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幻圈
众多新生作家都宣称是吴岩老师的学生,
但在《三体》火起来前,
他的课远没有那么出名。
”
吴岩提前十几分钟到了教室,穿着一件普通的白衬衣,笑容敦厚,个子不高,看起来就是一个标准的五十多岁教授的样子。他先放了一段1962年的苏联科幻电影《水陆两栖人》,然后借着科幻电影特效,说到了中国早期80年代的科幻电影。然后又放了世界最伟大的科幻电影之一《银翼杀手》。
每播放一段他就暂停一下,穿插讲述科幻文学史的发展,讲台上放着一叠厚厚的备课资料,他总是准确地用英语说出每个外国作家的名字。吴岩从电影的一个场景布置谈到其中反映出的国际关系,从电影里“人造人”的主题,讲到了各个国家不同的伦理观和宗教观,这节科幻课听起来像是一个科幻版的晓松奇谈。
吴岩是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也是中国唯一将科幻文学作为硕士和博士培养方向的教授,科幻圈内众多的新生作家都自称是吴岩老师的学生,但是他的课在《三体》火热起来之前,远远没有那么出名。
给本科生上课的教室很大,因此学生看起来稀疏分布在教室各处,他讲课时不时扶一下眼镜。如今大洋彼岸的科幻电影热潮,正是从一大批看“黄金时代”长大的好莱坞人员大刀阔斧地翻拍他们心中的科幻经典开始的。
在课程大纲里,他给学生们提供了很长的书单,既有经典的科幻小说,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巴西加卢皮《发条女孩》,也有一些看似毫不相关的《1984》、《历史的终结》、《文化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但是上课时当他引导式地提到某些著名的科幻小说时,讲台下的回应者并没有很多。
吴岩在一节课上,会让学生假设如果一只恐龙出现在你的厨房,你会跟它说什么。有一个同学的假设是这样的,“我会先帮它的脑袋从窗户里弄出来,再跟他好好聊聊……”这是关于科幻剧本的假设,在科幻的世界里,你可以创造出一个完全不同于现实的空间。吴岩说,科幻对于人有抚慰作用,因为它可以完全制造出另一个时空,让人可以暂时从现实生活中出来,进入一个想象的空间。
吴岩还给学生们布置任务,去研究一个特别的群体:三体迷。他们在微博上用《三体》中的某个人物作为名称,以那些书中人物的口吻说话,模仿他们的语言风格对社会现象表态。比如@三体-叶文洁,其他的角色扮演者们会称呼她为统帅。这些学生去研究三体迷们到底是怎么想的,科幻对于他们是什么。
吴岩的学生们做了一个课题,内容是如何用科幻去规划未来的北京城市。比如怎么用科幻解决北京的交通拥堵问题,他们从科幻小说和电影中寻找未来城市的方向,最后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建设空中城市。但是他们也有疑问,“他们说不知道这个怎么做,我告诉他们没关系,你们只要负责提出就好了,负责这件事情的人自然会去想怎么做”。
吴岩带着他的科幻团队也在做着一件类似的事情,给企业做科幻咨询,利用科幻思维跟技术专家一起合作,给企业的研发提供新的方向,这些企业都是行业内顶尖的企业。美国宇航局一直有一个部门, 资助科幻作家和普通读者提供新点子和新设计,美国科幻与自主创新已经走出关系推测的阶段,而进入了实用阶段 。
这堂科幻课是晚上六点的课,在播放电影时,整个教室的灯都关了,突然渐暗的窗外有一栋大楼亮了起来,然后看到外面的天空上,挂着一小段的彩虹。随后不久北京上空的这段彩虹和火烧云刷遍了所有人的朋友圈,它们不费吹灰之力就征服了人类。
下课了,吴岩身边围着几个学生跟他聊天,大多是从其他学校赶来旁听的人,对于这节课的真正的主角们来说,也许科幻文学课看起来并没有神秘太多。
《星际穿越》里有一首诗贯穿了电影始终,“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它慰藉了那些在宇宙中无所依的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