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屋教学设计 多媒体技术应用 教科版《多媒体技术应用》教学设计集_多媒体技术应用

走进多媒体世界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应用状况

2、 通过生活中的事例理解多媒体应用的价值和意义

3、 了解多媒体技术应用的未来发展趋势及应用。

过程与方法:

1、借助生活中多媒体技术的实际应用,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多媒体技术已涉及生活的各个领域。

2、通过了解多媒体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畅想多媒体技术应用的未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充分体验多媒体技术给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多媒体技术应用的弊端,树立科学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的思想。

【教学内容分析及重难点】

本节课在多媒体技术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结合生活中多媒体技术应用的事例,介绍了多媒体技术的普及状况,激发学生学习多媒体技术的兴趣。

【教学方法】

感受、探讨的方式

【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什么是多媒体技术

1.观看多媒体技术应用资料,思考其中应用的技术

课上,教师首先向学生展示一些多媒体技术应用的最新图片或资料,在演示之后引出其中所应用的共性的技术——多媒体技术。然后请同学谈论一下多媒体技术对人们产生的影响?学生在浏览中会被这些应用所产生的奇妙效果及给人们带来的方便、舒适所深深吸引,可以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最近几天,我收到了几个朋友发来的彩信,其中还有用手机拍摄的图片,非常清晰,现在彩信手机非常时髦,我发现不少同学都有手机,很多还是最新型的。我这里有几款数码相机手机的图片,大家欣赏一下吧,看起来是不是十分迷人,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关于手机多媒体短信的介绍吧。大家阅读一下书中相关内容。

[学生]阅读书中关于手机多媒体短信的介绍。

[教师]我们再来看看现在许多城市比较流行的数字家居。(通过大屏幕展示数字家居的介绍资料),我请一个同学读一下,大家可以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未来的数字家居。

[学生]想象未来数字家居。

[教师]上面这两个事例中主要应用了那种技术?不用说,大家一定知道,这就是多媒体技术,那么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对人们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我们同学在初中使用PowerPoint制作作品时,就已经感受过了多媒体的魅力,从上面这两个应用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另外,在我们周围其他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事例也随处可见,那么哪个同学愿意谈谈多媒体技术应用对我们生活产生的影响?

[学生]上面两个多媒体技术应用的事例使人们生活更舒适、方便。

[学生]……

[教师]是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人们沟通与交流的方式、方法,使我们可以更有 1

效传递信息。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多媒体技术?

2.从分散的应用到集中的具体概念——什么是多媒体技术

请学生阅读书第3页什么是“多媒体技术”部分的内容。通过前面观看多媒体技术应用事例和书中的介绍,学生很容易实现从直观的事物到抽象的概念,理解多媒体技术的概念。教师这时可以把多媒体的概念通过大屏幕展示给学生。

二、多媒体技术的特征

1.设问——多媒体技术的特征 有了多媒体技术的概念基础,下一步可以论及多媒体技术的特征了。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多媒体技术为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了巨大的便利,那么它一定具备满足我们需要的一些主要特征,这些特征又包括哪些呢?它们对我们产生什么帮助呢?

2.实践体验多媒体技术的特征

教师组织学生自己动手体验多媒体技术的主要特征,为学生提供本书配套光盘中的虚拟现实作品和教师课前搜集到的多媒体学习软件、虚拟现实作品以及一些充分应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网站等相关资源,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找到学生的兴奋点,带着兴趣去尝试,丰富他们的体验,形成正确结论。在学生运行这些多媒体作品时对学生提出要求,要求学生选择几个感兴趣的作品、软件或网站,把实践体验和结论填入下面的“实践活动卡”。

对于实践活动除了填写实践活动卡外,教师还可以把实践细化,提出具体的要求,比如:在给学生提供本书配套光盘中的“多媒体仿真物理实验室”的辅助学习软件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几个物理实验,给出具体的实验内容(见本章参考材料1),要求他们利用本软件完成,这样学生的体验过程会更加充实,防止学生走马观花,看热闹,真正达到实践的目的。

3.提问——总结多媒体技术的特征 学生在体验过后,教师要趁热打铁,及时引导学生对多媒体技术的主要特征加以归纳和

2

总结。组织学生自由发言,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对学生发言表示赞赏。

[教师]通过实践你感受到了多媒体技术具有哪些特征?或者说给你带来什么方便?

[学生]我比较喜欢多媒体学习软件,因为它里有图像、声音、动画等,给人更直观的感觉,比书本更生动。

[教师]是的,多媒体技术通过计算机把声音、图像、动画等集中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中的声卡、扫描仪、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等设备来采集或传递这些信息,这就是多媒体技术的集成性特征,它表现为信息媒体的集成和多媒体设备的集成。

[学生]我很喜欢仿真多媒体作品,它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而且还可以自己进行一定的控制。

[教师] 书中给出了多媒体技术的集成性、交互性、超媒体的信息形式,可传播性等主要特征,除此之外,我们同学通过实践发现多媒体技术还具备呈现信息、表达和交流思想的生动性、丰富性、有效性等特征。正是由于多媒体技术的这些特征,才使多媒体在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受到极大欢迎,给我们带来巨大的便利。通过这些特征,我们是不是很容易理解多媒体技术的概念了。

教师在总结每种多媒体技术的主要特征时,可以通过PowerPoint或其他软件制作几个简单的表现多媒体技术几个主要特征的小动画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理解多媒体技术的主要特征。

4.继续体验多媒体技术的特征

至此,本节教学内容基本结束,剩下的时间,教师安排学生继续体验多媒体技术的这些特征,接着运行教师提供的多媒体软件或者是浏览相关网站。这样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多媒体技术的特征,同时也会提高学生对多媒体技术继续学习的兴趣。

三、小结及课后作业

教师可以请学生总结一下,本节课自己对多媒体技术有了哪些新认识,或者新的感受?然后给学生安排一个课下实践活动,请学生作一个“班级学生生活多媒体展示”的策划,在策划中结合多媒体技术的这些主要特征,准备运用哪些媒体表达信息,这些媒体具体应用方式,通过策划最大可能的让别人了解自己的班级,充分的展示自己的班级。通过实践活动回顾多媒体技术的概念和特征,以及多媒体对于信息传播与交流的重要作用,知道人类应该科学合理地应用技术。

【教学反思】

1.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对事物的第一感,很大程度上决定人们后面的选择,特别对高中年龄段的学生,他们虽然看待事物具有一定客观性,但表现出比较情绪化的特点,所以本节内容在激发学生兴趣上,教师要多做一些努力。多媒体技术本身就不是一个枯燥的内容,比较有趣,但本章内容属于本册第一章,理论性强,所以处理不好,可能会影响学生的情绪,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这样就会影响后面的学习。相反,如果要处理得当,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使他们被多媒体技术的超凡魄力所吸引。基于上述,我在教学资源的选择上,尽可能结合学生实际,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以保持他们的兴奋状态。高中学生对新科技、时尚的事物都比较有兴趣,比如:数码相机手机就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通过这些多媒体技术应用发展的前沿动态,以激发学生对新技术的追求和未来生活的向往,以便于顺利地开展后面的教学。

2.本节课的教学应用了新课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找答案。像多媒体技术的概念部分教学,首先展示学生感兴趣的应用事例,然后让学生分析其中主要应用的技术,引出多媒体技术的概念。另外,尽量给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很容易发现问题的答案,像多媒体技术特征的学习,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可以很容易、很快就可以说出 3

多媒体技术的主要特征,并且记忆深刻,因为这是学生自己发现的,不是教师灌输的。这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还使学生一直保持一个很高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可以自己建构牢固的相关知识。

案例评析:

本案例由多媒体技术的一些最新应用实例象智能家居介绍,引导学生分析其中应用的技术,从而引出多媒体技术的概念,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多媒体技术学习的兴趣,突出本节的多媒体技术的概念这一重点内容;对于本节的另一重点内容多媒体技术的特征,安排学生先实践体验,然后总结,最后再实践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分析,寻找答案,这样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让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

第二节 多媒体技术应用

案例一

善用多媒体技术

【教材与教学目标分析】

“科学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是本章第二节中第二小节的内容,主要围绕帮助学生建立科学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多媒体素养进行教学。对于学生应该应用这种思想展开本册书后续章节的学习,以便于在未来的生活、学习中正确使用多媒体技术都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这一小节内容的学习要让学生:

1.理解多媒体技术应用的价值和意义

2.明确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应用同人类社会发展需求的密切关系

3.学会合作与交流,在交流合作中分享思想、反思自我

【教学设计思路】

高中阶段的学生对事物具有一定分析、辨别能力,但往往认识比较浅,很容易被表面的东西所吸引,不能透过事物的表面看到其本质。对于多媒体技术有兴趣,但对科学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方面的认识还很模糊。基于此,在教学中,首先,通过对课前科学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的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以及对多媒体技术应用所产生的一些现象的辩论,形成学生对多媒体技术应用的利与弊的正确认识,然后向学生讲授科学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具体要求,即人们应该具备的相关信息素养,可以结合实例进行说明。最后让学生参照它,自己思考在生活、学习中是否应用了这些信息素养?哪些方面还有提高?努力在今后把多媒体技术作为支持自己终生学习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成为多媒体技术未来的发明和创造者。

【课前准备】

1.课前教师布臵学生进行关于“科学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问卷调查,并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统计调查结果。

2.课前教师布臵学生阅读本章后面的参考材料2、3、4,通过阅读,为学生在课上开展有意义的辩论做好准备。

【教学过程】

一、展示并分析问卷调查结果

课上教师组织各小组的组长把本组的调查结果通过实物投影仪向全班同学做分析说明。

二、开展辩论,形成正确结论

1.提出辩论主题、内容要求和辩论程序

4

通过上面的问卷调查,同学们已经开始关注多媒体技术应用的利与弊,这时教师通过投影仪给出下表1,明确辩论主题及具体内容,辩论的主题和内容可以选择书中给出的主题和内容进行,也可以根据学生实际自行设计。这里教师设臵的辩论的主题是:“眼球经济”的发展和“读图”文化的形成说明多媒体技术应用的充分优势和效益,还是说明多媒体技术应用有利也有弊。辩论内容可以围绕教材或是教参中参考资料给出的观点,也可以通过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寻找论据。

对辩论这种形式,学生们基本都看过辩论赛,有的也亲身参与过,这里教师可以辩论程序通过投影仪向学生做简要介绍,请同学在辩论中加以借鉴。

2.学生分组,做辩论准备

接着,教师把持有不同观点的学生分成两组,各组选一名组长,然后给学生十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做分工及辩论准备。本章后面的参考资料中材料2、材料3和材料4是本节辩论的参考资料,教师可以把这些资料中一部分观点摘选出来提供给学生做辩论参考。

3.开展辩论

组织学生开展辩论,时间为十到十五分钟,为两组同学分别进行计时。通过辩论,学生很容易得到正确的结论。在辩论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思想,使每个学生都成为信息活动的主体。

通过辩论使学生认识到多媒体技术应用的价值与意义,在合作中积累思考,广泛交流,实现共享思想,反思自我的目的。

4.总结

对多媒体技术应用的价值与意义,教师做进一步总结:通过同学们的辩论,以及前面的问卷调查结果很容易得到的结论,我们可以看出多媒体技术在许多方面应用具有很大优势,同时也会产生一定负面效应,这些充分说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有利也有弊,要想更好的应用多媒体技术必须提高人的相关多媒体信息素养。

三、提出相关多媒体信息素养,学生自我参照,科学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

首先,教师提出问题,请学生思考要科学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人们应该具备哪些多媒体信息素养?然后,教师通过投影仪给出书中“关于科学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的信息素养”的表格,并对其中每一项内容举例讲解。最后,请同学参照这个表,想一想自己在平时是否具备了这些素养,哪些方面还需要提高。

四、以“如何阻止目前网上的不健康的信息垃圾”为例讨论如何科学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讨论如何提升自己的多媒体信息素养,使用它来有效地规范自我的行为,适应并促进健全的信息社会发展,成为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

五、教师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更加充分地认识到了多媒体技术应用的价值和意义,同时知道了如何科学合理的应用多媒体技术,它可以指导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教学后记】

本节教学内容如果用单纯的讲授法会让学生感觉是在说教,很难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5

这里采用了辩论法,通过学生间的充分交流、合作,使自己和他人产生思想上的碰撞,想法相互融合,创新出新的思想,最终形成正确结论。

这节课辩论的组织是教师一个重要任务,是否能够达到预期效果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要精心组织辩论,使学生乐于投入到辩论中去,比如设臵一些辩论的小奖项,比如最佳口才赛,最佳表现赛等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案例评析

本案例采用问卷调查分析和辩论赛的形式,让学生理解多媒体技术应用的价值与意义,树立科学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的思想,突出了这一重点,把呆板的内容变得灵活生动,学生兴趣很浓,辩论很热烈,最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总结科学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应该具备的素养,升华本节内容,这是本节的成功之处。

第二章 图形、图像

案例一

图像的数字化表示

(一) 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向学生介绍在信息技术设备中存储的图像是如何用数字形式表示出来的。包括两部分:1.图像的分割,即以像素为基本单元,组成数字化图像;2.像素的数字化表示方法。本节课的教学的顺利完成,对后续的课堂教学有着重要奠定基础的作用。它是本课程理论部分教学的重点。

(二) 学习者分析

学生没有相关或类似先前经验,甚至由于初中的应试教育,导致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更基础的二进制数字还相当陌生,因此,对学生进行课前针对性的补习辅导十分必要。

(三) 学习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图像在多媒体技术中的表示方法

(2)理解图像数字化表示的相关概念

(3)能够估算图像在计算机中存储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

(1)体会图形、图像的视觉意义

(2)认识图形、图像表达信息的效果与特点

(3)能主动利用数字化图像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遇到的的问题

(4)能主动利用数字化图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看演示文稿,使学生感受图像在信息表达的独特作用,激发学生探求图像处理技术的欲望

(2)感受数字化图像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3)引导学生负责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四) 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

教法:为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图像的数字化表示方法,教师在每个教师环节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鲜活的教学情境,集中学生注意力,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启发性问题引起思考。教学活动以启发式教学为主,根据各环节教学内容, 6

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

学法:独立思考与小组讨论,通过一些计算强化对概念和方法的理解

(五)教学程序设计

环节一: 引入课题、体验和认识图像的信息化表达

(一)课题的引入,依次提出如下问题:

1. 信息是以什么形式存储在计算机中?

2. 信息的载体有哪些形式?

3. 图像以什么形式存储在计算机中?

4. 我们要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存储、加工、传递图像,需要对图像进行如何处理? 这四个问题中,第1、2问题是两个先前经验(在课前补习已经知道、在信息技术基础的学习中已经知道),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第三个问题的回答,得出(构建)对新问题的理解(新的知识的意义),而第4个问题的回答,引出的本节的课题(板书:图像的数字化表示)。本步骤教学中,采用先行组织者策略,通过由上位到下位的几个问题,一步一步进行启发,使学生很快理解图像数字化的概念。

(二)数字化图像的体验

播放一组主题为“举重”的图像,组织学生讨论运动员在举重比赛过程中,抓举前、抓举中、抓举成功以及在领奖台上的表现,使学生在100秒的图像播放中,感受到丰富、细腻、真实的情感表达。

本步骤实现信息技术新课标中的情感目标,以及“多媒体技术应用”模块目标中的“体验和认识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信息、交流思想的生动性和有效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构建新的知识的意义。

本步骤还为下一教学环节提供了一个鲜活的问题情境。

环节二: 像素的概念

1.情境创设

本环节的情境与上环节情境相承接,在学生被运动员的奋力拼博、挑战自我、冲击极限的精神深深感染时,告诉学生还有几张更好的照片,因为某种原因,没有放入演示文稿,激发学生观看这些图像并发现问题的强烈愿望。

2.发现问题

在此情境下,组织学生打开事先已存入服务器中的这些图像,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发现没有放入演示文稿的原由:

(1) 这些图像太小

(2) 这些图像放大后,发生模糊

3.问题启发,理解概念

然后,再组织学生利用编辑软件,打开这些图像,再反复放大,缩小,通过操作、观察,提出问题:

(1) 存储在计算机中的这几幅图像是由什么组成的?

(2) 为什么这几张图像小?

这两个问题为启发学生理解像素的概念,提供了问题性支架。其中问题(1)引出像素的概念;问题(2)启发学生加深对像素概念的理解。

4.列举生活实例

请学生列举生活中接触到像素的实例,并提问:

(1)你接触到的数字图像设备是多少像素的?

(2)作为数字图像设备的重要指标,为什么像素数越大越好?

本步骤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并实现多媒体技术模块的课程目标中:“关注多媒体技术对 7

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的影响”、及“了解多媒体技术在数字化信息环境中普遍性。

环节三: 像素的数字化

通过上一环节的学习,学生知道数字化图像是由像素组成的,这样探讨图像的数字化表示,只需要探讨像素的数字化表示方法。

本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没有先前的相关或类似的经验,且学生对二进制没有真正消化理解,只有课前临时性的补充,只具备感性的、表面的认识。为此,本环节采取由浅入深、循序渐近、通过问题启发,逐步推进最近发展区的策略。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仔细观察思考,沿着老师所引导的路线一步一步地摸索下去,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本环节以学生普遍喜欢的一个明星照作为素材,并进行处理,形成四个图像作为学习情境,并作为学生观察分析的支架。

(一) 单色位图的数字化

1. 创设情境(展示图片):

2.在此情境下,依次提问

(1) 图像特点?

(2) 图像中每个像素的特点?

(3) 每个像素如何用二进制表示?

本过程中提供的情境是最简单的数字图像,在启发学生回答第二个问题时,为帮助学生观察、分析,将图片放大并为像素加边框线,如图。

8

在启发学生回答第三个问题时,为帮助学生直观、形象理解每个像素的数字化表示方法,为学生播放如下图。

(二) 灰度图像

从复杂程度讲,灰度图像位于单色位图与彩色图像之间,本部分是本环节的难点,也就是本课的难点中的难点,为此将本部分再分为2位和8位两个步骤,从而降低学生的学习梯度。

1.2位灰度图像

(1)展示2位图像如图

(2)在此情境下,依次提问

a) 图像有几种颜色的像素?

b) 每个像素能否用一位二进数表示?为什么?

c) 每个像素如何用二进制表示?

在学生回答出问题a)时,展示2位颜色列表(下图中的左侧),使更多同学通过颜色列表与图像的对比,清晰观察出每个像素的特点。

问题b)是为了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驱使学生积极思索。 在学生回答出问题c)时,展示出颜色列表中每个颜色对应的二进制数(下图中的右侧),使更多学生更清楚理解如何用二进制数表示逐渐变化的每个颜色。

9

11

10

01

00

2.8位灰度图像

(1)展示8位灰度图像

(2)提示:表示这幅图的颜色列表中有由黑到白共256种颜色

(3)提问:

a) 表示这幅图像的每个像素应该用几位二进制数表示?

b) 颜色列表中最黑的颜色怎样用二进制表示,最白的颜色怎样用二进制数表示? 8位灰度图像共256种颜色,不能用单色位图和2位灰度图像的教学方法,通过观察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这里需要老师进行必要的提示。在学生掌握单色位图和2位灰度图像以后,学生可以较容易回答本步骤的两个问题,并顺利实现最近发展区的推进。同样,这里也需要展示出颜色(示意图)列表及其对应的二进制数,使更多的学生清楚理解颜色列表与二进制数的对应关系。

10

1111 1111

1111 1110

1111 1101

1111 1100

1111 1011

1111 1010

1111 1001

1111 1000

1111 0111

1111 0110

0000 1000

0000 0111

0000 0110

0000 0101

0000 0100

0000 0011

0000 0010

0000 0001

0000 0000

(三) 彩色图像

2. 展示24位彩色图像

3. 依次提问:

(1) 电脑显示器的色彩模式是什么?

(2) RGB分别表示什么?

(3) (展示颜色列表,提示:在电脑中每种颜色是按照由亮到暗逐渐变化规定出颜色列表的。)彩色图像的每个像素是怎样呈现出来的?

(4) 如果每个列表中有256种颜色,那么每个列表中的每种颜色应怎样用二进制数表示呢?

(5) (展示组成图像的颜色列表,提示,图像中每个像素就是由这三个颜色列表中,每个列表中取出一种颜色,将这三种颜色相加而成。)图像中每个像素能不能用一个二进制数表示呢(提示:每个列表中有256种颜色)?表示每个像素需要用几位二进制数呢?

11

(6) 白色、黑色、红色、绿色、蓝色像素如何用二进制表示?

在提出第(1)个问题时,由于前期理论课的不足,学生对每一个问题可能一时回答不出来,可以提供几个选项,从学生选择,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先前不太清晰的经验。第(2)个问题由先前经验加上英语知识的迁移,学生也可较顺利回答。在第(1)(2)问题的回答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回答出第(3)、(4)、(5)问题。这样学生根据已有的认知结构,逐步回答出由上位到下位的问题,沟通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环节四: 巩固运用

通过前面的学习,使学生对图像数字化表示的概念及表示方法有了一定的理解,本环节的目的是加深对所学内容的认识,了解与图像数字化表示相关的一些概念,感受图形编码的意义。同时,促进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教学情境:

展示一幅由教师利用自己的数码相机拍摄的图像

2. 计算:

a) 学生打开服务器中文件“计算.xls”,由教师讲解表中相关概念

12

b) 然后,同学利用excel软件进行计算,并填写表格

c) 采用提问方法,核对学生计算结果

在本环节学习中,还要向学生介绍表中一些相关的概念:

a) 像素:构成图像的最小单位位:二进制数系统中,每个0或1就是一个位(bit),位是数据存储的最小单位。

b) 色彩深度:表示每个像素的二进制数的位数

c) 字节(B):1个字节等于8位二进制,即:1B=8位

d) 1KB=210B=1024B

e) 1MB=210KB=1024KB

f) 1GB=210MB=1024BM

环节五: 总结

1. 疏理本节课的知识

13

2. 对学生课堂表现进行评价

环节六 展示一组主题为“失意”的图像,该组图像是有关举重运动员因为种种原因在赛场上失意的画面。

本环节与开头呼应,再一次感受图像在信息表达的魅力;同时,本环节的设计有感于08年奥运中部分网民对刘翔的态度,意在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教育学生要做一个善良的,有同情心的、有慈悲心的人,要学会爱人。

案例评析

信息技术基本概念、原理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在实际教学中怎样才能上好基本概念、原理的课呢?在课堂上怎样把学生带入学习状态?把学生带入怎样的学习状态?这是我们每一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都面临的、都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案例运用了基于情境的启发式教学,就是在鲜活的、恰当的教学情境下,使课程内容问题化,启发、诱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顺利、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适合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教学特点,有助于实现高效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应该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老师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学习特点,灵活、恰当地采取各种不同的教学策略。

14

案例二

图像的数字化过程

(一) 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课教学是多媒体技术应用中三种媒体数字化原理的第一个,在后续课堂教学中,“声音的数字化表示”、“视频的数字化表示”与图像的数字化表示有相通或类似的思想,本节课的教学的顺得完成,对后续的两节课堂教学有着重要奠定基础和方法迁移的作用。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图像是如何利用二进制进行表示,本节课主要学习如何将模拟图像转化为数字图像,并存储在信息技术设备中。

(二) 学习者分析

人的视觉特性是图像数字化原理的生理学基础,但学生对此没有相关的知识准备,因此,在本节课的开始,对相关知识的补充的十分必要的。

(三) 学习目标分析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图像图像数字化的原理与过程

(2)掌握图形、图像文件压缩工具的用法;

2. 过程与方法

(1)能主动利用数字化图像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遇到的的问题

(2)能主动利用数字化图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人类在利用技术实现信息表达时体现的才智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四)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一: 感性认识人眼的分辨力,理解图像数字化的生理学基础,引入课题

(一) 肖像的观察与分析

首先,教师利用演示文稿向学生播放图像1,向学生提问:“现在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15

学生看到这幅图像后,马上回答:“看到了一些0、1”,再继续观察发现是由0、1组成的肖像,部分同学联想到某某名星,很快有同学发现这是老师的肖像。

然后,再播放第二幅图像。

16

告诉学生这幅图像与上幅图像都是由0、1组成(提供教学支架)。然后,提出问题:“这两幅图像有什么区别呢?”学生通过比较得出:

1.第二幅图像中0、1很小,以至于无法看清

2.第二幅图像中0、1距离很近

3.第二幅图像中0、1的个数多

4.第二幅肖像更加逼真

接着播放第三幅图像。

17

告诉学生,这幅图像也是由0、1组成(支架),且这幅图像0、1个数与第二幅图像的相同,并提出问题:“这幅图像与前两幅比较,又有什么不同?”

学生很快回答出:

1.第三幅图像中0、1更小

2.第三幅图像中0、1距离更近

4.第三幅肖像看起来像一幅连续的画面

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通过刚才的观察、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二) 颜色列表的观察与分析

1.展示颜色列表,如下图,学生可以清晰看出相邻两种颜色的差别

2.展示颜色列表如下图,告诉学生,这也是由黑到白的一些颜色组成的颜色列表。利用图像编辑软件,将其放大、缩小。观察相邻两种颜色的区别。

3.展示颜色列表如下图,学生可以清晰看出相邻两种颜色的差别。

4.展示颜色列表如下图,告诉学生,这也是由黑到白的一些颜色组成的颜色列表。利用图像编辑软件,将其放大、缩小。观察相邻两种颜色的区别。

18

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通过刚才的观察、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现在我们知道,人的视觉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人们正是利用这种局限性,才做到了将现实的模拟的连续的图像,转化为近似的、看起来是真实的数字化的图像。就像我们在上节课看到的那些数字化图像那样。”

教师:“这节课我们以数码相机为例,探讨图像的数字化过程。”

本环节安排的主要目的:

1. 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学习中;

2. 启发学生理解图像数字化表示的生理学基础—人眼分辨力,为本课后面教学建立最近发展区,为学生理解采样过程中图像的分割过程奠定基础;

3. 引入本节课题。

环节二: 采样

(一)灰度图像的采样

利用课件展示下图。

提示: 镜头 感光器 1. 这是一幅灰度图像(模拟照片)

2. 它反射的光线通过镜头照射到感光器上,感光器负责将光信号转变为电信号;

3. 我们知道,数字化的图像是由像素组成的,将连续的图像分割为像素阵列,就是在这一

过程中完成的;

讨论:

怎样才能实现这一过程呢?

教师总结:

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使用的数码相机的感光器,一般是由M*N个光敏元件组成,这些光敏元件具有光电转换功能。其中每个光敏元件对应一个像素点,它采集的是一个像素点的信息,并将光信息号转变为电信号。

2.展示模拟光电反应的教学课件,向学生进行简单介绍。当光信号的幅度连续变化时,

19

通过光敏元件转换成的电信号也是连续的,它也是模拟的,并向学生展示光信号与电信号变化关系曲线。(如下图中A到B的过程)

3.利用感光器中的光敏元件将光信号转变为电信号的过程被称为采样。

(二)颜色图像的采样

提示:

1. 感光器中光敏元件并不能分辨色彩,它仅仅是光电转换器。

2. 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计算机中的彩色像素,是用表示R、G、B三种颜色的不同亮度二

进制数字组合表示的。

讨论:

怎样才能实现彩色像素的采样呢?

教师总结:

实现彩色摄影的方法有多种,包括给感光器表面加以CFA(Color Filter Array,彩色滤镜阵列),或者使用分光系统将光线分为红、绿、蓝三色,分别用3片CCD接收等。

设计思路:

1.本环节采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策略,先探索灰度图像的采样,在此基础上,探索彩色图像的采样,从而降低了学生学习的梯度。

2.在讲解灰度图像的采样时,首先通过课件的播放和两个提示对学生提供学习支架,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讨论过程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一定要与现实技术一致。在讨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然后,与教师介绍目前采用的技术相对比,对本环节的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3.在学习彩色图像的采样时,以上节课学习内容和灰度图像的采样为基础,通过启发,推进邻近发展区。

4.学生在高三才学习光电效应,本环节需要通过课件,向学生进行简单介绍。 环节三:量化

教师讲解:物体反射的光线(光信号,模拟信号),通过镜头照射到感光器上,感光器上光敏元件阵列将其分割为像素并转换为模拟的电信号(如下图A→B的过程),而在信息技术设备中存储的都是数字信号,所以我们还要将模拟的电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这个过程叫做量化。

依次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1. 采样获得的电信号是连续的、模拟的,而数字信号是离散的、数字的,将连续的模拟信号转换为离散的数字信号的依据应该是什么?

2. 将模拟电信号变化范围进行分割(如8等分),那么,各等分点能不能用二进制表示呢?怎样表示?

3. 当各等分点用二进制数表示后,在任意时刻t,光信号转变成的电信号能否近似的用二进制数表示呢?如何表示?为什么?

4. 怎样做才能使数字化的图像与真实的物体颜色更加接近,看起来更加真实? 教师边展示下图,边总结:

将模拟电信号按照由弱到强划分为若干个区间,每个区间端点对应一个二进制数,然后将表示像素的电信号强度提升或下降到邻近的二进制数。(由图B到图D,模拟信号(P1的纵坐标)转换为数字信号(P2的纵坐标)

20

设计思路:

1. 本环节中的问题1是在环节1基础上向前推进发展区,同时,问题1又题后续问题

的基础;

2. 问题2、3的解答,使学生理解了量化的两个过程;

3. 上节课中二种灰度图像的分析和观察,使学生对本环节问题4有了感性的认识,本

环节在此基础上向前推进最近发展区。同时,问题4的设计主要是为了加深学生对量化的理解。

环节三: 编码(压缩)

图形、图像的压缩原理比较深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相关内容很少。因此,应采取直接教学方式,给出相关的压缩技术方法,然后通过学生的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教师: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感受到图像数字化之后的数据量非常大。这样大的数据量,在因特网上传输时很费时间,存储介质中存储时很占“地盘”,因此就需要按照一定的编码规则对图像数据进行压缩,用比较少的数据量表达原始的图像,以满足存储容量和传输带宽的要求。

图像数据压缩技术主要有两类方法。一类是通过改变图像的描述方式,减少数据量。而图像在压缩前后完全一样,这种压缩称为无损压缩;另一类是利用人眼的视觉特性,有针对地简化不重要的数据,以减小总的数据量。这种压缩方法生成的图像与压缩前有一定程度的不同,称为有损压缩。

学生活动:

(1)有一种无损压缩的方法是将颜色值相同的相邻像素点用一个计数值和该颜色值来代替。有一幅彩色图像如图:

21

它可以记录为

请问这两种记录方式的数据长度与压缩比?

(2)下图为一图像示意图(在表示每个像素点的单元格内标明了该像素的RGB值),分

析压缩策略,以及压缩后的数据存储形式、压缩比。

教师:上面我们分别介绍了两种图像压缩方法,实际的图像压缩是综合使用各种有损和

无损压缩技术来实现的。由于图片的用途不同、生成的软件不同、压缩方式不同,产生了很多种图片的格式,比如:BMP格式是Windows采用的图像文件存储格式,在Windows环境下运行的所有图像处理软件都支持这种格式;JPEG 格式是一种主要的有损压缩图像格式; GIF适合网页图像和 GIF 动画等等。

学生活动:

(1) 阅读教材中的表2-4。

(2) 讨论图形、图像文件格式的转换方法。

(3) 利用扫描仪采集一幅图片并存储为BMP格式,再将图片转换为其它格式,分析

各种格式图片效果及数据量。

(4) 利用通用压缩软件将BMP格式图片进行压缩,比较压缩文件与各种格式文件的

数据量。

环节五: 利用课件介绍数码相机的照相过程

22

环节六: 课堂总结(略)

案例评析

在上节课学生已经理解了图像在信息技术设备中存储的方法,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以数码相机为例,学习图像数字化的过程。本节课根据各环节内容的特点,灵活采用了各种不同的教学策略。如情境教学、启发式教学、讲练结合、以及循序渐进逐步推进最近发展区等。常言道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们应该深刻理解各种教学策略,把握其规律,这样才能驾轻就熟在教学实践中娴熟地运用,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23

第二节 图形、图像加工方法

案例一

图像加工的方法

【教材和教学目标分析】

“图像加工的方法”是本章第二节中“图形、图像加工方法”最后一个小节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既是本节重点内容,也是难点内容。在这一小节的学习中,需要学生掌握图像的基本加工方法和图像加工的一般流程,另外学生将接触到第一个比较大的图像加工软件,如何让学生掌握图像加工软件的共性、相通的使用方法,以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举一反三,快速掌握其他图像加工工具的使用方法也是本节要实现的目标。本节教学目标是:

1.掌握图形、图像加工的方法

2.体验利用图形、图像表达的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掌握图形、图像加工的方法

【教学设计思路】

本案例是以Photoshop为例讲解图像的加工方法,Photoshop作为一种专业的图像软件,功能非常强大,那么如何在有限的课时让学生掌握图像加工的基方法和一般流程,是本案例教学的重点。本案例建议可以采用范例教学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从几个有代表性的典型图像加工实例,把分散的知识串成一个整体,总结出图像加工的基本方法和一般流程。

【课前准备】

教师在课前搜集一些能够反映出Photoshop基本加工方法,并且制作优美的有代表性的图像加工实例,可以整理实例操作的具体步骤并以网页形式放到校园网上或教师服务器中以便于学生浏览。另外,还要为学生独立制作图像作品搜集一些图像素材和Photoshop学习资料。

24

1.欣赏本书配套光盘上的一些加工效果优美的图像作品

2.演示制作“水中花”实例,体验Photoshop的加工过程

25

[教师]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简单了解了Photoshop加工图像的过程,接触到了Photoshop中一些基本概念如图层、滤镜、路径,尝试了一些加工工具如钢笔、矩形选框、套索工具,用到路径、图层、颜色、历史面板。本实例中用到的具体加工方法如下表1。

[学生]阅读大屏幕内容。

4.分组实践,分析总结各实例中应用的主要加工方法

[教师]下面我们同学就带着刚才的感受开始亲身体验图形、图像的加工,在教师服务器中“XX”文件夹中存放了一些图像加工实例,每组同学可以选择其中三至五个实践完成。在实践过程中,要求同学们体验Photoshop中基本加工方法并完成下表2。在制作时,每一步要准确、细致,出错时可以利用历史面板,进行撤消操作。

[教师]通过实践,我们会接触到Photoshop的一些基本概念,请同学们把它填入下表3中。

5.组间交流,以Photoshop为例归纳总结图像加工的基本方法

[教师]通过实践,同学们是不是有所收获呢?下面我们一起总结一下Photoshop中的基本概念以及Photoshop中图像加工的基本方法和加工流程,每一组派一名同学展示一下你们组的表格,并做说明。

26

[学生]各组同学展示本组的图像加工方法并说明其中的疑惑,全班讨论。

[教师]通过各组同学的交流,我们可以把Photoshop中的一些基本的加工方法和加工一般流程总结一下。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表2 Photoshop图像加工的基本方法和一般流程)。

表2 Photoshop图像加工的基本方法和一般流程

27

28

[教师]我们了解了Photoshop中的基本加工方法和图像加工流程后,在实践中需要同学们灵活使用,会得到很多奇妙的效果。这些加工方法具体功能和实现方法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慢慢体验,逐步掌握,才会有所创新,创作出好作品。

6.独立设计一个简单图像作品

[教师]了解了这些图像加工方法,我们就可以自己设计并制作图像作品了,本章最后的综合实践活动为我们提供了几个选题,有:保护眼睛、饮水思源、珍爱生命、运动起来、追求文 29

明生活、和平天使、中国入世遐想。这节课后面的时间,我们每个组就来设计一下本组要制作的图像作品,把设计填入下面的作品规划表中。在教师服务器“XX”文件夹中有相关素材。图像制作要求:①符合主题,具有创意性、艺术性,设计合理②色彩运用合理,在视觉上应给人以美感。也可以选择老师提供的实例中一个,在此基础上加入你们的设计、创新,让它成为你的杰作。

7.教师小结

[教师]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以Photoshop为例了解了图像加工方法和加工的一般流程,我们同学还规划好的本组图像作品,这些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下一节我们就可以开始制作了。

[教师]另外,在Photoshop中图像加工方法所实现的功能在其他图像加工软件中也能找到,所以当我们使用其他图像加工软件时,可以把其中的共性东西应用到其他图像加工软件的实践中,这样可以很容易的使用它们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后记】

本案例中采用的是范例教学法,要选择最基本的知识作为范例的内容,范例所包含的教学内容应该是本质特征明显的,富有启发性的,能引起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的,能使学生认识知识内在逻辑结构的、能发展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典型事例。范例教学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还要让他们掌握相关软件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本案例中,学生分组时,每组中安排一个对Photoshop或其他图像处理软件有一定经验的学生做组长,帮助本组其他同学解决疑难问题。这样可以达到互相提高的作用,使没经验的学生问题得到解决,会继续保持一个比较高的学习兴趣,有经验的学生可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提高。另外,在最后独立完成作品的要求上,让有经验的学生可以独立设 30

计一个图像作品,其他同学可以模仿完成现有实例,并尝试有所创新,这样可以实现分层次教学,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

在本案例中,教师除了提供给学生相关的范例之外,还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可以让学生自己的去探究。

案例评析

本节采用范例教学法,选择图像加工的典型范例,先由教师演示制作过程,分析总结其中具体的加工方法,学生再模仿制作几个图像加工实例,分析其加工方法和一般流程,在组内、组间进行交流,最后再让学生学以致用,设计一个图像作品,计划其中要使用的加工方法。通过“观看范例——模仿——独立操作”的过程,一步一步向教学目标迈进,突出本节重点,突破本节的难点,这是本案例的成功之处。

第三章 声音

“多媒体作品中的声音”教学设计

(一)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引领学生体验声音在信息表达中体现出的特点,学习声音数字化原理,本章的原理部分与本教材的第二章相街接,技能方面是后续课程中学生完成学习活动所需具备的。因此本节课的学习与该课程的前后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学习者分析

学生在小学、初中以及高中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学习中,已经多次进行了有关声音的简单操作,对声音有了一些感性认识。但从知识角度看,学生对此还是比较陌生的,从方法看,本课的原理与第二章中图像的数字化过程与方法又有着相似的地方。因此,本课中,应较多的采取迁移的方法,其教学难度与第二章上图像数字化原理的教学要简单得多。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分类(语音、音效、音乐)

(2)了解声音数字化过程(采样、量化、编码)

(3)能列举常见的声音文件格式

(4)列举获取音频信息的途径

2.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实例分析,了解多媒体作品中的音频使用情况

(2)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声音解决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声音在人类表达、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2)理解声音在信息表达的意义

(3)体验数字音频对人的生活带来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 利用声音表达信息的意义

(一)录像片断的播放

事先教师组织其它班级学生录制一部两三分钟的小品。然后,在本班播放。

1. 将“音量控制”设臵为“全部静音”,播放录像。学生猜测小品的内容

2. 取消“音量控制”中的“全部静音”,重新播放录像。学生讨论与先前猜测的内容 31

的不同,继而感受声音在信息表达的重要,使学生体验到声音与其它媒体组合,使信息的传递更加直接和有效。

3. 组织学生观看教师自制的多媒体作品“有声电影的产生”,使学生更深刻感受到声

音在信息表达中的意义。

本环节目的是感受声音在人类表达、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实现信息技术教学的情感目标。同时也努力引起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投放到本课的学习中来。

环节二:利用声音表达信息的方法

通过上一环节的学习,学生对声音表达信息的意义有了一定的认识,对利用声音表达信息产生强烈兴趣,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引导学生通过对声音作品和包含声音的多媒体作品进行分析,使学生掌握应用声音表达信息的方法。为了引导学生顺利完成作品的分析,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先播放其中一部作品,然后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作为学生学习的示范型支架:

1. 作品中承载信息的媒体有哪些?(图形、图像、声音、文字、字符、符号……)

2. 其中使用了哪几种声音?(语音、音响、音乐?)

3. 声音的使用方式?(叙述?画外音?……)

4. 声音在作品中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完成如下活动:

1. 各小组打开学习资源库,观看其中的作品,分析声音媒体的使用并利用表格记录下来。

2. 各小组交流讨论结果。

教师总结:多媒体技术中一种重要媒体来自声音,包括语音、音响和音乐。声音的作用是直接通过讲话表达信息、制造某种效果和气氛、播放音乐等。

本环节设计目的是使学生能通过实例分析,了解多媒体作品中的音频使用情况,了解常见的声音的类型,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声音解决的问题,合理的利用声音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为了使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教师首先引领学生完成一个作品的分析是十分必要的,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示范性的学习支架。

环节三:获取声音的途径

讨论:首先,组织学生讨论,然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获取声音的途径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将光盘中的文件存储到计算机中

2. 将磁盘中的文件存储计算机中

3. 将U盘或移到硬盘中的文件存储到计算机中

4. 从网络下载

5. 通过话筒将自已的语音录入到计算机中

6. 利用录音机将磁带中的内容录制到计算机中

7. 利用MIDI设备制备音频

本环节使学生了解数字音频信息的获取方式和途径,理解声音信息获取方式的多样性。这一环节是本人在教学设计时,根据实际情况将下节内容提到这里。本环节采取讨论教学的方式,在需要同学们列举的获取声音的途径中,大部分学生都有相关的学习或生活经验。但每个同学的先前经验并不一定完整,经过讨论,同学们将自己独立的、片面的、零散的理解,综合为对知识的完整的认识。

环节四:声音的数字化

在上面总结声音采集的7个途径中,前4种声音信号是以二进数字形式存放在存储介质中的,而第5、6种方式传输到声卡端口的信号是模拟音频,第7种是由信息技术设备直 32

接制作成的二进制信息存储在计算机中。

这样通过“设疑引学”提出:“第5、6种方式声音源本来是自然的、模拟的声音,它是如何转变为数字的音频保存到计算中的呢?”引入声音数字化的教学内容。

声音的数字化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本环节主要采取知识的迁移,充分利用和不断推进最近发展区,启发学生逐渐完成知识的建构。在本环节正式教学之前,可以先组织学生回忆图像数字的原理,充分利用最近发展区,为本环节的教学的顺利进行打好基础。

(一) 采样

1.采样的定义

提问:

我们在学习图像的数字化表示时,已经接触过采样的概念,它是怎样描述的?

与此类似,声音数字化过程中,采样应该怎样定义?

2. 采样的过程

提问:

图像数字化的采样过程?

那么声音数字化过程中可能是怎样进行采样呢?

声电转换:

提示:话筒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音频感受器

实验:

(1)断开音响扬声器与音响主机的连接,打开主机机箱,将调至“电压”的万用表与音响设备的话筒端口相连,插好话筒,接好音响电源。音源(如说话)发出不同声音,观察声音的大小及话筒端口电压变化的关系;

(2)断开万用表与话筒接口的连接,将示波仪两个端口与话筒接口相连。音源发出不同声音,利用示波仪观察话筒接口电压波形,分析电压波的振幅与音量(声波的振幅)的关系、频率与音调(声波的频率)的关系;

(3)切断电源,断开示波器与音响的连接,盖好主机机箱,将扬声器与主机连接好。

(4)小组讨论:经过实验,分析声波与话筒接口电压波的关系。

(5)教师总结: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声波通过话筒转变为时间上连续的电压波,电压波与声

波的变化规律是一致的,因此可以利用电压波来模拟声音信号,这种电压波被称为模拟音频信号。

3.采样离散化

提示:在数字化图像的过程中,首先将连续的图像分割为离散的像素。

提问:

在数字化声音时,我们已经通过话筒将声波转化为连续的电信号。下一步应

该怎样做呢?

4.教师展示课件并总结。

(二) 量化

提问:像素量化的方法和依据?

提示:就像人的视觉一样,人的听觉也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

讨论:音频的量化办法

教师展示课件并总结。

计算:

(1)如果CD音质的采样频率为44.1kHz,量化位数为16bit,那么,一首4

33

分钟CD双声道立体声音乐的数据长度是多少?

(2)更高品质的数字录音带,其采样频率为48kHz,量化位数为16bit。这样

一首4分钟双声道立体声音乐的数据长度又是多少?

(3)有的数字字音带甚至采用了96kHz的采样频率,用以在最大限度上追求

声音的完美。这样一首4分钟双声道立体声音乐的数据长度又是多少?

(三) 编码

通过上步骤的计算,学生感受到数字音频的数据量也是相当大的。为了减少数据量,方便、顺利地利用信息技术存储、处理和传输数字音频,需要采取一定的策略,将数字音频序列按照一定格式记录下来,这就是数字音频的编码技术。本部分技术很复杂,但又不是重点,教师以讲解方式对其方法及分类进行介绍。

本环节与第二章中图像数字化原理的方法非常类似,图像数字化原理的理解,对本章教学的顺利完成有着重要的作用。本环节一共三个部分,这三部分组成了声音数字化的完整过程。第一过程通过实验启发学生理解声音转化为电信号原理。然后利用第二章方法的迁移,使学生很容量理解采样的原理。第二过程同样采用方法的迁移达成教学目的,其第五步目的的使学生更深入理解采样和量化,使学生将刚刚获得的陈述性知识转化为技能性知识,同时向学生介绍在计算过程中需要了解的与采样、量化相关的几个概念[采样周期、采样频率(采样率)、量化位数(或采样精度、采样位数、分辨率)],同时使学生感受数字音频数据量之大,理解进行编码、压缩的必要性,为第三过程的教学创设情境。第三过程主要采取讲解法完成。

本环节的重点是采样和量化。在进行这两部分教学时,可以向学生展示采样、量化过程示意图(如下图),这样使学生的理解更加形象、直观。

34

环节五:MIDI

前面接触的数字音频,利用模/数转换设备对来自话筒或音响设备的模拟音频信号,进行采样、量化转换成由二进制序列表示的数字音频。计算机中还有一种声音信号的获取方式——MIDI(环节三中的第7种采集信息的方式)。

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触MIDI电子琴以外的其它MIDI设备。在教学过程中,一边向学生展示各种MIDI设备,一边讲解MIDI的采集与回放过程,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环节六:实践

为使学生理解数字音频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更好地理解波形音乐和MIDI音乐,感受数字化音乐的魅力,本节最后组织学生完成如下活动:

1. 列举生活中应用数字音频的实例;

2. 欣赏学习资源库中的MIDI音乐与波形音乐,体会音乐所表达的意境,并比较两种音乐的异同。

3. 利用MIDI软件输入一小段音乐;

就像第二章中的图形和图像一样,数字音频的产生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由模拟声音数字化而来,另一种是由数字化设备制作而成,MIDI就是由第二种途径产生的。本环节内容只需学生感性的有所了解就可以了。

环节七:总结

今天我们讨论了收集声音信息的途径,数字化声音的产生方式和原理,感受了数字化音乐的魅力。一般的声卡都具有将模拟音频数字和接收MIDI信号的功能,但这不是声卡的全部功能。课后,同学们阅读教材中的3.2.1节,对声卡的功能做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我们还学习了声音的数字化原理和MIDI音效的采集与回放过程。声音的数字化原理与前面我们学习的图像数字化原理很类似,同学们将这两个原理进行比照,就更容易理解这部分内容。

案例分析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先前的学习会对当前的学习产生影响,同时当前的学习也会对先前的学习产生影响,这种现象就是迁移。迁移的方法就是通过类比推理,沟通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通过比较、分析、综合,然后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奥苏伯尔认为“为迁移而教”实际上是为塑造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问题。本节课的教学中较多运用了迁移的教学方法,通过知识间的迁移,不但复习巩固了原有的知识,同时也降低了学习新知识的教学难度,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对原有知识的进行拓宽和加深,有利于教学目标的顺利达到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第二节 音频信息的采集与编辑

案例一

使用CoolEdit软件制作配乐诗朗诵

(本案例选自南京师范大学李艺教授主编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解析与教学建议》系列丛书《多媒体技术应用》分册【案例片段2】)

1.确定主题,准备材料

教师:班级资料库里准备有一些不同类型的配乐,大家可以各取所需,也可以去网上搜索

2.获取数字化音频信息

总结学生回答的常用的几种获取方式:从已有的数字化音频资源中获取、将传统声音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采用数字化音频设备现场录音等

35

教师:本课介绍采用音频设备现场录音的方式。

3.录入诗歌

讲解:介绍一个新的软件:CoolEdit,也可以进行录音。简单介绍CoolEdit的基础界面及录音功能。

学生操作1: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诗歌的录入并保存为.wav格式。教师巡视注意发现问题。

可能出现的问题:

①音量控制中麦克风处于静音状态,导致没有声音

②个别学生录制的声音有损他人人格,带有不文明用语。可以借机讨论一下信息道德问题

4.声音的处理、编辑、美化

欣赏个别小组的录音作品。边欣赏边点评,找出缺陷,如:文件开头空白太长、顺序颠倒、杂音太大、音量太低等,引入如何利用CoolEdit对原始声音进行编辑加工

讲解:如何使用CoolEdit进行“选取、删除、音量增益或衰减、添加回声、淡入淡出、自动降噪”等操作

学生操作2:通过小组讨论,对自己的录音文件进行一些修饰,有问题记录

5.利用CoolEdit对多个音频文件合成

自主学习:参照教材或学习材料,学习音频合成。

演示:教师通过巡视学生操作,记录典型问题。

如:背景音乐与所录制声音的音频属性不同、选取的音乐不和谐等,根据具体问题逐一讲解处理方法。

6.保存作品

案例分析

这个案例片段是按“确定主题→获取信息→录入诗歌→声音编辑→多音频合成→保存作品”的工作主线展开,以工作流程为教学主线,有方法层面的示范,有技术讲解和操作实践。案例的一些细节值得注意,比如录音之后会出现一些问题,而解决问题则需要学习新技术,学习新技术后不仅解决了问题,还可以完成更加复杂的工作,能够体现出音频技术的应用价值。

第四章 动画、视频及应用

第一节 多媒体作品中的动画、视频

案例一:动画、视频在表达思想上的特点

【教学设计思路】

本知识点的教学目标希望学生能通过对几部多媒体作品的分析,了解动画、视频信息在表达主题中的作用和特点;在方法和思想方面,明确运用动画、视频信息能够更好地表达事物的变化过程的思想;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希望培养学生客观分析评价计算机动画、视频在表达主题中的效果与特点。合理运用动画、视频信息的能力。因为要通过对典型例子的分析来完成的,所以采用范例教学法。基于这种教学方法,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目标,精选出能含概着动画、视频在表达事物动态变化典型范例;通过对范例的创意设计,画面色彩的搭配、素材的选取、技术处理等方面的分析,让学生去感受动画、视频在描述事物的动态变化时的生动、形象和真实,从而拓展到对所有动画、视频信息的表达特点的理解。教学过 36

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性、探索性学习活动,树立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李艺 李冬梅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附2:对动画作品《新年乐》的分析。

“新年乐”的创意是通过一个孩子的变化表达面对又一个新年到来,“十年一瞬间”的感慨和对过去的温馨回忆、对未来的美好愿望。而“新年乐”的“乐”要传达的又是一种轻松、活泼和欢快的气氛。这种创意用动画表现为一个刚从鸟巢/鸡窝中孵出来的乖宝宝转眼变成10年后从鸟巢/鸡窝中抓小鸟/小鸡的小淘气。在流畅温馨的钢琴背景音乐中,欢快的鸟鸣此起彼伏,很好地烘托了主题。

贺卡的色彩以小主人的色彩(皮肤色彩和草帽色彩系列)为主,为了突出主题,整个贺卡画面采用黑色背景,这样不仅利于动画融于整体之中,也利于不同图像间的色彩过渡。动

37

画的生成是用两幅静态图构成gif动画,抓小鸡图块的定位要使得人像变化时背景完全不变。动画中图块的延时要在浏览器中调整。由于倒影图像并没有变化,更增加了“瞬间”的效果。贺卡中的文字内容点题,而且在排版与构图上灵活多变,突破动画矩形幅面的呆板,使整体构图更加生动活泼。

表格:

案例评析

本案例是基于本节的难点设计的。因为动画、视频在表达思想上的特点,不能用一个准确的定义来表示。所以本案例教师采用了范例教学法。教师通过与学生对范例进行的分析,启发学生鉴赏评价动画、视频在多媒体作品中的作用,要从它的主题思想要表达什么,为了表达该主题又是如何创意的,即作品在素材选取、技术处理、文件生成的大小等等诸多方面来考虑。通过范例的分析,让同学们发现、总结和掌握共性和规律,即总结出在多媒体作品通过采用动画、视频信息,在对其精心创意设计、进行合理的技术处理后,能够形象真实地表达相应事物“动态变化”的主题思想。所以这种方法比较可行。

本案例还可以利用基于问题的教学法,学生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有针对性的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可以在对问题的讨论过程中,发表动画、视频信息在多媒体作品中的作用,较成功地达到了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指导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客观地看待和思考问题。在学习活动的设置和开展中,可以为学生们留下自由发挥的空间,展开广泛的讨论,学生能讨论中积极思考、广泛交流、主动探究。

第二节 计算机动画技术基本原理及应用

案例二

计算机动画技术原理与应用

【教学目标及分析】

要求学生在知识、技能与过程方面能了解计算机动画的基本原理,了解计算机动画技术应用的要点,了解计算机动画制作工具的类型及工具的选择等;在方法和思想方面,使学生明确不同的动画效果选择不同的动画制工具的思想;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感受并产生运用计算机动画表达主题的需要。激发学生利用计算机动画表达思想的兴趣。根据教材提供的内容,一般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案来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

1.“计算机动画”和“帧”这两个概念

2.“计算机动画的制作过程”中的“二维动画的制作过程”

3.“制作计算机动画制作工具的选择”

教学难点:

38

1.“计算机动画基本原理”中的“实时动画”的理解

2.“制作计算机动画制作工具的选择”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计算机动画技术基本原理及应用”一节教学时数约为1课时,由于本节介绍的内容是计算机动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只是为后面对计算机动画的具体制作与应用做知识铺垫,内容比较多,篇幅较长,如果全部采用“讲授”式进行教学,枯燥乏味,又不容易理解,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教师也常常感到力不从心,觉得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原理部分可以进行启发式讲授,其余的部分可以通过选择播放有代表性的动画,由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归类之后,在教师的讲解、引导下,由学生总结出相关要点。而有些内容如“计算机动画与传统动画相比有哪些优势”,“三维动画制作过程”等内容完全可以留给学生课外阅读,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取知识的需要。

2.教学设计

本节采取的“讲授与亲身体验、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课堂设计是这样的:通过动画的播放演示,创设情境、激情导入;以问题做导向;细化探究目标;教师启发式讲授原理部分;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其它内容;最后通过讨论辨析、归纳总结,反馈学习效果。

【教学资源】

网络多媒体教室,Flash MX动画制作软件。

【教学过程实录】

1.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1

多媒体作品中,计算机动画技术的应用非常多,同学们到网上可以随处都可以浏览查找到。要求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各个小组领取不同的任务,分别通过教材的CD光盘资料或上网浏览下载文件的扩展名分别为GIF、SWF、AVI等计算机动画,将查询结果填入下表。

表1:

学生准备2:

网上查找或资料查询完成下表

(2)教师准备

收集具有代表性的不同格式和类型的动画;

收集或制作时实动画和逐帧动画,如“小小系列”、“Flash益智小游戏”、“开放的小花”等,作完成教材中的实例。

39

(3)上课地点:多媒体网络教室,检查调试好所有计算机。

2.情境导入

师:课前同学已经收集了一定数量和不同形式的动画,并按要求完成了记录。现在我们就请各组代表把你们组收集成果和大家交流一下,简单阐述你对动画了解哪些及存在的疑问。

生:每小组代表演示收集的动画并发表看法。

3.问题导向定位

师:通过观看动画演示,相信同学们对动画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还存着许多疑问,这些疑问多数也是这节课要完成的主要任务。老师提出本节课学生要探讨的几个问题,教材中的其它内容作为课后阅读。

1.计算机动画的原理?

2.计算机动画的格式及分类?

3.如何根据需求选择计算机工具?

4.计算机动画制作的一般过程?

5.计算机动画技术应用。

4.细化问题探究目标

1.计算机动画的原理?

师:同学们通过观赏动画,说出了动画在表达思想上的一些特点,这也是我们上节课所学习的。但是,学生动画的制作原理还不曾了解和认识,下面老师针对这个问题给同学们讲解一下。

师:演示课前收集的两个小动画,如“益智小游戏”和“开放的小花”。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动画有什么区别。

生:互相讨论,找出差别,初步得出自己的见解。

结论1:“打靶”的动画画面是随机产生的,同我们玩的其它电脑游戏一样,是鼠标指的地方不同,产生的画面也不一样。

结论2:“开放的小花”画面好像是固定的。

师:同学们的讨论很热烈,结论的方向也对,但是还没有说到实质上。

师:再给同学们看源文件。讲解如下:

动画的基本原理就是计算机动画是采用连续播放静止图像的方法产生景物运动的效果,也即使用计算机产生图形、图像的运动技术。

计算机动画可分为两种:时实动画和逐帧动画。

“打靶”动画属于实时动画。它是利用Flash脚本动作语言完成的动画,也就是说通过程序来控制着你鼠标的点击的位臵不同,产生相应的画面,在实时动画中,计算机对输入的数据进行快速处理,并在人眼察觉不到的时间内将结果随时显现出来。“开放的小花” 是逐帧动画,它是把花开放过程中的不同状态形成不同的画面,并一一记录下来,再按一定速度一一展现出来,形成开放的花朵。

每一幅图在计算机中叫做“帧”。

2.计算机动画的格式常用的有哪几种,怎样分类?如何根据需求选择计算机工具? 师:同学们课前都收集并播放了你们的具有代表性的动画。同学们讨论一下它们在视觉上,播放时间,文件大小等几方面探讨一下动画的格式及分类。

生:讨论得出结论,将讨论结果完善到下表中。其中一个小组的结果如下:

40

小组1:制作动画首选Flash,它是了不起的动画制作工具,现在还可以制作三维动画。 小组2:3D MAX才是三维动画的首选,还有Swish特效字工具

小组3:当今动画制作工具太多了,但是要选适合你的才行。

……

师:同学们归纳得比较好,因使用的工具不同,存储方式不同而生成不同的动画格式,文件的格式基本上可以看成是动画的格式。可参见书中表4—3。动画分类同学们多数都以视觉效果来分,分成二维和三维。动画分类也没有一定之规。动画制作工具的选取很重要,要科学合理地使用。具体参考教材中的介绍。

当然随着软件技术的不断更新升级,一种软件也可以做出许多种类型和格式的动画,例如Flash可以升成GIF、AVI、FLA等格式。而现在的 3D Flash Animator还可制作出高水准具互动效果的3D Flash动画。 同学们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计算机动画的制作过程

师:同学们根据以有的经验,比如玩过的电脑游戏,看过的动画片等。同学们探讨一下,你认为制作一个二维动画作品应怎样来完成,一般要经过几个过程。

生:相互探讨

结论1:选择一个动画制作工具,进行制作,输出出来

结论2:首先要动画创意,然后再选择工具制作,再输出出来。

结论3:对一个复杂的动画作品,除了创意,还要相关收集素材,写成剧本,然后按剧本在制作软件上制作。

……

师:同学们的结论都对,对不同的人,创作过程可能不同,但一般要经过:

整体设计——动画创意——脚本制作——收集素材——绘制动画——动画生成——导出动画等。

4.计算机动画技术应用

师:计算机动画的应用小到一个多媒体软件中某个对象、物体或字幕的运动,大到段动画演示、光盘出版物片头尾的设计制作,甚至到电视片的片头尾、电视广告,直至计算机动画片如“狮子王”、“侏罗纪公园”等。

生:讨论,并将结果填入下表,其中一个小组结果如下:

6.小结

同学们通过本节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掌握了动画的基本原理、动画的格式、分类及应用等知识,因时间关系教材中的还有一些内容在课堂上老师没有和同学们一起探讨学习,希望同学们课后对这部分内容进行认真的学习和探讨,使我们自主探究的学习精神进一步得到提高,为后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案例评析

41

本案例中原理部分进行启发式讲授,其余的部分以问题做导向,由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归类之后,在教师的讲解、引导下,由学生总结出相关要点。能够通过合理的教学安排通过动画的播放演示,创设情境、激情导入;细化探究目标;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其它内容;最后通过讨论辨析、归纳总结,这样就避免了因内容比较多,篇幅较长,如果全部采用“讲授”式进行教学而造成的枯燥乏味,又不容易理解,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课堂教学效率低等后果。

第三节 计算机动画制作

案例片段一

制作“运动的小车” 1

技术要点:文档属性、舞台设臵、几种常见帧的概念与使用、绘图工具与绘图模式、着色工具、补间动画的正确设臵。

演示案例:演示动画影片,分析制作过程。

FLASH矢量绘图

操作步骤:

①建立文档,保存为“运动小车.fla”

②绘制车轮,绘制车身

③设臵小车的运动动画(补间动画)

④测试影片效果

模仿练习:滚动小球,飘过的云朵,流星划过。

案例评析

是典型的范例教学法。借助这个范例制作过程,几乎将FLASH软件的精华—矢量绘图、自动补间动画都体验到了,体现了使用电脑“制作动画”的全过程。这种范例教学法对技能训练是非常有效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分析不同操作步骤的技术含义,有意引导学生分析同一步骤的不同实现方法,使技术学习变得有条有理。特别值得借鉴的是“模仿练习”环节,这是带有“启发”意图的,可以使不同起点的学生能够超越模仿、有效迁移,同时也告诉学生:类似的动画效果均可使用本节课所学技术内容。

案例片段二

小步教学法和支架式教学法

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将一个大的任务分成几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即:复杂动画简单实现。这样,学生就能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目标去完成。比如带有背景音乐《一天到晚游泳的鱼儿》的动画制作,可以将设计任务分解为: 1 http://www.aIhUaU.comkejian/第1章%20Flash入门.files/frame.htm

42

①制作小鱼 (矢量绘画)

②制作沿直线往返运动的小鱼 (运动动画)

③制作沿曲线运动的小鱼 (引导线动画)

④制作摇曳尾巴的小鱼 (逐帧动画)

⑤制作一边摇曳尾巴一边(沿直线、沿曲线)运动的小鱼 (元件,组合动画) ⑥把小鱼放臵在大海中,并加入一些其它”角色” (元件,背景,组合)

⑦加入背景音乐《一天到晚游泳的鱼儿》 (音乐)

要强调的是,教师在给学生演示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一个度,不能替学生包办了整个操作过程,定的不要太死。我一向只给学生演示一些最基本的操作技能,其他一些让学生自己来探索完成。实践下来,我发现不少学生还是挺厉害的,他们自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案例评析

案例似乎只是一条小鱼的游动,但却由最简动画到较复杂动画,逐级深入,意犹未尽。案例展现对动画过程的细致分解,特别是条理清晰、符合认知规律的递进排列的教学任务。仔细阅读文字,读者会清楚地看到文字表达出的“思考过程”,不仅有过程,还有技术上的分析,还有技术应用价值的思考,看来很受启发。

案例三

“心系奥运”动画制作

【教学目标及分析】

总体目标是通过一个动画实例的制作,掌握计算机动画制作的一般过程和技术方法的运用。体会如何根据动画表达的需求,进行动画创意与设计,又怎样应用合理的动画技术去达到你的创意效果。

知识、技能与过程方面:根据光盘中的素材,制作一个以“心系奥运”为主题的Flash动画。要求学生在制作动画过程中,学习为了表达这样一个主题,应怎样进行动画创意与设计,才能把我们自己与奥运精神联系起来,使我们每个人都心心系于奥运,在动画中放飞我们的奥运梦想。同时学习并具有合理使用逐帧动画、移动渐变动画、形状渐变动画等技术,以及运用遮照效果和淡入淡出效果等达到我们的创意效果的技能。

在方法和思想方面:在对相关知识与技术的学习过程中,体会动画制作的一般方法和思想;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在动画的设计与创意中来体现学生的才智和不断探索的精神;在动画的制作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学生的基础情况,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只完成教学目标中的部分要求。基础出较好的学生要完成教学目标全部要求。为此在教学中要采用分层教学法。

【教学方法】

以任务驱动,分层次教学

【教学设计思路】

在《信息技术基础动》课中同学们已经了解了动画制作初步,有了一定基础,所以本节课以“心系奥运”宣传片头的动画制作为任务来贯穿,使学生在做中学习、掌握动画制作的全过程以及动画技术在创作过程中的应用。教师只是在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给予指导和帮助。在给出任务时,要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不同,来完成不同程度的任务。对基础较差的同学,可以完全根据教材提供的创意及制作步骤完成动画中的几个部分的创作或完成整个动画创作;有能力的学生可以根据主题自己进行创意,自己收集素材进行创作;或在原创意的基 43

础上开拓创新,选择更适当的动画技术来表达主题思想,创造出新的成果来。

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帮助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要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完成任务这个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渗透着我们学习的是动画制作的方法,而不是学习哪个制作工具如何操作。这样的教学设计,既克服了传统教学枯燥,实现了学生在做中学,又实现了关注全体、注重个性发展的培养目标。而且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自信心的同时,信息素养也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44

案例评析

本案例利用了信息技术中比较常用的任务驱动教学法,以一个使用动画技术比较全面的实例为任务,通过“任务”来“诱发”、“加强”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在做中学,很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较成功地达到了教学目标。

本节根据学生的基础掌握情况,如果绝大多数学生基础一般,可以采用讲、演、练教学法。就是教师先把相关知识边讲解,边演示给学生。然后学生再进行练习制作。这样的教学方法能比较关注全面,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难于开展对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培养。

第四节 数字视频信息采集与加工

案例片段一

视频文件格式与视频采集方法 2

学生:观看一个视频短片。(激发学习热情)

自主探究:提出任务让学生上网搜索视频的相关资料,比较常用视频文件格式的差异和

适用情况。 上网搜索相关资料并将个人收集的资料在小组交流,填写视频

文件格式对照表。 [意图]: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知识讲授:分别演示利用“超级解霸”和“会声会影”从VCD上截取《快乐的校园》视

频素材。仔细观摩教师从VCD上截取视频素材的过程。

自主探究:让学生自主学习教材提供的视频采集的方法。

合作任务:让学生根据教材提供的视频采集方法,为《快乐的校园》采集视频素材。学

生可选用其中一种或几种方法。根据任务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为《快

乐的校园》采集视频素材。然后交流各种采集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学

生亲身经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协作解决问题。

[说明]: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参与学生的讨论和交流。并将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向全体同学推广,并做好记录,同时收集和处理学生学习活动中出现的问题。 2 徐建刚 东莞中学 “校园英语DV作品制作”案例节选

45

评价:让各小组长对其小组内各成员的学习表现做好评价。

小结:

采集视频的常用方法:

〃获取现成的视频文件。

〃利用捉屏工具捕捉计算机上的动态画面。

〃利用软件截取VCD片段。

〃利用视频卡、摄像头等设备捕获录像或数字摄像。

[设计意图]理解和内化老师小结的视频文件常用格式及其差异和适用情况。

案例评析

这个案例片段显示出教学活动采取了“自主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这样的教学模式。视频格式是让学生上网探究,视频采集则是组织学生在自行学习的基础上合作完成任务,有及时的评价和活动后的小结,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组织形式。值得思考的问题有二个:一是自主探究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学生能不能探究到应该探究而得的知识或技能?二是用怎样确保小组内每个学生都参与、都有所得?

案例片段二

解释视频制作的媒体素材

1.感知导入

教师:播放若干原始素材片断,播放视频短片,引导学生体会和理解素材与成品的区别。

2.制作分析

教师:影片结构分析和总结。片头画面和字幕的作用;影片主体表现了什么;片尾可以附加作者时间等信息。

小结:视频小品制作需要准备哪些类型的素材,它们各自有何作用。

视频素材:素材内容与来源;片尾和片头图像;字幕;其它修饰元素等。

音频素材:准备若干音乐片断,烘托画面气氛,若有必要对原画面嘈杂音消音处理,重

新配音。

字幕文本:片头字幕交代影片主题,给影片中一些画面做解释,片尾字幕加入制作者的相关信息。

案例评析

这个案例片段的特点有二个,一是导入部分教师不仅仅播放视频短片,而且播放了原始素材片段。二是教师在小结部分的细致引导,使学生能够了解视频作品几个重要组成。这样细致的教学设计对于学生来说是必要的,它在某种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对视频作品较高层次的认知,有效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视频现象。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

46

案例片段三

电影片花制作3

【教学重难点分析】

1.在常用的多媒体中,声音、视频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它们都是随时间变化的,因此有人将它们的统 称为运动的媒体,视听作品通常是声音与视频的结合。视听作品的一般制作技术,如声音的获取及一般加工技术,视频素材的获取及一般加工技术,影音合成及其输出的简单技术。

2.多段视频素材的衔接是视听作品制作中常遇到的问题,此时不仅要保证画面与旁白同步,还要考虑过渡方式、转场效果。力求过渡时间有短有长,表现节奏有紧有松,与旁白紧密结合。

3.在音频处理上,旁白和背景音乐通常分别需要利用两个音轨合成在一起,背景音乐的强度应比旁白低一些,在音频上有主有次,以突出主题为保证背景音乐的完整性,可以根据旁白和基本编辑好的影像长度决定背景音乐的总长度,然后调整剪辑和过渡的长度,以及旁白语句之间的停顿时间,以保证画面、语音和背景音乐的完整和同步。

以上三点是教学内容需要做到重点突破的地方和学生感到困惑的地方,应及时示范讲解。

【教学过程】

导入:欣赏影片的片花,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制作类似的影视片头需要什么素材。 总任务:小组协作,制作2分钟的视听作品。

第一任务:视听作品规划书

第二任务:影像素材获取,教师演示视频片段获取;学生操作。[软件:豪杰超级解霸] 第三任务:音频素材采集与处理;学生操作。[软件:Cooledit]

第四任务:影视合成,教师演示过程,学生操作。[软件:会声会影7]

第五任务:完成作品,交流与评价。

案例评析

该案例的完整版本曾收录在李艺教授主编的《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案例与评析》选修分册中。这里选取这个片段,是从教学建议的角度,推介它教学重难点分析细致有效,特别是推介它在任务设计上的精当。按照视听作品制作流程设计的5个任务,既传达了制作流程的宏观线索,又恰到好处地成为学生实践操作的有意义指引,而且合理安排了用于突破重难点的教师教学讲授。

案例四

本章综合实践

【教学目标及分析】

总体目标是通过作品的实际创作过程,体会如何根据主题表达的需求,进行创意与设计,又怎样应用合理的动画技术和视频加工处理技术去达到你的创意效果。从而掌握应用计算机动画、数字视频创作作品的一般过程和技术方法的运用。

知识、技能与过程方面:获取和处理视频素材,并实践利用数字视频编辑系统将视频素材与动画、声音、图像等许多媒体素材合成与叠加,综合运用到作品里面,最终输出为视频电影的能力。

在方法和思想方面:在对作品的创作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字视频作品制作的一般方法和思想;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作品的设计与创意,体现学生的才智和创新精神;在作品的制作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党建海 海南农垦八一总场中学 “电影片花制作”案例节选

47

根据学生对技术基础的掌握情况及学生的兴趣爱好,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可参照教材中对作品的评价等级,要求学生完成不同的教学目标。要采用分层教学法。

【教学方法】

以任务驱动,分组教学

【教学设计】

本节教学活动首先要指导学生对主题的选取以及创意设计。教师要引导学生主题的选取不能太大,因为一个比较大的主题,要表达好它的思想,可能在创意设计,技术应用等方面都会过于复杂,这样就会使学生忘而生畏,也不能让学生有应付了事的感觉。以学生利用一定的业余时间采集到相关信息后,能在一节课时间内加工处理完成为宜。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实际生活接触比较多的内容为主,如生日聚会,文学故事再现(语文课内容如茶馆、红楼梦等片断),主题班会剪辑播报,几个学生排练一个公益广告(节约用水、保护校园环境等)。

主题确定后就要进行创意设计。创作是没有限制的,我们有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应该运用各种各样的手法表现你的想法,不要受到限制,我们已经学会了如何获取、加工声音素材,如何制作Flash动画素材。现在可以把它们综合运用,制作出属于自己的影视作品。

例如视频素材以其真实的连续的画面,完整的故事情节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但是为了表达的需要,有时在现实无法实现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动画来夸张现实,虚拟现实,赋予非生命以生命,化抽象为形象,把人们的幻想与现实紧密交织在一起,创造出强烈、奇妙和出人意料的视觉形象,以引起人们的共鸣、认可。电视上曾经播出过一则这样的公益广告,主题是保护森林,造福人类。画面内容是:人们为了致富,都想到了上山去伐木,树被砍伐没了,人们富了,都搬进了新居,过上了好日子,可由于不注意自然环境的保护,给自己酿成了灾祸,洪水来了,把富冲走了,这时已悔之晚矣。作品使用了场景实录与动画相结合的手法,人们上山砍伐树木以及致富过程由实地拍摄,并使用了夸张的手法,用快速(每秒48幅)的画面来表达,使人感到现在确实有许多不法之人在这样做,也给人一种想要立即去制止这种行为的紧迫感觉。而所设想的洪水和对大自然带来的危害只能用动画来表达以形象地展示猛烈的洪水把一个“富”字冲走了。这样就形成了影视素材和动画素材的合拍,达到超凡的效果。

再如你录制了一段保护动物的视频,为了加强人们的保护动物意识,你可以在作品里加上动画创作。创作一个可爱的小老虎角色,将小老虎穿上一套漂亮的衣服,让它摆出一些很酷的姿势,并且夸大他的鞋,营造一种趣味性,这样可爱的一面就掩盖了凶猛的一面,决定了你的主题风格。

实践活动最好以小组为单位,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进行集体创作。活动过程中及时填写下表。学生先利用业余时间,根据主题及创意设计,采集视频素材、动画素材、声音素材等。课堂上主要是对这些素材进行编辑,以达到更好的思想表达需求。

制作要求:可以根据学生、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类别选择。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参照下面三类教学目标来进行选取和完成。

A类:

1.作品有一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2.可以使用素材库已有素材或在VCD等方面截取视频素材;

3.作品中至少有两个情节,过场之间要有过渡效果。

B类:

1. 作品有一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2. 利用素材库里的视频素材或自己录制的视频素材;有适当的动画素材或文字提示

等。

48

3. 作品中视频动画情节相通,过场之间要有过渡效果。

4. 输出为视频电影。

C类:

1.精心选择内容,作品具有新颖性、创造性、艺术性和科学性;

2.恰当的运用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素材;

3.所用的素材最好是自己采集、加工、处理的;

4.作品情节紧凑,过场之间可以有多种过渡效果,如百叶窗、卷帘、放大缩小、淡入淡出等。

5.输出为视频电影。

49

案例评析

这是一节综合实践课,通过作品的实际创作过程,体会如何根据主题表达的需求,进行创意与设计。从而掌握应用计算机动画、数字视频创作作品的一般过程和技术方法的运用。本案例能够根据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水平不同,要求学生完成的教学目标也可以不同。比较切合实际。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都比较好。但要求学生提前准备工作要做好,否则课堂教学目标就无法实现。而且在分组教学的指导上要及时并恰到好处,以达到分层教学的目的。

第五章 多媒体信息集成

第一节 多媒体信息规划与组织

案例一

“多媒体信息规划与组织”教学过程

第1课时:信息规划和组织的作用与意义、多媒体与信息冗余、多媒体作品开发工作流

50

51

52

53

案例评析

本内容的教学过程线索清晰,教学环节安排适当。教学过程以具有典型意义的多媒体作

品《诗经》串起,引导学生在欣赏和感受中学习“多媒体作品的规划和组织”的相关问题,将相对空泛和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了。教学重、难点突出,对于“如何规划信息”、“如何组织信息”等涉及让学生亲身体验的教学内容,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注意学生

54

活动的设计和总结指导,自然流畅。

第二节 多媒体信息集成

案例二

“多媒体信息集成”教学过程

55

56

第3、4课时:编辑整合

57

案例分析

本节内容的教学环节安排紧凑,围绕“健康用眼,保护视力”来创作多媒体作品,一气呵成,使学生很好地利用前面学过的知识作为基础来学习新的内容。小组合作学习,关键在于每个学生是否能够真正投入到活动中,如果每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那将获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节 多媒体报告

案例一

“多媒体报告”教学过程

第1课时:组织多媒体报告

58

案例分析

本节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紧跟教师的思路

59

进行学习。小组合作共同完成撰写多媒体报告的任务,增强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合作意识。另外,师生共同评价关注了学生的主体性。

第六章 多媒体技术应用专题

第一节 流媒体应用

案例一

认识流媒体

【教学目标】

根据这部分的课时安排,我们共用两课时来进行第一节内容的学习,其时间分配方法为用1课时学习相应知识,1课时制作作品。

因此,第一课时的学习要让学生:

1.了解流媒体的概念,了解流媒体数据传输的工作原理

2.了解流媒体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3.了解流媒体技术的主要用途

4.了解流媒体的传输方式与文件格式,并体验不同传输方式在速度上和播放器的使用

上的区别

【教学重点】

1. 了解流媒体的概念

2. 了解流媒体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3、了解流媒体技术的主要用途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是流媒体一节的理论内容,理论性强,不易开展,可以通过下面这些环节展开。

1.联系生活中流媒体应用,引出流媒体的概念。

2.教师简介和阅读教材了解流媒体的工作原理、传输方式和文件格式。

3.让学生通过网络搜索了解流媒体的产生、发展和应用,全面了解流媒体技术。

4.让学生实践流媒体应用,分析它的传输方式、文件格式、播放器等,学以致用。

5.小结

【教学过程】

1.联系生活中流媒体的应用,引出流媒体的概念。

师:同学们,随着网络的普及,我们现在能应用网络做的事情也越来越多,那么,我们同学都平时利用网络做些什么呢?

生:听歌

生:QQ

生:看新闻

生:看电影、打游戏……

师:那在听歌、看电影,如果网络速度很快,最好最直接的快速听歌和看电影的方法是什么? 生:在线听、看

师:能举个例子,说说具体怎么做吗?

60

生:比如听歌,在百度上找到一首要听的歌后,直接选择“试听”链接即可。

生:比如看电影,可以直接打开优酷、土豆这样的在线视频网站,利用其中的搜索功能找到要看的节目。

生:还可以使用电脑中安装的PPlive或PPstream这样网络电视软件,然后找到要看的电影或电视节目。

师:这样看电影、听歌优点什么?

生:快,不用等下载完毕后,就可以听歌、看电影。

师:它的要求是什么?

生:必须一直连接在网络上,并且网速要快。

师:那么,同学们知道这种视频和音频与其他视频和音频有什么不同吗?应用了什么技术?如何传输呢?我们这一节课就来了解这一技术——流媒体技术。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24页,先来了解什么是流媒体?流媒体的特点?

生:阅读教材,了解流媒体的概念。

师:请学生总结流媒体概念和特点。

师:流媒体的视频和音频文件更象由水龙头控制的水流,源源不断数据由服务器向用户传输,流媒体的特点是边播放边下载,这也正是它的优点,另外,流媒体文件不支持直接下载,这样可以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

2.教师简介和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流媒体的工作原理、传输方式和文件格式

(1)简介流媒体的工作原理

师:流媒体现在已经成为网络上比较受欢迎的技术,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流媒体技术发布和获取信息,要学会使用它,我们还需要了解流媒体的哪些内容?或者说你还想了解流媒体的哪些内容?

生:工作原理、文件格式

生:自已如何制作流媒体……

师:好,那有这么多同学们想要了解的,我们应该最先了解哪一个呢?

生:工作原理

师:好,现在我们就来了解流媒体技术的工作原理。

师:结合工作原理图,简单介绍流媒体的传输过程。

(2)阅读教材及相关资料,分析了解传输方式和文件格式

师:现在我们同学分组,阅读教材和教师提供的补充资料,了解流媒体的传输方式和文件格式,分析两种传输方式的区别,然后分别填写下面的表格。

生:阅读并分析教材及相关资料,填写表格。

师:现在我们来总结流媒体的传输方式和文件格式,请各组同学演示所填写的表格内容。 生:总结。

师:补充。

61

3.网络搜索,了解流媒体技术的产生、发展和应用 (1)布臵搜索任务

师:了解了流媒体的基本概念,下一步就要应用它,那么应用流媒体都可以做些什么即它的应用领域有哪些?它是何时产生?发展历史?目前现状?

师:关于流媒体的产生、发展和应用,我们可以围绕以下几个具体问题开展研究: ①流媒体技术何时出现? ②流媒体的发展历史?

③开发流媒体技术的几大开发公司的流媒体技术产品名称、软件体系、技术特点?

④先列举身边流媒体的具体应用,再上网了解更多的流媒体应用?应用它做什么,对人们工作、生活、学习有什么帮助?

师:我们同学现在以小组为单位来上网了解关于流媒体产生、发展和应用的相关内容,可以组内分工协作,最后在分析汇总找到资料并填写相应的表格。 (2)网络搜索

生:各组上网搜索,组内协作完成任务。 (3)交流总结

师:现在我们来交流找到的关于流媒体发展历史与现状,以及应用的资料。

师:依次提出刚才要求学生查找的关于流媒体发展历史与现状,以及应用的几个问题,请各组回答。

生:交流搜索到的资料。 师:做适当的补充及总结。 4.体验流媒体应用

师:了解了流媒体的应用后,同学们现在选几个具体应用,体验一下,分析它的传输方式、

62

生:实践,分析并总结。

5.小结

师:流媒体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表达与交流的方式,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流媒体的概念、产生和发展、文件格式、应用等内容,对它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希望同学们关注这一技术,并且有效利用它,这也是我们下一节要学习流媒体的发布内容。

案例评析

本节是一节理论内容,是下一节流媒体发布的知识基础,没有操作内容,相对枯燥。本节的第一个重点是流媒体的概念,这里联系学生生活中应用例子,引入概念,从学生已有的经验提出这一概念,让学生很容易接受它,打消了学生对流媒体技术陌生感,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引起学生对流媒体这节后面学习内容的关注。流媒体的产生和发展以及流媒体的应用这部分重点内容,这里的设计是让学生上网搜索并总结相关内容,为了让网络搜索有的放矢,这里设置具体的搜索题目,要求学生搜索后要填写相关表格,这样学生就不会盲目搜索,对搜索内容会加以分析、总结,从而突出这些重点,也是本节成功的地方。

案例二

发布流媒体信息

【教学目标】

1.发布利用流媒体技术生成的信息

2.体验流媒体信息的应用优势

【教学重点】

发布利用流媒体技术生成的信息

【教学设计思路】

首先任务驱动,为校园网开设实现视频点播和网上直播栏目,激发学生兴趣,然后了解发布知识,接着分析具体发布的步骤,最后实践发布操作,演示发布效果,分享发布经验,体验成功的感觉。通过先建立知识基础,然后在此基础上理解发布步骤,实践发布过程,最后在分享经验,实现了由理论到实践,让本节内容得到深化。

1.任务驱动,激发兴趣

2.网络搜索任务,了解流媒体发布的知识基础

3.阅读材料,分析搭建视频点播系统、直播的操作步骤

4.分组实践发布流媒体的过程

5.演示发布效果,分享发布经验

6.讨论应用

7.小结

【教学过程】

1.任务驱动

师:在流媒体应用中常用的是网络视频点播和网上直播,现在我们的校园网也想开设这两个栏目,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如何实现网络视频点播和网上直播。

63

生:明确本节学习内容。

2.网络搜索,了解流媒体发布的知识基础

(1)提出搜索任务

师:要实现流媒体的这两种发布,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些相关知识,具体要应该研究以下内容:

①什么是视频点播?什么是网上直播?二者区别?

②视频点播和网上直播的系统组成?具体需要什么硬件和软件?软件有几种?使用什么传输协议?

师:下面我们分组进行网络搜索,来了解这些内容。

(2)网络搜索,建立知识基础

生:围绕搜索任务,展开搜索,收集相关资料。

(3)总结

师:我们通过刚才的搜索,了解了发布的一些知识,接着请各组同学就前面设臵的搜索题目一起总结一下。

生:各组总结发布知识。

师:适当补充总结。

3.阅读材料,分析搭建视频点播系统、直播系统的步骤

师:了解了发布的知识,接着就是选择发布软件,了解它的发布步骤。视频点播我们选择的是Real公司的软件,网上直播我们选的是微软公司的软件。下面就请同学阅读老师提供的相关发布步骤,分析发布分几步?各步实现的功能是什么?

生:阅读材料,分析发布步骤,理解各步骤的功能。

师:总结。

4.分组实践发布流媒体的过程

师:下面我们就来分组实践发布过程,遇到问题,组内讨论解决或向其他组请教。 生:实践发布过程。

师:解答学生疑问,指导学生实现发布。

5.演示发布效果,分享发布经验

师:现在我们各组基本完成了发布设臵,现在请各组同学给大家演示一下发布效果,说说你们组在发布中遇到问题及解决方法。

生:演示发布效果,分享成功经验。

6.讨论应用

师:现在我们学会了发布流媒体信息,那我们具体应用它做些什么呢?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帮助?大家讨论一下。

生:讨论具体应用,使用这种流媒体发布形式的优点。

师:请学生说一说具体应用。

生:交流如何有效应用,对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帮助。

7.小结。

师:流媒体的发布工具不只一种,但是无论哪种,比如象视频点播系统,都包括服务器端软件、客户端软件、编码工具、网络协议这些部分,发布时设臵方法大致相同。所以,以后我们同学在发布时,要做到触类旁通。

案例评析

流媒体的发布看似操作内容,但应先了解它的相关理论知识,必须要先了解这些理论知 64

识象视频点播系统组成等,了解这些内容,再分析清楚各个发布步骤的功能,最后才能实际操作,发布过程才有意义。本案例的亮点在于没有单纯为了发布而发布,而是由理论到实践,用理论指导实践,理解理论知识基础上,发布才能真正成功。本案例最后发布成功后,让学生讨论、交流如何有效应用,帮助学生思考流媒体的实际应用,采用这种发布形式的优点,让他们体验流媒体应用的优势。

第二节 虚拟现实

案例一

认识并体验虚拟现实技术

【教学目标】

1.体验虚拟现实的含义和特征

2.了解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情况

3.学会制作简单的虚拟现实作品

【教学重点】

1.体验虚拟现实的含义和特征

2.了解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情况

3.学会制作简单的虚拟现实作品

【教学设计思路】

高中学生对新事物有很浓厚的兴趣,虚拟现实对他们有一定吸引力,本节首先演示虚拟现实作品,激发学生兴趣;然后再给出一些有代表性的虚拟现实作品让学生亲身体验,并分析虚拟现实作品与一般多媒体作品的不同点,归纳总结虚拟现实的含义与特点;接着在刚接触的作品启发下,联系生活,加上网络搜索了解虚拟现实的应用,讨论虚拟现实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畅想虚拟现实的未来;最后是尝试制作简单的虚拟现实作品,经历探究制作过程与方法、制作实践,分享经验、展示作品,体验成功几个环节,能够制作简单的虚拟现实作品。

【教学过程】

1.演示虚拟现实作品,激发学生兴趣

首先,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虚拟现实作品像故宫虚拟场景在全班进行演示,让学生产生新奇感,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然后,教师引出本节的主题——虚拟现实,接着,教师再提出任务——体验虚拟现实作品,简单介绍这些作品内容,激发学生亲身实践的兴趣。

2.体验虚拟现实的含义及特征

(1)体验虚拟现实作品

学生分组,组内实践,打开本机中的虚拟现实作品文件夹,选择其中2个或多个作品,体验虚拟现实,并共同讨论分析完成下面表格。

65

(2)归纳总结

先引导各小组一起交流体验感受,归纳虚拟现实作品的共同特点,它们与其它的多媒体作品又有哪些不同呢?然后,教师再展示几个无法让学生亲身体验的需要传感设备的虚拟现实作品图片,介绍这些作品的具体功能,让学生全面了解虚拟现实的含义和特征,最后,学生阅读教材中这部分内容,加深了解,教师再给出知识整理的表格。

(1)探究虚拟现实应用

通过刚才这些虚拟现实作品,已经让学生了解了一些虚拟现实的应用,给学生带来了一些启发,再让学生联系生活遇到的,最后网络搜索,了解虚拟现实的应用。

(2)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虚拟现实的应用,并引导学生就虚拟现实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展开讨论,认识虚拟现实对人类的意义,产生应用虚拟现实的欲望。

(3)畅想虚拟现实应用的未来

由学生已经了解的这些虚拟现实的应用,让学生发挥想象,构想未来虚拟现实的应用,激发学生进一步关注虚拟现实技术的未来发展。

4.尝试制作简单的虚拟现实作品

(1) 探究制作方法

指导学生开展虚拟现实制作方法的学习,利用教材和教师提供的学习网站中的资源自主探究,了解制作非全景图片虚拟现实和制作环视虚拟现实场景的过程和方法,然后布臵学生使用课前自拍的城市风景或本校图片制作家乡或学校介绍虚拟现实作品。

(2)制作虚拟现实作品,分享制作经验

学生尝试制作虚拟现实作品,因为第一次接触,缺乏制作经验,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问题,比如:

1)虚拟现实作品播放插件下载与安装

2)素材图片的调整(图片尺寸统一,图片顺序调整、删除多余图片)

3)图片拼接效果调整(有虚影、亮度反差过大、照片倾斜)

66

遇到问题可以组内交流,分析讨论解决,比较典型的问题,教师要在全班进行统一说明,归纳注意事项。

(3)展示作品,总结制作流程

每组展示本组的几个作品,交流制作流程及经验,其他人评价制作效果,提出见意。通过展示体验成功,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制作虚拟现实作品的兴趣。

5.小结

师:制作虚拟现实的软件很多,另外还可利用编程语言编制虚拟现实,我们这节课学习了利用软件制作简单的虚拟现实作品,大致了解其制作流程,剩下的需要我们同学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

师:课后作业是了解虚拟现实的发展历程,虚拟现实的关键技术。

6.学后反思

1、你是如何处理理论性知识内容的教学的,有些什么样的经验和不足?

2、在课前准备资源的过程中有什么难度,你是如何解决的?

3、学生制作流媒体和虚拟现实作品的课程内容,你是如何设计进行的?

案例评析

教科版小屋教学设计 多媒体技术应用 教科版《多媒体技术应用》教学设计集_多媒体技术应用

本案例的成功之处在于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各个环节的教学,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比如运行虚拟现实作品,体验了解虚拟现实的含义和特征,联系生活加工网络搜索了解虚拟现实的应用,讨论虚拟现实对人类重要的意义,很好的突出了重点。另外,针对制作虚拟现实作品这一重点也是难点,这里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制作,遇到问题组内、组间交流解决,在全班交流制作经验,总结制作流程,这样学生对制作方法有一个初步了解,以便学生在今后实践过程中自己摸索。

67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39551/569624091926.html

更多阅读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凤仙花种植过程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过程与方法:用感官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教科版修订版六年级下册教材目录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1 放大镜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3 放大镜下的晶体4 怎样放得更大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8 微小世界和我们第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微小世界复习资料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放大镜1.什么是放大镜?答: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叫做放大镜,也叫凸透镜。2.自制放大镜的方法有:水珠、冰块、玻璃珠、装满水的瓶子、广口瓶、玻璃杯、烧瓶、烧杯、塑料袋(盒)装水,都是凸透镜,可将

声明:《教科版小屋教学设计 多媒体技术应用 教科版《多媒体技术应用》教学设计集_多媒体技术应用》为网友莫气少年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