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山群岭之间的明清古茶园及鼓山僧人制作岩茶的历史,似乎可以佐证上述推断。
出了涌泉寺往东,在山间穿行7公里,就能发现古茶田,约有50余亩,这里的茶树树龄都在250年以上,最老的有300多岁。
鼓山半岩茶
鼓山半岩茶植根于有福之州石鼓名山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人文资源。
石鼓名山雄峙于福建省会福州的东郊,年逾亿年,身高千尺,雄秀神奇,驰名中外,因绝顶屴崱峰上有块直径盈尺的巨石,形状如鼓,传说每当风雨大作,有隆隆鼓声传出而得名。石鼓名山山高水长,群山环抱,万木障蔽,气候宜人,土壤肥沃,层峦叠嶂,岩秀谷幽,佳气蓊郁,云雾缭绕,宛若神山仙苑,十分适宜名茶的种植与生长。
鼓山半岩茶因历史上茶园位于鼓山半山腰,且茶树倚岩生长而得名(福州方言“柏”谐音“bó”即附着之意,故又称“柏岩茶”)。其生长环境别具一格:半山别路出茶园,鸡犬桑麻自一村。磴险林深一径斜,半岩结屋还依树。“相传闽王创寺时,人有罪谪居于此,使之种茶,以供香积”(清乾隆《鼓山志》)。
闽山苍苍,闽水泱泱,名茶大省。据史料记载,早在唐代,鼓山茶同“方山露芽”、“武夷茶”就被誉为名茶,列为贡茶。其中鼓山半岩茶曾为闽茶第一,闽王贡茶。历代闽王与高僧多有交流,并倡导“吃茶”之道,这是古代鼓山茶得以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至明清时期,一些士族与寺僧往来密切,进一步推动了鼓山茶的发展。17世纪末18世纪初,福州为中国茶叶出口最早的三个口岸之一(另为广州、泉州)。于是同期的鼓山茶种植面积扩展到凤池、茶洋山、鼓岭等地。历史上的鼓山半岩茶条索细短,汤色浅黄如雏鹅绒毛,初入口似觉平淡,回味则鲜爽甘醇。明清时期,鼓山半岩茶发展到鼎盛。清代黄任《鼓山志》载:“王敬美督学在闽,评鼓山茶为闽第一,武夷、清源不及也。”清周亮工的《闽小纪》则称:“鼓山半茶,色、香、风味当为闽中第一,不让虎丘、龙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