实际治病疗效很差,偶有幸中病则夸夸大吹,终不得法,甚是可惜。看来学医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只要忘掉后世所有的医书,苦心钻研上古遗书,一年便可成才,三年便可成大才。而所谓的上古遗书其实就是《黄帝内经》,淳于意所学的大部分篇章《黄帝内经》中都有收录,可见最好的方法是好好看《黄帝内经》。然现在很多大学教授亦读《黄帝内经》,甚至有的就以教授这门课为生,可见他们对此书很熟悉了,为什么还是不能看病,或看病疗效不好呢?其实就是他们用后世的理论来解释《黄帝内经》,凡是用后世的理论能解释合理的语句,都已经失去了原句子的本身含义。尤其是很多人把《黄帝内经》解的天花乱坠,像解天书一样解这本很实在的书,古人很实在的,有一说一,只要你能忘掉后世所有的医理,包括所有的基本定义如阴阳、五行等,从新看《黄帝内经》,以一份天真的孩童之心来读此书,你就会发现《黄帝内经》所说处处真实不虚,无有任何的掩饰,将真理直接告诉我们,越学越有趣,慢慢的就会明白怎么看病。这是学医最近的捷径,如果连这条捷径都不想走,还想要更简单的,是绝对不可能的。其实大道就在眼前,如果早几年有人告诉我这个捷径我就不会走那么多的冤枉路了,我希望不要有更多的想学中医的学者走冤枉路,有的走了一辈子也没走进门,太可惜了。
王庸医先生
医分三等
很多人由于各种原因对中医有很多误解,对时下流行的很多所谓名医的治法认为是中医真正的治法,其实不然。
现在中医界很多泰斗之处方需要用脸盆来煎药,还粘粘自诩,认为别人没有他的胆识,不敢开那么大的药。张仲景于其《伤寒杂病论序》中言“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我看现在医学界亦是如此。更有一派逢病便开大剂量附子,还自称仲景心法,我观察了他们的疗效,凡是病则要几个月的疗程,非仲景之学,且若观察过一段时间他的病人就会发现吃几年药的亦不少,为什么?因为附子是壮阳药吃了之后会让人有力气,会舒服,亦会有一些症状消失,但是不治病,治病后停药多数会复发,总是说别的医生见效快是因为治标,其实他们才是治标。真正阳虚并不像说的那么多,且这些派之人可以说是尽毁前人,批评叶天士、朱丹溪等辈,百年后历史可以证明,现在火的人都会被埋没,而叶天士、朱丹溪依然散发光彩。
为了方便理解医生分的三个级别,就先让我讲个故事,故事内容就是“庖丁解牛”,故事的大概我想有文化的人是知道的,若真不知道看看《南华经》便知。庖丁解剖牛就是在跳舞,而且能合上音乐的节拍,用力很轻巧,整个过程很优美,牛就能解剖开。为何?厨子大体分三等,下等厨子解牛要用很大的力才能把牛解开,是因为他们用力砍,且多砍在骨头上,故刀一个月就坏了;中等厨子解牛要稍用力,因为他们是在割,多割在筋上,故刀一年就坏了;上等的厨子解牛不用力,是因为牛本来身上就有缝隙(理),刀沿着缝隙走,(以无厚入有间),当然不用力,所以刀可以用一辈子。医生也大体可以分为三等:
下等的医师开方很大,治病很费劲,因为他们看到的是病,如失眠则是酸枣仁等;腰痛则是杜仲等,疗程很长,所用药物均为用其主治,小病则可,大病多数不见效;中等医师开方相对小了一点,治病也不是特费劲,因为他们看到的是证,如有瘀血则化瘀,脾虚则补脾等,疗程相对会短一些,所用药物为其功效,小病亦可很快见效,大病则要慢慢调理;上等医生开方很小,把治病看成游戏一般,无论什么病尽皆不见,正是庖丁所说“目无全牛”,甚至看不见病,而所调理的为阴阳气机而已,所用方药非用其功效亦非其主治,而用其性味,在他眼里病无大小,其所医者非病亦非证而是人。
下等的针灸师针灸用穴很多,多数那疼针哪,只能用针灸治些慢性腰腿疼,且多配合推拿吃药等,很长时间病轻者可愈,重者无效;中等的针灸医师针灸用穴少,多数是辨证用针,治病广泛,疗程较长;上等针灸师所用针最多不过两三根,所针穴位甚少,多数病可顷刻见效,几次便愈,且必须于脉诊有很好研究,所调者亦为全身阴阳气机而已。
下等的推拿师推拿用力巨大,按摩完后自己一身是汗,哪疼按哪,按完后病人多数会出现短时间的舒服,多数病只能缓解,不能治愈,且这些推拿师多数给别人推拿几个月后便自己落下一身腰疼、胳膊疼、指头疼等的病;中等的推拿师用力很巧,按摩亦在穴位,用力中等,多数干几年推拿后自己也会落下一身病(其实算是工伤,但现在没有保障);上等按摩师如庖丁一样不用力,且自己的身体会像庖丁的刀一样,永远也不会用损伤。
我现在开方基本上可以做到用药不超过9味药,一般久病三剂之内多数见效,新病一剂便效。针灸取穴最多三个穴位,多数起针后病就会缓解,脉象会变化。无论什么病我用药就绝不用针,用针就绝不用药。唯独推拿我还没领悟到很高的境界。其实我知道医生的境界不止只有三等,还有比我说的境界还高的境界,我会努力追求。如果有人推拿能做到我说的高境界,我一定欣然拜访。
关于用药剂量大小的问题,有的人喜欢大剂量处方,随手就是黄芪100克,有的医家喜欢小剂量处方,黄芪10克左右很常见,究竟多少合适?
在《太氏药谱》中有这样一段话:
“凡久病、重病和老年性疾病,往往胃气虚弱,不耐重剂,须从小量、微量开始,欲速则不达,好比奄奄一息的火炉,加煤是必须的,但若多量猛加,反而灭火。如果由微量开始,少添、勤添,很快就能燃烧起来。治病的道理同样如此,轻可去实,可以理解为以轻治重,轻中出巧,轻中寓速,好比桌上的灰尘,用鸡毛掸轻拂即去,若用大扫帚,不仅去尘不净,反而刻痕留迹......”
我们细细体会这句话:好比桌上的灰尘,用鸡毛掸轻拂即去,若用大扫帚,不仅去尘不净,反而刻痕留迹。然后再想想处方剂量大小的问题,我们会有一个很直观的认识,不是人云亦云。
枇杷叶10克,代赭石5克。连翘5克,苦参3克。川芎4克,薄荷4克,艾叶5克。买了10副药,煎煮服用1次后药渣分2部分当茶叶泡水喝,用这个清理肠胃,功效不错。
作者:米莲 时间:2011-11-30 21:11:00
今天妈妈告诉我说,外甥女用了五苓散三副药后,除了感冒那次尿了一次床,至今没有尿床。我听了比较高兴。应该算有不错的效果吧。起码买书的本钱回来了(*^__^*)
今天按照武国忠先生的方子炮制了周公百岁酒。听岳父说,这个药方和本地著名企业家张宏文先生长期服用的药酒方子差不多,等待验证。岳父的方子是张宏文先生的姑父给的。
11月30日买的清理肠胃的药物吃了2剂后暂时不用,目前看,自己的毛病和枳术汤证差不多。改日有机会试试那个药。
12月7日抄录伤寒论条文至103条。
今天开始喝周公百岁酒,很好喝,至少比椰岛鹿龟酒好喝。也许是冰糖和大枣放的不少吧,比较甜。
外甥女前几天连续3天夜间遗尿,头疼啊,真武汤加上桑螵蛸,远志各10克。试服,昨夜正常。待观察。
今天在唐家庄聚丰堂药店买入枳实200克,白术100克。枳术汤。喝一次试试,调理下自己脾胃。
给外甥女换药,五苓散加桑螵蛸10克,覆盆子10克,生龙骨20克,牡蛎20克。先服用5副试试。
枳术汤,效果很不错。另妈妈上周3开始制作的玉竹蜜,治疗脚干裂疼痛很有效。昨天见到妈妈的时候聊天,脚已经不疼了。每天只是晚上擦了一次。只有第一天擦了2次。
抄不行 要背下来 而且要反复背
@古传中医 2011-12-15 0:09:00
伤寒论 背诵
抄不行 要背下来 而且要反复背
-----------------------------
抄写的本意是因为手里的资料不方便背诵,只好费点事情。抄出有用的条文方便系统背诵。
凡是经典的内容,都是百遍筑基,千遍换骨,万遍通神。这里面没有捷径。凡是想取巧的捷径,都是远离大道的弯路。最终结果是似快反慢。
脾胃的治疗和关注非常非常重要,如果脾胃没有运化之功,吃多少药物,都会效果打折扣,难以发挥应该有的作用。譬如我喝养生酒,营养再多,五脏不吸收,和不喝酒效果差不多。如果病人没有胃口。不考虑肠胃,吃什么药物,效果都不会非常理想的。或者,这就是李东垣先生写脾胃论的动机吧(我没有看过脾胃论,只是从别人的作品里了解下)。
作者:狗狗爱吃肉2009 时间:2011-12-22 20:53:00 脾胃虚弱,本人男,身高180多,体重132有医生说虚不受补,伴随肾虚,耳鸣,冬天手脚冰凉,体力不是很好,有啥方法,吃药多又怕把肾吃坏
来自 天涯社区(微论)客户端中医讲究望闻问切,不在眼前,不敢乱说。你可以试试延年九转法。百度一下即可,对脾胃三焦的疾病非常有效果。不一定非要吃药,人身体自然存在大药,激活就可以了。中药的本意也应该是激活人身体的大药(或者叫做免疫力)。
去年底把伤寒论条文抄写完毕,今年如果有时间,就好好背诵记忆。
陈发科陈发科的家庭是真正的太极拳世家。他的曾祖父陈长兴(一七七一~一八五三),是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一七九九~~一八七三)的老师。杨露禅在陈长兴那里学了许多年,才学到太极拳的真功夫。陈长兴的父亲陈秉旺也是非常出名的太极拳家。陈长兴以保镖(护送货物的保镖)为业,经常来往河南、山东一带,山东的强盗对他非常害怕。晚年的时候,陈长兴在村里办武馆教学生。陈发科的祖父陈耕耘(享寿七十九岁)自幼跟陈长兴学拳,也以保镖为业,曾参加战斗立战功。有一次他保镖至山东莱州府,降服了当地的大盗田尔旺,莱州的百姓出钱立碑纪念他。
练拳故事
陈发科跟洪老师讲他练拳的故事:陈发科是陈延熙晚年生的儿子,前面有二个哥哥得瘟疫死了,所以家里人对他很溺爱。他吃东西不节制,肚子生了痞块,经常犯病,痛得在床上打滚。虽然知道练拳对身体有好处,能治病,但因为身体虚弱,就懒于去练,到十四岁时还没有练出一点功夫。 那时因为陈延熙去袁世凯处教拳不在家。请了陈发科的一位堂兄来伴他看家、种地。这位堂兄不仅身体壮实,拳也练得很好,在当时陈家沟的年轻人中是最好之一。有一天晚上,一些陈氏的长辈来陈发科家中闲谈,当谈到家传的拳时,有人惋惜说:「延熙这一支,辈辈出高手,可惜到发科这一辈就完了,他都十四岁了,还这么虚弱,不能下功夫,这不眼看完了吗?」陈发科听后,觉得很羞耻,暗自想: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家传的技艺断在我手里,至少也要赶上堂兄。可是又想,我们兄弟同吃、同睡、同干活,也一同练功,我勤练能长进,但他也长进,怎样才能赶上他呢? 为着这件事,陈发科好几天睡不好觉,吃不好饭。有一天早上,他们俩一起下田干活,走到半路,堂兄忽然想起忘带了一件农具。他对陈发科说:「你去拿吧,你快跑回去,我慢慢走着等你。」于是,陈发科跑回去取了农具来,赶上堂兄。午饭时,陈发科想着堂兄刚才的话「你快跑,我慢慢走等你」结果跑个来回还赶得上,联系到练拳,我如果加倍练,不就能渐渐赶上堂兄了吗?陈氏太极拳
从此,陈发科下定决心苦练,除了跟堂兄一同练,中午堂兄午睡他也练,晚上一同睡下,陈发科只睡二个多钟头,又起来练。因为怕吵醒堂兄,陈发科不敢开门到外面练,只能在二张床中间练,并把震脚等会出响声的动作都改为放松练。就这样,从十四岁到十七岁,苦练了三年,堂兄始终没发现。陈发科平时自己苦练,有时也请教其它的叔伯们练推手。但是他不敢与堂兄练,因他功夫好,一推手就来真的。 堂兄说:练武要认真练,不能跟自己人练就随便,以后习惯了,遇上敌人就会吃亏。他和自己的堂兄弟、侄儿们推手,总是一丝不让,常常把人摔得头破血流。陈发科经过三年苦练,肚上的痞块消了,个头长高了,身体发育也正常了,功夫也不知不觉间长进了。有一天,为了试试自己的进步有多大,也向堂兄提出,请他教推手。堂兄笑笑说:「好哇,我们家的年轻人都差不多尝过我的手段,以前你太瘦弱,不敢和你推。现在你壮实了,经得起摔打了,可以尝尝和我推手的滋味了。」说完他们就推起来。堂兄连续三次发劲摔陈发科,结果都被陈发科反摔出去。直到第三次摔倒后,他才醒悟,陈发科的功夫已超过他了。他心里不服气,气愤地走了,口里还嘟嚷着:『怪不得你们这一支辈辈出高手,大概有秘诀吧,连远不如我的,都超过我了。看来我们别支的不能练这个拳了。』
陈发科说,其实这三年父亲都没回家,没有教他秘诀,这是三年苦练的结果。通过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到苦练的重要,经过苦练,身体变强壮,技艺也大有长进,但是这件事并不能说明太极拳没有秘诀,或者秘诀不重要。这三年虽然父亲没有教陈发科什么秘诀,但是以前父亲在家时他可能听过练拳的方法、要求,只是没有好好练。而这三年他和其它叔伯练,他们也会教他太极拳的真正技艺的。说没有秘诀,只是说陈发科并没有掌握这堂兄所不知的秘诀,大家都是练习陈氏家传的拳,由于陈发科发愤苦练,一方面是练得多,一方面也是更用心体会,所以进步快。相反堂兄练到一定功夫后,以为自己功夫已不错,练得没有陈发科多,也没有很用心去钻研,才会被陈发科超过。对于我们一般练太极拳的人,一定不可以光用苦练,必须先学习到正确的太极拳技艺,然后加上苦练,才能成功。我的陈式太极拳老师洪均生常常说,练太极拳要巧练,要动脑筋练,练得对才下苦功练。
陈发科的功夫为什么能这么高
谈了上面陈发科的武功事迹后,如果你相信这是真的,那么就不应该只是知道了,聊聊而已,而是应该想一下,陈发科为什么能练得这么好?有哪几方面的因素?再对照一下我们自己,我们缺少了什么?应当从哪方面再努力充实?按我的看法,有以下几个因素。
一、艺得真传
从陈发科的背景情况,我们可以知道从他的家庭和周围环境(陈家沟),他可以见到、学到真正的太极拳高功夫。特别是他的父亲陈延熙功夫确实很高,在他真正下功夫的时候,能够在他身边指导,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可以看到,一些人很刻苦练习太极拳,可惜他的老师功夫不是很高,不很全面,虽然他们很聪明,但终其一生,连不到很高层次。相信他们若是有好的老师指导,一定也能达到更高的境界,练出更全面的功夫。
二、刻苦练习
陈发科的刻苦练习是远远超过一般人的。很少有人达到他的刻苦程度。据他对洪老师讲,当年他为了赶上堂哥,每天练拳套少则六十遍,多则一百遍。有人说陈发科到北京教拳后,仍坚持日练二十遍。洪老师说没听陈发科说过多少遍,但当时陈发科住在河南会馆里,曾移居数屋,屋内砖地原都是好好的整块,但居住不久,必有二行砖成了碎的,可能就是他在屋里坚持练习而跺碎的。洪老师说陈发科平常少说话,单坐时常常两只手交叉练习,并嘱咐洪老师也这样做,可见他脑里时时都想着练习太极拳。有一天陈发科对洪老师说:「昨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与一怪物对打,我胜不了它,它也胜不了我,打了几百回合,最后各以一只手握拳单推手,虽然很紧张,但是很痛快。」洪老师说这应该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是有道理的。平时陈发科独坐时一定是在想象别人怎样进攻,自己怎样应付,对方又怎样变化,自己又再怎样对付。这样想多了,就变成梦。另外,我也想到陈发科平时和别人交手,一招就解决了,中国人说「无敌最寂寞」,所以碰到这怪物可伴他练习了几百回合,当然是很痛快的事。
三、终生追求
许多有其功夫的太极拳名家都有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锻炼,才能达到一定水平,成为名家。但是为什么他们达不到陈发科的高度呢?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们苦练一段时间后,功夫达到一定程度就不再追求了,不再下苦工了。当然其中也有路子走得对不对的问题,路子不很对,一开始可能进步很快,到一定程度后就停滞不前了。因长时间不能进步,也就失去了刻苦训练的吸引力了。陈发科一直到晚年都坚持练功,我在洪老师家中见到洪老师早期的学生何淑淦先生,他一九五五年到北京大学读书,去找师爷陈发科。陈发科看他打完一路拳后,很高兴,自己表演一、二路学给何看。何说六十九岁的老人打起来非常漂亮,虽然苍颜白发,练起拳来龙腾虎跃,地动山摇。如果陈发科晚年没有练习很多拳,就不曾轻易对着徒孙表演一、二路二趟拳。因为平时练得多,才会轻易就表演一、二路二趟拳。现在的名家,年纪不大,要想看他练一趟拳都不容易,更不要说二趟拳一起练。我听陈小旺师兄讲过这样一件事:他父亲陈照旭(陈发科的儿子)当年练拳练得很不错后,就放松了,喜欢中国书法和中国音乐,每天花许多时间练习。 陈发科很不满意,有一次和几位陈家沟的亲人在家中座谈,陈发科批评陈照旭,不应该分心练别的东西,要继续练好拳。亲人们忙打圆场,说照旭的功夫已经很好了。陈发科听后站起来,叫照旭和他推手,一搭手就把他打起几尺高。照旭知道父亲的苦心,也知道自己的境界仍差很还,把乐器、纸笔等东西烧了,专心练拳,功夫又长进了许多。通过这件事,我们可看到陈发科的追求不同于一般人,在一般人眼里已经是很好的功夫了,但陈发科看到的是太极拳里面更高的境界。他终生追求,从不放松,才能达到超过常人很多的高度。
四、过人劲力
陈发科能把人打得那么高那么巧妙,除了技术精湛之外,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就是他有过人的劲力。中国有句俗语说「熟能生巧」,技术练得纯熟,就能用得很巧妙。在武术方面,我想还能加上一句:「强能生巧」,虽然技术熟了能把人打飞起来,若是劲力不够,巧的范围就小许多了。若是劲力足,打人打得够高,才能控制从围墙、窗口飞出,才能使人翻筋斗仍有足够的高度可转至足落他,如同大人玩小孩就容易得多了。 所以我们的追求,不单在技术方面,也要有劲力方面。洪老师讲过一件事:李剑华身高近二米,体重二百斤以上,有一次和同学们练推手,说单凭我的体重,别人就难把我推出。陈发科一时高兴,说「真动不了你?」说着一手贴住李剑华的脖子,一手握李脚腕,将他平举起来。把二百斤重的人这样平举起来,要比举二百斤的杠铃难许多。我也听陈小旺师兄讲过,陈家沟太极拳名家陈垚(一八四一~一九二六,陈鑫的哥哥)有一对铁剪,每条十六斤,一对三十二斤,陈垚死后别人不能使用,仅陈发科一人能够使用。一只手持十六斤的铁棒作兵器使用,确实需要大力气。 洪均生老师说,和陈发科推手时,肢体接触之处,一点不觉其有力。但在试验动作中,又好似他的后备力力大无穷,如同将被大风吹得站立不住一般。洪老师又说,陈发科在坚实的土地上练扫膛腿时,地面被左右足划出二个半圆,沟深寸许。另外他跺地碎砖,震脚屋顶落沙,都足见他腿劲之利害。
五、品格高尚
谈了上面四点,本不想再谈这一点,一方面怕文章太长,一方面好像这和太极拳技艺的高低不大有关系。但考虑到使大家对陈发科有一个更完整的认识,而且中国人自古以来评价艺术总是说「艺如其人」,有什么样的品质,会产生什么样的艺术。其实这是对的,平时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品质并不是很好的(但同时也不是很坏的)人,其太极拳造诣也不错。但这些人仅仅是不错,却是不可能达到陈发科这样的高度的。例如骄傲自以为是的人,到了一定程度就不会进步,因为他不善于吸收别人的长处。一个人必须常常觉得不足,才会不断地进取,使自己更上一层楼。一个心狠手辣的人,心里老是想把别人打倒打伤,当然不会花时间精力去学习让人飞出而不受伤的艺术了。 陈发科是非常谦虚的人,从不吹嘘贬低别人。洪老师说,凡练太极拳的人,差不多都喜欢说太极拳是内家学,内家拳比外家拳高级。但陈发科从不把自己练的拳看成至高无上的内家,他说:「什么事物都有内外,才学必须从外形入手,经过多年钻研,才能逐渐深入,得到内里的精华,学太极拳是这样,学别的拳也是这样,都有内外,也都由外才能入内」。所以有人问陈发科哪种拳最好,陈发科回答说:哪种拳都好,如果不好早被淘汰了。拳的好坏,全在于怎样教和怎样学。陈发科对外面练拳的人也从不随便说人家不好,学生问到某某的拳练得怎样,陈发科的回答常常有三种:练得好或者不错,练得有功夫,另一种是我看不懂。后来久了,洪老师他们明白他的意思,练得好或不错是赞许的;练得有功夫的,是指拳练得不怎么样,但肯苦练;说不懂的,是拳练得不好功夫也一无可取的。对于别人的贬低,陈发科却毫不介意。有一位姓刘的医生,原跟北京一位某学派的宗师某老师学,后来也跟陈发科学。一天,刘医生生气地对陈发科说:某老师老说陈式太极拳不好,陈发科功夫也不行。陈发科听后反而笑说:他说咱们不好,咱们也没说自己多好,他说他的,咱练咱的,不要理他。前面已提到为了保全另一位老师的职位,陈发科宁愿不去民国大学教拳。前面提到与沈三较艺的事,洪老师还谈到有关的另一件事,说沈三走后,有个同学贸然说:「既然如此,老师怎么不摔他一下?」陈发科听后立刻沉下脸来问他:「摔他一下?为什么要摔他?」这同学见老师生气,吓得不敢回答(陈发科平时与学生说话都是和颜悦色的)。陈发科又厉声问他:「你说,你说,你说在大庭广众之中,愿不愿意让人摔一下?」这同学呐呐说:「不愿意」。陈发科说:「啊,你也不愿!自己不愿意的事,怎么对人来施。连想都不应该想。」又和颜悦色教导说:「一个人成名不易,应当处处保护人家的名誉。」 听过陈发科的武功事迹后,许多人都会产生一个印象(我也如此),他一定是一位威武严肃,感情冷漠的人。其实恰恰相反,洪老师跟我讲过二件小事,这样的小事或者别人不会写进文章里,但我觉得很有意思,会使你改变对陈发科的印象的。三十年代,当时陈发科的小儿子陈照奎(一九二八~一九八一)几岁大,有一个女孩子(我已忘了洪老师说的名字)十六岁,因身体不好跟陈发科练拳,结果身体好了,对陈发科很有感情,称他为爸爸。她哥哥是在军队任职,后来军队调动要离开,但她不愿意,就留在北京。一天,洪老师到陈发科家,一进门就看到陈发科坐在椅子上流眼泪,陈照奎背靠在墙哭,女孩站在他旁边也在哭,忙问是什么事。原来这女孩教陈照奎读书,陈照奎不认真,学不会,她打了陈照奎一手掌,陈照奎哭了,女孩也哭,陈发科见了也哭了。想不到陈发科这么容易动感情吧? 一九五六年洪老师再回北京跟陈发科练拳,有一次提到这女孩(当时是二十几年后,已不是女孩了)的情况,陈发科说她每天早上在某公园教陈式太极拳。一天早上,陈发科、洪老师及另一位同学三人去公园看这女士教拳,她看到他们来了,怕羞不敢教,使跑过去推陈发科说:你们走吧。陈发科他们笑着走了,这时的陈发科不是一个严师,倒像一个慈父。陈发科对母亲非常孝顺,其母晚年瘫痪在床数年,饮食便溺都需人扶持。她的身体很重,每当便溺或换褥子,总由陈发科抱起,晚上不得安睡,故此两眼布满红丝。每当有宴会时,陈发科总以一小杯白酒相陪,大家劝他多喝点,他笑答:「我在二十岁以前爱喝酒,喝三、五斤烧酒没问题,有一次我和小舅舅开了一坛酒对饮,一下子喝光了,都醉得不省人事。我过了三天才醒过来,小舅舅却醉死了。从此,我母亲嘱咐只许喝一小杯酒。」难得陈发科这样听母亲的话,也有坚强的意志,一决定就能终生戒了,这意志力也是他能终生努力练拳的保证。
学习不能赶时髦,从学习方法上说,经典是没有老师的时候最应该注重的,图快的一些速成法门最后只能不速成。太极学习就找开派的那些大师,现代媒体介绍的大师需要历史验证,炒作同样可以成为大师。
兹按陈撄宁先生《口诀钩玄录》和《金丹三十论》将“口诀不肯轻传之理由”总结如下:
1、其未得而求传,莫不指天日、出肺肝、誓守玄律、不背师训;一授诀,而权即操之于彼矣,或矜名、或炫能、或尚意气、或溺亲爱、或施济而动猜疑、或放恣而于罪戾。究所从来,玉石俱焚。呜呼!可不惧哉!!
2、多收一个徒弟,就多一层烦恼。设若你没有超群的毅力,绝顶的聪明,深宏的德量,结果定归失败。到了失败以后,不咎自己资格欠缺,却怪为师者妄语,口诀不灵。因此非遇载道之器,不肯轻传。
3、凡事若得来容易,在自己心目中,看得就不十分贵重。一旦实行,必以游戏之态度处之。因此传道者,常故意使学道者受过相当之困难,以观察其人是否有诚恳之心志,所以不肯轻传。
4、有几种秘术,虽能速获神效,而未免惊世骇俗,易招毁谤。若一显扬,必生反动,对于实行上大有障碍,宁可秘而藏之,免致门外汉乱加批评,因此不肯轻传。
5、已经千辛万苦,得受口诀,但因环境不佳,经济困难,未能实行用功修炼,只得根据人类互助之原则,寻觅一个有财力可以帮助自己修道的人,而后传之。但其人虽有财力可以助我,而品德欠优,不足为载道之器者,照例亦不许传授。
6、为师者当日学得口诀时,必定要发一种誓词,如“不许妄传匪人,若妄传者,必遭灾祸”等语,尚有比这个更厉害的,如“生受人天之诛,死受地狱之苦”等语。因此为师者,日后传人,都是战战兢兢,恐怕自己偶不小心,犯了誓语,所以不肯轻传。
7、为师者自己当日得传口诀,很不容易。或经过许多岁月,或历过许多艰辛,或受过许多磨折,最后方能得诀归来。从此他就认定了自己生平所经历之过程,就是普通一般初学人的榜样。设若你所经历者,不合于他自己当日之过程,他以为太便宜于你,非普通学人之本分,因此不肯轻传。
8、运气按摩,针灸点穴,这都是他们一生衣食之资,你若没有相当的报酬,决不能得到他们的口诀。
9、有专以救济为怀,不靠此谋生者,虽不吝于传人,但学者亦不许营业。若私自收人家报酬,又违背他们的戒律,连累师父,所以不肯轻传。
10、一者恐怕徒弟学会了要打师父,二者徒弟不能担负养活师父一家的重大责任。
11、设若你不是中华民族黄帝子孙,你就莫想得他丝毫真诀。就是怕让外国人得著,去拼命死炼。假使他们一旦炼成功,真似虎之添翼,我们中华民族,更要望尘莫及了。不如保留这点老祖宗的遗传,尚有几分希望。将来或可以拿肉体炼出的神通,打倒科学战争的利器,降伏一般嗜杀的魔王。因此不肯轻传。
12、一般宗教家,常感觉自己教义之空疏,不足资以号召,每每利用神仙之学说,混合于其教义内,以装饰自己之门庭。完全公开,让彼等得知。其合意者,则作为彼等资以号召之材料;其不合意者,则假借仙佛名义,胡乱批评,贻误后学。是未见公开之利,而先受公开之害。因此不肯轻传。
13、所患者就是新式教徒,志在侵略,每欲将他教之特长,以及神仙家之秘术,尽收摄于己教范围之内,以造成他们的新教义。显宗能容纳者,即入于显宗;显宗不能容纳者,概归于密宗。其手段譬如商家之盘店,把我们店面的招牌取下,又把我们店中存货搬到他们店中,改换他们的招牌,出售于市,并且大登广告,说是他们本厂制造的。假使此计一朝实行,中华民族自古相传之道术,就要被他们销减干净。因此不肯轻传。
撄宁按:何人为贤,何人非贤,若不经过长时期之审察,决难断定,甚至有终身相交,结果仍自悔无知人之明者,此论所云“择弟更难于寻师”确是实情。若问如何资格方为载道之器,颇不易言。倘能得英雄气魄与菩萨心肠兼而有之者,最合资格;不得已而思其次,亦要当得起“君子人”三个字的名称,否则恐于仙道无缘矣。
一年招熟,二年懂劲,三年小成。任何学问何尝不如此。
兹按陈撄宁先生《口诀钩玄录》和《金丹三十论》将“口诀不肯轻传之理由”总结如下:
1、其未得而求传,莫不指天日、出肺肝、誓守玄律、不背师训;一授诀,而权即操之于彼矣,或矜名、或炫能、或尚意气、或溺亲爱、或施济而动猜疑、或放恣而于罪戾。究所从来,玉石俱焚。呜呼!可不惧哉!!
......
-----------------------------
嗯,这段话非常有益,收下啦~~楼主加油,新的一年共同进步:)
前天把经方歌诀抄完。
作者:独钓寒江雪v 时间:2012-02-05 21:08:00 这些日子试着用决明子泡茶,味道不错,而且效果也不错,对于过年清理肠胃很有效果。生决明子聚丰堂卖0.15元10克,有的药店0.2元10克。炒决明子是制品。2.5元一袋,100克。效果目前看都不错,不过炒的味道更好些。
作者:wxf_91 时间:2012-02-21 12:57:00 mark
这2天打喷嚏,流鼻涕,没有其他不适。用小青龙汤。药量是伤寒论记载的3分之1.但是可能是麻黄的效果。下午5点15分服用。2小时后,开始呕吐,感觉血压提高,大脑迷昏。每次呕吐后,都出身汗。然后很精神,但是几分钟后又开始头晕,然后继续呕吐。开始10分钟呕吐一次。到后面半小时一次。10点半后平静下来,睡觉。今天早晨恢复正常,就是胃部空荡荡的。
这次用药,是参考复兴中医网一个和我一样的例子。可见辩证之难。还得继续好好学习伤寒论啊。有些东西不实践是难以确认真假得失的。现在感冒还有些,没有完全好。举报 |收藏 |59楼 |打赏 |回复 |评论
这段时间,工作调动的事情非常缠头,算自己修为不够,心里素质不过硬吧。看看下半年能不能完成今年的经方学习任务。不过股市中的心态算初步调整过来了,不天天看那个东东了,长线就是长线了。
中医发展至今日,日渐衰微,古人的技术不能继承,看不懂,却说是迷信。不管他人如何了,今日发愿。一定继承古人中医传承。学好中医。
女儿的皮炎治好了,派瑞松加上尿素软膏,1:1的比例。效果很好,2次就OK了。据孩子反应,可能有些疼,也可能是磨人。
在《名老中医之路》书中这样的例子太多了,这些真正到达所谓“师其法不泥其方”“圆融通达”境界的大师们,没有一个不是从扎扎实实的背诵记忆开始的。没有一个不是谆谆告诫后学,要打好基本功。
我是从2011年一月开始背诵伤寒论的,花费了大约五个月的时间,可以说,我会背诵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首先是整理一个最权威的标准版本,这是当前最精准的宋本伤寒论:
这个伤寒论只有条文以及数字编码,全部都是需要背诵的内容。
然后就按着性子慢慢背诵了,首先要把伤寒论分成三或者四部分,每天只读这一部分,轮流进行。这样全篇都可以得到熟悉,不会出现前面很熟,后面没见过面的情况。
也可以直接从后面开始背诵,比如说直接从少阳篇开始背诵,也可以杜绝出现前热后冷的情况。
寒假期间,大部分学生都离开学校了,我就在学校教学楼楼顶上一个空间里面和同学一起大声朗读,十几天后,临近过年的时候才回家。
每天只需要读,不需要用力去背诵,要求吐字清楚,声声入耳,不可贪快。有时候看起来最慢最笨的方法却是最快最好的方法。
现在中医学子浮躁迷茫者很多,被五运六气,周易八卦,圆运动,火神派之类迷惑不少。自己不去扎扎实实背诵东西,根底柔弱,就容易被这些学说干扰。好比站桩都不会,却要学习什么天马流星拳,最后镜花水月一场空,徒徒耗费青春。
背诵伤寒论有什么好处呢?
就是在学习伤寒课程,看经方医案,或者其余经方书籍的时候,能很容易的听懂看懂,如果方剂也可以熟练背诵的话,看了别人的经验就可以直接应用了。
还能够建立一种六经(六病)的思维体系,好比拥有大海中的指南针一样的感觉,这些都是从背诵中得来。
我继续背诵了全部经方的组成成分,现在主要背诵《金匮要略》和后世方剂。
前几天听了国际经方班的讲座,受益良深,深深惊喜背诵了伤寒论,以及经方方剂的组成成分以后别人的经验就可以被我应用起来。
中医的学习并不难,只要心思单纯一点,不被各家学说干扰,认定一个路子,一家学说,直接当下承当下来,全身心投入于此,就可以大大缩短学习中医的过程。古人云: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对于中医的学习现状,我深深担忧,眩人心目的学说如此之多,却极少有人出来说中医基本功---背诵记忆原文的极端重要性。
我每每向人强调背诵的极端重要性,就有人说背诵会成为死读书,“尽信书不如无书”,要“灵机活动”之类的话。我也无可奈何。有人更是以自己记忆力差为借口,但我更不相信一个智力正常的儿童或者成年人读诵伤寒论三四百遍还不会背诵。只是懒惰的借口罢了。
我认为早期读书,强调背诵,对初学来说,确是一个最值得重视的好方法。清·章学诚说:「学问之始,非能记诵。博涉既深,将超记诵。故记诵者,学问之舟车也。」(《文史通义》)涉山济海,少不了舟车,做学问也是如此。只要不是停留在背诵阶段,而是作为以后发展的基础和出发点,那么,这样的背诵便不得以「读死书」诮之。
很多人宣扬中医要活学活用,“师其法不泥其方”,自谓圆融通达,俨然已经获得灵机活法。打探一下其人根底,往往基本功并不牢靠,没几个人会背诵《伤寒论》以及常用方剂准确组成,多是沽名钓誉之辈。反而那些真正获得灵机活法的经方大师们却不断在对后人强调基本功的重要性。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我梦想建立一个基本功扎实的经方协会,要求每一个会员必须集体读诵《伤寒论》、《金匮要略》、以及方剂歌诀三百遍以上,第一步达到字字句句熟练背诵,脱口而出的程度。然后再制定必读书目,严格执行,步步检查。我想这可能是发展中医后备力量,形成求真务实之风的一个好做法。
此版本是我们去年背诵伤寒论时所使用的文本,这是我们依据《伤寒论校注》和人卫出版社钱超尘、郝万山整理的《伤寒论》,手工录入,又经过多次订正,确保无文字错误。纯粹条文,无其他夹杂,极其方便于背诵。是学习伤寒论最佳入门装备。
根据我们的背诵经验,把这398条文分作四到七份(根据自己的情况),每天一份,读三遍,耗时约四十五分钟至一小时。前两个月就是朗读,不求背诵,要求声情并茂,心口俱到,吐字清晰,不可贪快,第三个月再尝试背诵。勤奋一点的话三个月即可收工。若是学业紧张,空闲不多,一个学期也足以熟练背诵。
你只要按照我们说的步骤,踏踏实实做下来,我们保证你能把伤寒论熟练的背诵下来。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级硕博连读
徐风瑞 精校
暴力成就一切(2011-12-16 22:41:09)
徐风瑞:看到这篇文章,很有感触。大概每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都会有一段拼搏的时光,回头看看,那真是最美最动人的时刻。
想起自己高中时候,家庭遭遇了重大变故,七个月的时间没有去上学,高考那一年第一次年级摸底考试我排三百多名,我咬咬牙勤奋的学习,两个月之后就成了年级四十多名,最终高考时候年级第九名,班级第二名,考上了一本。
也想起自己去年寒假,同学都离开的时候,我和另一个同学在空荡荡的楼顶读诵《伤寒论》的日子,现在对于《伤寒论》的熟悉,全是那个时候打下的功底。
回想起来,这些都是多么令人感激,多么美丽的时光啊!
-----------------------------------------------------------------------------------
文章正文如下:
舍友学英语,反反复复地背新概念4,一直到行云流水、不假思索地对任何一章脱口而出。之后说话和写作文都是哗哗啦啦的。我承认我背不来。这位摩羯座的精英心无旁骛,全神贯注,一句接一句地记诵,一遍,两遍,三遍,四遍……直到背得像个高速自动机器。就这一招,英语水平便大大飙升。
本科时在人大法学院,有一回的期末作业是刑法综述。如果寻常地通过电脑去检索书名以及看各种教材,所得材料都很有限。我分到一个很冷僻的题目。到图书馆以后,天天站在刑法学书架前,从第一本书翻起,一本,两本,三本,一排,两排,三排……到最后动笔写综述时,图书馆所有刑法类书籍我几乎全部翻过,只要与该主题有关的材料,无论是专门的书目章节,还是夹杂在论文集或教材段落中的论述,又或者相关的词条介绍,基本上都被我挖了出来。这篇综述后来拿了顶分,更重要的是,这也一举奠定了资料搜索技术的基础,因为这么一顿暴力海搜下来,要找一个主题,什么地方会比较相关,什么地方可能有材料,心里已经大致有底。往后的年月里,我是在资料占有方面常常得益甚多。
有时候搞学术并不难,现在的学术界对思想深度要求并不是很高,就说法学吧,具有专业基础知识并且笔法正常的人,无论对哪个小领域下手,只要吃掉50个以上国内判决和至少20个美国或德国联邦法院判决(原文),成功砸进核心期刊大概是没问题的。如果是对大领域(例如环境侵权诉讼)下手,吃掉100个以上国内判决和40个以上国外重要判决,一样没问题。
暴力成就一切,但是暴力得用于基础,用在早期,用在那些日后会无限重复的事情上。
一个拉小提琴的朋友,小时候业余学琴,老师让他反反复复地拉了将近两年的空弦。等到弦上的感觉已经十分出众时,才开始练哆唻咪发嗦啦唏,练换把等。这个人很年少的时候就拿到了国家十级,后来更成为某名牌大学小提琴首席。假如他一上手就练音阶,即使反反复复拉曲子一百年,也不见得比两年的空弦管用。像武术中的扎马站桩,射击中的静态举枪,学术上的经典精析,无不如此。
内力雄浑者学习任何招式,均无往而不利。学习一如武林,内力强对内力弱者往往是秒杀,有时招式再好也没用,一下就把你震飞了。但蓄内力时苦修之艰辛,却又让人望而生畏。人生最宝贵的基础时刻,就是静下来、扎进去,一板一眼地打好内功的时刻。越到后头,越会觉得前面这些时刻的珍贵,就算拿一堆金条来也不能交换这里的一个小时。
(原创)学中医入门不出偏歌诀2011-07-16 09:49:02
徐风瑞
学医学,最可贵
不走正路青春废
中医纷杂易出偏
各家学说把人累
扎扎实实多背诵
火眼金睛也能会
先伤寒,后金匮
再背经络和穴位
内经难经大略读
神农本草要背会
五百方剂三百药
千遍伤寒和金匮
乱花渐欲迷人眼
谨守仲景不错队
名家大家冷眼观
为我所用最实惠
作者:杨式小林 时间:2012-06-21 15:46:00 楼主好,我也是一直对中医感兴趣,正愁不知道如何学起呢,还差点想报个上海的中医大学的成人班呢,看了你的帖子感觉还是先看看你说的这几本书吧:伤寒论,金匮,本草经和内经等,另外我现在也在学习杨式太极拳,褚桂亭师门系,看到你的帖子中也有提到杨式太极拳,呵呵,总之会一直关注你的帖子
@杨式小林 2012-6-21 15:46:00
楼主好,我也是一直对中医感兴趣,正愁不知道如何学起呢,还差点想报个上海的中医大学的成人班呢,看了你的帖子感觉还是先看看你说的这几本书吧:伤寒论,金匮,本草经和内经等,另外我现在也在学习杨式太极拳,褚桂亭师门系,看到你的帖子中也有提到杨式太极拳,呵呵,总之会一直关注你的帖子
-----------------------------
谢谢关注,共勉。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继承,只有吃苦才可以做到。十年深入一门,决定是个法门。
今天,朗读伤寒论条文101到200条4遍。
摘自内家拳旧闻。
包不同叙述:
后人之所以达不到孙先生的武学成就是因为两个原因:一、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1900年程廷华先生死于八国联军的火器之下是给了人们很大的震动的。孙先生后来教学也更注重拳术的教化功用。二、孙先生能达到这样的成就是和他勤学善悟分不开的,打开《拳意述真》,就可以看到他受过多少前辈的教诲,陈曾则的序中说:述真就是述而不做的意思。除了前辈的指导,他还得到过许多朋友的帮助。他一直研究不懈,精通了形意、八卦后,他还想研究太极拳,与杨澄甫换艺,但杨保守,说还是各守其道。后来机会凑巧,才向郝为真学了太极。可以说具备了这种精神,就算是入了别的行业,也会大有成就。孙存周曾受同门怂恿,问孙先生有什么决窍,孙先生说我以为你懂拳了,看来还是不懂。言下之意就是拳术没什么决窍,就是一个练字。孙先生处事是很谨慎的,认为僧、道、女子、小儿气纯,不轻易招惹。前人之中,隐侠、高手甚多,董海川之师是谁?他的功夫当不低吧。杜心武不出山,谁又知道徐矮子?
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天资不高,但是奇遇不少。在这些奇遇里面,他的性格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和江南七怪的外家修炼吃了很多的苦,和马钰那悬崖上的2年耐住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寂寞。所以到了后面遇见洪七公的时候学的降龙十八掌才一个月就有很高的效果,无他,厚积薄发。
很久没有看那部书了,印象里面郭靖功夫突飞猛进的时候一个是初遇洪七,第二个是初进桃花岛在和周伯通的那些日子,第三个是在西域和欧阳锋在小木屋的那些天。这3个阶段的功夫长进远非其他时候可比。这里说明了专一修持的重要性。再好的功夫,没有郭靖的性格,看看丐帮其他长老的降龙掌的火候。。。。。。都很难超越常人。
伤寒论的医案以后在没有理论基础的时候不在看了。看了意义也不大。能真的看懂吗?基础打好以后,可以多看反复看,那个时候的意义就不一样了。
没有无敌的法门。只有无敌的人。
持观音圣号或者其他佛号的秘密在哪里?什么叫做至诚?当我悟到同体大悲的含义后,感
觉有了一定的心得,有了一些把握。
炼器的第一重要处是能够化腐朽为神奇,只要功夫到了,一根枯草也有它的妙用。炼器
的过程人也在同时被炼。各种法门无不如是。不能以为简单就轻视。人炼器,器何尝不在炼
人?
一句阿弥陀佛,看似简单,但是大势至菩萨可以念到等觉位,与观世音平起平坐,候补
佛位。芸芸众生,听到这个佛号的多了,又有多少能够念到家的呢?
通背拳师王耀庭教拳时说:三个月磨不跑,八个月打不跑,就入了通背的门。意思是初
学不教花拳绣腿,只是单操,非常寂寞,能耐住才可以有基础。
听一些师傅说,金刚经每天读不低于15遍,根性好的念满1080遍,根性差的念满5000
遍,就会出一定境界。其实,用这个方式学别的任何学问,都会出境界的。
传统的功夫需要练才出本事。开始那5年,每天不能低于6小时。即使一般的,开头三年
,每天也不能低于4小时,否则,水平是难以保证的。
拳,练即为师。练着练着,自己就明白了。日冲千拳,年而通达。比什么老师给讲,效
果都好。所以穷究拳理,初期无益,反而易走弯路。所以,得一而练,练到至穷处,其理自
明,此一明,为神明,郭云深的半步崩拳就是这个理,这样神明的,后人没有达到那个程度
,是未练到那个效果。
一遍清,百遍通,千遍精,万遍灵。这些是红拳,换到别的方面是一样的道理。功夫就
是这么来的。周易参同契谓之千周万遍。
修行就是生处转熟,熟处再转生的过程。
不厌百回读,万遍将可睹。不是文章有密码,而是最后心领神会了。文章自有文法和意
境,心有灵犀,能够读到文外之意。
古德云:佛法不误人,但看自己功夫何如耳。
没有万能的理论,万能的理论用起来一定是万万不能的。理论的妙处是文字难以传递的
,运用的微妙处是人。
不急而速,愚公移山。绝利一源,利师十倍。三反昼夜,利师万倍。
最后一个包子才饱人。前面的包子有用吗?
弄懂最简单的道理,做好最简单的事情。
人世间有向道心的人不少,能坚持下去有大毅力的不多。
养成大拙方为巧,修到如愚始见齐。
为什么万恶淫为首,因淫损体,遂杀生补养,而盗妄等恶,也随之而至。
世间珍宝,能养生却不得拖死,非奇宝也。佛门三宝真的得到,当可以养生拖死,才是
奇宝,惜乎世人难以得到。
长胜遇见不败,不败者胜。
很真的东西是很平凡的东西,很平凡的东西是人们最容易遗漏的东西。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世界上最难做到的事情就是什么事情都不做。。。。。。
一个把字写的很美的人也能把字写丑,但是一个把字写的丑的人不一定能写的很美。
当今流行大家未见一个写过楷书的,他们也承认要有传统功底,但是书法是写的,不是
说的。书内功无楷书支撑,终成俗书。
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用心做,你就会成功。
今天读伤寒论条文101到200条4遍。
卖油翁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 ,公亦以此自矜(jīn)。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nì)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shǐ)十中八九,但微颔(hàn)之。 卖油翁雕塑
康肃问曰:“汝(rǔ)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 但手熟(shú)尔。”康肃忿(fèn)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zhuó)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sháo)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 唯手熟(shú)尔。”康肃笑而遣(qiǎn)之。
本文选自于《欧阳文忠公文集' 归田录》
人物简介
陈尧咨(?—1034?),北宋人,字嘉谟,谥号康肃。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庚子科状元。陈尧咨中状元后,授将作监丞,通判济州。召为校书郎,值史馆,判三司度支勾院。擢右正言,知制诰。奉诏担任殿试考官时,因接受请托,提携刘几道,被贬为单州团练副使。不久,复著作郎,知光州,复右正言,知制诰,出知荆南。改起居舍人,同判吏部流内铨时,因破格提拔寒门素士,得真宗嘉奖,升任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以龙图阁学士,尚书工部郎中知永兴军。永兴地多盐碱,无甘泉,陈尧咨引龙首渠入城,惠利于民。 陈尧咨豪侈不循法度,用刑残酷,常致死人命。徙知河南府后,遭弹劾削职。徙邓州数月后,复知制诰,判登闻检院,复龙图阁直学士。很快又因失职,降兵部员外郎。母亲病逝,陈尧咨服丧期满后,起复工部郎中,龙图阁直学士。时遇边患,陈尧咨被任命为陕西缘边安抚使,再迁为右谏议大夫,知秦州,徙同州,以尚书工部侍郎知开封府。入为翰林学士,位在蔡齐之上。不久,为宿州观察使,知天雄军,因位在丞郎之下,上疏辞而不就。皇太后以双日召见,陈尧咨不得已赴任,虽整修器械,但驭下粗暴。以安国军节度观察留后知郓州,拜武信军节度使,知河阳,徙澶州,又徙天雄军,因病离世于任,赠太尉,谥康肃。陈尧咨工书法,尤善隶书。其射技超群,曾以钱币为的,一箭穿孔而过。其兄陈尧叟,为太宗端拱二年(989)状元。两人为中国科举史上的兄弟状元,倍受世人称颂。
王老六是宝坻县人,本领出众。据说他当年在老家学艺时,师傅叫他抱着挂霜的老冬瓜剃,只准剃去瓜皮上的一层白霜,不准划破瓜皮。老冬瓜都长得坑坑洼洼,练过这一手才算真本事。
神枪手
一年,才刚开春,草木还没发芽子,远远已经能够看见点绿色了。南门外直通海光寺的大道两边开洼地,今儿天蓝水亮,风轻日暖,透明的空气里飘着朵朵柳絮。这时候,要是在大道上放慢腿脚溜达溜达,四下望望,那才舒服得很呢!
玻璃花来到道边一家小铁铺,给营盘取一挂锁栅栏门的大链子。他来得早些,铁匠请他稍候一候。他骂一句街,便在大道上闲逛逛,逛累了,在道旁找到一个石头碾子,翘腿坐在上边,看见过路的大闺女小媳妇,就哼哼一段婆娘们哄孩子的歌儿,找个乐子:
小小子儿,坐门墩儿,
哭哭啼啼要媳妇儿,
要媳妇儿干--嘛,
做鞋做袜儿,穿衣穿裤儿,
点灯说话儿,吹灯亲嘴儿。
女人家见他这土痞模样,不敢接茬,赶紧走去。他见道上行人不少,忽然想到要显一显自己才弄到手的小洋货,便打怀里摸出一根衣兜烟卷,叼在嘴上,还模仿洋人,下巴一用劲,烟头神气地向上撅起来。跟着他又摸出一盒纯粹洋人用的"海盗牌"的黄头洋火,抽出长长一根,等路人走近,故意手一甩,"嚓"地在裤腿上划着,得意洋洋点着烟,嘴唇巴巴响地一口口往里嘬,就这当儿,忽然"啪"一下,烟头被打灭,他还没弄清怎么回事,"啪!"又一下,叼在嘴上的烟卷竟给打断,紧接着,"啪"帽子被打飞了。三声过后,他才明白有人朝他开枪。他原地转一圈,看看,路人全吓跑了,正在惊讶不已的时候,打开洼地跑来一个瘦瘦的少年,递给他一张帖子说:
"我师傅要会会您。"
他帖子没看就撕了,问道:
"你师傅是哪个王八蛋?"
瘦小子一笑,说:"随我来!"走了几步,故意回头逗他一句,"您敢来吗?"
"去就去,三爷怕嘛!神鞭都叫你三爷吓跑了!"玻璃花毫不含糊,气冲冲跟在后边走。
他随这瘦小子从大道下到开洼地,走不多远,绕过一小片野树林子,只见那里站着一个四十多岁的汉子,阔脸直鼻,身穿宽宽绰绰的蓝布大褂,纯黑的土布裤子,紧紧打着同样颜色和布料的裹腿,头上缠着很大一块蛋青色绸料头布。他见这人好面熟,再瞧,唷,这不是傻二吗!怎么这样精神?脸上的糟疙瘩都没了,一双小眼直冒光。可是玻璃花立即也拿出十足的神气唬对方:"傻巴,你是不是想尝尝"卫生丸"嘛味的?"他一撩前襟,手拍着别在腰间的小洋枪啪啪响,叫道,"说吧,怎么玩法?"他拿傻二最怕的东西吓唬傻二。
谁知这傻二淡淡一笑,把双襟的褂子中间一排扣儿,从上到下挨个解开,两边一分,左右腰间,居然各插着一把六眼左轮小洋枪,他双手拍着左右两边的枪,对瞪圆眼睛的玻璃花说:"当下,我也玩这个了,你既然要玩这东西,我陪着。我先说个玩法--咱们一人三枪,你一枪,我一枪,你先打,我后打。你那两下子我知道,我这两下子你还不知道。我要是不告诉你,那算我欺负你了!你看--"傻二指着前边,十丈远的一根树杈上,拿线绳吊着一个铜钱,在阳光下锃亮,像一颗耀眼的金星星。
"你瞧好了!"
傻二说着一扭身,双枪就"唰"地拿在手里,飞轮似的转了两圈,一前一后,"啪啪!"两响,头一枪打断那吊铜钱的线绳,不等铜钱落地,第二枪打中铜钱,直把铜线顶着飞到远处的水坑里,腾地溅出水花来。
玻璃花看得那只死眼都活了。他没见过这种本事,禁不住叫起来:"好枪法,神枪!神枪!"再一瞧,傻二站在那里,双枪已经插在腰间。这一手,就像他当年甩出神鞭抽人一样纯熟快捷,神鬼莫测。玻璃花指着傻二说,"你那神鞭不玩了?"
傻二没答话,带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微笑,抬手把头布一圈圈慢慢绕开取下,露出来的竟是一个大光葫芦瓢,在太阳下,像刚下的鸭蛋又青又亮。玻璃花惊得嗓音变了调儿:
"你,你把祖宗留给你的'神鞭'剪了?"
傻二开口说:
"你算说错了!你要知道我家祖宗怎么创出这辫子功,就知道我把祖宗的真能耐接过来了。祖宗的东西再好,该割的时候就得割。我把'鞭'剪了,'神'却留着。这便是,不论怎么办也难不死我们;不论嘛新玩意儿,都能玩到家,决不尿给别人。怎么样,咱俩玩一玩?"
玻璃花这才算认了头:
"三爷我服您了。咱们的过节儿,打今儿就算了结啦!" 傻二一笑,把头布缠上,转身带那瘦徒弟走了。玻璃花看着他的身影在大开洼里渐渐消失,不由得摸着自己的后脑壳,倒吸一口凉气,恍惚以为碰到神仙。他回到营盘后,没敢跟任何人说起这件事,怕别人取笑他。不久,听说北伐军中有一个神枪手,双手打抢,指哪打哪,竟说一口天津话,地地道道是个天津人,但谁也说不出这人姓名,玻璃花却心里有数,暗暗吐舌……
木纳祖师,生活年代,大致在内地的宋太宗赵匡义时代,得法以后,名声四播,西藏和印度都知其名;由于名声太大,象郭德纲经常说的,羡慕嫉妒恨,同行是冤家,一些喇嘛来反对打击他,被他用神通降伏。
有一个讲经法师,通三藏教理,远近驰名,主动送上门来,也他辩经论道,木纳说:你只会看经书,却并不懂佛法。跟你辩经也没啥意思。懒得跟你辩。
喇嘛问啥是佛法?木纳指着空中说,你看这是空的吗?还是实在的?
喇嘛说,三岁小孩用屁股想都知道,这当然是空的。
木纳说:你怎么看?
喇嘛说:我看也是空的。
木纳说,我看却是实的。
然后,跃身躺在虚空而卧,一会又在空是来回行走,(就象近期电视上播放的美国超级魔术师的表演一样) 问道:此处若是不 实的,我如何能在这上面坐卧行走?
又指向旁边的山问:你看这是实的吗?喇嘛说山当然是实的,木纳说,我看却是虚的,于是从石壁钻进去,从山顶上冒出来,一会又从山顶上钻进去,从石壁里钻出来。对喇嘛说,这才叫佛法。
喇嘛拜服而去。
说的一丈不如行的一寸,有木讷祖师的功夫,又何愁与人辩论真伪道理?没有那个功夫,学还时间不够,又何必与人辩论?
用甘露饮治疗口臭,效果非常好。亲身体验过了。3天就明显见效。每副药8.37元。麦冬药价高点,收10克3元。
中西医感悟:中医研究的机理是从人的身体入手,而西医的机理是从疾病入手。类似于功夫中的外家和内家之别。到了最后其实都是一致的。二者作用机理不一样,怎么能够随意的用中医理论解释西医或者用西医理论解释中医呢?比如一种细菌,是西医研究的对象,怎么处理这个细菌是西医要解决的问题。但是从中医角度说,一种细菌存在不同人体内部,出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可能致命,有的人和没有事情一样。
伤寒论是中医目前发现的高级法门。也是学习辩证的入门功课和终身功课。缺失了医圣的知识,也可以是医生,但是可能需要走很多弯路。医圣以前中医就存在,比如扁鹊,也是高手。但是医圣是当时那个时代理论联系实际,把中医精髓吸收并且演绎的出神入化的一个人。医圣的学问不代表中医全部,但是肯定是中医体系中的最精华部分。
年休假还差一天休完了。2周时间没有白白浪费。抄写了1遍伤寒论条文。读了16遍伤寒论条文。
上文写错误了。今天读伤寒论条文301到398条4遍。年休假期间合计读了12遍而不是16遍。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第一篇曰:“
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 、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 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 大医。若不尔者,如无目夜游,动致颠殒。次须熟读此方,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始可与言 于医道者矣。又须涉猎群书,何者?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 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识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 《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至于五行休王,七耀天文,并须探赜。若 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 ”
想研究伤寒论,桂林古本是必须要读的。
怀念朱莘农大师 作者:十世遗风
我对莘农先生怀有很崇敬的感情,他是出色的经方大师,却很少有人知道。
莘农先生的学术是我父传我的,从来不跟我讲理由,只是告诉我该这么用。如麻杏石甘汤原治喘而汗出,先生用它治疗咳嗽、发热、哮喘、尿闭等。我用此方二十多年,几无失手。一女,4岁,咳嗽一月不愈,咳则小便出,多治不效,用此方一剂而愈,传为美谈。我儿从1岁到现在14岁,发热咳嗽从来不输液,几乎全得益于此方。
先生治胃病常用半夏泻心汤,只要心下痞,不必见呕、烦、下利、肠鸣,每用必效。先生用此方到化境,或合方左金丸或合方温胆汤或合方痛泻要方或合方小建中汤或合方失笑散或合方小陷胸汤或合方旋复花代赭石汤或合方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或合方外台茯苓饮,神出鬼没。先生的学生都善治脾胃病,得益于此方的变化。我治一男,35岁,心下痞已两年,舌黯脉滑,用此方不加减,一剂而愈。
先生注重腹诊,尤重喉诊。日本人说中国只有两个人会用腹诊,一个是先生,一个是先生学生曹永康先生,此话有点夸大,但先生的腹诊是很出色的。我父常说,中医之难,难在辨别寒热虚实。先生言咽红为热,咽白为寒;脐跳为虚,脐不跳为实。简明扼要,无人出其右。腹壁薄、脐跃,此腹诊是先生独创的小建中汤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先生之学不牵强,没有什么人参肚子,使用人参只要见无食欲、口渴症。先生学生谢启舜告诉我,别人咽喉疼痛用六神丸,他自己要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他的咽喉是白的。先生看病速度很快,说中医刚开始是听病人说症状,后来是病人听医生说症状,此得益于他的望诊。
先生善治发热,号称朱一贴。他言风热为少阳病,湿温病用干姜桂枝,热入营血时用犀角羚羊角,都很有特色。先生家传夹阴伤寒,犹有特色。夹阴伤寒的核心是虚证,少阴虚寒或肾虚。此学说可以治发热可以治杂病。我父夏天治一男40余岁,人用木板抬进诊所,高热一月,腹痛,极度消瘦,我父用麝香一钱入脐,活白鸽一只剖腹,以白棉布连血敷脐上。第二天诸症愈,满屋皆臭。此先生法!文革期间,养信鸽为资本主义小资情调,需要取缔。协会主席上书言白鸽可以药用,可以救人,我父要用,无锡市革委会主任同意了,无锡的信鸽协会在全国独能保留,白鸽免于浩劫,先生之力!
先生之学传自其兄朱少鸿先生,先生和少鸿都是朱家第八代传人。少鸿先生是晚清秀才,字如苏东坡和郑板桥,先生及其学生之字大体如此,很有美感。少鸿先生与致和堂创建人柳宝怡至交,柳先生创伏气学说,少鸿先生守夹阴伤寒,都独具一格却有相通地方。SARS在香港肆虐,呼吸衰竭却下利,我一看就知道此为夹阴伤寒或伏气而发,少阴传于太阴,用真武汤,真武汤证有咳和下利。恭喜致和堂的膏方制作立为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柳先生为何要弄膏方呢?补脾肾治伏气啊!冬令进补,冬不伤于寒,春不病温啊!看叶天士也搞伏气学说,看温病用补肾法,险象环生,让人啼笑皆非。少鸿先生的夹阴伤寒是理论用来治病的,不是写锦绣文章的。可惜少鸿和莘农先生的夹阴伤寒连无锡的非遗都未评上,不公平!
先生早年人称桂枝先生,晚年号称黄连先生,用桂枝黄连如神。当时月经过多的病人多,先生喜欢用黄连解毒汤合十灰散,既使舌淡也用清热药,我很不明白,到现在才有悟心。我用黄连解毒汤治好过两例重症肝炎,都是医院认为要死的,得益于先生耳!先生也善用附子,用四逆汤救活很多霍乱病人。
先生内伤疾病多从心肝气火论治,黄连温胆汤和羚角钩藤汤是常用方。现代中医不相信中药能治好高血压,我父嗤之以鼻,说亲眼看到先生用羚羊角三钱治好过。我到了40岁才明白心肝气火的好处,粘膜道的炎症哪个不是心肝气火?
先生是江阴人,刚来无锡时,没人知道,医名不著,多次换地,在我家也行过医。先生花了很久才医名卓越,日限号70个,挂号费一元零五分,五分是给他专职的黄包车司机大阿二的。大阿二一月有一百多元收入,是高收入,有两房妻妾。那时物价便宜,我家在市中心,一百五十平方的好房子,奶奶花了1200元买下的,先生每月却有两千元收入。先生喜欢听京剧,是票友,梅兰芳每次来无锡,十元一张票,先生和我父都坐第一排。先生是名人,无锡外宾部的特约医生,是政协的特约委员。先生结交的多是名流,中医界出名的有承淡安、邹云翔,南中医成立时邀请先生,先生推荐了邹云翔。病人也多是名流,省委书记陈光都是慕名而来。先生衣服考究,常穿毛料长褂,春秋穿凡立丁两用衫,头发整齐,皮鞋永远发亮。不讲究吃,但常有宴请,在最高档的中国饭店,大阿二拉着他,小阿二拉着我父,很有趣。
先生治学很严谨,和其兄一样,喜读沈氏尊生和皇汉医学,脉案多写理法方药,字体华美,病家喜收藏其方牋。先生经方有独到之处,如黄连阿胶汤合半夏泻心汤治温病。先生经方外常有时方和他自己的特色,所以一般人看不懂,如小茴香白蒺藜治疗腰痛,黑豆衣补肾,气喘用黑锡丹,需要用心去体会。我父年轻时喜欢上古旧书店淘书,里面常夹有先生脉案,买书是为了买先生和其兄的脉案,所以我家有一些他兄弟的脉案,我装裱了,很喜欢。上面印有李斯篆写的『斯臣去疾』,意思是这个人治得好病,有意思。
先生医德很好,发热病人常开一剂,是怕病人多花钱。先生诊务繁忙,但常去义诊,一日诊病二百余,通宵达旦。先生从无怨言,常乐此不疲,自己诊所交学生打理,可以锻炼学生。自己常去义诊,常说为良医者,对病人应具备『割股之心』,『痛人之痛,急人之急』,高风亮节,为后世楷模。
先生不保守,传多个学生,以发扬广大中医事业。江阴有夏奕均,是大徒弟,还有邢郦江、曹永康,无锡有徐克潜、谢启舜、秦纬,我父是关门徒弟,其它地方也有,上海有余蔚南,都是名医。先生让大家背四大经典。很有意思的是先生不教学生的,问他什么是湿,说吃下去东西腻膈兮兮的就是湿,这话很有深意!平时也不多说话,所以他的学生对老师的学问都有不同见解,都有独到处。我父也是这么教我的,不讲原因,只讲结果。我也经历了很多的失败后渐渐明白了先生学问的有效,临床也有独树一帜的地方,此是先生教学方法之功!仲景也是这个意思,不讲原因,只讲主之不主之。我对先生学问的理解是:学好经方是形似,结合好时方是神似,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能治疑难病可成良医,要成大家还要有社会责任感。
先生医名太盛,占有无锡最高级的病源,普通中医是很难生存的,很多中医就联合搞了个联合诊所,后来变成了中医院。
我父让我整理先生的医疗经验,写了一些,比如根据先生用桂枝的经验,写了【桂枝汤为何是仲景群方之首】,但不愿意发,生怕不符合先生本意,狗尾续貂,等思想成熟了再发也不迟。先生家传有外科,很多人不知道,喜欢用三七。一女,62岁,白塞氏综合征,日服激素,两脚溃疡烂至骨,黄脓四溢,需要截肢,我用先生法,二月愈,一直不复发。我父常说治疗当代病要用外科药,如砒霜治虚寒气喘如神,轻粉治真菌效果满意,但没有政策保护医生,只能不治。挖掘先生的外科经验是很重要的。
先生生于1896年,逝世于1962年,死于肺结核。英年早逝,去世太早了,太劳累了,义诊时常常要看到凌晨,还接触大量的传染病。先生不是什么名医,市级省级国家级的官方名医一个都轮不到他。先生诊务繁忙,没时间写书。先生培养的学生都是名医,都很低调,没有做官的,没人为他树碑立传。先生的精神却在鼓励我们下一代,为良医者,不为虚名求实效,不为功利求口碑。您的学问和医德如和氏美玉,时间到了,自然会光照大地,普慈众生。
武术的化境如此神奇,以致一般人认为它不可思议,迹近玄虚。但是,化境并不假,其中实含有至理,那就是“熟练”。钢琴家不需要用眼睛看琴键,自能演奏出和谐、优美的旋律。冰上运动员用不着花费多大的注意力,自能维持身体平衡,在冰上自由滑行,并且玩出种种花样。高超的武术家所以能不期而然地克敌制胜,也就是因为他具有高度熟练的技巧和极其深厚的功力。
清初精于内家拳的黄百家指出,武术的要诀“在乎练,练既精,不必顾盼拟合,信手而应,纵横前后,悉逢肯繁”。民国时嵩山少林寺方丈妙兴大师说:“久练自化,熟极自神”。都道出了武术化境的个中三昧。世界拳王比利也说:“不能停下来思考,必须成为一种无意识的行为。”由此可见,化境之妙,古今中外,其理相通。
感触,以前曾经不断的念过准提咒,大明咒等。即使现在记忆力感到不足,那些咒语也没有忘记过,任何东西千遍万遍的重复,又怎么会轻易的忘记呢?看看经文里面的咒语,想灵验都是十万百万千万甚至亿遍的持诵。中医就没有这个功夫吗?
更多阅读
WorldWind学习之路1:小白起步环境配置
为了以后学习需要,导师要求我学习WorldWind。作为WorldWind小白,最初就是到网上看看入门级的资料,参考http://www.cnblogs.com/wuhenke/archive/2009/12/09/1620545.html,感谢无痕客的博文。以下记录了我搭建WorldWind环境的过程。从官
经方医案之旋复花代赭石汤 胡希恕经方医案十一编
本帖最后由 付济华 于 2012-8-31 13:09 编辑龚XX,男,29岁,主诉:乏力,厌食,嗳气,反酸,便溏。在医院检查有慢性浅表性胃炎、胃酸反流性食管炎,慢性结肠炎、贫血等。曾在某老中医处治疗,用药半夏泻心汤原方未做加减,患者服药月余略有减轻,效果不
我的算法学习之路
2014年 5月 4日 | Comments作者:Lucida微博:@peng_gong豆瓣:@figure9原文链接:http://lucida.me关于严格来说,本文题目应该是我的数据结构和算法学习之路,但这个写法实在太绕口——况且CS中的算法往往暗指数据结构和算法(例如算法导论指的
刘素云老师觉海之舟及 2012净土大经解学习分享报告会 视频合集 文
刘素云老师觉海之舟及 2012净土大经解学习分享报告会 视频合集 文字版发表于 2012 年 6 月 16 日 由 感恩感谢20122012年6月17-21日,於香港如心酒店举办「二零一二年香港《净土大经解》学习心得分享报告会」二零一二香港净土大经解学
我的英语学习之路--影子跟读法
王子睿人称“秋裤哥”,考满分网托福项目总监,中国托福培训界名师。以注重实战、结果导向的教学风格著称。曾任新东方讲师,北京新东方学校国外考试部习作中心项目经理。托福公开课子睿老师说大部分中国学生的英文学得很痛苦,因为我们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