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经营过干货生意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将陈货与新货夹着卖的现象很普遍。一些商贩会将卖不掉的干货,积攒到第二年,然后通过熏、烘的方法进行一番加工,继续掺在今年“新货”中贩卖。
在记者的暗访和采访中发现,看似琳琅满目的年货市场其实鱼目混杂,不同商品都藏着许多行业“潜规则”。
散装干货,新货陈货混着卖。一位经营过干货生意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将陈货与新货夹着卖的现象很普遍。
一些商贩会将卖不掉的干货,积攒到第二年,然后通过熏、烘的方法进行一番加工,继续掺在今年“新货”中贩卖,比如木耳、蘑菇、干桂圆等。
“外表看着好看的,未必是新的,很可能就是用硫磺熏的‘陈货’,一般人根本看不出来问题在哪。”他告诉记者,以前用硫磺熏干桂圆熏出问题后,现在就会用柠檬黄等添加剂浸泡,然后再蒸干卖。
仿冒包装以假乱真。北京市民张女士向记者反映,几天前在家附近的食品批发市场买了一些糖果,其中有一种类似德芙外包装的巧克力。
但回家后才发现,这种巧克力并非德芙,只是外包装酷似,英文字母也与真德芙比较接近。
这与记者在湖北某县级城市看到的情况如出一辙。通过“傍”名牌的方式销售的食品和小家电都比较普遍,通过外包装或模仿各种产品标识,达到迷惑消费者的目的。
腌腊制品被上“色”。记者暗访发现,一些商贩会自己腌制肉制品进行贩卖。但这样无资质的小作坊流出的腌腊制品,其产品质量及安全性无法保证。
有些小作坊为了使腌制品“卖相”好,会使用染色的招数,让腌腊制品特别红,看起来很新鲜。更有甚者还“发明”用染色米饭和劣质淀粉制成人造瘦肉,再加腌好的猪肥膘制成腊肠。
“吉利”数字礼盒不实惠。各类礼包、礼盒,在标价上多以“8”为噱头,比如88、188、688等。
“年货礼盒的吉利价格往往名不副实,很不划算。”经营食品批发的王先生告诉记者,做年货礼盒非常简单,买一些散装年货,包上漂亮礼盒,描上一些喜庆的字眼,价格就能成倍增长。
记者在超市中还发现,各类干果大礼包,多半均为罐装、桶装、瓶装、听装的“闷包”。消费者基本无法直观看到食物的多少。
海鲜大礼包随意缩水。记者调查中发现,现在许多水产市场摊位上也做起了海鲜大礼包的生意。其中包括虾仁、海蜇等各类海产品。“许多公司都来买券,给员工发福利或者送客户都不错。”
一位摊主向记者介绍。但这些商家自备的礼盒上很少会印刷生产厂家、产品种类等信息,只是笼统地写着“美味海鲜”等词语。大礼包里的海鲜到底产自何处、品质如何、重量多少,往往全凭摊主一张嘴,很容易出现缩水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