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能只知道享(消)福,而不知道惜福,更不能不知积(培)福。若有福,就能享受各种快乐。能惜福,可使受用细水长流;能培福,会使自己和家族的福祉连绵不绝。《易经》中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即积德行善的人家,后代才能发达。古人还说:“积金遗于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遗于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多积德,此乃万世传家之宝训也”。
人类如果只知享福,久而久之必然会带来三个恶果:一是加速生存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的破坏;二是使人们的欲望越来越强、私心愈来愈重和社会平衡的破坏;三是加速消耗祖先积淀下来的福气,最终使自己变得无福可享,从而使家族破败。
福
福——是对能让人们产生满足感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拥有与享用。
表面看,福似乎是人们常说的那样,“财富是我自己做生意和努力工作挣来的”。若果真如此,社会中就不应存在那么多怎么努力也发不了家的人。
其实,能否取得功名富贵,努力是必须的,但背后还有其更深的原因。从本质讲,福是祖辈人行善积德所造之因(良种子)和今生人努力之缘(条件)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祖辈人或今生要通过合乎人生规律的行为积累下福因。其次,今生要通过努力工作、或做生意等为福种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创造条件。只有二者足具并且相遇时才会得到富贵之果。如果没有积下福,天天奔忙也发不了财。所谓“有福之人不用忙,无福之人忙断肠”。
福还可以理解为是祸的相反。什么是祸呢?祸就是灾殃、是祸患。一般来说,人生世间,没有灾祸就是福。无奈人在福中不知福,并不以为没有灾祸的平安日子就是福,而是“心无厌足,惟求多得” 。要追求更多的东西——如求名求利、求官求势,攫取占有永无止境。结果是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何福之有。
可见,对福祸要正确对待,做得不好,有福未必是好事。同样,对有德智者来说,祸也未必是坏事,《韩非子·解老篇》中有一段话说的很精彩:
“人有福,则富贵至。富贵至则衣食美,衣食美则骄心生,骄心生则行邪僻而动弃理。行邪僻则身死夭,动弃理则无成功。夫内有死夭之难而外无成功之名者,大祸也。而祸本生于有福。故曰:‘福兮祸之所伏’。”
“人有祸则心畏恐,心畏恐则行端直,行端直则思虑熟,思虑熟则得事理;行端直则无祸害,无祸害则可活尽天年;得事理则必成功。尽天年则全而寿,必成功则富与贵。全寿富谓之福,而福本于有祸,故曰:‘祸兮福之所倚’。”
培福
培福——通过积德行善不断积累福德之因,使自己和家族的福禄绵绵,经久不衰。
换言之,当你吃喝不愁,生活无虑的时候,应该把节省出的一些钱财,接济那些贫困的人,或者做其他一些对大众有利的事,使得除过生活必须之外的钱财不落虚空,使得它能像种子一样不断的给自己带来新的财富。
积德行善能造福,是人们从几千年历史发展的升降沉浮现象中总结出的结论。人们发现积德行善是人生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人生兴旺发达的正道(不为己为,方能大为)。用现代人的话说,人生的成功和自然科学研究一样,是主观符合客观规律的结果。人只有按人生的客观规律做事,才能功成名就。并且总结出培福的基本原则是“种什么,得什么”。如,想发财就要施舍,想高贵就要敬人,想长寿就要慈悲等等,就和种地一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一对应,毫不错乱。
不过大家又要明白,福虽然是我们的祖辈人和今生合道而行积累的结果,但是由于人类生命的短促性所决定,我们积的福是有限的,做不到一劳永逸。也就是说,以有限的人生不可能积累下让后代永恒享用的福祉。为了尽可能延长享福的期限,就像要让银行积蓄取之不尽,就要不断往里存钱。因此,在享福时还要积极的、不断的培福。
如何造福效果最佳呢?以无私、无欲、无贪之心态做事最好。这样坚持做下去,自然使无福会变为有福,有福会变的连绵不尽。例如,宋朝的范仲淹读书时,心中念念想着救济他人。后来他作了宰相,把自己的俸禄全部拿出来购置义田,赡养一个家族几百口的贫寒之人。他的几个儿子请求他买一所园林,他说:“京城里的园林很多,谁会不准我去游这些园林?何必要自己有花园才能享乐呢?就这样范仲淹出将入相数十年,由于他把所得俸禄全部用来布施周济别人,所以他的四个儿子都做到公卿的官位,而且受他的影响,个个都继承父志,舍财济人,所以一直到现在范家的子孙都极为发达。这就是懂得培福而获得荣华富贵的证明。
惜福
惜福——就是要珍惜所拥有的一切,不要有一丝一毫的浪费。哪怕是极其平常的日用饮食和起居供需,都要思其来之不易而避免浪费。
有人想:现在时代不同了,物质条件日新月异,过时的东西都可以丢掉。半碗饭、一张纸不值几个钱,不要搞得太约束。也有人说:人生在世,应当好好享受,必须拥有豪宅名车、高档电器等,如果没有这些物质享受,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对此人们应该懂得以下几个道理。
首先,福祉有限,用尽即完。
先儒焦澹园说:“人生衣食财禄,皆有一定的定数,当留有余不尽之意。故节约不贪,则可延寿;奢侈过求,受尽则终;未见暴殄之人得皓首也” 。所以要节俭过日子,细水才能长流啊
其次,不惜福,就会折福。
从因果上来思考,就会知道其实浪费半碗饭、一张纸,也是很大的错误。比如半碗饭来之不易,从播种、施肥、灌溉、收割、去壳、运输、加工到最后煮成熟饭,其间有多少劳动者的心血,要耗费多少自然资源,才能端到口边,供你享用。这半碗饭不是无因无缘产生的,随意浪费不会折福吗?实际上,因果丝毫不会空耗,浪费财富是在损减自己的福气。因此,想起物品来之不易、因果不虚,我们不能不珍惜。古人说:“一茶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
再次,生活所需简单,奢欲消福极大。
生活中最主要的是先要弄清一个问题,哪些是生活的必需,哪些与生活没有多大关系。人类生存,虽然不能缺衣少食、卧具,但是这些普通的饮食、衣服,房屋等就足以保证生存。除此之外的物品,如豪宅名车、高档用品等其实都是只能满足没有多大实义的虚荣而已。动物也知道寻求饮食、洞穴和配偶,如果生命的意义就这一点,那人和动物有何差别。如果人们能把生活节余用来成办利他的大义,人生才有意义,才是真正的利己。如若不然,那人们就只是浪费生命而已。
第四,使用公家资源,其实也是在消自己的福
现今社会中的很多人都以为,用公家的、单位的、公司的或他人的东西,可以随便用、随便花,一点也不用在乎,反正不是自己的。殊不知具有这样权利的人,也是他祖祖辈辈和自己努力积来的福气。表面看可以随便使用公家的、别人的财产,甚至穷奢极欲的大肆浪费,其实这都是在浪费自己的福。这个道理一定要清楚。所以,为了好好爱惜自己的福,就不能把公家的东西挪作私用(公物私用、公款吃喝、公车私用等),更不能反正是公家的就暴殄天物。
第五,不懂得惜福之人,欲望强烦恼多。
少欲篇中记载:“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直尔少欲,尚宜修习,何况少欲,能生诸功德。少欲之人,则无谄曲以求人意,亦复不为诸根所牵,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 如果人们把一切精力都用于追求感官的享受,这样不仅会大量的消福,而且还会不断的积下非福不善之因,为自己和后代买下痛苦的祸根。
总之,现在的物质文明很发达,很多人都沉迷在物质的享受里,生活越来越奢侈浪费,这并不是一个好现象。诸君必须明白我们今天所享用的东西,无一不是祖先和自己合道而行所种福因的结果。过分享福和尽情享乐的后果是可怕的。 “福不可享尽,假如福享受尽了,幸福和快乐的泉源就会枯竭!”,所以古代有一首诗告诉我们在富足时要为贫困设想:
“处世持家年复年,
总须虑后更思前。
有钱常想无钱日,
莫待无钱想有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