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教学教研水平的一种好方法
——教师“教学后记”撰写摭谈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而“创造性”的具体体现,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看教者是否能以研究的态度来从事自己的教学。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老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引导每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教学与研究相结合,这是一条防止知识老化,促进知识更新,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反之,如果只是从书本到教案,从教案到黑板机械地照搬,那么,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样,即使教上十年二十年,教学水平依然故我。 那么,怎样才能把教学与研究较好地结合起来呢?当然,方法有多种多样。这里 ,我要向教师同行,尤其是青年教师朋友们提倡的,是一种费时不多,但收益显著的好方法——写写“教学后记”。 “教学后记”是我们每上完一堂课或授完一个章节,进行认真回顾、检查小结并及时将反馈写成反思总结性的记忆材料,它便于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有资可鉴,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科研水平。纵观国内许多著名的特级教师的教学成果,无不与写“教学后记”有关。那么,“教学后记”记哪些内容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本的解读和探究。后记可以记载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如编排意图,作者思路,重点和难点,双基知识点和思维训练点等,特别是自己新的发现。 二、教法的选择和运用。一节课教下来,反思教法是否具有科学性,趣味性,针对性以及在教学中是否取得较好效果,这不仅能帮助检查教案的实施情况,更重要的是能为改进教法提供反馈信息。 三、教学的缺失和遗憾。可以记载教学中的失误,使自己引以为戒。这失误,小至一个字的读音、写法,或计算的失误,大到教材某一思考题的解答。 四、教学的和谐与共生。可以记载学生对教师提出的富有启发性的意见或建议,有助于长善救失,减少施教时主观性和盲目性,以便发扬教学民主。 五、教学的共性与个性。在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带普遍性的问题或典型个案,抓住这些问题,对症下药,因材施教,有利于今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六、知识的“缺氧”和“补给”。教学中教师可能会遇到自己或学生提出而未得到解决的疑难问题,记下这些问题,能鞭策自己加紧业务学习与进修,充实自己的“一桶水”。 七、教学的亮点和体验。可以记载点滴体会和感受,将零零碎碎的经验、体会日积月累,辛勤耕耘的心血便会凝聚成可观而宝贵的成套经验。 八、资料的收集和积累。可以记载自己收集到的有价值的有关资料,有助于今后的教学。 综上所述,教学后记可记的内容何其广泛,好处何其多!那么,怎样才能写好后记呢? 首先要做到脑勤、口勤、手勤。多想出智慧,真知灼见往往产生于紧张工作后休息之时的多想中。要善于调查学生,善于征求领导和同志们对自己教学的评价。要多动笔,勤动笔,集腋成裘。 其次,要掌握写教后小记的形式和方法。其形式不拘,长短不一,要根据内容的不同和时间的多少,自由灵活地把握。 一、按内容分: 1、点滴式。即把教学中的点滴做法体会,点滴经验记下来。这种方法要注意内容的筛选。 2、素材式。即从某个角度记录和积累教学中的原始材料,以便归纳综合,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如教育教学叙事,教学日记等。 3、专题式。这是教师综合分析自己的教学特点列成专题,比较系统地总结自己教学经验的形式,也是教师提高理论认识水平,探索教学规律的创造性劳动。如案例研究等。 4、感想式。即教过一节或一课后,有什么心得体会,用简洁的文字记下来。 二、按时间分: 1、一课一结式。教完一堂课,随时记下课堂观察印象,自我感受,学生反映,得失缘由及改进途径等。 2、单元小结式。教过一个单元后,及时进行梳理,知识归类,对比分析,通过求异存同,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3、学年总结式。教了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之后,在各课各单元小结的基础上,将各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进行归纳综合,尤其注意探索规律,然后结合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等科学理论再认识,最后写出专题总结或综合材料,这是出研究成果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