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十一五”
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滁州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是市农委负责编制、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的“十一五”重要专项规划。今年是该规划实施的第三年,根据滁政办[2008]52号文件要求,我委对该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了中期评估,现报告如下: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1、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入指标超额完成
2006和2007两年,我市粮食总产分别达353万吨和375.5万吨,均高于2010年330万吨的计划数。主要原因:一是近两年来基本上是风调雨顺,没有出现大的自然灾害;二是国家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农民种田的积极性高涨;三是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组织实施的“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和“小麦高产攻关活动”,单产增加;四是播种面积不断扩大,2007年全市播种面积达到977.5万亩,比2005年增加67万亩,比2006年增加3万亩,基本上没有出现“搁地”和抛荒地的现象。
2006和2007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6.8%,超出了年均7%的计划增长指标,2007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821元,较2005年增长1020元。主要原因:一是劳务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农村劳动力转移逐年上升,已由2005年
的73万人上升至2007年的86万人。同时,农民劳务收入快速提高,已由2005年的人均863元上升至2007年的人均1322元,增长459元;二是国家重视粮食生产,粮食价格提高,人均种植业纯收入由2005年的人均1182元上升至2007年的1489元,增长307元;三是养殖业稳步发展,价格提升,人均养殖业纯收入已由2005年的人均184元上升至2007年的328元,增长144元。
2、肉蛋奶、水产品总产指标基本完成
2007年,我市肉、蛋、奶产量分别达41.93万吨、9.3万吨、0.8万吨,与“十一五”末计划的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45万吨、12万吨和1.5万吨相比,已实现了任务过半的目标。主要原因是:一是自2006年起,我市启动并组织实施了畜牧进位工程,国家和省对畜牧业投入不断加大,有力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二是畜牧业正以农户散养为主逐步向以小区规模养殖为主转变,促进了畜牧业的生产。
2007年水产品总产已达23.7万吨,比2006年增加0.66万吨,基本完成了计划目标任务。主要原因是:一是两年来我市通过实施渔业“六个二”富民行动计划和渔业三进工程(鮰鱼进网箱、小龙虾进稻田、河蟹进湖泊),我市水产养殖由资源向增养方向转变,2007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已达到89.9万亩,比上年增加0.6万亩;二是水产苗种繁殖品种结构得到优化,名特优产品的产量增加。
3、油料、棉花和蔬菜总产指标没有完成
2006年和2007年,我市油料生产呈加剧下滑态势,总产由
2005年35.3万吨下降至2006年的23万吨、再下降至2007年的19.9万吨。预计今年我市油料总产将与去年持平。棉花种植面积萎缩,全市种植面积由2005年23万亩下降至2007年20万亩,总产由2005年27.6万担下降至2007年24万担。主要原因是:受市场影响,价格较低,同粮食等其他农作物比较效益下降,且棉花生长期较长,投入较多,农民种植积极性受挫。
蔬菜种植面积下降,由2005年65万亩下降至2006年56.7万亩,尽管2007年有恢复,但仍较2005年低3.2万亩。前两年蔬菜平均总产仅有113万吨,低于计划发展数15.5%。主要原因:一是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郊区蔬菜面积逐渐减少;二是面上的蔬菜生产技术服务、政策扶持和产后销售滞后;三是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新扩建蔬菜基地难度较大。
二、主要任务完成情况
1、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主要目标任务超额完成。截至目前,我市共有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组织750个,完成计划目标94%。其中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59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协会发展到505个,分别超“十一五”目标9个和5个,提前3年超额完成目标任务。省级龙头企业发展到18个,国家级龙头企业1个,提前2年完成目标任务。
2、农业结构调整进展较为顺利,主要目标任务能够或超额完成。截至2007年底,我市养殖业在大农业的比重达46.4%,较2005年提高1.7个百分点,预计随着我市畜牧业“百区千场”养殖示范工程和渔业“六个二”富民行动的实施,预计到2010
年养殖业在大农业的比重将达到50%以上。各类大宗农产品优质化率已达81%,提前3年超额完成“十一五”80%的目标任务。截至目前,我市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和有机食品数量分别达到61个、97个和9个,分别较“十一五”计划数增加11个、37个和1个,提前半个周期完成了计划目标。
3、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自2006年起,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以及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开展了“百村十镇”新农村试点建设,并以此推动面上工作。通过两年努力,目前我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和示范村镇规划基本形成,并以此为基础成功推进了乡镇村区划调整,全市乡镇(办事处)由180个调整到109个,行政村由2193个调整到1438个。“两主两辅”投入机制逐步完善。“市县共建、主抓靠县、实施在乡村、实惠到农户”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格局已经形成,一大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镇逐渐涌现,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农村生产生活和社会公共事业显著改善,截至2007年底,全市农村已改水40万户,改厕37万户,改扩建乡镇卫生院79所,发展户用沼气2.7万户,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完成74%,建成通村水泥路3114公里,建成农田林网180万亩,农田旱涝保收面积达504万亩。农机综合作业水平上升到75%。8万农民通过阳光工程培训实现了转移再就业,农村全部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全面推行了新型合作医疗、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
三、重点项目进展情况
1、农业东向发展成效明显。两年来,我市同南京建立了农业合作框架协议,开辟了农副产品产销绿色通道,建立了部门间经常性对话交流制度,引进了一批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扩大了优质粮食、油料、生猪、水产、蔬菜以及苗木花卉等优势特色农产品的订单生产,实现了我市同长三角地区的资源互补,错位发展,互惠互利。
2、优势农产品实现区域发展。根据国家、省产业政策和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我市已建成了沿江200万亩优质稻生产基地,沿淮及天长200万亩优质小麦生产基地,沿江及定远100万亩优质油料生产基地,江淮分水岭两侧地区50万亩优质花生基地,城郊及传统蔬菜产区48万亩商品蔬菜生产基地,滁城周边县区20万亩优质玉米生产基地、15万亩高品质棉花生产基地以及1万亩滁菊、1万亩优质茶叶生产基地。建成了生猪、肉鸡、肉鸭、肉鹅、禽蛋、山羊、黄牛、奶牛8大优势主导产业区以及女山湖、花园湖、高邮湖等沿湖地区的50万亩河蟹养殖出口示范基地。
3、优质化水平稳步提高。截至2007年底,我市粮食作物全部实现了良种化,优质粮比重达78%,较2005年提高6个百分点;优质油菜达98.6%,提高3个百分点;三元杂交猪比重达到92%,提高4个百分点;家禽良种覆盖率达95%,提高5个百分点;牛羊良种比例达80%,提高10个百分点;渔业良种覆盖率达76%,提高6个百分点。
4、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提升。通过争取国家及省市农业产
业化龙头企业扶持资金,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加强企业技术改造、产业升级和规模重组,截至2007年底,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205个,较2005年增加25个。其中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上和5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分别达178家、65家、21家和1家,分别较2005年增加43家、25家、7 家和1家。
5、品牌营销初具规模。截至目前,我市已创立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167个,各类名牌农产品30个,其中“金玉牌”滁菊和“女山湖牌”大闸蟹荣获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种植业上培育出安徽省凯源粮贸有限公司、凤阳县凤宝粮油食品有限公司、滁州金恒油脂工业有限公司、安徽绿一粮油集团、华龙日清食品(天长)有限公司等11家省级粮食和油脂龙头企业,创建了钰梭牌晚籼米、倮倮牌粳米、凤宝牌特一粉、御膳牌纯芝麻油等7个全国放心大米品牌和油脂知名品牌。畜牧业上培育出“徽远牌”、“联盟牌”、“小岗牌”优质猪,“志成”牌家禽、“琅琊”牌优质乳制品以及“秦栏”鹅、“雷官”鸭、“管坝”牛肉等12个省、市级名优畜产品。渔业上培育出“女山湖牌”、“天兴牌”、“襄水鳜牌”、“方邱湖牌”等6个名牌水产品。
6、科技兴农步伐加快。两年来,我市以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小麦高产攻关活动、畜牧进位、渔业“六个二”富民行动计划和渔业“三进”等五项牵动性工程为载体,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大力推广优质高产高效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以及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综合利用技术和规模健康养殖等高效模式,有效辐
射带动了80%以上面上生产,为我市农业丰产丰收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四、整体实施效果评价
总的来说,我市“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实施效果良好,综合性、关键性指标均达到或超过阶段预计,重点项目成效显著,主要工作进展顺利。
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农产品市场供求预警分析与应对的力度不够,农业结构调整局部出现失衡,油料生产下滑、动物重大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蔬菜产业发展步伐不快等。
五、下一阶段工作重点和主要举措
今后一阶段,我市农业和农村工作将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双超”目标,以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综合改革为主要内容,采取得力措施,努力化解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确保“十一五”农业和农村各项规划目标顺利完成。
(一)围绕主要农产品供给和农民增收,大力发展优势产业,深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1、以实施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大型商品粮基地续建和省淮河流域粮食主功能区等项目为载体,扎实推进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和小麦高产攻关活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今后全市粮食总播面积不低于900万亩,总产不低于350万吨。
2、优化种植结构,积极发展蔬菜等高效特色产业。制定并争取市政府出台全市蔬菜等特色产业发展规划。通过政策扶持、
市场带动、加强培训和搞好服务等措施,争取今后我市蔬菜种植面积以年均8万亩以上的增速扩大,到2010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90万亩。
3、实施畜禽“百区千场”示范工程,努力推进畜牧业区域化规模化发展。用2-3年时间,在全市构建优势畜产品四大产业集群。构建年出栏400万头优质三元杂交猪生产基地、1亿只家禽生产基地、10万头优质肉牛生产基地、存栏1万头的荷斯坦奶牛生产基地和年出栏200万只杂交波尔山羊生产基地。
4、以建设水产健康示范区为重点,实施好渔业“三进工程”和六个二富民行动。创建2个渔业富民强县,创建20个渔业强镇,创建20万亩池塘健康养殖标准化示范区、20万亩湖泊生态养殖标准化示范区,20万亩水库增殖放流小区,为全市农民年人均增收200元。
(二)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努力提升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市场竞争力。一是建立健全各项长效监管机制,突出抓好农资市场和生猪定点屠宰专项整治。二是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工作,积极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县和省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三是落实好政府扶持“三品”认证的奖励政策,主动指导和帮助我市所有特色产品基地和加工企业实行标准化生产和实行产品质量认证。四是加强市农产品质量全检测检验体系建设和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治体系建设。五是加快我市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力度,为农产品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创造条件。
(三)启动实施农业产业化“522”提升行动,着力培植壮
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一是通过政策扶持、深化改革和技术改造,把现有的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促使其产品上档次、经营上规模、效益上水平。二是积极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采取“低门槛”政策,大力招商引资,鼓励外商以独资、合资形式,创办龙头企业。三是在继续服务好现有广东温氏、今麦郎食品等知名龙头企业在我市投资的同时,进一步拓展视野,吸引更多的知名企业来我市投资兴业。四是广泛吸纳民间投资,鼓励创办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龙头企业。五是积极鼓励和支持现有大中型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采取兼并、收购等资产重组形式,实行低成本扩张,或实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强强联合、强弱联合,组建龙头企业集团。
(四)加强农技推广工作,努力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一是做好县、乡两级农技推广体制改革,稳定和加强农技队伍建设,提高农技干部工作积极性和能动性;二是认真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提高农业科技入户率;三是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四是加强农业“三新”适用技术示范基地建设工作。
(五)积极加强农业项目和招商引资工作。扎实做好国家、省有关扶持粮食生产、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基础建设以及农业产业化经营等项目的储备、申报与实施工作,争取申报项目资金一年高于一年,项目质量一年好于一年。以农业资源为基础,以大宗作物为优势,以龙头企业为载体,全力推进招商引资,努力加粗、延长、提升我市农业产业链。
(六)加强阳光工程培训、行政执法、信息服务等基础建设。继续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争取每年培训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3万人以上。加强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开展农资市场专项治理整顿,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农资产品行为,加强畜牧、渔业行政执法工作,保障正常的农业生产秩序。加强12316农业公益电话和“三电合一”信息平台建设,做好农产品供求信息一站通服务工作。
(七)继续推进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促进区域农业经济均衡发展。坚持“把水留住,把树种上,把路修通,把结构调优,促进农民增收”的“四把一促”思路,加强项目建设,积极争取省扩大资金投入规模;坚持联络帮扶制度,发挥重点乡镇的示范效应,推动江淮分水岭地区治理开发工作向深度和广度进军。
(八)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农村政策,维护农村稳定。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有关农业方针政策,加强指导、督查与执行力度,确保各项支农惠农护农政策落实到位。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妥善解决农村土地纠纷,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指导农村土地健康有序流转。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改进农民负担监管方式,规范农村“一事一议”,引导农民发展农村公益事业。继续推进村级财务公开,积极化解村级债务。
滁州市农业委员会
2008年7月25日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