榫卯被称作红木家具的“灵魂”,榫头与卯眼,由于连接构件的形态不同,衍生出千变万化的组合方式,使红木家具达到功能与结构的完美统一。
格肩榫
传统家具横竖材料相交,将出榫料外半部皮子截割成等腰的三角尖,另一料在榫眼相应的半面皮子同样割成等腰三角形的豁口,然后相接交合,通称“格肩”。
夹头榫
是制作案类家具常用的榫卯结构。腿足在顶端出榫,与案面底面的卯眼结合。腿足上端开口,嵌夹牙条及牙头,故其外观腿足高出在牙条及牙头之上。
插肩榫
案类家具常用的一种榫卯结构。腿子在肩部开口并将外皮削出八字斜肩,用以和牙子相交,这一榫卯叫“插肩榫”。
抱肩榫
抱肩榫是有束腰家具的腿足与束腰、牙条相结合时使用的榫卯结构。也可以说是家具水平部件和垂直部件相连接的榫卯结构。
粽角榫
粽角榫因其外形像粽子角而得名,从三面看都集中到角线的是45度的斜线,又叫“三角齐尖”。多用于框形的连接与四面平家具中。
楔钉榫
楔钉榫,又名销钉榫,别名钥匙榫。连接弧形材常用的榫卯结构,它把弧形材截割用上下两片出榫嵌接,再在中部插入平行四边形的楔钉,能使连接材上下、左右不错移和紧密的接合连成。制作圈椅的扶手、圆形家具都要用楔钉榫。
闷榫
闷榫,即“暗榫”,又叫半榫头。平板角接合用燕尾榫而不外露的称“暗榫”。但由于榫头不外露,故板头根据板料的厚薄,均需留出一段45°的夹角做法,大大增加了工艺难度,但考究的硬木家具均采用暗榫而不用明榫。
汉唐榫卯工艺
这些经典榫卯,至今仍然在新古典家具设计、新中式家具设计等领域,大放异彩。汉唐红木茶家具,传承榫卯工艺精髓,极其考究,让现代茶人感受“木”的文化特质,带来全新的饮茶体验。
对于每一位木工设计师来说,榫卯是实现构思的方式;对每一个木器爱好者来说,榫卯是匠心工艺的代表。千变万化的榫卯组合,为人们呈现出一个拥有灵魂的木器世界。
通榫
通榫,也称“透榫”,卯榫眼凿穿,直榫外露。其制造原则是透出来的要永远小于榫眼至最短面边的距离。
勾挂榫
榫眼做成直角梯台形,榫头也做成相应的直角梯台形,但榫头的下底面等于榫眼的底面,嵌入后斜面与斜面接合,产生倒勾作用。然后用楔形料填入榫眼的空隙处,再也不易脱出,故曰“勾挂榫”。
燕尾榫
燕尾榫是一种平板木材的直角连接节点,两块平板直角相接,为防止受拉力时脱开,榫头做成梯台形,故名“燕尾榫”。燕尾榫在木制家具中十分常见,常见于面板垂直拼接处。
穿带榫
穿带榫又称作“档木”。穿带榫在传统家具中一般被安装在桌、几、案、椅、凳等面板的背面,以燕尾榫与面板相连,因为它贯穿在面板的两侧。故称“穿带”。
企口榫
企口榫是榫卯结构的一个类,是指两块木材相接,在木材板边都分别起半边通槽口,一个在上面一个在下面搭合拼接在一起。其作用主要是为了防止透缝的构造“企口”脱落松懈。
槽口榫
槽口榫是针对家具中面与面的接合而设计,是在局部位置利用榫头与封闭的卯眼相结合。
扎榫
扎榫是南方工匠师的叫法,在北方被称之为“走马销”,榫子下头大,上头小,榫眼的开口半边大、半边小。扎榫一般用在可装可卸的两个构件之间,即面与面的接合,榫卯在拍合后推一下栽有走马销的构件,它能就位并销牢。
名贵不过红木,经典不过榫卯。听汉唐为你诉说那些红木的灵魂,带你赏析那些经典的榫卯,体验那些典雅的茶家具。
飘肩榫
飘肩榫主要用于连接异型结构,如官帽椅搭脑与后腿的交接等。一般开榫头时,两侧肩部里面都挖成圆弧形,交接后使其包裹部分圆形构件。因榫头两肩好像飘动的翅膀,故又被称为“飘肩榫”。
龙凤榫
两块相拼接的平板,板边分别起榫舌和通背的按合构造,一般叫“龙凤榫”,多在板背面加“穿带”,配合使用。
半榫
半榫,卯榫眼不凿穿,直榫不外露,故榫舌一般为透榫的三分之二。由于半榫的榫头不穿透榫眼,因此断面木纹不露,整洁美观。
托角榫
托角榫是一组榫卯的组合,不是单指单一的一种构造形式。用来连接角牙、腿足和牙条,在腿足上凿出卯眼,和角牙的榫舌接合,在牙条与腿足接合之际,把角牙与牙条都插入卯眼。
长短榫
一般腿部与面子的边抹接合时,腿料出榫做成一长一短互相垂直的两个榫头,分别与边抹的榫眼结合,故称“长短榫”。因边抹接合用格角榫,抹头两边从打榫眼腿料出榫与大边出榫相碰,故只有长短榫才能牢固。
套榫
明清椅子的搭脑不出挑,与腿交接处不用夹头榫,常用腿料作方挖出榫,搭脑部位则挖方形榫眼,然后将二者套接,这类榫卯结构称为“套榫”。北方木工把作套榫的作法称之为“挖烟袋锅”。
挂榫
挂榫属楔形榫的一种,榫头一边成斜面,眼口凿成同形,但再需放长一倍凿直眼,榫头入直眼后拍进原榫眼,上提或挂拉都不能脱出,若拆装时可重新将榫头移入直眼探出。因榫头实为装入的楔子,故又名“挂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