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子荣烈士陵园
《林海雪原》是我们这代人年轻时最爱看的小说之一。后来搬上银幕的革命样板戏《智取威虎山》,更是使杨子荣成为人们心目中智勇双全的英雄。8月9日上午参观过绥芬河口岸国际贸易博览会,便驱车沿着绥满高速公路朝牡丹江市海林县前进,因为那里有杨子荣烈士的墓和纪念馆。
下午2点半到达杨子荣烈士陵园。园区大门由钢筋混凝土仿制的一排白桦树杆和一段老松树桩组成,具有浓郁的东北林区特色。其中一根白桦树杆上写着“杨子荣烈士陵园”几个楷字。门前立着一块石碑,上刻“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保护单位:杨子荣烈士陵园”。
我们在入口处办理过登记,进入陵园。首先看到的是用花岗岩制作的一本书的模型,封面上刻着“林海雪原”几个大字。书的内页上刻着杨子荣在匪窠中智斗
“小炉匠”栾平的一段犀利对话。书本后面是大片广场,广场后面有一排宽阔的花岗岩台阶,台阶中间置有一块横碑,上刻“杨子荣纪念馆”一行大字。台阶两侧分
别设有出入口,原来杨子荣纪念馆是利用地势高差建在地下的一幢建筑。
走进纪念馆,序厅墙上镶嵌着两排铜字:永恒的雕像,杨子荣和他的传奇故事。序厅正中位置立有一尊杨子荣头戴皮帽,身穿大衣,手提盒子枪,脚缠绑带的威武铜像,背景是青铜雕塑的崇山峻岭。旁边墙上镶嵌着用铜板刻制的一条横幅,
内容是杨子荣的战友、《林海雪原》作者曲波写的“关于《林海雪原》”(节选):以最深的敬意献给我英雄的战友杨子荣、高波同志。这是《林海雪原》全书的第一句,也是怀念战友赤诚的一颗心。这几年来,每到冬天,风刮雪落的季节,我便本能地记起当年战斗在林海雪原上的艰难岁月,想起1946年的冬天。当时处于敌强我弱,腹背受敌,两面作战的困难环境里,不得不抽出部分主力开赴北满荡平匪患,以便巩固后方,保护土改,发动群众全力支持前线。及至大量匪患荡平,那些坚决反革命的匪首,率其残部,窜踞深山密林,并在地下组织“挺进军”分子,暗杀破坏,伺机暴乱,对我军实行地上地下两条战线的作战。当时,我们用大兵团对付这些鲨鱼性、麻雀式的匪股已显得不中用了。于是,省委和军区便研究了剿匪歼敌的新战法。确定组织小分队进山,实行小群动作,边侦边打,侦打结合。在斗争中战士们高度发挥了我军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战胜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艰苦,克服了想象不到的困难。在零下38~40度的雪海里,侦察奔袭,斗智斗力。有时我们在洞中睡觉,与野兽为邻;有时钻在雪窖里休息,以雪为衾;跨谷飞涧,攀壁跳岩,突破神话般的天险。战士们发挥了大勇大智,孤胆作战的奇能。当擒住匪首“座山雕”,让他讲述过程,介绍经验时,他说,主要的经验就是两句话:为人民事业生死不怕,对付敌人就一定神通广大。他敢想、敢干,想得透彻,一干得坚决,大勇基础上的大智,大智指导下的大勇。我们的同志一谈起杨子荣来,都会这样说,杨子荣满肚子智谋,浑身是胆。……于是,我便产生了把林海雪原斗争故事写成一本书,以敬献给所有参加林海雪原斗争的英雄部队的想法。就这样从1955年2月到1956年8月,在一年半业余时间里完成了《林海雪原》的写作。读完这篇短文,杨子荣的英雄形象渐渐浮现了出来。
接下来参观陈列室,陈列室以大量照片、图片、文字介绍抗日战争胜利后的东北形势。毛泽东在《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一文中指出:“我党现时在东北的任务是建立根据地,要在东满、北满、西满建立巩固的军事、政治根据地。建立这种根据地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必须经过艰苦奋斗。建立根据地的时间,需要三四年。但是在1946年一年内,必须完成初步的可靠的创建工作,否则我们就有可能站不住脚。”陈列资料还介绍,1945年底,东北全境土匪总数达十余万人,被国民党收编加委的有16个系统,37种番号,33名正副总司令,32名军长,158名师长。面对这种形势,中共北满分局首长陈云、高岗命令东北人民自治军三纵队二支队紧急开赴牡丹江剿匪。这支部队来自山东,前身是1944年11月由原汪伪海军驻刘公岛和龙须岛起义部队改编的八路军山东胶东军区海军支队。1945年10月
下旬,海军支队接到命令,在山东龙口登船横渡渤海湾,并迅速向吉林、哈尔滨方向前进。37天打了十余仗,歼敌3000余人,部队则从渡海时的1000余人扩大到3000余人。1946年1月,在五常县将所辖一二两个支队扩编成一二两个团和一个警卫营,昼夜兼程向牡丹江地区进发。2月1日到达海林,归入牡丹江军区,一团驻防宁安,二团驻防海林,并立即投入剿匪斗争。杨子荣所在的部队属二团。杨子荣从山东出发时为炊事员,因办事有主见,常常为年轻的班长支招,不久提升为战斗班
长。之后,因劝降杏树村土匪的成功,被调到团部任侦察班长,后升任侦察排长。牡丹江地区的剿匪工作是二团调来后展开的,张闻天同志指示军区剿匪部队分为南北两路,同时进剿。南路由田松支队长指挥,奇袭鹿道,活捉郑云峰,接着打退了马喜山的反扑,歼匪1600余人;北路由军区副司令刘贤权率领,向北清剿谢文东匪部高永安、张德振、李开江所部。首战草甸子,激战桦林东山、北山,继而解放柴河、五林河、北甸子,攻占马桥河、板院,将残匪一部包围在杏树村。二团七连一排一班班长杨子荣英雄虎胆,只身闯入村中,规劝400余名土匪缴械投降。1946年
冬天,东北的斗争形势更加严峻。国民党采取先南后北,北防南攻的战略,向我南满临江根据地先后发动四次大规模进攻,民主联军则采取南打北拉,南北夹击的方针。1947年初,开始了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的战斗,并取得胜利。然而,仍有小股土匪藏入深山,伺机破坏土改。被国民党委任为“东北先遣军第二纵队第二支队司令,号称“座山雕”的三代惯匪张乐山就是其中的一股,藏身在海林县夹皮沟匪巢。侦察排长杨子荣浑身是胆,以超人的勇气和智慧,带领6人小分队,深入虎
穴,与其周旋,没费一枪一弹将张乐山等25人全部活捉,成为东北剿匪斗争的一段佳话。
然而,此时剿匪斗争形势仍然十分艰险。就在《东北日报》刊登杨子荣活捉“座山雕”消息的第二天,杨志荣随副政委曲波率领30余人的小分队前去搜剿李德
林残部。1947年2月23日拂晓,杨子荣带领侦察班战士在闹枝沟找到了匪营长刘俊章、副官卫队长丁焕章、副连长郑三炮等藏身于匪徒孟同春打猎时搭建的窝棚中。杨子荣第一个冲上前去,一脚把窝棚的门踢开,大声喊:不许动,举起手来!匪徒们闻声惊慌失措。丁焕章叫道:都给我打!杨子荣听到喊声和拉枪栓的声音,连忙扣动扳机。然而因枪机冻住而没有打响。匪徒孟同春向外打了一枪,击中杨子荣左胸,血洒雪地,英勇牺牲。其余战士冲上前去猛一阵扫射,并用手榴弹将窝棚炸毁,匪徒全部炸死。
杨子荣牺牲后,牡丹江军区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追悼会上,军区首长宣读了授予杨子荣“侦察英雄”的命令,他所领导的侦察排被授予“杨子荣排”称号。随后,杨子荣的灵柩由两挺重机枪为先导,全副武装的一个班护卫,在专门从牡丹江请来的乐队吹奏声中由二团连排以上干部用十二杠抬法轮流护送下,安葬在海林街东山脚下,前来参加送葬的军民达一万余人。
为了宣传和纪念这位人民英雄,1966年7月,海林县成立“杨子荣情况专门调查水组”,前后七次进京,五下山东,十二次赴嵎峡河,历时七年,终于揭开了英雄
身世之谜。杨子荣是山东省牟平县宁海镇嵎峡河村人,入伍前的姓名叫杨宗贵。然而,调查的结果令人心酸,几乎是在杨子荣牺牲和被授予“侦察英雄”称号的同时,其家乡政府听信传言,说杨子荣开小差当了土匪,至今下落不明。从而停止了
杨宗贵家的代耕和军属待遇,九泉之下的英雄及其家人一起蒙冤受屈。
我在陈列室看到一张《杨子荣家庭成员简况表》,从表上看,杨子荣出生在贫苦的农民家庭,父亲逃荒到东北,被日寇抓去当劳工,生死不明;母亲1966年病故,到死都不知道儿子是英雄;妻子1951年病故,杨子荣唯一的女儿生下六个月后
早夭,身后由其侄子杨克武继嗣。看了这些介绍,不免对这位智勇双全的英雄生出怜悯之心。
参观过杨子荣纪念馆,再登上台阶去瞻仰杨子荣烈士墓。烈士墓掩映在一片苍翠的松柏林中,正面是一座高大的方碑,上刻“革命烈士纪念碑”七个大字。纪念
碑后面的松林中静静的平卧着四座烈士墓。每座墓前有一块高大的墓碑,碑上分别刻着杨子荣、孙大德、马路天、高波四位烈士的名字。墓碑背面刻着烈士生平简介,其中孙大德的简介是这样写的:孙大德,1923年生于吉林省桦甸县,1945年
参加东北民主抗日联军,历任战士、副班长、班长、排长,先后立大功三次,立小功一次,参加过活捉“座山雕”的战斗。建国后转业到北京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任总务科副科长。自1959年起,经组织批准多次在北京等地作林海雪原剿匪斗争报告。“文革”期间,因其讲述的历史直相与京剧样板戏内容不同而受到“四人帮”的残酷迫害,于1970年6月17日含冤逝世。1977年10月,北京市革委会为其平反,追认为革命烈士。遵其遗嘱,骨灰被安葬在其生前战友杨子荣墓之侧。
看到这里,不禁心生愤慨:
自古英雄不怕死,血洒疆场寻常事。
最恨背后放冷箭,莫须有罪岂可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