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如果穿越到明朝,成了一个普通士兵,那么在卫所制的体制下,出头最终成为名将,一般都是很难的。相对而言,最容易出头的,却是在明朝中后期的一种新制度下——募兵制。
和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一样,每当国家传统军事制度世兵制走向衰落的时候,募兵制就开始地位渐重,然而对比唐宋各朝,明朝的募兵制却也有其自己特点,首先是虽然募兵制,形成了以将领个人威权为核心的军队,但没有任何一位建功立业的将领,可以威胁到国家的威权,这点和唐朝藩镇割据时代的骄兵悍将是不一样的。明朝封建体制的成熟之处正在于,他可以通过有效的监管,对募兵施行监督,既确保军队打胜仗,又确保军队的忠诚。
明朝的募兵制度,从建国早期就有,比如明朝洪武年间,就有地方卫所招募民壮,用于边境防御,明朝正统,景泰年间的土木堡之变以及之后的北京保卫战中,明王朝也多次以国家名义招募壮丁,参加对瓦剌部的作战。然而那时候的募兵,还处于附属阶段,一般都是招来了打仗,打完仗领钱回家,并非明朝常备的军事制度。
募兵真正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是在明朝弘治(1487年—1505年)年间,弘治二年(1489年),明孝宗颁布了《佥民壮》法,规定各省必须要从民户中,抽调精壮百姓为民壮,这些人平时训练,战时若有需要参加战斗,作战经费由朝廷划拨,立功有赏。严格意义上说,民壮和募兵还是不一样的,民壮是一种民兵组织,其成员身份,也只是临时壮丁,而非正式国家军队,然而这个法令的颁布,却为明朝中后期大规模募兵奠定了基础——募兵的选择范围,主要就是以当地民壮为基础。
而相比于民壮的民兵身份,募兵的成本显然要高的多,一旦招募为兵,就要按月发军饷。而在这之前的朝代,募兵之所以容易造成悍将割据,主要由于募兵是由将领主持,选进来的兵,自然就成了将领自己的兵,日久天长,这支招募来的部队,就成了将领自己的军队。等于是拿着国家的钱,养了自己的兵。
这种傻事明朝显然是不干的,从头到尾,明朝募兵有有一套严格的审判程序,地方官是没有权力私自募兵的,每招募一支新军队,都需要朝廷批准,并且由朝廷派专人主持,这支军队成立后,其监管也是相当严格的,虽然部队由武将带,但上头有文官统帅,部队里也有监军督查,相互间互相制约。因此再强悍的部队,也无法割据自立。
而对于士兵来说,募兵的好处,自然要好过卫所制,首先是利益保障,要让士兵打仗,就要真金白银的给钱,然后是升官机会多多,虽然少不了腐败,但要想升官,就需要有实打实的军功,一个数据就可以佐证,在明朝中期之前,明朝有名的军事将领,特别是武将,绝大多数都是世袭官X代出身,由中下级军官升上来的少之又少,士兵出身的则更少。
而募兵制下,由士兵出身,最终成为方面大将的,却绝不止个例。比如抗倭名将邓子龙,就是以平民身份应募,在节节立功中,最终成为一代名将。
募兵机会大,但也要分成为谁的兵,虽然明朝募兵管理严格,但军队要想打胜仗,关键还要看将领,所以跟对人就显得尤其重要,明朝带有募兵性质的军队,通常会被外人以将领姓氏代称,称为“X家军”,以嘉靖年间为例,北方大同总兵马芳的军队,被称为“马家军”,南方抗倭名将戚继光和俞大猷的军队,被称为“戚家军”和“俞家军”,而辽东李成梁的军队,则被称为“李家军”。
这几支部队,都是明朝募兵制下的模范军队,如果真穿越到这几支部队里,哪怕是个普通小兵,只要好好打仗并且能幸运活下来,横刀立马当将军的可能也是很大的。
放在募兵制度下的具体部队中,作为一个普通士兵,出头的机会,既比卫所制下简单的多,也要大得多,只要是刻苦训练,奋勇作战,就有机会出人头地。而放在名将统帅的募兵制军队中,士兵要向熬成将军,首先要成为一类人——家兵。
所谓家兵,就是一支募兵制军队中,带兵将领亲自挑选军队中的精壮,组成的贴身嫡系将领卫队,人数通常不多,作用却极其重要,而且升迁的机会也足够大。通常被选为家兵的士兵,都是将领绝对看重信任,并且引以为心腹者,甚至表现好的家兵,不但有可能升官,更有可能被将领引以为接班人。
比如嘉靖时期的大同守将马芳,他就有一支百人的家兵部队,这支部队除了在作战中担负他的护卫任务外,还担负着战前侦查,警戒等任务。辽东总兵李成梁,也组建了他的李府家兵,并且在他退休后,由他的儿子李如松继承,万历抗倭援朝战争的碧蹄馆之战中,李如松遭到倭寇数倍于自己的军队围困,关键时刻正是李府家兵们奋勇作战,保护着李如松成功杀出重围。
一旦成为家兵,不但有极高的军事待遇,还有额外收入,比如李成梁的家兵,拿着高工资不说,辽东屯垦的土地,也被李成梁按照人头,分配给他们,几乎每一个家兵,都有良田一片的大地主。然而有时候,太高赏赐反而是反作用,还是以李成梁家族为例,到了万历晚期,昔日横扫天下的辽东铁骑早已腐化不堪,在努尔哈赤崛起辽东后,很快被打的稀里哗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