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人体穴位图:十四经穴高清图解(足太阴脾经)

男性人体穴位图:十四经穴高清图解2012-12-27 21:18:02 穴位密码网 阿牛哥 文章浏览:(331494)次

[导读]经穴指十四经上的腧穴。十四经指中医经络学说中的十二正经 (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阴肾经)加上督脉、任脉,共十四条经经络的统称。经穴一共有361个。 本文详解男性人体穴位,十四条经络的穴位图谱。

人体穴位图

认识中医就从了解人体穴位开始,人体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内属于脏腑,外布于全身,将各部组织、器官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指经脉,犹如直通的径路,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络,指络脉,犹如网络,是经脉的细小分支。经络学说是中医的精髓之一,与脏腑、气血等基础理论一起,对中医各科特别是对针灸的临床辩证和治疗,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正确认识和理解人体经络穴位,是养生、保健、治疗的先决条件。人体穴位由十二经络穴位和奇经八脉穴位组成,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也称为“正经”。奇经八脉的“奇”有“异”的意思,是指与十二经脉不同而“别道奇行”的八条经脉。

包括手三阴经穴位(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穴位(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穴位(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穴位(足太阴脾经位、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奇经八脉穴位片包括督脉、任脉穴位。

人体穴位是什么

穴位的学名是腧穴,别名包括:“气穴”、输穴、“气府”、“节”、“会”、“骨空”、“脉气所发”、“砭灸处”、“穴位”。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0个双穴、50个经外奇穴,共720个穴位。人体中,五脏六腑“正经”的经络有12条(实际上,左右对称共有24条)。另外,身体正面中央有“任脉”,身体背面中央有“督脉”,各有一条特殊经络,纵贯全身。这14条经络上所排列着的人体穴道,称为“正穴”,全部共有365处。

中医讲究的人体穴位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呢?有人从穴位的电学特性去探讨,发现皮肤上的某些地方存在导电量特别高的“良导点”,它们的位置与穴位的位置相吻合。但后来又发现,全身穴位总面积不过体表的万分之四,而电阻部位却多得多。后来人们又用最弱电流刺激肌肉,凡是能使肌肉产生最大收缩效果的地方就叫运动点。经对照发现,运动点与穴位的分布几乎一致。但运动点的机制是什么,还不太了解。又有人研究了穴位与神经的关系,发现几乎所有的穴位都与神经相关联。某一穴位与某一脏器的神经往往同属于一个脊髓节段。在胚胎发育时期,皮肤与神经是同源的,神经中枢存在着各皮肤区域与脏器的投射点。但是相反意见认为,非穴位区域下也都有神经分布,它们在组织学上并没有差别。还有人发现穴位与血管、淋巴管关系密切,穴位处的皮肤温度比别的地方要高一些,可能正是因为这一系列的复杂关系形成了穴位的奥妙。

一、奇经八脉的概念和生理特点

(一)奇经八脉的概念

奇经八脉是指十二经脉之外的八条经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奇者,异也。因其异于十二正经,故称“奇经”。它们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其生理功能,主要是对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起着溢蓄、调节作用。

(二)奇经八脉的生理特点

奇经八脉的生理特点有三:①奇经八脉与脏腑无直接络属关系。②奇经八脉之间无表里配合关系。③奇经八脉的分布不像十二经脉分布遍及全身,人体的上肢无奇经八脉的分布。

其走向也与十二经脉不同,除带脉外,余者皆由下而上地循行。

奇经八脉的共同生理功能为:

1.进一步加强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如督脉能总督一身之阳经;任脉联系总任一身之阴经;带脉约束纵行诸脉。二骄脉主宰一身左右的阴阳;二维脉维络一身表里的阴阳。即奇经八脉进一步加强了机体各部分的联系。

2.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十二经脉气有余时,则蓄藏于奇经八脉;十二经脉气血不足时,则由奇经“溢出”及时给予补充。

3.奇经八脉与肝、肾等脏及女子胞、脑、髓等奇恒之府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相互之间在生理、病理上均有一定的联系。

二、奇经八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一)督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1.循行部位:督脉起于小腹内,下出会阴,向后至尾骶部的长强穴,沿脊柱上行,经项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属脑,沿头部正中线,上至巅顶的百会穴,经前额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寥穴,过人中,至上齿正中的龈交穴。

2.分支:第一支,与冲、任二脉同起于胞中,出于会阴部,在尾骨端与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的脉气会合,贯脊,属肾。第二支,从小腹直上贯脐,向上贯心,至咽喉与冲、任二脉相会合,到下颌部,环绕口唇,至两目下中央。第三支,与足太阳膀胱经同起子眼内角,上行至前额,于巅顶交会,人络于脑,再别出下项,沿肩胛骨内,脊柱两旁,到达腰中,进入脊柱两侧的肌肉,与肾脏相联络。

3.生理功能

(1)调节阳经气血,为“阳脉之海”:督脉循身之背,背为阳,说明督脉对全身阳经脉气具有统率、督促的作用。另外,六条阳经都与督脉交会于大椎穴,督脉对阳经有调节作用,故有“总督一身阳经”之说。

(2)反映脑、肾及脊髓的功能:督脉属脑,络肾。肾生髓,脑为髓海。督脉与脑、肾、脊髓的关系十分密切。

(3)主生殖功能:督脉络肾,与肾气相通,肾主生殖,故督脉与生殖功能有关。

(二)任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1.循行部位:任脉起于胞中,下出于会阴,经阴阜,沿腹部正中线上行,经咽喉部(天突穴),到达下唇内,左右分行,环绕口唇,交会于督脉之龈交穴,再分别通过鼻翼两旁,上至眼眶下(承泣穴),交于足阳明经。

2.分支:由胞中贯脊,向上循行于背部。

3.生理功能

(1)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任脉循行于腹部正中,腹为阴,说明任脉对一身阴经脉气具有总揽、总任的作用。另外,足三阴经在小腹与任脉相交,手三阴经借足三阴经与任脉相通,因此任脉对阴经气血有调节作用,故有“总任诸阴”之说。

(2)调节月经,妊养胎儿:任脉起于胞中,具有调节月经,促进女子生殖功能的作用,故有“任主胞胎”之说。

(三)冲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1.循行部位:起于胞宫,下出于会阴,并在此分为二支。上行支:其前行者(冲脉循行的主干部分)沿腹前壁挟脐(脐旁五分)上行,与足少阴经相并,散布于胸中,再向上行,经咽喉,环绕口唇;其后行者沿腹腔后壁,上行于脊柱内。下行支:出会阴下行,沿股内侧下行到大趾间。

2.生理功能

(1)调节十二经气血:冲脉上至于头,下至于足,贯串全身,为总领诸经气血的要冲。当经络脏腑气血有余时,冲脉能加以涵蓄和贮存;经络脏腑气血不足时,冲脉能给予灌注和补充,以维持人体各组织器官正常生理活动的需要。故有“十二经脉之海”、“五脏六腑之海”和“血海”之称。

(2)主生殖功能:冲脉起于胞宫,又称“血室”、“血海”。冲脉有调节月经的作用。冲脉与生殖功能关系密切,女性“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这里所说的“太冲脉”,即指冲脉而言。另外,男子或先天冲脉未充,或后天冲脉受伤,均可导致生殖功能衰退。

(3)调节气机升降:冲脉在循行中并于足少阴,隶属于阳明,又通于厥阴,及于太阳。冲脉有调节某些脏腑(主要是肝、肾和胃)气机升降的功能。

(四)带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1.循行部位:带脉起于季胁,斜向下行,交会于足少阳胆经的带脉穴,绕身一周,并于带脉穴处再向前下方沿髋骨上缘斜行到少腹。

2.生理功能:约束纵行的各条经脉,司妇女的带下。

(五)阴跷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1.循行部位:阴跷脉起于足跟内侧足少阴经的照海穴,通过内踝上行,沿大腿的内侧进入前阴部,沿躯干腹面上行,至胸部人于缺盆,上行于喉结旁足阳明经的人迎穴之前,到达鼻旁,连属眼内角,与足太阳、阳矫脉会合而上行。

2.生理功能:控制眼睛的开合和肌肉的运动。

(六)阳跷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1.循行部位:阳跷脉起于足跟外侧足太阳经的申脉穴,沿外踝后上行,经下肢外侧后缘上行至腹部。沿胸部后外侧,经肩部、颈外侧,上挟口角,到达眼内角。与足太阳经和阴骄脉会合,再沿足太阳经上行与足少阳经会合于项后的风池穴。

2.生理功能:控制眼睛的开合和肌肉运动。

(七)阴维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1.循行部位:阴维脉起于足内踝上五寸足少阴经的筑宾穴,沿下肢内侧后缘上行,至腹部,与足太阴脾经同行到胁部,与足厥阴肝经相合,再上行交于任脉的天突穴,止于咽喉部的廉泉穴。

2.生理功能:维脉的“维”字,有维系、维络的意思。阴维具有维系阴经的作用。

(八)阳维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1.循行部位:阳维脉起于足太阳的金门穴,过外踝,向上与足少阳经并行,沿下肢外侧后缘上行,经躯干部后外侧,从腋后上肩,经颈部、耳后,前行到额部,分布于头侧及项后,与督脉会合。

2.生理功能:维系阳经。


5、足太阴脾经穴位图

足太阴脾经:从大趾末端开始(隐白穴),沿大趾内侧赤白肉际(大都穴),经核骨(第一骨小头)后(太白穴、公孙穴),上向内踝前边(商丘穴),上小腿内侧,沿胫骨后(三阴交穴、漏谷穴),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地机穴、阴陵泉穴),上膝股内侧前边(血海穴、箕门穴),进入腹部(冲门穴、府舍穴、腹结穴、大横穴;中极穴、关元穴,属于脾,络于胃(腹哀;会下脘穴、日月穴、期门穴),通过膈肌,夹食管旁(食窦穴、天溪穴、胸乡穴、周荣穴;络大包;会中府穴),连舌根,散布舌下。

它的支脉:从胃部分出,上过隔肌,流注心中,接手少阴心经。

本经一侧21穴(左右两侧共42穴),其中11穴分布于下肢内侧面的前份,10穴分布于侧胸腹部。首穴隐白,末穴大包。主治脾、胃等消化系统病症、泌尿生殖系统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主条目:足太阴脾经穴;位于足太阴脾经上的穴位左右各21个,共42个:1隐白穴 2大都穴 3太白穴 4公孙穴 5商丘穴 6三阴交穴 7漏谷穴 8地机穴 9阴陵泉穴 10血海穴 11箕门穴 12冲门穴 13府舍穴 14腹结穴 15大横穴 16腹哀穴 17食窦穴 18天溪穴 19胸乡穴 20周荣穴 21大包穴。 


(1)隐白穴SP1 Yǐn bái

【隐白穴位位置图】

【图解隐白穴位的位置】

【隐白穴的位置】位于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布有腓浅神经的趾背神经与趾底固有神经的吻合支,及趾背动脉。

【取穴方法】正坐,足着地,在足大趾甲内侧缘线与基底部线之交点处,按压有痛感。


【穴位解剖】有趾背动脉;为腓浅神经的足背支及足底内侧神经。

    

【穴名解说】

【隐白穴】经穴名。属足太阴脾经。出《灵枢。本输》。井(木)穴。

(1)“隐白穴”。“隐”,隐秘、隐藏也。“白”,肺之色也,气也。该穴名意指脾经体内经脉的阳热之气由本穴外出脾经体表经脉。本穴有地部孔隙与脾经体内经脉相连,穴内气血为脾经体内经脉外传之气,因气为蒸发外出,有不被人所觉察之态,如隐秘之象,故名“银白”。

(2)“鬼垒、鬼眼”。“鬼”,与神相对,指穴内气血来自地部。“垒”,堡垒也,土堆也。“眼”,孔眼也。“鬼垒”、“鬼眼”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来自地之内部。理同“隐白”名解。


(3)“阴白穴”。“阴”,地部也。“白”,气也。阴白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来自地部,且为肺性之气。理同“隐白”名解。

(4)“脾经井穴”。“井”,地之孔也。因本穴有地部通道与脾经体内经脉相通,为孔井通道,故为“脾经井穴”。

(5)本穴属木。属木,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地之地部的气化之气,其性温湿,有木的生发特性,故其属木。

【穴位含义】脾经体内经脉的气血由本穴外输脾经体表经脉。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湿热之气,位处地之上部天之最下部。

【运行规律】湿热之气由地之地部上至地之表部。

【功能作用】生发脾气。

    

【按摩隐白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①月经过多、崩漏等妇科病证;②便血、尿血等慢性出血证;③癫狂、多梦等神志疾患;④惊风;⑤食欲不振、腹满、暴泄;等。

【作用功效】调血统血、扶脾温脾、清心宁神、温阳回厥、行气止痛、健脾回阳。

【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急性肠炎、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等。

【古代记述】腹胀,逆息,腹中有寒气,气喘,肠热暴泄,膈中闷,呕吐不欲食饮,热病衄血不止,烦心善悲,足胫中寒,不得卧,气满胸中热,梦魇不宁,女子月事过时不止,崩漏,吐血,大小便皆血,尸厥死不知人,脉动如故,男隐卵大病,小儿客忤,慢惊风,癫狂。


【近人报道】月经过多,子宫痉挛。

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用三棱针点刺隐白穴、大敦穴出血2-3滴,每日或间日1次。另有报道,艾条温和灸隐白穴,每次15-20分钟,每日3-5次,有较好疗效。

治疗婴幼儿腹泻:三棱针点刺隐白穴,放血7-10滴,左右交替,每日1次。

治疗急性鼻出血:取隐白穴配合上星穴,用强刺激手法,疗效较好。

【隐白穴位配伍】隐白穴配地机穴、三阴交穴治疗出血症;隐白穴配大敦穴,具有醒脑开窍的作用,主治昏厥、中风昏迷;隐白穴配脾俞穴、上脘穴、肝俞穴,具有益气活血、止血的作用,主治吐血、衅血;隐白穴配足三里穴、天枢穴治腹泻;隐白穴配五处穴、支沟穴治小儿惊风;隐白穴配气海穴、血海穴、三阴交穴主治月经过多;

隐白穴配素髎穴、内关穴、三阴交穴治痛经;


【文献摘录】《灵枢·本输》:“足大指之端内侧也”;

《灵枢·热病》:“去爪甲如薤叶”;即足大趾趾甲廊内侧角后旁1分凹陷处。

《甲乙经》:“气喘、热病、衄不止,烦心善悲,腹胀,逆息热气,足胫中寒,不得卧,气满胸中热,暴泄,仰息,足下寒,膈中闷,呕吐,不欲食饮,隐白主之。”

《杂病穴法歌》:“尸厥百会一穴美,更针隐白效昭昭。”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经穴用法】推拿:点按法、掐法。

【特效按摩】月经过多或崩漏可用艾条灸隐白穴,一般15分钟可见效。该穴位还可治慢性崩漏,每天灸1次,每次3分钟,掐按10~20次。

【按摩疗法】用拇指指尖用力掐揉隐白穴100~200次,每天坚持可改善梦魇、癫狂。


【艾灸疗法】用艾条温和灸5~20分钟,治疗呕吐、流涎、昏厥、下肢寒痹。

    

(2)大都穴SP2 Dà dū

【大都穴位位置图】

【图解大都穴位的位置】

【大都穴的位置】位于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穴位解剖】在拇展肌止点;有足底内侧动、静脉的分支;布有足底内侧神经的趾底固有神经。

【穴名解说】

【大都穴】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属足太阴脾经。荥(火)穴。足太阴经所溜为“荥”。荥穴,属火。别名:太都穴。

【穴义】脾经的生发之气在此聚集。

【名解】

(1)大都。大,穴内气血场的范围大也。都,都市也,物质的集散之所也。该穴名意指脾经的气血物质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隐白穴传来的生发之气,至本穴后为聚集之状,如都市之物质聚散也,故名。太都名意与大都同,太,通大。

(2)脾经荥。荥,极小的水流。本穴物质为隐白穴传来的脾土生发之气,富含水湿,至本穴后部分水湿之气散热冷降归地,所降之水也小,故为脾经荥穴。

(3)本穴属火。属火,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隐白穴传来的气化之气,至本穴后为散热冷降的变化,所散之热上炎于天,体现出火的炎上特性,故本穴属火。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云气。

【运行规律】水湿云气聚集本穴后以横行的风气传向太白穴。

【功能作用】散发脾热。

【按摩大都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腹胀、呕吐、胃痛、泄泻、便秘、手足逆冷、热病无汗等

【作用功效】大都穴,散发脾热。

【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腹胀、呕吐、便秘。

【古代记述】热病汗不出且厥,手足清,暴泄,腹胀胸满,胃心痛,食不化,呕逆,大便难,诸下利,腰痛,身重骨痛,疟不知所苦,风逆,暴四肢肿,湿则唏然寒,饥则烦心,饱则眩,卒得中风。

【穴位配伍】大都穴配足三里穴治腹胀。

【方法实例】

(1)胃心痛:大都、太白。

(2)诸下利:大都、商丘、阴陵泉。

(3)热病汗不出:大都、经渠。

(4)暴泄:大都,昆仑、期门、阴陵泉、中脘。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治法原则】寒则补之,热则泻之。

【针刺方法】大都穴,直刺0.3-0.5寸。

【艾灸方法】大都穴,艾条灸5-10分钟,大都穴,艾炷灸3-5壮。

【知识补充】大都穴对于老年人来讲是个补钙的要穴,还能治疗肌肉萎缩、骨质疏松、腰腿痛。有颈椎病的人也要常揉大都。有的老年人每晚都会抽筋,最可能的情况是:脾经堵塞,钙无法吸收,可以通过每天按摩脾经大都穴、商丘穴两穴各三分钟。一般情况三天后腿抽筋即可消失。


(3)太白穴SP3 Tài bái

【太白穴位位置图】

【图解太白穴位的位置】

太白穴的位置:位于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小头后下方凹陷处。

取穴方法: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骨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穴位解剖:在拇展肌中;有足背静脉网,足底内侧动脉及足跗内侧动脉分支;布有隐神经及腓浅神经分支。

【穴名解说】

太白穴,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属足太阴脾经。俞穴,五行属土,足太阴原穴。别名:大白穴。

穴位含义:脾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吸热蒸升。

1、太白穴。太,大也。白,肺之色也,气也。太白穴名意指脾经的水湿云气在此吸热蒸升,化为肺金之气。本穴物质为大都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云气,至本穴后受长夏热燥气化蒸升,在更高的天部层次化为金性之气,故名太白穴。大白名意与太白穴同,大,通太。

2、脾经俞穴。俞,输也。本穴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吸热后化为阳气蒸升于更高的天部层次,为脾经经气的重要输出之穴,故为脾经俞穴。

3、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的气血变化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吸热后蒸升,表现出脾土对肺金的长养特性,故本穴属土。

4、足太阴原穴:原,本原也。脾经为少气多血之经,气不足、血有余,而本穴的蒸升之气同合于足太阴脾经的气血特性,且能较好地充补脾经经气的不足,为脾经经气的供养之源,故为足太阴原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由天之下部上行于天之上部。

功能作用:生发肺性阳气。

【按摩太白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1、治胃痛、腹胀、肠鸣、泄泻、便秘、胃痉挛,胃炎,消化不良、肠炎,痔疮、痢疾等;

2、治体重节痛、腰痛不可俯仰、身重骨酸、下肢麻痹或疼痛等;

3、治脚气、脚气红肿等;

4、瘦大腿等。

穴位配伍:配中脘穴、足三里穴治胃痛。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按摩手法】

手法一:可以只是通过双脚的互相踩压就可以起到按摩的功效,在按摩的时候,最好就是在吃饭之前,用一只脚的脚跟踩压着另一只脚太白穴的位置,一直踩压3分钟就可以了。

手法二:用手按摩时要注意力道,以穴位处微微感到胀痛为度,不必用太大力气,每天坚持按揉3~5分钟,不用吃任何药也能补脾。

疗法原则: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刺法:直刺0.3~0.5寸,局部酸胀。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4)公孙穴SP4 Gōng sūn

   【公孙穴位位置图】

   【图解公孙穴位的位置】

    【公孙穴的位置】位于在足内侧缘,当第1跖骨基底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布有隐神经及腓浅神经分支,足背静脉网及跗内侧动脉。

    

    【取穴技巧】在足大趾与足掌所构成的关节(第1跖趾关节)内侧,往后用手推有一弓形骨(足弓),在弓形骨后端下缘可触及一凹陷,按压有酸胀感。

    【穴位解剖】在拇展肌中;有跗内侧动脉分支及足背静脉网;布有隐神经及腓浅神经分支。

    

    点击查看:同身寸法》》【1寸、2寸、3寸取穴比量方法示范图】

   【穴名解说】

    【公孙穴】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属足太阴脾经。足太阴之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冲脉。

    (1)公孙穴。“公孙”,公之辈与孙之辈也,言穴内气血物质与脾土之间的关系也。脾经物质五行属土,其父为火,其公为木,其子为金,其孙为水。该穴名意指本穴物质为脾经与冲脉的气血相会后化成了天部的水湿风气。本穴物质来源于二个方面,一是太白穴传来的天部之气,二是由地部孔隙传来的冲脉高温经水。冲脉的高温地部经水出体表后急速气化与天部的气态物相合,形成了本穴天部中的水湿风气,故名。(冲脉为经脉之海,其特点是“主渗灌溪谷”,其来源是位于人体重力场中心部的高温区胞宫,故其气血物质温压较高。而本穴位处人之足部,在地球重力场的制约下,冲脉流行至公孙的物质为下行的水液,流行的通道是冲脉的体内经脉,故冲脉气血出公孙后会急速气化。

    (2)足太阴络穴。络,联络也。本穴物质为天部的水湿风气,其运行为横向输散脾胃二经,有联络脾胃二经各部气血的作用,故为足太阴络穴。

    (3)冲脉足太阴之会。理同公孙名解。

    

    【穴位含义】脾经与冲脉的气血相会后在此化为天部的水湿风气。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富含水湿的风气。

    【运行规律】循脾经上传商丘穴及传于胃经。

    【功能作用】以水湿风气的形式运化脾经之气。

    
 

   【按摩公孙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胃痛、呕吐、肠鸣、腹痛、泄泻、痢疾、心烦、失眠、腹胀、食不化、脚气、足踝痛、月经不调、颜面水肿等。

    【功效作用】健脾益胃、通调冲脉、消除痞疾

    【古代记述】久疟不嗜食,多寒热汗出,善呕,痰壅胸膈,肠鸣切痛,厥头面肿起,烦心,狂,多饮,不嗜卧鼓胀,霍乱,心痛,脾冷胃痛,胁胀,胁痛,食不化,肠风下血,足心热或痛,痫疾。

    【近人报道】头晕,胸痛,心悸,下腹部痉挛,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肠炎,痛经,胎盘滞留,足趾麻痛。

    【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急慢性肠炎、神经性呕吐、消化不良、精神分裂症等。

    【公孙穴位配伍】

    (1)公孙穴配丰隆穴、膻中穴、中魁穴,有健脾化痰的作用,主要治呕吐、眩晕;

    (2)公孙穴配解溪穴、中脘穴、足三里穴,有健脾化食,和中消积的作用,主要治胃脘胀痛;

    (3)公孙穴配中脘穴、内关穴治胃酸过多、胃痛;

    (4)公孙穴配束骨穴、八风穴,有通经活络的作用,主治足趾麻痛;

    (5)公孙穴配支沟穴、章门穴、阳陵泉穴,主要治疗胁肋下痛;

    (6)公孙穴配足三里穴、滑肉门穴、太白穴,治胃痛;

    (7)公孙穴配滑肉门穴、三阴交穴、肾俞穴、命门穴,治月经不调。

    (8)公孙穴配中脘穴、足三里穴主治胃脘胀痛;公孙穴配丰隆穴、膻中穴主治呕吐、眩晕;

    (9)公孙穴配合天枢穴、梁丘穴、丰隆穴,针刺得气,平补平泻,天枢加电针,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2次为一疗程,治疗单纯性肥胖;

    (10)公孙穴配合谷穴、内关穴,针刺得气,用电针治疗仪分别连接于双侧同名穴,每次20分钟,10-20天为一疗程,治原发性低血压。

    【文献摘录】

    《甲乙经》:“凡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热,汗出,病至则善呕,呕己乃衰,即取公孙及井俞。

    《灵枢·经脉》:“去本节之后一寸”;

    《医学入门》:“太白后一寸陷中”;

    《循经考穴编》:“赤白肉际。”

    《标幽赋》:“脾冷胃疼,泻公孙而立愈。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特效按摩】用中指指腹向内按压公孙穴,以有酸胀感为宜,可辅助治疗腹胀、腹痛、心痛、胃痛、胸痛等症。

    【按摩疗法】用大拇指指尖用力掐揉公孙穴100~200次,每天坚持,可改善腹痛。

    

    【艾灸疗法】用艾条温和灸公孙穴5~20分钟,每日一次,可治疗呕吐、水肿、胃痛等。

    

    【针灸疗法】公孙穴,直刺0.5-1寸。


(5)商丘穴SP5 Shāng qiū

【商丘穴位位置图】

   【图解商丘穴位的位置】

    商丘穴的位置:位于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当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当胫骨前肌腱内侧。

    取穴方法:(脚面翘起,脚面连接小腿的筋内侧第一个凹陷处)

    相关记载:《灵枢.本输》:“内踝之下,陷者之中也”;《针灸甲乙经》:“在足内踝下微前陷者中”;《循经考穴编》补充:“微前三分”;《针灸大成》:“前有中封,后有照海,其穴居中。”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屈肌支持带。皮肤由股神经的皮支,隐神经分布。皮下筋膜较疏松,除皮神经外,还有足静脉网及大隐静脉属支的起始部。足背筋膜深面有内踝(动脉)网。该网位于内踝的表面,由内踝前后动脉、跗内侧动脉、跟内侧支及足底内侧动脉的分支组成。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足背筋膜后,在胫骨前肌(腱)的内后方,小腿十字韧带的内侧上、下支之间深进到距骨内侧面骨膜。

    

    点击查看:同身寸法》》【1寸、2寸、3寸取穴比量方法示范图】

   【穴名解说】

    商丘穴,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属足太阴脾经,五输穴之经穴,五行属金。

    1、商丘。商,古指漏刻,计时之气也。丘,废墟也。商丘名意指脾经的热散之气由此快速通过。该穴物质为公孙穴传来的水湿风气,其性湿热且循脾经上行,而该穴的气血通道又如漏刻滴孔般细小,因此风气的执行是快速通过本穴,强劲的风气吹走了该穴中的脾土微粒,地部脾土如废墟一般,故名商丘。

    2、脾经经穴。经,经过也。该穴为脾经气血的行经之处,故为脾经经穴。

    3、该穴属金。属金,指该穴气血物质执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内容。该穴为公孙穴内气血的出口之一,气血物质在公孙穴处是湿热状态,出该穴后散热而化为凉性之气,表现出肺金的秋凉特征,故该穴属金。

    穴位含义:脾经的热散之气由此上行。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快速运行的风气及风气中夹带的脾土微粒。

    运行规律:循脾经快速上行后散热冷降。

    功用:健脾化湿,通调肠胃。

   【按摩商丘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1、治腹胀、肠鸣、腹泻、消化不良、便秘、神经性呕吐、急慢性胃炎、肠炎、黄疸、痔疮、便血等。
    2、治足踝痛、脚气等 。
    3、治小儿惊厥、百日咳、水肿等。

    按摩商丘穴的功效:补足气血、保养乳腺、治顽固性咳嗽

    穴位配伍:配气海穴、足三里穴治腹胀肠鸣;配阴陵泉穴、曲泉穴、阴谷和胃疏肝理气的作用,主治胃脘痛,腹胀; 配三阴交,有补脾益气的作用,主治脾虚便秘; 配天枢穴、阴陵泉穴,有健脾化湿的作用,主治腹泻,腹胀。

    腹胀满不得息:商丘、阴陵泉、曲泉、阴谷。

    喜呕:商丘、幽门、通谷。

    太息善悲:商丘、曲鬓。

    脚痛:商丘、解溪、丘墟。

    脾虚不便:商丘、三阴交。

    慢性肠炎:商丘、天枢、阴陵泉。

    下肢浮肿:商丘、三阴交、阴陵泉、足三里。

    商丘穴在内踝骨的前缘偏下一点。商丘穴正好对应租地反射区中的下身淋巴反射区,因此可以治疗各种炎症。同时它又揭示了一个医理:炎症一般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因为脾是管运血的,它能把新鲜血液运到病灶上去,脏东西被清走后,炎症自然就消除了。 商丘穴多用于神经性呕吐,消化不良,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腓肠肌痉挛,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等。

    商丘穴是一个能预防和治疗痔疮的穴位,和肾经的复溜穴结合使用,效果会更明显。治疗因身体能量大量消耗导致的乳腺疾病,怀孕受阻:有的女性因为工作压力大,生活上有诸多的不如意,导致心情郁闷,大量消耗了身体的能量。此时,脾脏如果不能及时将营养物质送去弥补身体的损耗,对女性来说,很容易出现乳腺系统的毛病,严重的还会影响受孕。在这个问题上,商丘穴可以说是一个福音一般的穴位。经常按压此穴,对乳腺的保养以及提高受孕的机会有很大好处。

    治疗感冒后的恶心、呕吐:每个人感冒后的症状不全相同,有的人感冒后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恶心、呕吐。这样的人一般都脾胃不太好,一感冒,最先受害的还是脾胃。这时,需用商丘穴搭配百会穴,以及心包经的曲泽穴、间使穴、劳宫穴解决上述问题。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按摩商丘穴的特效:按压此穴每天3-5次,每次2-4分钟,可以治疗各种炎症,而且经常按压商丘穴能有效保养乳腺,提高受孕机会。

    疗法原则: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刺灸方法:直刺0.5~0.8寸。艾灸方法:艾条灸5-10分钟。


(6)三阴交穴SP6 Sān yīn jiāo

【三阴交穴位位置图】

   【图解三阴交穴位的位置】

    三阴交穴的位置: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取穴方法:在小腿内侧,正坐屈膝成直角,在踝关节内侧,四个手指并拢,沿着足内踝尖(脚内侧内踝骨最高点)向上另一侧对应的点。也就是足内踝上缘四指宽处,按压有一骨头为胫骨,此穴位于胫骨后缘靠近骨边凹陷处。(在踝尖正上方胫骨边缘凹陷中,自己的手横着放,约四根手指横着的宽度)就是三阴交穴位。

    穴位解剖: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后方为胫神经;并有大隐静脉,胫后动、静脉。

    点击查看:同身寸法》》【1寸、2寸、3寸取穴比量方法示范图】

   【穴名解说】

    三阴交穴,经属:足太阴脾经,系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会(三条阴经的交会穴)。注意:孕妇禁针。

    三阴交,交是交汇的意思,有三条“阴”的经脉,交汇在一起,相交于三阴交穴的这3条经脉非常重要,都是属阴的,在下肢部位分别是肝、脾、肾(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肝管人体的气机,疏泻的功能,脾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的源头,肾称它为先天之本,藏于先天的经气,主人体的生长发育,骨骼强壮等等功能,先天后天都有了,身体的气机也有了,所以肝脾肾三者放在一起,关系很大。

    1、三阴交穴,三阴,足三阴经也。交,交会也。三阴交穴名意指足部的三条阴经中气血物质在本穴交会。本穴物质有脾经提供的湿热之气,有肝经提供的水湿风气,有肾经提供的寒冷之气,三条阴经气血交会于此,故名三阴交穴。

    2、太阴。太,大也。阴,阴之属也。本穴物质为足三阴经气血交会而成,位处足部,总体表现出较强的阴寒特性,故名太阴。

    3、下三里。下,下部也。三里,穴内气血场的范围也。下三里名意指本穴的气血场范围较大,有如三里之广,故名。

    4、足少阴厥阴太阴之会。理同三阴交名解。

    5、足太阴络。络,联络也。本穴物质为足三阴经交会而成,气血物质又由本穴重新分配到足三阴经,本穴有联络足三阴经气血的作用,故为足太阴络。

    穴位含义:足三阴经气血在此交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富含水湿,性温热。

    运行规律:穴内天部之气的运行分为三支,干燥偏热的气态物在天之上部循脾经上炎,湿热的风气循肝经向上横行,滞重的湿冷之气循肾经下走筑宾穴。

    功能作用:将足三阴经气血重组后再行分流。

   【按摩三阴交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1、治脾胃虚弱、肠鸣腹胀,大便溏泄、消化不良、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肝脾肿大、腹水浮肿、肝炎、胆囊炎等;

    2、治肾炎、尿路感染、尿潴留、尿失禁、乳糜尿、疝气等;

    3、保养子宫和卵巢、改善性冷淡,治月经失调、功能性子宫出血、痛经、带下、阴道炎、盆腔炎、前阴瘙痒、胎位异常、子宫下垂、难产、阴挺、经闭、不孕、遗精、阳萎、阴茎痛等;

    三阴交穴,十总穴之一。所谓“妇科三阴交”,顾名思义此穴对于妇症甚有疗效,举凡经期不顺,白带,月经过多,过少,经前综合症,更年期综合症等,皆可治 疗;此穴为又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交会之处,因此应用广泛,除可健脾益血外,也可调肝补肾。亦有安神之效,可帮助睡眠。

    三阴交穴有治疗遗精、阳痿、阴茎痛、小便不利、睾丸缩腹等作用,是治疗男子性功能障碍最常用的穴位之一。因此,经常用手指按摩三阴交可增强男子性功能。

    4、治癫痫、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失眠、更年期综合症等。三阴交位于小腿内侧,又是三条阴经的交会穴,符合阴的特性,对女性有特殊的保护作用。维持年轻,延缓衰老,推迟更年期。

    5、紧致脸部肌肉、去斑、去皱、祛痘,调治肌肤过敏、湿疹、荨麻疹、皮炎等。

    6、治膝、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病变,脚气、糖尿病、高血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

    人体穴位配伍:三阴交穴配足三里穴治肠鸣泄泻;三阴交穴配中极穴治月经不调;三阴交穴配子宫穴治疗阴挺;三阴交穴配大敦穴治疝气;三阴交穴配内关穴、神门穴治失眠。

    【常揉三阴交穴位,健脾化湿,疏肝益肾,终身不变老】

    爱美是女人的天性,如今日子越过越好,保养的方法也层出不穷。很多人,花了大把的时间和金钱,却眼睁睁的看衰老爬上自己的脸庞和身体。内心充满了愤怒、失望、怅惘……
    其实,三阴交穴位就是我们的父母留给我们的巨额财产。可以帮助我们维持年轻,延缓衰老,推迟更年期,保证女人的魅力。三阴交穴位对女人、对人体究竟有什么神奇作用呢?
    1、 保养子宫和卵巢。人体的任脉、督脉、冲脉这三条经脉的经气都同起于胞宫(子宫和卵巢)。其 中,任脉主管人体全身之血,督脉主管人体全身之气,冲脉是所有经脉的主管。每天晚上5点—7点,肾经当令之时,用力按揉每条腿的三阴交穴各15分钟左右, 能保养子宫和卵巢。促进任脉、督脉、冲脉的畅通。女人只要气血畅通,就会面色红润白里透红,睡眠踏实,皮肤和肌肉不垮不松。

    2、 紧致脸部肌肉,使脸部不下垂。看看张曼玉和赵雅芝,现在脸都紧紧的,没有松垮下来,因为她们的饮食都很规律,脾没有受到伤害。再看看大美人关之琳,经常在家开Part,饮食无节制,喝酒无节制,伤了 脾,脸部现在松弛得非常明显,老态骤然显现。经常伤害脾,脸上及全身肌肉都会更快的松弛。如果想在40岁之后,还能对抗地球的引力,保证脸部和胸部不下 垂。除了饮食要规律之外,还要经常在晚上9点左右,三焦经当令之时,按揉左右腿的三阴交穴各20分钟健脾,因为三阴交穴位是脾经的大补穴哦。

    3、调月经,去斑,去皱,祛痘。三阴交穴位是脾、肝、肾三条经络相交汇的穴位。其 中,脾化生气血,统摄血液。肝藏血,肾精生气血。女人只要气血足,那些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不来月经等统称为月经不调的疾病都会消失。而 女人脸上长斑、痘、皱纹,其实都与月经不调有关。只要每天晚上9点—11点,三焦经当令之时,按揉两条腿的三阴交各15分钟,就能调理月经,祛斑、祛痘、 去皱。不过,要坚持才有效果哦,坚持每天按揉三阴交穴位,按揉一个月之后,才能看得到效果。如果指望一两天就看到效果,只能是做梦了。

    4、改善性冷淡 很多女性面对高压的生活节奏,或者因为自身饮食结构或生活习惯不合理,导致性冷淡。这样不但自己少了很多生活的乐趣,还影响夫妻感情,容易导致家庭不稳。三阴交穴位是一个大补穴,能补气补血,提升女人的性欲,让女人逃离性冷淡,重温浪漫人生。每天晚上5点—7点,肾经当令之时,按揉三阴交穴位,提升性欲的效果最好。坚持一个月,定能收到你想要的效果。

    5、 调治肌肤过敏,湿疹,荨麻疹,皮炎。三阴交穴 位是脾经的大补穴。脾最大的功能之一是能够把人体的水湿浊毒运化出去。每天中午11点,脾经当令之时,按揉左右腿的三阴交穴位各20分钟,能把身体里面的 湿气、浊气、毒素都给排出去。皮肤之所以过敏,长湿疹,荨麻疹,皮炎等毛病,都是体内的湿气、浊气、毒素在捣乱。只要按揉三阴交穴位,把这些讨厌的调皮鬼 赶出去,不出一个半月,皮肤就能恢复光洁细腻,干净无暇了。

    6、保持血压稳定。三阴交是一个智能调节穴位。当你血压过高或过低,每天中午11点—13点,心经当令之时,用力按揉两条腿的三阴交各20分钟,坚持两三个月,能把血压调理至正常值。

    另外,三阴交穴位还能调治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白带过多,子宫下垂,全身水肿,眼袋浮肿,小便不利,脚气,失眠等症。

    我家邻居王教授是位退休的老中医。老太太她今年71岁,脸上一个老年斑都没有,脸皮紧紧的没有松弛现象,皱纹只有浅浅的几根。说话声音洪亮,中气十足。每 次去爬香山,中途从不休息,都是一口气爬上去的,还不大喘气。在我的一再套近乎下,老人透露了她的保养秘诀:保持心情愉快,饮食清淡,适量运动,充足的睡 眠,每天按揉三阴交穴位,每条腿的三阴交穴位至少按揉或用经络锤敲打10分钟以上。

    对于三阴交穴位的按揉,不要指望一两天出效果。一定要像王教授这样坚持,坚持才有效果。父母生我们时,三阴交穴位这个大补穴已经在我们身上了,等于是父母 给我们往抗衰老银行里存了一笔巨额财产。既然是父母无私的赠与,我们为什么不好好利用呢?每天坚持按揉链条腿的三阴交穴位各15分钟以上,还惧怕岁月的侵 蚀吗?如果感觉用手指按揉比较累,可以用经络锤敲打,或者用筷子头按揉,效果也一样哦。



    三阴交是三条阴经的交会穴,肝脾肾三阴阴经(足三阴经: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多经交会的穴位的作用,就要看它跟什么穴位配合使用。如果三阴交和肾经的穴位搭配使用,就发挥肾经的穴位作用。肾的作用:主生殖、生长发育、主骨生髓,对人体的五脏都起到根本性的调养作用,又叫先天之本。通过三阴交穴位的穴性能让肾经上的穴位发挥的更好。三阴交本身还有:理气、健脾、调整后天的作用,这样把先天和后天,还有身体当中气机的功能融合在穴位当中。【视频图解】滋阴补肾的穴位:三阴交、太溪、照海穴》》

    之前所讲的保健要穴都是日常保健也可以,对于很多疾病、慢性病都有很好的治疗作用,三阴交在很多情况下都是重要的穴位。如疼痛,我们前面讲过止痛,合谷穴是一个止痛的要穴,但疼痛方面,如果要配合止痛的话,合谷穴和三阴交穴配合在一起就是止痛的一对穴位,对各种各样的疼痛都可以止痛,除此之外,三阴交可以有效调节月经,(对于女性月经的调节非常好,对血的调节非常有帮助)。
    针对女性月经的问题,比如说:痛经,或者是女性月经的颜色、周期发生问题的时候(特别是经期症状很明显的时候),要求是在经前一周左右进行按摩三阴交(经前的治疗是特别关键的时期)。

    三阴交对女性血的调节。
    肾是主先天主生殖的,脾是统血的,肝又是藏血的,人体的气血都归到这个三个脏腑来管了。三阴交又是它们交汇的穴位,所以对人体气血的调节特别有帮助,对女性血的控制是特别有意义和作用。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三阴交的按摩方法:点揉法
    点揉法特别适用于下肢部的穴位,因为下肢部的穴位肌肉比较丰厚,用力点下去之后再去揉,坚持时间比较长,可以起到持久的刺激作用,和足三里穴的点揉法是一样 的。拇指立起来,放在穴位的表面,先用力向下按压,再去揉,揉一分钟停下来,间隔一下,再揉一分钟。揉三阴交穴的手指方向(手指放的方向)还很关键。

    三阴交的取穴方法:腿的正面,我们老百姓叫它迎面骨,解剖学上叫它胫骨,胫骨的外侧边缘上我们取的是足阳明胃 经,(足三里穴就在这个外侧),胫骨的内侧取的足太阴脾经。从内踝间往上有四指宽的位置(胫骨的后侧边缘)就是三阴交位。按揉这个穴位,手指的方向和胫骨、经脉的走形平行的放,这样放对这个穴位的刺激量比较大,就是拇指立起来,向内抠按三阴交穴位,这样可能起到比较好的刺激效果。揉按五次六次。 

    三阴交穴有调畅人体气血运转的作用,但是孕产妇,孕妇切忌不要在这个穴位上进行按揉,这个穴位有滑胎的作用,你特别容易早产的一些人切记不要去按揉它。

    三阴交穴的另一种按摩方法:从三阴交穴沿着胫骨的内侧边缘,依次向上点按,或用捋的方法,但这个方向跟足阳明胃经不一样,那个是由上而下,这个是由下往 上,向上捋到膝关节以上,这样的按摩方法对女性的生殖系统有非常好的作用,还对于水的代谢非常有关系,因为我们刺激的这条经脉叫足太阴脾经,脾经的作用在人的身体中就像一个运输,运化水谷、运化水湿,水和谷物这些固体性的食物,吃到胃里以后经过消化,变成人体可以吸收利用的营养,这些营养要通过脾的转运作用,把它运输到身体所需要的地方去。

    脾经的第二大作用,把水的消耗和水的利用分布,也依赖于脾的功能,把它运化水湿。如果这两大功能下降的话,食物营养的东西堆积起来,水分也堆积起来了,就会变成很多身体垃圾、毒、痰,身体当中的邪气就阻滞身体的功能,这就是为什么三阴交穴能够很好的排出体内的毒素。因此,这个穴位对女性的生殖和月经都是帮助的。

    按摩三阴交穴的时间表:
    1、每天11时,按揉20分钟,对治疗各种皮疹大有裨益;
    2、每天11~13时,按揉20分钟,对血压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3、每天下午17时到晚上19时,用力按揉各15分钟,具有促进子宫和卵巢血运畅通的功效,可防治各种妇科病;
    4、每天晚上21时左右,按揉各20分钟,具有健脾、收紧脸部皮肤、防止双下巴的功效;
    5、每天晚上21时至23时,按揉15分钟,具有调经、祛斑、祛痘、除皱等功效。一般来说,坚持按揉一个月就能看到明显效果。

    三阴交穴位在摸的时候一般都有一点胀,压的时候会有痛感。击中后,下肢麻木,失灵,伤丹田气。

    温馨提示:对于三阴交穴的按揉,不要指望一两天出效果,一定要长期坚持才能看到效果。每天坚持对穴位按揉两条腿的三阴交穴各15分钟以上,就不必惧怕岁月的侵蚀。如果感觉用手指按揉比较累,可以用经络锤敲打,或者用筷子头按揉,效果也一样。

    值得注意的是,孕初期的女性,一定不要刺激三阴交穴,更别和合谷一起刺激。因为三阳交穴和合谷穴同为流产的名穴,初孕时,胎儿本来就不稳定,如果刺激三阳交穴和合谷穴,则有流产的危险。所以注意了,月经期和怀孕期间,禁止揉按三阴交穴位!


(7)漏谷穴SP7 Lòu gǔ

【漏谷穴位位置图】

   【图解漏谷穴位的位置】

    【漏谷穴的位置】位于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距内踝尖6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穴位解剖】在胫骨后缘与比目鱼肌之间,深层有屈趾长肌;有大隐静脉,肢后动、静脉;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内侧后方有胫神经。

    点击查看:同身寸法》》【1寸、2寸、3寸取穴比量方法示范图】

   【穴名解说】

    【漏谷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阴脾经。足太阴络。别名:太阴络穴。

    【穴位含义】脾经中的浊重物质在此沉降。

    【名解】

    (1)漏谷。漏,漏落也。谷,五谷也、细小之物也。该穴名意指脾经中的浊重物质在此沉降。本穴物质由三阴交穴传来,因脾经的湿热之气与肝经及肾经气血物质进行了交换,上行至本穴的气态物质则温度偏低,在本穴的变化是散热缩合冷降的变化,浊重的部分由天部沉降到地部,如细小的谷粒漏落之状,故名。

    (2)足太阴络、太阴络。本穴物质为三阴交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其气与脾经其它的气血物质相比温度较低,穴内气压亦较低,脾经其它部位的水湿之气向本穴汇聚并沉降地部,本穴有联络聚集脾经天部气血物质的作用,故为足太阴络。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及气态物中的脾土尘埃。

    【运行规律】混浊的气态物由天部沉降至地部。

    【功能作用】沉降脾经阴浊。

   【按摩漏谷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腹胀腹鸣、消化不良、小便不利、遗精、偏坠、丹毒、腿膝厥冷、下肢痿痹、脚气;厥气上头癫,足踝肿痛等。

    【作用功效】漏谷穴,沉降脾经阴浊。

    【穴位配伍】漏谷穴配足三里穴治腹胀肠鸣。

    按摩漏谷穴位的作用-治消化不良

    何为“漏谷”?就是有谷子漏出来之意,也就是食物进入胃里后,还没有消化好呢,营养还没来得及吸收呢,就从身体里排出去了,直接“漏”出去了。中医将这种情况称之为“完谷不化”,而漏谷穴恰能解决消化不良等问题。漏谷穴有健脾合胃、利水除湿的功效。漏谷穴位于小腿的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穴的连线上,距内踝尖6寸,胫骨内侧缘后房。每天坚持按揉漏谷穴10分钟,再注意生活习惯,这些问题就会大而化小,小而化无了。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治法原则】寒则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泻之。

    【针刺方法】漏谷穴,直刺1-1.5寸。

    【艾灸方法】漏谷穴,艾条灸5-10分钟,漏谷穴,艾炷灸3-5壮。


(8)地机穴SP8 Dì jī

【地机穴位位置图】

   【图解地机穴位的位置】

    地机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穴的连线上,阴陵泉穴下3寸。

    取穴方法:正坐或仰卧位,在阴陵泉直下3寸,当阴陵泉穴与三阴交穴的连线上,胫骨内侧面后缘处取穴。

    穴位解剖:在胫骨后缘与比目鱼肌之间;前方有大隐静脉及膝最上动脉的末支,深层有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后方有胫神经。

    点击查看:同身寸法》》【1寸、2寸、3寸取穴比量方法示范图】

   【穴名解说】

    地机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医学入门》作地箕。属足太阴脾经。足太阴之郄穴。别名:脾舍,地箕。足太阴郄穴。

    穴位含义:脾土物质在此随经水运化人体各部。

    (1)地机。地,脾土也。机,机巧、巧妙也。该穴名意指本穴的脾土微粒随地部经水运化到人体各部,运化过程十分巧妙。本穴物质为漏谷穴传来的降地之雨,雨降地部后地部的脾土微粒亦随雨水的流行而运化人体各部,脾土物质的运行十分巧妙,故名。

    (2)脾舍。脾,土也。舍,来原也。脾舍名意指本穴为提供脾土物质的来源之处。本穴物质为漏谷穴传来的降地之雨,脾土物质随雨水的流行而输送人体各部,为人体营养物质的重要来原之处,故名脾舍。

    (3)地箕。地,脾土也。箕,挑土的工具。地箕名意指脾土物质通过本穴而运化。理同地机名解。

    (4)足太阴郄穴。郄,孔隙也。本穴为脾土物质的主要运化之处,脾土物质的运化是通过地部水液而运行的,脾土物质的运行量不大,如从细小的孔隙中通过一般,故为足太阴郄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经水中的脾土微粒。

    运行规律:经水循脾经流向阴陵泉穴,脾土微粒沉降于穴周。

    功能作用:渗散脾土水湿。

   【按摩地机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冶疾病:

    1、月经不调、痛经、功能性子宫出血、阴道炎、遗精、精液缺乏等;

    2、腰痛、腰痛胃痉挛、腹胀腹痛、泄泻、食欲不振等脾胃病证;

    3、小便不利,水肿等等脾不运化水湿病证

    4、胃痉挛、乳腺炎、下肢痿痹等。

    作用功效:健脾渗湿,调经止带

    穴位配伍:地机穴配肾俞穴、中极穴、三阴交穴,有补益气血,活血化瘀的作用,主治痛经;配隐白穴治崩漏;配血海穴,有调经的作用,主治月经不调。配三阴交穴治痛经;配隐白穴治崩漏。地机穴出现压痛提示有胰腺疾患,与胰俞、中脘、水分互参可诊断急性胰腺炎。

    经穴现代研究进展:地机配血海,埋针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效果良好。

    有实验表明:针刺地机配曲池穴,可引起胰岛分泌功能亢进。临床上,急性胃肠炎患者、腹痛、吐泻、常在地机穴附近出现压痛阳性反应,针灸之,效果良好。

    其病位属脾经所过之处,地机穴为脾经之郄穴,是本经经气深集的部位,具有较强的解痉镇痛,行气活血之功,阴陵泉是脾经之合穴,脉气最盛,使气随血流,气行血行,脉道充盈,气血流畅,经筋和缓,疼痛自止。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溏瘕,腹中痛,脏痹。

    《铜人》:女子血瘕,按之如汤沃股内至膝。丈夫溏泄,腹胁气胀水肿,腹坚不嗜食,小便不利。

    《百症赋》:“妇人经事常改,自有地机、血海。”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按摩手法:食指指腹点按地机穴周围,寻找最敏感点,用拇指的指腹由轻及重地按压敏感点,以能忍受为度。坚持按压1 分钟,每天进行1~2 次。

    疗法原则: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刺法: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小腿部。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点按、揉法、指推法。

    针刺地机穴--治疗顽固性不寐

    取穴:地机(双)。

    针法:快速进针,捻转或振颤催气,待得气后用徐疾补泻补法,徐进并压针,直至针处出现热感。以热感向涌泉穴走窜并向周围扩散疗效好。压针最长可达15分钟,留针20~3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

    不寐原因虽多,总与心、脾、肝、肾及阴血不足有关。阴血之来源,由水谷精微所化,上奉于心,则心得所养;受藏于肝,则肝体柔和;统摄于脾,则生化不息;调节有度,化而为精,内藏于肾,肾精上承于心,心气下交于肾,则神安志宁。

    如阴血不足或暴怒、思虑、忧郁、劳倦等伤及诸脏,精血内耗,皆可导致不寐,所以心神安宁依赖阴血旺盛。郄穴是体内气血会聚于某些空隙处的重要穴位。地机穴为脾经郄穴。

    按揉地机穴--治疗痛经

    少女月经期间的轻度腰酸腹胀、乳房不适、情绪不安等,一般属于正常生理现象。但也有一些人,每逢经前经后或行经期间,均发生难以忍受的下腹部阵阵疼痛,经检查无明显器质性病变,医学上称为原发性或功能性痛经。

    中医认为治疗痛经原因,以虚寒、气滞、瘀阻、风寒较多见,最简单的喝姜糖水方法(用红糖、生姜、山楂各15克,水煎代茶饮),对治疗痛经有一定的效果。按揉地机穴能缓解疼痛。

    方法:以食指指腹点按地机穴(位于小腿内侧,膝下五寸胫骨后缘处)周围扪按,寻找最敏感点,用拇指的指腹由轻及重地按压敏感点,以能忍受为度。持续按压1分钟,疼痛会很快缓解或消失。按压后局部可产生酸胀痛感,或向会阴及小腹部放射。点穴法可于经前数日及月经期间进行,每日1~2次。

    地机穴,是临床治疗痛经的有效经验穴,痛经病人此处常有压痛和自发痛。可以配合归来穴调经,可温暖子宫,散寒止痛。闭经或经量少可以加灸关元、肾俞穴。

    按揉地机穴健脾疏理脾经可选择在每天上午9点-11点,这个时辰是脾经气血最旺盛的时候,通过经络疏理,帮助气血更好的在脾经运行。取正坐位,盘膝,握空拳用掌指关节端,由膝关节向下循小腿内侧,紧贴胫骨内侧缘,至上而下一直敲打到踝关节,用力适中。每侧以敲打十分钟为好。两个小时时间里可随意敲打数次。

    地机穴是脾经的郄穴,郄穴是经气所深聚的地方,治急症效果好,阴经郄穴善治血证,阳经郄穴善治急性疼痛。脾属土,“地机”故名思意,是大地的机关,所以地机穴气血通畅,脾的功能将逐渐恢复正常。

    地机穴与阴陵泉穴--治疗股内侧痛

    足太阴脾经之郄穴地机配合穴阴陵泉治疗股内侧痛。接通电源,留针30min,起针后患者能下地慢慢行走,续针5d,疼痛痊愈。股内侧痛多由气虚寒凝,经脉失养,肌肉挛缩而成。其病位属脾经所过之处,地机穴为脾经之郄穴,是本经经气深集的部位,具有较强的解痉镇痛,行气活血之功,阴陵泉是脾经之合穴,脉气最盛,使气随血流,气行血行,脉道充盈,气血流畅,经筋和缓,疼痛自止。

    够郄穴具有调理气血的作用,与经脉脏腑的生理病理有密切的关系,其临床应用主要分诊断和治疗两方面。(1)阳经郄穴多用于治疗气形两伤病症。(2)阴经郄穴多治疗血证。“合主逆气而泄”,合穴可以治疗脏腑气机上逆及下泄的病症,不仅如此,合穴还具有调整内脏功能的作用。《素问·咳论》说:“治腑者治其合”,强调了合穴治疗腑病的作用。郄穴、合穴是治疗本经和相应脏腑病症的重要穴位,两者相配,多有速效。


(9)阴陵泉穴SP9 Yīn líng quán

【阴陵泉穴位位置图】

   【图解阴陵泉穴位的位置】

    【阴陵泉穴的位置】在小腿内侧,膝下胫骨内侧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与足三里穴相对(或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将大腿弯曲90度,膝盖内侧凹陷处)。

    【取穴方法】“取曲膝之横纹尖头处”(《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应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取穴姿势。

    【解剖图解】在胫骨后缘和腓肠肌之间,比目鱼肌起点上;前方有大隐静脉,膝最上动脉,最深层有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本干,最深层有胫神经。

    点击查看:同身寸法》》【1寸、2寸、3寸取穴比量方法示范图】

   【穴名解说】

    【阴陵泉穴】经穴名,属足太阴脾经,合(水)穴。出《灵枢.热病》

    (1)阴陵泉。阴,水也。陵,土丘也。泉,水泉穴也。该穴名意指:脾经地部流行的经水及脾土物质混合物在本穴聚合堆积。本穴物质为地机穴流来的泥水混合物,因本穴位处肉之陷处,泥水混合物在本穴沉积,水液溢出,脾土物质沉积为地之下部翻扣的土丘之状,故名。阴陵名意同阴陵泉。



    (2)脾经合穴。合,会合也。本穴为脾经气血物质中的脾土微粒会合之处,故为脾经合穴。

    (3)阴陵泉穴,五行属水。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所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脾经地部的泥水混合物,对外输出的是地部水液,与脾经本身的湿热气血相比,本穴的外传之液体现了水的阴寒润下特性,故其属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脾土微粒和地部经水以及由脾土蒸发的气态物。

    【运行规律】脾土微粒沉积穴周,经水由本穴渗入地之地部,气态物则循脾经上行。

    【功能作用】排渗脾湿。

   【按摩阴陵泉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1、主治腹胀,腹泻(泄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遗尿,尿失禁(等脾不运化水湿病证); 

    2、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阴部痛,痛经,遗精;膝痛(膝胫酸痛、腰腿痛)等。

    3、修饰曲线,恢复窈窕、促进肠胃功能的恢复、促进代谢等。

    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尿潴留、尿失禁、尿路感染、阴道炎、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

    穴位配伍:1、阴陵泉穴配足三里穴、上巨虚穴主治腹胀、腹泻;2、阴陵泉穴配中极穴、膀胱俞穴、三阴交穴主治小便不利。3、阴陵泉穴配肝俞穴、至阳穴治黄疸;4、阴陵泉透阳陵泉穴治膝痛。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用点揉法(用力点下去,然后开始揉它。一次不要按揉的时间太久……有健脾益气利湿的作用。)每天坚持按揉阴陵泉穴10分钟,就可以除脾湿。

    按摩手法:拇指指端放于阴陵泉穴处,先顺时针方向按揉2分钟,再点按半分钟,以酸胀为度。

    视频讲解: 按揉阴陵泉穴 — — 袪湿减肥



    【治法原则】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凉药水针。

    【艾灸事项】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针灸疗法】直刺1-1.5寸。治疗膝痛可向阳陵泉或委中方向透刺,直刺1~2寸。


(10)血海穴SP10 Xuè hǎi

【血海穴位位置图】

   【图解血海穴位的位置】

    血海穴的位置: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屈膝取穴。(即:位于大腿内侧,从膝盖骨内侧的上角,上面约三指宽筋肉的沟,一按就感觉到痛的地方)

    取穴方法1:患者坐在椅子上,将腿绷直,在膝盖侧会出现一个凹陷的地方,在凹陷的上方有一块隆起的肌肉,肌肉的顶端就是血海穴。

    取穴方法2:患者屈膝,医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髌骨上缘,二至五指向上伸直,拇指约呈45度斜置,拇指尖下是穴。对侧取法仿此。

    取穴方法3:用自己的掌心盖住膝盖骨(右掌按左膝,左掌按右膝),五指朝上,手掌自然张开,大拇指端下面便是血海穴。 

    穴位解剖:在股骨内上髁上缘,股内侧肌中间;有股动、静脉肌支;布有股前皮神经及股神经肌支。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股四头肌内侧肌(股内侧肌)。皮肤由股前皮神经分布。皮下筋膜内脂肪较厚,有隐神经和大隐静脉行经。

    大腿前面阔筋膜内脂肪较厚,有隐神经和大隐静脉行经。大腿前面阔筋膜内纤维组织较外侧薄弱。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大腿阔筋膜,进入股神经支配的股内侧肌。膝上内动脉起于动脉,在股骨内上髁上方紧贴骨内面深进,经半腱肌、半膜肌,大收肌腱与股骨骨面之间至膝关节前面,参加膝关节网。

    点击查看:同身寸法》》【1寸、2寸、3寸取穴比量方法示范图】

   【穴名解说】

    血海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阴脾经。腧穴,别名:百虫窠(《针灸大全》,《类经图翼》。另有记载:百虫窝穴是经外奇穴,在血海穴上1寸,点击查看:经外穴--百虫窝穴

    血海:一指冲脉,又称十二经之海;二指血海穴;三指肝脏。

    1、血海。血,受热变成的红色液体也。海,大也。该穴名意指本穴为脾经所生之血的聚集之处。本穴物质为阴陵泉穴外流水液气化上行的水湿之气,为较高温度较高浓度的水湿之气,在本穴为聚集之状,气血物质充斥的范围巨大如海,故名。

    2、百虫窝。百,数量词,形容多也。虫窝,虫之所生之地也。百虫窝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其特性为湿热。本穴物质为聚集而成的脾经之气,性湿热,而本穴所应的时序、地域又为长夏的中土,是百虫的产生之时和繁衍之地,故名百虫窝。

    3、血郄。血,指穴内物质为血也。郄,孔隙也。血郄名意指本穴的血液运行出入为细小之状。本穴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云气,其性既湿又热,是血的气态物存在形式。穴内气血物质的出入为水湿云气,水湿云气折合为血则其量较小,如从孔隙中出入一般,故名血郄。

   【按摩血海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血海穴和血有着密切的关系,血海穴属于足太阴脾经,是治疗血症的要穴,具有活血化瘀,补血养血,引血归经之功效。

    主冶疾病:

    1、生理不顺、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崩漏、功能性子宫出血、带下、产后恶露不尽、睾丸炎、小便淋涩、气逆、腹胀、便溏腹泻、体倦无力、腹痛;
    2、缓解治膝盖疼痛、股内侧痛、膝关节疼痛;
    3、治贫血、风疹、瘾疹、湿疹、皮肤瘙痒、神经性皮炎、丹毒、雀斑;
    4、治更年期障碍(更年期综合症),瘦腿、补血养肝、滋润皮肤等

    归纳总结:

    1、治疮疡:本穴可以清血利湿,治血液中血浊血毒 血热引起的疮疡。

    2、治血疾病:统治凡与血液循环有关的疾病。

    3、治皮肤痒:血虚、血躁,血稠引起的皮肤痒,用拍穴法。

    4、治荨麻疹:风寒外侵肌表引发一连串皮肤丘疹,用拍穴法。

    5、脱发秃头:本穴可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毛囊微循环,使发易长少油不脱落。

    6、治膝盖痛:例如退化性关节炎、风湿性膝关节炎,多与风湿有关,中医认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此穴可以祛风清热、疏筋活血与阳陵泉穴同按效果更好。

    7、治月经不顺:包括月经有血块、经期提早或延后、血崩、经血淋沥不断、闭经、痛经。

    8、腹股沟湿疹:病因多为湿热下注,本穴可利湿清热。

    穴位配伍: 配三阴交穴治月经不调;配曲池穴治瘾疹。



    临床应用:1)治月经不调∶血海,带脉(《针灸资生经》)。2)治荨麻疹∶血海,三阴交,曲池,合谷。3)治膝关节疼痛∶血海,犊鼻,阴陵泉,阳陵泉。4)治疗阴囊湿疹和股癣:采用放血疗法,配合拔罐。

    文献摘录

    1)《针灸甲乙经》∶若血闭不通,逆气胀,血海主之。

    2)《针灸大成》∶暴崩不止,血海主之。

    3)《类经图翼》∶主带下,逆气,腹胀。

     视频:保鲜女人--按摩血海穴 防乳腺增生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按摩手法:每天上午的9~11时,做一次舒舒服服的按揉吧。这个时辰是脾经经气运行最旺盛的时候,人体的阳气也正处于上升趋势,所以直接进行按揉就好了。每一侧3分钟,要掌握好力道,不易大力,只要能感觉到穴位有微微的酸胀感即可。

    针刺方法:直刺0.8~1寸,局部酸胀,可向髌部放散。

    艾灸方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痛经--选穴:血海穴

    每月一次的生理痛真是非常难受,按压血海穴能够缓解这种小腹疼痛。血海穴的位置:坐在椅子上,将腿绷直,在膝盖内侧会出现一个凹陷的地方,在凹陷的上方有一块隆起的肌肉,肌肉的顶端就是血海穴。按揉手法及要点:两个大拇指重叠按压这个穴位,痛经的时候通常左腿也会一起痛,多刺激左腿。要是在腰上放一个暖水袋效果会更好。

    肝血虚--血海穴、足三里穴

    很多人看会书和电视就觉得眼睛酸胀,干涩不舒服,有的还会出现手脚麻木现象,往往不被引起重视,其实这是肝血虚的症状。为什么呢?《内经》云:“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肝开窍于目,在液为泪,在体为筋,所以肝血虚了就不能营养眼睛和筋脉,就会出现眼睛酸胀、视物不清、手脚麻木的症状,当出现这些情况时,可选用血海和足三里穴来补足肝血。

    血海穴,血这里指脾血,海,指脾经所生之血在此聚集,气血物质充斥的范围巨大如海,故名。该穴有化血为气,运化脾血之功能,为人体足太阴脾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取该穴时应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或患者屈膝,医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髌骨上缘,二至五指向上伸直,拇指约呈45度斜置,拇指尖下是穴。最好每天9-11点在脾经经气最旺盛时按揉该穴,美侧按揉3分钟,以酸胀为度。

    足三里。足,指穴所在部位为足部,别于手三里穴之名也。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是人体两个长寿穴之一,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10厘米,用自己的掌心盖住自己的膝盖骨,五指朝下,中指尽处便是此穴。足三里穴是胃经的要穴。胃是人体的一个“给养仓库”,胃部的食物只有及时地消化、分解、吸收,人体的其他器脏才可以得到充足的养分,人才能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所以,胃部消化情况的好坏,对人们来说极为重要。而足三里穴则能担此重任。 该穴艾灸效果最好,有“常灸足三里,胜吃老母鸡”之说,艾灸或用手指按压此穴,不但能补脾健胃,促使饮食尽快消化吸收,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扶正祛邪,而且还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使人精神焕发,青春常驻。如果能每月用艾灸此穴10次,每天1次,每次15分钟,便可使人长寿。若家中无艾或不便艾灸,可以指关节按压足三里穴,亦可达到同等效果。

    产妇酸痛--血海穴

    产后的妇女特别容易出现各种酸痛,台北市立中医医院主治医师刘桂兰表示,由于产妇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体力,身体状况本来就比一般人虚弱,再加上医院里的冷气较强,如果疏忽了做好保暖的工夫,风寒便会趁虚而入,而一旦出现了各种酸痛时,又该如何帮妈咪们减缓疼痛呢?请看以下提供的各项绝招。

    按压的手法:以手指的指腹部位按压,切勿以手指甲按压,以免抓伤产妇。通常最常采用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根手指头。

    按压的时间:每天固定一个时间进行,一个穴点每次按压以十次为原则。妇女产后身体各部位发生疼痛的原因,不外乎是因为身体出现「血虚」、「血瘀」、「肾虚」、「风寒」四种现象。

    外在表徵:患者容易有关节疼痛、酸痛、有麻木感、脸色苍白、头昏、心悸、怕冷、气短乏力、脉搏细弱的情形。按压穴道:血海穴;位置:屈膝,在髋股内侧上缘上2吋(三只手指头宽)、股四头肌内侧隆起处取穴。

    美容按摩--血海穴

    血海穴是生血和活血化淤的要穴,位置很好找,用掌心盖住膝盖骨(右掌按左膝,左掌按右膝),五指朝上,手掌自然张开,大拇指端下面便是此穴。

    午饭前按摩膝盖上的血海穴,有利于祛除脸上的雀斑。每天坚持点揉两侧血海穴3分钟,力量不宜太大,能感到穴位处有酸胀感即可,要以轻柔为原则。


(11)箕门穴SP11 Jì mén

【箕门穴位位置图】

   【图解箕门穴位的位置】

    【箕门穴的位置】位于大腿内侧,当血海穴与冲门穴连线上,血海上6寸。

    【穴位解剖】在缝匠肌内侧缘,深层有大收肌;有大隐静脉,深层之外方有股动、静脉;布有股前皮神经,深部有隐神经。

    【视频:箕门穴的取穴方法】

    点击查看:同身寸法》》【1寸、2寸、3寸取穴比量方法示范图】

   【穴名解说】

    【箕门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阴脾经。

    【穴义】脾经气血在此形成风气。

    【名解】箕门:箕,土箕也,担物之器也。门,出入的门户也。该穴名意指脾土物质在本穴运行转化。本穴物质为血海穴水湿云气胀散而来的风气,至本穴后风气变为强劲之势并吹带脾土物质随其而行,穴内的脾土物质如被土箕担运而出,故名。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湿热风气及随风气吹起的脾土尘埃。

    【运行规律】脾土尘埃随风气循脾经上行并沉降于本穴的上部区域。

    【功能作用】运化脾土微粒输送人体各部。

   【按摩箕门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小便不利、遗尿、阴囊湿痒、遗溺、腹股沟肿痛、鼠蹊肿痛、下肢麻痹、足部肿痛等。

    【作用功效】箕门穴,沉降脾经阴浊。调下焦,利水。健脾渗湿,通利下焦。

    【古代记述】癃闭,小便难而白,淋,遗溺,鼠鼷痛。

    【近人报道】下肢瘫痪(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等),前列腺炎。

    【穴位配伍】箕门穴配太冲穴治腹股沟疼痛。

    【配伍方例】遗溺:箕门、通里、大敦、膀胱俞、太冲、委中、神门。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治法原则】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凉药水针。

    【针刺方法】箕门穴,直刺0.5-0.8寸,避开动脉。

    【艾灸方法】箕门穴,艾条灸5-10分钟,箕门穴,艾炷灸3-5壮。

    【按摩手法】用双手拇指指腹按压箕门穴,按压时要注意力度稍重,每次按摩五分钟,每日按摩2次。


(12)冲门穴SP12 Chōng mén

【冲门穴位位置图】

   【图解冲门穴位的位置】

    【冲门穴的位置】位于腹股沟外侧,距耻骨联合上缘中点3.5寸,当髂外动脉搏动处的外侧。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和腹横肌起始部。皮肤由髂腹下神经分布。皮下筋膜分为脂肪层和膜性层。前者以脂肪组织为主,其厚薄亦因人而异;后者以纤维组织为主,在腹股沟韧带下方一横指附 着在阔筋膜。两层之间有腹壁浅动静脉、肋间动静脉(下位)及皮神经经过。上述由浅入深之腹壁肌由第6至12胸神经和第1腰神经前支支配。穴位的内上方深部, 腹肌的深面, 有从髂外动脉发出的腹壁下动脉,并有静脉伴行。腹股沟下方,有股三角,其内有股动、静脉和股神经。

    点击查看:同身寸法》》【1寸、2寸、3寸取穴比量方法示范图】

   【穴名解说】

    【冲门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阴脾经。足太阴、厥阴之会。别名:慈宫、上慈宫。

    (1)冲门。冲,冲射、冲突也。门,出入的门户也。该穴名意指脾经下部诸穴传来的经气由本穴上冲腹部。本穴物质为脾经腿膝下部经气汇聚而成,在本穴的运行为受热后的上冲之状,故名。

    (2)慈宫、上慈宫。慈,仁慈也。宫,聚散之所也。上,上部也。慈宫名意指本穴的上行气血非高温之性,虽为炎上,但却不克肺金,如脾土之母对肺金之子有仁慈之性,故名。

    (3)冲脉。冲,冲突也。脉,脉气也。冲脉名意指本穴气血运行为冲行之状。理同冲门名解。

    (4)前章门穴。前,与肝经的章门穴相区别也。章,大木材也,大风也。门,出入的门户也。前章门穴名意指本穴的气血运行为强劲的风气。理同冲门名解。 〖取穴方法〗冲门穴位于人体的腹股沟外侧,距耻骨联合上缘中点3.5寸,当髂外动脉搏动处的外侧。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阳热风气。

    【运行规律】循脾经向腹部冲行。

    【功能作用】运化脾土。

   【按摩冲门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腹痛、疝气、带下、小便淋沥、产后血崩、白带异常、气喘、小儿抽筋等。

    【作用功效】冲门穴,健脾化湿,理气解痉。

    【穴位配伍】冲门穴配大敦穴治疝气。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治法原则】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针刺方法】冲门穴,直刺0.5-1寸,避开动脉血管,腹股沟酸胀,可扩散至外阴部。

    【艾灸方法】冲门穴,艾条灸10-20分钟,艾炷灸3-5壮。

    【按摩手法】用双手拇指指腹按压冲门穴,用力方向由内向外,每次30秒左右,每日可多做几次。


(13)府舍穴SP13 Fù shě

【府舍穴位位置图】

   【图解府舍穴位的位置】

    【府舍穴的位置】位于人体的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冲门上方0.7寸,距前正中线4寸处。布有髂腹股沟神经。

    【穴位解剖】在腹股沟韧带上方外侧,腹外斜肌腱膜及腹内斜肌下部,深层为腹横肌下部;布有腹壁浅动脉,肋间动、静脉;布有髂腹股沟神经(右当盲肠下部,左当乙状结肠下部)。

    点击查看:同身寸法》》【1寸、2寸、3寸取穴比量方法示范图】

   【穴名解说】

    【府舍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阴脾经。足太阳、足厥阴、阴维之会。

    【穴位含义】脏腑中的阴性水液由本穴外出脾经。

    (1)“府舍穴”。“府”,脏腑也。“舍”,来源之意。该穴名意指本穴气血来源于体内脏腑。因本穴有地部孔隙与体内阴维脉相通,体内的阴维脉的水液外传本穴,本穴的气血物质部分是来源于脏腑,故名。



    (2)足太阴阴维厥阴之会。本穴的气血物质中有体内阴维脉外传的水液和冲门穴传来的风气,冲门穴传来的风气又同合于厥阴肝经气血之性,故本穴为足太阴阴维厥阴之会。(《难经二十八难》曰:“阳维、阴维者,维络于身,溢蓄不能环流灌溉诸经者也。”根据经文所言在此作进一步的分析。阴维阳维之脉有对人体全身气血的维络作用,其特点是溢蓄不能环流灌溉诸经。溢是满溢的溢,即阴维阳维脉的气血是满溢外流的气血。蓄是储蓄的蓄,即阴维阳维脉的气血物质为储蓄之状。环流,指物质循人体的各个不同层次循环流动。灌溉,指物质对它部输送。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对阴维脉阳维脉的气血物质及其特性作如下的归纳:阴维脉阳维脉的气血物质为人体各经满溢外流的气血,阴维脉的气血为满溢的水液,阳维脉的气血为满溢的气体,水液和气体在阴阳维脉中是存储之状。而在三焦内部,各个脏器外溢的水液它会因三焦包膜的约束而存在于三焦内,这样,在地球重力场的作用下,三焦内的水液会聚集在腹之下部,水液达到了腹部内外通孔的高度位置后它则循腹部的内外通孔溢向体表,而本穴正是三焦与体表相通的通孔,故体内三焦中的水液会流向本穴的体表,本穴因而也就成了足太阴与阴维交会之处。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水液由腹内外出腹表。

    【功能作用】润脾之燥,生发脾气。

   【按摩府舍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腹胀、腹痛、腹股沟痛、疝气、积聚、痞块等。

    【功效作用】府舍穴润脾之燥、生发脾气、顺其通便、缓急止痛

    【穴位配伍】府舍穴配气海穴 治腹痛;府舍穴配天枢穴,可以治便秘;府舍穴配关元穴、中极穴,可以治附件炎、肠炎。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治法原则】寒则点刺出血或补而灸之或先泻后补,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按摩疗法】用大拇指按揉府舍穴100~200次,每天坚持,可以缓解腹股沟痛。

    【艾灸疗法】用艾条温和灸府舍穴5~20分钟,每日一次,可以改善腹胀、腹痛。

    【针灸疗法】府舍穴,直刺0.5-1寸。


(14)腹结穴SP14 Fù jié

【腹结穴位位置图】

   【图解腹结穴位的位置】

    【腹结穴的位置】位于人体的下腹部,大横穴下l.3寸,距前正中线4寸,建里(任脉)旁开4寸处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皮肤由第8、9、10肋间神经的前皮支重叠分布。皮下组织内有胸腹壁浅静脉及皮神经经过。深筋膜的下面有胸外侧动、静脉经过。腹腔内穴位相对应的器官有胆囊底、肝(右侧,一般成人肝下缘不超过肋弓)、胃(左侧)。针若经上列结构后,穿经其深面的腹膜腔,可达左右侧在腹腔内相对器官,可造成内出血(尤其对有出血倾向的人),或胃内容或胆汁随针路溢出,形成腹膜炎,所以该穴不可深刺,更不能提插。

    点击查看:同身寸法》》【1寸、2寸、3寸取穴比量方法示范图】

   【穴名解说】

    【腹结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阴脾经。足太阴,阴维之交会穴。原作腹屈,一名腹结。《备急千金要方》后腹结均作正名。别名:腹屈穴,肠结穴,肠窟穴,临窟穴。

    【穴义】脾经气血在此集结。

    【名解】

    (1)腹结。腹,腹部也,脾也。结,集结也。该穴名意指脾经的气血在此集结。本穴物质为府舍穴传来的地部泥水混合物,因本穴位处肉之陷,泥水混合物流至本穴为聚集之状,故名。

    (2)腹屈。腹,腹部也,脾也。屈,亏也。腹屈名意指脾经气血在此亏缺。本穴为脾经的地部泥水混合物集结沉降之处,脾之气不足,如亏缺之状,故名腹屈。肠结、肠窟名意与腹屈同,肠指大肠金性之气,窟,空窍也,皆指本穴的气亏之意。

    (3)临窟。临,至也、到也。窟,空窍也。临窟名意指本穴所处为气血物质空虚之处。理同腹结名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的脾土和经水混合物以及气化的天部之气,气化之气量少。

    【运行规律】脾土沉降于穴周,经水溢流穴外,气化之气则循脾地上行大横穴。

    【功能作用】去湿健脾,理气调肠。

   【按摩腹结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腹痛、胃痛、胀痛、泄泻、便秘、痢疾;消化系统疾病:绕脐痛,消化不良,痢疾,胃溃疡,胃痉挛,胃酸过多或减少,消化不良,肠出血。

    【作用功效】腹结穴,理气调肠、去湿健脾。

    【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胃痛、腹痛、便秘、痢疾。

    【穴位配伍】腹结穴配天枢穴、气海穴治腹痛。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治法原则】寒则补之或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针刺方法】腹结穴,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

    【艾灸方法】腹结穴,艾条灸5-10分钟;腹结穴,艾炷灸3-5壮。

    【按摩手法】用双手中指指腹按揉腹结穴并做环状运动,每次3分钟,每日2次。


(15)大横穴SP15 Dà héng

【大横穴位位置图】

   【图解大横穴位的位置】

    【大横穴的位置】位于腹中部,距脐中4寸。

    【取穴方法】仰卧位,在腹中部,先取肚脐(神阙穴),再从前正中线旁开4寸,按压有酸胀感。

    【穴位解剖】在腹外斜肌肌部及腹横肌肌部;布有第十一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十二肋间神经。

    点击查看:同身寸法》》【1寸、2寸、3寸取穴比量方法示范图】

   【穴名解说】

    【大横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阴脾经。足太阴、阴维之会。别名:肾气穴、人横穴。

    (1)“大横穴”。“大”,穴内气血作用的区域范围大也。“横”,穴内气血运动的方式为横向传输也,风也。该穴名意指本穴物质为天部横向传输的水湿风气。本穴物质为腹结穴传来的水湿云气,至本穴后因受脾部外散之热,水湿云气胀散而形成风气,其运行方式为天部的横向传输,故名“大横”。

    (2)“肾气”。“肾”,水也。“气”,天部的气态物也。肾气名意指本穴的天部之气富含水湿。本穴物质为腹结穴地部泥水混合物气化的水湿云气,在向本穴运行的过程中,它是由天部的稍高层次横向传至本穴的天部稍低层次,水湿进一步集结在云系之中,如肾水之运行,故名“肾气”。

    (3)“人横”。“人”,气血物质所处的层次为地部之上、天部之下的人部也。横,穴内气血运行的方式为横向传输也。人横名意指穴内气血在人部横向传输。理同“大横”名解。

    (4)足太阴阴维之会。本穴物质不光有天部的滞重水湿云气,同时还有腹哀穴下行传来的地部经水,其地部经水由本穴外溢脾部,有阴维脉的气血特性,故为足太阴阴维之会。

    【穴位含义】脾经气血在此形成水湿风气。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风气和地部的经水。

    【运行规律】水湿风气向腹哀穴上行,经水循脾经下行。

    【功能作用】转运脾经水湿。

   【按摩大横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腹痛,泄泻,便秘,痢疾,以及肠蛔虫症等。

    【功效疗法】调理肠胃、温中散寒

    【古代记述】大风逆气,多寒善悲,惊怖,心忪少力,下痢,洞泄,便秘,小腹寒痛,中焦虚寒,四肢不可举动,小腹热,欲走太息。

    【近人报道】胆道蛔虫症,肠道蛔虫症,肠麻痹。

    【穴位配伍】 大横穴配天枢穴、足三里穴治腹痛;大横穴配四缝穴、足三里穴治肠道蛔虫症;大横穴配天枢穴、中脘穴、关元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治腹疼痛、洞泄;大横穴配脾俞穴、胃俞穴、小肠俞穴、大肠俞穴治习惯性便秘。

    【相关摘录】 治疗胃下垂:大横穴配合中脘穴、气海穴(补法)、归来穴(左,平补平泻)、百会穴(迎随补法),足三里穴(烧山火),针刺得气,大横平补平泻。

    治疗尿失禁、尿潴留:针刺大横得气后,施提插捻转补法,留针30分钟,间歇行针2-3次,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治法原则】寒则先泻后补或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按摩疗法】用大拇指按揉大横穴100~200次,每天坚持,能够治疗绕脐疼痛。

    【拔罐疗法】用气罐留罐5~10分钟,隔天一次,可以改善便秘。

    【刮痧疗法】用面刮法从上而下刮拭大横穴,以出痧为度,隔天一次,可缓解泄泻。

    【针灸疗法】直刺 l一2寸。


(16)腹哀穴SP16 Fù āi

【腹哀穴位位置图】

   【图解腹哀穴位的位置】

    【腹哀穴的位置】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处。

    【穴位解剖】在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肌部;布有第八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八肋间神经。

    点击查看:同身寸法》》【1寸、2寸、3寸取穴比量方法示范图】

   【穴名解说】

    【腹哀穴】 Fù āi(SP16),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阴脾经。足太阴与阴维脉交会穴。别名:肠哀穴,肠屈穴。

    【穴义】脾经水湿在此沉降。

    【名解】

    (1)腹哀。腹,腹部也,脾土也。哀,悲哀也。该穴名意指本穴的地部脾土受水之害。本穴物质为大横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云气,至本穴后,水湿云气化雨降之于地部,脾土受湿而无生气之力,因而悲哀,哀其子金气不生也,故名。

    (2)肠哀、肠屈。肠,大肠也,此指大肠所主的金气。哀,悲哀也。屈,亏缺也。肠哀、肠屈名意指本穴的天部之气虚少,脾土生发之气不足。理同腹哀名解。

    (3)足太阴阴维之会。本穴的地部经水为满溢之状并散流脾经之外,表现出阴维脉的气血特性,故为足太阴阴维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由穴内满溢穴外。

    【功能作用】冷降脾浊。

   【按摩腹哀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消化不良、腹痛、便秘、泄泻、痢疾等。

    【作用功效】腹哀穴,冷降脾浊。

    【穴位配伍】腹哀穴配气海穴治肠鸣。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治法原则】寒则先泻后补或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针刺方法】腹哀穴斜刺0.5-1寸,局部酸胀。

    【艾灸方法】腹哀穴,艾条灸5-15分钟,腹哀穴,艾炷灸3-5壮。


(17)食窦穴SP17 Shí dòu

【食窦穴位位置图】

   【图解食窦穴位的位置】

    【食窦穴的位置】食窦穴位于人体的胸外侧部,当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处。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前锯肌、第五肋间结构、胸内筋膜。皮肤由第4、5、6肋间神经的外侧支重叠分布。皮下筋膜疏松,内有皮神经及胸腹壁浅静脉经过。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经胸大肌表面的深筋膜和其下缘,入前锯肌,再深进肋间内、外肌及其间的肋间血管和神经。前二肌由胸前神经和胸长神经支配,后二肌由肋间神经支配。在胸内筋膜的深面,正对第5肋间隙是胸膜腔及肺,因此,不宜深刺与提插。

    点击查看:同身寸法》》【1寸、2寸、3寸取穴比量方法示范图】

   【穴名解说】

    【食窦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阴脾经。别名:命关穴。别名:命关穴,食关穴。

    【穴义】脾经气血由此回归脾脏。

    (1)食窦。食,胃之所受五谷也,脾土也。窦,孔穴、地宫也。该穴名意指脾经的地部经水由此漏落三焦内部的脾脏。本穴物质为腹哀穴传来的地部经水,随经水流行的还有较多的脾土物质,而本穴有地部孔隙与脾脏相通,脾土物质随流行的经水而回归脾脏,故名。

    (2)命关。命,性命也。关,关卡也。命关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运行的正常与否重关人命。 本穴有地部孔隙与体内脾脏相通,它内泄脾脏之热,外降脾土之湿,是脾脏与体表气血物质沟通的重要渠道,故名命关。

    (3)食关。食,胃之所受五谷也,脾土也。关,关卡也。食关名意指本穴为脾脏与体表脾土物质出入交换的关口。本穴为脾经经水内传脾脏的出入关口,脾土物质随水流行,因此它也是脾土物质的出入关口。脾土之性是固定不移,它无风不运,无水不行,本穴若无经水载土,穴之孔隙亦如关卡一般阻土运行,故名食关。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脾土微粒与经水的混合物。

    【运行规律】由体表脾经注入内部脾脏。

    【功能作用】将脾经体表气血回流脾脏。

   【按摩食窦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腹胀水肿、噫气翻胃、胸胁胀痛、痰饮、咳嗽、少乳等。

    【作用功效】食窦穴,健脾和胃,理气调肠。

    【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消化不良、腹痛、便秘。胃痉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酸过多或减少、消化不良、细菌性痢疾等。

    【穴位配伍】食窦穴配膻中穴治胸肋胀痛;配气海穴治肠鸣。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治法原则】寒则通之补之或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针刺方法】食窦穴,平刺或斜刺0.3-0.5寸,局部酸胀。 不宜深刺,以防气胸。

    【艾灸方法】食窦穴,艾条灸5-15分钟,食窦穴,艾炷灸3-5壮。

    【按摩手法】以手指指腹或指节向下按压,并作圈状按摩。按摩腹哀穴常用于改善腹痛、肠鸣、消化不良、痢疾、绕脐痛、胃溃疡、胃痉挛、胃酸过多或过少等病症。针刺该穴对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有一定疗效,可以减轻症状,同时可以促进溃疡愈合,能抑制胃酸分泌,并能增强自身免疫功能。


(18)天溪穴SP18 Tiān xī

【天溪穴位位置图】

   【图解天溪穴位的位置】

    【天溪穴的位置】位于人体的胸外侧部,当第4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前锯肌、第四肋间结构、胸内筋膜。皮肤由第3、4、5肋间神经的外侧支重叠分布。皮下筋膜内除皮神经外,还有胸腹壁浅静脉。在胸大肌和前锯肌之间有胸外侧动、静脉及胸长神经。第四肋间结构包括肋间内、外肌及其之间的肋间动脉、静脉和肋间神经。在肋角处,肋间动脉进入上二肌之间,并分为上、下支。上支行于肋间静脉和肋间神经之间,三者上为静脉,中为动脉,下为神经并行于肋沟内,下支则行于下位肋骨的上缘。肋间隙的深面为胸内筋膜,与胸膜腔和肺相对应,因此行针不宜太深。

    点击查看:同身寸法》》【1寸、2寸、3寸取穴比量方法示范图】

   【穴名解说】

    【天溪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阴脾经。

    【穴位含义】脾经之气在此吸热上行。

    【名解】天溪:天,天部;溪,路径也。该穴名意指食窦穴传来的水湿之气,在行至本穴的过程中不断吸热,循脾经上走胸之上部,故名。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循脾经上行胸部。

    【作用功能】生发脾气。

   【按摩天溪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胸痛,咳嗽,气喘,痰多,乳汁少,乳痈;肺炎,支气管炎,哮喘,胸膜炎;肋间神经痛。可以丰胸。

    【作用功效】天溪穴,理气止咳、宽胸通乳。

    【临床应用】

    (1)治乳肿痈溃∶天溪,侠溪。

    (2)治胸中满痛∶天溪,内关,膈俞,肺俞,膻中。

    【穴位配伍】天溪穴配膻中穴治胸肋疼痛。

    【文献摘录】

    (1)《针灸大成》∶胸中满痛,偾膺,妇人乳肿痈溃。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治法原则】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针刺方法】天溪穴,平刺或斜刺0.3-0.5寸,局部酸胀。 切勿深刺,以防气胸。

    【艾灸方法】天溪穴,艾条灸5-15分钟,艾炷灸3-5壮。

    丰胸按摩方法:按压刺激天溪穴,能令乳腺发达,胸部变得更丰盈。天溪穴也是进行丰胸按摩最重要的穴位。

    【按摩方法】打开双手,托着乳房,拇指刚好按在天溪穴上,从外往内按揉做环状运动,左右两侧同时缓缓地轻轻地按压。每天有空就可以进行按压。睡前,沐浴前后按压效果较好。


(19)胸乡穴SP19 Xiōng xiāng

【胸乡穴位位置图】

   【图解胸乡穴位的位置】

    【胸乡穴的位置】位于人体的胸外侧部,当第3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穴位解剖】在第3肋间隙,胸大肌、胸小肌外缘,前锯肌中,下层有肋间内、外肌;有胸外侧动、静脉,第3肋间动、静脉;布有第3肋间神经。

    【局部解剖】针刺层次: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胸小肌。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第3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分布;深层有胸前神经和胸肩峰动脉胸肌支分布。

    点击查看:同身寸法》》【1寸、2寸、3寸取穴比量方法示范图】

   【穴名解说】

    【胸乡穴】Xiongxiang (SP 19),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阴脾经。

    【穴位含义】脾经之气在此流散胸部。

    【名解】胸,胸部。乡,乡村也,边远之处。胸乡名意指脾经之气由此输散脾经之外。本穴物质为天溪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水湿会含量较少,至本穴后,因受心室外传之热,水湿之气进一步胀散并流散于脾经之外,如去到远离脾经的乡村之地,故名胸乡。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由本穴输散于脾经之外的胸部。外传脾气。

    【功能作用】外传脾气。

   【按摩胸乡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胸胁支满、咳嗽气逆、痛引胸背、卧不得转侧;乳汁少、乳痈等。

    【作用功效】胸乡穴,宽胸理气、疏泄三焦。

    【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胸肋胀痛、肋间神经痛、支气管炎等。

    【穴位配伍】胸乡穴配膻中穴治胸肋胀痛。

    【文献摘录】

    (1)《外台秘要》∶胸胁胀满,却引背痛,卧不得转侧。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治法原则】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针刺方法】胸乡穴平刺或斜刺0.3-0.5寸,局部酸胀。 切勿深刺,以防气胸。

    【艾灸方法】胸乡穴,艾条灸5-15分钟,胸乡穴,艾炷灸3-5壮。

    【按摩手法】拇指和其余四指微曲,如钳状夹持此处大筋,继而用力提拿深层肌肉,在指下产生滑动弹跳感最佳。此法刺激较强,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操作3-5下即可。疼痛过后局部温热,并有心胸豁然开朗之感。


(20)周荣穴SP20 Zhōu róng

【周荣穴位位置图】

   【图解周荣穴位的位置】

    【周荣穴的位置】位于人体的胸外侧部,当第2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布有胸前神经肌支,第二肋间神经外侧皮支,胸外侧动、静脉及第二肋间动、静脉。

    【取穴方法】仰卧位,在胸部,第2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按压有酸胀感。

    【穴位解剖】解剖:在第二肋间隙,胸大肌中,下层为胸小肌,肋间内、外肌;有胸外侧动、静脉,第二肋间动、静脉;布有胸前神经分又,正当第一肋间神经。

    点击查看:同身寸法》》【1寸、2寸、3寸取穴比量方法示范图】

   【穴名解说】

    【周荣穴】经穴名。属足太阴脾经。《针灸甲乙经》原名周营穴。《千金要方》名周荣穴。别名:周营穴,周管穴。

    【穴位含义】脾土水湿在此大量蒸发气化。

    【名解】周荣穴:“周”,遍布、环绕之意。“荣”,草类开花或谷类结穗的茂盛状态。该穴名意指脾经的地部水湿大量蒸发化为天部之气。本穴虽属脾经穴位,但脾经气血因胸乡穴的流散而无物传至本穴。本穴物质的来源是本穴上部区域散流至此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后,因受心室外传之热的作用,地部水湿大量气化上行天部,气化之气如遍地开花之状,脾土也还其原本的燥热之性,故名。周营、周管名意与周荣同,营为营寨,管为管辖区域,皆指穴内的气化之气遍及穴周的整个区域。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由本穴地部脾土中气化后上行天部。

    【功能作用】生发脾气。

   【按摩周荣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咳嗽、气喘、胸胁支满、胸膜炎、肺脓肿、支气管扩张、肋间神经痛、饮食不下等。

    【功效作用】周荣穴理气化痰、宣肺平喘。

    【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肋间神经痛等。

    【穴位配伍】周荣穴配膻中穴治胸肋胀痛、胸膜炎;周荣穴配 尺泽穴,治咳嗽、气逆;周荣穴配大包穴,治肋间神经痛。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治法原则】则补之或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按摩疗法】用大拇指按揉周荣穴100~200次,每天坚持,能够治疗胸胁胀痛。

    【艾灸疗法】周荣穴,用艾条温和灸5~20分钟,每日一次,可以改善咳嗽、胸胁胀痛。

    【针灸疗法】周荣穴,斜刺0.3-0.5寸,不宜深刺。局部酸胀。 切勿深刺,以防气胸。


(21)大包穴SP21 Dà bāo

【大包穴位位置图】

   【图解大包穴位的位置】

男性人体穴位图:十四经穴高清图解(足太阴脾经)

    大包穴的位置:在侧胸部,腋中线上,当第6肋间隙处。取穴方法:侧卧举臂,在腋窝下6寸(乳头平行处)

    穴位解剖:在第六肋间隙,前锯肌中;有胸背动、静脉及第六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六肋间神经,当胸长神经直系的末端。行针时,在肋角的前内侧胸壁,应在相邻肋骨之间,在肋角的内侧行针,应经肋骨上缘,这样可避开肋间动脉及其分支。该穴位深部相对应的器官有胸膜腔、肺、膈、肝(右侧)、胃(左侧),故不可深刺。

 

    点击查看:同身寸法》》【1寸、2寸、3寸取穴比量方法示范图】

   【穴名解说】

    大包穴是足太阴脾经第二十一穴,为脾之大络,统络阴阳诸经,故名大包。别名:大胞穴。

   【按摩大包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1、调节气喘、哮喘、胸闷、心内膜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胸胁病等呼吸系统疾病等;
    2、解除全身疼痛,四肢无力,食多身瘦。
    3、提高记忆力、缓解疲劳。

    作用功效:宣肺理气,宽胸益脾。

    现代应用:支气管哮喘、胸膜炎、肋间神经痛、全身疼痛、无力。

    大包穴位配伍:1、胸肋痛:配三阳络穴、阳辅穴、足临泣穴(《针灸学简编》)。2、食多身瘦:配脾俞穴、章门穴(《增订中国针灸治疗学》)。3、 四肢无力:大包穴配足三里穴

    大包穴为强心要穴,刺激大包穴能迅速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肌血液供应,甚至可以用作急救穴位。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先找到乳头的位置,水平划过来,然后放到肋骨的缝隙里面(首先先把两拳相握,拳头拳面位置,放到肋骨的缝隙(就像阴和阳,凹和凸一样)正好能够镶嵌进去)这样就可以刺激大包穴了,然后用力点,点的时候会发酸(酸疼的人是工作压力比较大的人),然后点住这个以后,收肩(扩胸),肩部肌肉收缩后,继续坚持15到20秒钟,然后放松,但是手一直要顶着。
    方法一:拳面顶住大包穴位扩胸收肩。
    方法二:以拳为轴顶在穴位处转肩。

    刺灸法:斜刺或向后平刺0.3~0.5寸。治颈部扭伤可向上斜刺,局部酸胀。可灸,艾炷灸3壮,艾条灸10~20分钟。注意事项:严禁深刺,以防刺伤肺脏。

    每天坚持按摩大包穴位,具有丰胸美容的效果。具体方法如下:首先,双手按住大包穴后,从胸外侧向内推压胸部三十六次;其次,手掌按住大包穴,再旋转推压三十六次;最后,用手指搓揉大包穴三十六次。


足太阴脾经和脾脏相关,中医医学里所谓的脾脏,以现代医学而言,是指胰脏的功能;特别和胃有深厚的关系,两者相互影响,以完成消化机能。其主要的机能是温暖五脏,并吸收运送胃部消化,完成之养分入五脏六腑,以生成身体需要的细胞。胃和脾两个脏腑,具有表里关系,主宰着消化和吸收的功能。因此,脾经一发生异常,身体各种症状就会呈现出来。如心窝或胃附近会有重压感,出现疼痛、恶心、打嗝等现象。容易下痢或便秘,身体消瘦下去。尿量少,有时甚至完全无法排尿。脚部容易冰冷、浮肿、身体有倦怠感。因为经常失眠,故身体感觉不适,不活跃。若出现以上所述的症状时,只要刺激经上的穴道,就能改善不适的症状。脾经上的穴位共有二十一个,列举如下:胸、腹部分有大包、周荣、胸乡、天谷、食卖、腹哀、大横、腹结等。下肢部份有府舍、卫门、箕门、血海、阴陵泉、地机、漏谷、三阴交、商丘、公孙、太白、大都、隐白等。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39551/57025883235.html

更多阅读

十四经穴高清图解 身体的十四经络怎么找

十四经指中医经络学说中的十二正经 (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阴肾经)加上督脉、任脉,共十四条经经络

声明:《男性人体穴位图:十四经穴高清图解(足太阴脾经)》为网友梦里射她千百次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