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蛾扑火是什么意思?飞蛾扑火成语出处是哪部作品谁的笔下?飞蛾扑火成语故事主要讲述的是什么内容?借此小编就为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
飞蛾扑火是什么意思?
发音技巧:蛾,不能读作“né”。
书写技巧:扑,不能写作“捕”。
成语解释:蛾:像蝴蝶似的昆虫。飞蛾扑到火上。比喻自寻死路;自取灭亡。
成语辨析:~和“自取灭亡”意思相近。但~偏重在“扑”;形象地比喻漏网的坏人自己投入死地;“自取灭亡”偏重在“取”;直接指出是由于采取了导致灭亡的措施。
成语使用:动宾式;作谓语、状语、定语;含贬义
英语翻译:seeking one's own doom
褒贬解析:属贬义成语
近义词:自取灭亡、飞蛾赴火
飞蛾扑火成语故事简介:
1、南朝梁时才子到荩是朝廷金紫光禄大夫到溉的孙子,深受皇帝萧衍的喜爱,经常在一块作诗,萧衍特地赐他祖父一首诗:“研磨墨以腾文,笔飞毫以书信,如飞蛾之赴火,岂焚身之可吝。必耄年其已及,可假之于少荩。”。
2、打虎英雄武松,因杀死了毒死哥哥武大郎的西门庆与潘金莲,被充军发配到孟州牢城。武松不仅武艺高强,而且胆大心细。
这次武松和两个押送他的官差顺着官道一路直奔孟州城而去。天气酷热,三人又饥饿难忍,恰见一酒店。便来到门前有棵大槐树的十字坡酒店歇脚喝酒。开店的孙二娘见武松包裹沉甸甸的,以为有很多金银,顿生歹意,设计要用蒙汗药蒙倒三人,夺取财物,肢解人身做人肉包子。
武松见孙二娘的眼睛贼溜溜地盯着自己的包裹,便知道这是个黑心店,但却假装不知,说道:“江湖上人讲,‘大树十字坡,客人谁敢那里过?肥的切做包子馅,瘦的却去把河填。…孙二娘心中一惊,但仍然满脸堆笑,连称没这回事,肉馅都是牛肉馅。武松又问:“这包子馅里可否有毛发?你相公怎不在家?”孙二娘一一作答。
孙二娘回到厨房,一声冷笑想:“这贼配军却来作死,倒来作弄老娘!正是‘灯蛾扑火,惹焰烧身。’”于是,孙二娘吩咐店小二在美酒中放了烈性蒙汗药,把热好的酒倒成三大碗,分别端给武松和两位公差。两位公差迫不及待地喝了下去,武松料定有蒙药,便假装喝下,趁要肉的时机,把药酒倒在桌底。两位公差在不知不觉中迷倒,武松也假装蒙倒。
孙二娘大笑着走进酒店,吩咐店小二把三个人抬到后厨房,捆绑上准备杀掉。店小二抬完两位公差,却怎么也抬不动武松。孙二娘见势,便帮忙抬武松。武松趁势把孙二娘擒住,正欲杀死孙二娘时,孙二娘文夫张青赶入,问明情况,方知是鼎鼎有名的打虎英雄武松,连忙拜见,三人相见恨晚,遂结为好友。
“灯娥扑火”一词,现在一般用为“飞蛾扑火”。
飞蛾扑火成语出处:
《梁书 到溉传》:“如飞蛾之赴火,岂焚身之可吝。”
冯道根简介:
冯道根,字巨基,广平酂人也。少失父,家贫,佣赁以养母。行得甘肥,不敢先食,必遽还以进母。年十三,以孝闻于乡里。郡召为主簿,辞不就。年十六,乡人蔡道斑为湖阳戍主,道斑攻蛮锡城,反为蛮所困,道根救之。匹马转战,杀伤甚多,道斑以免,由是知名。宋书齐建武末,魏主托跋宏寇没南阳等五郡,明帝遣太尉陈显达率众复争之。师入汮均口,道根与乡里人士以牛酒候军,因说显达曰:“汋均水迅急,难进易退。魏若守隘,则首尾俱急。不如悉弃船舰于酂城,方道步进,建营相次,鼓行而前。如是,则立破之矣。”显达不听,道根犹以私属从军。及显达败,军人夜走,多不山路;道WWw.aIhUaU.COM根每及险要,辄停马指示之,众赖以全。寻为汮均口戍副。
宋书十六年,复假节、都督豫州诸军事、信武将军、豫州刺史。将行,高祖引朝臣宴别道根于武德殿,召工视道根,使图其形像。道根踧谢曰:“臣所可报国家,惟余一死;但天下太平,臣恨无可死之地。”豫部重得道根,人皆喜悦。高祖每称曰:“冯道根所在,能使朝廷不复忆有一州。”,关于飞蛾扑火是什么意思以上就是爱装网的小编向大家介绍的全部文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