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力
吴甘霖 (中华万年网副总裁)
心力故事
庐江王李瑗看到一位美女,就想娶她。美女本有丈夫,但李瑗派人把他杀了,将她强娶回家。后来,李瑗阴谋杀害唐太宗,事败被杀。这个美人被唐太宗所得。一天,一位大臣来参见唐太宗,正好看到唐太宗和这位美女在一起。唐太宗在介绍她被李瑗强娶的故事后,又得意地对大臣说:"她美而贤淑,俏而稳重,我很喜欢。"
不料,大臣却提了这样一个奇怪的问题:"不过我真不明白,李瑗杀人夺妻是对还是错?"。
"这么简单的道理还不明白吗?"太宗说。但他很快懂得了大臣的含意,于是向大臣道谢:"不是你,我恐怕也要像庐江王那样被后人取笑了。"马上把她送出皇官,让她与亲人团聚。
问题:为何像唐太宗这样贤明的君主,当错误发生在自己身上时,也那么不容易发觉呢?
(一)自主的代价是永远的觉知
心力的第二力,是觉力。自主是心力核心,而觉力是自主前提。
什么是"觉"?"觉"乃对应沉睡而言。许多整天浑浑噩噩度日、生存、"奋斗",与在沉睡状态中区别不大。他们对现实世界发生了什么、自己作了什么,会有什么效果,在根本上往往并不知晓。就像唐太宗,明明知道强占他人妻子不对,但是笑别人容易,发生在自己身上时,却懵然不知。
"觉力",正是一种要把人从浑噩沉睡状态中唤醒、解脱出来的力,它让人对内在和外在的情况有清醒的觉知,自主就是要对自己和环境进行掌控。要掌控,首先就得有这份觉醒。"觉"的重要,东方心学有个"灯"的形像比喻,"如果房子里的灯亮着,贼就不会靠近那座房子──他们知道主人还醒着。"
(二)发展"镜智"
发展觉力有多种技巧,如内省法、往事觅综法、列单厘清法等。而最重要的是"镜智法"。所谓"镜智",顾名思义,就是像镜子一样,对事物和对自己,有真实而及时的反映。
"镜智"的核心在于能进行客观化的观照。人容易失去自觉,往往来自于与自己太近,甚至与自我完全认同。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这山中。"诊治这一毛病的方法,是将自己对象化,对自己进行观照,也就是霍尔巴赫所说──"人对自己进行观察,那他就必须同时既在自己之内又在自己之外。"为此,不妨进行"念念分明"的训练:每作一件事,每起一个念头,都可尝试自我观照:"我在吃饭"、"我在想小玉""我陷在情感漩涡中不可自拔"、"我这样会完蛋了。"开始训练时可能不习惯,但习惯后就受益无穷了。
(三)不怕念起,唯恐觉迟
发展"觉力",不仅仅是技巧的问题。有没有"觉知"的意识,比觉知的技巧更重要。因为:人失去控制时往往就是被"邪念"主宰。但是,人只要有"觉"的意识,"觉"就能够充当调控"哨兵",就能及时止销"邪念"。这就是"不怕念起,惟恐觉迟。"
武士信重是日本武士。他惑于天堂地狱之说,特向着名的白隐禅师请教:"真有天堂和地狱吗?"白隐问他:"你是做什么的?"我是一名武士。"信重颇为自傲回答。白隐漫不经心地说:"武士?看你的面孔,和乞丐有什么区别?"信重被激得拔出剑来。"地狱之门由此打开。"白隐缓缓说。信重心中一震,当下有所悟,遂收剑向白隐深鞠一躬。"天堂之门由此敞开。"白隐欣然而道。"
地狱与天堂的区别,首先就在是否具备觉知的意识!
(四)从"觉知"到自主
无觉知的"自主",缺乏基础;无自主的觉知,是无用的觉知。
从"觉"的角度来分析,人有三种类型:"
1.无觉认可型:无论是对自己的生存环境,还是对自己的心理、行为,都是缺乏觉知且完全认可。尤其在情绪方面,总是处于失控状态。自己总是听凭其主宰,反复无常而又不自知,无力自拔。
2.有觉沉溺型:有一定觉知,也知道问题的重要,但是,总是保持一种"随他去"的心态。沉溺在其中,并不努力去改变。
3.觉知自主型:既能保持一种清醒的觉知,同时也能以负责的态度,时刻自主。如对情绪的觉控,一旦情绪低落,就立即觉知,绝不缠绵其中不可自拔。这是最理想的状态。
要从觉知到自主,关键在两点:1,回返自我:即遇到问题时,不像一般人那样首先把问题认为是"客观"的或他人的问题。而首先询问:"这是不是我的问题"?2,自我承担,不单意识到"这是我的问题",而且意识到"这是必须由我自己解决的问题"。如唐太宗,意识自己错误后,就忍痛割爱,亲自下令把美女放走。假如他不这样做,就是一种缺乏自主的无用觉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