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课题的选择
教育研究课题的选择,是教育科研工作的首要环节,也是关键的一步。这是因为课题的 选择引导着研究方向,并制约整个研究工作的进行以及研究的价值。但在现实之中,确确实 实存在着一些教师找不到研究课题, 不知道如何选择研究课题, 或者选择的研究课题本身是 “伪问题”而是不是“真问题”等现象。针对现存的种种问题,我们将从课题来源、课题选 择的一般步骤
、课题选择的方法和策略等方面做具体的分析与介绍。
一、课题的来源
一线教师作为特殊的教育研究群体, 不同于专业研究者, 其研究工作应主要围绕自身的 教学实践展开,课题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教学中发现问题 教学中的问题是教师教育研究课题的主要来源。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可以说是千变万化, 层出不穷的。 1.将教育实践活动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直接转化为研究课题 教师可以把那些重要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例如,长期困扰教育界 的中小学课业负担过重问题产生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怎样才能得到解决?再如学习困难 学生是怎样形成的?学习困难学生有哪些特点?教育教学中怎样促进学习困难学生的转 化?学生厌学是一个相当普遍的问题, 这种状况是怎样形成的?与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有着 怎样的关系?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等。这些问题几乎在每个教师教学过程中都会碰到, 并一直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从这些突出的现实问题中提出课题进行研究最能充分发挥教师自 身的优势,能直接的提高教学质量。 从教学实践的疑难、 2. 从教学实践的疑难、矛盾和困境中发现研究课题 教师可以从教学实践的疑难、 矛盾和困境中发现研究课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 到各种各样的疑难、矛盾与困境,并且没有现成的成功解决方法可供借鉴。这种疑难或困境 至少有以下几种类型: (1)教师的理想与实际存在着差距。例如,教师希望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以此为基点进行新的教学设计,试图引发学生兴趣,唤起学习热情,但实施下来效果并不明 显,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2)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目标之间存在着冲突。如教师从“培养学 生创造力”的指导思想出发, 在教学中布置较有挑战性的作业, 但这种做法却导致一部分学 生跟不上功课,产生挫败感,最终厌学。 (3)教师与领导、同事、或家长对教育教学存在的不同甚至对立的看法。如有的教师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做出新的尝试,以改变原来的“填鸭式”教学,但周 围同事或学生家长却不认同,认为他在出风头,会影响学生学习。 (4)教学中存在着比比皆是的“两难困境”。例如顾及到了单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就 有可能妨碍了学生集体;关注到了学生的兴趣,规范性就很可能被削弱;充分发挥学生在课 堂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引导角色就可能无法实现了。上述的疑难、矛盾和困境都可成为教 师的研究课题,教师在研究的过程中找出化解问题的方法,从而走出困境,提升教学效果。 3. 从具体的教学场景中捕捉研究课题 教师可以从具体的教学场景中捕捉研究课题。 中小学教师与专业研究者的一个重要区别 就在于,教师一直生活在教育教学实际的现场,是在现场中感受教育事实,生发教育理念, 提升教育智慧的。而教育现场是教育问题的源发地,是问题产生的土壤,进入教育现场的教 师对教育现场所做的任何真切而深入的分析,都可能滋生大量的有待研究的课题。 例如,教师遇到一位学生,很随意的问道:“作业完成的怎么样了?”这是一个“小” 得算不上“真问题”的问题,但只要学生给出回答,然后教师顺着这个问题深入下去,继续 与学生交谈, 也许就能发现与之关联的教学上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学生“完成的不好”的原 因中可能存在着学习情感、动机、能力等等问题,也可能是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漏洞,教师完 全可以就此展开研究。 因此,教师一定要学会关注自己的教育实践现场,善于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 要认识到,研究课题实际上大多并不是来源于理论材料的占有和分析,而是教育实践场景。 可以这样说, 真实的教育实践场景既是研究得以进行的主要依托, 又是发现问题的重要所在。 教育场景蕴涵了大量的甚至是无穷无尽的待研究的问题。而要在教育场景中发现这些问题, 则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和高度的敏感性。 要能够在稍纵即逝的现象中捕捉问题, 甚 至在貌似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不放过任何可以提出问题的细节和现象。 【案例】 案例】 吴春花老师一年前在该班学生一年级时就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课堂教学组织形 式得以丰富,课堂教学气氛得到很好营造,尝试初见成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吴老师发现 了一些令人不满的现象:合作学习中遇到意见分歧时,小组成员你说你的思路,我说我的见 解,缺乏必要的倾听、讨论等合作技能,没有实际效果;部分学生依赖他人,坐享其成,或 趁机偷懒,“游离”在课堂之外;很多学生易被他人同化,合作时“人云亦云”,等等。吴 老师认为其本质问题是小组合作学习仍停留在初步尝试运用阶段, 因没有采取更细致的富有 针对性的措施依然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那么,应该如何加强指导,提高低年级数学小组 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这是摆在吴老师面前的一个教改理念向实践深度转化的现实问题。 为了 有的放矢开展研究, 吴老师在教师和学生层面进行了问卷调查与个别访谈, 进一步明确了教 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分工、讨论、反馈、评价方面缺乏有效指导的具体问题,厘清了研究思
路。 至此, 吴老师顺利地就将课题确定为 《小学低年级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 吴春花老师能敏锐抓住理念向课堂转化过程中的本质问题展开跟进式研究, 找准了具有普适 意义的课题。
(资料来源:《面对新理念下课堂教学实践问题,教师怎样选择课题》 http://edu.cm.net.cn/jxxx/cmjydzb/dzb/more4.asp?id=912) (二)在阅读中萌生问题 我们讲教师的研究课题应主要来源于教育教学实践之中, 并不是说教师可以完全放弃对 理论资料的占有,可以在“无阅读”的状态下做任何研究。实际上,占有一定数量的研究成 果,研读、学习相关的理论文献,对教师来说是很必要的。与此同时,这也是研究课题的另 一个重要来源。 1.他人研究可以为教师发现研究课题提供启示 通过阅读文献资料,在了解他人的研究基础上,教师可以发现自己要研究的课题。这主 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第一,研究与他人相同的问题,但是阐发自己的观点,得出自己的结论。例如,看到别 人研究“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对策”, 自己在思考的基础上, 发现自己能得出不同 的主张、不同的研究结论,于是选择同样的问题进行研究。 第二, 选择一个与他人的问题类似、 接近的问题进行研究。 例如, 了解了别人研究的“减 轻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对策”这一问题,自己选择“减轻中学生课业负担的对策”这一问题。 第三, 选择一个比他人的问题更具体或更深层次的问题进行研究。 因为前人或他人的研 究成果总会留下他们所没有解决的问题; 同时教育在发展, 一个问题解决了往往又会引出另 一个新问题。例如,素质教育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个问题,涌现出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是 当阅读了若干有关素质教育的研究文章之后, 就会发现目前素质教育的研究还侧重于理论研 究,且较为笼统和粗糙,与实践联系不足,尚未把有关理论与教育教学实际工作融会贯通在 一起。教师在阅读研究成果时,要时时注意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思考,将自 己已有的经验与阅读材料中的分析相联系。 2.教育信息可为教师选择研究课题提供线索 教育类的报纸杂志以及有关的课题指南之中, 都有教育科研与动态成果的反映, 透露出 各种各样的教育信息。教育报刊上有很多信息,经常阅读教育类报纸和杂志,可以从其提供 的教育信息中发现很多有价值的课题。孙云晓在《你的孩子快乐吗?》一文中写道,“雪化 了变成什么?”一个孩子回答:“变成了春天!”这个回答是多么富有想象力,又多么富有 艺术性,可居然被判为零分,因为标准答案是“雪化了变成水”。“树上有五只鸟,被人用 枪打死一只后,树上还剩几只鸟?”一个孩子回答:“还有三只。”老师愕然:“怎么可 能?”孩子解释:“爸爸被打死了,妈妈吓跑了,剩下三个孩子不会飞。”这是一个充满情
感的回答,又是一个现实的回答。可是这也不符合标准答案。上述这两条信息就给我们提出 了非常有价值的研究课题:以什么样的评价标准来评价学生的学习。 课题指南也是为教师提供教育信息最为直接的一个渠道。 为了提高教育研究的水平, 有 计划地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国家、省、市教育领导机构在认真分析全国和各省市的政治、经 济和教育发展状况基础上, 分别制定出一定时期教育科研课题指南和规划, 为进行教育科研 选题提供依据。例如,各级教育科研领导部门往往会以年度教育研究课题指南、五年规划课 题指南、 委托课题等形式提供一系列的教育研究课题; 哲学社会科学的科研领导部门提供的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指南中, 也往往包含一部分教育研究课题。 教师可以密切关注课题指 南,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具体的研究课题,进行申报。 从教育信息中选题,与教师平时做一个有心人,眼光敏锐,阅读广泛,善于积累,经常 进行信息资料分析是分不开的。因此教师应及时掌握教育信息、教育动态,做好情报资料的 搜集和分析工作,提高从教育信息中发现科研课题的能力。 (三)在交流中激发问题 教师可以从与他人进行教育教学问题的讨论中得到启示, 从而发现需要研究和探索的问 题,并通过对有关问题的深入思考,进一步将有关的问题发展为教育研究的课题。事实上, 有不少教育研究课题正是通过这种途径而提出来的。 首先, 可以从其他教师的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中总结出研究课题。 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可 以获得大量的信息, 因为每一位教师都会在教育实践中积累不少的经验与教训。 如有的教师 对学生态度和蔼可亲,从不训斥学生,师生关系一直很好,所教班级纪律好,学习成绩好, 与之相反,另一为教师管理十分严格,但班级纪律却时好时坏,学习成绩平平;有的教师在 教学过程中喜欢“跑题”,却深受学生喜爱,课堂氛围十分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十分浓 厚,相比之下,另一位在教学中“一板一眼”的老师,在课堂中常常遭受“冷遇”,学生也 总是无精打采。这些经验与教训,或是在一定范围内收到了好的成效,或是在某种程度上产 生了负向影响。 那么, 这些教育经验与教训之中反映了什么样的教育规律?某些措施和效果 之间的因果关系是什么?怎样从教育经验与教训中提炼、 揭示出一般的教育规律?这些都可 供教师提出课题并进行研究。 因此, 教师一定要善于与他人交流, 从别人的心得中吸取智慧, 从别人的成果中吸取营养。 其次, 教师与持有不同理论观点的教师进行交流, 可以为其提供一个相互冲突的对立面, 为提出研究课题提供参照。 不同观点之间的碰撞交锋有利于扩展研究视角和视野, 在进行争 论的同时,只要选准角度,突出个性,就能选择很好的研究课题。例如,关于学生思想品德 教育这个问题,有人持“教育主导作用论”,有人持“环境制约论”,两种理论都有较强的 解释力,且都能“自圆其说”。但这两种观点之间却存在者明显的矛盾与不一致。有人专门 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学校德育与社会道德环境关系的研究”,提出了新的理论观点,对 学校德育的“主导作用”做了条件限定, 对社会道德环境的性质与发挥效能的规律进行了探 讨,明确了二者的性质、特点和相互关系,从而为改善学校德育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在 选择这类课题时,教师必须了解争论问题的历史、焦点和现状,客观地分析各方的依据和不 足,结合自身,提出对该问题的看法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广阔的教育领域,科学研究的课 题数量众多, 选择课题的渠道和途径也很多, 上面介绍的仅仅是教师日常工作中较为常见和
操作便利的几种。只要做个有心人,虚心学习,勤于思考,就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研究课 题。 【案例】 案例】 在选择研究问题时, 高老师想到了市教研员薛峰老师对她的评课指导。 在课题立项前一 学期的市教研室督导活动中,高老师在执教《朱德的扁担》时大胆设计了让学生对课文最后 一节质疑的教学环节。 但薛峰老师对此并不认同, 他认为课中的整体感悟填空其实就是课文 的重点内容,可以直接以此为突破口让学生质疑,从而引出文中其他小节,不必再按顺序一 节节学下去。当时,高琴老师深有感触。因为这番话触及了一个困扰她已久的疑惑:平时她 总想着如何通过提高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 以使他们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但课堂上她常被 学生提出的令人哭笑不得的问题牵着鼻子走, 不能顺利完成教学计划。 高老师虽曾查寻资料, 但终究没找到有效可行的实施方法。 通过对这一事件的回顾与反思, 高琴老师明白薛峰老师 其实给她指出了两大问题:其一、如何根据教材特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其二、如何根据教 材特点从整体上把握质疑点, 构建质疑教学模式, 在结构化引导中逐渐提升学生自主质疑能 力。根据小学新课程标准,高老师觉得第二个问题更有研究的实践价值,不仅能解决自己当 前突出的教学实际问题,而且能将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新课程理念切实转化为自己的行为。 于是, 高老师选择第二个问题开展研究, 并根据课题名称的四要素将问题转化成了课题—— 《构建小学中年级语文自主性质疑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 高琴老师能捕捉对自己有影响力的关键交流, 以市专家的评课 诊断为信息资源,迅速、成功地找到了研究课题。
(资料来源:《面对新理念下课堂教学实践问题,教师怎样选择课题》 http://edu.cm.net.cn/jxxx/cmjydzb/dzb/more4.asp?id=912)
二、课题选择的一般步骤
课题的选择是一个比较困难的过程, 要经历一个从产生研究动机到选定研究方向, 从研 究问题朦胧到逐渐清晰, 从有初步的研究构想到确立研究问题以及明确研究目标的过程。 选 题要按以下步骤进行。 (一)调查研究,选择研究方向 调查研究, 确定教育科研的研究方向是选择教育科研课题的基础。 一个研究课题的确定, 往往是在 教学实践中, 受某一教育现象的触发, 产生研究的冲动, 或者阅读教育理论书籍、 教育杂志、 报纸及教育文献资料时受到启发,产生联想,萌生教育科研意向。因此,一开始往往拿不定 主意,会对几个研究方向都感兴趣,这时就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了解有关课题发 展史实、课题研究水平与今后发展趋势。对于一线教师来说,调查研究的方法主要是查阅资 料和专家咨询。 查阅资料可以考察哪一个研究方向更具有研究价值。 广泛阅读有关资料, 吸收与消化有 关领域其他人的研究成果, 了解他们研究达到的程度以及目前的研究动态, 然后根据选题的 原则, 反复比较、 认真考虑, 该方向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有无继续深入挖掘的必要和可能;
自身在此方向是有无较多的信息积累和研究基础; 相对于其他方向, 有无更多的环境条件优 势。这样,在了解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比较几个研究方向,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一个研究方向 确立下来,把精力集中在这个方向上。此外,教师还可以征询专家或对某方向有研究经验者 的意见,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取得借鉴,有时要反复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之后再确立自己的主 攻方向。 (二)总结提炼,确立研究课题 总结提炼, 方向确立之后, 就要对这个方向上要研究的问题进行必要的主题提炼, 才能加工成有意 义的、提法准确的、切实可行的课题。教师在实际研究中,尤其是初涉教育科研领域时,或 多或少存在着选题宽泛、狭窄、模糊等不当现象。因此,教师在进行有效的研究之前,必须 对所选定的问题进行必要的提炼,以形成和确立有意义的、问题提法原则上是正确的、有可 能实现的科学问题进行研究。具体策略有以下几点: 1.缩小策略 1.缩小策略 即将宽泛的主题缩小到易于把握的程度。主题涉及范围的大小应与研究的时间和地点、 研究人员和对象的数量、研究事件的多寡等相适应。对于过于宽泛的主题,教师可以考虑缩 小研究对象的范围。 例如“我国不同类型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可缩小为“××地区农村 初级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此外,教师还可以考虑聚焦研究问题的核心。如对于“×× 地区农村初级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如果研究人数有限、时间不长,缩小后这个问题仍 然宽泛,因为“校园文化”包含的因素太多了,有显性的物质环境、规章制度,也有隐性的 校风、教风、学风等等,教师如果觉得无法深入研究这样复杂的问题,可以取其中某个要素 进 行 研 究 。 因 此 , 可 把它 缩 小 为 : “×× 地区农 村 初 级 中 学 教 师 教 学风 格 的 调 查 研 究”“ ××地区农村初级中学课堂中师生关系研究”等等。这就是根据教育实际,对研究 问题进行聚焦。 2.扩展策略 2.扩展策略 即将狭窄的问题进行扩充、丰富,使其值得研究。问题狭窄在于研究的主攻因素太小, 或不具备代表性和普遍性,使研究没有价值。对于教师来说,研究问题宜小不宜大,但毕竟 是研究,如果问题过小,就无须研究了。如“怎样帮助××同学提高外语成绩”,它是一种 个别的具体问题, 要从这个问题中提炼初值得研究的课题, 应该从普遍性的角度对其扩展和 丰富:“这个学生的外语成绩是否经常不好;班上其他人是否也这样,有多少,他们是否有 共同特点;什么原因引起他们英语学习不好”等等。通过这样的扩充和丰富,我们可以把这 个问题提炼为“ 初一学生英语学习困难的成因与对策研究”。这是通过对个别现象由表及 里、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提炼。 3.分析策略 3.分析策略 即将复杂、模糊的问题进行分解,或对模糊问题各要素的关系进行分析,使研究的问题 简化、清晰。对于模糊、复杂的问题,教师常束手无策,不知道从何入手解决,分析能使问 题范围清楚集中,它是教师提炼科研课题的重要策略。
(1)分解问题。指将一个复杂的研究问题按照内在的逻辑体系,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 系的小问题, 使这些问题形成具有一定层次结构的问题网络, 从而在具体化的基础上确定研 究问题。例如,语文课教学改革的实验研究,研究者可将此问题分解为:语文教学内容的改 革,语文教学策略、方法、手段的改革,学生学习方法的改革,课堂教学中主体参与的基本 形式,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等一系列问题。通过分解研究问题,不仅使研究的问 题更加明确,还可以帮助研究者,使所要研究的课题沿着一定脉络,由浅入深向前推进,形 成稳定的研究方向。 (2)分析因果。指分析问题的产生原因及影响,发现问题的内在联系,以便深入准确 地掌握问题之根本。 如某学校“成功教育研究”课题, 就是源于对“学习困难学生”问题因 果关系的深刻分析。“学习困难学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有失败者心态:自卑感强、自信 心丧失。这种心态产生于学生在学习中的反复失败。”因此认为“改变学生学习困难,就要 改变学生的学习心态, 改变不良心态的最好办法是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 因果分析能帮助 教师找到问题的根本,同时也为问题解决提供思路和办法。 (三)分析梳理,明确研究目标 分析梳理, 课题确立之后, 就要明确研究目标。 课题研究目标就是通过课题研究希望解决的问题和 将要取得的成果, 即通过研究获得的对某一教育现象及其有关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的科学认 识。研究一个课题,需要经过深思熟虑的推敲,明确研究目标,这样才能把研究问题的内容 与方向把握住,并成为界定研究范围的标尺。为了使研究目标明确,便于操作,可以从过程 论和系统论两个层面对课题目标进行分解。 首先,从过程论的角度分析,可以把课题研究目标分成三个层次,分别叫做任务目标、 状态目标和成果目标。任务目标又叫做研究工作目标,通过制定研究任务书来表达,内容包 括:课题研究的任务是什么,由谁去完成,如何完成,什么时候完成等。状态目标对于教育 实验研究来说, 是对被试施加实验变量以后, 旧状态发生变化, 研究者所期望达到的新状态。 成果目标是课题研究的最终目标, 是研究完成后希望得到的综合性成果。 三个层次的目标是 相互联系的统一体,前一层次的目标是后一层次目标的手段。按层次设计课题目标,简明实 用,具有导向作用。 其次,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一些综合性较强的课题,往往存在着目标系列,应当给予 明确, 按它们之间的关联影响以及隶属关系形成一个多层次的目标系统, 便于课题研究的开 展,也有利于课题成果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有机体系。例如,“关于当前教师对学生评语的 现状调查与分析”这一课题, 目标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 教师评语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 转轨中的现状; 分析造成教师评语偏离素质教育要求的原因; 指出教师评语中不符合素质教 育要求需改变的方面;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显然,课题要实现的目标是明确的,目标之间 包含着一定的系统性也是清楚的, 每一个子目标都可以构想自己的研究方案, 但处于大系统 中,必须服从课题总目标的需要。
三、课题选择的原则与方法
(一)选题原则
选题原则就是进行课题选择时应当遵循的基本要求, 其实质是为课题选择活动提供某种 行为准则和标准。为了保证研究质量,选择课题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价值性原则 1.价值性原则 选择的价值性原则, 是指课题要有理论学术价值和实践应用价值。 这主要表现为能满足 教育工作实际的需要和教育科学本身发展的需要。 教育为一定社会政治、 经济、 文化所决定, 又影响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教育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 要求研究者去探索、去解决。通过教育科研的途径,可以使我国的教育事业在迅速发展的过 程中得到科学的指导,少交“学费”,少走弯路。同时,教育实践的不断发展也要求教育理 论不断更新、 发展与完善。 这不仅是教育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 也有利于提高理论的指导性, 加强对教育实践的指导力度,也反映了人类对教育认识的水平在不断地提高。因此,在选择 教育科研课题时, 一定要考虑教育事业和教育理论发展的需要, 所选课题应具有一定的理论 价值和应用价值。 该原则充分反映了开展一项科研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科学研究本身就是一种目的性和针 对性很强的探索活动,这就要求作为科研起点的选题必须符合教育科学理论自身发展的需 要,利于验证、批判和发展教育理论,完善教育科学本身的理论体系;必须符合教育实践应 用的需要, 利于指导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对于大部分教育工作者而言, 后一方面的价值始终是第一位。当然,若用长远的眼光来看,不管是哪种类型的研究课题, 它都必须首先指向其教育实践应用方面的价值, 即使侧重教育理论学术价值的课题, 其最终 目的也是指导教育实践应用,最终也会转化为教育实践应用方面的价值。 2.创新性原则 2.创新性原则 选题的创新性原则,是指所选研究课题必须具有新意,有独创性和突破性。选择前人没 有研究或研究极少的课题, 自是创新, 但老生常谈的问题也可以做出创新性的成果。 新视角、 新方法、新途径一样体现创新性,许多有创新性的教育新思想和新观点,往往是来源于研究 设计、 研究方法或研究技术等方面的创新。 创新并非一定要另外开垦一片无人问津的“处女 地”, 而是要善于把继承和创新结合起来。 科学研究总是在前人已得出的科学发现的基础上 进行探索,站在前人已有高度向更高的科学高峰攀登。 总之, 为了获得具有创新性成果, 教育科研应从多方面创新: 第一, 重视选题的创新性。 要从新问题、新事物、新理论、新思想、新经验中选题;要把握时代的脉搏,从热点上选题; 从独特的角度来看问题,在未开垦的处女地上进行挖掘。第二,在研究方法上创新,采用新 的研究方法、手段或技术,改进、完善某些已有的研究方法。第三,在应用上创新,将一种 已有的理论方法首次应用到教育领域。 3.可行性原则 3.可行性原则 选题的可行性原则,是指只有具备一定主客观条件的教育科研选题才有预期成功的可 能。课题选择必须充分考虑主客观条件,分析课题在实际研究过程中的切实可行性。从主观 方面看,应分析自己的专业特长、知识基础、兴趣爱好、科研能力和经验、时间精力等;从 客观方面看,应分析是否有必要的参考资料、经费、设备、时间,是否能得到领导的支持和 各方面的配合等。
对于一线教师来说, 选择课题应从实际出发, 充分考虑自己的力量与研究课题的大小难 易是否相称。总的来说,中小学教师选题宜小不宜大、宜易不宜难。课题大了,涉及的范围 广、因素多、周期长;难度大了,由于涉及的变量复杂,对研究者的主客观要求高,如果研 究者力所不能及,会半途而废。小的课题,涉及范围小、变量少,对研究者的主客观条件要 求相对低一些,容易出成果。而且由于课题目标集中,能较深入地解决一两个理论和实践问 题, 其价值也可能是很大的。 尤其是初步涉足教育研究领域的人, 更应该选择那些范围较窄、 内容比较具体、难度较低的课题,特别是紧密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有可利用的条件、 成果,能直接应用于自己实践的课题。以后,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科研能力的不断提高, 视野的不断扩展,可以选择一些难度较大或综合性较强的课题。 4.科学性原则 4.科学性原则 选题的科学性原则, 是指所选研究课题必须符合教育科学理论及规律, 必须具有明确的 指导思想和科学根据。 教育科研课题的选择必须遵循教育及与之相联系的各种事物的客观规 律,必须充分认识研究的客观条件。这就要求选题必须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应 该通过对教育的历史、现状的分析,对他人的研究成果和各方面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经过严密的论证等形成课题,切忌主观想象,盲目选题。 对于一线教师来说, 从教育实践中直接选定的研究课题, 必须具有丰富可靠的事实依据和很 强的针对性。一要尽可能选择具有普遍性的课题,少受个别的、特殊的教育现象的影响,更 容易透过现象揭示教育科学的本质规律。二要选择具体的、明确的课题,界线要清,范围宜 小。另一方面,选题的指导思想必须是正确的、科学的,所选定的课题应该能够纳入一定的 教育科学知识框架或理论体系。 (二)选题方法 中小学教师在选择课题时,除了要遵循以上原则,还要注意采用以下的选题方法: 1.问题筛选 1.问题筛选 这是中小学教师常用的方法。教师在实际教育活动中,常常会遇到大量问题,通过对这 些问题进行归类整理,再分析其重要性程度和研究这些问题意义的大小,确定其研究价值, 并广泛听取意见,从中选取价值明显、且适合自己研究水平和能力的问题作为课题。 2.经验提炼 2.经验提炼 这是中小学教师可利用的发现和选择课题的方法。 长期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的教师在实 践中都摸索了不少经验。如何把经验总结出来,把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其中必然要回答 一系列的问题,这样一个个研究的课题就出现了。比如,许多班主任在班级建设中积累了许 多经验,诸如“严格要求”、“尊重信任”、“感情投资”等。这些经验具有普遍意义吗? 对不同年龄、 不同个性的学生的作用是不是相同?这些做法有没有理论根据?它们的作用是 否相同?有无主次之分?由此而形成了研究的课题。 3.资料寻疑 3.资料寻疑
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资料中往往隐含着大量科研课题。资料寻疑,即通过对 有关资料的分析,比较不同观点,诘问前人的结论,揭露理论与实践的差异等,从中产生研 究课题。 4.现状分析 4.现状分析 即通过对中小学教育现状的分析, 发现或揭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从而选择恰当的课题。 5.意向转化 5.意向转化 中小学教师有时可能突然对教育的某一问题萌发一种探索的意向, 这种意向实际上是一 定的教育实践或理论信息在思维中积累的反映。 这种意向如不能及时抓住的话则可能稍纵即 逝;如果紧紧抓住,则可能产生一个研究课题。当这种意向出现时,如能对它作进一步的思 考,使得问题逐渐清晰起来;同时对有关问题的具体情况做进一步的调查,查阅相应的文献 资料,分析其研究价值和自己的承受能力及其它客观条件,从而形成正式的课题。
四、课题选择的策略
好的选题,既取决于研究者的相关知识储备、对研究动向的关注以及求新的研究态度, 更得益于良好的选题策略。可以说,良好的选题策略,对于中小学教师寻找真正有新意、有 价值的科研课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思维策略 选题思维策略就是研究者处理、加工研究对象的思维方法。但凡研究,都有所研究的对 象。但是只有研究对象,还不能构成研究的选题,许多中小学教师的选题就停留在这一步。 造成这个问题的关键是缺少对研究对象进行精加工的选题思维策略。 思维策略是研究者思考问题方式的具体表现,是个人心智水平的凝结。选题思维策略, 既是教育研究者研究思维方式的具体表现, 也是活化研究者知识储备的催化剂和反映研究者 “学术主见”的试金石。具有新意的选题能够体现研究者独到的、个性化的思维策略,而缺 乏新意的选题则反映研究者拙劣的思维策略。 虽然思维策略没有僵化的定规和程序, 但它也 不是完全虚无缥缈、无踪可寻,总结前人的选题思维策略类型,在模仿中创造,逐步形成个 性化的选题思维策略也是可行的。 1.批判思维策略 1.批判思维策略 批判思维策略是教育研究者怀疑的思维品质的具体化。 它常常表现为, 研究者有意站在 现成的理论、权威的观点的对立面,从相反的方向怀疑它们的合理性,寻找反驳他们的突破 口,或者对教育教学实践中习以为常的现象进行质疑。简单地说,就是反向求新。运用这种 策略选取的课题,往往具有挑战性、颠覆性和火药味,也有利于更清醒的认识问题,更有效 的解决问题。例如,“反思”已是教育学领域中的流行话语,把反思看作是教师专业发展的 途径,几乎成为一些人的“常识”,而有人怀疑这个常识,撰文《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 效途径吗?》(金学成,《上海教育科研》,2007 年第 4 期)来反驳流行观点,并提出了 有效反思的方式和教师反思的困难。
中小学的日常教育活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复度很高。久而久之,教师容易对某些 教育现象习以为常、麻木、不敏感。运用批判的策略,能够有效刺激教师麻木的神经,使教 师反思日常教育行为,质疑内隐的教育观念,提出有新意的研究主题。但是,批判不是“对 着干”,不是无理取闹。运用批判思维策略,总是有所依据的。作为批判的依据主要有两个 方面:一是事实与经验,二是逻辑。如前所述质疑反思作用的论文,就是基于现实中教师反 思存在的尴尬现象和作者理性的逻辑分析,有理有据地提出了驳斥的观点。 2.逆向思维策略 2.逆向思维策略 “逆向思维策略”中的“逆”是指方向上的回逆, 如果我们一般的认识是由此及彼, 那 么逆向思维就应该是由彼及此。世界万物呈现出复杂的相互作用状态。人们一般只看到 A 事物对 B 事物的作用,而忽视了 B 事物对 A 事物的反作用。因此,在选题时,如果能够逆 向思考, 往往会获得有新意的研究主题。 这里以 《“中国之行”对杜威及其教育思想的影响》 (王彦力,《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 年第 2 期)为例,对逆向思维选题策略加以说明。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 有关“杜威与中国”的研究几乎全部集中在杜威对于中国的影响 上,教育领域中的研究更是如此。该文作者认为,不只是杜威对中国教育有影响,而且中国 教育对杜威也有影响。文章考察了 1919 年春到 1921 年秋的杜威中国之行,史论结合地分 析了中国教育对杜威思考“习性”概念、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的基础等问题,产生了深 刻影响。也许,大多数中小学教师不会做这种课题的研究,但是,这种选题思维策略还是值 得借鉴的。 3.类比思维策略 3.类比思维策略 类比思维策略主要通过两类事物相互比较,发现异同,寻求有新意的研究主题。善于用 这种策略来发现问题的人,在思维品质上,往往表现为较强的迁移性和概括性。他们善于发 现表面上看来不甚相近的事物间的相似之处,能在较抽象的层次上对它们进行概括、比较, “横向求新”,从而为思想搭建桥梁。这要求研究者具有较宽的知识面。类比思维策略主要 包括以下两种具体的策略: 第一,通过与其他学科研究对象类比和借用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来发现本学科研究 的新问题。向其他学科“借”来新的理论、新的方法,对教育问题加以研究,可能会让我们 对习惯了的老问题产生新认识,赋予其新意。 第二,面向实际生活,从日常生活经验中提出教育科研课题。现实教育生活中蕴含着大 量可以借鉴、提升的原始素材,如果教师善于发现教育生活中的点滴事件,将其迁移到教育 研究中来,就可能形成富有新意的选题。例如,南京师范大学附小的教师设计了一种新型的 实验课———听读欣赏课。 这种课的设计除吸收了国外的暗示教学理论外, 还从附小教师在 实践中遇到的两件事中受到启迪。一件事是一位教师的侄女听故事、阅读故事,养成了独立 阅读能力; 另一件事是教师在家访中发现家长经常播放配乐故事给孩子听, 孩子听得津津有 味,从小喜欢语文。附小教师将这两件事迁移到教育科研中来,形成听读欣赏实验课。 4.聚类思维策略 4.聚类思维策略 在教育科研选题中,研究者运用聚类思维策略,是为了发现研究对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把相关对象整合为一个研究类型, 以整体类型为研究对象, 探索类型的内在机理和外部功能。
这种思维策略要求研究者具有相当的抽象能力,能够从局部的、零碎的、经验性的研究对象 中, 抽象出它们共同的类型, 以此统领所研究的对象。 例如, 有位教师通过课堂中的“意外” 而引发思考,对课堂中的意外情况做出类型化分析,将课堂出现“僵局”现象、学生答非所 问、 学生回答超出教师认知范围、 学生回答异常精彩等四种课堂教学中的事件整合到“教学 意外事件”这一类型中,进行聚类研究,整体把握这类事件的本质。 中小学教师往往受经验所限,只能就一事论一事,缺乏聚类意识,不善于聚合具有内在 联系的教学事件, 不善于把相关教育经验“串联”起来, 这使得许多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 不能深入, 缺乏提炼, 流于表浅。 运用聚类思维策略, 有利于中小学教师有效改进思维方式, 使自己从具体的现象中超越出来,站在高一层次的平台上,俯视教学经验中的种种问题,并 从根本上把握教育经验。 (二)实践策略 1.循序渐进策略 1.循序渐进策略 “循序渐进”就是选题时,要由小到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单项到综合,步步为 营,逐步发展。这要求研究者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有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要希图一鸣惊 人;研究者要选准一个恰如其分的研究基点,从一个基本问题做起,选好了一个突破口,有 了成果,有了经验,有了积累以后,继续深入的研究下去,扩展开来,逐渐形成自己相对稳 定的研究方向或研究领域。 2.“边缘搜索” 2.“边缘搜索”策略 边缘搜索 所谓“边缘搜索”就是在“边缘地带”寻找未解决的问题, 确立研究课题。 在科学研究 中,“边缘地带”往往被人们忽视,很少有人涉足,存在不少空白点和可开发的处女地。这 里有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的边缘,理科与文科的边缘,教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边 缘,大、中、小、幼学段的边缘,课题与课题之间的边缘,等等。近些年来,有不少采用“边 缘搜索”策略选择的课题,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例如,上海徐汇区教育局和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中学等单位研究的“关于大、 中学德育衔接问题研究”就是一个大学、 中学学段边缘的 课题。大、中学的德育工作是一个既有相对独立层次、又有纵向密切联系的系统工程。但在 大、中学德育过程中,衔接问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因此,大、中学德育工作衔接的 实践及其研究仍是薄弱环节。这个课题经过两年的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3.厚积薄发策略 3.厚积薄发策略 蜜蜂要酿一公斤蜜,必须在 200 多万朵花上采集原料,来往飞行 45 万公里,相当于绕 地球赤道 11 圈。我们选择课题进行教育科研,也要采取这样厚积薄发的策略。这就要求教 师学会积累信息,提高对新信息的敏感性和获取能力,提高对各种新信息融会贯通的能力。 这实际上就是要重视对信息的获取、存储和加工。要注意日积月累,我们从外界接受的信息 数量和信息种类越多, 信息质量越高, 不同组合的种数也就越多。 “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量变到质变,有了厚实积累,选择课题就能游刃有余。
五、课题名称的表述
课题名称需用具体明确的语句来表述。 一般来说, 一个好的课题名称应当能够反映出所 研究问题的最主要的信息。 课题名称的确定与表述是课题研究的具体化, 它是将一个研究方 向演化为一个确切的研究课题的过程。 它对课题研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课题研究的开展和 各个环节的活动都要紧紧围绕它来进行。 因此, 研究者应结合自己要解决的问题, 反复推敲, 精心选择,给出恰当的名称。
(一)课题名称的表述要意义准确 课题名称的表述要意义准确, 就是说课题名称要能明确地表达出这项研究的主要内容和 主要问题,行文含义要明确。 首先,要求课题是一个有确定涵义的具体问题。教育科研课题的大小要适中,如果课题 太大、太笼统,就会使研究无从下手;如果课题太小、过于狭窄,就事论事,就会使课题研 究失去应有的意义和价值。 其次,对课题名称中的核心概念要给予界定,明确其内涵和外延,从而使研究在统一的基础 和前提下进行。否则,在研究过程中容易“偷换概念”,或出现目标的变更或方向的转移, 也可能产生研究范围的扩大或缩小等情况。 再次, 课题的表述要清楚地说明本课题的研究范围。 研究范围是对课题的研究对象总体 范围的具体规定,主要明确研究的角度。因为一个问题的研究,完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进 行,不同的角度规定了不同的研究对象范围。因此,课题名称的表述应明确研究的角度,从 而明确本课题对象总体的范围。研究某一课题必须在特定的范围内进行,如对此不加限定, 将导致研究的困难和名不副实。 (二)课题名称的表述要突出主题 课题名称的表述要突出主题, 就是说课题的表述要力求反映研究的焦点和研究方向, 这 样有利于研究者明确研究内容,抓住研究重点。有些课题的表述,涵盖的范围过于宽泛,论 题不集中,或者题目太大,无法操作,使研究的思路无法集中。避免以上问题,应做到以下 三点: 一是课题表述的用词要具体化, 即尽量使用特定涵义的词汇来代替泛泛一般的词汇, 课 题表述应尽可能将研究的关键词包括在内。 课题表述通过使用具体化的词汇, 就使得课题研 究具体明确,主题突出,也便于操作了。 二是教育科研课题的表述应只有一个主题。 遇有不止一个主题时, 应分为相应数目的课 题,或化为相应数目的次级课题,并定出能包括这些小题的总课题的名称。 三是要明确课题研究中的变量关系。 在表述研究问题和研究具体信息时, 课题名称中涉 及的自变量与因变量的逻辑关系一定要清楚, 这样才能为研究活动提供一个聚焦点, 为下一 步进行具体研究设计奠定基础。 (三)课题名称的表述要规范、简洁 课题名称的表述要规范、
课题名称的表述要规范,就是说课题表述所用的词语、句型要规范、科学,要用学术性 的科研术语,不可生造词语,以免造成理解上的歧义。课题名称的表述也不能用比喻句、反 问句等,最好用陈述句。此外,表述中一般不宜使用略语、阿拉伯数字、拼音字母等。课题 名称的表述还要力求简洁。 表述要在意义准确的前提下, 用最简短精炼的课题名称表达出完 整的意思。不必要的字应省去,使人一目了然。以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 2006 年度 立项重点课题为例,课题最短 7 个字,最长的 39 个字,平均 19 个字。字数在 20 个字(含 20 字)以下的占 72%。课题名称的表述虽未严格限定题目的字数,但一般在 20 个字以内。 一个好的课题名称应能提供课题研究的主要信息。课题名称一经确定,就不宜中途更改,以 免打乱后继环节的工作。课题名称的酝酿,是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的第一步,有了好的开端, 才可能有好的结果。
教育研究课题的选择
主持人:王小英 参与座谈的嘉宾:张洪波、王艳玲、丁艳、杨建宇 座谈的具体内容: 主持人:结合实际,请各位谈一谈中小学教师在选择研究课题中存在着的问题或经验。 张老师:我认为,在科研课题的选择这一环节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教师缺乏科研意识。由 于我们一直缺乏科研的传统,导致教师科研意识不强,对科研有一种抵触情绪,或者将其当 做一种上级指派的硬性任务,或者怀着一种功利心,为了评职、晋级而去做。总而言之,就 是怀着一种不端正的思想去搞科研。 王老师:我同意刚才张老师所说的,此外,我认为科研管理政策缺失,教师缺乏引领也 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现在。很多学校都并没有良好的科研管理和引导,教师自身科研能 力又欠缺,从而导致不知怎样选择研究课题。 杨老师: 我觉得中小学教师在研究课题选择中存在的问题是找不到研究的切入点, 往往 他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但不知道怎样切入。 丁老师: 我就这个问题, 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我的主张是从课堂教学中发现问题, 比如, 我是一名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不喜欢唱歌,我就从这一现象入手,调查、反 思,找到研究课题。 主持人:各位认为怎样才能提高选择研究课题的实效性呢? 张老师:一般来说,做课题研究往往是先申请立项,然后再做课题,但我认为对于中小 学教师来说,最好的是先做科研后立项,也就是说先在实践中踏踏实实的去做,积累了一定 的成果时,再去申请立项,这样针对性和实效性都会更好一些。 丁老师:我认为为了保证实效性,更应该从小问题入手吧。
杨老师:课题研究一定不能为了研究而研究,而是应该真正的发现问题,然后去寻求解 决的办法,这样才能取得实效。 王老师:我觉得学校要有针对教师进行科研的保障。比如说,我们学校有自己的青年教 师基金项目,鼓励教师搞科研,鼓励他们从教学中发现问题,并帮助他们去梳理;我们还会 把国家的课题分解成小课题,让教师组成小团队,承担其中一部分。 主持人:你们的科研小团队是自愿结合的还是指派的? 王老师:自愿为主吧,人员不宜过多,基本属于小课题研究。 主持人:教师做科研的时间是如何得到保证的呢? 王老师:教师的课题研究是一种自主研究,时间基本上由自己掌握,因此很灵活。很多 时候,老师会牺牲自己的业余时间来搞科研。 杨老师:是的,中小学老师的科研可以是随时随地的,随时发现问题,随时反思,随时 交流。而且同一教研组的老师基本在同一个办公室,交流起来很方便。 主持人:下面,各位可不可以从自己实践经历出发,来介绍一下选择课题的经验? 杨老师:我就语文的作文讲评课来谈一谈。修改是作文写作中很重要的一环,但教师往 往回避作文讲评课,认为这种课不容易上好,因此很少老师会做作为讲评的公开课。我发现 这一现象之后,专门对怎样上好作文讲评课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最后发现,作文讲评课应该 以“趣”为切入点,激发孩子的修改欲望。 王老师:在实践中,有时候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所提交的课题立项申请与其所描述 的内容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例如,我们有一位教师,她想研究幼小衔接的问题和一年级升入 二年级的转折过程中的适应问题, 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 但是她不知道改怎样表述课题。 我们就帮助她将课题界定为“小学低年级学生学校适应策略相关研究”, 并帮助她制定研究 步骤。 主持人:科学表述课题是教育科研法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教育管理者需要引导教师,帮 助他们凝练思维。 张老师:我也从管理的角度,谈一谈怎样选择课题。教师自身的能力有限,教育管理者 应该把大的课题分解,根据不同老师的能力特点、兴趣爱好,让其做自己最擅长的点。也就 是要“大题小做”。 主持人:“大题小做”和“小题大做”并不矛盾,它们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说的,也是一 个辩证的过程。那么,就管理者来说,如何帮助教师把模糊的意识变成真正的问题呢? 张老师:管理者的思想一定不能固定、僵化,管理者一定要为教师提供一个宽松的科研 环境,支持百家争鸣,兼容各种思想,鼓励教师之间的交锋碰撞。
案例评析
课堂实录:【案例】高老师如何确定研究问题 课堂实录:【案例】小组合作学习 (吴春花) 课堂实录:课题研究计划案例与评析
【案例】高老师如何确定研究问题 案例】
在选择研究问题时,高老师想到了市教研员薛峰老师对她的评课指导。在课题立项前 一学期的市教研室督导活动中,高老师在执教《朱德的扁担》时大胆设计了让学生对课文 最后一节质疑的教学环节。但薛峰老师对此并不认同,他认为课中的整体感悟填空其实就 是课文的重点内容,可以直接以此为突破口让学生质疑,从而引出文中其他小节,不必再 按顺序一节节学下去。 当时,高琴老师深有感触。因为这番话触及了一个困扰她已久的疑惑:平时她总想着 如何通过提高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以使他们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但课堂上她常被学生 提出的令人哭笑不得的问题牵着鼻子走,不能顺利完成教学计划。高老师虽曾查寻资料, 但终究没找到有效可行的实施方法。通过对这一事件的回顾与反思,高琴老师明白薛峰老 师其实给她指出了两大问题:
其一、如何根据教材特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其二、如何根据教材特点从整体上把握质疑点,构建质疑教学模式,在结构化引导中 逐渐提升学生自主质疑能力。 根据小学新课程标准,高老师觉得第二个问题更有研究的实践价值,不仅能解决自己 当前突出的教学实际问题, 而且能将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新课程理念切实转化为自己的行 为。于是,高老师选择第二个问题开展研究,并根据课题名称的四要素将问题转化成了课 题——《构建小学中年级语文自主性质疑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吴春花) 【案例】小组合作学习 (吴春花) 案例】
吴春花老师一年前在该班学生一年级时就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课堂教学组织形 式得以丰富,课堂教学气氛得到很好营造,尝试初见成效。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吴老师发现了一些令人不满的现象:合作学习中遇到意见分歧时, 小组成员你说你的思路, 我说我的见解, 缺乏必要的倾听、 讨论等合作技能, 没有实际效果;
部分学生依赖他人, 坐享其成, 或趁机偷懒, “游离”在课堂之外; 很多学生易被他人同化, 合作时“人云亦云”,等等。 吴老师认为其本质问题是小组合作学习仍停留在初步尝试运用阶段, 因没有采取更细致 的富有针对性的措施已然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那么,应该如何加强指导,提高低年级数 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这是摆在吴老师面前的一个教改理念向实践深度转化的现实问 题。 为了有的放矢开展研究, 吴老师在教师和学生层面进行了问卷调查与个别访谈, 进一步 明确了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分工、讨论、反馈、评价方面缺乏有效指导的具体问题,厘清 了研究思路。至此,吴老师顺利地就将课题确定为《小学低年级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 实践研究》。 吴春花老师能敏锐抓住理念向课堂转化过程中的本质问题展开跟进式研究, 找准了具有 普适意义的课题。
课堂实录:【案例】高老师如何确定研究问题 课堂实录:【案例】小组合作学习 (吴春花) 课堂实录:课题研究计划案例与评析
课题研究计划案例与评析 《小学“问题——参与式”教学有效性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计划 小学“问题——参与式”教学有效性实践与研究》 ——参与式 敦煌市东街小学 孙丽萍
一、课题来源及提出背景
本课题选自甘肃省教育学会关于申报“十一五”教育教学研究规划项目, 属于课程改 革与教学类一般研究课题。 江泽民同志指出:“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创 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动力。”21 世纪是以知识创新和应用为 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人类脑力大解放、大开发的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 的信息化、 经济的全球化使人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成为企业或国家保持经济发展能力和 竞争优势的最重要因素。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 新人才的摇篮。迎接未来的挑战,教育必须肩负起培养适应新世纪发展的主体创新型人才 的使命。主体创新是当代教育的主题,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动力,是我国 21 世纪教育
发展的必然选择。21 世纪社会要求未来人才必须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具有不断求知的 精神和较强的自学钻研能力,动手实践和创新意识,但是目前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 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教的很辛苦,学生学的很痛苦,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 得到应有的发展,课堂教学仍以“板书”加“讲授”为主,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以至于 学生养成“等、靠、要”的不良习惯,抑制学生多种能力的发展,过分注重学生“应试能 力”培养,轻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及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 改革纲要》中提出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和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 合作的能力。”根据上述认识,我校选择以小学教学为载体,进行“增强小学课堂活力有 效方法的课题研究”。
二、课题概念界定
“问题——参与式”教学是指小学课堂教学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创设一定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索解决问题, 从而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问题——参与式”教学的预设程序为:创设情境、发现问题、参与探 究、解决问题 、应用发展 。
三、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参与式教学是目前国内外普遍提倡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这种理念认为学习应 该是学习者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课堂教学要充分关注学习者的个性差异、经验背景特别 是学习需求,从而将学习者放在教育的主体位置,教师通过组织、设计“活动”的形式, 全面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创造性地学习与发展。参与式教学模式强调,“学习” 是学生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创造意义、产生新知识、获取技能及情智发展的活动过 程。学习成果有赖于学生的主动介入以及教师丰富、科学的教学活动的提供和设计。自 2002 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实施以来,参与式教学已经成为新课程实施的标志性活动, 在教学中教师都在按照这一指导思想组织开展活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出问题、合作探 究、组织讨论、活动反馈等个环节进行教学。但是在实际进行过程中我们看到,有相当数 量的教师对参与式教学的实质理解不够深入,表面化的东西太多,组织的参与式教学活动 形似神不是,教学效率不高的问题相当突出。从学生组织到反馈各环节都存在不尽合理的 地方,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学生参与程度不高,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或者 说大部分学生没有参与其中;二是有些教师在组织活动中提出的问题没有启发性;三是在 活动组织过程中,不能给学生适时的气氛点拨引导,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实践证明, 参与式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的能力是最为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因此, 本课题就如何提高参与式教学有效性进行研究。
四、本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通过研究,初步建立“问题——参与式”的课堂教学结构,形成一些“问题—参与 式”教学的策略。
(一)初步建立“问题——参与式”的课堂教学结构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问题——参与式”教学的预设程序为:创设情境、发现问题、参 与探究、解决问题、应用发展。 (二)形成一些“问题——参与式”教学的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研究。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材内容与生 活实际有机地结合,抽象出具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以情境的方式展示给学生,激起学 生深入地思考,自主投入到学习中去。因此,我们想从创设问题情境的背景、时机、呈现 方式以及内容等方面进行研究,努力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和自由发挥的机会,促使 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及观点。 2、发现提出问题的策略研究。在小学 “问题—参与”式教学中,问题是中心,学生 思维是核心。我们旨在从发现、提出问题的时机、方法、内容、质量等方面进行研究,使 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 对情境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感知、理解, 积极主动地去发现、探究, 从而促进个体主动发展。 3、参与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在教学中应重视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我们想从 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着手开展研究,力求体现内容的生活化、活动化,形式的多样化,从而 获得相应的一些策略,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问题的探究与解决,在探究解决问题的 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探索精神得到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
五、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对象:所有我们听课、上课所涉及到的学生。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同时结合问卷调查法、资料收集法、自然观察法、案例分 析法等方法。 具体实施方法: 1、在上课时,以“问题—参与式”预设程序来设计课堂教学方案,课后进行相应的 反思,寻求策略的多样性。 2、在听指导老师上课时,我们也从“问题—参与式”的角度去观察,进行分析,写 成案例分析,形成相关策略。
六、课题的实施策略
(一)小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 1、从现实生活中取材,创设问题情境 在生活中,学生经常接触和经常用的知识,有些已经进入了他们的潜意识。如果教学
中所创设的情境能和学生的这些知识相联系,学生就会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思维得到 激活。 2、利用教学手段来创设问题情境 教学中,通过观察材料,观察方法,观察思路来启发学生得到思考来得到新的结论, 这类方法更适合开放型题目的设置,更容易让学生发挥发散性思维。 参与式教学的实质就是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对手实践能力,实现培 养学生创新精神为目的而实施的一种教学策略。在组织进行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分组讨 论、组织反馈、评价等各环节认真实施和落实参与式教学的精神实质。预期研究目标是: 通过本课题研究,对小学各学科、各学段参与式教学各环节的基本组织形式、组织方法进 行案例、个案式研究,形成高效参与式教学的典型课例,并对各案例的思想、方法从理论 到实践进行分析研究。
七、实施条件
1、敦煌市东街小学是六年制省重点小学,是甘肃省小公民道德示范学校,是甘肃省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现拥有一个藏书万册以上的图书馆,有一个多功能大厅,有配备设施 高标准的学生微机室三个,多媒体教室一间,教师备课室一个,每个办公室还配备有网络 计算机。每个教室都开通了能同时播放 8 套节目的闭路电视,达到了三机一幕进课堂,设 有自然实验室,团队展室,德育室,器乐训练室,练功房和美术展室等设施,有可同时容 纳 2000 余名学生活动的操场,学校的各种软、硬件环境完全符合我们课题实验的标准。 这为教师教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更为开发学生智力和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提供坚实的 保障。 2、本课题由小学高级教师孙丽萍老师负责。 孙丽萍: 小学高级教师, 甘肃省“青年教学能手”, 酒泉市“骨干教师”, 敦煌市“十 佳园丁”。有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曾获得甘肃省小学数学优质课评选“一等奖”,酒泉 地区小学数学优质课评选“一等奖”。全国中小学英语教育教学科研成果评选三等奖,曾 多次承担“送教下乡”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观摩交流研讨活动中的示范课。 《酒泉教育》 在 杂志上发表论文四篇,在《甘肃教育报》上发表论文一篇,论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的尝试》刊登在《全国中小学英语教育教学优秀科研论文集》(第一集下),曾有多篇论 文、教学设计在市级以上评选活动获奖。曾承担地级课题《开放性问题的学习研究》的教 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的研究,通过专家鉴定并成功结题。2009 年参加甘肃省基础教 育网络远程研修,并获得优秀学员称号。2010 年再次参加甘肃义教学科专家网络研修。
八、预期研究成果
主 要 阶 段 性 成 果 序号 研究阶段 (起止时 阶 段 成 果 名 称
成果形
负责人
1 2 3 4 5
间) 2010.4-2010.6 2010.6-2010.8 2010.8-2011.01 2011.2-2011.4 2011.5-2011.6
序号 1 2 3
完成时间 2010.04 2010.05 2010.06
式 立项审批报告 申报表 孙丽萍 调查报 对参与式教学基本现状的分析 任芬莲 告 对参与式教学有效性的途径和 实验报 严小红 方法的研究 告、 论文 课例、 论 孙 案例提炼成果展示 文 丽萍 实验报 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孙丽萍 告 最 终 研 究 成 果 成果形 最 终 成 果 名 称 负 责 人 式 小学数学英语参与式教学有效 课例、 孙丽萍严 研 性研究报告 究报告 小红 小学音乐体育参与式教学有效 研究报 孙丽萍任 性研究报告 告、 课例 芬莲 参与式教学有效性实践与研究 总结报 孙丽萍 总结报告 告
(资料来源:http://gsyx.cersp.com/article/browse/3361856.jspx) 【案例评析】 案例评析】 本课题来源于省级课题指南和教学实践问题的结合,既是一个现实问题,又是一个热 点问题,是一个非常好的选题。本课题就如何提高参与教学的有效性进行研究,课题名称 《小学“问题——参与式”教学有效性实践与研究》,简洁、准确、明了。该课题研究计 划内容详细而完备,包含了课题来源、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对象及方法、 实施条件及与其研究成果等。研究者通过制定此研究计划,使研究的目标、方法、程序等 更加明晰,使课题内容更加具体化、操作化。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缺乏相关文献 综述、没有列出参考资料等。
思考题
1.结合本课程所讲内容,你认为当前一线教师在选择课题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导致 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2.你认为当前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有哪些突出的问题需要研究?
3.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尝试提出一项教育研究课题并给予明确的描述。
参考资料
1、参考文献、资料摘编、网络资源等 参考文献、资料摘编、 2、中小学教师小课题研究的选题方法 3、中小学教师怎样进行课题研究_ 中小学教师怎样进行课题研究_ 4、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课题选择问题探析 5、中小学教师科研选题的六大途径 6、中小学教师科研选题策略. 中小学教师科研选题策略. 7、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的选择与论证 8、中小学教育科研选题研究 9、中小学科研课题名称的几种个性化表述方式 10、 10、在教学中开展课题研究 11、 11、如何选择教育科研课题 12、 12、幼儿教师开展课题研究之选题方法
教师简介
王小英,女,1985 年 7 月大学毕业后留校在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系任教。1987 年 9 月获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资助,到日本国宫城教育大学访学一年。1994 年 10 月赴日本国弘前大学 留学, 1997 年 4 月获硕士学位。 1999 年 9 月考入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心理学系攻读博士, 2003 年 7 月获心理学博士学位。现任东北师范大学教科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系世界学前 教育组织(OMEP)中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家 庭教育学会理事。 现主要从事学前心理学、教育科学研究法等领域的教学工作。主编与参编各种教材、工 具书 26 部,在国内重点与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 70 余篇,在国外刊物发表论文 7 篇。出 版教学录像片 3 部。获省级科研成果奖励 6 项、校级科研成果奖励 3 项。目前正在主持国家 级与省级重点课题各一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