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酷刑,我们并不陌生。小时候听过的那些发生在“日本宪兵队”、“中美合作所”里的故事曾经让我们幼小的心灵饱受煎熬。时至今日,社会开化了,人类进步了,我们一厢情愿地认为那种野蛮人的审问方式已经被淘汰了。可是从关塔那摩曝光出的美军虐囚事件又在提醒我们酷刑并未绝迹。我们不禁要发出疑问:究竟有没有“文明”的审讯?现代科技能为审讯技术提供足够的改善吗?
测谎仪测的是什么?测谎仪检测的是血压、脉搏、呼吸、皮肤电(紧张出汗时,皮肤电阻会发生细微变化)等生理指标。人在紧张时,上述生理指标会不由自主地产生起伏波动。测谎者正是根据被测者在回答什么问题时开始紧张,来推断他说谎的可能性。
测谎仪准不准,关键不在于机器本身,而在于问题设计得好不好,能不能深入被测者内心,激发他真实的心理反应,产生主观意识无法控制的生理变化。
被测者本身的心理素质和一些心理训练方法都会影响测谎结果。现实中测谎仪常常出现冤假错案。目前,测谎结果在很多国家都不能作为法庭证据使用,即使作为审讯手段也受到严格限制。
有一个测谎仪导致冤案的案例:在对一个杀人嫌疑犯的调查中,由于证据不足,警方使用了测谎仪,结果嫌疑人没有通过。警方在这一结果的引导下继续“严加审问”,终于让嫌疑人忍受不住,屈打成招,判了死缓。后来真凶落网,冤案才得以昭雪。在这个案例中,测谎仪的结果虽然并没有作为法庭证据,但它引导了调查审问的方向,并且可能导致刑讯逼供。正是因为有这些潜在问题,测谎仪在刑事工作中的使用必须慎之又慎。
吐真剂真的有效吗?现实中的所谓吐真剂,多是一些精神类药物,常见的有戊硫巴比妥钠、东莨菪碱(中间两个字读“浪荡”)、羟基安定等。大部分属于镇静剂,很多有致幻效果。
吐真剂的原理在于:当人的主观意识被镇静药物压抑时,防御心理会大大降低,更容易“打开话匣子”。而且,编造谎话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当思维变得迟钝时,说谎能力也大大削弱。
但是吐真剂的效果并不可靠。实际使用中,吐真剂能够让人说很多话,但并不是只说真话,而是混杂着假话、胡话一起。效果并不比把人灌醉、“酒后吐真言”的效果好多少。
更糟糕的是,吐真剂使人更容易受到提问者的暗示和引导,给出提问者“想要的”答案,而这样的答案往往是不真实的。再加上这些精神类药品大多会留下严重的后遗症,因而吐真剂在很多国家都被禁止在审讯中使用。
感觉剥夺能够用来审讯吗?测谎仪和吐真剂试图在你不知不觉中掏出真话。如果它们做不到,审讯者也只好拿出最后手段:来人,大刑伺候!
刑讯尽管被大多数国家禁止,但在黑暗中一直存在和发展着。据说现在有一些高科技的刑讯手段,比起老虎凳、辣椒水要“人道”一些,比如感觉剥夺。
感觉剥夺原本是一种心理学实验,在《反恐24小时》里成了一种刑法,用在那些公子哥、大人物身上,似乎是一种“文明的”刑讯手段。
所谓感觉剥夺,就是让被试者暂时失去各种感官刺激。例如给他戴上眼罩剥夺视觉;戴上隔音耳机剥夺听觉;限制躯体活动剥夺触觉等。研究发现,处在这种条件下几个小时之后,人会开始焦躁、恐惧,思维能力下降,出现幻觉和妄想。如果用作刑讯手段,它可以从心理上折磨被审问者,借以逼问一些信息,只是看起来不那么血腥、残忍罢了。
现实中这种方法华而不实,效果远不如一种更简单的“睡眠剥夺”。只要连续几天不允许睡觉,人会极度渴望睡眠,产生头痛欲裂、眩晕恶心、幻觉等症状。长时间睡眠剥夺被定义为酷刑,但仍然被广泛使用着。
水刑是高科技的刑法吗?在丹?布朗(《达芬奇密码》的作者)的新作《失落的密符》中,主人公被施以一种特殊的水刑:他被淹没在一种名为氧化氟碳的液体中,这种液体可以溶解高浓度的氧,人的肺部在充满这种液体之后仍可以“呼吸”其中的氧,不会被淹死。但由于主人公事先并不知道,即将淹死的恐惧使他在最后一刻将秘密全盘托出。
氧化氟碳这种“可以呼吸的液体”是真实存在的,一般用于早产儿的医疗、潜水(深潜时减缓水对肺部的压力)等用途。使用时也并不是把人淹在这种液体里,而是用特殊的仪器将液体导入肺部。把它用于审讯只是作者的想象,它的使用需要复杂的机械和医疗环境,实际并不可行。
现实中的“水刑”并没有这么高的技术含量,而只是将被审问者用毛巾蒙住口,往口鼻上浇水令人窒息。是一种十分痛苦和残忍的酷刑。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审讯恐怖分子时曾经使用过这种刑法,后来被曝光引发轩然大波。
看来现代科技并不足以使审讯过程发生根本的变革。而要在世界范围内禁绝“酷刑”,就更加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