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于律己的名人事例 严于律己的事例 名人律己故事

内容简介 

“名人美德故事”系列,是一套介绍名人美德故事的专集。全套书共20册,分别收录了古今中外名人贤者在立志、修身、正直、善良、献身、爱民、敬老、敬业、为公、勤劳、顽强、律己、悔过、纳贤、健身、家教、求索、惜时、聪明、机智等方面的故事共600多篇,有些故事还配有插图。这些故事,内容健康丰富,情节具体有趣,语言形象生动。从各个不同角度,表现了这些名人贤者的优良美德,是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美好道德品质教育和文史知识教育的优良教材。 

执法不避亲 

春秋时期,楚国的最高行政长官叫令尹,大家都叫他令尹子文,他执政以来,极力辅佐楚成王,一心想把楚国治理成一个强大的国家。 

有一天,令尹子文天还未亮就去上朝,处理了一天朝政,太阳偏西了,他才下朝。回家的路上看见京城里的人这一伙那一群地在议论着什么,但当他的车子走到人们跟前时,那些人却闭上了嘴巴,用奇怪的目光看着他。他很不自在,心里暗想,人们议论的事情一定和他有关系。回到家,饭也顾不得吃,就问家里人,外边出了什么事。 

原来,这一天,子文家族中有一个人犯了法,被掌管司法的官员抓了起来,这件事轰动全城,不少人到司法衙门口看热闹,后来,司法官一审问,才知道被抓的是令尹家的人,就把他释放了,老百姓议论的就是这件事。 

子文知道了这件事,立即把司法官找来。司法官来到,脸上露出得意的神色。心想,一定是令尹为了白天的事要向我道谢呢。然而,当他跨进门槛,见到令尹脸上挂着怒气,冷冰冰的连坐也不请他坐时,这才感到有点不对劲儿。 

子文严肃地对他说:“国家设立你这个职位,就是要纠察触犯国法的人。你身为执法官吏,不严格执行法律,随意释放犯法的人,这是徇私枉法的行为。我家里的人犯了法,你以自心揣摩我的心就把他放了,难道我有营私的心吗!你为什么要这么干?”司法官员被子文的怒气吓呆了,听到这里才蹑嚅着说出一句:“令尹大人,我心想你是一国的令尹……”子文“哼”了一声,打断了他的辩解,语重心长地说:“不错,我是一国的令尹,处于高位,更应该给人们做出表率。一般的老百姓犯法而不能免刑,我家里的人确确凿凿地犯了国法,你就无罪而开释,在全国人民面前,我不就成了一个图谋私利的小人了吗?掌握一国的大权,让人们背后议论我徇私不公,这样不义地活着,那还不如死掉!”说着,就把那个违犯国法的家里人抓来,送到司法官的面前,说:“如果你不照法律将他惩罚,我就上报大王撤你的职!”听了子文这番义正词严的话,司法官十分羞愧。他不敢违抗子文的命令,第二天,便按照法律处理了那个犯法的人。 

楚成王在宫中听到这个消息,连鞋子也顾不得穿好,就匆匆地坐车来到令尹子文家里说:“寡人年轻,任命司法官不称职,办事违背了你的心意,实在不应该。”于是宣布罢去司法官的职务,国家大事全交给子文一人掌管。老百姓听了,非常高兴,说:“要是当官的都像令尹子文这样办事公道,执法无私,我们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 

(敬一彤) 

大义灭亲 

春秋时代,卫国有个叫石蜡的大臣,为人刚正廉洁,深受国人的敬重。可是,他的儿子石厚却坏得很,经常勾结卫庄公的小儿子州吁四出打猎,骚扰百姓。石蜡知道后非常生气,将石厚狠狠打了50鞭,锁在家里,不许他再出去胡作非为。然而石厚劣性不改,竟逾墙逃出,干脆住到州吁家里,成天和州吁鬼混在一块,从此再也不回家了。石蜡想惩罚石厚,又没有办法,气得辞官不做了。 

后来,卫庄公死了,卫桓公即位,骄横霸道的州吁一心想杀死哥哥桓公,夺取君位。石厚就积极为他出谋划策。一次,卫桓公要到洛阳去朝见周天子。于是州吁便采用石厚的诡计,暗中伏兵城外,乘机刺杀了卫桓公,篡夺了君位,并且封石厚为上大夫。由于国人不服州吁,他便依照石厚的主意,发兵攻打郑国,抢了许多财物,想用这个方法提高自己的威信,没想到结果更加不得民心,不仅引起了举国上下的愤怒,而且使各国诸侯也大为不满。 

这下州吁可慌了,又找石厚商量平息众怒、建立威信、保住君位的办法。 

诡计多端的石厚琢磨了一会,又献计说:“我父亲是先朝老臣,德高望重,素为国人所信服。要把他请出来做官,与君主共议朝政,那就不愁没有威信了。” 

州吁觉得用这个办法笼络人心倒不错,连忙让石厚拿了一双白壁作礼物去请石蜡。石蜡同大家一样,对州吁、石厚非常愤恨。他见州吁竟然让石厚来召自己入朝做官,便托词有病,谢绝了礼物,拒不入朝。 

石厚看到父亲态度坚决,便退一步说:“你身体不好,不肯做官,那么给国君出出主意总可以吧?” 

石蜡明知故问地说:“国君有什么为难的事要问我这个老头子呢?” 石厚无可奈何地把实话告诉了父亲:“国君新即位,国人不服,连各国诸侯也不满意,害怕坐不稳君位。你是先朝老臣,很有威信,想请你想个好办法。” 

石蜡皱起眉头想了一会说:“诸侯即位都应该得到周天子的许可。只要周天子答应了,就不怕国人不服了。” 

石厚忙问:“要是周天子不答应怎么办呢?” 

石蜡说:“现在最受周天子信任的是陈国的国君陈侯。陈国和咱们卫国关系又很好。你们到洛阳去朝见周天子前,先去拜访陈侯,请他在周天子面前说几句好话,那就没有什么难的了。” 

石厚听了高兴得不行,连忙回去向州吁禀报。州吁大喜,马上备足礼品,命石厚护驾,亲自前往陈国。可是,他们一到陈国,就被陈侯抓了起来,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这是石蜡定下的计策。石厚刚离开家,石蜡就咬破食指,写了一封血书,派心腹连夜送往陈国。他在血书中历数了州吁、石厚的罪行,恳切请求陈侯把他们抓起来,为卫国除害。 

陈国君臣也早已听说州吁、石厚的罪恶,又见石蜡说得那样恳切,就预先作好布置。州吁、石蜡一进城,便毫不客气地逮捕了他们。随后又立即派人通知石蜡,请卫国自己将他们定罪发落。 

石蜡接到陈侯的信,赶紧请诸位大臣到朝中议事,并当众宣读了陈侯的来信。 

满朝上下又惊又喜,纷纷问石蜡怎样处理州吁、石厚才好。 

石蜡坚决地说:“他们两个人都犯了国法,罪大恶极,应该立即派人到陈国去把他们杀了。” 

大家觉得石厚是石蜡的儿子,世上哪有父亲不爱儿子的呢?于是建议:“州吁是罪魁祸首,一定要杀。石厚是跟着干的,就从轻处理吧。” 

石蜡严肃地说:“州吁干的坏事都是石厚出的主意,州吁罪大,石厚罪也不轻。根据卫国的国法都该杀。只诛州吁而不杀石厚,国人怎么会服气呢?你们大概因为石厚是我的儿子才要求从轻处理他的吧?但我决不会袒护自己的儿子,乱了卫国的国法!”石蜡见大家还是犹豫不定,便斩钉截铁地说:“如果你们不派人去杀,那我就自己去陈国杀了他!” 

大家都被石蜡这种秉公执法、大义灭亲的精神所感动,见他态度这样坚决,便一致同意将州吁和石厚都杀了。后来又根据石蜡的建议,拥立了比较清明的公子晋为卫国的国君,这就是卫宣公。 

从此卫国的臣民又过上了比较安定的日子。石蜡的威信也更高了。 

(南山) 

自请伏剑 

春秋时期,晋国有个著名的掌管司法的官员,名叫李离。他办案准确、迅速、认真,不徇私情。秉公执法。经他审定的案子,人们心服口服。 

一次,发生了一起比较复杂的凶杀案件,李离和手下的几个办案的人负责处理此事。由于案犯家属事先用钱买通了几个办案人员,真正的凶手逍遥法外,却把一个无辜者屈打成招,推上了断头台。此类事件,在当时,是不少见的。有些为官的,即使后来发现自己错判了案件,也往往为保全面子,不失掉官职而将错就错了。 

可是,李离并不像这些人。这次错误地将一个无辜的人判了死刑,李离心中自然是极大的不安,他觉得错杀无辜,是犯了死罪的。于是,他急忙把手头的工作料理完毕,对下属人员作了一些交代,就叫人将自己戴上枷锁,去见皇帝。 

晋文公看见李离披枷戴锁来到朝廷,大吃一惊,忙寻问其来由。还没等部下开口,李离“扑通”一声跪在了晋文公脚下,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述说了一遍,同时罗列了自己严重失职,错杀好人,罪加一等的罪状。此次披枷上朝,是为了请求国君依法将自己处死,为枉杀的平民偿命,以维护法律的尊严。 

晋文公听罢这番话,才长长地嘘了一口气。他还以为李离披枷上朝是为了什么大不了的事呢,没想到竟是为了一个无名的百姓的冤死。晋文公立即叫人给李离打开枷锁,和蔼地说: 

“你何必跟自己过不去呢?!你跟随我这么多年,我还不了解你的为人吗?你一向秉公执法,办事严格认真,是我最得力的司法官。再说,审理案件处以刑罚,也难免有个偏轻偏重的问题。更何况这次错判的责任主要在你手下的那些狱吏们身上,并不能把这罪名强加在你的头上。” 

李离摇摇头,态度十分恳切:“我是掌管司法的官员,却从没有把自己的地位让给手下的狱吏;享受国家的俸禄,也从没有分给手下的狱吏。现在把主要罪责推诿给手下人,这有什么道理?” 

晋文公见李离这样严于执法、遵守法律,心中越发钦佩他:“你认为自己有罪,而你这个司法官是我直接下诏任命的,这么说,我也有用人不当的罪过啦,如果你受到处罚,那么我该担当何罪呀?” 

李离非常明白晋文公的用意,但他决不想原谅自己,使法律受到损害。他说:“我掌管司法部门,而司法部门早有明确规定:执法的官吏给犯人施错了什么刑,自己就要受到什么刑的处罚;错判了死刑,自己也应当被判死。我身为司法长官,辜负了您的信任,听信了诬告,枉杀了好人,应该依法处死。既然国君您念我的功劳和为人,不忍心下令处死我,那就让我自己执行吧。”说罢,他拔出佩剑,自刎而死。李离用自己的生命,维护了法律的尊严。 

(衣国华) 

文帝杀舅 

车骑将军薄昭是文帝的舅舅。他依仗权势,为非作歹,有一次在盛怒之下竟杀死了朝廷派去的使者。汉文帝又是气愤,又是后悔。他埋怨舅舅无法无天,也后悔自己不该给他那么高的地位。 

按照汉代法律,杀死天子使者,这是大逆不道,罪在不赦。可是,要处死舅舅,实在是件难事。何况,他从内心深处,还对舅舅怀有特殊的感情哩! 

原来,汉文帝从小被父亲汉高祖刘邦封为“代王”,和母亲薄太后生活在“代”这个地方。薄太后唯一的亲弟弟,文帝的舅舅薄昭从那时起,就在代王刘恒的身边辅佐、护侍,出谋划策。刘邦死后,在吕后专权的年月里,薄昭与他们同生死、共患难,情谊十分深厚。后来,绛侯周勃等人杀了“吕家帮”,夺回了政权,派人请代王回朝执政。在那个政治动乱的时刻,又是薄昭冒险进京,探明实情,保驾代王刘恒登基。 

刘恒做了皇帝后,不忘旧日之情,拜舅舅为车骑将军,封为万户侯。薄昭自以为功高势重,便骄横起来,连天子的使者也不放在眼里,犯下了大罪。 

汉文帝思前想后,终于下定决心,要依法惩处舅舅。便命令丞相张苍与贾谊一同前往车骑将军府,传达他的旨意,命舅舅自尽。 

薄昭这时在家里正惶惶不安。起初他毫不在意,以为文帝向来重视“孝道”。后来,他怕皇上万一生气,降下罪来,就难办了,便几次托人到姐姐皇太后那里求情。但皇太后推说有病,拒不接见,这使薄昭心中更是不安。这天,他见丞相带领一帮大臣亲临自家门第,感到大事不妙。当张苍传达了皇上的旨意后,薄昭吓得直打哆嗦,跪在地上说:“望诸位看在皇太后面上,替我求一条活命,我将永远铭记你们的恩情。”贾谊喝道:“将军好不知羞耻,你既然杀人犯罪,就该心安理得自裁伏地,岂能为一卑贱身躯,辱没国法!”说得薄昭张口结舌,畏畏缩缩地表示:“我,我,我……遵旨……自……裁!” 

这天晚上,汉文帝通宵没有睡好觉。刚一入睡,就梦见舅舅站在面前,正要执刀自杀,便惊醒起来。他曾不止一次想收回成命,赦免舅舅,但一想到违法失信的可怕后果,就又打消了这个念头。就这样,文帝一直折腾到天亮,无时不在等着舅舅自刎的报告。可他哪里料到,薄昭此时此刻,也正在等着文帝回心转意、宽赦自己哩! 

文帝得知舅舅不愿自尽,心中十分气恼,他觉得舅舅没有气节,也感到自己脸上无光。为了逼舅舅依法自裁,同时也是为了给那些敢于以身试法的大臣、外戚们一点颜色看看,文帝果断地下令:大臣们换上丧服,一起到车骑将军家中哭灵送丧。于是,在张苍的率领下,大臣们换上了一色孝服,排成半里长的队伍,由吹鼓手在前面开道,吹吹打打直向车骑将军的府第而来。薄昭硬着头皮出来迎接,只见张苍等人拒不答话,连声嚎哭:“给国舅送丧……”“给国舅送丧……”薄昭知文帝决心已定,不可更改,只好拔剑自刎了。 

汉文帝依法处死了舅舅,国法得到了伸张。在这之后的若干年中,那些骄横的大臣、外戚们不得不收敛一些。 

(韩  冰) 

判斩昭平君 

严于律己的名人事例 严于律己的事例 名人律己故事

汉武帝有个妹妹叫隆虑公主。隆虑公主的儿子昭平君娶了汉武帝的女儿做妻子。这就是说,昭平君既是汉武帝的外甥又是女婿。他就仗着自己和汉武帝亲上加亲的关系,平日里为非为歹,经常欺负人,干违法的事。 

隆虑公主看见儿子这个样子,担心他早晚得出事,可又管不了他。后来,隆虑公主得了重病,知道自己活不成了,就拿出了1000金、1000万钱送给汉武帝,说: 

“我死了,不担心别的,就是担心昭平君这个孩子太不知好歹。万一他将来犯了死罪,请你看在我的面子上饶了他。我这些钱就算是先给他交了赎罪钱吧!” 

汉武帝怕妹妹难受,就点头答应了。 

隆虑公主死了以后,昭平君没有母亲的管束,更无法无天了。一次酒后,竟无端把一个老大夫杀死了。案件发生后,廷尉将他逮捕,关押在内宫监狱。由于昭平君是隆虑公主的儿子,是汉武帝的外甥,因而廷尉不敢擅断,便奏请汉武帝论断其罪。 

汉武帝平时是个执法很严的人,对于这件事却感到左右为难了。按照法律,昭平君无故行凶,理应判处死罪,可是真杀了他,又觉得于心不忍。汉武帝想到妹妹病危时向自己预赎昭平君死罪的情景,禁不住垂泪叹息道:“我妹妹年纪很大才生了这么个儿子,病危时又向我预赎了他的死罪。现在他真的犯了死罪,叫我怎么办好呢?”左右大臣纷纷劝谏道:“既然公主生前已向陛下预赎了昭平君的死罪,就赦免了他吧。” 

但是,汉武帝毕竟是个有作为的皇帝,沉默了好大一会以后,深沉而激动地说:“法令是朝廷制定的,如果我庇护外甥,而破坏了法令,岂不有负于万民?那末,我还有什么脸面进高祖庙呢!”言罢,毅然忍痛判斩昭平君。 

汉武帝下了诏令,顿时泪流满面,悲伤不已。金殿上下,一片沉寂。正在这时,给事中东方朔却走上前来,突然向汉武帝高声祝贺。在场大臣们都惊得呆若木鸡。只听东方朔高兴地对汉武帝说: 

“臣听说圣贤的帝王执政,赏功不避仇敌,罚罪不择骨肉。陛下做到了这两点,四海之内的百姓就会各得其所,这真是天下的大幸啊!” 

汉武帝正处悲痛之际,无暇认真思考东方朔的话语,听后很是不快,默默退朝。 

下朝后,汉武帝稍微平静了一点,便把东方朔找来,对他说: “你讲的道理是对的,可是在我悲伤的时候,说这种话也太不合时宜了。” 

东方朔意味深长地回答:“我之所以当时要这样做,就是为了乘此机会强调陛下执法无私,启发文武百官秉公执法啊!” 

汉武帝这才明白东方朔“祝贺”的深刻含义,更加坚信自己不徇私情,依法判斩昭平君是正确的行动。 

(白  龙) 

寒朗自动入狱 

东汉时期,明帝刘庄和楚王刘英,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刘庄小时候,和刘英关系很好,所以他做了皇帝后,便对楚王刘英倍加厚爱,又是给他封地,又是赏赐财产,可是刘庄怎么也不会想到,刘英的封地多了,财产多了,贪心也越来越大,最后竟想谋反。 

刘英想篡权谋反的消息传到明帝耳朵里,他先是非常气恼,认为自己最宠爱的弟弟要谋反,这太让自己难堪了。于是根据当时的法律,他决定给刘英定死罪。可是到执行的时候,刘庄的心又软了,他怎么也不忍心杀掉自己最心爱的弟弟,于是便迁怒于人。说刘英一向与他关系不错,现在一定是听了什么小人的教唆,所以应该重重的惩罚出主意的。而对刘英,却只革了他的王位,把他赶到一个小县城里去生活了。 

明帝传旨,说要重罚给刘英出主意的人,于是下边的人相当效力。没几天,经常与刘英一同打猎、游玩的朋友颜忠、王平就被抓了起来。而且,司法机构的官吏每天都严刑拷打他们,让他们承认自己是给楚王出谋反主意的人。 

这颜忠、王平本是江湖上的亡命之徒,不是些什么像样的人。要说他们整日和楚王混在一起,花天酒地,挥霍民财,那倒是不冤枉;可要说他们就是教唆刘英谋反的幕后人,也的确有点“抬举”他们。他们俩就是再加上3个脑袋也不会去教唆刘英谋反。可是,皇帝又一定要揪出主谋人,于是颜忠、王平在重刑拷问下,为了开脱自己,就胡乱地攀扯朝中有名的公卿大臣。这样,很快,当时最有名的4位大臣:耿建、臧信、邓鲤、刘建,连同上上下下几千人,都先后被捕入狱。 

汉明帝是有供就信,他似乎觉得:抓得越多,就越能说明刘英谋反是有人唆使,刘英的罪责越小,自己的判断越是正确。下面的人似乎也很会领会主子的意思,于是拼命的抓。不同意皇帝这样做的人,大多数也不敢多说话,只是小心地保全着自己。但是,有一个人却与众不同,他的名字叫寒朗,任侍御史,正参加审理“刘英谋反”一案。 

寒朗和耿建等四位侯爵的关系一般,但他根据掌握的材料,觉得他们唆使刘英谋反的可能性很小,更不相信此案能牵连上千人。于是多次单独提审颜忠、王平,得知他们是胡说一气。后来,他又经过几个月的反复调查研究,确实证明耿建等人是无辜的。于是便上书给汉明帝,指出,耿建、邓鲤等人并没有参与谋反,他们纯属受颜忠、王平等人的诬陷,并表示怀疑全国上下类似耿建这样的冤情还会很多。 

汉明帝看了寒朗的上书后,很不高兴,他专门把寒朗叫去问道:“你说耿建他们没有谋反,为什么颜忠、王平最初要告他们呢?”寒朗说:“这两个人明知道自己的罪行大,故意拉扯朝中大臣来开脱自己。”汉明帝听了觉得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又责怪寒朗道:“既然这四位侯爵没有事,你为什么不早说?你们这些具体办案人,就没有责任吗?”说着,就让卫士把寒朗推出去杀掉。 

寒朗一边被卫士们往外拉,一边大声对明帝说:“陛下,这事我当然有责任,但是我还是要告诉陛下。由于办案的人看了您的脸色,都知道多抓一个比多放一个保险。抓住就搞逼供,一供陛下就信,所以才一下子牵连这样多人。大臣中也有怀疑有冤案的,但都畏惧陛下的威势,

不敢说出真话。我今天是把话都说了,只要陛下能明白过来,我死而无怨。”寒朗的一番话,打动了明帝,他思考了一下,终于又叫人把寒朗放了。 

后来,明帝听取了寒朗的意见,亲自去洛阳监狱中审理“刘英谋反”一案,发现仅洛阳就有1000多人是冤案。随后,又命令全国各地认真审核案情,结果又放出了几千人。可是,正当许多人感激寒朗直言,使冤案得以昭雪时,寒朗却自动迈进牢狱。明帝不明白寒朗为什么要这样做,便亲自去狱中察问,只见寒朗站在牢狱中,自愧地回答道:“陛下,现在您已经看见了。刘英一案,受冤枉的上千人。这上千人,又牵动了多少个家庭,多少个人!我寒朗身为负责这一案件的法官,我是有责任的。陛下应定我渎职罪。” 

汉明帝听了寒朗这番话,为寒朗勇于自责的精神深深感动。不久,便找了个借口赦免了他。 

(姜  晓) 

降职三级 

诸葛亮辅助蜀主刘禅,治理国家,发展生产,严明法纪,任用贤能,成果极为显著。 

几年里,蜀地社会安宁,百姓生活也有了较大提高。 

他决心实现早已有的愿望,出兵北伐,统一中原。 

诸葛亮做了充分的准备,并且写了著名的《出师表》,表示了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 

街亭,是蜀军与魏军必争之地。 

这一交通要道,派谁去把守呢?他思来想去,选中了很有才华的马谡。诸葛亮唤来了马谡,对他说:“我有一项重要任务交给你,你务必完成。” 

马谡点头,说:“丞相放心,马谡当以死向前,竭尽全力。” 诸葛亮说:“派你去把守街亭。” 

“是。” 

“那是极重要的交通要道,万万不可大意。” 

“是。” 

“你要记住一件事。” 

“您说吧。” 

“记住:街亭地处要道,你一定要驻军路口,阻挡魏兵,千万不可将军营安置在山上。” 

“丞相放心,我记住了。” 

诸葛亮虽然再三叮嘱,可马谡只知道此项任务重要,要他去防守街亭,他想,这有什么了不起,小小一桩差事,哪儿还能有什么完不成任务的! 

诸葛亮再三嘱咐的话,他根本就没有放在心上。 

狂妄自大,自以为是,害了马谡,也害了蜀国。 

马谡做了准备工作,率领兵马出发了。 

来到街亭,他视察了地形,对副将王平说:“我看,丞相说的并不都对。” 

王平问:“将军此话怎讲?” 

马谡说:“你看,这路旁有座小山,在山上扎营,居高临下,真是太好了。” 

王平说:“我们来时,丞相再三叮嘱,一定扎营在路口,您忘了?” 马谡自负地哈哈一笑,说:“我没有忘。我只是认为,丞相不一定说的都对。我们将军营扎在山上,能攻能守,有什么不好?” 

王平想了想,说:“不可以。丞相所言,务必请你三思。你若驻扎山上,万一敌人包围你,怎么办?” 

马谡说:“那不怕,我们可以守,可以突围。” 

王平说:“山上没有水,怎么办?” 

马谡说:“嘿,你就是前怕狼,后怕虎。你不知道兵法中‘置于死地而后生’的道理吗?我看,不必再争了。就这么定了:大营扎在小山上。” 

王平严肃地说:“我认为不可以。” 

马谡也厉声说:“我认为可以!” 

“扎在路口!” 

“扎在山上!” 

两员大将争得面红耳赤,最后,还是主将说了算,军营扎在山坡上。 果然,正如诸葛亮预测的,“魏兵一定会来攻占街亭。” 魏国大将张远远观察后,说:“诸葛亮果然比我们先走了一步,占领了街亭,不愧为当今奇才。” 

他望着蜀军军营,突然笑了,说:“怪哉!蜀兵怎么将军营驻扎在小山包上了?这本是兵家之大忌呀!” 

说罢,

围了几天之后,放火烧山,马谡营房失火,兵士纷纷逃窜,终于全军覆没。 

街亭丢失了。马谡在王平的救援下,逃了回来。 

他进入军帐,一头跪在地上,痛哭失声:“丞相,我没有听您的话,大败而归,对不起您!” 

诸葛亮急得跺脚,大声叹息道:“马谡呀马谡!你可误了大事。街亭丢失,此次北伐前功尽弃。都怪我用人不当!” 

他忍着心中的悲痛,下令将马谡关进狱中。按照当时军中法律,马谡当是死罪。 

马谡被斩前,恳求诸葛亮,说:“丞相,我罪有应得,死而无怨。只是家中尚有老母,放心不下。” 

诸葛亮说:“你放心吧,由我来照看她。” 

马谡被杀了。 

诸葛亮终于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一位将军问:“丞相,杀了马谡,您是不是觉得可惜?” 

诸葛亮说:“不。统率军队没有法不行呀!马谡之死,罪有应得,我不是哭他。我是恨我自己看错了人,用错了人。这次惨败,完全是我的过失。马谡违反军令被处死,可我也有错呀。我也应受到惩罚。” 

诸葛亮主动上书给蜀后主刘禅,检讨自己的错误,要求把自己的官职降下三级。 

他诚恳地对大家说:“你们看到我不对的地方,务必马上告诉我。大家齐心协力,我们的大业才能成功。” 

(马光复)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40851/738164285851.html

更多阅读

勇于面对困难的事例 勇于面对困难的名人事例

勇于面对困难的名人事例古人云:“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可见,每个人都有遇到挫折的时候。然而,面对挫折,有些人被打败并且从此一蹶不振,但是有些人在一次次的失败后依然迎难而上,最终获得了成功。那么,且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下那些

有关坚持的名言 有关坚持的名人事例

有关坚持的名人事例1、生物学家童第周中学时因期考不及格还留级,后补读一年获得了全校第一;2、物理学家居里夫妇在废弃的停尸房里炼出了镭,获得了诺贝尔奖;3、数学家华罗庚为了回国参加建设,避开美军的搜查,秘密取道香港回到北京;4、

关于读书目的的事例 有关读书的名人事例

有关读书的名人事例施洋搓脚夜读二・七大罢工著名的工人领袖施洋,幼年家道贫寒,买不起灯油。村里有一座叫隆兴观的古庙,庙里点有一盏长明灯,他就在古庙里读书。冬季寒冷,脚冻得难受。起初他不时地站起来跺脚,后来觉得这样浪费时间,便削

有关勤奋的名言 有关勤奋的名人事例

有关勤奋的名人事例1.屈原洞中苦读。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 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2.陆游书巢勤学。南宋

名人因感恩成功的事例 关于感恩的名人事例

关于感恩的名人事例例子一:美国的罗斯福总统常怀感恩之心的故事。据说有一次罗斯福家里失盗,被偷去了许多东西,一位朋友闻讯后,忙写信安慰他。罗斯福在回信中写道:“亲爱的朋友,谢谢你来信安慰我,我现在很好,感谢上帝: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

声明:《严于律己的名人事例 严于律己的事例 名人律己故事》为网友岛屿失梦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