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语文教学是需要学生感悟甚至是创新感悟的,学生的感悟和创新感悟需要学生有着比较强硬的两翼,那就是阅读活动中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可使学生阅读得以理想地感悟或者比较创新性地 感悟。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问题意识 进取精神
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使得学生能够在阅读感悟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感受。一般说来,学生的阅读能够说出自己的感受,需要学生对所阅读的文本产生相关的问题意识,并自主探究。学生的探究不可能是顺理成章的,肯定会遇到坎坎坷坷,这更需要学生在具体的阅读感悟中努力培养进取精神,教师需要做到什么呢?我认为,需要对以下三方面进行思考和实践。
一、多让学生读出文本的问题,培养阅读的进取精神
阅读教学其根本应当是学生的读,自古以来人们都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勉励人们很好地处理对文学作品的感悟问题,让学生充分地读应当是语文教学必须遵循的主要原则,也是语文教师必须引领学生进行阅读并生发问题意识的主阵地。可在现代教育媒体十分先进的当下,人们似乎在自不自觉地忽视或者完全忽视了小学生的读。每阅读一个作品,老师都在导学案中,将阅读感悟的问题和学生在阅读感悟中所必须实现的目标和盘托出,学生少有通过自己的读生发出阅读感悟之问题的,这就有悖于学生自主精神的体现。扪心自问,一堂语文阅读课,没有学生的自主阅读,凭着教师所预设的问题引领学生,课堂教学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完全得以体现了吗?这样的课堂教学,其生气何在?可以说是一片苍白。让学生先理想地读是相当重要的。我们需要正视学生的读,切不可以为学生的自读就能够真实解决多少阅读感悟中的问题,必须让学生多在课堂上以多种形式进行有意思的读。我们不要以为一布置学生读,学生就完全可以读出文章的味道,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读。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他的课堂足以引起我们的深思,先生是那样重视学生的读,是那样重视所有学生的读,尤其关注问题学生的读。窃以为千方万方,让学生先读和读好当是学生感悟的良方。
二、多让学生探讨文本的问题,培养阅读的进取精神
新课程理念大都新颖别致,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唯一选择;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是人们必须思考的话题;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是构建教学模式的灵魂所在。平时的阅读教学,比较实实在在的工作是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自主生发问题,学生所生发的问题交由学生自己解决,这十分有益于学生进取精神的培养。如教学《爱之链》时,文本情节十分平淡,毫无高潮,不能给人任何轰动效应。但仔细品味着实是一首充满着大爱的赞歌,确实是以“爱”链接出人与人之间的那种情谊。作者的用笔是那样精细,读来令人感触颇深。学习《爱之链》时,让学生充分地读,读出文本中的个中味道,学生们看到,是乔伊这样一个下岗后找不到工作的男子汉非常热情地无偿帮助一位老妇,事情发生在乡间小路,汽车抛锚几乎绝望的老妇得到乔伊无偿的修车帮助,使老妇得到了爱的帮助,学生们感到乔伊是爱的使者;学生们探究,乔伊――老妇――乔伊的夫人之间在传递着什么?那就是爱。老妇得到乔伊的爱,乔伊的夫人得到老妇的爱,乔伊的夫人会怎样做?得到乔伊夫人之爱的又会怎样做?孩子们浮想联翩,脑海里出现了许许多多爱的形象。学生们便探究出真谛――爱如同一根链条,链接这许许多多人的心。尤其是学生真实意义上探究到:“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乔伊……”所蕴含的情感和意义。
三、让学生多辩出探究的问题,培养阅读的进取精神
语文课堂,不是教师的“一言堂”,是人们在当今课堂上所追求的理念。但课堂不能是少数几个学生的“天下”,应当是人们实施课堂教学所必须秉承的原则,应当说真实意义上的课堂应当是群情振奋的课堂,应当是群体之间激烈争辩的课堂,完全可以是学生争辩得面红耳赤的课堂。事实上我们让学生激烈争辩了吗?诸多小组的合作学习,形式是有了,但骨子里的东西还不是那么令人信服的,因为诸多合作学生不是在交流感悟,多半是在交流学习资源。因此,问题意识的形成,进取精神的培养,必须在阅读感悟的学习流程中让学生多争辩,乃至激烈意义上的争辩。学生能够争辩,则说明学生都在探究,比较容易获取真实、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感悟,也比较容易获取正确、缜密意义上的阅读感悟。譬如教学《牛郎织女》时,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不让学生进行深刻意义上的探究,其作品就无需再让学生阅读感悟,学生中有谁不知道牛郎织女之间的故事?应当说,只有让学生探究,学生才可以真实感悟其作品所蕴涵的深刻意义。因此,在教学中,神游于作品的字里行间,围绕作品之内容争辩,探究作品塑造牛郎织女形象的真实意义。从课堂学生争辩的情形看,学生的争辩是实在的,学生争辩所获取的感悟是逐步加深的。在激烈争辩的基础上,学生便比较有意义地发现《牛郎织女》表现出作者对善良人们的深深同情。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祁智.剥开教育的责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
[3]沈静.笔谈:我们怎样关照学生的需要[J].中国教师,2006.10.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