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评论员
当下时代,当文化人面对着越来越世俗化的社会现实,站在风骨和商业的十字路口,内心又有多少彷徨和苦闷?
知识分子这个词,除了在电影里还能经常看到,在现代人的身边已经很少见了。年轻人更爱关注手机、微信、微博,而上一辈在经历了各种改革浪潮和养儿育女的过程后已经“功成名就、退居山林”了。老一辈的知识分子及他们秉承的人生理念渐行渐远,纵观社会的光影迷离和商业化运作,知识分子的风骨,已经随时间流逝渐渐飘零。
长期以来,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永远是知识分子心中所牵挂和思考的重点,对大势的关注铸就了中国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风骨,孟子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就是对这种风骨的真实写照。知识分子能守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可若有机会,则会一鸣惊人,用一己书生之力,改写整个大国的命运,知识分子能为贫者言,能为弱者呼,因为对天下的仁和对苍生的同情始终是知识分子的终极理想和追求。巴金在1987年4月17日给冰心的信中写道:“我已搁笔,不再作文。可是脑子不肯休息。整天思前想后,想到国家、民族的前途,总是放心不下。而1991年3月27日冰心给巴金的信,冰心则写到:“我活着就不白过,我们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相濡以沫。我这个人有一样好处,从来没有悲观过,上下五千年,历史是人民写的,我们要好好完成历史的使命。”肩负着历史的使命,胸怀着百姓冷暖,这是知识分子从古至今传承的风骨。
气节,从来是知识分子令人敬佩的风骨之一。从“士为知己者死”,到“士不食嗟来之食”,到鲁迅“为民请命”的铮铮誓言,再到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食美援面粉。知识分子自身的这种气节,既是一种坚持,更是一种信仰,这种信仰是执着的,更是宁折不弯的,是一种虔诚存在于心中并终身恪守的。知识分子的这种气节和对自我言行的严格操守,在书写历史的同时,也赢得了人们深深的敬重。
“日当三省吾身”,躬身自省和对灵魂的拷问使知识分子达到人生的最终境界。这种对人自身的思考和鞭策构成了知识分子渴望进步和完善自身的强烈愿望,这种愿望铸就了知识分子的原则和处世哲学,形成了知识分子普遍具有的但是又各具特色的风骨,并指引着他们走上不同的道路,但相同的是,在知识分子的骨血中,对内心深处的不断探索和对行为的不断反思一直伴随着知识分子的一生。
反观当下,专家与学者遍地,可真正具有知识分子风骨,埋下心潜心做学问,心中有百姓疾苦的不知芸芸中能有几何?商业化的走穴和讲台已经将知识的风骨打磨殆尽,存留的更多的是对利益的追求和对名声的渴望。知识分子在哪里?在大学里?还是隐在民间?还有多少能够沉下心来“大隐隐于市”?当下时代,当文化人面对着越来越世俗化的社会现实,站在风骨和商业的十字路口,内心又有多少彷徨和苦闷?由远及近,从孟子到冰心,重温和溯源知识分子应该具有的风骨和精神境界,无论从学者自身还是整个社会,都将是一件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