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空间医学指出:生理与病理都是人体功能性问题。人体正常的功能就是生理;非正常的功能就是病理。研究人体生理与病理的功能,两者是分不开的。临床的各种常见病、多发病都与人体功能有关。尤其是疑难杂证,更要从人体功能上入手。
![人体病理生理学 人体空间的生理和病理](http://img.aihuau.com/images/e/76883/5115060503512475031126.jpg)
人体空间医学强调细胞内与细胞外的物质与能量的转化。胞转胞,能量生焉;物质出胞,精华乃成;精华入胞,营气生焉;出胞为神,精微物质至精焉。物质应出胞而不出,疾病生焉;精髓应入胞而不入,疾病生焉。该出胞而不出,为积;该入胞而不入,为聚。积、聚是致病之因。积为胞内之变,聚则空间问题,此乃形体与能量物质分说焉。
一、人体空间的生理
宇宙之中的一切物质时刻都在变化,因此,变化是永恒的。人是宇宙万物之中的衍化物之一,也在不停地变化。在变化的过程中,宇宙大的空间场一定会影响人体小的空间能量能量场。
正因为宇宙大空间对人体小空间的影响,所以,人体空间医学研究的不是某个脏腑的生理功能,而是脏腑所在区域的生理功能。即,涵盖了脏腑周围的空间,是由点到面的变化。因此,人体空间医学提出了包内包、包外包、大包套小包的包包理论。而且,人体的每一种包都有各自一定的空间。任何包均非实体,其中间都有空的地方。正是这个“空的地方”,才使人体物质、能量有了运动、变化的机遇和场所。
人体空间医学运用人体四大主要空间,调整人体的功能。这四大空间统称为人体的四焦,即上焦、中焦、下焦与外焦。在四焦里,各包含了大小不一的脏腑区域。人体空间医学通过对四焦能量的调整,达到调整细胞辐射能量及能量运动变化,使全身各细胞群体功能正常的目的。
㈠ 人体的四大空间
1、人体上焦
部 位:人体横膈膜以上部位。
区域划分:肺区、心区和头颅区域。
作 用:宗气所在。体内能量物质与肺脏吸入的自然界之清气 结合于此,上出喉咙以司呼吸;对心脏形成推动力,以助血液循环。人体的上焦呈舒张、压缩式运动。上焦者,心肺所居。心在其中,其空间宜清。上焦空间清亮,肺部开合辐度大,同时,心脏的压力也大。由于肺部有清亮的空间,其活力强,运动幅度大,促使心脏的舒缩力强,运动幅度大,人体气血疏通,身体健康。否则则病。
上焦者,法天。能量下行为顺。其下行路线:中为任脉;两侧少阳;后为脊椎内壁两侧空道,其状如雾。雾清者,能量流通也;其晦暗者,浓度浊、压力之高也。空间浓度高、压力大是产生细胞运动失调的原因。 故,上焦宜清,不宜浊。清则能量疏通,浊则能量闭塞。
肺为华盖。肺宣则清气流通,肺实则诸病生。故,传统医学谓“气为血之帅”。五脏六腑能量出入之总枢纽。
2、人体中焦
部 位:横膈膜以下,肚脐以上的上腹部。
区域划分:肝胆区、脾区、胃区。
作 用:人体所需的物质与精微物质的生产地。
中焦者,法人。腐化食物,转化能量。其能量之状,如蒸腾之气。其能量上升,以右侧回流为顺。能量蒸腾走空间,自后背翻腾而上;其物下沉,顺胞而下走内壁。中焦者,脏腑细胞相互横向撞击。相互横向撞击乃消化之本,血液回流之本。故,脾统血,肝藏血。膈膜,为人体华盖上下鼓动之膜。膈膜之下空间是中焦,为下焦清气出入之通道。脾气散精于膻中;肝为阴中之阳;人体之营气俱源于中焦,膈下诸病均与此有关。例如,胃、肝、糖尿病,腹腔病均与此有关。
3、人体下焦
部 位:胃下侧以下到膀胱。
区域划分:肾区、腹腔区。
作 用:制造人体能量的工厂,是推动能量运动变化的动力所在地。
下焦者,法地。如火山爆发之状,突起突落,以生发、冲撞和推动中焦的能量。故,似锅炉火之动也。命门之处,人体能量之根基也。
三焦能量,各有所行,行形不同。下焦能量贯布全身,古曰“卫气”。中焦能量,乃物质精华也。上升胸部,化赤归经,曰“营气”。
4、人体外焦 (太阳区域)①
部 位:人体整个背部空间和腰部空间。
区域划分:各脏腑在背部的投射影区域。
作 用:人体三焦废气之收容地。与外界交融、异化后,重新生成新的能量物质,然后,再输送至各脏腑。
外焦空间是能量公转与自转的调节通道。外焦空间宜常清、常空。舌面的任何显现,都与外焦空间的能量运动与变化有一定的关系。外焦空间,仿若人体中的大蓝天。蓝蓝的天空,仅有薄薄的云在飘动。风和日丽,润而不湿,燥而有津。舌质软而不颤,硬而不僵;舌苔薄白,润燥适度,分布均匀。此乃万物生机盎然之象也。
外焦空间是人体三焦大空间能量运动与变化的总调节场地,是人体自转空间能量的调节器。只有外焦空间的清、静、洁,才能保证五脏六腑的功能正常。各细胞群的多余能量物质都通过外焦区域的空间调整。调整的方式也是清升浊降。可通过汗液、大小便排出。
外焦空间的浊物瘀滞,是形成外焦空间能量运动障碍的主要原因。故,外焦清理及时与否,是人体各部功能是否正常运转的关键。《伤寒论》的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葛根加桂枝汤、葛根麻黄汤②等,都是疏通太阳区能量运动的方剂,起到了恢复人体生理功能正常的作用。
人体能量的运动,主要在于上焦、中焦、下焦和外焦四者之间的协调运动。三焦与外焦空间有着领属的关系。外焦空间, 犹如九天,汇聚能量,可上可下。这直接与各脏腑、细胞、空间能量压力有关。此乃人体空间能量调整之总枢纽、总调度机关。三焦空间的能量功能,主要是推动脏腑形体物质,主消化吸收。外焦空间的能量功能,主要是运行全身的能量,是五脏六腑动力之源。借呼吸而行之,助肾区而动之,为后天之本。
㈡ 人体空间的大通道
人体有八大通道。在体内则起到能量上通下达的作用;在外则与自然界进行着能量的交替和更换。因此,人体的变化,时刻都与自然界的变化息息相关。
人体的内向通道有四:上为左、右肩窝下凹陷处的空间,是能量达于上肢的通道;左、右腹股沟内侧凹陷处空间,是能量达于下肢的通道。此四处是人体三焦通向四肢的通路。
人体的外向通道亦有四:上为左、右肩胛骨缝;下为两胯骨骨缝。是疏出外焦空间能量的通路;是人体内部能量与外界互通的渠道。
上不通,则心、肺疾病生焉;下不通,肾与骨质疾病生焉。
空处常空,能量畅通;内空不空,三焦瘀阻;外空不空,自然能量阻滞。
上肢沉、重、痛、肿,是空处不空。以双花藤、香附解之;降胸中压力,石菖蒲、夜交藤之功。
下肢沉、重、痛、肿,是空处不空,升降失调。用香附、白术调之。
若无力而上,则推提互应。推则黄芪,提则桔梗;制造能量,紫石英、羌活之职。
八大通道,时时疏通,身体强健,百岁老翁。
㈢ 人体空间的动力
传统医学认为“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它的组成,以肾所藏之精气为主。人体空间医学认为,人体的原动力来源于三个区域:会阴区、宫胞区和丹田区。这三个区域能量的推动,奠定了能量清升浊降的基础。是“五行”能量运行的基础,是公转和自转能量运行的基础。
只有人体的动力(能量)充足,空间能量在流动的过程中,才能更有力地撞击周围的细胞,对细胞产生压力,使其运动更活跃。从而,带动了本体(细胞)内部物质的生产力。此即传统医学所称的“气为血之帅”的理论体现。所以,人体空间能量的动力,刺激、促进了细胞内外物质与能量的生生化化。
㈣ 人体空间的“五行”运行
五行,是人体五脏能量运动的代名词。人体五脏能量在运动的过程中,必是遇阻而动,遇阻而变。由于五脏所具的形状以及所处的生理位置、功能的不同,从而无形中形成了能量的相生相克,即能量生生化化的关系。
五行的运行具有整体性。首先从肾部区域开始。肾部区域细胞群辐射的能量向上运行,遇脾胃区域细胞群辐射的能量的压力阻制,而向两侧移动。在移动的过程中,能量的性质已经发生了改变。因为肾部区域细胞群辐射的能量物质,遇脾胃部区域细胞群辐射的能量物质后,在空间进行了能量交合,产生了质(能量异化的原因)的改变。这种新的能量,再向两侧移动,又与其它的能量物质进行交合,又形成了新的能量物质。于是,新的能量物质改变了旧的能量物质的压力强度,使之有了更大的变化或是有了更大的推动力。故,对肝部区域细胞群的运动产生很大的助动力。即传统医学的“水”生“木”之说。
传统医学认为,生者为母,克者为父。肝部区域细胞群辐射的能量向左移动,受到脾胃区域(中州)能量物质压力的影响,而不得不向上运行,而其上又有隔膜的阻制,迫使其沿着膈下空间向左侧运动。在运动的过程中,其性质也发生了变化。因为肝部区域细胞群辐射的能量物质,与脾胃区域细胞群辐射的能量物质交合产生了变化,故其性质、浓度或压力也大大地增强了。能量从膈下向左运行至心脏区域的膈膜下,是以对心区有推动的作用,故有“木”能生“火”之论。
心脏的舒缩运动,其能量在肺部能量压力的作用下,使心区细胞群辐射的能量向下移动。下行的能量中,一部分与中州的能量物质相结合,变化为新的能量物质。故,“火”能生“土”;另一部分与中州脾部区域细胞群辐射的能量相撞击并越膈而上,推动了肺部区域细胞群的运动,加大了肺部区域细胞群运动的动力。故,“土”能生“金”。肺部细胞群辐射的能量越肩向后进入外焦空间;能量直下撞击了肾部区域细胞群的活动,改善了肾部区域细胞群辐射能量物质的环境,即肺“金”能生肾“水”。如此周而复始地运动,这就是五行运行。这些能量的相互刺激推动了人体能量的周流不息。
注释:
①太阳经与太阳区域的关系:太阳经是传统中医经络学说的内容,有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之分。人体空间医学的“太阳区域”主要与传统的太阳膀胱经有着密切关系,它既包括位于人体整个脊柱两侧的太阳膀胱经部分,又将脊柱内侧和脏腑后侧之间的空间纳入其范围之内,是传统中医理论的扩展。
②人体空间医学在对传统中医方剂的研究过程中,通过临床应用观察,发现许多中草药的新作用,特别是在人体空间内的作用。张仲景的《伤寒论》首重对人体太阳经病症的研究和治疗。仅调整太阳经的方剂就50有余,其余各经的问题均源于太阳经的传变。从中不难看出,张仲景前辈对人体太阳经的重视,以及其理论中蕴涵着中医“治病求本”、“太阳经为诸经之本”的思想。文中提到的方剂,都是解决太阳经病症的。人体空间医学由于发现中草药的新作用,因此,对张前辈的方剂也进行了新的临床探讨。于是,在临床实践中,认识到其方剂(主要是药物)对人体空间能量的运动、变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