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想,作为数学老师为何总是正确的化身呢?拿个题目,老师一看就会,一做就对,而学生呢?一看就懂,一做就错。于是我更希望在做题目时自己能稍不留神地犯下几个错,这样的错误或许也是学生们容易犯的,这样我在评题时就能感同身受地跟孩子们说:这个地方要注意……,这样写行不行?……我实习时,常常见学生问老师:这种解法是怎么想到的?而我的指导老师总是这样回答:先不要问怎么想到的,你自己先看一看,想一想,品一品,过几天再问我。老师给我的解释是,先让学生自己思考,等他真正弄明白了,也就不会问是如何想到的这样的问题了。诚然,数学中有很多东西是很难说清楚来龙去脉的,或许对学生有时是不必要的。这就导致学生常常遐想:这样巧妙的构造是谁发现的?这么精彩的证明又是谁给出的呢?等等。我想,老师也不妨把自己的解题思路,抑或是心路历程贴出来和学生分享,还原一个真实的数学老师,让他们看清你的思维,即使是曲折的,即使中间或许还夹杂着几个错误,这些都无关紧要,从错误中才能领会出深刻的东西!常此常往,我想,“冰冷的美丽”终会被学生和老师们感动,慢慢地就融化为“火热的思考”了。
每年的高考试题和参考答案都要被人们议论甚至是批评,有很多高考题的解答显得很不“平易近人”,整个过程显得神秘诡异,这就使得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学习都很吃力,一线老师已经多次撰文质疑.长此下去,学生的负担怎么不会越来越重?难道不能引起命题者的思考吗?
注:本为部分内容得到湖北杨先义老师的帮助,在此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