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燕教授 职业枯竭 心理学专家许燕教授:现代人的职业枯竭与心理健康_职业枯竭

来源: 《新民晚报》

讲演者简介:许燕,女,1959年出生,1982年1月起在北京师范大学从事心理学教学及科研工作至今。1995年获心理学博士学位,1998年晋升为北师大教授,2000年担任博士生导师。主要学术兼职:北师大心理学院心理测量与评价研究所所长、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教学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秘书长、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秘书长等。是北京市社会科学跨世纪百人工程人选,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教育学学科组成员。

在现代社会里,几乎每个成年人都从事着某一份工作,人生的大部分时光是在工作岗位上度过的。工作帮人们体现人生意义与价值,给予人们展现自我和能力的机会,使人保持与社会和环境的亲密接触,在繁忙的日子里,有不少人抱怨工作将自己累得半死,巴不得能将手上的工作抛到九霄云外,痛痛快快地休息一番。然而,当真的无事可做时,许多人却都惶惑不安起来,突然发现“乐在工作”果真是一句至理名言!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我们需要工作,我们不仅要通过工作维持生存,更要通过工作来证明我们被需要,我们有价值。

“人生而为劳动,犹如鸟生而为飞翔。”难怪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工作”和“爱”是人生最重要的两件事,工作得是否愉快,关系到我们人生的一半幸福。

我们离不开工作,但职场上不总是风调雨顺、阳光灿烂。日益加剧的竞争、超负荷的工作量、每天朝九晚五的生活,令不少人感觉压力不小。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人们承担着越来越大的各种压力,对职业人的身心健康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进而导致工作效率降低、人际关系紧张、家庭危机、身心疾病等。于是,“职业枯竭”(jobburnout)一词及其研究由此产生。这个概念一经提出,立刻引起了广泛关注,被视作是现代社会的一种职业疾病,普遍发生在各种助人职业的群体中。在过去的近三十年里,国内外众多学者对职业枯竭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在枯竭的行为表现、影响因素、干预措施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一、什么是职业枯竭

1961年,美国作家格林尼出版了一本小说,名为《一个枯竭的案例》,书中描写了一名建筑师因为不堪忍受精神上的痛苦和折磨,放弃自己的工作,逃往非洲原始丛林的故事。从此以后,“枯竭”这个词进入了美国大众的语汇,1974年美国精神分析学家Freudenberger首次将它使用在心理健康领域,用来特指从事助人职业的工作者由于工作所要求的持续情感付出、身心耗竭状态。

到了90年代,对于职业枯竭的研究范围从服务性质的行业逐渐扩展到教育业、技术业和培训业(如教师、电脑工程师、军人、管理人员等),并迅速从美国向欧洲乃至亚洲国家辐射。职业枯竭被看作是一种在工作重压之下身心俱疲、厌弃工作的感受,是一种身心能量被工作耗尽的感觉,也称之为心理枯竭。其具体表现主要有:

疲乏:李先生已打定主意停薪留职一阵子,他最近工作不带劲,全身总觉得有气无力的,每天早晨起床的时候一想到有一整天的工作要做,就感觉好像一晚上没睡似的疲乏,不只是身累,心也累。他力图改善目前的工作困境,却始终未能如意,只好选择暂时出走……

冷漠:张老师干教师工作15年了,最近不知道是为什么,本来最爱和学生们呆在一起的她总是有意无意地避免与学生们近距离接触,学生们凑在一起说话,她听见就心情烦躁,总想躲得远远的。在办公室里,原本爱说爱笑的她也不愿主动和同事聊天了,每天就只是坐在自己的办公桌前,希望谁都不要来打扰自己……

丧失成就感:杨小姐跳槽到了一家新的单位,专业对口,收入颇丰,还很稳定。工作伊始,杨小姐满怀热情地投入工作,可是一年过去了,她发现工作永远是那样井然有序,没有任何新鲜感,自己再也不像刚来的时候那样为了某个项目的完成而沾沾自喜了。尤其是当她看到办公室的种种争斗时,更感到厌倦万分。她的情绪开始低落,经常发牢骚,甚至还怀疑自己根本就不适合做这份工作……

染上职业枯竭的人犹如失去水的鱼,备受窒息的痛苦。他们感到自己有明显的空虚感,觉得自己的知识好似被掏空了一样,无法满足工作需要;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效率降低;不能适应知识的更新。个人成就感降低,自我效能感下降,自我评价下降;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的评价下降,工作变得机械化且效率低下;怀疑自己,时常感觉到无法胜任工作,感到无能和失败,退缩,从而减少心理上的投入,不再付出努力,消极怠工,缺勤;离职倾向加剧,甚至转行。

据调查,现代人产生工作枯竭的时间越来越短,有的甚至工作8个月就开始对工作厌倦,而工作一年以上的白领人士有高于40%的人想跳槽。产生职业枯竭的工作者会出现失眠、焦虑、烦躁等生理上的疾病、心理上的不适以及行为上的障碍,若不及时处理将会给自己带来不可预期的伤害。

二、职业枯竭在中国

在中国,职业枯竭也已成为在现代职业领域中广为流传的职业病。因工作压力而导致的心理与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心脏病发病年龄已低至30岁。

对1000名中年人健康状况的调查表明,他们的生活常态大多是超时工作,睡眠不足,压力巨大,没有休闲,健康负债。不少人说自己多梦,失眠,不易入睡;经常腰酸背痛,记忆力明显衰退;脾气暴躁、焦虑者占一半。

对135名银行职员的调查结果显示:他们的心理健康低于身体健康水平,其中情绪疲惫较为明显,工作满意度低,对身体健康影响最大。不少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不仅常感失眠、头痛,出现血压高、溃疡、背痛、筋疲力尽症状的也不少。

上海一项调查显示:在同一岗位工作满两年的人群中有33.3%的人出现了工作倦怠现象,有2.6%的人患上了工作枯竭症。

在国家有关部门公布的一个专项调查结果中,我国知识分子平均寿命为58岁,低于全国平均寿命10岁左右。北京中关村知识分子平均死亡年龄为53.34岁,比10年前缩短了5.18岁。

上海社科院的《社会科学报》今年公布一份跟踪了近10年的“知识分子健康调查”:北京知识分子平均寿命从10年前的58-59岁降至调查时期的53-54岁,比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北京市平均寿命75.85岁低近20岁。在上海地区,1994年调查的科技人员平均死亡年龄为67岁,较全市职业人群早逝3.26岁,其中15.6%发生在35-54岁的早逝年龄段。

据新华社报道,最近5年来,中国科学院所属的7个研究所和北京大学的专家、教授共134人谢世,平均年龄53.3岁。

2002年上海10家主要新闻媒体联合调查结果,上海新闻工作者死亡年龄集中在40-60岁年龄段,平均死亡年龄为45.7岁。

当前,城市“过劳”人群已从20世纪80年代中年知识分子渗入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中年骨干。

安贞医院历时10年在70万人群中进行调查,脑梗塞,脑出血等急性脑猝在35岁年龄组男女发病率分别增加136%和220%;急性冠心病男性在45-49岁年龄组增加了50%,女性55-59岁组增加32%。而且,青壮年突发心脏病往往比老年人严重得多。

工作枯竭还表现为对他人的攻击性行为加剧,人际摩擦增多,极端情况下会出现打骂无辜的人;有的出现自残行为,极端的枯竭状态会使人出现自伤或自杀的行为。1999年10月7日,陕西华阴市黄河工程机械厂子弟学校的优秀女教师用锥子在学生脸上刻“贼”字,再在伤口上点入红墨水。“这学期,我不知道怎么了,干事没头绪,遇事急躁,心里很难受。作为教师,感觉压力太大,因为我始终记得一句话:误人子弟,杀人父兄……”这是一份遗书中的一段话,2002年陕西一位年仅25岁的女教师因工作压力而患严重心理疾病,撇下不到1岁的儿子服毒自杀。

三、为什么会产生职业枯竭?

相信不少工作者几乎都会遇上这个敏感的问题,究竟是自己能力有限,满足不了工作的要求?还是工作环境不佳,发挥不了自己的才华?究其原因,部分来自个人,部分来自环境(单位或企业)。

从个人因素看,有些人是理想及完美主义者,经常为自己制定很高的目标,通过狂热的工作来达到目标。但有的时候由于目标过高,非自己能力所及,或是自我要求过高,长此以往,工作非但不能带来愉快,反而经常体验挫折。此外,还有超负荷的工作量和额外的工作,社会变迁和革新所带来的适应不良,家庭和职场多重角色带来的冲突等等,都会引发职业枯竭。如果一个人本已处在这种压力之下,又得不到领导、同事的配合,同时缺乏家人、朋友的支持,只是一个人默默承受,则有可能在倦怠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从环境因素看,某些职业的工作负荷量很大,且需要工作者付出大量的脑力和情感,如教师、医护人员、警察、心理咨询师和新闻从业人员,因此这类职业的工作者也就成了容易出现职业枯竭的高危人群。此外,工作不能提供给个体他想要的东西,或是薪酬等物质层面的东西,或是成就感等心理层面的东西,也会导致闷闷不乐。还有一些人,他们工作清闲,报酬也不差,他们却觉得毫无乐趣,觉得体现不出自我的价值。有的人长时间地从事一项一成不变、没有任何新意的工作,也会导致枯竭。

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也是产生枯竭的原因之一。

职场就像是达尔文笔下的原始丛林,强者生存,弱者淘汰,不进则退。许多人都感受到了深深的危机感。可如果仅凭实力说话还好些,一些明争暗斗使得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一不小心就会碰到一个雷区,长年身处这样一个硝烟弥漫的场所,很难不产生排斥的心理。

此外,管理者与员工沟通不足、作决策不征求员工意见、政策不灵活、福利待遇不佳等等,会加剧员工职业枯竭的程度。角色冲突、工作过量、工作气氛、决策参与和同事支持是影响枯竭的重要组织因素,角色混乱、缺乏上级支持在这种因果关系中也很重要。组织文化因素和环境,如责任定义不明确、规则模糊、可用资源不足、工作条件禁闭、缺乏隐私都会对员工心理造成不利的影响。

四、枯竭的防治

如果已经为职业枯竭所困,想要改变现状其实只有两个办法,一是寻找一个新工作,重新再来;另一是改变自己,去适应人、事、物,重新回到原来的岗位上。前者虽是变换工作,但若不能从心理建设上多下功夫,恐怕过些日子又要重新找工作,故第二点勇于改变自己才是最为重要的。其实不管一个人的能力有多强,学识有多渊博,地位有多崇高,自小到大,自求学到就职,每个人都会遇到不同程度的压力,这是极自然而普遍的正常现象,但有的人在压力下成功,有的人在压力下低头,压力究竟是好是坏,完全取决于你自己的态度及应对方法。

如何改变自己让自己的身心摆脱倦怠感,重新找回工作的愉快呢?下列几点提供参考:

正视工作倦怠

在形成任何有效的应付策略之前,首先要对职业枯竭有明确的认识和接受的态度。人们应认识到自己在压力之下所做出的反应并不是个人能力差的表现,而是人人都可能会体验的正常心理现象。不要过于责备自己,有时适度的压力反而是进步的原动力,正是有了压力才会使工作充满了刺激与干劲,压力是毒药还是良药都在我们的自己的一念之间,不妨将自己的思想做一个大转变,化消极回避为积极运用,相信压力反而是胜利成功的特效药。

调整与工作有关的信念

要成为工作上的主人,必须从了解自己开始。花点时间静下来思考自己要什么?擅长哪个领域?性格倾向于从事哪类工作?这份工作可以发挥所长吗?是自己努力不够还是被摆错了位置?自己对工作究竟有哪些期望?想从工作中获得些什么?而事实上工作本身又能不能提供自己所需要的这些?尽量摒除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同时把关注的重心放到工作的积极方面上来,不要老纠缠于工作压力等消极方面。

及时倾诉

当受到压力威胁时,不妨与家人或亲友同事一起讨论目前压力的情境,把你心理的症结点说出,不要闷在心中,关心你的亲友会给你一个恳切的建议,在他们的帮助下确立更现实的目标,以及对压力的情境进行重新的审视。需要某些实际的帮助时,不妨求助于领导和同事。另外,一些消极情感如愤怒、恐惧、挫折等也应及时倾吐,以得到某种发泄,这对舒缓压力和紧张的情绪是非常必要的。

锻炼和放松

注意劳逸结合,足够的睡眠,找理由休息,将闲暇和各种娱乐活动作为工作的必要补充。

进行适度的、有节奏的锻炼,持续5到30分钟,就能够换来舒畅而平稳的心情。如果长期坚持下去,能够有效地降低焦虑和抑郁感。

当压力事件不断出现时,持续数分钟的放松,往往比一小时睡眠的效果还好。在职场上学习让自己喘口气也是一门学问。适时适当的休假,让身心恢复,也可藉此机会思考然后再重新出发。如果短期之内没有休假的机会,一些日常的松弛方法,如游泳、做操、散步、洗热水澡、听音乐等也十分有效。此外,还可以学习放松训练的应付压力技术,如深呼吸、肌肉放松等。

在忙碌中留点空间给自己,因为塞得太满容易窒息。“简单,就会快乐”,最好的东西都是最简单的,例如微笑,是最好的生活态度;运动,是身体最好的药。

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在他77岁的喜寿会场上,公开吐露他永葆青春的两大秘诀:一个是,以单纯的想法和纯朴的心看事情;另一个秘诀是,喜欢工作。既然我们是那么需要工作,只要再掌握一些驾驭它的技巧,经受住它的考验,成为工作的主人,便一样能够喜欢工作,乐在工作,让工作为我们心灵的健康造福。

祝大家身心健康!

职业枯竭的六大特征

最近,北师大心理学教授许燕针对职业人谈了职业枯竭的六大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生理耗竭。

是职业枯竭的临床维度,主要表现特点是感到持续性的精力不充沛、极度疲劳和虚弱,对疾病的抵抗力也在下降,然后出现一些身心症状,比如说头疼、腰酸背疼、肠胃不适、失眠,饮食习惯的改变等等,严重的会导致精神疾患。

第二个特征是才智枯竭。

属于职业枯竭的一个认知维度,它主要表现在,感觉到一种空虚感,有一种被掏空的感觉,你会觉得自己的知识已经没有办法去满足工作的需要了,思维效率下降,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够很好地去适应当代的知识更新。

第三个特征是情绪衰竭。

这是枯竭的一个压力维度,也是职业枯竭非常显著的一个特征,主要表现在工作热情消失了,尔后表现出许多情绪上的特点,比如说烦躁、易发脾气、易迁怒于人、对人冷漠无情、麻木不仁、没有爱心,甚至沮丧、抑郁、无助、无望,直至消沉。

第四个特征是价值衰落。

它属于枯竭的一个评价性维度。主要表现是,个人的成就感下降,同时自我效能感、自我评价也在降低,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去做好工作。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意义和评价也在下降,觉得工作没有意思,工作变得非常机械化,然后出现一系列工作的问题。这样一种挫败感会使职业人减少心理上的投入,不再去付出努力了,会出现消极怠工,甚至出现离职或者转行的倾向。

第五个特征是“去人性化”。

它属于职业枯竭的一个人际维度,会直接影响到人际交往质量,其特征就是很消极的、否定的一种态度,即以冷漠的态度去对待自己周围的人,甚至是对待自己非常亲近的人,包括家人或者一些好朋友。这些人表现出多疑、猜忌,同时对别人充满了一种批判性。

第六个特征是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一般来说有两个方向。一是对别人的攻击行为会增多,比如说人际摩擦增多,会在极端的情况下出现打骂无辜人的情况。比如说有的人在公司里面受了老板的气,回家可能就会拿老婆孩子“开刀”,去找“替罪羊”。另外一种,他的攻击并不是指向外人的,而是指向自身,出现自残行为,甚至在极端的枯竭情况下出现自杀。

第52讲:许燕《工作压力与心理调适》

2008-12-1610:27来源:珠海文化大讲堂打印本页关闭

第52讲:许燕《工作压力与心理调适》

日期:2008年11月15日

时间:15:00--17:30

地点:珠海市图书馆一楼报告厅

主题:工作压力与心理调适

主讲人:许燕

主讲人简介:许燕,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教学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心理学会人格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社会心理学会会长,北京心理学会副会长等职。专业领域为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心理咨询与心理测评。主持过“教师心理枯竭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高校教师职业枯竭预警机制的研究”、“首都高校人才建设与发展战略研究”、“跨世纪社科人才的心理品质与培养机制”、“大学生价值观的研究”、“高校学生隐性自杀行为的鉴别与危机干预”、“大学生人格教育研究”等多项课题。”出版著作有《实用心理学》、《人格》、《大学心理学》、《救援生命,重建希望——大学生自杀的鉴别与预防》、《思想品德》等,发表论文百余篇。

主持人李婧: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光临文化大讲堂!今天是我们的珠海文化大讲堂第52期,至此大讲堂已经走过整整一年的历程,相信很多市民已经习惯了在周六的下午跟我们的约会,来到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聆听智者的心声、吸收文化知识,来汲取精神营养的圣地。

从今天开始,中国移动珠海分公司将作为我们珠海文化大讲堂的总冠名和主要承办单位,与我们珠海市委宣传部携手合作,不断提升创新大讲堂的运作模式,使我们的珠海文化大讲堂办得越来越好,我们再次对中国移动珠海分公司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掌声)!

我先问大家几个问题:各位有没有因为工作压力大而出现失眠的状况?(听众:有!)很干脆就回答我了,能不能举手示意一下?(不少人举手)。有没有出现情绪烦燥,最近爱生气、与同事关系紧张的?有的话也可以举手示意一下(比较少),看来大家人缘比较好。还有没有看小病的次数增多呢?(没有)。可能有的朋友不好意思当众回答这样的问题,我认为是我们现代人普遍存在的状况,有这样的问题就可能有潜在的心理问题了。我们今天请来的嘉宾是心理学的专家许燕教授,我们掌声欢迎她。

在许燕教授开始她的讲座之前,我简单介绍一下她的生平。许燕,1959年出生,82年在北京师范大学从事心理学教学及科研工作,95年获得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教学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心理学会人格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社会心理学会会长、北京心理学会副会长等职。她的主要专业领域为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大学生心理特征、心理咨询与心理测评。她发表过百余篇论文,教材及专著十余部。

刚刚我们说明的心理学方面,许燕老师是这方面的专家,研究成果有很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我们当中很多人都有一些压力感,每个人都生活在压力之中。这些压力有一个数据显示,与工作压力相关的生理、心理的疾病已经成为导致人们缺勤、停工等意外事件的主要原因。那我们如何进行心理调适,那就请许燕老师给我们答疑解惑。

许燕:谢谢主持人,也非常感谢珠海朋友的热情!我是从北方来的,北京那边很寒冷,很多人都穿上了羽绒服,但我们美丽的主持人小姐还穿夏天的衣服,我都带着我想象中比较薄的衣服了,但还是比较厚了。我能够感觉到珠海朋友的热情,也感到大家对心理学知识的渴望。今天的内容很多,要谈的话可以谈一天,所以今天不说很多客套话了,我们直奔主题。

我想在讲之前,给大家提一个问题。这不是我提的问题,是《财富》杂志提出的一个问题,世界最后一个禁忌是什么?我想很多人有自己的答案,我想实际是不是真正最后的答案?今天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就把答案直接给大家,就是压力!

这个答案是不是大家所想到的?世界最后一个禁忌是难以解决的问题,为什么这个问题是我们人类自身的问题。反过来说真正解决人类自身的问题,是对我们人类来说面临的一个巨大的挑战,随着现代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压力的问题让你越来越感受到它对人类的冲击。

我们在谈压力之前给大家一个学术的概念而不是日常生活的概念,因为刚刚我们说了最后一个禁忌是压力,我们常常把压力看作是人类的天敌,但是我们给大家讲的定律是让你知道压力真正的作用是什么?

我们来看一下PPT图片,我们看底下这个横坐标是压力由低到高,纵坐标是工作效率或学生的学习效率,中间不是一个直线的关系,我们一般来说压力越大越来越影响工作业绩,或者说你的学习成绩会越来越不好,我们说的压力大以后会引起学生考试焦虑,会导致学生考试成绩的下降。但是我们在这里看到,压力大的时候我们都知道工作效率也是低的。所以有的时候家长带着高考时的孩子过来说老师能不能把我们的孩子压力调为零压力,是不是可以考得好了?我们觉得不行,为什么?我们压力调到很低的时候我们的工作和学习效率能力仍然很低。

这说明,如果你想提高你的工作和学习效率,是需要适度的压力的。所谓适度的压力,它的积极作用是能够提高你的学习成绩、工作的效率,这就是我们对压力的一个非常客观的理解。

压力对于人来说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但是我们今天更要谈的是,它的消极的作用。因为我们知道了消极作用才知道如何应对,消极作用谈的是负性压力,我们说的是在适度压力之上的,比适度压力更强的压力是负性压力,负性压力越大你的工作效率越低,负性压力跟人的效率有关系,同时跟人类的精神状态有关。随着负性压力越来越高的时候,我们人类的疾病的患病率由低到高,当你压力太大的时候,你的身心就会受到损伤,最严重的结果是“生命的枯竭”!

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是“生命的枯竭”?因为这是负性压力导致你的最严重结果,我们先来看一下“生命枯竭”,它分两种:一个是生理枯竭,一个是心理枯竭。

我们选择部分案例看一下,这是怎么会回事?(见PPT)

1993年3月9日,上海大众老总方宏跳楼自杀。

1997年7月28日,贵州习酒老总陈星国举枪自杀。

2006年初香港一周内两名教师自杀,引发教师大游行。

2002年,青岛啤酒老总彭作义突发心脏病猝死。

2004年3月4日,大中电器总经理胡凯因心脏病突发逝世。

2006年1月21日,上海中发电气(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37岁的南民,因患急性脑血栓,抢救无效撒手人寰。

2004年11月7日,温州均瑶集团总裁王均瑶因病去世,年仅38岁。

2005年1月,麦当劳公司上任最短、最年轻的首席执行官44岁查理.贝尔因患癌症医治无效去世。

2005年浙江大学数学系36岁教授、博导何勇因过度劳累而英年早逝。

……

除了这个,06年初香港一周之内两名教师自杀,当时引发教师大游行,希望政府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最近也听说有汶川大地震中的干部自杀。

这是心理枯竭的结果,它会威胁人的生命。我们看这些过劳死,这是生命的枯竭。这个“生命枯竭”是心理枯竭和生理枯竭总和的概念,都是直逼人死亡的状态。

为什么我们说人类最终禁忌是压力?这是我们要告诉你最严重的结果是什么。

这种负性的压力下会引起人们的不同反应,这个不同反应会导致你出现不同的枯竭的现象。我们说一个巨大的压力一个很大的难题落在你的面前,这个时候有的人会采取这样的反应方式就是心理投入。我们简单来说,就是快乐的工作狂。当一个工作来了以后,他享受在这个工作状态当中,他喜欢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状态,他是不知疲倦地工作,他感觉很兴奋,当有挑战性工作的时候能激发他身体的能量工作,没日没夜地工作。但是他常常忽略自己身体的状况。有时候身体状况已经无法承受过度的工作状态的时候,他感觉不出来,因为他享受在工作状态当中。这时候会出现亚健康状态和“过劳死”。

压力会导致人的心理枯竭,这是我们今天的主题工作压力和心理调整。

第二种是一个痛苦的工作狂。他有一系列的身心的症状,我们后面会讲到,人们常常说“要奋斗就会有牺牲”,但是现在进入到以人为本社会,我们奋斗过程当中如何做好自我保护,这是我们从心理调适的角度给大家解答这一问题。

一、职业枯竭的界定

我们先切入第一个主题。我们先说职业枯竭,我们刚刚说了生命枯竭的概念,怎么又转到心理枯竭了呢?

我们知道心理枯竭是压力造成的,不同的人压力不同,学生学习压力很大,也会造成他的心理枯竭。学生来自于学习压力的现象是厌学症,这是学习倦怠。

而工作压力导致的现象是职业枯竭。我们现在看这个职业枯竭是如何描述的,我们用了一个很通俗的概念,当个体难以应对持续的巨大的工作压力时,所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就像蜡烛慢慢被耗干为止,像火柴被燃尽为止。

职业枯竭方面有许多高发群体容易感染这样的心理状态。

第一个是助人的行业,包括警察、教师、心理咨询师、医护人员等等,给人们提供救援性的付出性的工作,很容易把能量消耗掉,不注意补充心理能量会出现很多问题,这个助人工作类别是高职业枯竭群体。

第二个高压力群体,很多公司高级白领、高级管理者、新闻工作者,都是高压力的群体。

另外还有和个体有关的工作投入者,有些人是完美主义,工作精益求精。

另外还有心理脆弱者,对压力承受不了,都是职业枯竭高发群体。

04年《财富》杂志做的调查这里有1576名高级经理人的职业枯竭率高达27%。我们2005年做的一个中小学教师的调查,16%的教师受到“职业枯竭”的困扰。当你有可能进入到生命危机的状态的时候,它的危害性有多大?我们知道这样基本的情况界定的时候,我们要知道我们如何看待我们处于这样的高压力状态,或者反过来说高压力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身心状态,这样才容易鉴别我们自己或周围的人谁是受压力的冲击?

二、职业枯竭的六大特征

(一)生理枯竭——枯竭的临床维度

职业枯竭有六大特征,首先是生理的角度,是生理耗竭,这是临床的维度。

既然你知道已经身体状态不行了,为什么还不休息?其实身体反应有第一自我觉察性,意味着很难让人发觉。比如说一个压力事件来了,你身体会有一系列的变化,比如说肾上腺素升高,心跳加快有时候可能升高,血压升高,如果年轻人不是高血压就不知道自己血压升高,血糖升高自己感觉不到去医院才可以测出来,还有肌肉紧张,有的时候会感觉到肩膀疼,还有肠胃动力变缓,这样都感觉不到。

这些变化你常常感觉不到,但是有一点我们说了,前面我们说职业界定的时候这个压力是持久的,一个压力过来以后会让你指标不正常,但是如果压力老是离不开的话,你的状态老是不正常的话,人会得一些疾病——心脏病、高血压、血糖病等等一系列的病会出现,称之为“生活方式病”,“生活方式病”哪儿来的?工作压力造成的!

这里面我们还是要给大家介绍一下,平常你身体上一系列的感觉,你有这样的感觉的时候要注意,很多情况下是难以感觉的,现在提供一个应该注意的身体状态:

1、首先要知道当你这一段时间持续感觉到精力不旺盛的时候,精力不济、极度疲乏、虚弱,你要很小心了。有些公司职员说睡眠可以补充能量,但是每天睡够了还是拖着疲惫的身体去,但是一到工作的时候反而不知疲倦的工作(好像身体加入了吗啡),然后一下班又是疲劳。我们说工作状态下你的不知疲倦是假象,休息的时候的状况才是真相。

2、当压力破坏你的免疫系统。会有什么问题?许多疾病乘虚而入。刚刚主持人也问大家的患病率是不是增多了,你的免疫系统被破坏以后,平常一年也得不了一次感冒,现在一年五六次感冒,老是生病,这个时候是免疫系统出问题了。

3、身心的症状。首先会出现睡眠障碍,极少数人是嗜睡,大部分人是入睡困难、睡不着,或者感觉到睡眠质量不好,感觉到自己老是在做梦。做梦本来是正常的,一般大部分人会忘掉,但有的人一旦恶梦惊醒就再也睡不着了。一般年轻人六、七点钟醒来的,但是你现在三、四点钟就醒了(不包括老年人,老年人本来觉就少),说明你压力很大了。

还有头痛(偏头疼)、还有背痛、肠胃不适。有的孩子要考试的时候肚子疼,还要经常上厕所,这是他的考试压力造成的结果,所以不要抱怨孩子,要安慰他,因为他很紧张。

还有饮食的改变,有的人吃不好,有的人能吃能喝,体重不停地上升,这不是一个好现象,可能是一个内分泌的紊乱的结果。

4、滥用药物,必须要靠安眠药来睡眠。还有酗酒,你会发现压力大的时候酒量增加,过度吸烟,女同志过度喝咖啡,靠咖啡提神。严重会出现精神抑郁症,会引发一些精神疾病。

在人们比较了100年间的疾病的情况,我们来看压力对人的影响。

一个时间段是1900年,把导致人死亡的头两个疾病是:流行性感冒和肺炎还有各种类型的传染病比如结核病。

100年之后排前两位的是恶性肿瘤、癌症、心脏病等等“生活病”。2000年,排前面的是心脏疾病,是什么导致你这样的疾病?是压力。当压力来的时候,会给你带来身体上变化的特征。当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们要知道这是不是跟我们的压力有关。

(二)才智枯竭——枯竭的认知维度

第二个是才智枯竭,是枯竭的认知维度。

1、空虚感明显。

感觉到自己的知识好像被掏空了,无法满足工作的需要;不能适应知识的更新。我们说现在的社会已经是学习型社会,人的基本生存能力要不断学习,为什么要提出终生学习的概念?我们的知识在以5%的速度淘汰,新的知识不断增长,你要在社会中生存的话,你要不停学习知识,不这样的话你会感觉到空虚,原有的知识被掏空了,当你不断地学习的时候这样的东西会被注入。

后面的两种“枯竭”是比较严重的。

2、注意力的“缺损”。

孩子有一种“注意力缺损多动症”,不能集中听老师讲课,不能持续做作业,经常走神,做作业拖拖拉拉,这都是注意力出问题导致的结果。

但是我们注意压力也会导致人为造成注意力损伤的现象。注意力是让你进行有效感知外部世界去记忆和思考的保证条件,没有这个保证条件,你其他都不能做好。所以它的主要功能是要蓄积心理能量,把这个心理能量投注到现在的事情上。比如说大家正在听我讲课,是你把自己的注意力聚集指向我的结果。如果才智枯竭了,它没有能量了,就没法投注到该注意的工作当中,就会出现做白日梦(开小差),这样导致你的出错率提高,思维效率下降。

我们规定一、二年级小学生的作业绝对不许超过半个小时,但是如果你的孩子做作业超过两个小时的话,你要注意他的思维效率在下降,要考虑这个是为什么?

3、毒性思维加剧。

毒性思维是否定性、破坏性的负性的想法,一个事情来的时候,他总是过度考虑事情的负面影响,遇到一个人的时候经常做负面评价,这样容易产生人际冲突,这是消极的思维方式。一旦毒性思维启动就会不停重复,这种人会很悲观,这个悲观的人在处理生活各种各样的事情经常会失败,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这是才智枯竭的一个特征。

(三)情绪衰竭—枯竭的压力维度

第三个表现特点是情绪衰竭。

1、情绪烦燥、易怒,责备迁怒于他人。

压力来的时候最容易反应情绪状态,心情烦燥,很容易发脾气,很容易迁怒于别人,他没有心理能量自己承担责任,自己做错事情也推到别人身上才能缓解压力。当压力持续作用于你的时候,人无法解决压力的时候,就会进入第二个层面——悲观沮丧、抑郁、无助与无望。

2、悲观、沮丧、抑郁、无助与无望。

第二层面相对来说比第一层面的情绪反应更严重,悲观、沮丧、无望、无助。这里谈到抑郁大家有点儿害怕,“抑郁情绪”是不是和“抑郁症”是一回事儿?不一定,大家都有抑郁的情绪,却不一定得抑郁症。一个人遇到挫折的时候抑郁情绪会经常启动起来,它有明确的诱发事件,但是抑郁症是没有明确的诱发事件,是普遍性弥散性的反应。

抑郁的情绪随着时间推移会逐渐消失,而抑郁症会持续,不靠药物会消失不了。这两个有区别,不要出现抑郁情绪就往抑郁症上想,但有的人会往抑郁症方面发展,抑郁症自杀率比较高。当人的情感枯竭的时候,人会变得冷酷,无法关心别人了。当一个人有很大的压力的时候,他就不会给人一种关怀、一种帮助(人与人是需要温情的)。

3、生命价值衰落,这个是评价维度。

生命价值的衰落会对三种价值产生影响:对自己工作价值的评价;对自我能力的评价;对生命价值的评价。

我们先来看一下,当职业枯竭出现的时候,人们会对自己的工作意义产生一种质疑。以前我认为我的工作很好,我很喜欢我的工作,当我的能量被耗干的时候,我认为这个工作意义在哪儿?这个时候你的积极性会降低,你会越来越不能胜任这个工作。这个时候会进入第二个层面,自我效能感下降,你对自己能否胜任工作的感觉(下降)。你是否是一个富有成就的人,你怀疑自己能不能胜任工作,你会感觉到你在工作当中总是表现得无能甚至退缩。

其实第三个层面是最严重的,开始深入到一种生命价值,当开始置于生命价值的时候,人会丧失理想和动机,什么事情都没有意义,他就不会有心理投入做事情,也不会付出努力了,慢慢就切割自己最有生命力的部分,就变成一个无价值感的人了。当一个人无价值感的时候,他是没有能量的一种人,你做什么事情都引不起他的兴趣。你说要好好学习,他说那我不想学习;你问他以后干嘛?他说我不知道;你问活着干什么?他说不清楚!

其实我们对一些自杀的人或者抑郁症患者聊的时候,他们生命价值感的缺失是非常明显的。一些精神疾病或是抑郁症的人自杀的几率很高,你问他们为什么要选择自杀?他们会给你描述他们痛苦的状态,他说我像一个行尸走肉,没有灵魂的躯壳这是一种痛苦,常人无法理解的痛苦,死亡是一种解脱。

当人人们没有价值感的时候,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为什么人们会选择自杀,就是这个原因?如果生命的价值都不存在了,其他一切都没有价值。

(五)去人性化——枯竭的人际维度

第五个特点是“去人性化”,这是人际维度。当一个人心理枯竭的时候,他会变得多疑、猜忌,对别人没有信任,充满批判性,看谁也不顺眼。本来自己工作不好,就觉得别人在打小报告,就去看谁在陷害他,对别人充满敌意的时候,这时候你会出现人际关系的紧张。因为我们说一个敌对行为会诱发一个敌对的回应,反过来一个友好的行为会得到一个友好的回馈。

如果一个人的敌对性增加的时候,其实你也把你的人际关系给破坏了。这些人经常会以消极、否定、麻木不仁和冷漠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家人和周围的人,他们分不清敌我。同时这些人也变得没有同情心,经常对别人冷嘲热讽贬损别人,把别人视为无生命的物体,这个时候导致人变得非常冷酷。

有时候你感觉到这个人为什么越来越没有人性,就是“去人性化”的表现。

(六)行为方面———枯竭的攻击维度

有时候会引发攻击性行为,一个是指向于他人,一个是指向于自己。指向于他人是造成人际摩擦,极端情况是打骂别人或家人。一般有选择性,比如是一个同事,我们在工作出现冲突的时候,我们会出现直接发生冲突的情况。有的时候是领导对我有误会性的行为,导致我有很大的压力,但是他是我的领导我不能得罪他,他掌握我未来发展的命脉,这个时候这个人的攻击性行为出现转化,就出现开始心理学上叫“找替罪羊”,找最安全的人,对他没有威胁的人,那个就是家人、陌生人最安全。所以有些冲突会在陌生人之间发生,有些人会出现打骂家人的现象,所以职业枯竭高的群体也是离婚率比较高的群体。

还有人把压力指向于自己,出现自毁、自残、自杀行为。他不是指向于外而是指向于内,就是我们前面说的为什么有人自杀?这就是严重的结果!

一个人这六个特征越齐全、越完备,他的职业枯竭就越严重,不一定马上全部反应出来,可能是个别特征的反应。所以有这些压力反应的时候,你要知道是不是压力造成的反应,我周围的人有这样的反应我们也要理解他是压力造成的,你就能够鉴别了。就像那年SARS的时候,大家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不知道怎么治疗和预防。现在我们知道感冒是怎么回事,流鼻涕、打喷嚏等等我们知道是感冒了,我们不看医生都可以知道怎么做。

所以上述的反应大家就知道是压力的反应。

三、职业枯竭的四个阶段

除了这六个特征,还有职业枯竭的四个阶段。这个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先是倦怠,然后才是枯竭。

蜜月期:

我们列了五个,第一个是蜜月期,这不是职业枯竭的现象。当一个人到新的工作岗位的时候,做一个新的工作的时候,我们的心理能量很充足,我们有热情有知识储备,精力很旺盛,这个时候你会精神饱满地去工作,我们看这个图片就可以看到,这个就是蜜月期。PPT图片上的这个小伙子,外面是月光,这个钟表已经凌晨两点了,工作到夜里一两点还在欣赏自己的工作,说明他的工作状态很好,他在享受当中。蜜月期时间不定,有人说一两年,有的更长或更短,每个人状态不一样。

成熟期:

有的人职业蜜月期之后转入成熟期。

能量耗尽期(职业倦怠):

有的人工作压力大的时候就转入职业倦怠的时期,这是起点。我们称之为能量耗尽期,工作热情减退,身体有一些反应了。早上八九点钟这个人状态不好,案头上有积压的工作,说明他的工作效率下降。刚刚前面的小伙子没有积压的工作,他的纸篓干干净净,后面这个纸堆篓堆满了,这说明出错率的升高。

慢性症状期:

过度工作导致身体频繁不适,容易被激怒或是抑郁。

PPT图片上这个人的状态是已经昏头昏脑了,碎纸屑都堆出来了,案头的文件比自己的头还高了,工作越来越不称职了,已经应对不了了。

危机期:

生病导致无法工作,社会关系也因生病而受损。

再下是危机期,这个时候人会歇斯底里的情况。生病的频率增加了,他的长期的患病率提高了。一般来说病休持续一个月到三个月。

受创期(职业枯竭):

再往下走,我想让大家看结果是什么?大家看到的结果是什么?(见PPT)

看出来了吧?跳楼自杀了!这是最后一个阶段,这个时候生理、心理问题都很严重,这个时候他会中断工作生涯,有的人没有自杀但是状态很不好。

这是一个进程的过程,这个里面当你在蜜月期的时候,人的心理承受力很强,像大象一样的压力才能把你压垮,但是越后面你的心理承受能力越差,你难以承受压力,当一个很轻的小动物一样的压力都会把你压垮。

我们看到压力反应的特征的阶段性。

四、压力的危害

压力有什么危害?

职业枯竭的五大危害我们都知道。

首先、身心健康受损伤,这是必然的。

第二、让你工作业绩下降,越来越成为一个不称职者,越不称职越会失业。

第三、导致你职业道德的下降。因为你工作没有质量,力不从心,你哪来的责任感?!基本差不多就行了,消极怠工就会出现。

第四、是组织氛围低落。职业枯竭是传染病,一个人出现枯竭会影响到周围的人,会导致整个组织气氛的降低。我们前面讲人际关系会破坏,导致大家的工作和谐氛围被破坏掉。

第五、家庭关系出现危机。我们前面说了,离婚率会高。因为你带着工作的问题回家的时候,你经常会破坏家里的和谐氛围。而且你经常会出现打骂别人的事情,谁还跟你过一辈子?它的影响不仅仅是在工作当中,而是渗透到你生活的方方面面,危害性非常大。

五、枯竭产生的两大原因——环境因素、个人因素

究竟是什么原因产生的枯竭呢?

一般来说有两大原因,一个是环境因素,一个是个人因素。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究竟是谁在起主导作用?是环境因素起主导作用,是社会发展到一个越快速和现代化的时候,伴随性产生的心理问题。这个问题在西方60、70年代开始爆发起来的,那个时候是西方现代化社会高速发展的时期,很多人出现一系列心理的疾病,他们现在已经开始学会调适了。

我们国家从2000年以后,这样一个心理枯竭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甚至代表一个流行的程度。所以环境的变化是一个主导的因素,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变化、竞争、快速发展的时期,这些都给你带来不稳定因素。特别是今年我们遇到许许多多突发事件和灾难,我们将要面临的是金融危机,这些都是不安定的因素,这些因素会给你带来各种各样的压力,所以环境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

环境因素我们只谈小的微观的工作情景。刚才我说大的社会环境和小的工作情景。你在工作当中职业发展机会怎样?你的前景很好,相对来说你的枯竭状态会降低。如果说你的岗位没有任何发展的机会和余地,你的枯竭就更容易出现。

还有职业的岗位安全感,很多人说老板没有让我加班,但是我每天要工作满12小时,为什么呢?因为我如果做不好,后边1000个人等着接替我的工作,一旦我有工作,我要好好做,能够让我长久在这个工作上做下去。

还有工作的时间、空间、办公室是否杂乱等等。

你是领导还是一般人员,组织文化等等都是影响的因素。

但是我们说,在外在的环境下,每个人都面临一样的环境,为什么有的人枯竭,有的人不枯竭?所以跟个人因素有关。

其中有两个因素我们提一下,第一个是对变化和逆境的态度。

二十一世纪本身是一个变化的状态,很多人把变化看作是一个问题,我们说不应该这样看,我们应该把变化看作是一个挑战和机遇,二十一世纪就是一个变化的年代,你必须适应它。而且当你面临问题的时候,你如何看待问题?我看到《士兵突击》中的高连长说的一句话非常的朴实,他说:“日子是什么?日子就是问题叠着问题,我们要挺胸抬头面对”。工作是要你解决问题的,所以我们要面对问题。你看到面临问题是正常的状况,每个人在工作当中就是要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你要必须要面对它。

还有一个和人的特征有关,我会列举十个优秀的人格特征,大家可以看看这十大优秀的人格特征自己有没有?

1、勇于承担责任,具有高度责任感;

2、完美主义,工作精益求精;

3、具有较高的追求目标,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4、时间紧迫感强,在有效的时间内干更多的事情;

5、全身心的投入工作,废寝忘食;

6、对外部评价信息很敏感;

7、独立性强,倾向自足而不外求!

7、富于挑战,勇于创新,不甘平凡!

9、高标准严要求,不容许自己或他人失败!

10、难处自己扛,不善倾诉,不表露!

所有的优秀人格都是高能量付出的,所以这里面我要提醒大家一句话,职业枯竭很容易点击优秀人才。我们都知道一个心理脆弱的人容易被压力打垮,我们常常忽略优秀群体也是承担压力很大的群体,他们仍然会被职业枯竭所命中,这是给我们一个警觉!

六、职业枯竭的一项理论——资源守恒理论

我们下面再讲到我们如何面对压力,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个通俗易懂的理论。

这是我们讲的第六个问题,职业枯竭的一项理论,是资源守恒理论。

这个理论又实用又通俗。每个人都有保护个人资源的倾向,我要不停获得和保护资源,当你感觉到最有价值的资源丧失的时候,你会感到不安,这就会产生压力。我们看这个资源投资,这个是长期的过程,不停地投资。人们常常去争取发展过剩的资源来弥补将来可能的损失,当资源充足的时候心里会变得很踏实,当资源不足的时候,心里会产生不安全感。所以每个人都要去储备过多的资源,就像我们说的,一个人工作了以后,他会想到我什么样的工作能够维持我今后的养老,我的医疗的费用,我为什么现在要存钱?

很多人存钱是为了今后,这是一个资源的投资。现在感觉到资源不足的时候,一个人对未来就没有安全感了。枯竭是什么呢?是工作所需要的资源耗尽率大于补充率,这个时候能量就不平衡了,当能量不平衡的时候,会出现慢慢的枯竭的、被耗干的感觉。

资源有各种各样,有物质、社会、心理的资源。

压力应对方式

我们在面对压力的时候,我们如何解决压力?

有三种方式,效果不同。我们能看到效果差别:

1、首先是问题专注应对:当问题来了以后,我直接解决一个问题,我努力改变客观外部环境,采取有效的行动计划,然后使困难得以解决,不让困难延续,我解决问题了我心理就踏实了,这是最好的方法。

2、情感专注应对:但有的时候,我确实感觉到无能为力的时候,经常采取情感专注,无法改变外部的时候,我只好改变自己。我主动改变应对这个事件的感受,当我得不到这个东西的时候,我就说这个东西不好,我就不用太追求它了,这是“酸葡萄”心理,当我得不到葡萄的时候,我说葡萄是酸的。

3、还有是逃避应对,我解决不了,我躲着走,我转移注意力,这个效果是最坏的。为什么?你躲着你的困难还存在,经常会出现滚雪球式的,困难越来越大,躲不是最好的解决的方式。

七、资源枯竭的三大自我调适途径

我们在解决问题的应对时有不同方式,问题专注的应对是最好的应对。我们如何提高我们自己的应对的功夫?现在我们进入到最后一个问题,也是最关键的问题,这个是职业枯竭的三大自我调适途径。

为什么是自我调适的途径呢?前面说环境因素是主要的,为什么还说自我调适。因为我们说任何一个人都不能改变历史,改变时代发展进程,一个人只有适应这个时代发展,然后去改变自己。其实在职业枯竭的过程当中,我们说有很多的小环节都可以做。

比如说

1、工作单位建立一个激励关怀性的组织文化。

2、保持温馨、支持性的人际氛围也是好的途径。

3、形成科学、健康的工作方式也是好的途径。

途径有许许多多,我们在这里不讲,我们重点讲我们自己在大的社会背景下我们个体应该怎么做?

心理调适以达自我和谐

中央提出了和谐社会,心理和谐非常重要。怎样达到心理和谐,其实是各种各样的调适。我们看,这里有两句话,我们每个人的心理和谐是什么?就是心理健康,而心理健康是什么?(衡量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一个关键性的尺度——到处能看到光明的禀性。在顺境的时候看到光明是正常的,但在逆境的时候你能不能看到光明?这样你才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有许许多多的指标,但最关键的心理健康的指标是心态。心态决定你人生的色彩,你带着灰色的眼镜的时候,你看到的世界全部都是灰暗的,它会影响你看世界的色彩。

(一)调整工作心态

既然心态这么重要,我们想讲三个方面来调整工作心态。

第一个是调整工作心态。我们这里说的调整工作心态也是调整生活心态,是涉及到价值观、人生观、事业观的。心态是用得很通俗,背后是涉及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你如何看问题的问题。比如说,我举一个例子,大家看到这是半杯水,你看到了什么?我们来看(PPT图片),不同的人看到半杯水,这两个人表情不一样,一个人是很高兴,还有一个是愁眉苦脸。同样是半杯水,为什么表情不一样,是他们看问题的方式不一样。

我们先讲左边这个图(PPT图片),我们称之为“乐观者”,他的解释是“我还有半杯水”,他看到的是杯子当中“水”的成分,是半满的杯子,是从获益的角度上看的,是看到“现有的可利用的资源”还有这么多,所以他充满自信。

我们看到右边悲观的人,他做的什么解释?“我只有半杯水”他看到是半空的杯子,看到的是资源的损失。同样的半杯水,看到不同的部位,就反应你看问题的方式,你从积极获益还是从损失的角度看。我们从“资源守恒的理论”你要更多地利用资源应对压力,你看不到资源的时候你用什么?资源在你身边,你就是不用。比如我现在很口渴,这边放了一个杯子,但是我看不到,我只感到我的口渴,这是一个悲观人看问题的方式,看问题的方式会决定你的心态。

悲观心态的诊断:

1、容易沮丧

2、在学习或工作当中获得的成绩低于其潜能

3、身体健康状况差

乐观者的特征:

1、以积极的心态看待世界或解释事情

2、充分发挥潜能

3、身体健康

所以悲观者和乐观者的特征不一样。悲观者的特征是很容易沮丧,老是看到损失和负面的东西和一种危机,这样导致他在学习、工作当中,他本来可以得到好成绩,但是他得不到。一般悲观的孩子成绩不太好,悲观的人工作也很差。

积极的人能够充分发挥他的潜能,能量一释放就能够有效应对压力,然后身体也是健康的,这是悲观和乐观的人的差别。

其实我们生活当中不是缺乏快乐,而是缺乏发现快乐的心。我们经常说要培养孩子乐观的人格,这是培养孩子未来人生观、价值观非常重要的人格基础。它能够影响到孩子一生幸福还是不幸福。我们每个人都想我们现在有小康社会的目标,要向和谐社会的目标走,要同物质水平往精神层面追求,当人的物质生活满足的时候人们开始追求精神生活的质量,而幸福感是精神生活质量的衡量指标。

一般来说,孩子什么时候培养是最好的,关键是两岁。为什么说家长很重要?家长要培养一个好孩子,老师要培养一个好学生,就是这样的。家长和老师要共同承担起培养人的责任。经常有的时候,发现老师怨家长没教育好,家长怨老师我把孩子交给你了,为什么你没教育好?其实应该是共同责任,老师是从家长培养的坯子上教育人的,家长给老师什么坯子,老师再给你塑造。你能怨老师吗?不能。但家长给你一个好坯子,你老师没教育好,就不能怨家长,所以我们说的乐观是很重要的。

我觉得这个故事会给我们一个深思——讲生命的时间的故事。它讲旅行者来到一个墓地,发现墓碑上刻的死者有三年、五年,最长只有11年。他就哭了,他说为什么这个村子的人生命这么短暂,是有瘟疫还是什么?

这时有一个守墓的老人告诉他,这里什么都没有发生。只是当孩子15岁的时候,家长给他一个本,里面只记录人生当中快乐的时间,比如说恋爱了,快乐的持续时间是两年,生子了持续的时间是10天等等。最后墓碑上生命的时间是快乐持续时间的叠加的总和。真正能够体现生命价值的是快乐的时光。但是反过来讲,是不是磨难就不好了?其实不是,你怎么看!

有人体验磨难以后,在失败中走出来的时候,他能够感到快乐,你能够痛苦你如何体验快乐,这个生命时间不是对痛苦的否定。我们的人生是很长的,但快乐很短。这说明我们人生要经历很多磨难,但我们如何享受快乐?这是生命的真谛!但快乐不是醉生梦死,是有意义的事情,对生命有价值的事情。

(二)寻找心理复原力

第二个方面,就是寻找心理复原力。这是根据我们性格来的,我们每个人会遇到许许多多挫折,压力是在挫折困难面前才产生压力,但你如何解决?如何从失败和压力当中恢复?这是心理的复原力,它能够让你克服压力,保障你成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特征。它是一个群集型特征,需要许许多多优秀品质综合的。

许多人找不到自己心理恢复的资源。我们经常看到心理咨询的人,他觉得他一生都是失败的。为什么?当一个人处于失败的消极情况下的时候,他的认知特点是把所有负面消极、失败的事件记忆都恢复起来,倾向于忘记成功事件,这是消耗你自己的资源的。一般来说这个时候要转换它,要发现生命当中的成功的资源。

我们让他做人生描绘的图谱,比如他40岁,一生当中经历了哪些不高兴的事情,哪些让你很高兴很满意的事情。像这个图谱画的(PPT图片),父母离异的时候,我的生活满意度降低,我童年是很幸福的,一开始是很满意的,接着我获得了好的成绩,考上的大学。这个里面有划分,里面有幸福的时刻,还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关键是我们要看这一段(从心理低落上升到生活满意度的高点),你从一个问题当中如何回升到你的成功点(最高点),你靠什么因素提升起来的?找生命自主的资源,这个不停地找资源的时候,他就找到了复原的力量在哪儿了。

父母离异让孩子学习成绩变差,最后怎么学习成绩又上去了?

一个人生病了,使得他工作受到了影响,然后家庭有受到影响了,然后怎么又家庭变回影响。

工作开始不满意,然后如何提升?

然后婚姻出问题的时候,你如何寻找跟以往恢复的力量,这样才能帮助一个人更好地面对压力,面对人生的磨难?

我们这次在四川汶川地震的时候,就是帮孩子找心理复原力。最关键的因素是:乐观!在这个悲惨的状态下,人如何恢复乐观,你可以看到四川的人很乐观、坚强,这些都是心理的复原力。

(三)增进人生的智慧

第三个问题,我们讲一下怎么样增进人生的智慧。

策略一、注重换位思考。

人生在克服困难和压力的时候,需要智慧。我们利用老子一句话:智者寻求解决,愚者则只是责备。责备解决不了问题,要靠生活的智慧解决困难。应对就是增进人生的智慧帮助你有效应对。

在应对过程中,有许许多多方法,这些策略都很简单,但我们发现当一个人面对巨大压力的时候,往往这些方法都不注意用了。我们看这个旋转的图(PPT图片),我不知道你们发现了什么。转到这个位置的时候发现一个老人,再转过去的时候看到的是一个美丽的公主,这个是换位思维。我们看到一个老人,这是我们看问题的角度,有些人看问题就定格在这一块了,总是消极的。就像一个图片的某一个角度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让他到对立面再看问题,你会看到由老人变成一个美女(公主)。由你看到消极悲观的时候,你会一下子看到对立面是积极的东西。

危机的诠释:生死成败的紧要关头

危:危险、危害、忧惧

机:机关、机遇、机会、枢要、形势

我们面对危机的时候,危机有危害,但是危机又给人带来一种机遇。然后福与祸是相对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现在这个事情可能是一个坏事情,但是长远来说是一个好事情。在压抑状态下不要让自己定势在某一个负面的观念上,要学会跳到反面看积极一面。这个道理很简单,但是你会发现处于压力状态的人,他常常做不到,这个时候你提醒他一下,你有时候稍微一点他,他一下子豁然开朗,有一种解脱感。

策略二、要建立多维思维习惯。

大家看这幅PPT图片,这里没有对错之分,你只管你的看法,有人看到老鼠,有人看到老头。同样的一副图片,为什么大家看到的不一样。有人看到的是老鼠,有人看到老头,这实际上给我们一个多维思维。我们先问看到耗子的人是怎么看的?你的视觉点先落到尾巴上,只有动物有尾巴,你的思维是逆时针扫描的,所以你把动物都放到这个状态,你的视觉是一点一点地,跟原来老鼠的形象匹配在一起了,就认为是老鼠。神经传导是瞬间完成的,我们只是分解一下。

看到老头的呢?先看到的是眼睛、鼻子,你的时点是顺时针,跟之前那个耗子是反的你看到一个高鼻子戴眼镜的外国老头。

这说明我们看问题的时候,每个人最初的视点、落脚点、出发点不一样,思维途径不一样,导致对同样的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在与人的交往当中,会出现人际沟通的错位。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你有你的理由,我有我的理由,总是磨合不到一起。为什么?每个人有没有建立多维思维的方式。我了解你的,你也了解我的。这个思维会影响你的人际交往,你如何沟通交往、打开局面,克服困难。多建立多为思维,这个角度、那个角度都能看到。

就像孩子解题,老师解一个题的时候,老师说还有没有其他方法解决问题?有学生提出方法,老师会鼓励,然后还会说谁可以想出不同的方法。它的基础是多维思维,人要建立多维思维的习惯。

我们经常说一个人“死心眼儿”,“死心眼儿”是什么?一根筋走在那儿,只走一条路。一个人的灵活性不够的时候,他应对问题的能力会下降。这是重要的品质,这个是从小就能培养的。

这里我们讲一个故事《智者的回答》

一个年轻人拜访年长的智者,请问我如何成为一个让别人快乐也让自己快乐的人?

老人说我送你四句话:

第一句话把自己当成别人。为什么把自己当成别人?你在痛苦忧伤的时候,把自己当成别人,你的痛苦就减轻了,这是心理调节的方法。当你欣喜若狂的时候,你把自己当成别人,你就心境平和了,我们说得意的时候要夹着尾巴做人。

第二句话是第二个路径:把别人当作自己。实际上都运用了反向思维(换位思维)。什么时候把别人当作自己呢?当你要跟人建立一种互惠关系(促进人际和谐)的时候你把别人当作自己,你能够理解别人,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人家需要帮助的时候,你能给予恰当的帮助,你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助人者。一定是别人需要的时候你才给他,别人不需要的时候你还帮助你是在添乱。

第三句话:把别人当成别人。要学会去尊重别人独立自主的状态。在任何情况下的都不要侵犯别人核心领地。

第四句话,把自己当作自己。

年轻人问:“怎样把自己当作自己?”

智者说:“用一生的时间、用心去理解。”最难的是把自己当作自己,是一种自我完善的过程。人是不停的自我塑造过程,不停进行换位思维的路径和方式,才能让你不断地提升。

策略三:学会认知改释

先看这个PPT图片,我告诉你是骷髅像,然后你再看到是什么?是一个少女在梳妆,或者是有两个人,只要不是骷髅就行。

这是一个梳妆镜,有人看到两个人。这一只眼睛是女孩在镜子里面的镜像,这一只眼睛是背对着你的人,这个牙齿是女孩子的化妆品。

我们用一个图片说明什么是“认知改释”。比如说我们有一个压力事件来了,有一个很负面的东西来了,看到一个骷髅像这是一个负面的事情,我们没法移走,我就让你看,不移走。我必须要改变我自己,骷髅的这种解释是负面的解释。我再把这个事情重新解释的时候,我要往中性或积极的方面解释,这就是一个“认知改释”。大家开始看的是骷髅像,然后大家看到有一个女孩在梳妆或者是两个女孩,不管多少个都是对的,这是对一件事情的再定义。

在这个过程当中,为什么我们要强调“认知改释”,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来咨询的人,他说压力事件的时候,他都是说负面的东西,我们让他再解释这个事件,你能不能再从其他的角度解释你的这个压力事件?这是改变他的很好的方法。我们每个人都会出现认知的偏差。人的认知偏差会出现把困难放大性处理,本来是一个芝麻大的小事,但是他当作一个巨大的雪球来处理。

遇到大的问题时候我们要把复杂问题简单处理。

还有一种问题是添加很多主观的东西,我们经常发现有些人的传话。像娱乐圈里面,告诉你一句话,然后到最后一个人的时候就面目全非了,原因是每个人都加入自己的主观理解,这样使得事情走样了,当事情走样的时候让你对这个世界感觉到越来越不真实。你开始处理问题的时候,必须是准确的。所以马斯洛提出“自我实现”的人是什么?他研究很多杰出人物,他说必须是准确地觉知外部世界的人,否则会经常有一些不必要的反应。

有的人觉得自己很有本事,他无法承担重任的时候,他也要上马,最后导致挫折。有的人很有能力但因为自卑不敢挑战而导致失败,其实都是对信息的评价问题,你是否能够准确认知,所以我们要调整,调整到客观性状态当中,这样才能应对外部的事情。

在这个里面都是重新的解释(认知改释)。

逃避不一定躲得过面对不一定最难受

孤单不一定不快乐得到不一定能长久

失去不一定不再有转身不一定最软弱

别急着说别无选择别以为世上只有对与错

许多事情的答案都不是只有一个所以我们永远有路可以走

你能找个理由难过也一定能找到快乐

懂得放心的人找到轻松

懂得遗忘的人找到自由

懂得关怀的人找到朋友

天冷不是冷心寒才是寒

我们都可以对原来的词再做一个解释。

策略四、防止思维刻板性

四个策略定防止思维的刻板性。

我让大家看,这幅PPT图片是一个男人的头像,没有别的。这是我对这张图片的命名,下面有七张图片,你都做一个命名,然后你看看最终的结果是什么?最后是一个女人像或是看着两个相拥的女人。

如果是思维刻板的人,都已经变成女人像了,他还说是男人脸!这就是我们说为什么有时候一个人一条道走到黑的结果,人在压力的情况下经常上这样。我只是把它视觉化而已。我们叫思维刻板性。其实我每一张图片都少一点男人脸的特征,多一点女人身体的特征,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你可以看看你的命名是什么时候变化的?变化的越早你的思维越灵活,这个里面培养的是你应对外部变化的一种思维品质。

我们前面讲整个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多变的社会,我们不可能固守19世纪的方式,老人说我们过去的时代是怎样怎样的,年轻人说你们不要说你们那个时代的事情说我们这个时代。现在80后、90后,代沟不停出现,四年一个阶段,代沟时间越来越短。四年这是一个时代变化的特征(代沟),当一个人有能力适应社会的时候,他的压力是小的,社会适应力是强的,他能随时感觉到外部变化,和根据变化调整自己。

就像你可以根据图片调整命名,一个具有创造性和灵活性思维的人,他能够根据不同的情景不同的变化特征来有效调整自己作出恰当的行为。这种人,一般来说他挑战压力、应对压力的能力相对来说是比较强的。所以我们要培养这样一种思维灵活性特点,防止思维刻板性。这个就是先入为主,看到一个男人脸,就永远认为是一个男人脸。

以不变应万变,社会不是不变的,社会是变化的社会,你一定要应对社会的发展,这是一种理念。

(见PPT)

不能因为有黑夜,所以不再期待黎明!

不能因为有风雨,所以不再迎接彩虹!

不能因为有恐惧,所以不再勇敢前行!

不能因为有伤痛,所以不再继续拼搏!

不能因为有失败,所以不再追求成功!

这是很重要的压力应对的观念。

为什么呢?我们说第五个策略,就是正确应对挫折。

策略五:正确对待挫折

你可能说这个太老套,但你看看后面的研究,你就知道内涵是什么?我们要理解深刻的内涵。我们1994年的研究叫《失败后的成功》。是跟孩子做的,是小学生,先把智力因素平衡掉了,让孩子做一组题,这组题非常难,所有孩子不可能做出来,先让他失败,看他的反应。第二组题有一定难度,能够以自己的知识来解决,一部分孩子成功了,一部分孩子失败了。然后心理学家把这两组孩子分开研究,看是什么造成的(智力的因素已经去掉了,智力是相等的),最后发现是人格因素。

我们看失败后成功的孩子,是以“自我激励”为主要特征的“自助定向人格”,能够在没有外力帮助的情况下靠自己的资源获取成功的品质。

失败后再次失败的孩子,他的特点是“自我击溃”的“无助定向人格”的孩子,他先把自己打垮,他感到一种无助感,见到困难就退缩,不再抵抗挫折,逆来顺受,接受命运的安排。我们来看,这两组人格,究竟为什么要起到这样的作用?这涉及到我们如何培养人?如何培养孩子?培养抗压力的孩子。这个结果对成人也非常有用。

失败归因:

当一个人出现失败的时候,你如何归因,这是看问题的认知方式。“无助型”的孩子分析失败的原因是“稳定式的归因”:我失败了,我是永远失败的人;我考试不好,我就是因为笨!

其实智力水平是一样的,但是他认为自己笨,所以不努力。使一个人永远保持在失败的状态当中,不再改变自己的命运。

“自助型”的人把失败看作个别的现象而不是永久现象:我考试失败是因为我努力不够,努力是可以控制的,只要我努力了,我下次一定可以考好,这是可变的因素,要改变自己。

激励方式:

这个可以引起后面一系列的反应,方式是自我激励。遇到数学问题我就是学不好就是解不好,有自我暗示的时候,就会接受这个暗示,不再努力。我们说心理暗示的作用非常巨大。有一个人,他被锁在冷库里面,第二天打开冷库的时候,他死掉了。其实冷库是零上的温度,这个温度不可能冻死人的,他自己把自己“想”死的(暗示死),他认为自己会死。所以自我暗示作用非常大。

而自我激励型的人认为我一定能够从失败当中走出来,能够用自身的能力抵抗外部的压力。

问题解决策略:

解决问题的时候,“无助型”人使用“无效性方法”也是一条道走到黑,解不出题,他认为是合理的,他不会继续努力。

而“自助型”的人会用有效性的方法,转换思维,灵活变化。

情绪反映:

无助型的人是消极情绪,比较悲观;自助的是积极情绪。

行为方式:

无助型的人遇到问题觉得悲观采用退缩式行为,自助的人觉得是挑战,采用挑战性行为。

这是两种人格,决定你今后怎么走?

这是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我们刚刚说很多心态问题,都是态度问题。你什么态度决定你有什么行为,行为次数多了变成了习惯,习惯稳定下来以后会沉淀为一个人的性格,性格决定你的命运(性格是一个很稳定的东西)。

那好,你要想改变你的命运的话,你要从改变你的性格开始。怎么样改变命运,要把握自己,把握人生!

策略六:自己创造心态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第六个策略,要自己创造心态。我们前面讲了很多方法,所以我决定让大家进入这样一个人生哲理的东西:不要期待别人给你带来快乐,幸福快乐不是源自外部,要认识到内心的平静,必须要改变那种期待他人给自己注入的幸福快乐的观念。

你研究贫困山区的孩子和北京市区的孩子,谁幸福?经常听家长说北京的孩子你生活在蜜罐里面,物质都很丰富,玩具什么的要什么有什么。最后的结论是什么?是北京的孩子幸福主观性远远低于贫困山区的孩子,这个跟生活水平没有关系,跟经济没有关系,是源自于内心的,所以要看自己的主观是什么?

如果你把自己的快乐放在别人身上的时候,你永远是一个悲观的人,因为你要依赖于别人而生存,你不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人,你不是一个自助的人,你永远要看别人的脸色生活,最终你永远生活在痛苦当中!

经常有的女性说婚姻不美满,把自己的幸福寄托在老公身上,最后还抓不住老公,为什么?你要有自立、自强。你问男人是不是都喜欢小鸟依人的?把一个人放在一个“鸽子笼”(全职太太)幸福不幸福?女人真正的生命价值、人生价值在哪里?你局限在这里的时候,你和外部社会就远离了,你和你丈夫沟通的能力没有了,你一天到晚都是锅碗瓢盆,你丈夫谈社会的高远的东西,你和他话都接不上,还能谈别的人?你慢慢跟他就会疏远了!

第八个策略是认识情绪的意义

大家一般说消极情绪不好,我们仍然要给大家一个调整,要建立多维思维。我们知道恐惧不好,但恐惧是为了保护自我免受伤害,有积极意义。不完全是消极的。

悲伤不一定不好,为什么悲伤,因为你还有爱。

愤怒,愤怒是为了维护尊严和战胜对手体现出的巨大力量,当一个愤怒的时候你还有力量,当无助的时候就没有力量了。

无所谓好坏,在适当的时候表现适当的情绪。大家都悲伤的时候,你就快乐,这是不适时宜的表现,你不要说你不是告诉我要永远乐观嘛?不要我今天说乐观,你说我什么时候都乐观,不要这样理解。

调节方法,要适度宣泄。

心理不健康者—关注负面情绪,压抑情绪、抱怨多

心理不健康的人,经常会关注负面情绪,然后会压抑情绪,也会抱怨很多。领导都不愿意这个人抱怨,家里人也不愿意听伴侣不停抱怨,这样给人会带来压力,所以大家喜欢快乐的人。

心理健康的人,会忽视负性情绪,重视正性情绪,他会适度宣泄,是恰当地释放。

还有一种调节方式,“我、你、他”的方法。

我:情绪体验深

你:换位思维

他:以第三者来看问题

我们遇到烦恼的事情,我怎么调整它?这也是多维思维的方式,你用“我你他”这样的顺序分别写不愉快的事情。

一般的人写我,因为你的情绪体验深,越写越生气。

再把这个写成“你”,换一个角度写的时候,负性情绪体验轻多了。

用“他”第三者角度来看问题的时候,你觉得轻多了。

有时候你觉得很气愤,你觉得别人不了解你的时候,你为什么为什么人家不能理解你?如果你也站到第三者角度看的时候,也会觉得没什么大不了。

职业枯竭的积极方面:

反思自我、调整自我

挑战极限,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有的世界像开始一样结束,有的世界像结束一样开始;有的人在得到后远离,有得人在失落后升华!

我们讲自我调适的时候,有三个大的方面,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抵抗压力,我们今天谈到的是职业枯竭,更多地谈到是消极的一面。

我们仍然要给大家一个多维思维的角度,职业枯竭不仅仅是消极的,还有积极的。你会去反思和调整自己,我压力很大,我应该怎样调适,我应该怎样选择我的人生方向,会给你一系列人生的再思考。另外也能挑战极限,面临压力的时候,也能提高心理的承受能力。就像我们说的,运动员先去跑,跑到极限的时候,就像压力遇到了极限,教练员就让你在极限里面不断地训练、适应,然后再适应更高的极限。

你面对挑战的时候,如果你可以走出来,你的心理承受能力就一点一点提高了,所以职业枯竭不是一个太坏的事情,我们刚刚讲了那么多方法,就是让大家学会怎么走出来。

总的来说,我们讲工作和家庭关系的时候,总结起来就是一个词是:平衡。

付出与得到平衡

工作与休闲的平衡

事业与家庭的平衡

要做到方方面面的平衡与平和。

我今天不能讲太多的东西,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的话,可以看《压力管理策略》在全世界都畅销,我们都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翻译出来,大家可以去看。最后我们有一个赠言:

有直面压力的坚强人格,思考人生的睿智品质!

经过今天两个小时的讲座,我希望大家可以认识什么是工作压力,我们也能很好应对,也希望大家在今后工作当中永远保持身心健康。

主持人李婧:非常感谢许老师两个小时的讲座。

许老师深刻地给我们分析了职业枯竭的原因,也给我们提出很多的建议。我觉得内容很丰富,包括她的小故事和很多很多哲理,也会给我们很多的思考。我们一定有很多的问题要问许老师。

听众提问:许老师,您好,非常感谢你带给我们非常生动的课。我有一个问题,在10月8号的时候,网瘾的事情已经被列如“精神病诊断”什么什么的,很多媒体都在考讨论这个,我个人认为网瘾是一个心理卫生的问题而不属于精神病范畴。

许燕:关于网瘾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网络成瘾是很多原因,有社会原因和其他原因。看上去是网瘾,实际上是另外一种面对无法解决的问题表现出来的行为,为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界定。从医学的角度来看,更多从生理的因素考虑,所以把它放在一个身心疾病的状态。从一个教育者来说,更多地是后天、环境的因素,这个时候会去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希望孩子能够做一些改变。

现在关于网瘾这个问题,从心理学来讲,我们要做到防范于未然。有些因素是可以预防的,有些孩子具有成瘾型人格,很容易对一个事情上瘾,一旦接触这个的时候,就会扎到里面出不来。

有一些心理学的研究,他希望把这些孩子筛选出来,哪些孩子有这样的倾向,我就有效控制,这样可能相对来说能够起到一个预防的作用。所以我们一般来说从心理的角度来说,更多地研究人格层面的因素,包括很多的耐受性比较差、延迟满足能力比较差的孩子比较容易上瘾。

对这个问题,我觉得不同的人会从不同的角度看这个问题,他采取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有的是通过医疗手术,我们一般来说是通过教育、调适来看这个问题。

到目前为止网瘾仍然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我觉得需要许多专业来共同研究的问题。我不知道这样的回答,行不行?

主持人李婧:这个网瘾可能是很多家长很关心的。我手有一个纸条,在讲座没有结束的时候一位观众迫不急待写的,也是很多人都关注的:

纸条:在家庭中如何处理好后辈与父母存在鸿沟的问题?

许燕:没有鸿沟才怪了。每个时代都有,这是时代的印痕,不同的时代塑造的概念、理念、看问题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一般来说我们今天讲很多换位思维,年轻人换到父母的角度看老年人的角度,为什么会这样看问题?老年人也要换到孩子的角度看问题,这样才能达到双向沟通的途径,老人千万别把孩子朝着自己的模式培养,这按样就坏了!因为社会是发展的,你自己是满意了,你是弄了一个和你一模一样的孩子,但是一个对社会适应不良的孩子。你可能看着不顺眼但是非常容易适应社会。你要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很强的孩子,而不是照着自己的模式培养的。我希望我们的父母知道二十一世纪人才培养模式是什么?

有三张通行证:

第一张是学业的——毕业证;第二张是职业的——工作的能力;第三张是心理的----一种事业心、责任感,一种挑战未来的品质。

所以我们在这里就说,我们的家长也要了解现在的社会已经是什么样的社会了?然后你才能跟孩子有一个好的沟通,否则会出现对立关系和一系列的家庭冲突。我们如何跟孩子相处,要有多维思维,和孩子能够对接能够对话的基础。但是反过来,孩子真的要考虑到父母那个时代他的感受,要孝顺父母,不要跟父母较真。父母养育了你,你要让父母生活在幸福的状态下,不要老惹父母生气。你追求幸福,你也要让父母幸福,少为你操心。我们的一些孩子过于“自我为中心”,光自己幸福和快乐,不考虑到老人,不知道感恩和回报,其实是一个“孝”字,这是需要教育的,对孩子来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品质。

心理学研究发现,“孝”的观念在现在孩子身上越来越弱了,“孝”字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品质,有了“孝”你才能跟老人更好地交流,它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主持人李婧:下面还有哪一位朋友有问题?

提问:许老师你好!刚才您提16个字: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我想问一下,什么决定态度?

(听众笑)

许燕:什么决定态度?我们刚刚说了很多的方法,就是要让你确定一个态度。你说了怎样塑造你的一个关键的起点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讲态度是非常重要的,态度需要靠外部环境和自身的因素,是主观和客观的交合、互动的结果。

态度是你和环境怎么样和谐的问题?怎么和自己和谐的问题?怎么和社会和谐的问题?

态度一定是要和社会的发展要匹配的,怎么样让一个人的态度和社会相匹配,要有教育的力量,要有外部的力量,同时还有自己的力量。

如果一个人不想改变,外部的力量不会起到很好作用,外部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关于态度的问题,我们说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我们说在教育上就是一个“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问题,为什么现在强调价值的教育,现在提出“核心价值”。

我研究“价值观”研究了30年,看一个大学生的价值观如何随着社会的走向而变化,跟着社会发展的特征走。所有在这里面你提出一个教育的核心问题,我认为教育的因素很重要,教育的因素非常重要,特别是对孩子来说。我不知道这样解答,对不对?

我们给最后一个朋友一个机会,后面的那一个小女孩。

女听众提问:我想请问一下,大学毕业生在即将踏入社会之前,对前途未知的时候,该如何应对自己的焦虑问题?

许燕:年轻人面对未来不确定性所产生的压力,非常严重。我们可能要说到金融危机对年轻人就业的挑战。年轻人如何面对未来?我不太清楚你们学校有没有开职业生涯规划的课(听众回答:现在还没有)?如果没有,你可以找一本书看看一些理论,学一些基本的东西,如何设计你的人生,可以从知识体系当中储备。社会需要优秀人才,先把自己积累好。

一个故事说一个年轻人总是怀才不遇,他遇到一个老人问为什么?老人拿了一粒沙子扔在一个沙滩上,说你能否把沙子捡回来?年轻人说,不可能。然后老人把一粒珍珠扔在沙滩上,这时候还需要看吗?

你要自己积累知识,你要知道未来社会需要什么?一个心理学专门研究成功职业人心理品质,

一个是责任感,是工作的品质。你要培养自己勤奋工作,认真对待工作,在工作当中有诚信的品质。

第二个是宜人性。能不能与人为善,能不能友好待人?能否与人为善能够影响你工作的成效,能够让你在竞争群体当中脱颖而出,很多是交往的技巧。

第三个品质是才智——知识的渊博性,还有人生的智慧。

这三个品质是成功人士最重要的品质,要朝这三个方向培养和塑造自己,当你培养好的话,你就知道社会当中需要你这样的人,你就不会找不到工作了。

主持人李婧:今天的互动环境非常好,大家的问题非常有代表性。有大学生就业问题,还有预防党员干部腐败问题。许老师带给我们很多的启迪比较多,希望我们以后有能力调整心态,好好享受今后工作和生活,开创自己美好的人生,我们今天的讲座就到这里,谢谢许老师!

我再预告一下下一期的讲座,下一期是胡润百富榜的胡润先生,谢谢大家!

注:本文稿为讲座现场文字实录,未经主讲人核稿。

许燕教授 职业枯竭 心理学专家许燕教授:现代人的职业枯竭与心理健康_职业枯竭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40951/450230142646.html

更多阅读

周小燕教授教廖昌永演唱“多情的土地” 廖昌永周小燕

我父亲夏之秋教授的恩人是周苍伯先生。(周小燕教授的父亲)因为我们有这一层关系,所以,我们也非常关心周小燕教授的教学和有关她学生的一些消息及动态。现在,我们在土豆网上下载有关周小燕教授教她的学生著名歌唱家廖昌永教授在作为学生时

心理学专家许燕教授:现代人的职业枯竭与心理健康

来源: 《新民晚报》讲演者简介:许燕,女,1959年出生,1982年1月起在北京师范大学从事心理学教学及科研工作至今。1995年获心理学博士学位,1998年晋升为北师大教授,2000年担任博士生导师。主要学术兼职:北师大心理学院心理测量与评价研究所所长

你职业枯竭了吗? 职业枯竭 公务员

外部动机主导个人,是导致职业枯竭的罪魁祸首。因被外部动机主导,我们成了收入的傀儡,并最终丧失了工作热情,从而陷入枯竭状态。几天前,跟一位专业摄影师聊。上学时,他迷上了摄影,毕业后如愿以偿进了一家大公司做了专业摄影师,但工作了十年

大学生创业:个性女孩许燕志做个性甜蜜生意

系列专题:大学生就业  出镜人物:许燕  “每桌婚宴只需增加十几元钱,就可以让婚礼充满浪漫和甜蜜的气氛,还可以让每一个参加婚宴的人得到一盒个性喜糖。”说起自己正在经营的个性喜糖,许燕满是兴奋。大学生自主创业者中鲜有女孩的

第63节:不让职业枯竭靠岸(2)

系列专题:《打开幸福人生的最佳钥匙:简单改变生活》  职业枯竭,光看这个名字就让人觉得难以接受,经历过了肯定会更抓狂。职业枯竭,犹如毒品。毒品也许还会给人短暂的幻觉,但是职业枯竭却是最真实的地狱,所以我们要远离毒品,不让职业枯竭

声明:《许燕教授 职业枯竭 心理学专家许燕教授:现代人的职业枯竭与心理健康_职业枯竭》为网友一直灬不回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