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4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团委和学生会组织经济文化月活动。在开幕式上邀请了七八位北京经济学界著名人士到会发言,每人限定10分钟。由于时间有限,许多经济学家言犹未尽。会上天则经济研究所所长茅于轼教授作了7分钟发言,提了七个经济学的普通问题,难倒了不少北大师生。
他认为经济学知识是每个具有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人都应具备的,所以现在高中和大学里都要教政治经济学。但是传统的政治经济学能否传授有用的经济知识却可能存在问题,因此他出了七个普通问题,考一考非经济专业而学过一般政治经济学的学生。如果大部分问题都答不上,就证明当今的经济学作为一门大学里的公共课有加以改造的必要。这七个问题都不是冷僻怪题,但看来容易,却真难回答。七个问题激起了北大校园内一阵不平静的思考。
下面就是茅于轼教授所出的七个题目:
1.何以穷国和富国同工而不同酬?
从简单劳动如餐馆里洗碗,到复杂劳动如外科手术大夫,几乎一切行业中中国的从业人员所得到的待遇远远比不上美国同行的待遇。我们也可以不用货币收入,通过汇率折算,而可以直接比较吃、穿、住、用、玩的实际生活水平,这一结论仍旧成立。
有的经济学家解释说,一般而言,美国工人使用的工具先进,所以同样劳动产出的价值较多。可是拿洗碗,理发等服务业来说,工具的先进并不起多大作用。再说中国也有高度自动化的流水生产线,那甲工人的待遇仍不能和美国工人衍比。
由于穷国和富国同工不同酬,当他们之间发生贸易时,富国包含少量劳动的产品可以交换穷国包含大量劳动的产品,因而有的经济学家认为是富国剥削了穷国。可是在没有贸易往来时,同工不同酬的现象仍旧存在,这显然不能用剥削来解释。正因为存在这一现象,所以不少人希望移民到富国去,使自己支付同样的劳动能得到较好的享受。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一切财富都是劳动创造的,劳动是财富唯一的泉源。根据这一理论,质量和数量相同的劳动应该创造出相同的价值,可是政治经济学从来没有对富国和穷国同工不同酬的事实作出任何最起码的解释。
2.投机活动是否创造财富?
这里我们将投机活动定义为一些人既不生产又不消费,买进只是为了卖出,并从买卖差值中赚钱的活动。这包括房地产、股票、期货的投机,也包括囤积居奇,制造价格差别从中渔利的行为。
如果投机活动不创造财富,那么投机赚的钱只是一种变相欺骗,把别人口袋里的钱骗到自己口袋里,那就和赌博没多少区别。世界各国政府多半禁止赌博,却极少禁止投机。
如果投机钱确实创造了财富,那么这一部分钱应该计人国民生产总值。那么请问,投机分子为谁服了务?生产出了什么产品?对社会作出了什么贡献?
3.交换能否创造价值?
据说,市场经济的特点是等价交换,意思大概是说买卖双方谁也挣不了谁的钱,同时谁也不会吃亏。可是做买卖不是小孩子玩过家家,而是为了赚钱。无论是国际贸易或是国内贸易,任何一笔双方积极参与的公平交易,都同时为双方带来利益。当然,这并不是说做买卖永远都能赚钱,蚀本的情况是存在的。但大多数情况下只要双方出于自愿同意,任一方赔钱的交易是做不成的。
如果承认了交换能赚钱,试问这新增的价值从何而来?
假定一头羊与一柄斧交换,交换之前和交换之后都是一头羊一柄斧,仅仅是变换了他们的所有者。从劳动创造价值来看,交换能创利更不能自圆其说。
你是相信交换能创造价值,还是坚信交换不能创造价值,你的理由何在?另一种说法的错误何在?
4.汇率是由什么决定的?
汇率是两种货币的交换比例。货币之所以有价,是因为它有购买力,因此货币交换的比例显然应该等于两种货币购买力的比。这种论断大量地流行于当今肤浅的教科书里,但其错误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两种货币的购买力的比取决于买什么东西。例如,用美元买汽车,其购买力约为人民币的20倍,但用美元买旅游鞋,两块美元也顶不上一块钱人民币。实际上,正因为买各种商品时两种货币购买力的比价不同,才有国际贸易发生。用美元买汽车便宜,而用人民币买旅游鞋便宜,所以才有中国出口旅游鞋进口汽车。
对上述问题比较接近的说法是汇率取决于两种货币的供需情况,当用人民币买美元供不应求时,美元汇价上升,反之则下跌。然而这一答案只是对现实的描述,井未从经济理论上加以说明。譬如这样的汇率和购买力比较有什么关系?这种汇率有什么特点?它是有利于两国,还是不利于两国,或有利于其中的某一国?
5."有计划、按比例"有什么错?
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是"有计划、按比例"。每当国民经济出毛病时,我们总可发现是某种比例失调所引起的,所以事先把比例掌握好,就不致发生比例失调的毛病,因而才有"有计划,按比例"的说法。市场经济则是靠着成千上万个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价格机制来调节,它无疑带有盲目性。当然价格确能调节余缺,因为供过于求时价格下降,从而消费增加,生产减少;供不应求时则相反。然而这种余缺调剂能否实现我们所需要的比例,却没有任何保证,是什么理由,我们竟放弃了这个基本规律,改换为市场的盲目调节呢?
6.钱能不能度量价值?什么条件下它能?什么条件下不能?
我们知道,凡是不能交换的东西,都不能用钱度量其价值。健康是有价值的,然而不能交换。一个人生了病,不论他愿意出多少钱给别人,也不论别人有多愿意用自己的健康去交换钱,事实上也无法做到。除了健康,还有友谊、爱情、创造欲望和好奇欲望的满足等等,也都不能用钱交换。
那么,凡是能交换的东西是否都能用钱来度量其价值呢?工厂产品的价格高于它原料的价格,其差价是否精确地表明了工厂创造的价值?由于市场价格的波动,即使工厂内部的生产状况完全照旧,它创造的财富是否也相应地变动?一个人做生意赚了钱是否证明他创造了价值?
7.是什么决定了一物的价格?
我们知道,价格等于成本加利润。一般而言,产品的成本是企业已知的,所以上述问题也可以表述什么决定了利润。
利润的变化很大,有时可能是负的,这就是企业亏损;有时可能超过了成本,使利润率达到百分之百。企业没有不希望多赚钱的,那么是什么限制了利润呢?
合理利润又是多少?如果你是一名物价检查员,你将如何去执行任务?利润率达到什么水平可以称之为暴利?如果你认为利润率达到50%以上就可以算暴利,你如何去说服坚持10%作标准的人?
问题已经提了出来,答卷平均能评多少分,没有人统计。但从北大校院内沸沸扬扬的议论来看,大家开始反省传统的政治经济学教育是否有助于我国建设市场经济的大业?这种教学究竟给学生多少有用的知识?大学教学本来应该领先于现实的发展,可是这一门课程到底起了什么作用?当然,这些司题并不是仅仅针对北大的。但几十年来北大师生一直是我国学术和文化的先驱者,也许会在经济学的教学改革上率先行动。
- 作者: gsmmba 2005年03月9日, 星期三 13:33 回复(0) | 引用(0) 加入博采
Y2005 handsets
CeBIT 05 Handsets.ppt
http://blog.blogchina.com/upload/2005-03-09/20050309100859250050.pptseveral key handset corp Y2005 mobile phone forecast
- 作者: gsmmba 2005年03月9日, 星期三 10:14 回复(0) | 引用(0) 加入博采
人民币升值
从单位食堂改革看人民币升值
我们单位有一百多号人,大都住的很远,所以中午就餐就成了个问题。单位为解决职工的就餐问题就开了个食堂,还给大家一些伙食补助,但由于种种原因又不能发现金,所以就采取了每月用人民币20元兑换60元饭票的办法。一般来说,每人每月60元的标准基本上满足了中午甚至晚上就餐的需要,但是由于很多同志都用饭盒往家里带,60元往往又不能满足部分人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同志嫌食堂的菜做得不好,一直不在单位就餐,所以他的那份饭票就被不够的同志代买了。
这时的情况是这样的:大多数同志都在食堂就餐,因为买1元的饭票就可以享受2元的福利,如果你买了,就享受这份福利,如果你不买就享受不到这样的福利,买的越多,享受的福利越多,只要不是对饭菜特别挑剔的人都在食堂就餐,还带回家和家人一起分享。这就导致食堂饭菜供不应求,每天要做很多的饭菜,一个师傅还忙不过来,请了好几个。每天规定12点开饭,11点50去已经晚了,已经排很长的队了。
对于单位来,虽然有部分同志不在食堂就餐,但因为很多同志往家里带饭,实际上食堂每天供养的人很多。这就导致两个问题:一方面同志们抱怨食堂的伙食太差,虽然单位补贴一部分,但毕竟个人也掏钱了,掏了钱却吃不上可口的饭菜,一直怨声载道。而另一方面,单位有苦说不出,不但足额给大家补贴,食堂的工作量也很大,运营成本还很高,最后还得不到同志们的认可。
今年一来,单位对食堂进行了改革。改革的具体方案,就是把以前每月暗补的40元以现金的形式发给个人,但同时1元钱只能兑换1元的饭票。这时的情况是这样的:那些经常不在单位就餐的同志开心了,因为以前就算不在单位就餐,也拿不到那40元钱,还让别的同志拿走了,现在每月可以多得40元。对那些经常在单位就餐特别是往家里带饭的同志来说,损失就比较惨重了,以前至少可以得到40元的补助,甚至可以享受其他同志的补助金,还解决了全家人的吃饭问题,而现在就不行了,如果和以前一样买饭菜回家,至少要多付出一倍以上的代价,而且还是真金白银;家住的十分远的,不得不在单位就餐的,如果饭菜做得还行,就在单位吃,如果不合口味就出去吃了。
改革对大家产生的影响都不一样,以前不在单位就餐的同志依然不在单位就餐,但多得了40元的补助;以前在单位就餐的同志视食堂饭菜的质量以决定是否在单位就餐,虽然付出了一样多的钱,但有了选择的机会,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以前往家里带饭的同志基本上不往家里带了,除非是和市场上价格一样的馒头和包子。同时,单位兑现给同志们的补助基本上和以前保持一致,而食堂的运营成本由于工作量下降而大大降低,师傅都可以少要一个了。这次改革从单位的角度来看,无疑是非常成功的。单位不但减少了对职工的补贴支出,还降低了食堂的运营成本。
但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
我们把单位看成一个相对封闭的地区,饭票是这个区域内的通货,而现金是这个单位外的通货,不妨看成是硬通货。食堂就是这个范围内的经济体的集合,食堂生意的好坏反映这个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在实行20兑换60的时期里,相当于饭票(地区货币)对现金(硬通货)的"汇率"(我们姑且这么认为)为1:3。在这个情况下,大家都愿意在本地区购买和消费,而不愿意拿现金(硬通货)去本地区以外的地方购买,食堂的经营状况很好,应该有盈利的可能,也就是说这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情况较好。而改革后,饭票和现金的兑换率变成了1:1,也就是说饭票这个区域性的通货升值了,已经有了和硬通货一样的购买力了,不但在本地区可以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还可以到本地区外的地方去买,对于消费者来说,选择的空间大多了。在价格一样的情况下,如果外面产品的质量比本地区的好,那就宁愿出去买;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如果外面的价格便宜,那当然也是去外面买比较划算。而单位的食堂本来就是大锅饭的产物,不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其质量根本无法和外面的相比,所以食堂的经营状况与日俱下,单位这个区域内的购买力正在逐步的外逃,区域内的经济发展状况越来越差。
对于我们单位来说,这样的改革的确是省事了,但长期下去,食堂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如果我们将本案的饭票看成人民币,将现金看成是美圆,我们就了解了为什么人民币不能升值了——当然,这只是个简单的、理想化的模型。
- 作者: gsmmba 2005年03月8日, 星期二 14:02 回复(6) | 引用(0) 加入博采
两会观察-腐败
两会观察:"腐败"为什么不是"热门词汇"?
这几天,关于两会的报道铺天盖地,热评不断,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出来以后,引起 "热烈鼓掌"的场面和文字报道不断提上各类媒体,有代表和媒体总结,诸如"务实"、"扎实"、"带来实惠"等字眼令人觉得眼热心暖,比如,《政府工作报告将给百姓带来六大实惠》(新华社)列举了"农民:耕地不交税,种粮有补贴、贫困生:不用再为书杂费流泪、城镇居民:实现就业机会不少、煤矿工人:生命安全更有保障、私营业主:创造财富机会更多、投资者:合法利益获更多保护"等,草民想,只要是给最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人数最多、生存最艰难的底层劳动群众带来"实惠"的措施,一千条也不嫌多,代表们的巴掌鼓烂了也不足惜。
草民注意到一篇报道《两会热门词汇"贫富差距":警惕"零和"游戏》(工人日报),列举了大量数据,说明今日之中国,"贫富差距"已经到了无法忽视的地步,其中提到了邓小平晚年忧虑的一个问题"那么多的财富,如果被少数人得到了,大多数人没有,分配不公,导致两极分化,如果这样长期下去,将来要发生大问题。",但是,在提到解决思路时,又陷入主流经济学家们的陈词滥调,比如"针对缩小贫富差距、理顺分配的关系问题,萧灼基提出‘扶贫'、‘扩中'和‘保高'三条建议。所谓‘扶贫',是提高贫困者、低收入者的收入。所谓‘扩中',是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比例。所谓‘保高',是对高收入者的合法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予以保护。"。从中,我们闻到了某种味道,就是既不想放弃极少数人已经通过不择手段获取的既得利益及话语优势,又盼望政府能够平息社会日益尖锐的矛盾,草民糊涂的是,资源都被极少数人占光了,政府拿什么来"扶贫"、"扩中",建议无异于画饼充饥。
看到"热门词汇"一说,这几天的"热门"可谓不少,但集中起来看,无非集中于"和谐"、"公平"两大主题,前几天有文章说人民网曾经作过调查,网民"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就是"贫富差距、社会公平"。但是,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另外一个同样最为最广大人民群众(包括网民)关注的问题,并没有出现在近几天的"热门词汇"中,那就是"腐败"。在众多提案中,似只见到一个关于"垂直反腐"的提案。
提起腐败,可谓人人共愤之、人人共讨之,不为别的,只因为所谓社会的"不和谐"也好、"不公平"也罢,"贫富差距拉大"、"两极分化严重"等等,都与腐败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可以说,"腐败"在中国特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现阶段,是一个社会毒瘤、社会AIDS,其对中国的正常的经济发展,稳定的政治结构,统一的民众意识等的威胁,是任何局部或者方面的瑕疵所无法比拟的,腐败的存在和蔓延,直接导致执政党宗旨的被背弃,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崩溃,导致社会经济的畸形发展,导致民心的涣散与背离。
比如官商转换、国贼奸商转换的腐败,产生了亦官亦商、或官或商、先官后商的社会生态,先占有社会资源,设计权力圈子,然后"下海",成为新兴富豪。有的富豪在国有企业是败家子,吞噬了大量国有资产,导致社会财富被大量侵吞,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借所谓"改制"摇身一变成为私营"企业家"后,又在社会上巧取豪夺,成为社会财富的掠夺者。
比如官亲腐败,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官员在官场仕途无量,亲属在商场如鱼得水,大量被揭发出来的案例表明,一些位高权重的腐败官员,其子女、三姑六婆都是驰骋商场的"高手",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只靠注册一个"空壳"公司,皮包公司,就可以大赚其钱,这一点,连素称有市场经济严谨规矩"约束"的国外跨国公司都深谙其道,许多天文数字待遇的"高管"职位,似乎就专为高官们的子女、亲属虚位以待。
比如学商腐败,有的经济学学阀,身兼经济决策机构的高参、顾问,却成年累月地置最广大人民群众和国家经济的根本利益于不顾,拼命鼓吹只利于极少数富商大贾的经济思路,在2004年关于国有资产流失的全国大讨论中,有"权威"公开站在绝大多数公众的立场对面,号称其判断"真理"的标准仅仅是"西方经济学同行"的认可。有的经济学"泰斗"在国家经济生活出现不正常的过热现象,导致原燃料资源全面紧张的现实下,居然屡次跳出来"炮轰"宏观调控政策。最为明显的是,在这次两会上,面对全国每年房价涨幅达两位数、京沪地区的房价动辄数以万计一平方的极端局面,居然坚持"房地产没有泡沫"的高论,引来网上一片嚣骂。在这种"游戏"中,商的一方获利非浅,学的一方也笑纳了好处,许多学阀本身就是富豪。
比如官商勾结腐败,居民拆迁中的黑白两道的联手,国债工程中的侵吞行为,高速公路工程中的招投标骗局,巨额银行贷款诈骗中的权钱交易,走私贩私中的贪赃枉法,无不凸现出官与商之间肮脏的利益纽带。
......
腐败正在阻碍我们的发展,腐败带来社会的极大不公平,腐败正在加剧社会的不和谐,腐败将会引发社会动荡,对于腐败问题,无论怎么强调都不过分,无论提出什么样的议案,无论采取什么措施,只要有利于遏制腐败,严惩贪官污吏,老百姓都是要鼓掌称快的。然而,在一年一度的议论国家大政方针、总结过去、计划来年的两会上,"腐败"及"反腐败"竟没有成为"热门词汇",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比如说,官员的家庭、财产情况的登记、公示、监督的阳光法案的议案,多年来提之者寡,应之者少。
综其现象,以草民之心度精英之腹,恐怕有如下原因:
其一、两会代表的结构使然,在两会代表中,真正来自底层劳动阶层的代表比例太小,官员、社会贤达的比例过大,而腐败问题触及的,正是有权、有钱的阶层,大家与其多栽刺,不如多栽花,最多不同流合污。
其二、即便是基层群众代表,面对如此多的地方大小党政官员、社会贤达同室开会,如果要谈涉及本地区、本单位的腐败问题,恐怕有"忌器"之觑,而泛泛的空谈又了无意义。
其三、没有形成强大的、代表圈内的舆论势头,形成激发代表中众有识之士踊跃建言的氛围。
腐败事关民族兴衰,国家生死存亡,人心向背,且腐败现象蔓延有时,司法腐败、医疗卫生腐败、教育腐败、学术腐败...腐败无孔不入,只要能够产生利益,腐败及腐败分子就千方百计地滋生,其来势汹汹,绝不可以掉以轻心,等闲视之。作为参与管理国家大事,监督国家运作的人民代表们,对反腐败应该更加责无旁贷。按照法律,两会代表、两会会议,是反腐败的一个最重要的权力体现群体和场所。
有腐败并不可怕,怕的是不情愿或者不敢正视,更可怕的是故意淡化或遮掩,草民认为,作为两会,就应该把腐败问题作为不间断的主题,年年讲、次次会议讲,理直气壮地讲,只要腐败现象存在一日,就讲一日,"腐败"二字,应该成为每一届会议的"热",就是要让明的、暗的腐败分子感到大兵压境,坐如针毡,言不由衷、丑态百出。主流们、贤达们经常对草民们念叨"制度反腐"、"法制反腐",而在事关"制度"、"法制"建设的两会上,腐败二字却不是"热门词汇",这是一件很令人困惑的事情。比如关于官员个人财产、家庭情况登记的阳光法案,究竟是什么条件"不成熟"而无法实现,要如何促成这样的"成熟",如此问题,就大有"热门"起来的必要。
- 作者: gsmmba 2005年03月8日, 星期二 13:49 回复(1) | 引用(0) 加入博采
七城市富豪投资首选房地产业
七城市富豪投资首选房地产业 三成注重家庭生活
信息时报报道,招商银行前日发布了委托零点远景调查所作的2004年"金葵花"理财指数,调查以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西安、沈阳等7个城市选取的921名高收入者作为标本,结果表明,广州的富豪最偏爱的投资选择分别是房地产、子女教育和保险。
房地产是广州富豪首选
据介绍,此次调查对象的标准是个人金融资产在50万元以上的都市高收入群体,这部分富人大概只占都市人口的5%、全国人口的1.5%。调查还显示,在宏观经济调控的背景下,房地产市场走向不明和股市低迷,都市高收入群体更多地转向保障和保值型投资。
从整体情况来看,房地产仍然是高收入群体最钟爱的投资品种,其中以广州的富豪为最。另外,子女教育基金在全国有钱人的投资中的比重持续上升,上海把其放在投资首位,广州也放在了投资的第二位,这表明子女教育和财产在代际间传承越来越受到富人的重视。
同时,由于受到2004年资本市场不景气影响,股票的排名下滑两位,储蓄在2004年的富人理财选择中,排名则上升了两位,位居全国富人理财选择的第二。而具有长期保值增值特征的收藏和黄金珠宝品种及投资风险相对较低的国债、企业债券分别较前一期有所提升。
三成富人注重家庭生活
综合调查数据,零点远景调查将全国7城市富豪的理财偏好分为4类,其中三成的高收入人士属于家庭型群体,重视家庭生活,喜欢花较多的时间和家人在一起。
精明型群体:占富人群体的28%。主要特点是消费时注重实用,消费决策过程相对较长,投资理财或做生意时相对谨慎和注意回避风险,比较精明。
事业型群体:占富人群体的23%,40~50岁,以私营经济拥有者和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为主,在投资决策中,主要与配偶商量。这个群体做事情有计划,果断,会是一些最新技术的最早尝试者。
时尚型群体:占富人群体的19%,30岁上下,进行投资决策时更自主。这个群体消费决策比较率性而为,在投资过程中愿意冒一定的风险。
家庭型群体:占富人群体的30%,30~40岁之间,以专业人士为主,敢于从事短线和新品投资,投资理财模式更接近于朋友商议型。这一群体较为看重家庭生活,喜欢花较多的时间与家人在一起。同时,此类人群较为讲究饮食,喜欢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
- 作者: gsmmba 2005年03月8日, 星期二 13:47 回复(0) | 引用(0) 加入博采
盛世的金融寓言
盛世的金融寓言:中国企业家看上去全都像骗子?
这是一本主要以中国证券市场为题材的书,但很显然,我要指涉的不仅仅是证券市场,也决不仅仅是中国金融,而是一个时代。我相信,对于一个时代的财富以及财富所反映的时代精神,金融是一面最好的镜子。
——《中国证券市场批判》前言
一、周正毅事件暗示的一个金融神话
大约是2002年的夏天,一位很年轻的朋友跟我谈起了周正毅。我几乎是下意识地接了一句:这个人快要出事了。那个时候的周正毅,正是香港娱乐界中红得发紫的新闻人物,是国内富豪榜上的"上海首富"。
一年之后,当周正毅、刘金宝事件又一次让所有人张口结舌的时候,这位由于工作关系与周正毅颇有些接触的朋友很好奇地问我,你当初怎么知道周正毅要出事了?旋即,他似乎自己找到了答案:是的,这家伙的确太高调了。
按照这位朋友的理解,正是"高调"--这种在中国文化中最需要避讳的个人性格,导致了周正毅的毁灭。不幸得很,对于中国最新一代"富人"们,这恰恰是一种错误的理解。真实的逻辑可能恰好相反。不是"高调"导致了他们的毁灭,而是即将毁灭的处境导致了他们的高调。就周正毅而言,当他从地底下突然冒出来开始频频曝光,并"不经意"地将他"上海首富"名声出口转内销的时候,正是他最缺钱的时候。换句话说,获得某种"富豪"的名声,实际上是他们更大规模融资计划的第一个步骤。与人们的想象不同,对于许多中国"富人"来说,曝光经常是他们主动策划的一个结果,而不是相反。在中国,借钱依靠的是某种名声、权力以及某种道德上的"善行",而不是他的资信(这样说,可能有点侮辱中国金融机构专业能力的意思,但周正毅将上海几乎所有银行悉数套住的闹剧说明,事实的确如此残酷。而且,周正毅还套住了被外界普遍视为中国模范银行的香港中银)。在中国特殊改革环境中一路走来的富人们恐怕没有人不明白这个道理。这就是为什么在周正毅最缺钱的时候,还要向上海市科委的SARS研究机构捐献2000万元研究经费的真正原因。其目的非常清楚,越是缺钱的时候,越要向别人显示自己有钱,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借到更多的钱。
这个荒唐而奇特的秘诀屡试不爽,成就了无数中国新时代的"富豪"。周正毅不过是其中之一。所以,对于那位年轻朋友的分析,我最后的结论是:如果没有猜错的话,他(周正毅)一直就是"负翁"。
实际上,周正毅早就将自己曝光的目的广而告之。在刚刚成为香港娱乐新闻宠儿的时候,周正毅就直言不讳地表达了自己的企图,"我周正毅的新闻要从娱乐版上转到财经版上"。显然,周正毅是在为自己塑造某种名声,以便进一步借钱。对于周正毅的这种高调表现,那些对中国特殊转轨时期企业生存方式稍微有所了解的人,都会将此视为某种警讯。但讽刺的是,我们的专业金融机构对此却充耳不闻。有报道称,周正毅所涉及的贷款达到100亿左右。但如此之大的贷款规模,却没有一家银行对周正毅做过最起码的资信调查。其实,对周正毅这种用最原始的谎言所累积起来的"负翁"帝国,银行只需要一次简单的专业调查就可以立即揭穿。但在这方面,我们的专业金融机构似乎显得异常"迟钝"和"外行"。很清楚,像周正毅这类具有冒险偏好的"负翁"们之所以能够用巨额银行贷款创造出一个个脆弱的"富豪"神话,真正的问题并不是出自这些"负翁"们,而是出自中国的金融机构本身。而问题的真正诡异之处却在于,这些让人耻笑的低级错误为什么会普遍地、长时间地附着在中国金融机构身上呢?难道中国的职业金融家们真的如此低能吗?如果答案不是这样,那么我们就只能将这些层出不穷、令人难堪的丑闻归咎为一种制度的"故意"。
在中国金融界有一个被普遍认可的说法,以上海为中心的中国华东地区是中国金融资产质量最好的地区。其基本特征是经济增长率高,银行不良资产率低。这种令人愉快的组合与中国东北地区低经济增长率、高银行不良资产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同样使高经济增长率、高银行不良率的中国华南地区相形见绌,但周正毅事件却强烈暗示我们:这可能同样是一个神话。如果情况果真如此,那就意味着,在中国的金融版图上,已经没有一块低风险地带。从这个角度观察,中国的金融实在是岌岌可危。
二、中国的金融体系经常沦为特殊利益集团掠夺社会财富的首选工具
金融,常常被人形象地比喻为经济的血脉,这大致指出了金融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的核心地位。由于金融技术的发展以及金融体系的日益复杂,金融在今天已经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专业和神秘色彩。不过,就金融应该具有的本质功能而言,金融完全是普通人可以理解的东西。简单说,金融就是将资金或者资本有效配置给那些能够创造财富的企业或个人。不管现代金融的技术色彩如何浓厚,体系如何复杂,金融的这个本质功能可谓亘古未变。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发现,中国的金融体系已经高度异化。它不仅很少起到有效配置资源、促进社会财富增长的作用,反而经常沦为特殊利益集团掠夺社会财富的首选工具。中国金融的这种功能异化,在近年来中国改革逼近要素和产权阶段之后,已有愈演愈烈之势,并呈现出系统化的特征。这就是说,中国金融系统正在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大规模财富转移的主要手段。
有趣的是,就在写作这个前言的时候,我读到了一位思想大师在一百多年前对当时金融的一个惊人相似的概括。他说,"金融是对内的掠夺,战争则是对外的掠夺"。说这话的人是卡尔·马克思。对于我们来说,在自己的书中以这样的方式提到卡尔·马克思的名字,多少会让人有些局促和尴尬。不过,我还是不得不承认,马克思的洞察,对一百多年之后的中国金融,仍然是相当适用的。这或许是一种巧合,但我也同时发现,在更加宏大的视野上,当今中国的确与马克思那个时代有某些类似的处境。只不过,由于语境的改变,这种时代困境在中国知识分子的视野中不知不觉地消失了。
在整个资本主义文明的发展过程中,金融居功至伟。但金融能够起到这种作用,并不是自然而然的。它必须有一系列的有形的制度和无形的文化作为支撑。没有这种支撑,金融就可能走向反面。正如我们在中国的现实中所看到的那样,金融实际上已经成为一架不折不扣的财富再分配机器。其中所隐藏着的腐败、不公、低效率本质与金融以及财富令人艳羡的华丽外表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不过,中国金融的令人不安之处远不止于此,在一片歌舞升平之中,中国金融实际上已经成为一颗能量巨大的定时炸弹。就像亚洲金融危机一夜之间洗劫了许多亚洲国家几十年积累的财富一样,中国金融的定时炸弹一旦引爆,其后果可能具备同样的灾难性。惟一不同的是,这种来自内部的洗劫后果还没有在中国充分呈现出来。这对于我们经过20多年改革、含辛茹苦所换来的这个盛世,实在是一个莫大的隐患。
三、中国金融功能的严重异化是因为它缺少一个社会各主体之间相互制衡的监督机制!
然而,究竟是什么制度缺失导致了中国金融功能的严重异化呢?中国金融虽然被一致公认为中国改革中成效最差的一个领域,但这并不表明这是一个改革最少的领域。实际情况甚至恰好相反。与其他诸多领域相比,金融领域在制度、技术、监管方面的创新和改革似乎一点也不少,但最后的结局却是:中国金融体系的风险在加速度上升。其中原因并不复杂,更不需要那些看上去特别尖端的金融理论才能诊断。在我看来,这个原因相当浅显,那就是,我们缺乏一个监督机制。
这个监督并非是被金融专业人员搞得神神秘秘的那种行政监管,而是指那种自下而上的社会监督,指的是一种社会各主体之间的相互制衡。在当下中国,我们甚至可以将它简化为更具操作性的舆论和信息开放。这几乎是每一个读书识字的人都能理解的东西,绝无任何高深之处。没有这种自觉的、从公民个人利益出发的监督,任何完美和严厉的行政监管都无济于事。事实上已经有人指明,中国目前对金融体系的行政监管是世界上最为严苛的,但其令人沮丧的效果却尽人皆知。
直到目前为止,中国金融体系仍然属于行政权力机关,而非那种被置于法律管辖之下的市场组织,这种情况决定了中国金融体系必然成为社会监督的又一个例外。这就是中国金融体系功能蜕变的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其他的诸如所有制、监管体制、公司治理结构之类的原因尚在其次。完全可以肯定地判断,如果一直受到舆论的充分监督,中国金融体系的现状就绝不会像今天这样令人提心吊胆。许多经济学家以专业的虚妄和良知的羸弱将自己局限于"纯经济"的自我陶醉之中,却对这样一个基本常识熟视无睹: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是腐败的权力。这个真理不仅对权力适用,对看上去不像权力但实际上就是权力的中国金融体系同样适用。在这个意义上,开放舆论,实在是医治中国金融顽症的第一要务。之于中国危如累卵的金融体系,其紧迫性更是刻不容缓。
金融体系具有这样一种特征,它是直接经营"钱"的,或者说它是直接经营"财富"的。这个特征决定了,只要它"愿意",它就可以使人在转瞬之间变成"富豪",就像刘金宝让周正毅变成富豪那样。在中国社会中闯荡的冒险家们,早就洞悉了这一秘密。所以,在中国社会中那些突然冒起的财富巨子们大都有地下金融家的秘密身份。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构成周正毅财富帝国的,除了地产之外(这是中国经济中另外一个财富转移的快速通道),剩下的就是赤裸裸的金融机构。在周正毅的帝国中,几乎囊括了证券、期货等几乎所有金融业务。可以涉足的金融领域都涉足了,不能涉足的金融领域也通过官商勾结方式达到了同样的目标。只要没有剧烈的外部冲击导致现金流突然中断,这种金融帝国即便亏损累累,也不容易在短时间内垮掉。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许多冒险家们要争先恐后地进入金融行业的真正原因。他们并不是为了经营财富而来,而是直接为夺取财富而来。没有什么比金融更容易让我们实现一夜暴富的梦想了。这种梦想本身并没有什么错误,它甚至可能出自人类的天性。但如果一夜暴富真的成为一种金融后果,那么就只能说明这个金融体系正在进行一种零和甚至"负和"博弈。其后果非常简单,少数人的暴富将导致另外一大批人被掠夺,与此同时,整个经济体系的效率也会因为公平竞争精神的耗损而大幅降低。
四、中国:对金融财富的掠夺已经白热化
中国金融的这种"负和"博弈可能由于另外一个时代特征而在未来变得格外尖锐。这个时代特征就是,一方面各类竞争性行业的经营变得日益艰难,另一方面各类垄断行业正在或明或暗地开始开放。这无疑是中国经济改革的新阶段。中国经济的这种阶段态势决定了,金融等要素领域将是各类权力资本下一场竞逐的主要战场。这不仅是因为其他行业的竞争已经达到白热化的惨烈程度,更是因为金融具有我们上面描述的那种"速富"效果。权力资本之所以为权力资本,乃是因为它不会或者很少受到约束。由此我们可以判断,如果舆论开放没有实质性的突破,未来一段时间将是中国金融风险的一个加速积累时期。与此相伴随的将是,中国的贫富分化程度进一步加大。我们身边突然崛起的富豪越是多,中国金融负和博弈的程度就越是剧烈。
事实上,中国金融业中的种种迹象表明,这场争夺战略制高点的战役已经如火如荼。一位熟悉内情的朋友说,中国相当多的证券公司已经在近两年的时间中沦入所谓"民企"之手,金融企业控制权转移的进程远远超过人们的想象。然而,在没有经过任何公开、透明的产权买卖程序而能够"独享"进入金融领域特权的企业,难道是真正的我们定义中的"民企"吗?容易判断,这其中,周正毅式的企业将不在少数。冷竣的事实告诉我们,中国改革走到今天,在所有制上其实已经只剩下两类企业:权力企业和非权力企业,不管它们在表面上是挂着国有还是私有的牌子。这种分类可能比国企与民企的传统分类更适用于分析中国今天的现实。这种分类让我们想起了一个久已淡忘的名词:官僚资本主义。如果在这个名词之后,对应了一种相同而且无可挽回的历史际遇,那么,我们这一代曾经为改革热情呼号的知识分子情何以堪?
一位著名的海归经济学家在中国转悠了几年之后,突然惊呼:我们的很多企业家怎么看上去全都像骗子。是的,这是一个诞生了而且将继续诞生超级骗子的时代。曾经宛如黑箱的中国金融体系----这个隆隆作响的财富分配机器,是这个超级骗子时代最主要的推手。在这个阳光照不到的黑箱中,一只巨手悄然代替了那只看不见的手,按照自己(权力)的意愿洗钱。这个典型的负和游戏一边制造了许多我们知道以及我们还远远不知道的富人,一边却为中国金融系统留下数以万亿计的不良资产黑洞。在大部分时候,富豪和不良资产只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富豪慢慢从黑箱里走出来了,但不良资产却还没有走出来。金融只不过是这个黑箱的一部分。假设不是这样,我们就肯定不会对周正毅、杨斌等"时代英雄"翻天覆地的角色转变感到如此突然了。
这是一本主要以中国证券市场为题材的书,但很显然,我要指涉的不仅仅是证券市场,也决不仅仅是中国金融,而是一个时代。我相信,对于一个时代的财富以及财富所反映的时代精神,金融是一面最好的镜子。
- 作者: gsmmba 2005年03月8日, 星期二 13:40 回复(0) | 引用(0) 加入博采
京师会馆
-京师会馆,折射腐败文化
一、一言难尽旧会馆
会馆现象,中华独有之文化。吾遍访数十个国家,未见柏林有巴伐利亚会馆,里昂驻巴黎办事处,彼得堡驻京办,加州驻华盛顿联络处,北海道驻东京代表处之类机构。也许是考察不细。
中国各地以前都有会馆。连迪化(乌市)、库伦(呼市)以前也有淇县会馆、巨鹿会馆之类。最多的是各地(省、道、州、县各级都有)驻京师会馆。忽必烈定鼎燕京后,中国的政治中心基本上就移至北京,因此北京的各地会馆经过几百年的繁殖,成为京师久盛不衰的风景线。
没有人确切知道北京曾有多少外地会馆。1950年尚存300多所。这些会馆,给京城人的就业、消费、物流做出的多大贡献。
早期会馆的功能主要有五:联络乡谊;沟通信息;互助互帮;扶贫救急;寄存钱物。
封建时代信息不通,地方主义和山头主义盛行,加上向来皇帝希望外藩封疆官吏不和,所以同乡之间容易建立信任。再加上以前国语不通,粤赣与闽浙人见面听话都费劲。所以,乡音不仅令人亲切,更容易交流。在外谁要骗了同乡,传到家乡,他就声名扫地。无论是私房话还是私房钱,放进会馆总会觉得略为安全。
会馆财产是房地产加服务设备,会馆内或周围必是各地风味餐馆。北京至今没有一个北京菜系,因为用不着。各地风味已足以满足京里各类非常讲究的食客。
会馆多为私产。有独家出资、联合出资、基金积累等多种形式。会馆对同乡不会勒索坑骗,有时也对穷者赊免住宿费。旧时京城会馆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来京的学者、考生和外地在京为官者,也有商人、僧侣。
会馆多设在南城,这里集中了京城性工作者,为久离家眷的单身文人官员提供服务,以排解乡愁和体急。由于以前的性工作是合法的,因而可能也较为卫生安全和规范。到五四时期北大师生是八大胡同常客,也未听说学生中流行大疮。
在名利无情、官场昏暗的封建时代,会馆中带有人间难得亲情。每逢佳节或庆典,同乡中人,上至一品,下至白丁,欢聚一堂,飞斛走斝,这无疑是离乡之人最大的快事。
会馆中接待最多的人是应试举子,他们多为穷人,有人一次落第,漂在京里等几年再考,有如今时在京考研一族。有人屡考不中,还有人为此死在京里。为同乡收尸、建墓是会馆的另一个职能。会馆财政靠私人捐赠。中央及地方财政一般不予支持。因此旧时会馆为纯民营民有民治民享的特殊团体。
会馆最主要的好处是易于攀附联络,拜师结党。一人得贵,乡党俱荣。山西某人为宰后京人有谚:"会说闻喜话,便有黄马褂。"实现这个过程,会馆功莫大矣。
中国有"为人臣者无外交"的古训。即京官(包括皇亲国戚)不许与地方官交通联络,也不允许封疆官吏自动离职回京。有多少官员为犯此禁条而丢官丢命。同时,皇帝历来反对臣民结党拉派。但由于皇帝要通过科举选拔人才为其效力,而国库又不能资助大量考生进京的住宿开销,所以就只能默认会馆的存在。
但是,会馆仍然是皇帝最不放心的地方。为防止会馆结党、惑众、密谋,从元朝到民国洪宪,会馆是朝廷派驻地下工作者最多的地方。别小看南海会馆茶座的一位跑堂,他就是监视康梁并最终捕杀六君子的眼线。
会馆也的确加深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败。各地富商、大地主的子弟来京也不白漂,几千两跑官的银子投进去,换出个道台、府台回来,三年干下来,十万雪花银又回来了。这是世界上回报率最大又最安全的投资之一。会馆,的确是跑官的中转站。旧会馆随着封建帝制的灭亡而衰竭,实在是罪有应得。
二、欲语还休新会馆
1950年后,各地会馆基本上没收或收购充公了。仅存的会馆只有几个,也没有会馆职能。
取而代之的是各省驻京办事处和地、市、县、镇、乡、村驻京联络处。可简称"驻京办"。它们与各国驻华使馆一起,组成了当代北京一道多彩的风景线。
驻京办为各地一级政府机关。省级驻京办为厅局级,镇级驻京办为股级,占行政编制,驻京人员可以持北京户口。驻京办主要职能有:安排一些特殊干部工作;接待来京干部;联络在京工作的干部、商人和学者和其他同乡,重点在招商引资(知)。
驻京办为地方财政支出。各地经济如何,看看驻京办的建筑及出手表现便知。驻京办地位特殊,为本地审计的灰色地带,北京基本上管不了各地驻京办。因此,驻京办享有仅次于使馆一样的多种豁免。
两部贫困地区驻京办的主要职能是为家乡收集信息,跑规划、要项目、跑审批以及接待家乡来京办事的干部等。当今世界办事不易,财政有限,人员有限,穷省驻京官员必是一流人才,要能吃大苦,会受大气,要会跑、会说、会喝。
驻京办的外地官员素质也不整齐。东北一省城驻京办只有一人,一部自行车,两年内竞骑车跑遍了驻京的所有国际机构和外国使馆,为的是宣传家乡,招商引资。西南有一地方级市驻京办主任为了跑一个建设规划的批文,一年都没有回家一次。最后一次求审批,他给某机关的一个处长下了一跪。回办事处后主任大哭了一场,说:"要不是为了600万家乡同胞,老子非杀了这批龟儿子!"
发达地区驻京办的主要功能是为本地来京人员提高办事效率。重要不是收集经济信息,而是政治文化信息。家乡首长来京办事,要先问清谁还在职,谁将升降,谁将外派;文艺界名人大腕的行踪、字画行情,礼品行情等。什么话中听,什么话说不得,秘书们的住址等。
驻京办官员的生活只有一个字:累。他们的工作有三个字:跑、忍、陪。自1951年始有驻京办事处或联络处有5万多个,各企业驻京办有75万多个,登记注册的只有三分之一。2002年北京允许合法驻京办买经济实用房。从此,外地官方驻京机构可有普通商品房产。
经济不发达地区只能租旧房建办事处,办事出手拮据。京城有一批人靠勒索外地驻京办而发财。一包六安茶让受礼人骂个狗血喷头。有的办事处是借同乡在京暂不用之房而设立的会看事的送礼,外面是南烟,里面卷的是新版纸币。为了家乡的繁荣,只能找别的理由摊派这些支出。
驻京办的官员大多不长寿。凡在京连续工作超过八年的驻京办主任,很少活过73岁。因为驻京办事没有规律,没有不挨骂的。家乡民众骂、官员骂,尤其是京官骂。90年代中,笔者亲见一个部委科员骂某省驻京办主任就像骂三孙子,随着挨骂的还有一个副市长(正厅级)。人皆有自尊。在地方不管是镇长、县长、市长前呼后拥,左捧右扶,八面威风,四方朝贡。可是到了京里,就要加紧尾巴,忍住心头怒火,重新做下人。俗称不到北京不知官小。这样的心理反差,容易致怒、致癌、致死。有人羡慕驻京办主任的位置,但当过的都知道,要不是为了将来的前途,打死也不干这份差事。
与驻京办的跑、忍、送对应是,京里人们逗、辱、索。两者的交流,促进了首都服务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繁荣,带动了无数的就业。北京市民有些人抱怨外地人太多,但更多人能理解和容忍,没有这么多的"驻京办",京里就不可能繁荣。
北京人的大方和驻京办人员的大方是世界出了名的。相比之下,粤、沪、江、浙那些做生意打拼出来的大款才是真正的精细,甚至是小气。
"跑",是当今会馆文化之魂。往京里跑的轿车,连"藏"字,"新"字,"琼"字,"黑"字,"云"字都司空见惯。笔者在马路上至今未发现的只有"台"字头。北京少数警察喜欢罚外地车,外地司机违章不扣分,只塞钱。"跑"什么?什么都跑。项目,批文,许可,配额,计划,扶贫款,提拔指标,死刑核准,等。最多的是为了谋取一个公仆岗位。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整包整箱的现金运动。北京有少数人专门坑蒙外地人或假借疏通关系而勒索外地干部。还有,拿了好处却又并不办实事的人也大有人在。京里的水太深。很多外地人士,本身并不贪酷,搜尽家藏、东借西贷带钱上京为求点进步,或为家乡人民办点实事,一旦落入京骗子之手,便是血本无归,终身负债。所以,政治信息就非常重要。驻京办必须先提出可行性报告。现钞及金银、文物不可走飞机火车。条条高速通北京,所以,京里的交通越来越拥挤了。外地最优秀的司机往往是当地法外的贵族,而到了京里,立交高架,衙门宅门转晕了他们。都说做官好,谁解其中累?
会馆,中华文化独有之特色,市场经济初级阶段重要之有效需求,均不可或缺之枢纽。如果有一天会馆消失,则社会就进了信息化、现代化和民主法治的新阶段。
作者简介:原外贸部国际贸易研究院信息中心主任,现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正在组建中的清华大学经济外交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法学会副会长
- 作者: gsmmba 2005年03月8日, 星期二 13:39 回复(0) | 引用(0) 加入博采
营销百年
营销就像在大海中玩冲浪,顾客创造了消费海洋中的浪潮和走势。
100年来,卓越的营销思想一直在探索浪潮的形成, 追求如何成为冲浪的高手。
过往的百年,是营销领域从孕育、生长到大发展的百年,是营销管理思想不断创新与丰富的百年。在营销领域差不多每隔十年就会产生创新的思想、创新的作法,营销思想的创新是营销领域前进的动力和知识源泉。在世纪之交的时刻,回首营销百年之旅,惠拾营销的知识火花,感悟营销的创新智慧,将使我们在21世纪会更富有创新的思想和活力。
1923年: 市场研究之始——开辟理性营销之路
西方营销的一个基本而显著的特点是: 注重理性分析, 以实证数据为基础。这一特点从其孕育之初就已显露出来。
自1923年美国人A·C·尼尔逊开始创建专业的市场调查公司,市场研究建立营销信息系统的工作就成为营销活动不可分的有机体。
30年代弗瑞德·E·克拉克和C·E·克拉克把 "市场信息的收集与阐释"破天荒地正式纳入营销概念。他们指出市场信息是"对事实或近乎事实的收集与阐释,或对事实的估计与推测,诸如什么产品可以买得到,销售者想卖什么,采购者想购买些什么,各自愿意付或承接的价格是多少。市场研究的活动在此时已出现了。
而两个重大事件促使了市场研究业的发展。第一是广播媒体的广泛使用,促使尼尔逊采用他的统计方法计算出收看电视和电视广告的观众总数。如尼尔逊在30年代末,根据不同年龄、性别、家庭状况对访问对象进行交叉分析,使得不同消费者对问题回答的差异性显现出来。简单的回归分析引入市场研究。第二,战争使得社会科学工作者投入到很多前线研究上,战前还显得不成熟的研究工具和方法被引入并经过调整来研究士兵和他们的家庭的消费行为。诸如实验设计、民意调查。
40年代初始,定性研究(座谈会)形式的研究方法在市场研究中得到应用,之后就广为流传。座谈会成为产品概念、广告概念、产品测试、产品包装测试等不可缺少的工具。40年代末期,随机抽样的样本设计概念得到广泛认同,抽样技术在民意调查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少量的心理学家引入了产品的消费者测试技术。
1931年: 品牌经理制——管理创新
宝洁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管理建制,历经近70年仍受到青睐,组织结构对营销的影响从中看得很清楚。
1931年,麦克尔罗伊引发建立了宝洁品牌经理体制和内部品牌竞赛的机制。这种破天荒的管理使得传统的职能管理形式在包装消费品行业受到很大的挑战。
在产品众多的包装消费品公司甚至是产业公司,产品经理的管理方式得以广泛应用。传统上以职能形式的营销使各职能部门都竞相争取预算,而又不对产品的市场负责任。产品经理开始以一个"总经理"的形式对一个产品的全面市场表现负责。所以,要搞好品牌/产品的营销,他就必须学会与公司其他部门沟通,寻求职能部门的合作。由于所接触的面较广,做过品牌经理之后,他们便能上升为市场营销部经理,全面负责公司的营销活动。战后,一个又一个的宝洁品牌在消费者心中占据着重要空间,这与品牌管理形式分不开。
随之,世界上大大小小的消费品或产业性公司都或多或少地引入了品牌/产品管理模型,如庄生公司、花王公司、杜邦公司、联合利华公司等。这说明了品牌管理模型的威力。
当然,品牌经理制管理也不是万能的。因为品牌经理处于不断协调之中,他虽然对品牌负全责,但又无权指挥其他部门,必须依赖相关部门的协助。所以,他处于看似"总经理"又不过是个基层管理者的地位。同样,由于品牌经理有一个工作的期限,在他调离去负责另一个品牌之后,原来的品牌市场表现又可能受到影响。如果公司品牌太多,则有太多品牌经理,同产品不同品牌经理间为争夺预算而产生矛盾。不少公司品牌经理制管理形式正受到威胁。
新近的发展是品牌经理制的变种,如品类经理制(产品大类经理),指派一个人负责一个产品大类的营销;或把某些小的产品归入其他产品经理管理。甚至有的公司还把享有同一分销渠道等营销资源的产品交由某一产品经理管理。由于零售商更多采用"一揽子采购"方式,为适应这一环境的变化,消费品公司采用的是品类经理而不再是品牌经理。
品牌管理已走过近80年的历程,现今的公司应选择一条综合或协调的管理形式。
50年代: 营销管理——从经济学母体中分离
风雨百年,营销先是从经济学母胎中分离,而后得以茁壮成长,今天,它已成为指导企业最有用的科学之一。
本世纪50年代,一些市场营销研究者正式把营销从传统的经济学研究转入管理学研究。其中,霍华德是一个具有影响的营销人物。在其著作《营销管理:分析与决策》一书中,他用管理学观点重点研究了营销的应用性。他说:"营销管理是公司管理的一个部分,它涉及的是比销售更广的领域"。霍华德的著作标志着营销管理时代的来临。
营销走向管理导向是一个历史飞跃,因为传统上营销属于经济学研究范畴,但是经济学往往着重于效用、资源、分配、生产等研究,其中心是短缺。所以,经济学中对营销的研究是片断的。营销研究的必须是企业的活动。其核心是交换。科特勒说过:"经济学是营销学之父,行为科学是营销学之母;数学乃是营销学之祖父,哲学乃营销学的祖母"。如果要从中推算营销的年龄,那么,营销正处于不惑之年。
自50年代营销走向管理学之后,营销环境的研究成为最热点的研究之一。首先,企业要把营销置于变化的环境之中。营销管理的精粹在于公司创造性地适应其不断变化的环境。70年代,营销又把战略计划纳入考虑。利用波士顿咨询公司的研究模型,把公司业务分成不同的类型,决定哪些需要保护,哪些需要建立,哪些需要收获或淘汰。从这一思想中产生了"营销战略管理"概念。
随着全球化的步伐加快,80年代又兴起了"跨国企业全球化管理"的研究。这样,营销在今天成为了一门体系全面、对公司有指导价值的科学。它指导着国内企业,指导着他们的战略性规划,也指导着营销经理们的业务,还可指导一个企业全球化管理中的标准化与调适性,统一性与多样性。
50年代以后:市场研究发展为专业服务产业
因市场研究技术的进步,营销人员今天不再凭直觉与经验作出决策,他们已将市场研究作为日常的工作,市场研究成为营销例行的身体检查。
50年代以后,市场研究业出现繁荣并日益成熟。消费者行为(价值观与生活方式)成为消费者定性与定量研究的重要组成。消费者研究使以个人和家庭为对象的制造商更好地理解其生活方式与态度,为广告的有效诉求提供依据。品牌成长与消费者研究更是分不开。
传统的零售商店和杂货店对货物流动的研究因电子扫描技术而变得更精确,更迅速满足客户的需要,它不只是用来为制造商提供营销信息;也为其提供分销和更好处理货品补给提供方便;更使零售商本身货架管理和库存管理科学化。
而媒介研究更因通讯、信息技术的进步而变得信息面更广,用途更多。运用市场研究服务的行业不只是包装消费品公司,更进入到服务业、产业性机构、媒介、广告公司、医药业、政府政治机构、非盈利性机构。
市场研究已发展为一个专业服务产业,与广告公司、公共关系公司、管理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专业机构一样,成为随公司成长的服务伙伴。它们从事消费者行为、零售商审计、媒介监控等研究服务。在美国,前50家最大市场研究机构,1994年研究营销额已达40亿美元之巨,最大市场研究机构邓白氏营销信息服务公司(D&B Marketing Information Services)年营业额达到20亿美元之巨。它们更随着其国内公司的全球化经营而在海外大办分支机构,邓白氏营销信息服务公司年营业额的64%来自海外机构。90年代以来,其属下A.C.尼尔逊公司开展了在华业务,并成为中国最大的市场研究服务机构。伴随更多发展中国家融入WTO,市场研究服务业还会加大其全球化浪潮,因而,这些市场的研究业将会进入成长期,本土的研究机构研究质素将有所提高。
1956年: 市场细分的理论和方法
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整个19世纪,企业追求的是以标准化和规模化来扩大产量,节约成本。消费者被认为都是一样的。福特认为"天下的汽车都是黑色的T字型车",所以,其成功的关键被认为来自于改变生产线、大量生产而降低成本。
然而,到了50年代末期,追求统一规格与效率的企业情势急转。在美国,解甲归来的士兵和家人在享受了10多年的安乐生活之后,不再被物资的稀缺而困扰。尤其是战后出生的一代开始渐渐步入消费,而他们显示出来的却是更多的个性和差异化。最初在日用消费品领域,消费者消费出现了差异,而且差异正越来越大,并波及到其他行业。不同的消费者,其需求不一样,这是公司以前所不知道的。
1956年温德尔·史密斯正式提出"市场细分"。哈佛大学的泰德·李维特(Ted Levitt)在《营销近视病》一书中说道:"根本没有所谓的成长行业,只有消费者的需要(NEEDS),而消费者的需要随时可能改变。"
自此,营销界一刻也没停止对消费者的研究。
1957年: 市场营销观念——企业活动的新思维
营销中最困难的莫过于观念的转变和创新。
1957年,通用电气公司的约翰.麦克金特立克阐述了所谓"市场营销观念"的哲学,声称它是公司效率和长期盈利的关键。他认为,当一个组织脚踏实地地从发现顾客的需要,然后给予各种服务,到最后使顾客得到满足,它便是以最佳方式满足了组织自身的目标。这是何等不同凡响的见解,对营销史有着破旧立新的意义。正如顾客所希望,市场营销概念的重点从"以产定销"转向"以销定产"。这是公司经营观念或市场观念的一次重大史诗般的飞跃。
市场营销观念提出了企业市场致胜在思想上的"四大法宝":顾客需求、目标市场、协调营销以及通过满足顾客需要创造公司利润。这一观念使得顾客与公司间关系趋于双赢,即在满足顾客需求的同时也实现公司自身的目标。
1960年: 营销组合——创新源于综合
在营销历史上,再也没有比"P"字游戏影响面更大的了。
至今,在营销史上,没有什么比4Ps影响更大的了。如果要调查公众"什么是营销?"相信最大比例的人会把4P与营销等同起来。是的,不管你是营销专业人士,还是营销的业余爱好者,甚至,你根本就从事与营销不相关的工作,但你却可能知道营销中的4P。
密西根大学教授杰罗姆·麦卡锡1960年提出的4Ps 理论,横扫了授予企管硕士学位的商学院。麦卡锡的著名"4P"组合,就是产品(PRODUCT)、价格(PRICE)、通路(PLACE)、促销(PROMOTION)。
它的伟大在于它把营销简化并便于记忆和传播。当然,对于专业人士而言,它的简单也正是它的不足。
在此之前没有一个营销组合比4Ps更能让企业与社会所广泛接受, 他所引起的一场"P字游戏"更让营销界热门非凡。其实,营销组合作为工具正式提出者是理查德·克莱维特,他把营销要素分为产品、价格、促销、渠道。他的学生麦卡锡在西北大学学习营销学的时候,把其师的营销组合改变成更加有助记忆的简便方法,即"4Ps"。从此,开始了营销学领域的"P字游戏"。后来,因为服务业在70年代迅速发展,传统的组合不能很好地适应服务业的需要,有学者又增加了第5个"P",即"人"(PEOPLE);又因为包装在包装消费品营销中的重要意义,而使"包装"(PACKAGING)成为又一个"P";70年代,科特勒在强调"大营销"的时候,又提出了两个"P",即公共关系(PUBLIC RELATIONS)和政治(POLITICS)。
在70年代,当营销战略计划变得重要的时候,科特勒又提出了战略计划中的4P过程,即研究(PROBING)、划分(PARTITIONING)即细分(SEGMEN-TATION)、优先(PRIORITIZING)、定位(POSITIONING)。这样,到今天营销组合已演变成了12Ps。
1963年: 生活型态——破译消费者的新工具
透彻了解消费者是营销中最大的难题, "生活型态"的概念不但提供了市场细分更理想的方法,也改变了把握消费者的思路和工具。
1963年,威廉·莱泽引起了营销界的重视,他引入了令人着迷的"价值观"与 "生活型态" (VALS——Value and Lifestyle)。这一概念曾为社会学家所用。各种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与人生态度)比社会阶层(经济与社会现状)更为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人们的消费方式,营销学在此告诉企业某种生活方式下人的购买行为是什么,他们会选择什么样的品牌,从而以此推导其购买与消费行动。而生活方式又是可从其媒体习惯、休闲活动、对社会政治影视作品态度等中间反映出来。如今我们越来越多地按照以某一特定生活方式生活的群体的需要来设计产品。
这与传统的"细分市场"不同,"细分市场"研究主要从消费者的社会经济特征去判断不同消费者的行为模型。"生活型态"研究则认为,人口统计的特征只是影响购买与消费的最基本因素,具有相通稳定性。而"生活型态"更能直接影响人们的消费购买,而且更加不确定。但却是对企业营销致关重要的因素。
"生活型态"的引入促使市场研究人员强化消费者态度与使用的研究,从态度与习惯来判断其生活方式。同时,了解品牌个性,赋予品牌相应的人物特征。这样,什么样生活方式下的人便与什么个性的品牌相对称。
"生活型态"这一概念对广告的影响更是具体而深远。从广告概念形成,到广告文案制作、创意设计,所有的表现都以生活方式为依据。可以说,生活方式的研究与提出大大丰富了营销内容。
1969年:定位——创造新的差异赢取市场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中,如何创造出与对手有别的差异是公司营销中的一大焦点,营销大师先后提出了三种有效的理论和策略。
70年代的定位论,不仅以更大的创意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而且成为整个营销活动的战略制高点,是决定诸多策略的出发点和依据。
●50年代——产品时代:50年代初雷斯提出USP理论,要求向消费者说一个"独特的销售主张"(Unique Sales Proposition),而且这个主张是竞争者所没法做到的。但到了50年代末60年代初,随着科技进步,各种替代品和仿制品不断涌现,寻找USP变得愈益困难。
●60年代——形象时代:大卫.奥格威提出品牌形象论,认为在产品功能利益点越来越小的情况下,奥格威的形象论认为消费者购买时看重的是实质与心理利益之和,而形象化的品牌就是带来品牌的心理利益。在此理论指导下,奥格威成功策划了劳斯莱斯汽车、哈撒韦衬衫等国际知名品牌,随之广告界刮起了"品牌形象论"的旋风。
●70年代——定位时代:1969年两位美国年青人屈特和里斯(Trout·J & Rise·A ) 提出定位论 (Positioning) ;1979 年出版专著《定位:攻心之战》。定位论强调随着竞争激化,同质化、相似化的日益严重,所以需要创造心理差异、个性差异。主张从传播对象(消费者)角度出发,由外向内在传播对象心目中占据一个有利位置。而要由外向内,就需要研究了解消费者的所思所想,通过调研寻找到一个独特的市场位置。
1996年, 屈特等(Trout·J & Ri-vikin·S)又发表了《新定位论》一书,提出了消费者的五种"心"思(思考模式),并重点研究了"再定位"(Reposi-tioning ),实现了超越性创新。
70年代 : 社会营销观念——企业的社会责任与新价值观
企业不仅仅为了赚钱——卓越的企业家和企业文化追求更高的价值目标。
70年代,企业开始反思其传统的营销活动,意识到企业的营销应负有一定的社会责任。于是,就出现了社会营销观或道德营销观,有人也称为生态营销观。这些观念的提出要求企业在营销时,不但要考虑消费者需要和公司目标,更要考虑消费者和社会的长期利益。所以,企业的广告、价格策略、分销活动都要兼顾社会与公司利益。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有受到社会批评的可能。
因为消费者有时是无知的,营销不应该利用人的弱点,如企业说服消费者抽一个品牌的香烟或使用某一品牌的香皂或看某部剌激的电视片,这可能于消费者不利。更有企业营销活动鼓励大量消费时会造成社会资源枯竭。化妆品或洗涤用品对江河生物或环境造成破坏,则要购进先进齐备降低排放物的化学成份。快餐业要考虑其产品对人体的不利方面。娱乐业要提供好的精神产品。
科特勒曾经指出,以环境资源之有限而论,使消费者的选择和满意度实现最大化的目标是不合时代潮流的。他指出社会营销观念"旨在产生最大顾客满意的顾客导向与长期消费者福利两者都实现是公司实现组织目标的关键。"这就包含了营销的生态与社会性思考。相信在未来,这样的营销观念会成为企业营销理念的主流。
1969年: 营销泛化——非赢利营销
营销不仅对企业极具价值, 营销的思想方法也可以适用于商业活动之外的广泛的组织和个人活动。
科特勒和西德尼·莱维在1969年提出了"扩大的营销"的思想。认为,营销学不仅适用于产品和服务,也适用于组织、意识形态、政府、学校、政党、政治等。不管这些组织是否进行货币交易,事实上都在搞营销。这一点,使得营销的适用范畴变得"无孔不入"。
我们也从欧美或香港的政党活动中看到其中的营销技法。从美国总统、州长每年不断上升的竞选费用、不断增多的广告投放、不断增加的活动事件都可看出政治对营销的运用。谁能募集到足够的竞选经费,决定其电视露面时间的长短;谁对选民心态、心理把握得准,也就能更有针对性地发布其"施政纲领"。同样,公益广告制作水平不断提高、公益广告播放时间越来越多,也说明"扩大的营销"的意义。"扩大的营销"思想的意义在于把更多的社会活动纳入营销考虑。
"扩大的营销"给我们的启示是,大到一国政党政治,每推出一个活动,每宣扬一个政治理念,每制定一个政策,都应做到用最少投入,让最多人知道,让最多人赞同,减少宣传费用上的浪费;更要先调查研究所针对的目标,用民众的语言进行沟通达到最佳效果。小到某个活动、某个计划,都要做到用最少预算达到最大知晓、引起最大兴趣、产生最大赞同和参与。"扩大的营销"在发展中的社会有着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当然,也有学者反对"扩大的营销",认为营销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东西。
80年代:顾客满意度
追求卓越的公司必须从顾客需求出发,这是营销观念的精粹。
顾客满意度已成为营销追求的目标和执行指标。
80年代以来,一种新的营销战略观念在日本、欧美各国兴起,那就是顾客满意度(Customer Satisfaction)。科特勒认为"满意是一种感觉状态的水平,它来源于对一件产品所设想的绩效或产出与人们的期望所进行的比较"。所以,公司营销的目标就是提高期望同时提升绩效,两者结合,追求所谓的"整体顾客满意(Total Custoer Satisfaction)"。
顾客对产品或服务期望来源于过往经验、他人经验的影响、营销人员或竞争者信息承诺:而绩效来源于整体顾客价值(由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形象价值构成)与整体顾客成本(由货币成本、时间成本、体力成本、精神成本构成)之间的差异。整体顾客满意搭起与顾客间的情感纽带,培养顾客对品牌或公司的忠诚度。
由于顾客满意度对整体质量管理意义重大,从1987年开始美国商务部设立马尔科姆·鲍德里奇国家质量奖(Malcotm Baldrige National Quality Award)时,把顾客满意置于最重要的地位,占到30%的权重。顾客满意度的8项子项目更告知我们应该如何实施顾客满意度战略。这些子项目是:对顾客要求和期望的认知程度、顾客关系管理、顾客服务标准、对顾客的承诺、对质量改进要求的解决、顾客满意度的确认、顾客满意效果、顾客满意度比较。而调研成为实现顾客满意的必要手段,上述8项因素都需要以调研为依据。自从1988年美国国家品质奖开始以来,摩托罗拉、施乐、联邦捷运(FedEx)、IBM、丽兹·卡尔顿饭店(Ritz-Carlton)、德州仪器、AT&T等公司先后获得此殊荣,他们无不在顾客满意度方面表现卓越。
1989年: 品牌资产理论
将"品牌"扩展为 "品牌资产"是90年代西方营销理论的一个重要创新,已成为西方跨国公司营销新战略的新源泉, 并推动品牌建立进入一个新阶段。
80年代以来,西方营销界一个广为流传的概念是"品牌资产"(Brand Equity),它将古老的品牌思想推向新的高峰,其主要贡献者是品牌专家大卫·A·艾克(Aaker)等人。它比品牌形象更进一步说明了品牌竞争致胜的武器是建立起强势的品牌资产。构筑品牌资产的5大元素是:品牌忠诚(Brand Loyalty)、品牌知名度(Brand Awareness)、心目中的品质(Perceived Brand Quality)、品牌联想(Brand Association)和其他独有资产。
品牌资产作为公司最有价值的资产,又是一种无形资产,品牌资产评估成为关注的一大焦点,有关的研究大量展开,国际上已形成两大权威机构,每年或每二年发布全球品牌评估报告,受到广泛瞩目。
品牌管理也因此成为公司管理中的重大新领域, 围绕如何做好品牌管理,出现了不少的专著和执行工具,其中有许多创新的思想和智慧来自广告界,如奥美国际的"品牌管家"等。
1977:服务营销——挑战传统营销
服务营销不仅为蓬勃兴起的服务业提供了营销思想和工具,也推进了制造业开拓出服务这一新的竞争领域。
70年代后期,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变化是美国经济的服务化即服务业在经济与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1977年美国花旗银行副总裁列尼·休斯旦克写了一篇文章《从产品营销中解脱出来》,由此拉开了服务营销(Service Marketing)研究的序幕。
营销学者开始积极地对服务业的营销作出贡献。更有不少服务业公司在营销的创新中屡创佳绩,其功德比经典的消费品公司如宝洁、可口可乐有过之而无不及,如花旗银行、联邦快递、英国航空。
瑞典服务营销学者克里斯蒂·格鲁诺斯提出了"内部营销"(Internal Marketing)在培养公司经理层和员工接受以顾客为导向的概念时的重要价值。而这一点是服务性公司成功营销的关键。
一些专业服务公司也在面临营销挑战。如市场研究公司、广告公司、管理咨询公司、教育培训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证券分析事务所等专业化很强的公司普遍发现品牌难以取得有利地位。专业化的服务公司营销正成为营销学者研究的难点。尽管难以建立差异化,专业服务公司的品牌、质量、信誉已至关重要。顾客花钱让知名公司提供服务,而且愿意多花钱。知名品牌在招聘人才方面也有优势。如麦肯锡公司成为众多工商管理硕士选择工作的咨询公司。
70年代末出现的服务营销研究热潮会在21世纪成为研究的重要内容,它们更可能与传统的产品营销平分天下。而在发展中国家,这一点可能挑战更大,因而传播者的作用会更突出。
80年代:全球化营销之道——标准化与本地化并举
如何在"地球村"的背景上开拓有竞争力的全球营销, 是跨国公司及公司迈向国际化普遍关注的基本问题, 标准化与本地化并举提供了解决之道。
1983年,著名营销学者西奥多·莱维特写了一篇里程碑式的论文,提出了"全球营销"(Global Marketing)的思想。他呼吁跨国公司向全世界提供一种统一的产品,并采用统一的沟通手段。他发现过于强调各个地方的适应性,将导致生产、分销、广告方面的规模经济损失。他的观点激起了一场暴风雨式的争论。它的影响之大源于跨国公司在全球无孔不入,而它究竟是提供一个标准化的产品还是要经过改进来适应当地呢?
这个问题在今天仍影响至深至远。面对不少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也正向全球迈进,它的争论还会持续,如随着中国、韩国、台湾和其他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企业迅速国际化,相关方面都产生了对全球营销管理的浓厚兴趣。
如何为国际市场开发一种产品?一种新产品是应当在所有市场上同时推出,还是分先后顺序?对市场营销组合中的产品和其它成分,公司应当实行多大程度的标准化?应该怎么样掌握对单个市场的适应方面的分寸?如何避免在不同市场上自相矛盾所可能造成的损害?在各国之间保持产品特色和品牌策略选择上的差别有无问题?总的来说,市场营销组合作为一体,应当是标准化还是因国因市场而异?
一般而言,受文化影响较大的产品要更多地强调各地市场适应性,而不受文化影响的产品则可以考虑更多一些的标准化。
相信有关全球化的论争还会持续下去。但勇于实践的公司却给了我们很好的答复,那就是,全球化的浪潮来势会更大,没有单一的全球标准化,也没有单一的当地化。"全球化营销"和"当地化营销"是成功的跨国公司并行不悖的原则。我们将面临一个被科特勒博士称为"双枝营销"的时代,而且还会持续很久。
90年代 : 4C 挑战 4P
4P的游戏赢得了最广泛的传播,寻求新的游戏令人刺激或兴奋。
虽然4Ps 横扫近半个世纪,但到90年代,随着消费者个性化日益突出,加之媒体分化,信息过载,传统4Ps渐被4Cs所挑战。
●"把产品先搁到一边,加紧研究消费者的需要与欲求(CONSUMER WANTS AND NEEDS),不要再卖你所能制造的产品,要卖消费者所确定想购买的产品。"
●"暂时忘掉定价策略,快去了解消费者要满足其需要与欲求所须付出的成本(COST)。"
●"忘掉通路策略,应当思考如何给消费者方便(CONVENIENCE)以购得商品"。
●"最后,请忘掉促销。在90年代,正确的词汇是沟通(COMMUNICA-TIONS)"。
这又可能引起营销学的又一次新的游戏,即C字游戏。
90年代:整合营销传播(IMC)——新的策略
整合营销强调营销即传播,运作应摆脱粗放的、单一的状态,走向高效、系统和整体。
进入80年代,世界各地的营销传播业者,学者专家,无不以整合传播为探讨未来趋势的主题著书立说,其中美国西北大学著名教授舒尔兹(Don Schultz),他与人合作的《整合营销传播》(IMC——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具有里程牌式的作用。
以美国4A协会对整合营销传播的定义,是:
●一种作为营销传播计划的概念。确认一份完整透彻的传播计划有其附加价值存在,这份计划应评估各种不同的传播技能在策略思考所扮演的角色——例如一般广告、直效回应、销售促进、公共关系——并且将之结合,透过天衣无缝的整合以提供清晰、一致的讯息,并发挥最大的传播效果。
而奥美这个素以整合营销传播为己任的营销服务机构则给出了一个更具操作性的定义:
●融合各种传播技能与方式,为客户解决市场的问题或创造宣传的机会。
●"不同的乐器,必要时能够一起合奏,并且演奏出悦耳的和谐之音"。
总之,整合营销知易行难,它涉及到企业内部理念、形象、管理组织的变化,又不是由营销界、传播界所决定的。而能够提供一个"揽子采购"服务的营销传播机构也还有待时间培育。发达国家如此,更遑论发展中的市场呢?
80-90年代:关系营销——回归到人
营销历经百年之后,关注的焦点终于回到了营销活动的主体 ——人及人的关系上,这可以说是一种回归,亦是西方文化向东方文化的一种回摆。
1985年,巴巴拉·本德·杰克逊强调了关系营销(Relationship Marketing)的重要性。西方关系营销是指建立维系和发展顾客关系的营销过程,目标是致力建立顾客的忠诚度。它有别于传统的交易营销,为顾客增加经济的、社会的、技术支持的等附加值。关系营销更能把握住营销概念的精神实质。公司不仅是达成购买而是要建立各种关系。
当服务在产品交易中作用越来越突出的时候,关系营销更优于交易营销。其实,在大宗产品、设备、专业服务业,我们已经看到关系营销远比交易营销适用。但在包装消费品行业,关系营销更多适用于与经销商的合作,而与终端消费者,则更多的是交易营销。
关系行销强调的是营销活动中人的关系,即营销的人文性,因而靠近中国文化,因为中国文化很早就重视从各种 "关系"中去把握世界。
90年代末 : 网络营销——全新的一页
技术是营销领域变革创新的最重要基本力量之一,在进入新世纪之际,技术的震撼力已经达到百年来的最高点,而这仅仅是开始。
●80-90年代:顾客数据库——定制营销——全面顾客管理
藉着信息技术,80年代以来,公司更加花力气对每个顾客进行研究,力求进行"一对一的沟通",出现数据库营销。企业创立先进顾客数据库,以便更好地了解顾客,为顾客提供其所需要的产品设计和劳务;加强同顾客的忠诚关系;把顾客当作一项资产来管理和开发,创新地展开软件支持的全面顾客关系管理(CRM)。这一点,更可能成为公司进行产品开发调研、沟通、交易和售后服务的主要工具,开发与管理数据库的能力成为企业未来市场竞争的关键因素。
●90年代末: 网络营销
利用已实现的全球网络为平台展开营销活动,是有史以来营销领域的最大创新。所引发的革命是全面的、多样的、层出不穷的,我们将在不久的将来感受到这个营销"新世界"。
- 作者: gsmmba 2005年03月3日, 星期四 16:08 回复(0) | 引用(0) 加入博采
管理百年
管理学发展史概述
管理活动源远流长,自古即有,但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则是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因此,回顾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了解一些管理先驱对管理理论和实践所作的贡献,以及管理活动的演变和历史,这对每个学习管理学的人来说都是必要的。
历史上看,管理与人类社会几乎同时产生。自从有了人类社会,人们的社会生活就离不开管理,所以管理的实践早就出现了。而在有了人们的实践之后,才有人对这些实践活动,包括政治的、军事的、经济的、文化的或宗教的活动加以研究和探索。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总结,对管理实践有了初步的认识和见解,从而开始形成管理思想。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又对管理思想加以进一步的总结,提出管理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并将其作为一种假设,结合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管理实践中进行验证,继而对验证结果加以分析研究,从中提炼出了属于管理活动普遍原理的东西。对这些原理的抽象综合,就形成了管理的基本理论。这些理论又被人们运用到管理实践中,指导管理活动的进行,同时又进一步对这些理论进行实践验证,这就是管理学的整个形成过程,也就是从实践到思想再到理论,然后又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因此,将管理学的这样一个形成过程同人类社会的发展的不同阶段加以比较和归纳,就可以比较全面地表示出管理学的形成过程.
□ 早期管理活动或实践阶段
这是指从人类社会产生,人们结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有了集体劳动的分工、协作开始,到18世纪这一历史阶段。这一阶段人类仅仅为了谋求生存而进行各种活动,自觉不自觉地进行着管理活动和管理的实践,其范围是极其广泛的。但是从未对管理活动本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以认识,提出某些见解。仅有的管理知识是代代相传或从实践经验得来的,人们凭经验去管理,尚未对经验进行科学的抽象。
□ 早期管理思想的萌芽阶段
这是从18世纪到19世纪末这一历史阶段。这一时期人们逐渐地观察各种管理的实践活动,对管理活动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产生了一定的认识。在军事、经济、政治、行政等的某些领域或某些环节,提出了某些见解。但这一切都停留在一个较低水平上,还没有能够进一步系统地、全面地加以研究,因而人们对它的认识和见解仅仅散见于一些历史学、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军事学等著作之中,只是一些对管理的零碎的研究。这就说明19世纪以前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管理理论体系。
□ 管理理论形成阶段
这是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直到现在这一历史阶段。这一时期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科学技术的飞跃进步,经过管理学者们的不断研究、观察和实践,甚至亲自实践,使对管理的科学认识不断丰富和具体,从而对其进行概括和抽象,这才逐渐地形成管理理论,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才真正蓬勃地兴起。
□ 早期的管理活动和管理思想
管理的活动或实践自古以来就存在,它是随人类集体协作、共同劳动而产生的。人类进行有效的管理实践,大约已超过六千年的历史,早期的一些著名的管理实践和管理思想大都散见于埃及、中国、意大利等国的史籍和许多宗教文献之中。
以历史记载的古今中外的管理实践来看,素以世界奇迹著称的埃及金字塔、巴比伦古城和中国的万里长城,其宏伟的建设规模足以生动证明人类的管理和组织能力。无论是埃及的金字塔,还是中国的万里长城,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如此浩大的工程,不但是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历史上伟大的管理实践。
古罗马帝国之所以兴盛,在很大的程度上应归功于卓越的组织才能,他们采取了较为分权的组织管理形式,从一个小城市发展成为一个世界帝国,在公元2世纪取得了统治欧洲和北非的成功,并延续了向个世纪的统治。
罗马天主教会早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就成功地解决了大规模活动的组织问题。它采用了按地理区域划分基层组织,并在此基础上又采用有很高效率的职能分工,在各级组织中配备参谋人员,从而使专业人员和下级参与制定决策的过程,但又不破坏指挥的统一。罗马天主教会之所以能够有效地控制世界各地5亿以上教徒的宗教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同它所采用的这一套组织形式有密切关系。
有关管理思想的最早记载,是《圣经》中的一个例子。希伯莱(今以色列)人的领袖摩西在率领希伯莱人摆脱埃及人的奴役而出走的过程中,他的岳父叶忒罗对他处理政务事必躬亲,东奔西忙的做法提出了批评,并向他建议,一要制定法令,昭告民众;二要建立等级、授权委任管理;三要责成专人专责管理,问题尽量处理在下面,只有最重要的政务才提交摩西处理。这位叶忒罗可以说是人类最早的管理咨询人员了。他建议摩西采用的,就是我们现在常用的授权原理和例外原理,同时也体现了现代管理当中的管理宽度原理。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则在其著作《对话录》中论述了管理的普遍性。
□ 中世纪的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
公元6世纪到18世纪,在欧洲大体上是奴隶社会末期直至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社会生产力、商品生产有一定的发展,并产生了所谓的"重商主义"。从管理来看,主要出现两种类型的社会经济活动的组织形式:一种是商业行会(Trade Union)和手工业行会(Craft Guild);一种是厂商组织(Firm organization)。 贸易的发展需要管理贸易的机构,于是在11世纪初产生了商业行会。这些商人的组织设在不受封建庄园约束的城镇,特别设置在欧洲的海港和贸易路线的沿途各地。当然,这些人一般来自封建庄园,包括已获得自由的农奴。城镇也保护自己摆脱封建庄园而得到的自由,成为自我管理的共同体。
商人在城镇的聚集,很快引起工匠的聚集。因为庄园的人定期到城镇进行贸易,所以工匠发现在那里容易销售产品。同时也感到有相互团结的需要,于是第二种行会形式--手工业行会在12世纪初在西欧的城镇出现了。每个手工业行会都获得许可证,被授予在特定地区垄断生产某种产品或提供服务的权利。 厂商组织可以算作是最早的"前店后厂"。为了筹措资金,有两种主要的形式:合伙(Partnership)和联合经营(Joint Venture)。二者都是未来公司的前身。
在中世纪,管理实践和管理思想都有很大发展。15世纪世界最大的几家工厂之一的威尼斯兵工厂(Aresenal of Venice),早在当时就采用了流水作业,建立了早期的成本会计制度,并进行了管理的分工,其工厂的管事、指挥、领班和技术顾问全权管理生产,而市议会通过一个委员会来干预工厂的计划、采购、财务事宜。这又是一个管理实践的出色范例,也体现了现代管理思想的雏型。
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尼古拉·马基雅维利(Niccolo Machiavelli)于16世纪所著《君主论》一书中,对统治者怎样管理国家、怎样更好地运用权威,提出了四条原则:①群众认可,权威来自群众;②内聚力,组织要能够长期存在,就要有内聚力,而权威是必须在组织当中行使的;③领导能力,掌权之后要能够维持下去,就必须具备领导能力;④求生存的意志,就是要"居安思危"。
□ 管理学理论的萌芽
中世纪后期,18世纪到19世纪中期,欧洲逐渐成为世界的中心。这时期可以说是欧洲各国在社会、政治、经济、技术等方面经历大变动,大改革的时期:几次大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城市(主要是商业城市)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封建制度中脱胎而出,这期间家庭手工业制占主导地位逐步被工厂制所代替。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其结果是机器动力代替部分人力--机器大生产和工厂制度的普遍出现,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随着工业革命以及工厂制度的发展,工厂以及公司的管理越来越突出,也有很多的实践。许多理论家,特别是经济学家,在其著作中越来越多地涉及有关管理方面的问题。很多实践者(主要是厂长、经理)则着重总结自己的经验,共同探讨有关管理问题。这些著作和总结,为即将出现的管理运动打下了基础,是研究管理思想发展的重要参考文献。概括起来,其重要意义有三:①促使人们认识和意识到管理是一门具有独立完整体系的科学,值得去探索、研究、丰富和发展;②预见到管理学的地位将不断提高;③区分了管理的职能与企业(厂商)的职能。
这一时期的著作,大体上有两类:一类偏重于理论的研究,即管理职能、原则;另一类则偏重于管理技术、方法的研究。
□ 有关管理职能、原则方面
这方面的学说散见于当时经济学家的一些著作,这些经济学家及其著作主要有:亚当·斯密(Adam Smith)及其《国富论》(1776年);塞缪尔·纽曼(Samuel P. Newman)及其《政治经济学原理》(1835年);约翰·斯图亚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及其《政治经济学原理》(1848年);艾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及其《工业经济学原理》(1892年);从管理学的观点看,这些经济学家的论述还比较零碎、就事论事、缺乏系统化、理论化和概括。大体上说来,所涉及的管理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①关于工商关系。②关于分工的意义及其必然性。劳动的地域分工、劳动的组织分工、劳动的职业分工。③关于劳动效率与工资的关系。所谓"劳动效率递减等级论"。④关于管理的职能。
对西方管理理论的形成具有启蒙作用的英国著名经济学家、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在其所著《国富论》一书中,分析了劳动分工的经济效益,提出了生产合理化的概念。
纽曼·马歇尔等人则提出了对厂主(同时也是管理者)的要求:选择厂址、控制财务、进行购销活动、培训工人、分配任务、观察市场动向、富于新思想、开拓市场、具有对采用新发明的判断力等等。
□ 有关具体的管理技术和方法方面
(1)普鲁士军事理论家卡尔·冯·克劳斯威茨(Carl Von Clausewitz)认为:"企业简直就是类似于打仗的人类竞争的一种形式",因此他关于军队管理的概念也适用于任何大型组织的管理,其主要观点如下:
①管理大型组织的必要条件是精心的计划工作,规定组织的目标。
②管理者应该承认不肯定性,从而按照旨在使不肯定性减少到最低限度的要求来全面分析与计划。
③决策要以科学而不是预感为根据,管理要以分析而不是直觉为根据。
(2)英国数学家查尔斯·巴贝奇(Charlers Babbage)在亚当·斯密劳动分工理论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对专业化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在他1832年发表的《机器与制造业经济学》一书中,对专业化分工、机器与工具使用、时间研究、批量生产、均衡生产、成本记录等问题都作了充分的论述,并且强调要注重人的作用,分析颜色对效率的影响,应鼓励工人提出合理化建议等等。该书是管理史上的一部重要文献。另外,他发现了电算机的基本原理,发明了手摇台式计算机,解决了繁重的计算工作,因此,有人称巴贝奇是"计算机之父"。
(3)工业革命后的管理实践:苏霍制造厂(Soho Foundry)。人们都知道瓦特改良了蒸汽机,使蒸汽机成为生产动力从而促进了18世纪下半叶的工业革命,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他在管理上的成就。1800年英国博尔顿-瓦特(Boulton & Watt)联合公司所属苏霍制造厂,是最早运用科学管理于制造业的工厂之一。它有科学的工作设计,按更充分地利用机器的要求进行劳动分工和专业化;实行比较切合实际的工资支付办法;有着较完善的记录和成本核算制度。当代出现的许多管理问题,他们都曾遇到过,并努力加以解决。不过那时的管理还没有被系统化为一门科学。
管理学的产生与形成
□ 美国出现"管理运动"的必然性及其意义
"管理运动"(其主要组成部分就是"科学管理")也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一个过程,时间大约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大体上有四五十年的时间。管理运动是人们对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的过程。它为提高效率和生产率提供了一种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框架。
这一运动是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中期的主流。但是,工业革命发生在欧洲,一百年以后的"管理运动"却出现在美国,这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
工业革命以后,社会、政治、经济、技术所发生的变化和发展,以及组织规模的扩大和人们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文化当中出现的新概念,产生了一个巨大的推动力,促使人们重视管理。
19世纪末,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废除黑奴制,开发西部,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和广阔的市场。1862年出现了一种新的筹资形式--有限责任联合股份公司(Limited Liability Joint Stock Company)。1890年封闭边境,国内人口趋于稳定,资本主义处于蓬勃发展时期。工业革命的种种结果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大陆,使得美国的商品经济、劳动分配、工厂制度得到了发展,从而使人们认识到需要有专业的管理人员和行政人员;"社会达尔文主义"信条则承认存在无情竞争的制度,结果是"适者生存";工会运动的兴起,促使人们去研究新的管理课题--劳资关系;宗教改革,承认教徒可以拥有个人财产,鼓励个人从事工商活动;企业、公司产品的多样化和生产经营的分散化,小规模条件下独裁类型的管理,逐渐被专业类型的管理所代替;技术的进步则引起了管理思想与哲学的巨大变化--寻求借助技术之力增强人类活动力的适当方法,即管理。
可是,当时的企业管理非常落后,工厂工作时间长、效率低、工资也低,工人缺乏训练,雇主不懂得如何刺激工人提高劳动生产率。总之,当时经营管理仍是以传统的手工业方式为特点,使得美国经济的发展和企业中的劳动生产率远远落后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国内外经济条件所提供的可能性。据文献记载,许多工厂的产量都远远低于其额定生产能力,能达到60%的都很少。
当时美国规模最大的公司是铁路公司。由于开发西部的客观需要,铁路发展非常迅速,但是由于缺乏管理,问题很多,事故不断,效率极低。19世纪下半叶,《美国铁路杂志》的编辑亨利·普尔(Henry Pool),在分析了美国铁路系统从初创到成熟这一过程中,由于管理不善而造成许多误点和事故的原因后,指出铁路必须进行有效管理。他提出应该通过明确的组织机构系统来进行管理,即设置一套组织分工系统,汇报通讯系统,并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以便使管理者能及时了解铁路运行情况,采取各种措施来避免事故发生。此外,他还提出在管理中要重视人的因素,要使组织协调,充满团结精神,要采取新的领导方式,以克服旧领导方式中墨守成规与单调刻板的毛病等等。普尔作为一位先驱者为后来的"科学管理"、"行为科学"、"系统管理"等管理理论的形成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对早期管理思想作出了很大贡献。
工业中存在的问题类似于铁路,企业和公司规模扩大以后,也带来一系列问题:效率、刺激、行政管理、教育等等。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The American Socie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缩写为ASME)则为解决这些问题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其会员亨利·唐纳(Henry Downe)1886年发表论文《作为经济学家的工程师》,倡议发起运动把管理从工程学独立出来发展为一门学科。刚入会不久的年轻人泰罗听了唐纳的发言,随后就和他的同代人提出了一套实际做法、观点和思想方法。这些被后人称为"科学管理"。 但是,仅有少数有见识的工业家和工程师认识到科学管理的概念及其对经济发展的意义,还不足以形成为一个管理运动,还必须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式向社会、向公众广泛宣传科学管理,这就是管理运动的"三次高潮"。
第一次是1911年东方铁路公司提高票价的意见听证会和1912年美国国会为泰罗举行的听证会(后文另有详述)。当时东方铁路公司要提高客货运价,遭到货主和公众反对。马萨诸塞州州际商业委员会为此举行一次听证会,公众方的律师布兰戴维斯(Brandeis)邀请泰罗等11位工程师作证;只要采用科学管理的技术和方法,铁路公司不必提高票价同样可以盈利。结果公众方胜诉,同时也将科学管理引入了社会。
第二次高潮是1920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改组。当时公司濒临倒闭,小斯隆(Alfred P. Sloan Jr.)就任总经理,对公司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组--实行"集中政策控制下的分权制",建立多个利润中心。公司很快恢复元气,他们依靠的不是技术,而是管理与组织,因而也认识到管理的范围不仅仅是生产管理,而是要比这大得多。
第三次高潮是1924-1932年梅约在美国西屋电气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试验(后文将另作详述),结论引起轰动--提出要注意人的因素,这可以看作是管理科学的里程碑之一,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到本世纪30年代,爆发了大危机,管理运动受到了影响。但是前后四五十年的运动,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引起了人们思想上、观念上的转变,对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管理运动为管理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它所提倡的并被普遍接受的观点"保存、调研、合作、渐进"已经在人们心中、在社会土壤中扎下了根。
□ 泰罗与"科学管理"理论
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Frederick Winslow Taylor),出生于美国费城一个富有的律师家庭,中学毕业后考上哈佛大学法律系,但不幸因眼疾而被迫辍学。1875年,他进入一家小机械厂当徒工,1878年转入费城米德瓦尔钢铁厂(Midvale Steel Works)当机械工人,他在该厂一直干到1897年,在此期间,由于工作努力,表现突出,很快先后被提升为车间管理员、小组长、工长、技师、制图主任和总工程师,并在业余学习的基础上获得了机械工程学士学位。在米德瓦尔钢铁厂的实践中,他感到当时的企业管理当局不懂得用科学方法来进行管理,不懂得工作程序、劳动节奏和疲劳因素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而工人则缺少训练,没有正确的操作方法和适用的工具。这都大大影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了改进管理,他在米德瓦尔钢铁厂进行各种试验。
1898-1901年间,又受雇于伯利恒钢铁公司(Bethlehem Steel Company)继续从事管理方面的研究。后来,他取得了一种高速工具钢的专利。1901年后,他更以大部分时间从事咨询、写作和演讲等工作,来宣传他的一套管理理论--"科学管理",即通常所称的"泰罗制",为科学管理理论在美国和国外的传播作出了贡献。
泰罗的研究工作,是在他担任米德瓦尔钢铁厂的工长时开始的。他的特殊经历,使他有可能在工厂的生产第一线系统地研究劳动组织与生产管理问题。在他亲身体验并发现生产效率不高是由于工人们"故意偷懒"的问题后,便决心着手解决它。从1881年开始,他进行了一项"金属切削试验",由此研究出每个金属切削工人工作日的合适工作量。经过两年的初步试验之后,给工人制定了一套工作量标准。他自己认为,米德瓦尔的试验是工时研究的开端。 1898年,泰罗受雇于伯利恒钢铁公司期间,进行了著名的"搬运生铁块试验"和"铁锹试验"。搬运生铁块试验,是在这家公司的五座高炉的产品搬运班组大约75名工人中进行的。由于这一研究,改进了操作方法,训练了工人,其结果使生铁块的搬运量提高3倍。铁锹试验首先是系统地研究铲上的负载应为多大问题;其次研究各种材料能够达到标准负载的锹的形状、规格问题,与此同时还研究了各种原料装锹的最好方法的问题。此外还对每一套动作的精确时间作了研究,从而得出了一个"一流工人"每天应该完成的工作量。这一研究的结果是非常出色的,堆料场的劳动力从400-600人减少为140人,平均每人每天的操作量从16吨提高到59吨,每个工人的日工资从1.15美元提高到1.88美元。
泰罗在米德瓦尔开始进行的金属切削试验延续了26年之久,进行的各项试验达3万次以上,80万磅的钢铁被试验用的工具削成切屑,总共耗费约15万美元。试验结果发现了能大大提高金属切削机工产量的高速工具钢,并取得了各种机床适当的转速和进刀量以及切削用量标准等资料。
综上所述,这些试验集中于"动作"、"工时"的研究;工具、机器、材料和工作环境等标准化研究,并根据这些成果制定了每日比较科学的工作定额和为完成这些定额的标准化工具。
泰罗一生致力于"科学管理",但他的做法和主张并非一开始就被人们所接受,而是日益引起社会舆论的种种议论。于是,美国国会于1912年举行对泰罗制和其他工场管理制的听证会,泰罗在听证会上作了精彩的证词,向公众宣传科学管理的原理及其具体的方法、技术,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 运筹学
运筹学是"管理科学"理论的基础,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以杰出的物理学家布莱克特(P. M. S. Blackett)为首的一部分英国科学家为了解决雷达的合理布置 问题而发展起来的数学分析和计算技术。就其内容讲,这是一种分析的、实验的和定量的科学方法,专门研究在既定的物质条件(人力、物力、财力)下,为达到一定的目的,运用科学的方法,主要是数学的方法,进行数量分析,统筹兼顾研究对象的整个活动所有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为选择出最优方案提供数量上的依据,以便作出综合性的合理安排,最经济最有效地使用人力、物力、财力,以达到最大的效果。运筹学后来被运用到管理领域,由于研究的不同,又形成了许多新的分支,这些分支主要有:
(1)规划论。用来研究如何充分利用企业的一切资源,包括人力、物资、设备、资金和时间,最大限度地完成各项计划任务,以获得最优的经济效益。规划论根据不同情况又可分为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和动态规划。
(2)库存论。用来研究在什么时间,以什么数量,从什么地方供应,来补充零部件、器件、设备、资金等库存,既保证企业能有效运转,又使保持一定库存和补充采购的总费用最少。
(3)排队论。主要是用来研究在公用服务系统中,设置多少服务人员或设备最为合适,既不使顾客或使用者过长地排队等候,又不使服务人员及设备过久地闲置。
(4)对策论。又称博弈论,主要是用来研究在利益相互矛盾的各方竞争性活动中,如何使自己一方获得期望利益最大或期望损失最小,并求出制胜对方的最优策略。
(5)搜索论。用来研究在寻找某种对象(如石油、煤矿、铁矿以及产品中的废品)的过程中,如何合理使用搜索手段(包括人、物、资金和时间),以便取得最好的搜索效果。
(6)网络分析。是利用网络图对工程进行计划和控制的一种管理技术,常用的有"计划评审技术"(简称PERT)和"关键线路法"(简称CPM)。
□ 系统分析
系统分析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兰德公司1949年首先提出的,意思是把系统的观点和思想引入管理的方法之中,认为事物是极其复杂的系统。运用科学和数学的方法对系统中事件的研究和分析,就是系统分析。其特点就是解决管理问题时要从全局出发,进行分析和研究,制定出正确的决策。因此,系统分析一般有如下步骤:
(1)首先弄清并确定这一系统的最终目的,同时明确每个特定阶段的阶段性目标和任务。
(2)必须把研究对象看作是一个整体,是一个统一的系统,然后确定每个局部要解决的任务,研究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总体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
(3)寻求达到总体目标及与其相联系的各个局部任务和可供选择的方案。
(4)对可供选择的方案进行分析比较,选出最优方案。
(5)组织各项工作的实施。
系统分析和运筹学作为逻辑和计量方法,它们的共性很多。一般认为,系统分析研究的范围更广泛一些,多用于战略性质的高级决策研究,而运筹学研究的范围相对较窄一些,一般多用于战术性的分析论证。但在实际中,作为决策工具,往往是两种方法共同使用,互相补充的。
□ 决策科学化
这是指决策时要以充足的事实为依据,采取严密的逻辑思考方法。对大量的资料和数据按照事物的内在联系进行系统分析和计算,遵循科学程序,作出正确决策。上述"管理科学"理论的两项内容就是为决策科学化提供分析思路和分析技术的,同时,它所使用的先进工具--电子计算机和管理信息系统也为决策科学化提供了可能和依据。
总而言之,"管理科学"理论的基本特征是,以系统的观点,运用数学、统计学的方法和电子计算机的技术,为现代管理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通过计划与控制以解决各项生产与经营问题。这一理论认为,管理就是应用各种数学模型和特征来表示计划、组织、控制、决策等合乎逻辑的程序,求出最优的解决方案,以达到企业的目标。
"管理科学"理论把现代科学方法运用到管理领域中,为现代管理决策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它使管理理论研究从定性到定量在科学的轨道上前进了一大步,同时它的应用对企业管理水平和效率的提高也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同其他理论一样,它也有自己的弱点:①把管理中与决策有关的各种复杂因素全部数量化,是不可能也不现实的;②这一理论忽略了人的因素,这不能不说是它的一大缺陷;③管理问题的研究与实践,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只依靠定量的分析,而忽视定性的分析。尽管如此,它的科学性还是被人们所普遍承认。
□ 系统管理理论
系统管理理论是应用系统理论的范畴、原理,全面分析和研究企业和其他组织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重视对组织结构和模式的分析,并建立起系统模型以便于分析。这一理论是卡斯特(F. E. Kast)、罗森茨威克(J. E. Rosenzweig)和约翰逊(R. A. Johnson)等美国管理学家在一般系统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理论要点主要有:
(1)企业是由人、物资、机器和其他资源在一定的目标下组成的一体化系统,它的成长和发展同时受到这些组成要素的影响,在这些要素的相互关系中,人是主体,其他要素则是被动的。
(2)企业是一个由许多子系统组成的、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企业是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受到周围环境(顾客、竞争者、供货者、政府等)的影响,也同时影响环境。它只有在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中才能达到动态平衡。在企业内部又包含着若干子系统,它们是:①目标和准则子系统,包括遵照社会的要求和准则,确定战略目标;②技术子系统,包括为完成任务必需的机器、工具、程序、方法和专业知识;③社会心理子系统,包括个人行为和动机、地位和作用关系、组织成员的智力开发、领导方式,以及正式组织系统与非正式组织系统等;④组织结构子系统,包括对组织及其任务进行合理划分和分配、协调他们的活动,并由组织图表、工作流程设计、职位和职责规定、章程与案例来说明,还涉及到权力类型、信息沟通方式等问题;⑤外界因素子系统,包括各种市场信息、人力与物力资源的获得,以及外界环境的反映与影响等。此外,还有一些子系统,如经营子系统、生产子系统,等等。这些子系统还可以继续分为更小的子系统。(3)运用系统观点来考察管理的基本职能,可以提高组织的整体效率,使管理人员不致于只重视某些与自己有关的特殊职能而忽视了大目标,也不致于忽视自己在组织中的地位与作用。
□ 权变管理理论
权变管理理论(Contingency theory of management)是本世纪70年代在美国形成的一种管理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就是力图研究组织的各子系统内部和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组织和它所处的环境之间的联系,并确定各种变数的关系类型和结构类型。它强调在管理中要根据组织所处的内外部条件随机应变,针对不同的具体条件寻求不同的最合适的管理模式、方案或方法。
美国尼布拉加斯大学教授卢桑斯(F. Luthans)在1976年出版的《管理导论:一种权变学》一书中系统地概括了权变管理理论。他认为:
(1)过去的管理理论可分为四种,即过程学说、计量学说、行为学说和系统学说,这些学说由于没有把管理和环境妥善地联系起来,其管理观念和技术在理论与实践上相脱节,所以都不能使管理有效地进行。而权变理论就是要把环境对管理的作用具体化,并使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
(2)权变管理理论就是考虑到有关环境的变数同相应的管理观念和技术之间的关系,使采用的管理观念和技术能有效地达到目标。在通常情况下,环境是自变量,而管理的观念和技术是因变量。这就是说,如果存在某种环境条件下,对于更快的达到目标来说,就要采用某种管理原理、方法和技术。比如,如果在经济衰退时期,企业在供过于求的市场中经营,采用集权的组织结构,就更适于达到组织目标;如果在经济繁荣时期,在供不应求的市场中经营,那么采用分权的组织结构可能会更好一些。
(3)环境变量与管理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就是权变关系,这是权变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环境可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外部环境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由社会、技术、经济和政治、法律等所组成;另一种是由供应者、顾客、竞争者、雇员、股东等组成。内部环境基本上是正式组织系统,它的各个变量与外部环境各变量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决策、交流和控制、技术状况等管理变量包括上面所列四种学说所主张的管理观念和技术。关于环境变量和管理变量,如表221所示。 总之,权变管理理论的最大特点是:①它强调根据不同的具体条件,采取相应的组织结构、领导方式、管理机制。②把一个组织看作是社会系统中的分系统,要求组织各方面的活动都要适应外部环境的要求。
□ 现代管理理论的新突破
从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把系统管理理论和权变管理理论,看成是现代管理理论的雏形。这两种理论都在兼收并蓄了传统管理理论,诸如行为科学理论,"管理科学"理论以及相应发展起来的各学派理论的基础上,突破了原有的框框,使管理理论朝着统一的方向前进了一大步。具体地讲,现代管理理论所突破的框框,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在对人的看法上
从"科学管理"到后来的"管理科学",都将人看作是"经济人";行为科学将人看作是"社会人";而系统与权变理论则把人看作是"复杂人",认为人是怀着不同需要加入组织的,而且人们有不同的需要类型;不同的人对管理方式的要求也是不同的。
2.在管理的范围和涉及的组织要素上"管理科学"主要是计划与控制方面,涉及的主要要素是技术、组织机构和信息;行为科学的范围主要是组织活动中的人际关系,包括了人和团体的,所涉及的组织要素主要是人、组织机构和信息;而系统与权变理论适用的管理范围是组织的整个投入--产出过程,涉及到组织的所有要素。
3.在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上 "管理科学"多用一些自然科学的方法,采取逻辑与理性的分析,准确衡量等手段,行为科学多取自社会科学的方法,采用影响、激励、协调等手段来诱发绩效;而系统与权变理论则综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各种方法,运用系统与权变的观点,采取管理态度、管理变革、管理信息等手段使组织的各项活动一体化,进而实现组织的目标。
4.在管理目的上"管理科学"追求的首先是最大限度的生产率;其次是最大限度的满意,行为科学的管理目的则相反;而系统与权变理论追求的不是最大,而是满意或适宜,并且是生产率与满意并重,或利润与人的满意并重,不存在谁先谁后的问题。
综上所述,系统与权变理论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论的探索,对管理理论的发展所做的贡献是巨大的。
□ "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效率
泰罗认为,要制定出有科学依据的工人的"合理的日工作量",就必须进行工时和动作研究。方法是选择合适且技术熟练的工人,把他们的每一项动作、每一道工序所使用的时间记录下来,加上必要的休息时间和其他延误时间,就得出完成该项工作所需要的总时间,据此定出一个工人"合理的日工作量",这就是所谓工作定额原理。
2.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
所谓第一流的工人,泰罗认为:"每一种类型的工人都能找到某些工作使他成为第一流的,除了那些完全能做好这些工作而不愿做的人"。在制定工作定额时,泰罗是以"第一流的工人在不损害其健康的情况下维护较长年限的速度"为标准的。这种速度不是以突击活动或持续紧张为基础,而是以工人能长期维持正常速度为基础。泰罗认为,健全的人事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使工人的能力同工作相配合,管理当局的责任在于为雇员找到最合适的工作,培训他成为第一流的工人,激励他尽最大的努力来工作。
3.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这就是所谓标准化原理
泰罗认为,必须用科学的方法对工人的操作方法、工具、劳动和休息时间的搭配,机器的安排和作业环境的布置等进行分析,消除各种不合理的因素,把各种最好的因素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最好的方法,他把这叫做是管理当局的首要职责。
4.实行刺激性的计件工资报酬制度
为了鼓励工人努力工作、完成定额,泰罗提出了这一原则。这种计件工资制度包含三点内容:(1)通过工时研究和分析,制定出一个有科学依据的定额或标准;(2)采用一种叫做"差别计件制"的剌激性付酬制度,即计件工资率按完成定额的程度而浮动,例如,如果工人只完成定额的80%,就按80%工资率付酬;如果超过了定额的120%,则按120%工资率付酬;(3)工资支付的对象是工人而不是职位,即根据工人的实际工作表现而不是根据工作类别来支付工资。泰罗认为这样做,既能克服消极怠工的现象,更重要的是能调动工人的积极性,从而促使工人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5.工人和雇主两方面都必须认识到提高效率对双方都有利,都要来一次"精神革命",相互协作,为共同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努力。
在前面介绍的铁锹试验中,每个工人每天的平均搬运量从16吨提高到59吨;工人每日的工资从1.15美元提高到1.88美元。而每吨的搬运费从7.5美分降到3.3美分,对雇主来说,关心的是成本的降低;而对工人来说,关心的则是工资的提高,所以泰罗认为这就是劳资双方进行"精神革命",从事协调与合作的基础。
6.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法为科学工作法
所谓经验工作法是指每个工人用什么方法操作,使用什么工具等,都由他根据自己的或别人的经验来决定。泰罗主张明确划分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由专门的计划部门来从事调查研究,为定额和操作方法提供科学依据;制定科学的定额和标准化的操作方法及工具;拟定计划并发布指示和命令;比较"标准"和"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控制等工作。至于现场的工人,则从事执行的职能,即按照计划部门制定的操作方法和指示,使用规定的标准工具,从事实际的操作,不得自行改变。
7.实行"职能工长制"
泰罗主张实行"职能管理",即将管理的工作予以细分,使所有的管理者只承担一种管理职能。他设计出八个职能工长,代替原来的一个工长,其中四个在计划部门,四个在车间。每个职能工长负责某一方面的工作。在其职能范围内,可以直接向工人发出命令。泰罗认为这种"职能工长制"有三个优点:(1)对管理者的培训所花费的时间较少;(2)管理者的职责明确,因而可以提高效率;(3)由于作业计划已由计划部门拟定,工具与操作方法也已标准化,车间现场的职能工长只需进行指挥监督,因此非熟练技术的工人也可以从事较复杂的工作,从而降低整个企业的生产费用。后来的事实表明,一个工人同时接受几个职能工长的多头领导,容易引起混乱。所以,"职能工长制"没有得到推广。但泰罗的这种职能管理思想为以后职能部门的建立和管理的专业化提供了参考。
8在组织机构的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
泰罗等人认为,规模较大的企业组织和管理,必须应用例外原则,即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把例行的一般日常事务授权给下级管理人员去处理,自己只保留对例外事项的决定和监督权。这种以例外原则为依据的管理控制原理,以后发展成为管理上的分权化原则和实行事业部制管理体制。
泰罗在管理方面的主要著作有:《计件工资制》(1895年)、《车间管理》(1903年)、《科学管理原理》(其中包括在国会上的证词,1912年)。泰罗通过这一系列的著作,总结了几十年试验研究的成果,归纳了自己长期管理实践的经验,概括出一些管理原理和方法,经过系统化整理,形成了"科学管理"的理论。泰罗在管理理论方面做了许多重要的开拓性工作,为现代管理理论奠定了基础。由于他的杰出贡献,他被后人尊为"科学管理之父",这个称号并被铭刻在他的墓碑上。
由于泰罗的自身条件、背景以及当时所处的社会条件,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其进行"科学管理"研究的方法、效率、思路等,使得其对管理较高层次的研究相对较少,理论深度也相对地显得不足。而"科学管理"理论或称"泰罗制"也并非泰罗一个人的发明,就像英国管理学家林德尔·厄威克(Lyndall F.Urwick)所指出的:"泰罗所做的工作并不是发明某种全新的东西,而是把整个19世纪在英美两国产生、发展起来的东西加以综合而成的一整套思想。他使一系列无条理的首创事物和实验有了一个哲学体系,称之为'科学管理'。"
□ "科学管理"理论的其他代表人物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在20世纪初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影响很大。因此在他同时代和他以后的年代中,有许多人也积极从事于管理实践与理论的研究,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管理理论"。其中比较著名的有:
1.卡尔·乔治·巴思(Carl George Barth)
美籍数学家。他是泰罗最早、最亲密的合作者,为科学管理工作作出了很大贡献。他是个很有造诣的数学家,其研究的许多数学方法和公式,为泰罗的工时研究、动作研究、金属切削试验等研究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2.亨利·甘特(Henry L. Gantt)
美国管理学家、机械工程师甘特是泰罗在创建和推广科学管理时的亲密合作者,他与泰罗密切配合,使"科学管理"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他的"甘特图"(Gantt Chart),是当时计划和控制生产的有效工具,并为当今现代化方法PERT(计划评审技术)奠定了基石。他还提出了"计件奖励工资制",即除了按日支付有保证的工资外,超额部分给予奖励;完不成定额的,可以得到原定日工资,这种制度补充了泰罗的差别计件工资制的不足。此外,甘特还很重视管理中人的因素,强调"工业民主"和更重视人的领导方式,这对后来的人际关系理论有很大的影响。
3.吉尔布雷斯夫妇(Frank B. Gilbreth and Lillian M. Gilbreth)
美国工程师弗兰克·吉尔布雷斯与夫人(心理学博士莉莲·吉尔布雷斯)在动作研究和工作简化方面作出了特殊贡献。他们采用两种手段进行时间与动作研究:①工人的操作动作分解为17种基本动作,吉尔布雷斯称之为"therbligs"(这个字即为吉尔布雷斯英文名字母的倒写);②用拍影片的方法、记录和分析工人的操作动作,寻找合理的最佳动作,以提高工作效率。通过这些手段,他们纠正了工人操作时某些不必要的多余动作,形成了快速准确的工作方法。与泰罗不同的是,吉尔布雷斯夫妇在工作中开始注意到人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试图把效率和人的关系结合起来。吉尔布雷斯毕生致力于提高效率,即通过减少劳动中的动作浪费来提高效率,被人们称之为"动作专家"。
4.哈林顿·埃默森(Harrington Emerson)
美国早期的科学管理研究工作者,从1903年起就同泰罗有紧密的联系,并独立地发展了科学管理的许多原理。如他对效率问题作了较多的研究和实践,提出了提高效率的12条原则,即①明确的目的;②注意局部和整体的关系;③虚心请教;④严守规章;⑤公平;⑥准确、及时、永久性的记录;⑦合理调配人、财、物;⑧定额和工作进度;⑨条件标准化;10 工作方法标准化;11手续标准化;12奖励效率。在组织机构方面,提出了直线和参谋制组织形式等等。另外,他还在职工的选择和培训、心理因素对生产的影响、工时测定等方面也作出了贡献。
尽管泰罗的追随者在许多方面不同程度地发展了"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但总的来说,他们和泰罗一样,研究的范围始终没有超出劳动作业的技术过程,没有超出车间管理的范围。
□ 法约尔及其管理理论
亨利·法约尔(Henry Fayol),法国人,1860年从圣艾帝安国立矿业学院毕业后进入康门塔里-福尔香堡(Comentry-Fourchambault)采矿冶金公司,成为一名采矿工程师,并在此度过了整个职业生涯。从采矿工程师后任矿井经理直至公司总经理,由一名工程技术人员逐渐成为专业管理者,他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对管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法约尔1916年问世的名著《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是他一生管理经验和管理思想的总结。他认为他的管理理论虽然是以大企业为研究对象,但除了可应用于工商企业之外,还适用于政府、教会、慈善团体、军事组织以及其他各种事业。所以,人们一般认为法约尔是第一个概括和阐述一般管理理论的管理学家。他的理论概括起来大致包括以下内容:
1.企业的基本活动与管理的五项职能
法约尔指出,任何企业都存在着六种基本的活动,而管理只是其中之一。这六种基本活动是:①技术活动(指生产、制造、加工等活动);②商业活动(指购买、销售、交换等活动);③财务活动(指资金的筹措和运用);④安全活动(指设备维护和职工安全等活动);⑤会计活动(指货物盘存、成本统计、核算等);⑥管理活动(其中又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五项职能活动)。在这六种基本活动中,管理活动处于核心地位,即企业本身需要管理,同样的,其他五项属于企业的活动也需要管理。
2.法约尔的14条管理原则
法约尔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归纳出简明的14条管理原则。
(1)分工。他认为这不仅是经济学家研究有效地使用劳动力的问题,而且也是在各种机构、团体、组织中进行管理活动所必不可少的工作。
(2)职权与职责。他认为职权是发号施令的权力和要求服从的威望。职权与职责是相互联系的,在行使职权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有权无责或有责无权都是组织上的缺陷。
(3)纪律。纪律是管理所必须的,是对协定的尊重。这些协定以达到服从、专心、干劲,以及尊重人的仪表为目的。就是说组织内所有成员通过各方所达成的协议对自己在组织内的行为进行控制,它对企业的成功与否极为重要,要尽可能做到严明、公正。
(4)统一指挥。指组织内每一个人只能服从一个上级并接受他的命令。
(5)统一领导。指一个组织,对于目标相同的活动,只能有一个领导,一个计划。
(6)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即个人和小集体的利益不能超越组织的利益。当二者不一致时,主管人员必须想办法使他们一致起来。
(7)个人报酬。报酬与支付的方式要公平,给雇员和雇主以最大可能的满足。
(8)集中化。这主要指权力的集中或分散的程度问题。要根据各种情况,包括组织的性质、人员的能力等,来决定"产生全面的最大收益"的那种集中程度。
(9)等级链。指管理机构中,最高一级到最低一级应该建立关系明确的职权等级系列,这既是执行权力的线路,也是信息传递的渠道。一般情况下不要轻易地违反它。但在特殊情况下,为了克服由于统一指挥而产生的信息传递延误,法约尔设计出一种"跳板",也叫"法约尔桥"(Fayol bridge)。
(10) 秩序。指组织中的每个成员应该规定其各自的岗位,"人皆有位,人称其职"。
(11)公正。主管人员对其下属仁慈、公平,就可能使其下属对上级表现出热心和忠诚。
(12)保持人员的稳定。如果人员不断变动,工作将得不到良好的效果。
(13)首创精神。这是提高组织内各级人员工作热情的主要源泉。
(14)团结精神。指必须注意保持和维护每一集体中团结、协作、融洽的关系,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法约尔强调指出,以上14条原则在管理工作中不是死板和绝对的东西,这里全部是尺度问题。在同样的条件下,几乎从不两次使用同一原则来处理事情,应当注意各种可变因素的影响。因此,这些原则是灵活的,是可以适应于一切需要的,但其真正的本质在于懂得如何运用它们。这是一门很难掌握的艺术,它要求智慧、经验、判断和注意尺度(也即"分寸")。 法约尔认为,人的管理能力可以通过教育来获得,可以也应该像技术能力一样,首先在学校里,然后在车间里得到。为此,他提出了一套比较全面的管理理论,首次指出管理理论具有普遍性,可以用于各个组织之中,他把管理视为一门科学。提出在学校设置这门课程,并在社会各个领域宣传、普及和传授管理知识。
综上所述,法约尔关于管理过程和管理组织理论的开创性研究,其中特别是关于管理职能的划分以及管理原则的描述,对后来的管理理论研究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此外,他还是一位概括和阐述一般管理理论的先驱者,是伟大的管理教育家,后人称他为"管理过程之父"。
□ 韦伯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是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他对法学、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和宗教学都有广泛的兴趣。他在管理理论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组织理论方面,主要贡献是提出了所谓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这集中反映在他的代表作《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一书中。这一理论的核心是组织活动要通过职务或职位而不是通过个人或世袭地位来管理。他也认识到个人魅力对领导作用的重要性。他所讲的"理想的",不是指最合乎需要,而是指现代社会最有效和最合理的组织形式。之所以是"理想的",因为它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1.明确的分工
即每个职位的权力和义务都应有明确的规定,人员按职业专业化进行分工。
2.自上而下的等级系统
组织内的各个职位,按照等级原则进行法定安排,形成自上而下的等级系统。
3.人员的任用
人员的任用要完全根据职务的要求,通过正式考试和教育训练来实行。
4.职业管理人员
管理人员有固定的薪金和明文规定的升迁制度,是一种职业管理人员。
5.遵守规则和纪律
管理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组织中规定的规则和纪律以及办事程序。
6.组织中人员之间的关系
组织中人员之间的关系完全以理性准则为指导,只是职位关系而不受个人情感的影响。这种公正不倚的态度,不仅适用于组织内部,而且适用于组织与外界的关系。
韦伯认为,这种高度结构的、正式的、非人格化的理想行政组织体系是人们进行强制控制的合理手段,是达到目标、提高效率的最有效形式。这种组织形式在精确性、稳定性、纪律性和可靠性方面都优于其他组织形式,能适用于所有的各种管理工作及当时日益增多的各种大型组织,如教会、国家机构、军队、政党、经济企业和各种团体。韦伯的这一理论,对泰罗、法约尔的理论是一种补充,对后来的管理学家们,尤其是组织理论学家则有很大的影响,他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 巴纳德的自觉协作活动系统
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 Z. Barnard)是美国的高级经理人员和管理学家,他在组织理论研究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他认为,组织是一个由人们有意识地加以协调的各种活动的系统,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经理人员。每个人在克服其生理、心理、物质和社会的限制时,必须自觉地进行协作。组织就是这种自觉协作活动的一个系统,这种系统能否长期存在、发展,则决定于系统的效率和效果。各个人的协作固然可以通过命令和指挥形式来实现,但只有具备以下四个条件,个人才会承认这种命令的权威而接受命令:①个人理解这个命令。②个人认为这个命令同组织的目标是一致的。③个人认为这个命令同自己的个人利益是符合的。④个人有执行这个命令的能力。
他还把组织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指出正式组织作为一个协作系统,无论级别的高低和规模的大小,都包含三个基本要素,即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信息的联系。同时巴纳德还指出,在正式组织中还存在着一种产生于同工作有关的联系并从而形成一定的看法、习惯和准则的无形的组织,即非正式组织。它的活动对正式组织有双重作用,既有不利的影响,但又可能促使组织的效率得到提高。巴纳德的这一理论为后来称之为社会系统学派的理论奠定了基础。
□ 雨果·孟斯特伯格的心理学与工业效率
雨果·孟斯特伯格是德国人,工业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他的专业是心理学和医学,但对实验心理学却很感兴趣,以后更把兴趣转向了心理学在工业中的运用。1912年他在《心理学与工业效率》一书中强调说明了他的目标在于发现:
(1)每个人的心理特性和他适于做什么工作。
(2)处于什么心理状态下才能使每个人能达到最高效率。
(3)用什么样的方式刺激、诱导人们进行生产以达到最满意的产量或最高效率。
经过长期的研究,他发现并指出了心理学在许多领域中的应用价值,因而使心理学进入了产业界。在每一个课题上,他都指出了心理学的应用如何有助于绩效的增加。到他去世时,工业心理学已经成为管理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了。
□ 梅约及其霍桑试验
乔治·埃尔顿·梅约(George Elton Mayo),是原籍澳大利亚的美国行为科学家。1924-1932年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和西方电气公司合作,由梅约负责进行了著名的霍桑试验 (Hawthorne Experiment),即在西方电气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为测定各种有关因素对生产效率的影响程度而进行的一系列试验,由此产生了人际关系学说。试验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工场照明试验(1924-1927年)。该试验是选择一批工人分为两组:一组为"试验组",先后改变工场照明强度,让工人在不同照明强度下工作;另一组为"控制组",工人在照明度始终维持不变的条件下工作。试验者希望通过试验得出照明度对生产率的影响,但试验结果发现,照明度的变化对生产率几乎没有什么影响。这个试验似乎以失败告终。但这个试验得出了两条结论:(1)工场的照明只是影响工人生产效率的一项微不足道的因素;(2)由于牵涉因素太多,难以控制,且其中任何一个因素足以影响试验结果,故照明对产量的影响无法准确测量。
第二阶段:继电器装配室试验(1927年8月-1928年4月)。旨在试验各种工作条件的变动对小组生产率的影响,以便能够更有效地控制影响工作效果的因素。通过材料供应、工作方法、工作时间、劳动条件、工资、管理作风与方式等各个因素对工作效率影响的实验,发现无论各个因素如何变化,产量都是增加的。其他因素对生产率也没有特别的影响,而似乎是由于督导方法的改变,使工人工作态度也有所变化,因而产量增加。
第三阶段:大规模的访问与调查(1928-1931年)。两年内他们在上述试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全公司范围的普查与访问,调查了2万多人次,发现所得结论与上述试验所得相同,即"任何一位员工的工作绩效,都受到其他人的影响"。于是研究进入第四阶段。
第四阶段:接线板接线工作室试验(1931-1932年)。以集体计件工资制刺激,企图形成"快手"对"慢手"的压力以提高效率。公司当局给他们规定的产量标准是焊合7312个接点,但他们完成的只有6000-6600个接点。试验发现,工人既不会为超定额而充当"快手",也不会因完不成定额而成"慢手",当他们达到他们自认为是"过得去"的产量时就会自动松懈下来。其原因是,生产小组无形中形成默契的行为规范,即工作不要做得太多,否则就是"害人精";工作不要做得太少,否则就是"懒惰鬼";不应当告诉监工任何会损害同伴的事,否则就是"告密者";不应当企图对别人保持距离或多管闲事;不应当过分喧嚷,自以为是和热心领导等等。根本原因则有三:一是怕标准再度提高;二是怕失业;三是为保护速度慢的同伴。这一阶段的试验,还发现了"霍桑效应",即对于新环境的好奇和兴趣,足以导致较佳的成绩,至少在初始阶段是如此。
通过四个阶段历时近8年的霍桑试验,梅约等人认识到,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要受到生理方面、物理方面等因素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影响,这个结论的获得是相当有意义的,这对"科学管理"只重视物质条件,忽视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对工人的影响来说,是一个重大的修正。
根据霍桑试验,梅约于1933年出版了《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一书,提出了与古典管理理论不同的新观点,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单纯追求金钱收入的"经济人"。作为复杂社会系统成员,金钱并非刺激积极性的唯一动力,他们还有社会、心理方面的需求,因此社会和心理因素等方面所形成的动力,对效率有更大影响。
(2)企业中除了"正式组织"之外,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这种非正式组织是企业成员在共同工作的过程中,由于具有共同的社会感情而形成的非正式团体。这种无形组织有它特殊的感情、规范和倾向,左右着成员的行为。古典管理理论仅注重正式组织的作用,这是很不够的。非正式组织不仅存在,而且同正式组织是相互依存的,对生产率的提高有很大影响。
(3)新型的领导在于通过对职工"满足度"的增加,来提高工人的"士气",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生产率的升降,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士气,即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协作精神,而士气的高低,则取决于社会因素特别是人群关系对工人的满足程度,即他的工作是否被上级、同伴和社会所承认。满足程度越高,士气也越高、生产效率也就越高。所以,领导的职责在于提高士气,善于倾听和沟通下属职工的意见,使正式组织的经济需求和工人的非正式组织的社会需求之间保持平衡。这样就可以解决劳资之间乃至整个"工业文明社会"的矛盾和冲突,提高效率。
梅约等人的人际关系学说的问世,开辟了管理和管理理论的一个新领域,并且弥补了古典管理理论的不足,更为以后行为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行为科学
行为科学理论应用于管理学,主要是对工人在生产中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它研究的内容包括:人的本性和需要、行为的动机,特别是生产中的人际关系(包括领导同工人之间的关系)。行为科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1)关于人的需要和动机的理论;
(2)关于管理中的"人性"的理论;
(3)关于领导方式的理论;
(4)关于企业中非正式组织以及人与人的关系的理论。
以上理论在管理学的应用的有关内容将在本书以后的有关篇章中加以评介。
从霍桑试验开始的"人际关系"的研究到行为科学理论的研究,乃至管理社会学(即工效学)等方面的研究,这不仅为管理理论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有益的东西,而且在实际的管理中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在发展中其自身也得到不断的补充和完善,从而也扩展了管理作为一门科学的又一广阔的领域。
- 作者: gsmmba 2005年03月3日, 星期四 16:05 回复(3) | 引用(0) 加入博采
经济管理类网址大全
100个经济管理类文章网址
1. http://www.aIhUaU.com
中国erp专家网--是一个面向企业管理、面向信息化、面向电子商务的erp咨询平台。提供针对21世纪的中国企业提供mrpii/erp/crm商品化的软件和有关咨询服务;erp行业案例汇集了众多国内各个行业难得一见的案例材料。
2、http://www.aIhUaU.com
周云海之家--经营管理类文章的分类收集。
3、http://www.aIhUaU.com (英文) or http://www.aIhUaU.comdismal/ (英文)
economy--关于美国经济现状的资源及相关分析。
4、http://www.aIhUaU.com/ or http://www.aIhUaU.com (英文)麦肯锡经济管理论丛--麦肯锡经济管理介绍及相关信息。
5、http://www.aIhUaU.com
中华财会网--全面的财务信息及相关政策法规信息。
6、http://www.aIhUaU.com
企业资源管理研究中心--amt始终立足于管理理念、管理工具与信息技术发展的国际前沿,凝聚并传播专业人士的实践经验,为实现管理与it的有效结合及成功应用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以提升个体、服务企业、贡献社会。
7、http://www.cec.globalsources.com/
世界经理人文摘--《世界经理人文摘》杂志的网络版。
8、http://www.aIhUaU.com
国研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资讯非常丰富
9、http://www.aIhUaU.com/
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简称"中宏网")是宏观经济专业网站。
10、http://www.aIhUaU.com.cn/
中国经济信息网--中国经济信息网作为专业的经济信息提供者,愿为提高领导者的经济透视力和创造性提供帮助。
11、http://www.aIhUaU.com
中国知识管理网--中国知识管理网将主要围绕知识管理,依托已有的知识管理理论基础与相关资源,充分发掘与各有关方面的已有的良好合作,向知识型工作者和知识产品供应商提供全面系统的知识管理服务。
12、http://www.aIhUaU.com
赛迪网--包罗万象的网站,从经营管理到技术评测。
13、http://www.aIhUaU.com/
中国营销传播网--《销售与市场》杂志主办的网站,资料齐全的文库不可不看。
14、http://www.sino-manager.com/
中国经理人网--《经理人》杂志主办,包括《经理人》杂志的电子办及相关信息。
15、http://www.aIhUaU.com/
中国客户关系网--主要侧重与crm类管理软件的相关资料。
16、http://www.aIhUaU.com
cti论坛--关注call center等相关行业的行业动态和技术发展。
17、http://www.aIhUaU.com
vcmv虚拟中华管理学院--《管理论坛》杂志主编,主要设计企业管理、电子商务、职业经理人的培训话题。
18、http://www.aIhUaU.com/ or http://64.28.79.79/research/ (英文)
ceo&cio--《it经理人》杂志社主办,包含企业管理、经营策略的相关信息。
19、http://www.aIhUaU.com (英文)
marketing today--隨著內容網站走向垂直和深度發展,網路成了累積專業知識不可或缺的工具。marketing today就是這樣一個行銷人的專業知識站。
20、http://www.aIhUaU.comwebmarket/ (英文)
web marketing today info center--关于網路行銷簡介、分析流量、網路廣告訂價模型、電子郵件行銷等方面的较专业的资料信息。
21、http://www.aIhUaU.com (英文)
iconocast--很多新新思想和案例分析在里面,如果要创业不得不看。
22、http://www.aIhUaU.comkm/ (英文)
brint--華爾街日報稱@brint.com為「最大的知識管理文獻資料庫」。
23、http://www.aIhUaU.com (英文)
摩根史坦利--对于想找投资的人比较合适。
24、http://www.ey.com/global/gcr.nsf/in...l_home/ (英文)
ernst&youny--世界各地分国家/地区整理财经信息。
25、http://www.us.kpmg.com/ (英文)
kpmg--一些咨询顾问类业务指导资料。
26http://www.aIhUaU.com (英文)or http://www.aIhUaU.com/chn/main/home/index.html
price water house coopers--普华永道的官方网站。
27、http://www.aIhUaU.com (英文)
andersen--各地财经新闻。
28、http://www.aIhUaU.comvs/0%2c1151...00.html (英文)
deloitte touche tohmatsu--各国/地区经济新闻及发展预计。
29、http://www.aIhUaU.com (英文)
euro money--各国宏观经济分析、项目投资、风险投资等行业信息,资源相当全面。
30、http://www.aIhUaU.com
中华企业内刊网--国内各类期刊、报纸的信息摘录。
31、http://www.aIhUaU.comyw.htm
克里斯廷企业顾问有限公司--里面的金蚂蚁思想库给需要激情的朋友一定的帮助。
32、http://chinese.wsj.com/gb/
《华尔街日报》中文版--《华尔街日报》免费中文版。
33、http://www.aIhUaU.com (英文)
prophet finance--只能分析美国股票, 但是很专业、可靠。
34、http://www.aIhUaU.com/
it时代--mba、哈佛管理的资料库,是可以免费得到这些资源的好地方。
35、http://www.aIhUaU.com/
中华企管网--大量企业管理相关资料的堆积。
36、http://www.aIhUaU.com/
麦肯锡中国网站--和麦肯锡经济管理论丛不同,但内容更加丰富且实用。
37、http://www.aIhUaU.com (英文)
smart monny--一个关于股票、期货等有价证券的网站。
38、http://www.aIhUaU.com/
金融街--号称国内最大、资源最全、信息量最大的证券类网站,其中的模拟炒股值得一用。
39、http://www.aIhUaU.com/
网络营销论坛--涉及网络营销的各种文章以及一个优秀的讨论社区。
40、http://www.aIhUaU.com
新创意网站--汇集了多种有创意的思路和想法以及部分创业信息。
41、http://businesspie.yeah.net/
business pie 商业派——个人商业网站,涉及的面很多,但资源更新不是很及时。
42、http://www.aIhUaU.com
epubcn.com's——发行ebook的地方,如果你有好的作品想制作成为ebook的话,不妨去看看。
43、http://www.aIhUaU.com/
经济观察报——《经济观察报》主办,有《经济观察报》的网络版,内容丰富值得一看。
44、http://hrbooks.giga-tv.com/
hr好书俱乐部——关于hr方面的大量资源信息。
45、http://www.aIhUaU.com/
中国企业家——《中国企业家》杂志主办,内容主要涉及企业管理方面。
46、http://tjcyjiyun.3322.net/
研究生经济论坛——经济类图书很多,很专业。
47、http://www.aIhUaU.com/jj/
21世纪经济报道——《21世纪经济报道》报社主办的网络版,内容丰富。
48、http://www.aIhUaU.com (英文)
商务周刊——《商务周刊》网络版本,大量企业管理,经营策略信息。
49、http://haila.com/
中国管理传播网——汇集大量销售管理信息。
50、http://www.aIhUaU.com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财经动态信息。
51、http://www.new-post.com/183/index.asp
海南183物流网——关于物流行业的最新动态信息。
52、http://www.aIhUaU.com (英文)
roar——搜索引擎,商务资源信息丰富。
53、http://www.aIhUaU.comorp/ (英文)
道琼司——这个不用介绍了吧:)
54、http://papers.ssrn.com/sol3/display...rch.cfm (英文)
ssrn——经济类图书下载,很全,英文原版。(好象需要注册)
55、http://www.ccer.edu.cn/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主办,主要涉及中国经济体制等问题的讨论与研究。
56、http://www.aIhUaU.com
财富中文版——《财富》杂志主办,需要注册。
57、http://www.aIhUaU.com/
环球企业家——《环球企业家》杂志主办,可以免费索取杂志哦。
58、http://202.84.17.25/
经济参考报——《经济参考报》报社主办,经济新闻丰富。
59、http://cpa.esnai.com/
注册会计师视野——关于cpa考试的资源信息。
60、http://www.aIhUaU.com/
证券市场——《证券市场》杂志主办,关于证券咨迅方面的权威站点之一。
61、http://www.aIhUaU.com/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时报》主办,消息更新较快。
62、http://www.aIhUaU.com/
中外管理——《中外管理》杂志主办,管理类文章偏多。
63、http://www.aIhUaU.com (英文)
economist.com——综合性网站,商业财政信息更新快。
64、http://news.ft.com/home/rw/
ft.com——最新的全球经济信息动态。
65、http://www.aIhUaU.com
职业投资者联盟——股票投资信息的有利助手。
66、http://www.aIhUaU.com/
经济观察报——《经济观察报》主办,经济分析类文章丰富。
67、http://www.aIhUaU.com/
和讯网——股票证券投资类咨询。
68、http://www.aIhUaU.com
business.com——商业信息搜索引擎:)
69、http://www.aIhUaU.com/mag/default.aspx
财经——《财经》杂志主办,关于证券咨迅方面的权威站点之一。
70、http://www.digital-fortune.com.cn/
数字财富——偏重it行业经济类信息。
71、http://www.aIhUaU.com
投资银行大师——告诉你获得投资的方法。
72、http://www.aIhUaU.com/
巨潮咨迅——中国上市公司中报、年报信息。
73、http://www.aIhUaU.com
finweb——国际经济、财政咨迅。
74、http://www.aIhUaU.com
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资料非常之丰富,更新也很快。根据nber的规定,中国地区的读者有资格获得其文章的全文,原来还需要申请以证明你是来自发展中国家(通过email地址或给他们发email),现在他们上了一套新系统,可以直接根据访问者的ip进行判断。如果判断失误,仍然可以通过向papers@nber.org发email要求得到权限。
75、http://www.aIhUaU.com/
中国债券信息网——国债信息资料。
76、http://www.cw.com.tw/
天下网站——台灣第一大財經雜誌。
77、http://www.aIhUaU.comforum/magazine/
《管理论坛》杂志——《管理论坛》杂志主办,大量管理经营原创文章。
78、http://www.aIhUaU.com
中国思库——为中国市场企业经理人提供智力支持和运营帮助。
79、http://www.aIhUaU.com
做大网——经营管理类原创文章汇集地。
80、http://www.aIhUaU.com
经济观察——汇集大量记者和网络名人,原创评论文章较多。
81、http://mba.china-linan.net/
准mba阵线——mba考试的相关资源信息。
82、http://www.aIhUaU.com
亚太管理训练网——涉及管理类人才培训和自主培训等内容。
83、http://www.aIhUaU.com (英文)
drucker——非经营性质的管理网站,有不错的论坛:)
84、http://www.aIhUaU.comdefault.php?stat=yes
enjoymanage.com——商务信息搜索引擎,so good~~~~~~~!
85、http://www.aIhUaU.com/lunwen/index.html
中国论文在线——大量优秀论文,可以在教育网中,访问比较困难。
86、http://newera.my169.com/index.html
奥联网——结合中国国情,面向中小企业,从基础做起,提供管理思路。
87、http://newera.bentium.net/
新元管理网---工商企业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88、http://szpc.126.com/
管理新思维——关于iso9000:2000版的最新的介绍 质量管理质量认证管理学知识等内容
89、http://www.aIhUaU.com
伦敦工商会考试局(lccieb)中国区网站——伦敦工商会考试局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具权威的职业资格鉴定机构之一,其证书享有"就业通行证"的美誉。
90、http://www.aIhUaU.com
知识管理——了解和交流知识管理信息、获取此方面资源的场所。有助于增加人们对知识管理理解和认识,并促进国内知识管理研究的深入展开和组织(特别是企业)中先进知识管理思想和技术的广泛应用。
91、http://bm.nsysu.edu.tw (big5)
中山管理评论——提供管理学相关内容、各期评论内容等。
92、http://www.cm.nsysu.edu.tw (big5)
中华管理学术通讯——中华管理学术通讯;提供资讯管理研究、管理学报、学术橱窗等。
93、http://www.sd.cei.gov.cn/sdnv/nvnet/int0207.htm
internet信息导航"经营管理"——各种管理方面的参考及新的管理方法。
94、http://www.aIhUaU.comkm/
知识管理虚拟图书馆——包括知识管理方面的评论与分析、文章、论文、白皮书、知识管理者网络、探讨关于知识管理的问题在线论坛。
95、http://www.aIhUaU.com
知识管理研究中心---互交流与分享知识和经验。
96、http://www.aIhUaU.comforums/knowledge (英文)
cio知识管理资源中心——关于知识管理的文章,会议和相关观点的网上杂志。在这里,可以深入地研究知识管理,参加关于知识管理的讨论,在知识管理词汇表中查阅相关的术语,也可以链接到六个知识管理方面的刊物上进行查阅。
97、http://www.aIhUaU.com
北京科技信息网"知识管理"——交流知识管理信息、获取此方面资源的场所。有助于增加人们对知识管理理解和认识,并促进国内知识管理研究的深入展开和组织(特别是企业)中先进知识管理思想和技术的广泛应用。
98、http://www.aIhUaU.com
百万范本——各类合同范本信息。
99、http://www.aIhUaU.com
中文wto——关于wto中的规则和资料。
100、http://www.aIhUaU.combusiness/
东瀛在线——工商大全,多是日本相关信息。