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汝伟(1894~1966年),名谔。江苏常熟颜港人。幼年从唐君良为师,擅中医内、妇、喉诸科。
张汝伟 -人物简介
初在家开业。20年代迁沪上行医,业务鼎盛一时。曾执教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1923年任《常熟医学会月刊》编辑。建国后,1956年受上海市卫生局之聘,任上海市中医文献研究馆馆员,上海医史编辑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中医学会聘为编辑委员会顾问。
张氏曾撰有医著10余种,其中刊行的有《咽喉病》(1933年),《养生须知》(1934年),《临证一得》(油印本)。还撰有《医学扶微》、《咳嗽辨证》、《寿硕医话》、《中医妇科学新编》等稿。
张汝伟 -从医医案
案1毕×女28岁
初诊:右胁下隐痛已三月,据西医检查为黄疸性肝炎,曾入某院治疗,其效不彰。诊其脉细弦,乃阴黄之象。右胁下隐痛,是肝气抑郁;面目萎黄,脾湿甚也;四肢乏力,精神不振,胃气弱也。治拟健胃、和肝、去湿、退黄。
茵陈9g制苍术6g茯苓9g黄柏4.5g制半夏6g小温中丸6g(分两次吞)黑山栀9g炒米仁12g青皮、陈皮(各)4.5g赤小豆9g佛手花3g四剂
二诊:右胁隐痛较减,惟肝郁未舒,头痛肢体乏力,脉转弦滑。宜疏肝化湿,佐以和胃。
炒川芎2.4g苦丁茶3g二妙丸9g(包煎)山栀皮4.5g白蒺藜9g茯苓皮12g车前子9g(包)连翘壳9g青皮、陈皮(各)4.5g广郁金4.5g生米仁、熟米仁(各)6g4剂
三诊:面目萎黄,四肢无力,白带淋漓,经事超前,脉来尚弦,苔薄尖绛,偶因情志不遂,相火上炎。治拟清心熄热,化湿利水。
焦山栀9g椿根皮9g制苍术6g黄柏皮6g茵陈9g连翘9g乌贼骨9g炒防己4.5g潼木通3g炒米仁12g炒陈皮6g四剂
四诊:药后症情较减轻,带浊亦少,惟头晕时作,口泛水涎。可见水湿未清,仍宗前意加减。
茵陈9g制苍术9g厚朴花3g陈皮6g仙半夏6g黄连1.2g小温中丸9g(分两次吞)炙乌贼骨9g炒白芍6g川楝子4.5g广郁金4.5g
五诊:诸症较瘥,白带未净,兼有阴痒,脉仍弦滑,湿热下注,宜泄肝化湿。
龙胆草3g胡黄连3g苦参子2.4g炒黄芩4.5g盐水炒黄柏4.5g柴胡3g炙乌贼骨9g炒防己4.5g车前子9g(包)鸡苏散12g(包)炒丹皮6g
外用方:蛇床子9g苦参片9g吴茱萸3g煎汤洗涤阴部。
六诊:面及巩膜萎黄均退,诸症均减,带仍未净,再拟胃苓法。
制苍术6g厚朴3g陈皮6g炒泽泻6g猪苓、茯苓、赤苓(各)6g炒白芍6g肉桂3g黄柏皮4.5g川楝子4.5g炒米仁12g碧玉散12g(包)
按:黄疸不离乎湿,然有阴阳虚实之别,本例初诊为阴黄之象,故方用温化;二诊则以疏肝化湿为主;三诊因情志不遂而相火上炎,治须清心;四诊则守前法化湿退黄;五诊湿热下注,肝有伏热,故治以泄肝清热;六诊黄已退,诸恙减,乃用胃苓法以调摄之。
案2朱×女55岁
初诊:头痛自后脑而遍及满头,心烦不宁,夜寐不安,已有数月。脉细弦,苔薄腻。此肺胃痰热,挟肝风上逆所致。宜化痰清热疏风治之。
制苍术4.5g炒防风4.5g白芷1.2g辰灯芯1.2g生石膏9g薄荷2.4g(后下)炒川芎3g朱茯神9g仙半夏9g夏枯草9g
二诊进前方后,头痛较减,心烦亦宁,苔中剥,宜仍前意加减。
羚羊角粉0.6g(吞)炒川芎2.4g生石膏12g生地9g白蒺藜9g夏枯草9g(石朱)茯神9g(石朱)灯芯1.5g生龙齿12g生牡蛎30g(二味先煎)广郁金4.5g竹叶3g
按:头痛之症,很为复杂,此由后脑而起,都认为督脉之病,应用温阳,如鹿角、附子、肉桂等,又或认为太阳经,应用表散,如羌活、荆芥、防风等。余诊断为阳明之热,引动肝阳,蒸化痰湿所致。第一方用苍术白虎而痛减,第二方加入羚羊,服后诸恙悉除,其辨证体会在脉细弦也。
张汝伟 -行医医话
一、冬温高热
顾××,53岁,于1961年冬,突患高热,自用西药,热不退而反高。余往诊时,形寒身热,胸痞咳窒,作恶欲吐。余谓时值冬令,寒邪感而即发,是为伤寒,应服桂枝、麻黄等汤。但脉弦滑而肤热,舌苔中心厚腻而质绛,病属冬温,伏热与痰浊交阻,且风寒外束,肺气不能宣达,故有咳窒不畅、胸痞作恶等见症,仅用退热而不予宣化,无益也。乃用淡豆豉、姜山栀、大连翘、光杏仁、象贝母、焦六曲、地枯萝、益元散、猪苓、赤茯苓、焦谷芽、焦麦芽、大腹皮、焦枳实等。进服二剂,热由40℃退至36℃余,是表分之邪已解。复诊时精神爽朗,言语轻松,与前日之蹙额苦闷,大不相同。惟中脘略痞,小溲短赤,大便未通,且夜不安卧,甚以为苦。余曰,夜不能卧,即大便不通之故。《内经》有云,胃不和则卧不安。况小便短赤,可知伏热尚未清也。亟须清热润肠通府为治。立方以炒香豆豉、海南子、朱连翘心、朱茯神、莱菔子、车前子(包)、光杏仁、全瓜蒌、玄明粉(冲)、苏子梗、焦枳实为剂。服二剂后,便得通而卧亦安,不久即恢复健康。
二、久患高热
何××,8岁。1964年6月某日,邀余诊病。其母谓余曰,病儿在半月前,患伤风咳嗽发热,频进抗菌素,伤风之象较减,但热度始终留恋在39~40℃之间。诊其脉细弦,扪其头额及手心温和,以体温表试之,则39℃有零。外无头痛恶风恶寒之证,内则大便通调,能食而胃气稍呆,惟咳嗽仍有,痰吐白块,小便短赤。余谓此久热不退,由于肝阴不足,厥阳上逆,阻遏肺气之清肃,痰与热胶结不解,以致热伏不扬。此不能用苦寒之直折,亦不可用甘寒之滋降,只宜轻宣肺气以散其郁结,调和肝阴以清营分之热,兼化痰清心以解其郁。遂用冬桑叶、天花粉、青蒿梗、炒白薇、象贝母、黛蛤散、炒黄芩、山栀仁、姜竹茹为方。服二剂后,热减轻,咳亦稀。继将原方再服一剂,而热全退,咳亦止,服食如常矣。余思高热不退之症甚多,如果能分析其因而治之,无不立竿见影,若固执“热者寒之”之成法,则难以见效。
三、脾虚风疹
周儿,1964年10月。患风疹瘙痒已经多日,前已发多次,此次发作,离前不过二月。发时在背与腹,足胫略见,头面手肢则无。视其面色,黄而少华,脉则细弦不耐按,苔如平人。近来消化不良,甚至吃菜而便下亦菜,且满腹感隐痛,胃呆少食。脉证两参,与寻常风疹由风热入营,从皮肤外透者不同。此属脾气素亏,饮食不能及时消化,以致肠中蕴有湿热,食物不化而下,与完谷不化者不同。因而所发之风疹,一以脾气虚而外透,一以内热生风,故只见于腹背,不可纯从内疹施治。方用炒荆芥2.4g土炒防风3g土炒白术4.5g健脾之中,微透营分之风;再用炒枳壳4.5g合白术以助运化;炒陈皮6g炒米仁12g以化湿滞;炒赤芍6g清血分之热;牛膝梢9g导其下行;山楂肉9g助运化积;秦艽3g苦参片4.5g苦泄止痒,以清郁热。三日后其父来,谓小儿服药后,一剂而痒止疹平,二剂而便正常,腹不痛,今胃气亦苏,活泼如常矣。问是否再需服药余谓药以去病,病去服药,徒伤其正,今后只须注意寒暖可矣。
四、久患头面赤肿
成××,女,60岁,未婚。久病头面赤肿,甚至延及耳鼻口齿,痛痒难堪,时发时愈,二十年来,发多愈少,多方求医,总难根治。今春来我处诊治。询其原委,据谓痛苦仅限于头面,身部则毫不侵及,时有鼻衄齿痛,胃纳尚可,但便行坚硬,常觉口苦喜饮。切其脉甚弦。余断为胃热挟肝经相火上冒,治当清阳明之亢热,平厥阴之相火。方用:石膏、知母、黄芩、蒺藜、丹皮、赤芍、苦参、夏枯草、米仁、茅根等。服五剂,无甚出入。复诊仍守前法,酌用六味法,如生地、丹皮、泽泻、山茱萸肉、知母等,滋肾水以涵肝。三、四两诊,则以龙胆泻肝合玉女煎,并因其大便坚,佐更衣丸1.5g吞服。五诊由于胃火尚盛,牙痛而便下未畅,仍用白虎法,佐以玄参,清其浮游之火。连服五剂,病势大见改善,面部赤肿已逐渐消失,乃进碧玉散、银花、生甘草、生地等,解其余焰。经治二月有余,顽疾得以尽蠲。又嘱其晨服龙胆丸3g,晚服知柏八味丸6g连服一月勿间。今已痊可。
按:患者系一未嫁女,中年又因二兄一姊先后早亡,抚养侄辈,一肩独任,未免抑郁难舒,故相火与郁火并炎,致所患延续不愈。若只顾其外而未究其内,效乃不彰。今投以泻火清肝育阴为治,得获痊愈。
五、脘痛肠鸣
《内经》谓“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原是中医一般论治之准则。但亦有寒证用热药,热证用寒药而无效者,因病非单纯,处方用药当审证而兼顾之。1958年秋,吴××,女性,来诊。据述中脘以下,如有一块压紧而痛,大腹中则有气盘旋,发出雷鸣,已有数月。前医屡用辛温补益等法,效不甚显。切其脉,濡细软弱;苔则根腻质绛。渴喜热饮,痛处喜按。余断曰:舌根腻确有湿浊,但质绛尚有伏热,肠鸣是肝气不疏,宜于温运中加疏肝理气法治之,使有形之痰浊除,无形之气化和,则痛自平,而肠鸣亦可以止矣。处方用炒白术、炒白芍、炙甘草、淡吴茱萸、制香附、菩提子、旋覆花、炙没药、川楝子、广郁金、软柴胡、路路通。服二剂,病减七八,肠鸣亦减而微。续用制香附、炒白芍、当归须同小茴香(打)、枳术丸、九香虫、佩兰、泽兰、川郁金、广郁金、台乌药、炙乳香、炙没药、淡吴茱萸等。又服二剂,其病若失。
六、多寐
多寐与失寐,其大要是阳盛阴虚者少寐,阳虚阴盛者多寐,或病后体弱,精神未复,及邪浊弥漫,清阳被困而多寐者,更屡见不鲜。例如1959年夏季,有蒋媪者,年逾六旬,患沉沉好睡之症,不能操作,洗涤因倦怠而失手,走路因呵欠而倾跌,精神疲乏,不欲食。邀余诊治,据云病已两月,按其脉,濡软无力;察其苔,遍布白腻。余断为湿困中阳,蒙蔽清窍。乃用鲜藿香、鲜佩兰、赤茯苓、制苍术、仙半夏、陈皮、鲜菖蒲、鲜荷叶、焦谷芽、焦麦芽、益元散、竹叶,清暑化湿,开窍和中。服一剂后,日间已可不睡,精神略能振作,胃纳得馨,苔化薄而边尖露绛。续用厚朴花、鲜藿香、佩兰、姜半夏、山栀、猪苓、赤茯苓、鸡苏散、焦谷芽、制苍术、陈皮、连翘壳、鲜荷梗,又服两剂,即恢复正常。
可见湿浊如雾,足以蒙蔽清阳,昏昏嗜卧,法用芳香化浊之剂,犹如日出雾消,晴空万里,浊化神清,病乃去矣。
张汝伟 -经验验方
一、泻肝退热治刚痉方
组成:龙胆草2.4g山栀、钩藤、生白芍各9g生石决明30g左牡蛎24g酒炒黄芩4.5g天麻3g大生地12g生甘草3g益元散(包煎)12g。水煎服。
功效:泻肝平肝,滋阴退热。
临床应用:主治肝风内热为患,发时手足痉挛拘急、小便黄赤、脉弦滑数等。张氏谓:方中龙胆草泻肝之热,天麻、钩藤熄肝之风;大生地养肝以滋阴液,石决明、牡蛎镇肝制木,白芍柔肝,山栀、黄芩清心肺之热以养其子,生甘草和中健胃。
治验举例
张氏曾治朱姓病儿,4岁,初患身热,经他医疏表后,热退数日,忽发痉挛,手足拘挛一团,不能动弹,发数分钟即平,始而1日1次,继而1日数次,再进而为1小时数次,痛苦万分。小便黄赤,脉弦滑数。屡医无效。张氏用上方以治,1帖知,二帖已,即愈而不复发。
二、疏风养荣汤
组成:炒荆芥、炒防风、炙竹茹各4.5g玉桔梗、粉前胡各3g川贝母、炒陈皮各6g仙半夏、紫丹参、京玄参各6g。水煎服。
功效:疏风养荣,化痰理气
临床应用:主治产后冒受风寒、微热头痛、咽痛口噤、痰多、舌苔薄白、脉弦数等症。方中荆芥、防风炒后,可熄营中之风;前胡、桔梗,一降一升,以开肺气;川贝母、竹茹、广陈皮、半夏以化痰理气;丹参活血祛瘀;玄参滋阴清热。
治验举例
张氏曾治青年妇女产后20余天,中风袭寒,头痛微热,咽痛,口噤不开。咽痛,但吹药无法吹入,痰从口角流出,痛苦不堪。苔白,脉弦数,渴不多饮,痰多。乃投以上方治之,再诊服药后咽痛较减,口仍噤,为颊车伤。仿牙痈外症治法,予以疏透泄风。药用僵蚕、大贝母、炙甲片,以祛风开闭;当归、首乌、川芎,以养血活血;射干、桔梗、玉蝴蝶,以宣透邪热。仍用蔓荆子、防风,以疏散风邪。三诊:标症已除,口开能食,惟产后营血大亏,血不养筋,故用四物汤去生地加阿胶、丹参以滋阴养血,且以活血,仍参用宣透熄风之法,前后治法井然有序,故取效颇捷。
三、锁喉风内外效方
组成:(一)锁喉风内服方:陈胆星、九节菖蒲各3g竹沥半夏、象贝母、光杏仁、全瓜蒌、炒丹皮各9g生枳壳4.5g炒僵蚕9g薄荷叶2.4g。水煎服。
(二)外吹药:1.自制霹雳散:醋煅牙皂角60g薄荷叶15g皂矾3g,研末候用。2.乌牛散:乌牛粪尖(瓦上焙燥)60g生石膏(尿浸1年)30g(砻糠拌煨,去外面硬盖用),飞青黛3g冰片0.9g。共研细末,贮用。3.柳华散:生蒲黄、甘中黄、乌牛粪尖各30g人指甲3g水飞青黛30g。各研细末,绢筛筛过,加上梅片1.5g也研贮用。4.珠黄散《绛囊撮要》:犀牛黄、冰片、珍珠、煅石膏。
功效:涤痰开闭,祛风散结。
临床应用:主治锁喉风(又名咬牙风),喉头内外疼痛红肿,胸闷气紧,呼吸短促,语声难出,吞咽困难,口噤如锁,牙关拘急等病症(类似现代医学扁桃体周围脓肿,(咽后壁脓肿等)。上述内外治方,着重采用祛除风痰,清咽利膈之品,张氏并强调指出:喉症必须使用吹药,方获捷效。
治验举例
张氏曾治中年妇女,患锁喉风,喉声如锯,张口不能合,但以手指喉不能言语,气息急促,有立刻气闭之状,恐开方服药,一时不及,当即吹入自制霹雳散合乌牛散,约2分钟呕出腻痰,稠粘如糊者半痰盂许,始能合口言语,又服汤方1剂即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