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曾说:“姓所共也,名所独也。”姓名,尤其是名字,是一个人所独有的符号标志。中国姓氏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汉族人的称谓从姓、名到字、号,基本形成一定规律,可谓有章可循,保持相对稳定。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发展,现代取名也有了新的变化,父母复姓名字也被写入了法律,带着洋气的名字也越来越被人们追逐喜欢。谈 起 中国 人 的取名,就不得不谈谈这其中的发展历史了。
姓名发展史经历那些重要阶段?
总体看汉族人姓名虽然起伏变化不大,但不同朝代的姓名因受时代潮流影响,仍带有当时的一些特点。中国的姓氏文化到底有怎样的发展历史呢?记者采访了泸州地方史学者陈鑫明。
春秋时期
按照陈鑫明的介绍,我国的姓名起源于春秋,当时都是单名,姓与名之间多加“之”、“子”等助词,形成一种取名格式。如楚国大夫伍奢,又称伍子奢,其次子为吴国名将伍员,字子胥。曾随晋文公重耳一起流亡国外的晋国贵族介之推,又称介子推、介推。
汉代
后来随着人口的增加,渐渐开始产生了两个字的复名。不过,到了东汉时期,王莽禁止以两字为名,还下发文件明令禁止,只准取一个名字。如东汉天文学家张衡,三国时著名政治家曹操。到了东汉末年,人口的增加,社会的相对稳定,能够取名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大家族、名门望族挤进了政治舞台,开始对他们自己的家族进行历史的追寻,这个时候就促进了姓氏的进步。荆州刺史刘表的儿子刘琦、刘琮,均为单名,以“王”字偏旁表示兄弟同出身王侯之家。
隋唐
到隋唐时候,便开始了以家族、血缘姓氏排字辈,字辈从上到下,从老到幼,每三十个或者二十个作为一个字派,周而复始,这就奠定了中国取名的基础。当以血缘和血统为基础的字派出现后,更加巩固了封建传统取名的规矩和原则。如诗人李商隐称李十六、刘禹锡称刘十九。在杜甫的《草堂诗笺》中可见张十三建封、卫八处士、唐十八使君等排行称谓。当时的排行包括远房兄弟在内。
但是同时,少数名族和汉民族文化的交融,少数民族的姓氏文化和汉族的姓氏文化结合,就产生了新的复姓、复名、复字。但同时也要看到,取名文化有着“重男轻女”,男娃名字不仅代表自己的血缘关系,而且名字显示出刚强、勇敢、大气等阳刚之气;而女娃名字则显示出柔美、娴熟的特点。比如说唐婉儿、孟姜女等等。还需要注意的的是,此时期只有达官贵人、名门望族家庭的女孩才有名字,一般平民女孩没有正式名字,称为“大妹”、“二妹”、“三妹”等等。
宋代
宋人崇尚黄老之学,在文人中多以某某老、某某、某某翁为名,清代文学家赵翼存《陔余丛考》中,列举名为胡唐老、刘唐老、孟元老、陈朝老的就有19例。而在辽、金、元朝人名多用“奴”、“哥”字。如辽景帝的儿子名耶律药师奴,元宪宗本名蒙哥。
“五 4”运动后
陈鑫明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封建王朝的覆灭,各种进步思潮的传入,社会制度的变革,“两千年一贯制”的汉族人姓名结构也出现种种演变。而从“五 4”运动到现在不过才80多年,但中国人姓名演变之快,可以说要超过以往的两千年。
20世纪20年代,国内知识界有人呼吁取消标志封建宗法关系的姓氏,在进步青年中曾时兴废姓改名风。1930年4月18日,南京政府立法院曾召开婚姻、家庭存废问题座谈会,讨论姓的废与留,出现不同意见:有的认为用父姓不公道,用母姓不妥当,可设法用别的符号来代替;有的表示无所谓,有姓好没姓也好,从父姓好,从母姓也好。后来社会学家潘光旦在《新月》发表文章,认为姓在中国至少有三千年历史,废止姓氏会引起纷乱。这场讨论虽不了了之,但对旧的姓氏制度冲击是很大的。女作家丁玲原名蒋伟,字冰之,她就是在那时废姓,以字“冰之”为名,后又名为丁玲的。
汉族姓名演变有哪些特点?
“姓氏文化的变化,有的是可喜的进步,如妇女有了自己的名字,姓名趋向简单等;也有的属演变中出现的新问题,如单字取名带来的重名现象等,这些演变可谓有喜有忧,评价不一。”陈鑫明说,现在按照传统文化改名,以家族、血缘、字辈取名依然占主流。
复姓减少逐渐演变为单姓
早在古代。就有人将复姓“省言”为单姓,如“闯邱”省为“邱”姓,“钟离”省为“钟”姓,“司寇”省为“寇”姓。现代人嫌复姓麻烦,大多已改为单姓,如“司马”改姓“马”,“东方”改姓“方”,“欧阳”改姓“欧”,“公孙”改姓“孙”等。有关部门利用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对全国七省市174900人名进行抽查,仅得8个复姓99人次,占总人数0.058%,少得可怜,而三字姓则一个也没有。几十年前常见的复姓,如司徒、皇甫、宇文等,如今已属罕见。
汉字简化,一些姓氏合二为一
如“衍”和“术”,在汉字简化前为不同姓,现在均简化为后者。“霎”简化为“云”后,这两字原为不同姓,也有人仍保留原“霎”姓。
妇女有了自己的名字
女子结婚后不再改变自己的姓氏,称某某氏等,这标志着中国妇女已摆脱“嫁夫从夫”的封建夫权统治,被誉为是建国后汉族姓名最大的变化之一。与此同时,随着农村广大农民政治上、经济上的解放,文化水平的提高,一些过去连名字也没有的贫苦农民,也都有了自己的名字。
姓名由复杂向简单化发展
过去,人们的称谓由姓、名、字、号组成,如生于1864年的书画家齐白石,原名纯芝,字渭清,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别号借山吟馆主者、寄萍老人等,名、字、号一大串。如今,名与字合一统称名字,表字、别号已没人使用了,姓加名即为一个人的姓名,或两字或三字,既简单又明确,符合现代化生活节奏。
单名大增重名突出
以前人们多用两个字为名,重名较少,现在的青少年多喜用单字为名,重名相当普遍,比如说叫“王伟”、“李杰”的人。人们多喜爱伟、杰、英、华、明、志一类有气势的字,又以单字为名,一取名势必与别人撞车。
姓名政治色彩淡化
时代因素(政治、社会风气等)往往要影响到各时期人名的用字。建国初期,为孩子取为“建国”、“建华”等特别多;1958年“大跃进”时出生的人,起“跃进”、“赶英”等名的不少;60、70年代时期出生的孩子,名字中出现“红”、“军”、“卫”、“兵”、“东”等字的频率相当高。如今,人们在为孩子取名时已注意到避免太浓的政治色彩,转向选择有气魄的字,如“伟”、“海”、“波”、“涛”等;或追求新颖、脱俗,选用文雅、别致的字,如“婷”、“磊”、“璐”、“莹”等。
笔名艺名或改名成为时尚
在封建社会,很少有人改名,因为那是 父 母 起 的,轻易动不得。如今改名的日见增多。在原有姓名之外,有的作家、记者另取笔名,有的演员、艺术家另取艺名,还有用化名、别名的,呈多元化趋向。
少数中国人起外国人名字
近代中国由于受西方文化与宗教影响,有些人曾起外国人名字。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一批青年学生赴外国留学,国人与外国人交往增多,取外国名字的日见增多。如彼得、乔治、大卫、玛丽、安娜等。但他们仍保留原有姓氏,成为中西合壁式姓名。
单姓四字名正悄然兴起
也许受“一对夫妇只生一个”的计划生育政策影响,也许为避免重名现象。由父母双方姓氏组成的四字姓名正在中国大地悄然兴起。大体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父母合姓加一个或两字名;一是父姓或母姓后面带一个三字名:三是以父母姓氏各带一个单字。 陈永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