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我的读书经历,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我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在接受启蒙教育时,赶上三年自然灾害,小学时断时续,难以系统地读书学习;上中学时,赶上“文革”,当时盛行“读书无用论”,自然也就没有机会与书本握手,与知识相伴;“文革”后我上山下乡、参军入伍,更是无时间、无精力去专心研读。我参加工作时,国家开始拨乱反正,走上振兴之路,知识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全国掀起一股读书热。好在先前的日子里,我在父母的管束教导下,并没有因时代的荒谬而沉沦,也没有因条件所限而完全荒废学业,尚有进一步学习提高的基础。
我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废寝忘食地在知识的海洋中徜徉,学识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不但能应对日常工作,就是业余时间搞点创作也得心应手。于是,我对读书的态度由原来的被动应付变成了自觉行动。节假日、闲暇时,别人花前月下谈情说爱、喝酒打牌,我在灯下苦读静思,写读书笔记、读书感悟。日久历练,点滴积累,我的理论水平、业务能力不断提高,对事情的鉴别判断、对问题的分析处理基本做到了理性、恰当,写作水平在同龄人中已崭露头角。
走上领导岗位后,面对挑战,面对困难,我通过汲取知识寻找破解难题的法宝,读《领导科学》,知晓领导技巧;读《细节决定成败》,明白管理重点;读《中华典故》,悟出处世之道;读《名人传记》,懂得为人之要。经过数年读书积累、几载工作磨炼,我在工作中读书学习,在读书学习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在持续的学习中,我对读书也有了一点心得体会——
古今几千年,先人的著述卷帙浩繁,有经典,有糟粕,我们在读书时必须有所鉴别、有所去存。读书,一定要读好书。所谓好书,我的观点是,内容一定要真实客观,不能误人子弟;立意一定要积极向上,给人以鼓舞鞭策;道理一定要深刻,给人以启迪开蒙;阐述一定要明晰,给人以逻辑思辨。读书,一定要读有益之书。正所谓“开卷有益”,读一本书,应该对工作有益、对人生有益、对生活有益、对处世有益。这样的书才是好书。
读书能使人养成良好习惯,培养优雅情趣。如今,人们的爱好呈现多元化,有人喜好唱歌跳舞,有人爱好打牌下棋,有人乐于运动健身,有人耽于海吃滥喝。我不想对这些消遣方式妄加评论,因为人各有志,爱好不可能趋同。我要说的是,这些业余活动大多只是满足人们的一时之需或感官享受,而不像读书那样能给人带来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和愉悦,也不像读书那样能使人养成优雅的情趣。与那些满腹经纶、学富五车的饱学之士相比,我只是一个爱好读书的人,但我对读书能够培养人的优雅情趣有着切身的体会和感受。每当我工作遇到阻力或困难,有畏难情绪或推却想法的时候,翻看那些励志著作,便能从中获得鼓舞和力量;当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产生迷茫的时候,看看那些名人的人生历程和对人类的贡献,就能及时修正自己人生的航向,产生前进的动力;每当对社会现象产生不解的时候,看看时事评论家的分析论证,便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能使人从前人的经历中借鉴成功的经验和吸取失败的教训,读书能使人明白更多更深的道理,读书能使人的智力水平得到提高。归根结底,读书能使人有更深的涵养、有更好的气质、有更优雅的情趣。
我们所倡导的读书,不应该是为读书而读书,孟子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读书,不能照本宣科,不能死搬教条,而是要通过读书明事理。一个人只有明事理,才能确立正确的人生方向;只有明事理,才能知晓何事应该如何;只有明事理,才能准确辨别是非;只有明事理,才能驾驭人生的航船顺利到达理想的彼岸。在我们目前能够接触到的书籍中,阐明事理的读物比比皆是、包罗万象,只要你想研读、探究,你就能从中有所收获。
(作者系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检察院检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